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工作經歷

勞動模範事蹟材料合集

欄目: 工作經歷 / 發佈於: / 人氣:3.07W

【篇一】

勞動模範事蹟材料合集

説起xx,xx鎮水西村附近的村民幾乎無人不知。“熱心腸”、“養殖大户”、“切實為羣眾服務”是村民們對她的印象。xx曾先後獲得我市、xx市、xx省的勞動模範和“三八”紅旗手等殊榮。

作為一名本地商界能人以及xx鎮人大代表,xx在經營自家產業的同時,不忘回報家鄉、幫助鄉親。

做養殖賣飼料供種苗

開拓一站式經營

xx告訴記者,她家整個家族都以經商為主,她曾向父親借錢做生意,開檔賣過水果、燒鴨等。1991年,xx與丈夫在水西村承包了幾個山塘養殖雞、鴨、豬、魚等,每個山塘一百多畝。其中,養殖的塘魚總產量上萬斤,xx説,塘魚養殖的利潤很少,而且塘魚不容易伺候,為此,她刻苦學習農業科技知識,不管嚴冬酷暑起早摸黑工作,經過艱苦努力,她逐步掌握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一年後,xx養魚的年純收益就有2萬多元。1996年,她出售的肉豬達105頭,三鳥(雞、鴨、鵝)13000多隻等。2007年,xx把在水西村承包的幾個山塘轉讓出去,隨後在棋杆乃至白雲區鍾落潭等地再次承包了幾個山塘進行養殖,其中在鍾落潭投資養鴨達800多畝。xx説,當時她的養殖場算是xx地區最大的養殖場,幾乎包攬了xx、佛岡等地客商的供貨。

經營養殖場一段時間後,xx決定開拓一站式的養殖服務:開飼料店並且批發魚苗、雞苗等種苗。xx的生意隨之越做越大。xx告訴記者,以前經營養殖場的時候都是由她和丈夫親自管理,她坦言經營過程十分辛苦。“天還沒亮就開車到山上的魚塘邊,等收購商來打魚,等他們打完魚才下山開檔,那時候真的做得很辛苦。”xx回憶説。如今,xx的飼料店已經整整開了20多年,經過20多年經營,xx的飼料店在xx鎮小有名氣,是xx鎮最大的飼料店,每天銷售出去的飼料達800噸,銷往xx周邊甚至外省。

説起生意成功的祕訣,xx説:“主要就是靠勤奮,肯吃苦,不怕吃虧。以前有好多人都向我賒賬,有些到現在已經追不回來了,就只能自己吃虧了。”xx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她的生意都是以薄利多銷為主,曾經在遇到經營困難的時候,資金週轉不來,要靠客户給的週轉金才能經營下去。而且近年來,受禽流感影響,飼料店的生意也有所下降,幸好在20多年的經營期間結識了不少老客户,其中包括xx等外省客源,這才讓店裏的生意有所保證。

主動幫助貧困村民

曾賒借物資60多萬

走上了致富之路的xx,並不像一般的生意人那樣,只顧自己生意的發展,做事計較金錢利益的得失。相反地,xx首先想到的是仍然生活在底層的其他貧苦家庭。當初經營有起色後不久,xx就為當地部分貧困村民免費提供鴨苗600多隻,飼料200多公斤,經常義務給他們進行技術指導,幫助他們解決生活難題。每逢遇到暫時沒錢買飼料的村民,她甚至會允許他們賒賬。xx向記者坦言,由於賒賬太多,以前賒給別人的飼料如今很多貨款都收不回。當記者問及為何收不到錢還要繼續賒賬給他人時,她説:“當你看到他們的家庭情況不好,搞養殖也許就成了他們唯一的經濟來源,如果我連他們的唯一經濟來源都要斷了,那他們還怎樣生活啊?真的不忍心看到這樣的情況。”

