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勵志 > 勵志文章

劉墉勵志文章

欄目: 勵志文章 / 發佈於: / 人氣:7.73K


  劉墉先生是生活中的智者,他創造着人類“愛”的家園,給人們以有價值有意義的心智啟迪,指導我們走向成功。讀劉墉先生的散文小品,就彷彿同一個智者和長者在聊天,我們可以學習他樸實無華的語言,體味他點滴在心的真情,感悟他對世界的推理,領略他靈魂深處的境界。以下五篇文章都是劉墉先生寫給她女兒的信,其中滿懷着一位父親的關愛與期望,而且不乏令我們深思的哲理。望大家靜下心來深讀之,細品之。
  
  一、談恐懼:《在生死之間選擇》
  
  今天你在彈琴的時候,從門外飛進一隻大蒼蠅,在幾間屋子裏串來串去,每當蒼蠅飛到你附近,就聽見你尖聲驚叫。
  
  “我怕嘛!我就是會被嚇到嘛!”當我怨你大驚小怪的時候,你喊。
  
  “你當然會被嚇到。”我説:“可是你要控制自己,不要被嚇一大跳,因為‘嚇’
  
  不危險,真正危險的是‘一大跳’!”
  
  但你還是不斷驚叫,直到我把蒼蠅打死,才重新練琴。
  
  孩子,你知道哥哥小時候也有個毛病嗎?
  
  他很怕癢,只要稍稍抓他一下,他就會癢得像你今天一樣哇哇大叫。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哥哥現在一點都不怕癢了。你知道那是你媽媽訓練的嗎?
  
  因為哥哥小時候,有一次媽媽去學校,看見一羣孩子在樓梯上打打鬧鬧,你哈我一下,我哈你一下,大家躲來躲去,隨時可能滾下樓梯,真是太危險了。
  
  所以媽媽從那天開始,就訓練哥哥,每天哈他癢,又命令他要忍着。沒想到,訓練他一陣,他真不怕癢了。
  
  哥哥從來不是真不癢,而是因為他懂得控制自己,不作過度的反應。
  
  “過度反應”常常會出大亂子。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有個朋友,就愛作過度反應,他開車,過到路上任何一個小坑洞,都會閃過去,他説如果不躲開,一震一震的,車子容易壞。
  
  但是他的車子比誰都壞得快,而且不但車子壞,他還總出車禍。
  
  道理很簡單——他過度反應,他固然閃躲了一些小坑洞,卻因為分心,忽略了路上其他的車子,所以好幾次跟別的車子擦撞,差別送了命。
  
  過度反應,最大的害處就是分心。你看看,電視新聞是不是常報導,車子因為閃爍小動物,造成大車禍的消息。每次在高速公路上,看見有小動物的屍體,被壓成血淋淋,薄薄的一片,你罵那些駕駛人殘忍的時候,我不是也告訴你,有一天你開車,如果發現有小動物躺在路當中,而車子正飛快行進的時候,也只能選擇直直開上去嗎?
  
  在那緊要關頭,你必須知道選擇,用理智告訴自己,也控制自己情感的反應,你要知道當你緊急煞車的時候,很可能造成連環車禍,許多人都會因此喪生。
  
  記得我十六七歲的時候,常愛爬山。有一次,到烏來的深山,下起傾盆大雨,我走過架在一個小瀑布上的獨木橋;突然順着瀑布衝下一條大蛇,嗖一聲,就纏在我腳前的獨木橋上。
  
  天哪!你想想,那有多可怕!如果是你,會不會嚇得從橋上摔下去?
  
  問題是,橋下是幾十公尺深的山澗,如果我不控制自己,而在當時作出過度反應,今天就沒有你了。
  
  所以我雖然怕蛇,但是在那一瞬間,硬是強迫自己鎮定下來,然後趁蛇還完全清醒,一腳,把蛇踢了下去。
  
  説到這兒,我要問你,如果今天是你爬山遇險,你只抓住山邊一棵小樹,就能不墜落,但是小樹上纏了一條蛇,你抓,還是不抓?
  
  你當然抓,對不對?
  
  那麼我再問你,如果今天發生大地震,我被倒下的東西壓到,知道你不可能幫得上忙,而對你喊“快跑,快跑!”的時候,你是留下來陪我一起死,還是聽我的話,立刻往外跑?
  
