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工作經歷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鍾南山的人物事蹟

欄目: 工作經歷 / 發佈於: / 人氣:1.52W
鍾南山,一位84歲的耄耋老人, 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 而且是當之無愧中國呼吸系統傳染病防治的領軍人物。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鍾南山的人物事蹟》,以供參考。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鍾南山的人物事蹟
人物小傳
  
  鍾南山,中共黨員,1936年10月出生,中華醫學會會長,廣州醫學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戰鬥中,鍾南山主動要求承擔廣東省危重非典病人的救治工作,較早確立了廣東的病原,並率領團隊總結出“三早三合理”的診療原則,成為抗擊非典的領軍人物。
  
  鍾南山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廣東省模範共產黨員、全國白求恩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1997年當選黨的十五大代表,為全國政協第八、第九、第十屆委員。
  
  鍾南山,一個在“非常時期”家喻户曉的名字。
  
  嚴謹、嚴肅,不苟言笑;率真、認真,魅力十足。
  
  他是義無反顧的勇敢戰士,
  
  他是眾望所歸的道德楷模,
  
  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書寫着妙手仁心的醫者傳奇。
  
責 任 如 山
  
  2003年的春天,我國突發非典疫情。在最早發現疫情的廣東省,有一種聲音清晰而堅定:非典並不可怕,非典可防可治!首先迎擊非典疫情的廣東省呼吸疾病醫學專家,在致病病原不明、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短時間內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辦法,即“三早三合理”,即“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和“合理使用皮質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機、合理治療併發症”,把這些病人從死亡邊緣上拽了回來,有力地粉碎了“怪病蔓延,無藥可醫”、“染病必死”的謠言和由此引發的恐慌。
  
  這個團隊的領軍人物,就是後來聞名動全國乃至國際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
  
  無硝煙的戰爭,驚心動魄。從收治中國大陸地區第一例非典型肺炎患者開始,其時67歲的鐘南山就以非凡的勇氣站在戰鬥的第一線:非典病人送來時,他親自檢查,制訂治療方案;檢查患者口腔,頭湊到和病人距離不到20釐米處;提議把各醫院不幸感染倒下的醫護人員和最危重的病人送到呼研所來……
  
  別人贊他將自身安危置之度外,鍾南山付之一哂:“我們就是搞這個的,不幹誰幹?”
  
  真正的壓力,來自那幾次著名的“發言”。從“非典可防可治不可怕”到質疑權威機構的結論,鍾南山站在了風口浪尖上。
  
  疫情正肆虐,有權威機構傳來消息,在病例中發現了典型衣原體,並建議對同類病例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鍾南山對此表示質疑:“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有臨牀的實踐都不支持衣原體是非典致病病原體這一結論。我認為非典由一種未知病毒致病的可能性較大。是什麼,不能輕率定論。”
  
  後來,在一片“對非典已經有效控制”的樂觀判斷中,鍾南山又一次直言:在病原體未明,沒有找到對病原處理方法的情況下,不宜用“有效控制”的説法,用“有效遏制”比較客觀合適。
  
  鍾南山的幾次講話對穩定人心起了很大作用。最早被非典災難侵襲的廣東,社會穩定,不停課,不停產,不停市,不停止辦公,還如期舉辦了廣交會。
  
  出現在媒體前的鐘南山,面沉如水,語氣平淡,無人窺見他內心的波瀾。事隔一年,在和網友對話時,他終於打開心扉:“在大家都對疫情缺乏把握的時候大膽發言,壓力可想而知。這個事情你沒有完全的把握,但需要你做出決策。我所面對的不是一般的學術問題,而是生與死。科學研究往往在反覆驗證以後才做出最後判斷,但緊要關頭如果你慢慢研究,後果不堪設想。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如果你還不敢負責任,猶猶豫豫,就會導致更多的死亡。當然,我大膽發言不是沒有依據的,是集中了多數人的看法和智慧才得出的結論。”
  
  在鍾南山等醫務工作者的努力下,廣東省創下了非典患者在全國死亡率最低、治癒率最高的佳績。2003年6月,廣東省舉行“抗擊非典表彰先進大會”,鍾南山被授予唯一的特等功。這一年,他還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白求恩獎章,並被評為感動中國2003年度人物。
  
情深似海
  
  非典一役,鍾南山譽滿華夏。但如果認為他此時才“功成名就”,就大錯特錯。早在20世紀90年代,身為著名呼吸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他,就以“奉獻、開拓、鑽研、合羣”的“南山風格”名揚南粵大地,1997年,他光榮地當選為黨的十五大代表。
  
  很少人知道,鍾南山是僑眷。鍾南山的父母早年留學美國,他和妻子的大部分親戚都在國外。父親鍾世藩是中山醫科大學的兒科一級教授,當年從美國學成歸國,在其時廣州最大的中央醫院任院長,掌管着醫院一筆13萬美元的鉅款。解放前夕,國民黨中央衞生署的一名官員到家裏來了四五次,動員父親將這筆款子帶往台灣。父親雖然不問政治,但還是覺得應該留在祖國大陸。當時的情景,給年僅13歲的鐘南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樣的家庭出身,在那個時代,也曾為鍾南山帶來不公正的待遇,“當年我是華南師大附中的第一名,可以保送到蘇聯留學,不讓去。”
  
  1955年,鍾南山考上了北京醫學院。然而,真正當上醫生,已是10多年以後。
  
  “我當過農民,幹過宣傳隊,當過鍋爐工人,當過北醫校報的編輯,什麼都幹過。我並不覺得後悔,因為這些經歷讓我懂得了社會的酸甜苦辣,知道珍惜自己的時間,知道珍惜得到的學習機會。”
  
  1971年,他調回到闊別多年的廣州。幾經轉崗,最後落腳在“慢支防治小組”,一干就是30多年,最終成為呼吸疾病的權威。
  
  “穿了白大褂,當醫生卻不太合格。”鍾南山常常提起早年把胃部出血病人當成結核病咳血的“誤診”事件,“就是這件事使我明白,做醫生光有心是不夠的,還要有一身好本事,才可以真正幫助到人。”
  
  1979年至1981年,鍾南山到英國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研修。面對導師先入為主的輕視,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長期學俄語的他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攻克了語言關,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和科研中。
  
  在英國進行關於吸煙與健康研究時,為了取得可靠的資料,他讓皇家醫院的同事向他體內輸入一氧化碳,同時不斷抽血檢驗,一直堅持到血紅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濃度達到22%才停止。實驗取得了滿意效果,鍾南山卻幾乎暈倒。要知道,這相當於正常人連續吸60多支香煙,同時抽800cc的鮮血。
  
  回國之前,導師丹尼主動致信中國駐英大使館,信中説:“我跟國外很多學者共事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遇到一個學者像鍾醫生那麼勤奮,跟我們協作得那麼好,出那麼多成果,我衷心地表示祝賀。”
  
  鍾南山把這封信寄到廣州給父親看,一貫對他嚴苛的父親第一次表揚了他。年過40的鐘南山流淚了。多年以後,説起這一幕,他依然紅了眼睛:“父親幾乎從未表揚過我,總是指出我的缺點和不足。但這次看到我真的為中國人爭了點氣,他表揚了我。”
  
  從當年謝絕盛情挽留回國,到與非典殊死搏鬥,20多年過去了。回首往事,鍾南山説:在國內做研究,困難要多一些,有時國外只要一年時間,國內要3年,但這是為自己的國家幹,心裏踏實,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