據瞭解,幾年前,水西村有位姓湯的村民常年體弱多病,患有高血壓,妻子的精神也有問題,造成其女兒上學所需的費用都無法繳交。為了幫助他們家擺脱生活困境,xx主動借錢給他們養豬,給他養豬的飼料賒賬和提供養殖方面的技術指導。在她的幫助下,該村民基本解決了生活上的困難。在棋杆有位農民向xx賒了價值1.5萬元的飼料,並多次向她保證把錢賺回來之後就連本帶利還清。三四年過去了,那户農民總共才還了5千多元,而xx卻很少催收貨款。她説,看到他們家連煮飯的鐵鍋都穿了個洞,小孩吃飯都成問題,自己也嘗試過貧窮的滋味,又怎麼忍心向對方追債呢。

正因為xx熱心腸的性格,導致她反而為別人扛了不少債務,成了一名負債累累的勞動模範。據xx計算,到目前為止,經她賒借出去的豬苗雞苗和家禽飼料貨款,合計不少於60萬元。她告訴記者,這幾年已經為此而打過多場官司,有些儘管市法院下了判決書依然收不到貨款。對此,xx十分無奈。然而即便如此,xx表示,一旦遇到有需要的人依然會給予幫助,她説:“收不到錢就慢慢收,經商靠的是講信譽,信譽好了,我相信會吸引更多的顧客來光臨。”

發揮人大代表作用

關心羣眾利益

xx告訴記者,現在已經把飼料店交由兒子打理,她只會偶然幫一下忙。現在,雖然家裏的生意不需要自己親自打理,然而xx卻閒不下來。因為,xx的身份除了商人以外,還是xx鎮連任四屆的人大代表,同時她還是村民隊長,時刻為村民羣眾謀福利。

作為鎮人大代表,xx十分關心羣眾利益,處處為羣眾着想。作為村民隊長,在工作中,xx事事向村民羣眾交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xx説,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村民團結起來,為村裏的建設共同努力。據瞭解,自從xx被評為勞動模範以來,每年的“三八”婦女節,她都熱心捐助,為村裏贊助開展茶話座談會等活動,給每個婦女送上節日慰問,她也樂於和婦女們促膝談心,鼓勵她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

在還未擔任村民隊長時,xx就一直對村裏的困難户和五保老人等十分關心。由於要打理店鋪,xx一家早已搬到鎮上居住,雖然工作繁忙,然而她卻經常抽時間回村裏看望老人,和老人聊天,逢年過節,她還會為村裏的困難户和五保老人送上温暖,“老人家都不圖什麼,給他們送上一點心意,和他們聊聊天,他們就已經很開心。”xx説,如果遇到有困難的老人生病,她還會把他們送到醫院裏看病,噓寒問暖,並在生活上給予他們幫助。

現在的xx,雖然有時會慨歎生意難做,偶然感歎“負債累累”,但一談到幫助羣眾的問題,她就特別來勁。她説為人民服務是自己的職責,儘管自己的生意存在困難,也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其他人。她相信,自己曾經幫助過的那些人,一定會像自己一樣,在生活中樂於助人,把善心傳遞下去,共同過上富裕的日子。

【篇二】

他,一直奮戰在路橋建、養、管第一線,有着豐富而過硬的專業技術;
他,將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奉獻給了地方公路管理站,奉獻給了xx的交通建設事業,同風雨、共成長。他就是市交通局路橋高級工程師、市地方公路管理站站長xx,於2003年被評為“xx市勞動模範”。

刻苦學習

理論結合1998年,剛大學有一次,他在統計道班材料消耗時,發現瀝青的用量比較突出。經過現場多次勘察後,他發現瀝青主要消耗於填充路面伸縮縫和路面斷縫。因為舊的灌縫技術是用單一的標號的瀝青乳化後灌注的,冬季氣温低就會脆化碎裂,起不到防止路面的水滲漏到路基的作用;
夏季氣温高,瀝青受熱從裂縫裏流出來,既造成路容路貌髒的現象,又不能有效防止滲水。對此,xx和道班工人多次研究和實驗,通過用不同標號的瀝青按照不同的配比去搭配灌縫,最後發現用10號和70號瀝青按1:9的比例混在一起後乳化灌注裂縫的方法是最適合xx氣候條件的最佳施工工藝,並向全市地方公路推廣。以往每條公路用舊灌縫的方法至少一年灌縫2次,推廣新的灌縫工藝後,大部分公路一年只要灌縫處理一次就能起到保護路基的作用,瀝青的用量每年節約了30%左右。另外,在xx運動谷自行車道建設過程中,他積極和設計、監理、施工等單位通過優化設計施工方案,在保證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為國家節省了63萬元的建設資金。