  我舉這樣的例子或許太殘酷了。但是,孩子!在我們生命中,常必須面對殘酷的選擇,在那一瞬間,你只能選擇一個,不能兩邊都選;兩害相權取其輕,你必須用理智克服感情,才能存活下來。如同我在〈當你遇見大野狼〉那封信裏對你説的,當你不幸落入壞人手裏,遭遇強暴,為了保命,你只好放棄無用的抵抗,唯其如此,你才有求救和討回公道的可能。
  
  聽了這麼多,你懂了嗎?
  
  我為什麼説,你可以“嚇”,但是不能“嚇一大跳”!
  
  二、談死亡:《把媽媽永遠留在心上》
  
  今天是奶奶的祭日。
  
  所以爸爸一早就把大聽桌子上的東西挪開,先擺兩瓶鮮花,再將奶奶的照片放在中間。然後公公、婆婆、爸爸、媽媽和你,一起在前面鞠了三個躬。
  
  奶奶逝世已經三年了,就在三年前的今天傍晚,九十三歲的奶奶,永永遠遠地離開了我們。
  
  中國人管死人的生日叫“冥誕”,稱先人逝去的那一天為“祭日”。爸爸覺得祭日比冥誕來得重要,因為奶奶生的那一天,我還沒來到這個世界;奶奶死的那一天,我和你媽媽都到了牀前。
  
  同樣的二月,同樣的十八號,也就有着同樣冬天的寒冷和短短的日照,連公路上蕭疏的景象都跟三年前一樣。所以祭日使我們更能回想當時的情景,使我們更能回到當年的傷心。
  
  對的!回到當年的傷心。有時候,我們要忘掉不好的往事,有時候卻要重温碎心的一刻。
  
  就在不久之前,我收到一個馬來西亞高中女生的來信,她的媽媽死了,弟弟只有六歲,你知道她要弟弟做什麼事嗎?她叫弟弟擦乾眼淚,用筆寫下當時的心情。
  
  “我要弟弟寫封信給媽媽,把心裏想要對媽媽説的話寫下來。我希望趁他對媽媽還有記憶時寫下來,以後大了可以看,把媽媽永遠留在心中……”那女生在給我的信裏這麼説。
  
  我一邊看她的信,一邊掉眼淚,立刻回信給她,説才失去母親不久的我,可以感受她的傷慟,更驚訝以她那麼小的年齡,居然會想到要弟弟記下心情的方法。
  
  所以,“祭日”也是“記日”,是讓我們加深對死者記憶的日子。隨着歲月流逝,當我們對死者的印象逐漸淡忘的時候,如果能利用每個祭日想一想,那記憶就能停留得更長久。
  
  親愛的女兒!當你走過奶奶照片的時候,就駐足看看奶奶吧!那是奶奶到華府旅行時,在國會大廈台階上拍攝的。當時她八十八了,還很能走,你瞧!她笑得多開心。
  
  也利用這一天,在你的腦海裏找奶奶的影子吧!跟那馬來西亞小男孩一樣,奶奶死時,你還太小,只怕以後記憶會愈來愈模糊,所以應該趁着奶奶逝世才三年,想辦法加深對奶奶的印象。
  
  想想奶奶怎麼疼你;想像奶奶每天一大早,怎麼和婆婆一起把你的小牀推到她房間,照顧你;想想你到醫院看奶奶,奶奶臨終張開眼,看看你的那一刻。也想想,你那天,才坐進車子就痛哭失聲。
  
  當然,我不是要你再去哭。落淚的日子已經過去,我們已經從喪親的悲痛中走出來。就好比我們捲起袖子,看以前受傷的疤痕。那疤痕不再痛,但能使我們回想到受傷的一刻,也在心裏告誡自己,下次要小心了。
  
  親愛的小丫頭,你知道要告誡自己的是什麼嗎?
  
  是當你留不住奶奶,悲傷奶奶逝世的時候,要想想還有公公婆婆在眼前,甚至想想有父母在身邊,而好好把握機會,多跟我們聚聚。
  
  惟恐以後散了,今天就多聚聚吧!
  
  對遠行的親人揮完手,就回身摟摟身邊的親人吧!
  
  這才是在奶奶祭日,你真正應該學習的啊!
  
