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好數學課調查報告6篇

欄目: 調查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5.92K

沒有具體的思路,我們在寫調查報告的時候就無從下筆,調查報告是為了更好地積累調查中的經驗所寫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好數學課調查報告6篇,供大家參考。

好數學課調查報告6篇

好數學課調查報告篇1

一、調研目的

1.瞭解全區新一屆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

2.為進一步加強學科管理和數學教學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二、調研對象

20xx年9月,我們對全區9所國小的六年級學生進行了質量調研,參加這次質量調研的學生有1415人。

三、調研工具

這次調查的工具是:雨花台區國小六年級數學質量調研試卷20xx.9。調查工具由區教研室國小數學組編制。編制的依據:

(1)《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學大綱(修訂版)》。

(2)蘇教版國小數學教科書第十冊和第十一冊。

四、調研分析

1.總體情況。

這次質量調研試卷共設計了33道題。其中第一大項4道題是計算能力的評價,包括分數加法、減法和乘法的口算,分數乘加(減)計算、分數連乘和運算律在分數乘法計算中的運用,以及解方程和解文字題;第二、三、四大項20道題是對概念掌握水平的評價,以新學的知識為主,適當滲透了五年級下學期的主要知識;第五大項2道題是評價學生手腦並用、動手實踐和繪製統計圖並分析統計圖的能力;第六大項7道題是評價學生聯繫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加這次期初質量調研的1415名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總體情況如下:

表一:雨花台區國小六年級數學質量調研各大項情況統計

項目

計算部分

概念部分

操作部分

解決問題部分

正確率%

正確率%

92.1

86.7

76.7

80.0

85.8

從表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分數乘法的計算和有關概念掌握得很好,平均正確率分別達到:92.1%(計算)和86.7%(概念),其次,學生對解決簡單的分數乘法實際問題,第十冊的統計和長、正方體的認識等也掌握較好。但是,學生對手腦並用移小棒的實踐操作題、有多餘條件的實際問題和稍複雜的概念題掌握得不是很好。

2、具體分析。

(1)計算能力。

表二:雨花台區國小六年級數學質量調研計算能力學習情況統計

題號

1、口算

2、脱式計算

3、解方程

4、文字題

正確率%

97.6

93.1

91.2

87.4

這次測試口算能力的有8道題,測試筆算能力和簡便計算的有5道題、解方程有3道題、解文字題有2道題。從表中反映出,學生的計算能力很好。其中口算能力平均正確率達97.6%,有16個班學生的正確率在98%以上,這説明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們十分重視口算的訓練。有關分數乘法的筆算,包括簡便計算在分數乘法中的運用,學生學習水平也很好,平均正確率達93.1%,即使相對薄弱的教學班學生的學習水平也都在90%左右。學生解方程和解文字題的學習水平也比較理想,平均正確率分別達91.2%和87.4%。

從學生卷面看,計算部分出現錯誤的主要原因有:

①審題不仔細,看錯運算符號或數字,弄錯運算順序。

②書寫不規範,解方程格式不對,寫倒數用了等號連接。

③錯用了簡便方法計算。

(2)概念理解。

表三:雨花台區國小六年級數學質量調研概念學習情況統計

項目

填空(88.2%)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正確率%

99.4

97.0

93.8

50.2

93.6

86.5

90.3

89.5

63.3

86.1

項目

選擇(84.7%)

判斷(82.8%)

題號

1

2

3

4

5

6

1

2

3

4

正確率%

98.8

92.0

68.9

84.9

76.9

86.5

83.7

94.0

90.8

62.5

這次測試概念掌握情況的題共有20道題,其中填空題10道、選擇題6道、判斷題4道。概念部分主要考查學生對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五年級學過的數的整除和長方體、正方體等有關概念的掌握。

可以看出,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得較好,平均正確率86.7%。尤其是考查分數乘法意義的填空題第2、3、5、8小題,選擇題第1小題,判斷題第3小題正確率都在90%以上,説明本冊單元基本概念教學是比較紮實的。此外,有關五年級所學的基本概念學生掌握得也較好,如考查分數意義理解的填空題第1題,正確率達98.8%。;考查數的整除部分基本概念的填空題第7小題正確率達90.3%、判斷題第2小題正確率達90.8%。

另一方面也不難看出,個別綜合性高的概念題學生正確率明顯偏低。主要是填空題第4小題(50.2%)、第9小題(63.3%),選擇題第3小題(68.9%),判斷題第4小題(62.5%)。填空題第4小題綜合了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正方體的認識、長度單位的換算3個知識點,造成這道題錯誤的原因是學生審題不仔細,沒有注意單位名稱的變化。選擇題第3小題綜合了分數的意義、分數乘法的意義和畫圖識圖3個知識點,一些學生看不懂圖意造成錯誤,反映出分數乘法意義教學中教師畫圖時對數形結合不夠重視,過程不夠清晰。

(3)操作能力。

表四:雨花台區國小六年級數學質量調研動手操作能力學習情況統計

題號

1

2

正確率%

59.2

88.4

這次測試操作能力的動手動腦題共有兩道題,第1小題移小棒是一道開放性操作題,這道題既測試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考查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第2小題是測試學生五年級學的繪製和分析複式條形統計圖的能力。

從表上可以看出,學生對繪製、分析條形統計圖掌握得很好,平均正確率達88.4%,全區有三分之二的教學班在90%以上。而第1小題移小棒失分較嚴重,平均正確率只有59.2%,造成失分多的原因主要有四點:

①平時教學中這方面的訓練很少,學生對這種題比較陌生。

②平時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機會不多,缺乏對圖形變換的想象能力。

③教師閲卷有誤,把移動3根全部看作移動2根判錯而扣分。

④參考答案不全面。

(4)解決實際問題。

表五:雨花台區國小六年級數學質量調研解決問題能力學習情況統計

題號

正確率%

89.1

90.1

86.9

80.1

64.5

91.1

63.9

調研試卷設計了7道題評價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了第3題和第5題是測試學生五年級所學的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和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應用題掌握情況外,其餘5題都是簡單的分數乘法實際問題。其中,第1題重點測試學生分析數量關係的能力,第2題重點測試學生畫線段圖的能力。

從統計數據看出,六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提高的,平均正確率達80%。絕大多數學生通過理解題意,找單位1,分析數量關係,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所以4道基本題的平均正確率都在85%以上,其中2道正確率超過90%,這是好的一面。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有些班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偏低,平均正確率還不到75%。我們希望這些班級的教師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要讓學生靈活掌握解決分數實際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要努力做到三點:一是例題教學要紮實,突出解題過程的指導;二是練習設計要精細,強化基礎併兼顧提高;三是輔導學生要耐心,及時查漏及時補缺。

五、調研結論

1、調研結果表明,本屆六年級學生的數學基礎總體看還是比較好的。特別是計算能力、統計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分數乘法實際問題的能力三個方面內容,學生掌握得較好,平均正確率都在88%以上。這説明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十分重視計算、統計、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教學。

2、校與校、班與班之間的差距雖然還比較大,但是存在明顯縮小的趨勢。這次調研考試校與校之間的最大差距是9分,班與班之間的最大差距是12分,同五年級期末考試相比分別縮小了2分和7分。表明各校在抓畢業班教學管理上是有方的,教師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和給後進學生補差上是有效的。

3、從學生的卷面看,各校六年級數學教師對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十冊,第十一冊第一、二單元教材把握和理解也比較好。在更新教學觀念,改變學習方式等方面都有明顯進步。

4、學生在學習習慣(如認真審題、規範書寫、細心驗算等)、動手實踐、綜合應用概念以及解決稍複雜的實際問題等方面還存在明顯問題,這些問題在少數學校甚至還比較嚴重,希望各校通過這次質量調研認真查找自己的問題,紮紮實實地做好教學五認真工作,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5、教師在教學研究上還存在時間不多,深度不夠的問題。特別是對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新理念重視還不夠,教學中為學生創造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少。一些教師對練習設計缺乏研究,機械練習多而有變化的綜合性練習少。

好數學課調查報告篇2

一、活動主題

慶祝建黨九十週年 訪家鄉名勝古蹟

二、活動目的

追尋歷史,看祖國大好河山

三、活動地點

河南省南陽市(縣)