勇於創新

齊抓建養管

路橋不僅需要建,還要管,更要養。因此,xx團結和帶領全站幹部職工堅持以“養好公路,保障暢通”為宗旨,不斷建立和完善農村公路“建、養、管”工作機制,推動全市農村公路逐步實現“有路必養”,保持地方公路“暢、綠、淨、美、安”。

在推進農村公路建設中,他積極推廣公路預防性養護,提出“有路必養”的養護管理概念,還建議市政府將村道納入養護範疇,並制定了全市道路養護制度:在公路尚未發生破壞性或剛出現病害跡象時採取強制性保養措施,明確了各鎮(街)為行政村道養護主體,核定養護範圍和人員,各鎮(街)設專職管理幹部、養護隊長,落實了村道的養護經費,將病害處理在萌芽狀態,這既延長了公路的使用壽命,又提高了建設資金的最大利用效率。2008年,我市實現了3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為了使村道盡快納入養護,xx和其他養護技術人員制定了《xx市村道養護細則》。

xx地處山區,山區道路佔70%左右,彎多、坡多,路況十分複雜。而隨着農村城鎮化步伐的加快,現有的道路交通設施已不能滿足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需要。為此,xx多次和交通部公路研究所的全力以赴

開展搶修工作

道路的管養要防患於未然。xx十分重視水毀預防和搶修工作,制定了水毀應急預案和成立了水毀搶險領導小組、搶險隊伍,加大水毀預防的工作力度。

在雨季到來前,他帶領養護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到易發生水毀的路段勘察,並做好記錄,制定搶修方案,儲備足夠的搶險救援裝備和物資。在雨季期間,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加強巡查,及時處理水毀塌方險情,確保道路安全暢通。2008年“6・26”災情期間,他頂着傾盆暴雨,冒着山泥傾瀉的危險連夜深入搶險救災第一線,和道班工人一起清路障、疏導交通。災後,他和設計人員深入災區測量制定修復方案,冒着隨時塌方的危險爬進深達20多米的山溝底進行現場勘察,並連夜討論確定最優的設計方案。為了早日將公路災害的影響減少到最低,他優化施工方案,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將工期縮到最短,順利完成了12座水毀橋樑和161處塌方的修復工程。

xx還通過多方籌資,牽頭完成了43座危險橋樑的改造。同時,他大力改革橋樑管理體系,建立健全橋樑管理機構,嚴格要求工程技術部門堅持做到橋涵的定期檢查、週期性養護和逐步改造加固工作,建立橋樑檔案,做到一橋一檔。將全市330座橋樑分片包乾到橋樑工程師,並簽訂橋樑安全生產責任書,明確目標,落實責任,使橋樑安全更有保障。

拼命三郎

顧大家舍小家

為我市路橋建設默默奉獻的xx認為:路橋建設行業很有挑戰性,而在迎接和應對挑戰的過程中也體現了個人的人生價值。修好一條路、架好一座橋的滿足感,足以讓他忘記所有的困難和艱苦。

在人員少、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他舉全站之力,率先完成了S355線增城交界至G105交會路口段沿線環境綜合整治綠化及路緣石改造工程、G105迎賓大道至新穗油站環境整治及升級改造工程、xx亞運通道交通系統改善工程等,工程按時保質通過驗收。

由於徵地拆遷等原因,S256線10公里的綠化改造及人行道等收尾工作尚未完成,此時距全國公路大檢查只有12天時間了,但兩旁公路綠樹種植和路肩草坪只完成三分一的工程量。在這緊急關頭,xx找來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制定施工計劃,要求7天內完成所有收尾工作。施工計劃細化到每天要完成的樹木種植棵數和鋪草皮的面積。其間,他起早摸黑,與監理單位一起在現場監督落實,確保完成每天的計劃工作量才下班。第7天,收尾工程順利完成。可是,由於種樹和施工時的淤泥污染了路面,造成路面髒亂。他從道班調來60多人,3台灑水車,將10公里的路面從頭到尾清洗一次。十天前還是一個髒亂差的建設工地,十天後呈現在公路國檢團人員面前的是一條樹直、草綠、乾淨的新公路,受到檢查人員的稱讚。

xx在工作上是個拼命三郎,他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路橋的建、管、養上,已連續十多年沒有休過年假了,極少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家庭。雖然工作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可是他總覺得愧對家人,但特殊的職業、特殊的崗位,讓他毅然作出顧大家舍小家的決定。

