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勵志 > 話語勵志

窮達之間

欄目: 話語勵志 / 發佈於: / 人氣:2.17W

有人説,人貴有自知之明。這話只説對了一半,而我認為人生貴在懂得進退、用舍行藏、知曉窮達的處境,這樣的人才可謂是大智之人。問題的思考起源於對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語的理解。

窮達之間

理解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的關鍵在對“窮”與“達”的認識。孟子的本意是講人得志的時候與不得志的時候該怎麼做的問題。但放到了歷史的進程中加進個人理解的元素,就有了不同的意趣。我個人理解“窮”與“達”的概念比較寬泛,含義很深,細細咀嚼意味深長。從人的才華與能力來看,“窮”應該指才華能力不足,有不及的味道,“達”應該指才華能力富餘,有學而優則仕中“優”的味道;從個人生的生命狀態來看,人生有得意之時也有不得意之時,坎坷波折是避免不了的。在這個層面而言是指人生得意之時為“達”,人生失意之時為“窮”,此時的“窮”有“窮途末路”之“窮”味;還有能力才能四通八達之“達”,也就是全面發展、綜合素質比較全面的概念,“窮”與此相對就是侷限於某一方面的概念;而我認識到的在另一個層次的意思是“窮與達”意指生命個體的外部環境而言,外在環境良好即為“達”,有“通達”之意,外部環境惡劣即是“窮”,此時獨善其身就有了自保之意。

因此,理解“窮與達”不可以簡單理解,需要多層次多方面的理解,曾能悟出聖人的本意。這使我想起了《論語》篇中大量的與之相關的論述,都是講的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且看《論語》中孔子的認識。

5.2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

孔子評價南容這個人時説,國家和環境好的時候,這個人不被環境廢棄;國家和大環境不好的時候又能避免(牢獄)災害。

5.21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説甯武子這個人,大環境優良按正道行走的時候,他表現得很聰明,富於智慧;大環境不好(很差)不走正道的時候,他就顯得很愚笨。他的智慧就在於表現的聰明我們能夠做到,而表現的愚笨卻難以達到。

甯武子這個人何以會如此,就在於他能根據大環境的好壞決定自己的進退取捨,其愚並非真愚,而是大智(若愚)的那種愚,是非大智之人難以識別的愈愚,在缺乏大智慧的人的眼裏事實上的真愚與大智慧的愚是沒有差別的。甯武子邦無道則愚,就是裝傻,其目的是保存生命不受傷害,以圖邦有道的時候智。所以,孔子説學習他的聰明表現可以做到,而學習他的愚笨我們卻做不到。

7.10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孔子對顏淵説,用我我就能做到,不用我我就隱居,只有我和你是這樣的啊。

講的是孔子與顏回的人生境界,能用與不不能用非在我,而在於社會。可用不可用不在社會,而在我。我具有了這樣的智慧和能力,便順應社會這個自然。

8.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孔子説,堅定自己的信念(仰),勤奮好學,一輩子堅守真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政局不穩的人心散亂的地方不去,混亂無秩序的地方不站腳。天下清明政通人和的時候就出來做事,天下混亂沒有規矩的時候就讓自己(與道一起)隱藏起來。社會環境好的時候,你還貧窮沒有地位就是羞恥;社會環境不好的時候,你能有錢有地位,這就是可恥。

這段話中孔子講到堅守自己的精神(信仰與思想)的重要,但需要依據大環境取捨自己的行為,當顯則顯,當隱則隱。大環境風清氣正的時候,沒有作為,沒有財富和地位就是不光彩的,它背後的意思就是正大的世道里,不富且貴就是能力(智慧)不足,不是環境不允許。大環境歪風邪氣盛行的時候,你還能使自己富且貴就是不光彩的,它背後的意思是説這個時候的富貴一定不是光明正大渠道獲得的,雖然有些武斷,但不乏沒有道理。

14.1子曰: “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孔子説,正大光明的世道要能夠獲取俸祿;歪風邪氣的世道還能得到俸祿就是恥辱。

這句話與上文類似,不在多解釋。

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

孔子説,世道好的時候言行要正直,世道不好的時候要正而不直。

孔子告訴我們在好的環境中生存,要做一個正直的人,説真話、説實話,做實事,有什麼可以説什麼,怎麼説就可以怎麼做,所謂的言行高度一致;身處不好的環境要堅持做真正的人,但説話一定要小心,不可以什麼實話都説,要知道收斂,不至於因為直言快語而惹災禍上身。告訴我們的還是如何處世,如何作為正直的人自保的問題。

14.37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孔子説,賢德的人知道主動躲避混亂的世道,知道遠離是非之地,知道避開不好臉色的人,知道避開不良的言辭話語。

這段話説的是人的成長與發展需要遠離不良環境的影響,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是賢者的智慧的高低,但都是在説人該如何自保其身從而向上向前成長的問題。

15.7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孔子評論史魚和蘧伯玉這兩個人説,史魚是一個直率的人,無論世道好壞他都像箭那樣耿直。而蘧伯玉卻在好的世道出來做官,世道不佳的時候他就(辭官)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裏。

顯而易見,孔子是不贊成史魚的這種不知變通的做法,而認為蘧伯玉是擁有智慧的君子,孔子曾經説過一句話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看來孔子首先認為蘧伯玉是知天命之人,所以蘧伯玉懂得如何屈伸。懂得隨環境而變,也就是自保,這是底線,也是基礎。

15.8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説,該與人説的話卻不與人説,就會失去這個人;不該和人説的話卻和人説了,就是失言。智慧的人在這方面從來都是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本段談論的是人的言語表達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問題。失人的結果可能會少了一個值得信賴和依靠的好朋友,是因為該説不説造成的。而失言的結果可能或招來麻煩和傷害,所以為遠離傷害和麻煩,需要做到不該説的不説。這個道理説起來容易,做到不失人又不失言是很難得的,首先就是要求人具備識別好壞人的眼力,要有審時度勢的能力。其實,與人交往察言觀色就顯得很重要了。

以上散見《論語》中的看法,幾乎都是講人與環境的關係與人的生存對策,其底線還是自保,先求得自我生存的底線。不考慮環境,橫衝直撞精神固然可嘉,但也體現了智慧不足的問題。我把“窮與達”的看法放在了不同的時空會考察,從古代傳統文化中來看,更與政治結合的比較緊密,政治與現實又是密切結合的,古今如此。所以,我更看重“窮達”與大環境一致的解釋。那麼,我們從以上這些古人的看法中就該知道自己如何在社會中進退有據了。需要説明的是,真正做到就必須具有大局觀,有大局才能不迷其途,才知道目標方向,知道如何堅定地甚至迂迴的行走。

回到文章開頭,我説人貴有自知之明只説對一半,是因為人還應有知他人他事的明,要有知大環境大氣候之明,才是一個真正的大智者、大明者。

Tags:窮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