四、活動範圍

河南省南陽市(縣)

五、活動流程

觀武侯祠,看水簾洞,遊寶天曼森林公園,卧龍崗

六、報告內容

1、武侯祠

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亮庵”,位於河南南陽市卧龍區卧龍崗,是紀念三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的大型祠堂羣。中國目前尚保存九處武侯祠,南陽武侯祠僅次於成都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有眾多國家的領導人前來南陽武侯祠參訪。今日武侯祠基本上保持了元明的佈局風格,其木構建築多為明清重建或增建。卧龍道院內有隋以來宗教造像十餘尊,翠竹、枇杷、玉蘭等。武侯祠保存着漢以來歷代碑刻四百餘通。步入武侯祠山門,迎面是大拜殿,殿中彩塑諸葛亮及其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的大型泥塑像。大殿前側為明代碑廊,鑲嵌有岳飛書寫的前後《出師表》石刻。祠後部分建築主要有諸葛茅廬、野雲庵、古柏亭、伴月台、寧遠樓等。

2、水簾洞

水簾洞距地高約20餘米,同內有泥塑獼猴一尊,猴身上人泉水流出,灑在石缽中叮噹有聲。洞口被山頂傾瀉而下的瀑布遮蓋,猶如珠簾垂掛。沿石壁有階綈和鐵鏈可攀援而上,進入洞中,雖盛夏酷暑仍凉氣襲人。桐柏山水簾洞水,清純甘冽,勝過諸多名泉。洞外有小寺,寺內牆上嵌有歷代文人遊客書寫的詩文和題記。水簾洞被道家定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清乾隆四

十九年以後,桐柏山佛教昌盛,自成白雲山系,成為飲譽海內外的佛教聖地之一。 桐柏山水簾洞在河南省桐柏縣城西5公里處,是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著名景點之一。

3、寶天曼森林公園

南陽寶天曼自然保護區位於南陽境內伏牛山腹地的內鄉縣、南召縣交界一帶。長約60千米,寬約30千米,總面積540平方千米,核心區面積280平方千米。該保護區是中原地帶惟一保存完好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寶天曼1980年被批准為河南省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xx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世界生物圈自然保護區協調委員會確定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成為中國29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之一。山上林木有堅樺、青岡、華山鬆、漆、桐、椴、桑等160餘種;稀有樹種有秦嶺冷杉、香果樹、辛夷樹、大果青杄等20餘種;動物有金錢豹、林麝、斑羚、水獺、大鯢、紅腹錦雞等100多種;藥材有石槲、天麻、細辛、山茱萸、柴胡、桔梗等,對研究植被類型過渡、生物引種馴化和生態系統的變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山頂有寺院遺蹟,今尚存石碑一座,刻字為明代。

4、卧龍崗 魏晉時期,後人已在卧龍崗上建庵祭祀。唐宋時期,卧龍崗諸葛庵已聞名天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 《南都行》中雲:“誰識卧龍客,長吟愁鬢斑”。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讚美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元,延祐四年(1317年)仁宗皇帝交中書平章政事與翰林集議,命名南陽卧龍崗古建名勝為“武侯祠”。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羅景主持重修武侯祠,並依前人“龍崗全圖”復建了“卧龍崗十景”(草廬、古柏亭、樑父巖、抱膝石、半月台、老龍洞、野雲庵、諸葛井、躬耕亭、小虹橋)和卧龍書院。乾隆年間,出現了“漫道錦官祠宇好,龍崗今日更馨香”的盛況。 南陽卧龍崗武侯祠,現存古建築羣為元、明、清時期。祠內保存着漢以來歷代碑刻,匾額楹聯六百多(通)幅,在全國武侯祠中數居首位。其碑刻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具,其中

最為珍貴的是岳飛曾在此手書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其字體蒼勁峭拔,備受推崇。

七、小結

南陽是歷史文化名城,訪尋歷史名勝古蹟,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不禁感慨萬分。如今人民幸福和諧的生活是人民辛勤奮鬥來的,更是共產黨正確領導的成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祝祖國和諧美好,繁榮昌盛!

好數學課調查報告篇3

回眸四年來新課程改革所走過的路,懷揣興奮、幸福、渴求與希望的同時少不了懷疑、困惑與不安。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愈加有了冷靜的思考。“積極應對、穩妥推進,低起點、小步伐、不停歇”是我們實施課改的基本態度。基於此,“有效性”問題成了我們課改在課堂教學層面的的聚焦點。在課程改革實驗進行的今天,我們為什麼提出“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課堂教學有效性究竟指什麼?強調“有效性”是否就是強調“雙基”、是否要回到原來的課堂狀態中?這是大家都十分關注的問題。為了研究以上問題我們首先從調查數學課堂低效或無效現象入手,從去年九月份開始,聽了近50節數學課,有公開觀摩探討課也有樸實的常態課。發現數學課堂教學“無效”“低效”甚至“負效”現象腑拾即是,而這種現象突出表現在教師三個意識的缺乏:一是缺乏學習效率意識,二是缺乏學習結果意識,三是缺乏學習感受意識。對此我們進行深入分析與思考,針對性提出策略建議。

一、缺乏學習效率意識

現象1:揮霍課堂教學時間。一位老師上《商不變性質》一課時,讓學生做練習,先是在黑板上寫題目,學生坐在下面只能“自由活動”,等到題目抄好,幾分鐘已過去了。學生各自在下面做了一會兒,基本上做好了,又突然叫1名學生上黑板板演。下面的同學又大多“自由活動”了。這樣的課節奏太慢了,效率自然可想而知了。

成因分析:造成教學節奏慢是因為任課教師沒有強烈的效率意識,教前準備不足,應該課前寫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的卻沒有這麼做,致使寸時寸金的課堂時間白白浪費。另外,教學時考慮不周密,上台學生板演沒有與學生在台下練習同步,毫不吝惜課堂時間,影響教學節奏。

現象2:盲目祛除有意義地接受學習。一些教師片面追求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課堂華而不實,教師該講的不敢講,本來一句話就可以點明的問題,非要跟學生“兜圈子”、“捉迷藏”,去進行所謂的“探究學習”,似乎教師不這樣做,就會有“灌輸”、“填鴨”之嫌而淪為沒有新課程理念的守舊教師。

成因分析:許多教師片面地把探究式學習作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代名詞,好像課堂上下讓學生探究就説明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是落後的,於是該探究也探究,不該探究也探究,似乎成了唯一的學習方式。

現象3:不會設計有效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當前一種較為流行的學習方式。良好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通過相互間的交流促使個體知識技能的更好掌握,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可我們不少教師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流於形式,收效很差。一位老師讓學生合作交流已經寫好的內容,由於小組內沒有明確分工,發言次序交流要求不明白。有的組內一學生髮言時,其他同學很少好好聽。有的因為發言人聲音很輕,其他同學沒法聽清。合作交流花去七八分鐘,可效果幾乎沒有。

成因分析:許多教師認為新課改倡導合作學習,所以小組合作學習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合作學習成了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但一些教師沒有很好地對合作學習的要求、程序作規定並進行必要的訓練,只是讓幾位學生圍坐在一起無序地進行信息傳遞,發言者表達大多不到位,聽者更是各行其是。這樣的合作學習只是裝點門面,做做樣子而已。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只是一種形式體現,不是有效的合作學習

對策建議:

1、必須珍惜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保證課堂時間一定是學習時間。

2、選擇合適的探究內容。探究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有些東西可以探究,但有些東西是不必探究的。倡導探究式學習,並不是每節課、每個知識點都要進行探究,應依據教材內容與學生學習狀況來定。

3、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教學時教師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給學生以必要的支持、幫助與指導,組織學生進行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探究過程中教師應適時予以點撥、指導,絕不能放任自流、流於形式。

4、選擇、設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有利於產生爭論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換意見。若問題過於簡單,討論將變成一種形式;若問題過深,會影響教學任務。因此教師必須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即學生思考出現困難時、有爭議時、方法多樣時、新舊知識比較時。