【篇三】

xx同志現任xx農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博士學位,同時也是一名中共黨員。長期從事化工新品的開發與研究,承擔過多項集團科研課題,並獲得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xx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帶頭人、中國中化集團高級專家、xx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xx市“十大學習創新模範”等多項榮譽稱號。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9項,獲化學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年,他獲得xx市勞動模範稱號,2012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古語云: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作為揚農集團傑出人才之一的xx同志。在面對紛紛漂洋過海的同學,面對一個又一個“橄欖枝”的熱情召喚時,他氣定神閒,無怨無悔投身工作。在國家“節能減排”的號召下,作為科技研發的領頭人,xx為了解決環氧氯丙烷老工藝丙烯法生產污染嚴重、價格節節攀升的現狀,他廢寢忘食,沒日沒夜的探索與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也是一個企業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強大武器。“長鏈脂肪連二醇”(以下簡稱ec)是公司某產品的必備原材料。而這種原材料全世界只有德國能夠規模化生產,加之需要漂洋過海,運輸週期長,已然成為制約揚農生產發展的一個“瓶頸”。為此,xx主動請纓,誓將ec一舉攻破。研發過程中,他加班加點,不知度過多少不眠之夜。在開車調試時,不分白晝與黑夜的持續跟班,時刻關注新品開車進展的每一個環節。憑藉敏鋭的職業素養和深厚的理論功底,xx通過理論分析發現,收率偏低的原因在於反應生成熱無法及時轉移,後期反應需要嚴格控水,推翻了不鏽鋼釜不能被用於該反應的意見,成功消除了制約工藝要求的設備瓶頸。調試期間共生產54.5噸ec,各項性能指標達到小試水平,產品質量優於進口的ec。在長鏈脂肪連二醇ec項目的開發過程中,xx創造性地提出的全新合成工藝,經多家權威機構文獻檢索,未發現有該合成工藝路線的報道,屬於獨創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目前揚農利用該工藝已經建成年產500噸的裝置,併成功投入運營,由於世界上能夠規模化生產該產品的公司屈指可數,所以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揚農的成功投產不僅打破了國際跨國公司對該產品的壟斷,而且極大地增強我們自主創新的信心和能力,為企業既贏得了業界的讚譽,又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作為化工人,深知責任重,既做新產品,哪能怕吃苦。藍天抒壯志、豐碑鑄我心。在揚農集團第三次創業初期,xx同志帶領團隊多次遠赴中衞,進行農藥多菌靈和甲基硫菌靈的大生產開車調試。塞北的xx廠區,空氣乾燥,太陽毒辣,雜草叢生,蚊蟲遍地,夜裏火車的轟隆聲與汽笛的鳴叫聲,這些惡劣的作業環境,並沒有壓倒勇者的心。在項目調試的日日夜夜,他舍小家為項目、舍自身為事業,把全部智慧和汗水都傾注在項目調試上,他對工作付出很多,對家庭承擔很少,當妻子生病、孩子升學需要他的時候,他卻因工作脱不開身而不能照顧。用他自己的話説:“自從讓我主管項目研發工作,我就沒有了下班的概念。”揚農集團在xx等一批優秀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年年都有填補國內空白的新產品面世,年年都有新產品中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產品和工藝每年開發一批、產業化一批、儲備一批!如此新品迭出,碩果累累,也讓國內同行非常羨慕揚農的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勢頭,成為同行業中的焦點與一顆耀眼的明星。