  三、談戒慎:《當習慣成了自然》
  
  今天真是好險,媽媽和爸爸下午出去的時候,差點出車禍。
  
  那時媽媽由咱們家的車道開進大馬路,她只顧左轉,沒想到右邊正有輛計程車快速開過來。幸虧爸爸看到了,及時提醒媽媽踩煞車,那白色的計程車才擦身而過。愈是在習慣的地方,愈容易疏忽。這種在自家門前出車禍的事,我真是見多了——
  
  二十五年前,我才來美國,住在維吉尼亞州一個教授家裏,有一天朋友來訪,決定一起出去看電影。豈知才出門,教授的車就攔腰撞上來訪朋友的車,原因是他只顧習慣地倒車,卻忘了朋友的車正停在車道上。
  
  還有個車禍是為我們裝修的小李叔叔説的,他説有一家人翻修浴室,特別請他申請了一個裝垃圾的車斗。車斗到的第二天早上,那家主人照例開車上班,才倒車出去,就狠狠撞上了車斗,把車尾巴都撞爛了。
  
  小李叔叔還説,到人家做工最要小心了,絕對不能蹲在車房外面和院子轉彎的地方工作,因為每家人都習慣倒車出車庫,和從外面開車轉進自己的院子。這條路屋主閉着眼睛都能開,所以當他突然看到工人的時候,常常已經撞上了。他還説有好幾個搞裝修的朋友,都因為沒注意,受了傷。
  
  我們常説“習慣成自然”,許多做過千百次的動作,都會成為“習慣動作”。
  
  舉個例子,如果你每天進房間,都伸手到牆上撥電燈開關,有一天你回家,打開門,燈雖然是亮的,你還是會伸手往牆上摸對不對?
  
  但是你也要知道,習慣動作也常使你忘記用腦,而鑄成大錯。譬如有一天,你開門,嗅到屋子裏有濃濃的瓦斯味,明明知道開燈可能引爆瓦斯,但是想到時,手卻可能已經撥了開關。
  
  這也是我為什麼每次到學校接你,帶你走過草坪、穿越停車場的時候,都叮囑你,要看清楚左右,確定沒有來車的時候再走。
  
  因為很少有人走學校的側門,也很少有人從草坪那邊走上車道,那些開車的人已經習慣每天快速地倒車開車;他們急着去接子女,你又急着回家,這些急切的心和習慣的動作反而成為最危險的事。
  
  最後讓我説兩個報上刊登的真實故事給你聽吧——
  
  有個年輕媽媽帶着新生的娃娃去超級市場。
  
  買完東西,先把放娃娃的籃子擱在車頂上,再把買好的東西放進後車箱,然後開車回家。
  
  車子直接上了高速公路,突然四周的車子都對她按喇叭,她先是覺得奇怪,看四周門都關得好好的,大家為什麼急成那樣?接着,才想到她帶了娃娃出門,娃娃在哪裏?
  
  天哪!娃娃還在車頂上,所幸路上平穩,那裝娃娃的竹籃子居然沒掉下來。
  
  另一個家庭就沒那麼幸運了——
  
  有個十三四歲的男生,每天下午做完功課都跟同學出去打網球。
  
  網球場遠,由同學的爸爸開車,每次都是車到門口,再用手機打電話叫他出去。
  
  這一天,他媽媽正給他的小弟弟洗澡,突然有電話來,他去接,是媽媽的,就叫媽媽。
  
  媽媽説小弟弟在澡缸裏,你幫我看一下,於是出去接電話。他才要進浴室,卻聽見拍門聲,是來接他打球的同學,因為電話打不進來,而在外面叫他。
  
  他就照例拿起球拍和球袋出門。
  
  豈知當他打完球,回到家,家裏空無一人,鄰居過來説他媽媽送他弟弟去了醫院。
  
  這時候,他才想起媽媽不是叫他看弟弟嗎?
  
  他怎麼都沒想到,就在媽媽接電話、他離開家那麼一點時間,他年幼的弟弟已經死在浴缸裏了。你想想上面兩個意外都是怎麼造成的?
  
  都是因為習慣啊!
  
  去超級市場的媽媽,太習慣買完東西往車箱一放就開車回家的動作,小男孩又習慣每天拿起球具就跳上車的動作,他們卻都忘了“那天不一樣!”
  
  孩子!你十四歲了,也就累積了十四年的習慣動作,你的功課愈來愈多、心愈來愈多,也就更容易分神。這也是我由今天下午的驚恐中發現,不能不叮囑自己,也叮囑你。
  
  “愈在熟悉的地方,愈要謹慎”的原因。
  
  四、談師生:《恨老師》
  
  今天你放學進門,我問你在學校開心嗎?你説開心,但是語氣不像往常那麼熱烈。接着聽見你到廚房跟媽媽説話,不斷地講“Ihate!Ihate!”我就跟過去問你恨什麼,你先不答腔,還是媽媽説話了:
  
  “她不喜歡體育老師。”
  
  你就接着發起脾氣,重重地頓腳,説你恨體育老師。
  
  “學生恨老師,叫老師聽到了怎麼辦?”我説。
  
  “聽到就聽到!我們每個同學都有痛恨的老師,大家在走廊裏都大聲講。”
  
  “你為什麼恨體育老師呢?”我又問。
  
  “因為他太兇,又總是把球直接丟給我,我怕打到眼睛,就接不到。”
  
  我笑了起來:“那麼應該怎麼丟球呢?”
  