5、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技能。一是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努力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二是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對方進一步解釋;三是學會表達,經過思考之後進行有序組織語言,達到表達過程有條理;四是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他人的觀點進行歸納、概括;五是學會分工與合作,從而有效發揮合作學習的功能。

二、缺乏學習結果意識

現象4:顧“點”不顧“面”。不少教師上課為了趕速度,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內容,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或進行交流時,叫的大多是成績好,表達能力好的學生,那些本來應該在課堂上得到多關注的後進學生(學困生)被冷落、忽視,致使“差”的更“差”。我問一位老師為何不讓差一點的學生回答或板演,那位老師説,如果叫這些差生回答或板演,定會“卡”住,教學任務就完不成了。那位老師的教學任務是預設好的教學內容,殊不知真正的教學任務是把所有的學生教懂(會)。

成因分析:一部分教師教學時不願關注或過多地關注後進生(學困生),是因為他們沒有確立正確的教學任務觀。他們把完成教學內容作為教學追求的目標,而不是把如何設法教會後進生作為教學追求的目標。即便有這樣的目標或意願,也沒有通過有效的方法去達成。其實,適當降低一下難度,多讓後進生在課堂上展示獲得成功,這樣不僅能有助於知識的掌握,更能激發持續努力學習的信心和熱情。即便“卡”住,那更是教師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機。

現象5:練習反饋不到位。好幾堂數學課,教師在讓學生練習後對習題作了分析,分析後只是讓做對的學生舉手。至於哪些學生做錯了,錯在哪裏,分析後懂了沒有,怎麼解決這些不懂的學生的“不懂症狀”,老師沒有了下文。這樣的教學流程怎麼能轉化學困生?

成因分析:練習反饋不到位:一是有的教師對反饋的重要性沒有足夠重視,二是由於有的教師沒有掌握反饋的基本策略。其實反饋的過程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反饋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我們不僅要重視反饋,更要找尋反饋的良策。

現象6:不敢突破教材的束縛。在聽課的過程中,發現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以本為本,對教材中一些教學資源不能聯繫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創造性的使用,依舊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層面上。

成因分析:目前,許多教師不具備開發教材資源的能力。他們過分依賴教材,以至於出現教材上有的不敢不教,教材上沒有的不敢補充,不能突破教材的束縛。有時教師也明明知道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距離,卻不能設計更好的教學內容。

現象7:教學要點(重難點)把握不準。有的教師教學時沒有抓住重點、難點,時間沒有化在刀刃上:該重點理解的內容沒有好好引導學生理解,該重點訓練的地方沒有組織學生好好訓練,該化解的難點,沒有有效地啟發學生化解。致使重點難點內容沒有學習掌握到位。

成因分析:造成教師教學重難點未能把握的原因客觀上可能是教師解讀、把握教材和課程標準的能力低,主觀上則是由於教師沒有花足夠的時間(精力)去好好地研讀、把握教材及課程標準。這對教學效果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

現象8:面上的訓練量不夠。在一節《簡單分數的加減法》的研討課上,學生通過在一張長方形紙上畫格子理解了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接下來的5題練習中,老師都使用了同樣的練習方法,出示題目——點名回答。我發現一部分學生一直都沒有舉過手,而發言的總是那幾個孩子。這樣的練習形式應該是低效的,只有幾個優生在表現自己,沒有給中等生和差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差生也就不用動腦,聽別人的就是,甚至他們跟本就不去思考,覺得反正沒他們的事。不少教師在訓練時只是讓少數學生成為訓練者,讓多數學生成為旁觀者。這樣一來沒有面上訓練的“訓練”效果難以明顯。

成因分析:教師對練的意識還是不夠,沒有對面上訓練的重要性引起足夠的重視。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只有通過“練”才能得到檢驗,也只有“練”才能真正到位。看看、聽聽與練練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都要讓面上學生都經歷“練”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效果定會比幾位優等生的表演,其他學生旁觀(聽)來得好。

對策建議:

1、推行集體備課。在個人分析教材的基礎上,組織同年段同學科的教師進行交流與探討,把握每一節課的重難點,明確教學目的,探討課堂結構的設置、環節的安排,特別是對如何靈活使用好教材、激活課堂教學等方面進行探討。

2、樹立新理念。現代課程論主張教師不應是被動的課程執行者,而應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構者。為此,教師必須改變“教教材”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建立“用教材教”和“以人為本”的新理念,通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3、提高教師開發教學資源的能力。在當前的課程體系中,教材作為一種文本,已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了。教師不僅要掌握教材內的知識,還應依據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尋找學生生活情景的切入點,並對教材中的具體情節作適當的調整、改編,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問題來導學。從而拓寬和活化教材內容,增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親切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4、加強對學習的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是教師可以撒手不管。學生討論、交流時,教師應該以聽、看為主,適時進行點撥、引導,在此基礎上,迅速思考下一步的教學應該作哪些調整,哪些題需要教師指導,教師應作出恰當的選擇。

5、不僅要考量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考量學業成績的智慧含金量,當然還要考量學業成績獲得的時間成本。

三、缺乏學習感受意識

現象9:不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少教師在課堂上採用簡單的回答式,一問一答,課堂氣氛很熱烈,表面上看是師生互動,實際上是教師用提問的方式“灌”,學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見解,思維訓練仍在同一層面上重複,師生、生生沒有真正地互動起來。如, 在人教版四年級〈數學廣角——合理安排〉這節課上,在教學沏茶問題時,老師問了幾個問題:“沏茶的這麼多工序中,什麼事情可以先做?”“什麼事情可以同時做?”這麼細的問題就降低了思考的價值。不如教師直接問:“你要怎麼做能讓客人儘快地喝上茶呢?”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發現節省時間的方法。

成因分析:1、沒有把握自主學習的實質。學生站起來發言僅是一種行為的參與,關鍵要看每個學生的發言是否會引起其他學生的思考;是不是主動、積極地思維,有沒有獨立地思考。2、自主學習的評價標準不明確。評價學生自主學習情況,應該看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看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交往情況;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情況;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體發展情況。

現象10:不會合理地運用評價。幾乎所有的課都沒有了批評,課堂變成了表揚的舞台。筆者曾經就某一節課粗略統計了一下,教師表揚學生達40餘次,這樣的表揚實在過多過濫。

成因分析:有的教師認為,傳統評價學生表揚用得太少,使學生缺乏自信心。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和賞識,教學時,應該給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心理環境,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為此,學生只要有一點點進步,就給予表揚與賞識。課堂上出現了“你真聰明、你真棒”等誇獎聲,但是表揚過多過濫,評價的作用就打了折扣。

現象11:課堂紀律不佳。有部分教師執教的課堂學生紀律差,學生注意不夠集中,且做小動作,隨便講話,東張西望的學生比例不少於30%:教師講解時不好好聽,同學回答問題時更是不能專注傾聽,致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成因分析:課堂紀律不佳的主要責任在於教師,當然不能完全怪罪現任教老師,以前的任課老師也有一定的責任。責任在於沒有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切實抓起來,對學生應該具有的上課規矩沒有系統地持之以恆地加於訓練。有的老師對發揚教學民主,讓學生充分地表達看法,培養學生的個性與學生上課應遵守必要的紀律,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兩者沒有很好地把握處理,以為重視了前方面,對後方面不能有過分的要求。其實這兩方面並不對立矛盾,應該是和諧統一的。當然,也不否認有的教師教學組織管理能力不高,駕馭控制課堂秩序的本領不強。

對策建議:

1、善於激活學生思維。靈活創設具體情境,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處於積極思考的思維狀態。

2、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一節好課應該越教問題越多,教師應該從習慣於把問題拋給學生要求學生回答轉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數學教學中本質的變化。

3、採取形成性評價。在教學中記錄學生的各種進步,反映學生參與課堂的教學過程和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定期反饋給學生,讓學生體會、反思、感悟。對學生而言,過多地表揚並不會起到激勵的作用,要把言語上的表揚與學生行動上的指導進行有機結合。

4、採取客觀評價。課堂上面對學生不同的見解、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做法,教師要有具體的意見、鮮明的觀點、準確的答案,教師不應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不斷地喚醒、激勵學生。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樹立信心,尤其是在學生智慧的火花閃現時,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而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一定要認真指出。