“十年磨一劍,未敢試鋒芒。再磨十年後,泰山不可擋。”作為專業技術人員,他將這首詩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潛心從事科學研究,孜孜不倦做化工領域的探索者。“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為領導,他十分注重以人為本,注重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挖掘每個人的潛能,讓他們有舞台、有奔頭。堅持團結人、激勵人、用好人,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一片丹心圖報國,千秋青史勝封爵。”作為祖國的一份子,他憑着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勇於奉獻的敬業精神,不斷【篇四】

如果你要問xx老師這大半輩子獲得了多少榮譽稱號,相信她無法一下子給你一個準確的答案。不是因為記不清,更不是因為假惺惺,而是因為她從來就沒有把這些記掛在心上。

“比我好的老師一大把,能獲得這些稱號是因為自己運氣好。”――這就是xx老師,她總是付出得多,計較得少。對學生如是,對生活更如是。

外來媳婦當老師

把“家”安在學校裏

良口鎮錦村三村國小,在這個路遠山偏的地方,來自新豐的温老師作為一名外來媳婦,卻是18年如一日地站在三尺講台上,為山裏的孩子傳播知識。

三村國小,是名副其實的“山村”國小。該村主要接收包括阿婆六、毛坪、窖老佘等三條自然村的學童。零零散散的村落散落在偏僻山野中,最偏遠的自然村甚至離村委有5公里遠。而温老師就是嫁到山長水遠的阿婆六。

早上7點前出門,趕着山路回到學校,然後連續上課至下午2點40分,再趕山路回家。一路緊走慢走,回家已是4點20分。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我是大人,走點山路算不了什麼,最難為的還是村裏的孩子們。”山區氣候幻變,多雨多霧,每當這時,村裏的孩子總是深一腳、淺一腳踩着泥濘去上學。而最令温老師心憂的是回阿婆六路上遇到的陡坡,又高又陡的上坡路總是讓回家的孩子吃盡了苦頭。“孩子從早上連續上課至中午下課,早已是飢腸轆轆,要靠人又拉又背才能翻過陡坡!”為能照應他們,每天下課後,温老師帶着同住阿婆六的孩子們,結伴走山路回家。

有一對兄妹最令温老師印象深刻。由於家境貧困,兩兄妹長得特別瘦弱,尤其是妹妹。每次翻陡坡,任憑哥哥如何費力地拉,又餓又瘦的妹妹都無法邁開腳步。把情況告訴孩子的母親時,那個剛失去丈夫的婦女只能無助地抱着兩個孩子痛哭。一家子無助的哭喊聲令站在屋外的温老師心痛難忍。

“不如讓孩子們住校吧!”温老師心裏作出了這麼一個決定。孩子由誰來照顧?“我來照顧!”温老師説到做到,把衣物簡單收拾後就把“家”安頓在學校裏。除了上課、備課、輔導學生,她還同時照料孩子們的起居飲食。

温老師這個心甘情願的決定打破了三村學生哥行山路走讀的歷史,家長們欣喜相告。於是,路途遙遠的學生或年齡小的學生都安排在學校裏住宿,最多的時候有10多人,最少時也有5、6人,學校就成了一個“大家庭”。

每天下課後,温老師就去開闢荒地種菜。臨近黃昏,忙完農活後,又急急忙忙趕回宿舍為孩子們燒水、做飯、洗衣服……這些都只是常規工作,有時為了改善孩子們的伙食,她還要上山撿毛竹頭去換錢買油買肉。偶爾還會把稍年長的孩子叫上幫忙,共同為這個“大家庭”出力。就這樣,這名外來媳婦在三村裏當老師、當媽媽、當炊事員、當保姆。

三次離開三次回頭

濃濃鄉情割不斷

“把孩子們叫上來幹活,慶幸的是家長們沒有意見。”在如此艱難的歲月,温老師第一時間想到的,竟還是怕耽誤孩子們的學習與休息。但她自己的苦,卻從來不肯向別人訴説。

從嫁到阿婆六做媳婦開始,温老師的苦,從來就沒有消停過:剛結婚第二年,當工人的丈夫就下崗了;
1992年,丈夫出車禍受重傷,為搶救丈夫欠下重債;
1994年,最疼她的公公突然去世了,家裏一下子失去了頂樑柱;
1995年,丈夫的車禍後遺症病發,再次進院搶救……一貧如洗的家、神志不清的丈夫、年幼無知的兩個小孩、孤立無助的自己,一切都令她萌生了去意。

