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市普惠金融發展策略研究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44W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普惠金融。發展普惠金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有利於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齊齊哈爾市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普惠金融發展戰略,穩步推進普惠金融政策體系建設,積極探索新型信貸模式,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紮實開展信用體系建設。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制約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探索普惠金融發展策略,為促進普惠金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對策建議。

市普惠金融發展策略研究

一、普惠金融做法及成效

(一)夯實基礎,普惠金融政策體系建設穩步推進。一是充分發揮定向降準、再貸款等貨幣政策正向激勵作用,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村、城市弱勢羣體以及小微企業定向傾斜。2015年,全市四次降準增加金融機構可用資金近30億元。二是充分發揮龍江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地方中小金融機構支農優勢,對轄內考核達標的地方法人機構實施存款準備金率優惠政策,釋放支農資金3.5億元,有效提升縣域法人機構服務“三農”能力。三是相繼出台《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推進農村“四權”抵押貸款的指導意見》、《齊齊哈爾市林權抵押貸款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文件,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擴大涉農信貸投放。截至2015年末,全市涉農貸款餘額893.6億元,比年初增加256.8億元,同比增長40.3%,高於全市各項貸款平均增速19.4個百分點。

(二)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普惠金融信貸新模式。一是克山縣創新推出土地流轉按揭貸款新模式,以分期還款替代傳統農業貸款一次還本付息,大幅降低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還款壓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合作社經營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證。2015年末,“四權”抵押貸款餘額27.7億元,同比增長9.9%。二是積極探索畜牧業活體抵押貸款新模式。一方面,大力推廣“活體+保險”和“活體+第三方監管”等有效控制風險的金融創新模式;
另一方面,完善《銀保合作實施辦法》,建立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提升服務能力,2015年全市畜牧業貸款餘額12.3億元。三是各金融機構結合地區產業發展特色和項目融資需求,創新推出多種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截至2015年末,全市推出創新金融產品18種,貸款餘額171.62億元,同比增加20.9億元。

(三)多措並舉,普惠金融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一是引導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增設營業網點,開通現代化支付系統,提高農村地區異地、跨行支付業務處理效率,大幅減少縣及鄉鎮一級金融服務盲區。二是開展金融服務“村村通”工程,深化助農取款、匯款、轉賬等多種服務形式,提供簡易便民的金融服務,彌補行政村無銀行網點的不足。2015年末,全市金融服務終端覆蓋率達到100%。三是引導和支持轄區各金融機構利用電話網絡、手機網絡、互聯網絡,在行政村範圍內推廣和普及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新興支付工具。截至2015年末,全市布放電話pos機4894台、普通pos機2630台、atm機254台,手機、網銀累計支付金額331.1億元。

(四)由點及面,紮實開展普惠金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2014年2月,克山縣被總行確定為黑龍江省唯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形成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克山模式”。克山縣信用信息中心發揮資源優勢,不斷推動金融生態環境優化,助力“三農”經濟發展。地方金融機構依據信用評級結果,開辦了以信用評級為依託,以擔保為槓桿,銀行、保險、核心企業共同參與的新型產業鏈融資模式,累計發放貸款近12億元。目前,全轄區9個縣(市)已經全部建成信用信息中心並開展信息採集錄入工作,其中4個縣已將信用評級結果應用於金融機構。截止2015年末,累計採集農户48.2萬户,採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361户。

二、普惠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普惠金融體系多重矛盾有待解決。當前,金融機構履行社會責任,支持經濟薄弱環節和改善民生領域力度不大,尚未形成完善的普惠金融支持體系。一是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歷史包袱沉重,風險化解難度較大,政策性貸款服務覆蓋面小,客户羣體單一。二是農業銀行等大型商業銀行存在金融網點少、業務重心下沉難、信貸審批權限小、審批程序繁瑣等諸多制約因素。三是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儲銀行主要以小額農户貸款、個體工商户貸款為主,小額貸款多,大額貸款少,短期貸款多,中長期貸款少,很難滿足普惠金融多元化、個性化資金需求。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普惠金融體系呈現“政策性金融缺位、商業性金融支持難、合作性金融難支持”的多重矛盾。

(二)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完善。一是縣域信用體系發展不均衡、信息應用程度低。目前,齊齊哈爾市全轄區9個縣(市)已全部建成信用信息中心並開展信息採集錄入工作,但只有4個縣將信用評級結果應用於金融機構。此外,除克山外的大部分縣,“三信評定”工作仍較多依賴當地信用社,依託信用信息管理系統評級結果不多。二是銀行網點和非現金結算工具布放不夠均衡。由於部分結算工具的投入較大,收益較慢,金融機構不願或不能大範圍推廣,導致一些縣域邊遠農村布放不足,制約了農村支付服務能力和水平的發展。三是普惠金融統計體系缺失。普惠金融統計口徑標準不一,容易造成總量數據以偏概全,不利於對普惠金融發展進程進行評價。