好數學課調查報告篇4

圍繞課程改革的落實情況,我於20xx年3月起深入部分國小進行了持續半年的教學調查。調查的結果很不理想,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更多的是憂慮。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課程的落實在我市、尤其是在農村國小任重而道遠。課改的需要與現實的差距還很大。

我市於20xx年下學期開始試行新課程和使用新教材。教育局組織了四輪培訓,二年多來,新的理念貫徹和落實得怎麼樣呢?帶着這些問題,我於20xx年3月起深入學校進行了持續半年的教學調查。共走了25所學校,聽課86節,走訪教師百餘人。總的感覺是有喜也有憂。

成 績

在課改的這段時間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發生了許多變化。教師的教育觀念在變、教學行為在變;學生的思想在變、學習方式在變。這是可喜的一面。體現在課堂上有如下幾方面的變化。

1、變課前鋪墊為情境導入。

過去我們的數學教學通常是由複習引入新課,學生感覺每節數學課只與數字和運算符號打交道。時間長了,對數學就產生一種厭倦感,尤其是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更對學習數學失去信心。現在不同了,許多老師,尤其是低年級的老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情境來引入新課,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進入新課,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變得愛學數學,想學數學了。

2、變遠離生活為走近生活。

幾十年來,我們的在校學生只知道學習數學是為了考試,為了升學,而不知他們生活的周圍處處存在數學,處處需要用數學。這是因為我所教的數學遠離學生活。而現當我們走進課堂時,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所看到的數學課是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在一起,生活氣息非常濃。我感覺到數學課已經走近學生的生活。這樣教學,學生就不會感到數學離他們那麼遙遠;就會真正明白為什麼要學習數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變聽數學為做數學。

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走進課堂就嘰嘰喳喳講個不停、寫個不停,學生只是靜靜地在聽數學。這是我們延續了幾十年的教學方法。現在這種現象有了明顯的改變。取而代之的是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學習資源主動地去學習數學,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多了,學生在做數學了。這正是新的課程理念所要求的。

問 題

成績是喜人的,在取得這些成績的同時,我感到更多的是憂慮。新的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在不同區域、不同年齡的教師之間差異很大。總的情況是年輕的教師比年老的教師好;城區、廠礦比農村好;參加過培訓的比沒培訓的好;低年級教師比高年級教師好。總之,新的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離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的問題。

1、處理教材缺乏靈活性。

教材是“課標”理念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依託,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決不是唯一資源。教師可以而且應該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環境,靈活處理教材。有些內容是可以而且是應該重新組織教學資源的。所以課前教師要鑽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圖,課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四年級第八冊有一個內容是“簡單的數據整理和求平均數”,這個教學內容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數據掌握統計知識,教材上用到了“和平一街、東大街”等地名,這只是給學生一個背景材料而已,其目的是要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教師在組織教學資源時,應該、也完全可以結合本班學生居住地所分佈的情況編一個例題,數據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找,這樣就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由然而生。象這樣的倒子教材上很多。然而,我們在調查中感覺到,教師大多是死搬教材,沒有一點靈活性。過多地受制於教材,書上怎樣寫,他就怎樣教,一成不變,缺乏生活氣息。

2、合作學習有形無實。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裏所説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種怪現象:只要有人聽課或是公開課,教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用上合作學習的方法,不管教學內容是否合適,也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何。而且合作學習大都是淺層次、低水平的操作,動輒搞小組討論。有些問題本可以馬上由學生回答的,也要進行較長時間的討論。似乎沒有討論就缺少一個程序。

有些分組學習是幾個同學圍在一起嘰嘰喳喳亂叫一陣,給人以表面的積極討論問題的假象,看上去熱熱鬧鬧,沒有實際效果。不僅如此,而且還會助長不良風氣的形成,影響學習效果,造成新的兩極分化。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教師並沒有掌握合作學習的真正要義,老師們採用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也並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其充分展開討論。往往是學生還沒開始學習,教師就叫停下。完全是一個形式,走走過場,給聽課者看,使得合作學習有形無實,給人以做秀的感覺。

我們不應將“新”與“舊”看成區分教學方法的“好”與“壞”的主要標準,不能採取極端主義態度,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某些教學方法。恰恰相反,我們應當更為明確地提倡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傳統的方法有它的優點,時髦的方法也有它的侷限性。我們只有通過積極的教學實踐,深入地去認識各種方法的優點與侷限性,才能依據特定的教學內容、對象和環境,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合作學習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但它不是萬能的。不要動不動就合作,動不動就討論。

3、課堂教學評價過於關注認知領域,評價語言貧乏枯燥。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這一理念老師們似乎都知道,但是,一到課堂上情況就不一樣了,教學評價時,老師們往往只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得怎麼樣了,會做幾道題目。而學生們的思維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其它面的能力;還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老師們則往往不太在意。此外,評價方法單一,評價語言貧乏。不分年級,不管問題的難與易,都用表揚他,頂呱呱;你真棒;你真行;獎勵五角星和大紅花等予以表揚。過多的、廉價的表揚無異於捧殺。教師的表揚不要隨意和漫不經心;要發自內心的,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他的答問已引起老師的興趣。這種表揚要能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成就感。否定學生的結論,則要讓其明白錯誤的原因,使其體面地坐下。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因人而異,因問題的難易使用不同的評價語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評價的目的。

4、只見老師講課,不見學生動腦

前面提到課堂教學方式有了明顯的改變,但這離新課程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調查中發現,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有超過40%的課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只看見教師不斷地在説,看不見學生在動口、動手。課堂上靜悄悄的,看上去課堂紀律很好,有序,可是學生並沒有積極在思維,是被動在學習,有一種被教師牽着走的感覺。這種安靜嚴重卻制約了學生的智力和個性的發展。不利於學生的成長。是與新的課程理念相違背的。

課堂教學本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是必要的;但更應該體現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我們要關注每個學生是否在動口、動手,動腦;還要關注每個學生在説些什麼,做些什麼;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5、只管結果,不問過程。

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大多教師在教學中過多地滿足於學生能得出某一個結論或會做幾道題目這個層面上,而對於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的思維方法則漠不關心,有些學生雖然結果是錯的,可他的思維過程則與眾不同,很有創意,對此教師則視而不見。似乎也不在意。

6、課堂提問缺乏深度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課堂提問有開放性,所提之問題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價值,不是隨口可答的,要經過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隨口可答的問題儘量少提,最好不提。這樣,對老師的要求就高了,備課時不作認真思考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有些是需要在課堂上隨機應變。教師需一定的臨場應變能力。事實上,在被調查的對象中沒有幾人做到這點。

此外,在課堂上,教師似乎懼怕學生出錯,尤其是公開課,一旦學生出錯,教師就馬上捂蓋子。唯恐因此而打亂自己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計劃。

課堂是出錯的地方,出錯是正常的,不出錯就不正常了。這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學生都會了,還要我們老師幹什麼呢?學生出錯了,教師應該讓學生把問題説完,然後分析其錯誤的原因。以便對症下藥。這才是我們的教師對待學生的“錯誤答案”所應具備的態度。

總之,從上述情況來看,我們的課改任重而道遠。

分 析

課改在我市實施已有二年多時間,新課程理念在課堂上沒能真正得到落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上的, 也有主觀上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思想認識不到位

有些教師認為教學改革改了幾十年,改來改去還是這個樣;還有些老師認為這是上面的領導為了推銷教材而作的宣傳,是糊弄人的。因此從思想上就沒有把課改當回事,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2、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夠透徹。

新課程培訓雖然進行了四輪,但對每個教師而言,也許就一次,回到學校後就再沒有學習,據瞭解,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師沒有見過《課標》,僅憑几天的大課學習,怎能透徹地理解《課標》所藴藏的真正理念呢。自然就更談不上在課堂上如何去實踐了。