在一次被髮病的丈夫追打後,温老師離開了。但7天后,她又回到了三村,因為放心不下。第二次離開,是在公公去世的那一年,失去頂樑柱的家搖搖欲墜,不堪重負的她再次選擇離開,但同樣是7天后,她又回來了,同樣是因為放心不下。

一年後,温老師決心選擇再次離開。與前兩次一樣,她為學生們選好了代課老師才邁出離家的腳步。為斷絕自己的思緒,她在新豐老家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正當她以為能逐漸開始新生活的時候,她接到來自三村的一封信。

信上説,學生想她了。信上還説,那些都是家庭的事,但學生不能沒有老師上課,希望温老師快快回來上課!――儘管這封信於旁人而言,是那麼的“不近人情”,但手捏信紙的温老師卻是一刻也坐不住了,“信裏講的是大實話,我不能因為家庭的事而不顧學生。”

放心不下的温老師又奔回了三村。這一次,她僅成功離家22天。

“一個窮山村有什麼吸引你心甘情願地受苦呢?”20多年來,這個問題在任何場合都被人問起。五旬已知天命的温老師回答起來卻是浪漫不已:“也許是緣分!”這既包括自己與丈夫的緣分,又包括自己與村民的緣分,更包括自己與孩子們的緣分。

温老師告訴記者,永遠記得有一年大年九年級,丈夫扭傷了腰,村民知道後,二話不説就用兩根竹子把椅子架起,做成一張下山的“轎子”把她丈夫抬到聯溪衞生站治療。那時候阿婆六還沒有開通公路,更別提汽車、摩托車什麼的了。村民們就是靠接力,誰累誰頂上,走了兩個多小時的山路才到達衞生站。

而丈夫遭遇車禍那一年,正當温老師為那筆巨大的手術費一籌莫展時,收到消息的鄉親已主動上門,你一百我兩百地為她籌錢解難。最後在全村人東拼西湊的幫助下,温老師為丈夫籌得了5800元順利做手術。

上世紀90年代初的物價,5800元比當今的58000還要多!作為當地最貧窮的山村,三村村民為挽救温老師丈夫的生命,幾乎耗盡了各自家裏所有的積蓄。但鄉親們對她的扶持並未就此打住。兩年時間未到,温老師的丈夫再次病發,動手術要交3000元,又是在村民的四處籌措下,才順利渡過難關。甚至在丈夫出院時,也是靠在城務工的鄉親出錢出力找車,才把元氣大傷的丈夫平安接回家中。

“人生貧富又有何區別,在困難面前有人幫、有人關心才是最重要!”三村濃濃的人情味,令她對這個窮地方一輩子都無法割捨。所以她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那樣對待,這是她對鄉親們最傾情的回報。

既當老師又當媽

心裏裝的全是學生

2007年,因全市教育佈局的調整,三村國小撤併至良口善施國小,調到善施國小任教的温老師卻未就此過上“好日子”。因為,她又主動請纓兼任孩子們的生活老師!

並校後,離家住校的孩子更多了,為引導孩子們儘快適應住宿生活,温老師根據學校的安排,當起他們的生活老師。為孩子提水沖涼,為孩子洗衣打飯,遇到幼小的孩子尿牀時,還要及時拆洗被單牀蓆……

從三村時期的10來個住宿小孩子,到善施國小的近百名住宿生,温老師的工作量翻了幾番,但她對工作的要求和為孩子們的付出,卻並未因此而降低。為更好地照顧他們,温老師把自己牀鋪也支在學生宿舍裏頭。

剛開學時,由於孩子們還未適應寄宿生活,衣服、鞋子以及各類生活用品擺放得亂七八糟。為規範鞋子的擺放,温老師專門在牀底下劃了一條直線,要求學生每天必須把鞋頭踩在直線後;
她一次次耐心地手把手教孩子疊被子。經過2個多星期的訓練,孩子們終於能把鞋子、毛巾、被子都擺放得整整齊齊了。