  “應該先扔在地上,讓球彈起來,不要直接扔過來。”
  
  天哪!孩子,這是我第一次聽説因為老師丟球不合意而恨老師的。但是當我問有沒有同學喜歡這老師的時候,你又説有,是那些體育特別好的,老師都對他們另眼相看。接着你又自言自語地説,在音樂課,老師都對你特別好,你喜歡音樂老師。
  
  這下子我懂了!你不喜歡體育老師是因為老師沒給你特殊待遇。
  
  問題是,你的體育好嗎?如果你不好,老師為什麼要對你特別?如果你在體育課上像在交響樂團裏,坐“首席第一小提琴”,老師又能不對你刮目相看嗎?
  
  還有,你會不會因為老師沒有特別重視你,因為你不喜歡他,就愈不好好表現、愈不跟老師合作,結果惡性循環,老師愈不喜歡你了呢?
  
  孩子!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但是那“得到”應該是“贏得”,而不是莫名其妙地硬要別人對你刮目相看。
  
  我小時候也曾經犯過同樣的錯誤,那時剛升上六年級,美術課由個新來的年輕老師教。他不知道我是班上畫得最好的,沒對我特別禮,我當時想“天哪!我這麼棒,你為什麼沒發現?還説我這裏不對那裏不對。”
  
  於是我也恨那老師,對那老師消極抵抗。
  
  結果,你知道嗎?我居然是班上唯一一個因為不好好做作業,而被美術老師打手心的學生。一直到今天,我都能記得,伸直了手,被處罰時,全班同學驚訝的眼光。
  
  而且,那一年也是我一生中美術成績最差,又進步最少的。
  
  你説,這種敵視老師的態度,有什麼好?
  
  因為對老師反感而成績一落千丈的例子真是太多了。
  
  我以前在台北的“青少年諮商中心”,常有學生來,説他們討厭老師,所以退步。
  
  妙的是,那些學生往往在前一年,就像我國小五年級時一樣,是表現最傑出的。他在上一學年表現傑出,得到老師的青睞,就想下一年也一樣作個“特權學生”。當下一年的老師沒對他特別的時候,他就覺得被冷落,由恨老師,到消極抵抗、不用功。
  
  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
  
  有個學生在上學年成績很爛,下學年,他的導師是他媽媽的好朋友,對他多些關注,他又為了面子,特別努力,居然能由班上的中間排名,一下子跳到前幾名。可見“老師的印象”,會對學習產生多大的影響。
  
  只是,如果你的學習完全取決於對老師是不是有好感,不是太可悲了嗎?
  
  學習是你自己的事,不是你“秀”給老師看的,也不是專用來“報答”老師或“報復”老師的,就算老師對你印象壞透了,你還是應該努力學習,甚至説你更應該加倍用功,證實自己的好,給老師看才對啊!
  
  最後,讓我説個故事給你聽——
  
  有個學生,不喜歡英文老師,到處説他恨英文課,恨那老師。
  
  他消極學習,當然成績不好,那英文老師對他愈頭痛,總責罵他,他也就愈恨老師。
  
  有一天,學生的爸爸聽到兒子又説恨老師,就問“你的英文好嗎?”
  
  “不好。”
  
  “怪不得你恨老師,因為你學不好,所以用恨老師來作藉口。”學生的爸爸説:“你可以恨他,但是你要英文特棒,説他討厭才有人聽,否則人家只會説你是酸葡萄,對不對?”接著問兒子:“爸爸給你找個家教,專教你英文,把你教得棒透了,氣氣那老師好不好?”
  
  孩子聽聽有理,就特別用功學英文,成績也直線上升。
  
  學期結束,那父親又問孩子:“你現在英文棒了,可以去狠狠地批評他了,你甚至可以去校長那兒告他教得不好了。”
  
  沒想到,他兒子一笑:
  
  “爸爸!我不但不恨那老師,反而喜歡他了,因為他對我愈來愈好,昨天還把我叫起來誇讚呢!”
  
  好!我的故事説完了。
  
  你明天要不要跟我去打網球?你要不要跟我玩丟球?
  