3、教師年齡偏大

國小教師年齡偏大,這是多年來的老問題,可真是爺爺奶奶教國小。近幾年國小數學教師年齡偏大的問題更為突出,有些學區幾乎找不出年輕的數學教師,還有的國小,數學教師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這些教師教了幾十年書,積累了不少的教學經驗,但同時,思想也已成定勢,很難接受新鮮事物;還有些老教師認為,幾十年都這樣過來了,改不改都是教書。改革那是年輕人的事。大年齡的教師在我市國小數學講台上算得上是一支龐大的隊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存在上述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4、年輕教師同化現象嚴重。

青年教師本應是“課改”的生力軍。在農村,由於大部分學校老年教師居多,進取心不強,學校很難形成一種教學研究的氛圍。本來就是鳳毛麟角的年輕教師由於長期處在這樣一個不利於自己成長的環境之中,使得她們在思想上過早地老化,惰性,不思進取。自然影響到她們的成長,因此,在農村國小中,缺乏優秀的年輕數學教師也就成為必然。課改的落實也就勢必受到影響。

5、教師隊伍不穩定

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總以為國小教師要什麼都會教,這是個錯誤的認識。樣樣都會,勢必樣樣都不會,更談不上精。系統的知識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就國小數學而言,幾加幾,我相信人人都會,收廢品的也會,可是要教好數學卻不是人人都行的了,我們知道,中學數學教師來教國小數學也不一定能勝任,何況其它學科的呢。不專就不便於教師鑽研業務,自然就不利於教師自身業務的提高,今年教語文,明年教數學,弄得教師無所適從,怎麼去專啊,教師也不適應。不用説精通,就連國小六年中系統的數學知識都不清楚,如何去教好數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數學教師師參過數學培訓後,回到學校卻改教語文,而參加過其它的培訓的老師卻來教數學,有的根本就沒參加過任何培訓,手中又沒有《課標》可學,這又如何去理解新課程理念,如何在課堂上體現新的理念呢?國小教師隊伍不穩定現象已嚴重影響了國小教育,不有説新理念的貫徹,就是常規教學都已很成問題。

建 議

1、加強基層教學研究

切實加強以學區和學校為單位的教學研究。要實實在在地坐下來研究問題,不要形而上學,重形式,走過場。那種只聽課,不討論的研究活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2、加強教師理論學習

理論源於實踐,對實踐又具有指導作用。如果教師連新的教育理念就不懂,《數學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都不知,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去呢?因此,在現階段,教師的當務之急是加強理論學習。學區和學校要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教師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學習《數學課程標準》。

3、儘快充實師資力量

新課程理念要靠教師去落實,相對而言年輕人在這方面有熱情、有開拓精神,接受新鮮事物快。而國小數學教師隊伍年齡老化現象已到相當嚴重的地步。因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作宏觀控制,儘快充實國小數學師資力量。

4、切實穩定教師隊伍

要使新課程得到很好的落實,切實穩定教師隊伍這是非常重要的。國小教師今年教這科,明年教那科的現象必需得到根植。只這樣才有利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才有利於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才有利於新課程的落實;才有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

好數學課調查報告篇5

一、調研目的

1、瞭解國小數學學科教學現狀。

2、尋求國小數學教學對策,促進國小數學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為進一步加強學科管理和數學教學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二、調研形式:

1、聽:隨堂聽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

2、看:教師的備課筆記和數學作業批改情況。

3、談:向學校領導彙報“聽”與“看”的綜合評價,肯定優點並提出學科發展方向。與少部分教師交流工作體會。

三、調研時間:

20xx年9月至12月。

四、調研對象:

1、年級:一至五年級部分學生;部分數學學科教師。

2、教材:人教版實驗教材(1-4年級),人教版普通教材(5年級)。

五、課堂教學調研活動分析:

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實驗的基本途徑,只有切實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新的教學行為,課程改革才能取得實效性發展。本次聽課調研,我深入課堂,積極探索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改革,幫助教師形成由主客體關係轉向相互交往關係、由以講為主轉向合作探究為主、由接受學習轉向發現學習、由黑板粉筆的單一手段轉向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等新的教學觀念,把新的教學評價觀,如:關注並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三維度的有機結合、開拓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等,貫穿於對老師的課堂教學評價中,引導學校和老師改變評課方法,從以往的大而空的評價方法改為針對事件進行評價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從而改變教學方法。我通過一線聽課、看教案、查作業批改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我旗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從整體上來看,成績是顯著的。

(一)課堂教學取得的成績

1、新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從隨堂聽課中,我發現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已逐步為教師所接受。教師已經基本具備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教學觀念上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尤其對“以人的發展為本”、“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些新課程理念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並積極地付諸實踐,在教學行為上表現出:

教師數學實用意識加強。教師能注重教學內容的重組,教材使用合理。數學課的教學設計被逐步重視起來,普遍重視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學科的興趣。教師能密切關注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讓學生感悟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不但注重從學生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利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建構,而且又能提供機會讓他們回到現實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可以説,在我聽過的課中,教師都比較追求“生活問題數學化”和“數學問題生活化”,或在課堂的導入,或在新課的進行,或在練習,或在綜合應用中,我們的老師都進行了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力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是那麼的親切,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努力讓學生主動地去建構自己的知識網。

教師數學過程意識加強。教師能讓學生在多種活動中學習數學,教學設計體現為學生 “學”而設計,創造了多種形式,體現了個性化。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嘗試與探索新知識。課堂互動逐步從追求形式向追求實質、講求效益轉變,使傳統“雙基”優勢體現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中。

教師數學主導意識加強。每節課,教師幾乎都注重從創設情境入手,以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已能積極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注意從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出發,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上激勵性的評價多起來了,學生活躍起來了。從老師的重視程度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老師對新理念是接受的、重視的、並且願意嘗試的。

2、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靈活多樣、課堂結構環節安排不拘一格。

以往的以五步環節教學:導入、講授、鞏固、作業、小結,這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把學生封閉在教師劃定的圈子裏的教學組織法,現在更多的取而代之的是更開放的給學生更多的主動思考空間的課堂組織形式。例如:王煒老師講解的《平行四邊形》一課,周文翔教師所做《對稱圖形》一課,教師組織教學靈活樸實,重時效而不拘泥小節,真正體現了素質教育下的全新課堂組織方式與開放式的課堂環節。充分説明了數學課堂是問題生成的基地,是解決問題的搖籃。

3、教學方法推陳出新,繼承傳統教學方法的優點,大膽的實踐課標理念。

(1)課堂教學導入與重點問題出示注重情景創設。 新課程特別倡導用具體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注重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觀察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等我們的數學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注意了數學問題情景的創設,創設情景注意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的數學的天然聯繫,使生活與數學融為一體。比如:張敬華老師執講的《兩步連減解決問題》;烏日娜老師所授的《複習總動員》等都充分體現了合理創設課堂情景的真實效應。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廣泛應用。對於合作學習的提倡是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現在小組合作學習被我們的教師廣泛採用,積極嘗試。值得欣喜的是創設“互動生成”的教學環境這一理念在部分課堂得到體現。課堂上師生互動多,學生表述多。教師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和給以恰到好處的點撥。課堂上把師生活動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建立起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特殊交往的關係。具體的説,就是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標,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的活動。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的過程。“互動”不僅是教師與學生的“一對一”或者是“一對多”(全體或小組),還包括學生個體和羣體,小組之間的教學活動。如:徐美琴教師所做《兩位數乘三位數的筆算乘法》一課;康文靜教師執教的《 6、7的認識 》一課,明確展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的效果。

(3)課堂上學生學法發生改變,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自學。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充滿了活動化,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擺一擺、做一做、算一算、畫一畫、想一想等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數學、體驗數學、理解數學,做到了“解放學生的手腳讓學生動起來,解放學生的頭腦讓學生想起來”。如:烏春香老師所做的《除法的意義 》一課,周文翔老師所講的《 周長》,康文靜教師執教的《認識整時》都充分體現了數學活動化的特點,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感悟數學。

4、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每一個學生都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每一個學生都會有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感到自己與他人不同,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求,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學生的智慧潛能,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理念激勵着學生的學習信心,也反映出教師課程理念的轉變。調研中,經常看到教師在學生討論時走下講台,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課堂上讓學生進行開放式提問。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儘量讓學生參與,“誰來回答他的問題?”“還有沒有不同的解法?”“誰還有疑問?”讓學生各抒己見、積極討論,在討論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悦,進而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5、教師在落實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促進了自身的專業化成長。