如果生活能力靠的是耐心的引導,那麼安撫孩子們離家的焦灼,靠的則是温老師的愛心關懷。不少孩子都是首次離家住校生活,特別是年幼的孩子,深夜時分更加牽掛父母。每每聽到孩子們因想家而哭泣時,温老師都會馬上起牀,輕輕走過去安慰孩子們。

當然,也有越勸越哭的孩子,每次面對這種情況,温老師都會採取迂迴戰術,問孩子們:“想家了,愛爸爸媽媽嗎?”“愛!”“你再哭,老師只能把你爸爸媽媽叫出來帶你回家了。”“好!”“如果爸爸媽媽趕夜路出來摔跤了,你心痛嗎?”“心痛!”“那你還吵着要他們出來嗎?”“那……不吵了。”“乖乖跟老師睡好不好?”“好!”

在三村國小時,孩子們習慣叫她“老師媽媽”。走出三村,善施國小更多的孩子們感受到這位“老師媽媽”的愛護。“當年的生活更艱難,但村民的幫助令我感覺到自己的人生很幸福!”面對家長們的讚譽,温老師更多地認為只是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已。

“到善施國小任教後,跟我拍檔的老師也很辛苦,她們比我更愛護孩子們。”談起工作上的付出,温老師從不假作謙虛,但絕不好大喜功。採訪尾聲,記者建議温老師列舉幾個工作上獲得的榮譽稱號時,她想了良久,然後認真地告訴記者:“好像沒幾個。”

這時,剛下課的善施國小副校長、與其拍檔8年有餘的潘校長趕到採訪現場“救場”:温老師2003年被評為“xx市優秀教師”;
2004年被評為“xx省南粵優秀山區教師”;
2004年―2005年被評為第二屆“羊城十大傑出女性”;
2005年被評為“xx市精神文明建設標兵”;
2006年被評為xx省“三有一好”優秀這就是xx老師大半輩子獲得的榮譽稱號。如果有機會碰到她,就別再問她這個問題了,因為她記不住,她心裏記掛的,全都是她當作孩子般照料的學生們!

【篇五】

第一次與xx接觸,記者就感覺到,他是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的人。

“你現在可以看到圖紙嗎?”“那就按照圖紙來施工。”“魚塘那裏填不了?到時我過去現場看看……”初次見面,xx手持電話,站在辦公桌前,認真地看着桌面上的設計圖,與電話另一邊的人交流着。工作認真負責,是xx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因為對工作的熱忱,xx曾於2009年被評為xx市勞動模範。

工作處處潛在危險

1999年,xx開始從事房屋鑑定工作。那時,每年的公共娛樂場所或生產經營用房的房屋鑑定面積約有3萬平方米,但鑑定所僅有3個人負責現場鑑定工作,工作繁重。xx卻覺得大量的工作能給他很好的鍛鍊機會。他説,到了2008年,鑑定房屋面積有9萬多平方米,但那時還算年輕,不覺得辛苦,通過不斷的鑑定,對很多人來説,房屋鑑定似乎是神祕的,包括xx的家人。家人都不知道xx的工作具體是做什麼的,只知道他是去上班了。但是,在xx看來,房屋鑑定工作並不神祕。房屋安全鑑定就是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和方法,對房屋的安全性作出科學的評價,確保居住人、使用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房屋鑑定工作處處潛在危險。有一次,xx和同事根據申請要求到太平鎮神崗一間工廠進行安全鑑定。xx發現該廠房二層的框架樑出現較多的豎向裂縫,但框架樑距離地面較高,難以判定裂縫會不會對車間的框架結構造成損害,他想近距離觀察。這時,難題出現了――沒有梯子。xx在附近僅找到一個殘舊的木製腳手架,剛爬上腳手架工作沒多久,突然“啪”地一聲腳手架斷了一條“腿”,xx從腳手架上跳了下來,把腰給扭了,腰痛了一個多星期。回憶起那次經歷,xx説:“從那以後,我和同事們更加註意安全,並建議局裏給從事這些有危險性工作的同事買人身意外險。”