(三)普惠金融配套政策尚不健全。一是涉農貸款利率依然較高。由於農村金融服務風險高,金融機構普遍以高利率覆蓋高風險,導致涉農利率上浮幅度大。目前,全市農户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9.06%,高於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加權平均利率2.73個百分點。二是各類產權制度改革配套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農村土地、集體林地流轉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土地流轉比較混亂,金融機構開展創新的外部環境較差,導致基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林地承包權抵押的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發展緩慢。三是受地方財政財力薄弱限制,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等促進涉農信貸投入穩定增長的激勵政策落實不到位,制約了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動能的發揮。

(四)普惠金融發展可持續性值得關注。廣泛的包容性是普惠金融最為本質的屬性。但普惠不等同於扶貧,普惠金融在強調包容性的同時還需要滿足商業可持續,以保證收入大於支出,實現自我生存和發展的能力。目前,普惠金融風險分擔體系不夠健全,導致普惠金融外在運營成本、內在風險成本較高,金融機構參與積極性不高。以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為例,隨着農村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各種風險隱患逐漸暴露,“農户聯保”貸款逾期率攀升,農民專業合作社風險問題突出,造成涉農機構不良貸款率較高。

三、普惠金融發展策略研究

(一)充分調動、發揮傳統金融金鈎和新型業態主體的積極性、能動性,引導各類機構和組織找準市場定位,發揮各自優勢,構建多元化、廣覆蓋的普惠金融體系。一是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銀行強化政策性功能定位,在開展糧食收購等傳統業務基礎上,加大對農業開發和水利、公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力度。二是鼓勵大型商業銀行加快建設小微企業專營機構,繼續完善農業銀行進一步提升“三農”金融服務水平,引導郵政儲蓄銀行穩步發展、擴大小額涉農貸款業務,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三是提高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服務農村、弱勢羣體以及小微企業的能力,加快在縣(市)集約化發起設立村鎮銀行步伐,力爭實現縣域全覆蓋,促進市場競爭,增加金融供給。四是規範、拓寬小額貸款公司和典當行等各類新型機構融資渠道,研究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和激勵機制,努力提升融資服務水平,以更好地滿足小微企業和涉農企業的融資需求。

(二)加強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金融機構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改善普惠金融發展環境,促進金融資源均衡分佈。一是進一步推進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建議相關部門通過財政補貼、降低電信資費等方式,鼓勵銀行和非銀行支付機構面拓展農村地區銀行卡助農取款、網上支付、手機支付業務,增加pos機、自動櫃員機等各類機具布放,加強村鎮支付服務網絡建設。二是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體系。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將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四類機構的貸款信息納入“全國個人徵信系統”。三是建立健全普惠金融統計體系。成立跨部門工作組,開展普惠金融專項調查和統計,全面掌握普惠金融服務基礎數據和信息。從區域和機構兩個維度,對普惠金融發展情況評價,督促各地區、各金融機構提升服務水平。

(三)逐步制定和完善普惠金融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普惠金融相關配套政策,發揮政策引導和激勵作用,合力促進金融資源向普惠金融傾斜。一是在健全完善現有“三農”金融政策基礎上,對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技術專利權、設備財產使用權和場地使用權等財產權益,積極開展確權、登記、頒證、流轉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建設,滿足“三農”金融服務訴求。二是發揮財税資金槓桿作用。重點針對普惠金融服務市場失靈的領域,遵循“保基本、有重點、可持續”的原則,通過貼息、補貼、獎勵等政策措施,完善、加強政策銜接與配合,用好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對普惠金融相關業務或機構給予適度支持。三是積極發揮保險公司保障優勢。引導保險機構持續加大對農村保險服務網點的資金、人力和技術投入,促進保險機構與銀行業金融機構、農業服務組織和農民合作社間的合作,進一步拓展農業保險業務範圍。

(四)以完善貨幣政策、創新金融產品、實施區別監管為抓手,延伸服務半徑,拓展普惠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推進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一是完善貨幣信貸政策。積極運用差別化存款準備金工具,進一步增強支農支小再貸款支持力度,將政策工具與創新產品價格掛鈎,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更多地將新增、盤活的信貸資源配置到小微企業和“三農”等領域。二是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基於農村各類產權的金融產品,擴大抵押物品種和範圍,盤活農村存量資產;
積極引導普惠金融服務主體藉助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p2p網絡借貸、眾籌等新型融資手段,為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困局。三是建立差別化監管體系。探索建立普惠金融監管指標體系,強化監管激勵機制,對金融機構發放涉及普惠金融的貸款在信貸總量、風險權重、不良貸款容忍度、壞賬核銷等方面實施差異化監管政策,調動金融機構參與普惠金融的積極性,促進普惠金融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