多年以來,國小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百科全書”的形象,部分有一定經驗的“老教師”也往往在學生的“崇拜”聲中,滿足於學生眼中“博學者”的形象,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拚搏……但新課程的實施又重新激起了教師的活力,教師作為研究者的理念正在逐步得以實現,座談中很多教師談到,現在上每一節課不僅要考慮教什麼和怎樣教的問題,而且要考慮為什麼這樣教的問題。教師感到新課程的教學壓力比以前大了。這種壓力並不是知識本身的,是涉及到教師專業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師從觀念、策略到具體方式、方法都要發生變化。現在的壓力更多的是發自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的需要,更多體現在教師本人已經意識到自身並不是真正的“博學者”。也正是這種清醒使一大批課改教師在悄然中發生了變化,正在朝着課程標準要求的方向變化,成為教師中的佼佼者

(二)、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儘管課堂教學取得可喜成績,但品琢推敲很多方面還存在着問題,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有:

問題一:課堂教學目標把握不到位,對教材的理解出現偏差,課堂缺乏了“數學味”。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落實,但具體到一節課究竟該如何把握?教師們普遍心中無數。我們通過看教案,發現有的教案的教學目標,只寫進了知識技能目標而沒有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目標思考。在課堂上,老師過分關注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忽視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

正如交談中有的教師所説:我們知道如何把握好每一節課的目標是每位教師的首要任務,但一節課要達成的目標太多,教學中不知如何入手。許多課堂過於強調三維目標的整合,使數學課堂失去了學科固有的個性。有的老師還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學目標只寫進了知識技能目標而沒有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目標。在課堂上,老師關注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多,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有所忽視。

大多數教師對新課標教材感到困惑的是教學目標把握不準,對教材鑽研不深,對學生了解不夠,導致確定教學重點、難點時脱離學生認知基礎和課程體系,只顧自己主觀設計,更多的課堂教學中忽視練習鞏固,忽視原有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和發展,課上得華而不實。新教材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內容領域有了很大拓展,如增加了概率統計領域的內容,還增添了一些訓練數學思維的內容。這些內容都需要教師藉助一定的數學功底去解讀。教師為什麼普遍反映新教材難?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教師缺乏解讀教材的數學功底。對一些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缺乏整體意識,很難從學生數學能力發展的高度加以審視。

問題二: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沒有實際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話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大轉變。因此,許多老師在每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中總是要安排某一個環節去體現這樣的理念。在幾乎所有的數學課堂上,我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這説明教師已經有意識地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的合作。雖然小組合作實踐操作被廣泛採用,但是實效性較差。重形式,輕過程,重嘗試,輕反思。

主要表現在: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操作是數學課程倡導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也是數學課堂教學方法,或者説課堂教學組織方式。我們的課堂上,既要敢於嘗試實踐這種方式,又要研究這種方式方法出現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漫無邊際和毫無目的的胡思亂想,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會誤導學生對科學探索的“嚴謹性”。實踐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不要動輒就操作,操作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關於合作學習,建議注意以下五點:第一、不要搞大量的低水平的討論,例如不要動輒搞小組討論,有些問題可以馬上由學生回答的就無需進行小組討論;第二、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明確分工、互助性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工作要落實到實處,不能搞形式上的合作與討論,形式上的討論,幾個同學圍在一起……給人以“表面的積極性”和“一切順利”的假象,造成新的兩極分化;第三、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沒有經過個體精思而匆忙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如在我們的課堂上經常看到,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後馬上就説“開始討論”;第四、要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第五、教師要對學生活動有益監控和及時引導。

例如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彩不同的課桌擺放形式,各有利弊。所以,在教學實踐中,要靈活選用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新授課,如果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較多,就把課桌拼起來,以合作方式的小組活動為主;練習課,需要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時,就仍沿用“秧田式”,以便進行半獨立或獨立的練習。

2、有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於形式,為討論而討論。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但只給不到一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説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合作學習的目的是把小組中的不同思想進行優化整合,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成果,以羣體智慧來解決問題。沒有了獨立思考的過程,合作就會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沒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學生的研究探索將一事無成。如果教師設計的合作問題沒有一定的難度,討論就沒有意義,就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另外小組合作往往成了能説會道的小朋友的天堂,其他小朋友的潛能受到抑制。

問題三:過於追求教學的情境化或不善於創設情境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恰當的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聽課中發現,部分教師過於注重教學的情境化,為了創設情境可謂是“冥思苦想”。好像數學課脱離了情境,就脱離了兒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事實説明,有些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特別是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往往因為被老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體現教材的基本思路。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所變化,創設的情境還應該賦予一定的時代氣息。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對於低、中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遊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對於高年級學生,則要側重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教學中,教師不能簡單化地理解新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不要單純地用“生活化”、“活動化”沖淡“數學味”,而忽視了數學本身形式化、抽象化等學科特點。不能把數學課上成活動課、遊戲課。並不是每節數學課都一定從情境引入,對於一些不好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採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導入新課。不善於創設情境,過渡到數學建模不夠規範不夠自然,拓展與運用很難做到面向全體,難、易、快、慢掌握不準。具體有:

(1)部分老師重生活味而忽視數學味,對數學系統知識缺乏全面的瞭解。

(2)重學生體驗操作及討論交流而忽視數學技能訓練,即數學研究方法、解題方法書面化程度很欠缺。

(3)教師的語言缺乏激情,數學語言欠規範,如:許多老師不善於引導、激勵、概括等。

(4)教師的板書藝術不過關,板書演示太少、太亂,不利於學生知識建構、模仿學習。

問題四:教學盲目追求課堂氣氛活躍,不重實際教學效果

在聽課中發現,有的教師上課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異常:學生們小手如林,“老師,我,老師,我……”的喊聲不絕於耳。當老師指定學生回答時,下邊還是喊聲不斷。對於學生下邊的表現,老師全然不顧,只是陶醉於自己創造出的“活躍”的課堂氣氛裏。老師的潛意識裏還是喜歡學生那種“正中下懷”的提問或回答。課堂中,“是否式”的提問與“乒乓式”的交流現象還是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課堂的效率。有的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於“滿堂問”,盲目追求課堂教學中提問題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分析。也就是説,沒有區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其實,教學並不是越熱鬧越好,也並不是笑聲越多越好。安靜、有序的愉快課堂氣氛也是新課程所刻意追求的。讓學生“動”起來是一個好課堂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那麼,充分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要帶給學生充實的精神生活。如果沒有這個“充分條件”,那麼,這個“動”就會是“亂”,就會停留在表面上的熱鬧,而實質上並沒有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認知上的衝突、內心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活而不亂”才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問題五:部分教師不能駕馭課堂, 合理調整課堂環節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讓學生“動”起來,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以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課堂紀律難於控制,教學任務難於完成。學生一放開,教師在課堂上感到特別緊張,甚至感到無所適從。結果造成教學任務完不成,課堂紀律無法控制,學生成績兩極分化。其實,教學任務完不成,並不是新課程結構有問題,而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教學策略。有的教師以為,每節課都要有自主探究的環節,每節課都要分小組活動,都要有提出問題—創設情境—解決問題的步驟,只要是新課程倡導的方法都要一一展示,這樣面面俱到,就把有效的教學時間浪費了,怎麼能完成教學任務呢?對課堂不能調控,主要是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為此,教師應提高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新課程的教學有開放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對於教師來説,要體現自己解惑的水平,關鍵是你敢不敢暴露學生的困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請先把機會交給學生,也許他們自己能夠想辦法解決。教學不是預先設計的課程方案的執行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在課程預先設計的基礎上,循着學生思維的起伏、情感的波瀾隨時地調節整個教學環節。有些課雖然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充分發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問題六:簡陋的教學設施,匱乏的教學資源,影響正常學習效果

多數教師上課還是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和一本書的傳統教學條件上,學校普遍存在教學硬件、軟件“跟不上”的情況。不少教師認為數學教材在實施中遇到的困難就是沒有相應的教學硬件、軟件設施,光靠教師製作的教具和嘴巴講與學生的要求和新課程的目標有很大的差距。教師除《數學課程標準》及解讀和教科書外,很少有相關資料。