不怕髒累 堅守崗位

2004年初,太平鎮一家工廠發生火災。事故發生之後,xx按要求對該廠的廠房進行鑑定,看能否保留。這次,xx帶齊了裝備,包括那台幾十斤重的抽芯機。經過大火的“洗禮”,xx不得不對這間工廠進行徹底的“全身檢查”,對廠房的框架樑、柱、樓板等構件進行抽樣檢測。“我們首先要敲開構件表面的抹灰層,然後打入爆炸螺絲,再將抽芯機掛在爆炸螺絲上固定,然後啟動抽芯機抽取樣本。”xx簡單地介紹瞭如何使用抽芯機來抽取樣本,但事實卻不是他説的那麼簡單。單是抽芯機就有幾十斤重,一般要兩個人才能抬得起。如果要對橫樑進行抽樣,就要將抽芯機高舉過頭。既要保護好機器,又要防止被機器砸傷,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活。

本來,大火過後的工廠就滿是灰塵,空氣污濁不堪。每一次抽芯取樣,xx和同事全身佈滿灰塵,只要輕輕一抖,就能看到灰塵散落。房屋鑑定工作也是個髒累活,不過,他從未因為“蒙塵”而申請調崗,而是選擇繼續堅守崗位。

支援汶川災區

地震中開展工作

2008年5月12日,xx省汶川發生大地震,災區許多房屋受到危害。為讓受災羣眾及早返回家中,國家住建部發出倡議,讓全國各地房屋鑑定專家支援災區工作。xx第一時間就報名了。“那時候情況緊急,我當天還在xx鎮棋杆鑑定房屋,接到xx市國土房管局的電話報名通知後,我第一時間報名了。”5月17日凌晨2點多,xx到達災區。

“同志,為我們檢查一下房屋吧。”這是在災區xx最常聽到的話。看着面前一張張滿懷期盼的臉,一雙雙閃動着淚光的眼睛,xx百感交集。有一次,xx在檢查一個小區時發現,該小區一堵約3.5米高60米長的圍牆存在坍塌危險。於是,他馬上通知物管公司派人前來排險,並告知附近業主注意安全。40分鐘之後,餘震發生,那堵圍牆轟然倒塌,將鄰近業主房屋的圍牆也給砸塌了。慶幸的是,由於xx的提醒,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損失也減少到最低程度。房屋裏的主人――一位老太太對xx十分感激,這讓xx工作起來更加帶勁了。

在災區,工作中潛伏的危機處處皆是。有時候外表看來不怎麼危險的一些房子,進去就會發現危險度極高,隨時可能會倒塌。為此,xx進去鑑定的時候都得小心翼翼,輕手輕腳,並且第一時間弄清衞生間等小空間的位置,以便找好避險點。有一次,就在xx工作的現場,發生了強烈的餘震,在xx身邊不遠處,一面高牆轟然倒塌,餘震使xx站立不穩,地底下傳來“嗡嗡”的響聲,鐵門也被震得啪啪作響,像放鞭炮一樣……儘管危險離得這麼近,xx卻沒有被嚇倒,他拍拍身上的泥土,又投入到工作中……在短短的10天時間裏,他共參與檢查了104幢房屋。xx回憶:“那時,我看到災區衞生條件非常差,許多災民只能住在簡易帳篷裏,忍受蚊叮蟲咬。我就希望能檢查多些房屋,讓災民早日回到自己的家。”

除了高強度的工作外,xx還要時刻應對餘震帶來的安全威脅。xx曾經歷過一個恐怖之夜。那天晚上開完例行的工作變換的崗位

不變的精神

2011年之後,由於工作安排,xx漸漸減少房屋鑑定方面的工作。但是需要他的時候,他總是毫不猶豫地參與到房屋鑑定工作中。2013年5月16日,良口鎮仙溪村發生嚴重水災,部分房屋受浸嚴重。接到通知後,xx第一時間投入到房屋鑑定工作中。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xx深知也深信這一點。儘管他現在主要從事的不是房屋鑑定工作,但是他依然不時購買房屋鑑定的相關書籍來學習。他經常和房屋鑑定所的同事説:“房屋出現的狀況五花八門,鑑定技術日新月異,我們應該不斷學習掌握新的知識,提高鑑定水平。”

崗位改變了,但是xx愛崗敬業的態度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