  不過我先跟你説好喲!我的球也是直接丟給你,不會先扔在地上,再彈到你的面前。
  
  五、談出頭:《拼命作個人上人》
  
  “不是隻有我會拖,老師也會拖。”
  
  你今天一邊看我昨天寫的文章一邊抗議:“老師在學期開始的時候都慢慢教,講一堆廢話,到了學期要結束之前又拼命趕,老師趕,害得我們也得趕,所以期考之前特別忙。”
  
  説完,你接著往下看,又抬頭問:“那台灣小孩為什麼要先睡個覺?睡覺作什麼?害他晚上都睡不著了。”
  
  我就笑説你是“飽人不知餓人飢,問你要是你夜裏只睡了五個鐘頭,就算回家先睡一個半小時,加起來也只有六個半小時,你會晚上睡不著嗎?我又告訴你台灣的小孩子有多辛苦,同一科,他們常常要念幾種不同版本的教科書,每天不但上課比你早、下課比你晚,而且經常留校補習,補到八九點才能回家。
  
  你就瞪大眼睛,問為什麼這麼苦。
  
  孩子!我也常責怪為什麼中國人那麼狠狠地逼孩子,把孩子逼得早早就戴上近視眼鏡,甚至把孩子逼得跳樓自殺。
  
  我還作過比較,發現我這一代的健康,反不如上一代。原因是上一代身處在二次大戰的環境,常常要躲轟炸、換學校,有了不少“中間喘息”的機會。相對的,我生在一九四九年的台灣,戰爭過去了,但是學校少、學生多,入學考試的壓力大,於是有了所謂“惡補”。
  
  我小時候,就已經常常要留校補習,在我記憶中,總浮現那個背著重重的書包,書包裏裝著《圖解算術》,在夜色中回家的畫面。
  
  你能想像當你學跳舞、學唱歌、學鋼琴、小提琴,每天還輕輕鬆鬆的國小六年級,許多台灣孩子已經去補習班補習了嗎?
  
  何止台灣的孩子啊!大陸也一樣,我曾去過一個有名的中學,那校長得意地説他們的畢業生百分之九十以上能考上重點大學。又説他們特別在山邊蓋了一片房子,高三的學生一律送到那兒去住校,就好像以前讀書人常到深山廟宇裏苦讀一樣。
  
  不止名校,我有一年去廣西深山貧困地區的一個國小,那裏的校舍破舊不堪,孩子們身上穿著五顏六色的“百家衣”。但是你可知道,那裏的孩子居然對我説,他們只看到燈光和月光嗎?
  
  他們説每天天不亮就起牀唸書,太陽下山之後還要留校補習,所以難得看到太陽。據説因為土地貧瘠,有些學生全家只有一套能出客的衣服,大家輪著穿;甚至有人窮到沒衣服穿,沒被子蓋,天冷時躲在草垛子裏。
  
  但是那些父母還是拼了命,要送孩子上學,要為孩子繳“補習費”和“代課老師費”。
  
  這幾年,我跑了許多中國大陸荒僻地區的學校,除了我們捐建的希望國小,也去了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和建在山西窯洞裏的學校。
  
  他們都太苦了,一個老師的月薪可能不夠看兩場電影;一家兩個孩子可能因為繳不起學費,而輪著去上學。
  
  但是,我發現他們都拼命用功,他們的父母可以不識字,卻都知道逼孩子唸書。
  
  漸漸地,我瞭解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苦讀才能出頭的觀念,已經根深柢固在中國人的心裏。就算是現在學校多了,在台灣甚至錄取率超過百分之百,大家還是要拼。
  
  為什麼?
  
  因為要拼進好學校,因為要“強出頭”。
  
  孩子,其實你有什麼好不解的呢?
  
  你看看四周的同學,尤其猶太人和中國人,他們不是都想盡辦法,給孩子補習、叫孩子到醫院當義工,上網為孩子找各種題材、參加科學競賽,甚至為孩子找老師教網球、擊劍、游泳和溜冰,建立得獎紀錄,好爭取進入長春藤盟校嗎?
  
  正因此,猶太人能從二次大戰時在四處被排斥,發展到今天,在美國社會雖是少數,卻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人則能成為美國平均學歷最高的族羣,在各方面有傑出的成就。
  
  美國是自由的,自由到你可以選擇作清道夫或大學教授;美國也是開放的,清道夫可以賺得比大學教授還多,美國還是平等的,職位沒有尊卑貴賤,只要肯努力工作,都能有不錯的生活。
  
  但是,有一些民族,尤其是那些經歷苦難的民族,無論在中國或美國,他們心底自然有股力量——
  
  拼命作個人上人!

劉墉勵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