問題七:年輕教師同化現象嚴重,不善於深入研究教學

青年教師本應是“課改”的生力軍。年輕教師積極吸納新的教學理念,樂意實踐,但是教師在教學研究上重視深入反思,存在時間不多,深度不夠的問題。特別是對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新理念重視還不夠。由於學校老年教師居多,老年教師課堂教學方法陳舊,對推進新的教學方法不熱情,,學校很難形成一種教學研究的氛圍。本來就是鳳毛麟角的年輕教師由於長期處在這樣一個不利於自己成長的環境之中,使得她們在思想上過早地老化,惰性,不思進取。自然影響到她們的成長,因此,缺少優秀的年輕數學教師也就成為必然。課改的落實也就勢必受到影響。

問題八: 數學教師隊伍不穩定 ,嚴重影響學科教學與學科教師隊伍建設

國小數學教師系統的知識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就國小數學而言,幾加幾,人人都會,可是要教好數學卻不是人人都行的,我們知道,中學數學教師來教國小數學卻不一定能勝任,何況其它學科的呢。不專就不便於教師鑽研業務,自然就不利於教師自身業務的提高,今年教語文,明年教數學,弄得教師無所適從,怎麼去專啊,教師也不適應。不用説精通,就連國小六年中系統的數學知識都不清楚,如何去教好數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數學教師師參過數學培訓後,回到學校卻改教語文,而參加過其它的培訓的老師卻來教數學,有的根本就沒參加過任何培訓,手中又沒有《課標》可學,這又如何去理解新課程理念,如何在課堂上體現新的理念呢?國小數學教師隊伍不穩定現象已嚴重影響了國小教育,就是常規教學都已很成問題。有一些年紀大的語文教師,因為語文教學任務重,而要求教數學,也造成了數學教師隊伍不穩定的又一因素。

三、對今後課堂教學的建議

(一)、明確國小數學學科特有的教學理念,服務於課堂教學

繼續深入學習課改理念,仍是目前推進素質教育向前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首要工作。只有從思想觀念上徹底轉變,才能將課程改革落到實處,才能使教學工作真正地走上素質教育軌道,教學質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我們的數學老師必須補好“國小數學學科特有的教學理念”這一課,沒有深厚的數學理論基礎,我們的課將會失去應有的數學思想與數學科的原滋原味!我建議數學教師認真閲讀《數學課程標準解讀》,特別是這本書的第二篇更要仔細推敲認真琢磨。同時注重教學參看書的輔助作用。靈活使用教材,加強教材的調配與拓展。 抓住這三本書的合理運用與搭配,新的教學理念定會紮根你的腦海,為你的課堂教學寫下光輝的一頁。

(二)、大力加強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專業能力培訓。

新教材加入了幾何、集合,平移、旋轉等圖形變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即概率)等新的學習內容,很有必要進行一些專業知識的培訓。從內容處理看,要求恢復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實際聯繫,使數學教學回歸生活、迴歸社會、迴歸自然。新教材是運用了系統思想方法來編排教學內容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注重了知識間的整合;二是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即從整體上對計算方法進行研究。老教材採用的教學法,實質上是一種“機械分割”思想的反映。而新教材正是摒棄了這種做法,運用了更科學更合理的思想方法,有利於兒童數學思維的後續發展。而且我們還應該看到,隨着社會的發展,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已經接受了較好的學前教育,新教材的編者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才做出了比較切合實際的安排,以使教材具有挑戰性,老師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些,就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很多對教材的擔憂也就不復存在了。

(三)、重視教師基本功的提升,開展基本功競賽活動

系統地鑽研教材,把握好教學目標、重難點、注關鍵,深入地瞭解學生,弄清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多動腦筋設計好教案,從知識技能框架、情境創設、教學模式選擇、教學藝術等方面不斷優化,精益求精。以科學的、理性的思維貫徹實施新課標中所提出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模式,同時,繼承傳統中可取做法,不斷改進,不斷完善。從課堂教學看,①繼續重視學生的書面練習和知識鞏固環節;②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研究小組合作的組織、實施、反饋機制,重視合作技能的養成,發揮好每個同學的作用,使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③在創設情境和互動中突出數學的學科特性(數學思維、數學方法、數學習慣)。重視數學的現實背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重視數學學習的活動過程,重視學生數學學習的個性化,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靈活性。20xx年建議學校開展課堂教學基本功競賽活動。

(四)、加強備課,教學設計從“教案”轉向“學案”。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切知識、經驗方法的獲得都依賴於學生的自主構建、自我內化,離開了“學”,再精心的“設計”也沒有意義。因此,我們應該改變以往的教案為教師的教學程序、為學生的“雙基”的掌握而預設的功能,將主要精力用於“學案”設計。這裏有兩點建議:1、明確“學案”設計的幾個實質性環節。(1)明確學習目標,瞭解學生將要學習什麼,學後將要獲得什麼。(2)瞭解學生現狀,分析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已具備哪些知識,已有哪些生活經驗,教師如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3)搞好活動設計,針對各知識點可準備或設計哪些相對應的活動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操作、探討、交流、體驗的機會,最終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4)關注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可能有哪些疑問,會有哪些困難,教師應該怎樣做個別處理。(5)知識應用拓展,生活中有哪些與新知識相對應的實際情景,課堂中應該怎樣對學生滲透或暗示。2、着力對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情況從多方面進行估測,並設計出多角度、多層次的“策略庫”以備在課堂中能迅速調用。構建 “策略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什麼情況下適宜採用自學?什麼情況下適宜採用小組學習?(2)小組合作學習如何組織?學生如何進行活動?合作學習會出現什麼問題?各種問題應如何處理?(3)一個問題,如果來自學生的反饋太容易時,應怎樣調整?如果來自學生的反饋太難時,應怎樣調整?(4)某問題是請一個學生回答,還是請幾個學生回答?學生答對了怎麼評價?答錯了,怎麼評價?可能是什麼原因?怎樣處理?(5)怎樣組織學生傾聽別人的發言?哪些學生可能開小差,個別學生開小差怎麼辦?如何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等等。

(五)、注重教學實效,努力開展教研活動

每學期的教研活動把學習新理念和剖析教材作為重點內容。在學科教研活動中,以剖析個案、糾正錯誤為重點,讓老師明確,什麼是該學習的,什麼是該避免的。如“怎樣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性格外向的學生表現的機會越來越多,性格內向的學生怎麼辦?”我想,只能是走出一條符合實際的“小組合作交流”之路。要注意循序漸進,例如:先把“同桌合作交流”搞好,然後在訓練小組合作分工等。

(六)、加強校本培訓,關注中老年教師隊伍建設中老年教師在我旗教師中佔有很大一部分比例,他們工作兢兢業業,教學經驗豐富,基本功紮實,但是他們也存在不足: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理念轉變較慢,對課改實驗熱情較低,不願意作示範課、研討課和公開課,比如,在我們舉行的六節數學課堂教學能手比賽課中,沒有一名中老年教師參加。在一線視導中,抽查聽了部分中老年教師的課,發現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教學內容,把握教學重、難點,講解思路清晰。但是看不到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空間,老師依然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學方法傳統,老師講,學生聽,看不到自主探討、合作交流的場面;教學手段簡陋,一支粉筆,一本書,沒有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這些現象,提示我們,在今後的各種培訓活動中,要特別關注中老年教師隊伍建設,使他們明白課程改革不只是年輕教師的事,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是歷史賦予每位教師的神聖職責,必須堅持不斷學習,敢於迎接挑戰,為我旗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七)、加強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加強輻射作用!

建議局裏每年組織一次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選拔工作,激發教師們的競爭意識,培養優秀、骨幹教師,併發揮這些教師的輻射帶頭作用,用以帶動、引導教師們提高業務水平。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總之,只有教師真正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工作方式,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由於教研員水平有限,上述調研報告肯定有不盡人意,缺乏深度的方面。報告形成肯定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在本次調研活動中,得到了學校領導和數學教師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併表示感謝,謝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

好數學課調查報告篇6

經過幾天的休整,當剛回到家時的興奮與愜意漸漸淡去,我回想了一下自我這半年的學習生活,雖然在學校裏的生活平靜而快樂,可我卻看到了“危機”———就業危機。在大學這個相對自由的天地裏,同學們都在努力的透過各種機會來磨礪和充實自我,期望能多學習一些東西對自我將來走進社會有所幫忙。然而,大學只是一個溝通校園與社會的橋樑,是我們步入社會前繼續充實自我知識的“深加工廠”。最終我們還是要面臨社會和市場無情的競爭與淘汰,僅僅依靠校園裏的知識是不夠的。於是,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讓自我在寒假這個短暫的時光裏學到一些校園裏學不到的東西,從而度過一個有好處的寒假。

經過了一番思考後,我把自我的想法告訴了父母:獨自到附近的裝飾裝修公司去應聘。由於思考到自我各方面的實際狀況(一沒經驗;二沒學歷;三時光有限),決定進行為期10天無償的義務勞動,主要目的是體驗和學習,以便儘早適應社會的工作環境。在得到父母的認同後,我決定第二天就出去找單位應聘。

實踐前———行動

15日一大早和父親在外面吃過早飯後,我揣着自我僅有的身份證和學生證,開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求職。雖然在電視上看過人家應聘,心裏也作好了被打擊的準備,可畢竟是第一次,站在應聘單位的門外還是緊張的打起了退膛鼓。一向在一旁的父親看出了我的心思,説道:“要不我去幫你問問,看看人家要不要人,你再進去。”“不……不用了,我自我去問,不行我再換一家,你……你還是先回家吧。”我拒絕了父親的“幫忙”,因為我明白,從小到大我一向都生活在父母的扶助中,此刻的我如果不邁出這獨立的第一步,那麼這次應聘將失去好處,即使得到這份工作,對我來説也沒什麼實質性的收穫,因為我已輸在了起跑線上。待父親轉身離開後,我穩了穩自我的心緒,深呼吸,帶着忐忑不安的情緒走進了艾帝爾裝飾公司的大門……

半個多小時過後。“成功了!”我帶着難以掩飾的欣喜走了出來,因為急着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家人,回家的腳步也顯得輕快了許多,可沒想到一抬頭,發現父親就在不遠處的拐角處等着我。原先,他這既是監督我(怕我半路落跑)又是關心我(怕我遭受打擊),頓時體會了父親的一片良苦用心。在確定我這次單獨應聘成功後,他也只淡淡的對我説了一句:“看來真的是長大了。”是呀,就在這一刻我發現自我真的長大了,不再是那個什麼事情都要等父母安排妥當了再去做的小孩子了。這又不禁有讓我想起剛才臨離開公司,經理退還我學生證時對我説的話:“我之所以錄用你,是因為我欣賞你的就業危機意識和這種敢於單獨到社會裏推銷自我的勇氣,對於你這樣一個剛上大一的女孩子來説,能做到這兩點是很不容易的。”想到那裏,再一次慶幸自我之前沒讓父親為自我去打探,否則,這份工作説不定就丟了,而我也少了一次考驗自我信心和勇氣的機會。

當天下午2:00我準時來到公司,和辦公室的同事打過招呼後,見大家都在忙自我的事情,我就找了兩本書關於家居專修基本常識的書看,因為上午和經理商量過,由於我的潛力和時光有限,一些複雜和長期的工作我也不能做,於是就安排我每一天早上做一下辦公室(包括衞生間)的清潔工作,以及簡單的客户接待工作,其它時光就自我看書學習或看別的同事如何製作電腦效果圖。而要作到接待客户時能應付一般的提問就務必先增加自我這方面的知識,於是決定先看看書熟悉一下。我拿着書翻翻看看,不知不覺已經快5:00了,這時一向在外面忙的經理回來了,見我書快看完了就説到:“快看完了啊,速度挺快的嘛,看的怎樣樣了?看完了我要檢查的,你要能複述出來才行。”“啊!?”我心裏不禁一驚:怎樣辦呀,我翻的太馬虎了,複述恐怕……經理沒理會我的驚訝去忙自我的事情了。這時我才明白,經理這麼説一方面是要考驗我的學習吸收潛力,一方面是要求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必須要認真仔細,看書同樣如此,決不能走馬觀花,要對自我負責。尤其是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更是不能馬虎的,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而讓我深切體會這一道理的是第二天的清掃工作。

一向都認為打掃衞生是個再簡單但是的工作,家裏的清潔工作我也只是偶爾做做,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可這次的清潔工作,讓我改變了對清潔的看法。把辦公室的衞生做完之後,我開始了衞生間的清潔工作,把地板上的水漬掃乾淨以後,擦了牆壁與鏡子,看看沒什麼要弄的了,準備出去看書了,忽然想起了“細節決定成敗”:既然我是出來鍛鍊的,就要得到老闆的認同才行,而像我這樣的清潔工作誰能做,怎樣才能讓我的工作更出色?就是更細緻的清潔!從新審視了整個衞生間,我發現自我之前的工作的確是不夠徹底的:牆上的瓷磚上還有星星點點的小水漬和污垢,洗漱台下方也有不少灰塵,而問題最嚴重的還是便池上的污垢。看到“任務”還如此“艱鉅”,我就脱去外套準備來大幹一場,説句實話,在自我家裏我還沒這麼勤快過呢,但為了工作我決定“犧牲”了,還好沒有什麼異味,但心裏還是有點不舒服,應對一些頑固的污漬,我也顧不上衣服會濺到污水,拿着刷子就使勁的刷,不覺間時光就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看着被自我打掃的整潔一新的衞生間,忘記了痠痛的胳膊和鞋子上的水漬。雖然這件是並沒有被經理注意到,但我自我卻有了收穫,那就是對“細節決定成敗”更深層的理解: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並不是想象中的那

麼大,很多小事,一個人能做,另外一個人也能做,只是做出來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上的工夫,決定着事情完成的質量。

實踐中———體會:

1)檢查《家居忠告》的學習狀況;(因為那天經理説要檢查,第二天我就準備了一個筆記本,把書又從頭認真的看了一遍並做了筆記,可經理卻要求我不能只講書本上的知識,還要結合自我的看法來談,這樣才能有所提高和收穫。)

2)談談各自的缺點和不足,共同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法;(與同一個辦公室的小王和小鄒相處了一段時光,大家互相也有了必須的瞭解,透過談自我的缺點來更加清楚的認識自我,改正缺點彌補不足,共同進步。)

3)學習《基本營銷禮儀》;(接人待物處處都是學問,與人的溝通除了語言的表達外,最重要的就是肢體語言即禮儀,為了能給客户留下較好的服務印象,順利開展接下來的工作,基本的營銷禮儀是務必掌握的。)

4)列舉分析哲理小故事;(很多搞笑的哲理小故事是啟迪人生的金鑰匙,工作中的不明白的很多事理都能夠在這樣的小故事中找到答案。)

5)對自我近期學習狀況的總結。(雖然從表面上看我似乎就是看了一些書,作了一些讀書筆記,可我覺得我所收穫到的遠不只這些。首先,有規律的工作時光,讓我在寒假依然能有正常的作息時光,而不是一味的睡懶覺。其次,家居的一些小常識也幫忙我養成了更健康的生活習慣。再者,讓我更清醒的認識到了自我在應對就業這一方面還欠缺哪些東西,以便我能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做到有的放矢的去彌補。)

我短暫的實踐生活就這樣結束了,除了收穫以外留下的是更多的思考。

實踐後———感悟

第一次參加社會實踐,讓我明白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瞭解社會,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學生投身改革開放,向工農羣眾學習,培養鍛鍊才幹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養性,樹立服務社會的思想的有效途徑。透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助於我們在校大學生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與知識。這次的社會實踐,一晃而過,卻讓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將讓我終生受用。社會實踐加深了我與社會各階層人的感情,拉近了我與社會的距離,也讓自我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幹,進一步明確了自我的奮鬥目標。社會是另一個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在那片廣闊的天地裏,既能讓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體現,更為將來更加激烈的競爭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陶淵明説過“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期望以後還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從實踐中得到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