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中班數學左和右教學反思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9W

經過教學反思可以提高老師的自我批評能力,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學內容反思的一種應用文種,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中班數學左和右教學反思6篇,感謝您的參閲。

中班數學左和右教學反思6篇

中班數學左和右教學反思篇1

一、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橢圓形。

2.能夠用語言表達橢圓形的基本特徵。

二、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ppt、熊媽媽、熊妹妹、橢圓形的鏡子圖片、圓形、操作冊

三、活動過程:

1.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入活動。

引導語:“有一天,熊媽媽和熊妹妹一起去逛街。它們看到一家店裏掛了好多的鏡子,就走了進去。熊妹妹拉着熊媽媽走到一面鏡子前問:“媽媽,這面鏡子真奇怪!”

2.引導幼兒認識橢圓形的基本特徵。

(1)出示橢圓形的鏡子圖片,請幼兒自由發揮。

(2)出示圓形,讓幼兒感知橢圓形和圓形不一樣的地方。

3.小結橢圓形的特徵,重點引導幼兒能用語言表達橢圓形的基本特徵。

(1)橢圓形兩頭比圓形長。

(2)上下對摺和左右對摺出來的折印不一樣長。

4.引導幼兒説出日常生活中類似橢圓形的物體。

5.分發操作冊,幼兒探索操作:

(1)引導按照顏色進行分類。

(2)引導幼兒按照大小進行排序。

(3)以遊戲的形式幫助幼兒進一步認識橢圓形。

6.幼兒操作,老師巡視指導並重點指導能力較弱的幼兒動手操作。

7、老師對本次活動的操作情況進行評價。

教學反思:

這節認識橢圓形的活動課結束了、覺得孩子還是學會了至少目標是達到了。我的這節活動是讓孩子在輕鬆的環境中去學習認識圖形、我還是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通過本班孩子的特點來安排的,我們班幼兒很活潑所以不能用太沉悶的教學模式來上、我是想讓孩子在動靜交替的模式中去學習去探索。這節活動整個設計流程不錯、就是在對孩子提問上有點差錯、老是提問的不夠準確。有的問題太過成人化了、這是我不足的地方。還有上課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老師把握程度不夠。這是我應該注意的地方。

中班數學左和右教學反思篇2

設計意圖

數學是抽象性,思維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而遊戲是幼兒學習的最好方法。將教學目標和內容巧妙地融入其中,大膽嘗試讓幼兒積極地參與操作,進一步認識橢圓形,培養幼兒擴散思維。

活動目標

1.認識橢圓形,感知橢圓形的基本特徵。

2.樂於參與橢圓形的探究活動。

3.能在與圓形的比較重學會正確感知橢圓形。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橢圓形,感知橢圓形的基本特徵。

難點:能在與圓形的比較中學會正確感知橢圓形。

活動準備

1各種橢圓形物品若干。(如:橢圓形的盤子、鏡子、餅乾、哈密瓜、紅棗等)

2.幼兒用書。

3.教師演示用具:可以從圓形變成橢圓形的細鐵圈,圓形與橢圓形的圖片。

4.幼兒學具:地板上畫的有圓心的圓形和橢圓形,幼兒測量長度的繩子。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觀察感知橢圓形。教師把圓形變成橢圓形,幼兒觀察由圓形變成橢圓形的過程。

2指導幼兒觀察認識橢圓形的形狀特徵。

(二)展開部分

1.操作、比較,展開討論,找出橢圓形的特徵。

(1)教師:“小朋友,剛才老師用圓形慢慢地變出了橢圓形,那麼圓形和形一樣嗎?到底哪兒不一樣呢?下面,小朋友自己來測量比較

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發現。”

(2)教師指導幼兒用繩子測量地板上的圓形與橢圓形。由於幼兒有測量圓形的經驗,所以教師可以指導幼兒通過測量,得出橢圓形的特徵。

(3)指導幼兒講講自己的發現:圓形邊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是相等的,而橢圓形從圓心到邊上的距離是不同的,從而知道圓形是正圓,橢圓形是圓。

(4)教師進行小結,出示圓形和橢圓形圖片,比較橢圓形和圓形從圓心到邊上的距離,從而證實幼兒的發現是正確的。

2實踐應用,觀察尋找並介紹生活中的橢圓形物體。

(1)教師:“小朋友,剛才我們認識了橢圓形,知道了橢圓形的特徵。現在,我們來找一找在我們的周圍,哪些東西是橢圓形的。找到了之後,用你的小手摸一摸它的邊緣,感知一下橢圓形,然後把橢圓形的東西放到前面的橢圓形的筐子裏。”

(2)數師組織幼兒到教室的各處找橢圓形物品。

3教師組織幼兒檢查橢圓形筐子裏的物品是否正確,並進行總結。

教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圓形的東西,請你仔細想想,還見到過哪些橢圓形的東西

(三)結束部分

完成幼兒用書中的圓形派對“練習

教師:“請小明友將圖中的橢圓形圈出來。”

四、活動延伸

幼兒創意活動“圓形變變變”。教師提供畫有橢圓形的紙張,水彩筆、彩紙、膠棒等材料,幼兒通過粘貼、添畫等方式製作圖形創意畫

活動總結

孩子們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方法認識了橢圓形,瞭解橢圓形的主要特點,引導幼兒説出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類似橢圓形的物體。孩子們在活動中收穫了對橢圓形的認識

中班數學左和右教學反思篇3

一、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及比較判斷的能力。

3、引導幼兒學習比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過比較而來的,學習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較高矮,並能按高矮給物體排序。

二、活動準備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礦泉水瓶、小礦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設置好表演情境。

三、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學習在同一平面上比較兩個物體的高矮。

設置表演情境。請兩個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問:他們倆究竟誰高,誰矮呢?“文章.出自大.考.吧幼.師網."這樣能比出高矮來嗎?為什麼?鼓勵幼兒充分討論。

教師小結:比較高矮時,倆人必須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這樣才能比較出誰高誰矮。

幼兒示範正確的比高矮方法。

2、引導幼兒發現高矮是通過比較而來的。

請一個比前面二個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來與他們比高矮,問:怎麼一會兒説這個小朋友矮,一會兒又説這個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還是高呢?

引導幼兒觀察、思考得出結論:説一個人是高還是矮要看他和誰比。

3、引導幼兒不受物體大小、形狀的影響,按高矮給物體排序。

指導語:一天,幾隻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們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該怎麼排隊,現在請小朋友都來幫它們排排隊,排好以後要説説你們是怎麼給它們排的隊。

4、幼兒通過自身參與,進一步體驗物體的高矮是比較出來的。

玩遊戲《比高矮》: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選出每組最高的小朋友,再派出來比賽,選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頒發獎牌,並鼓勵小朋友,多吃飯菜、多運動,才長得高。

四、活動延伸

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的房屋、樹木、運動器械等,並比較它們的高矮。

活動反思:

我認為本次活動設計是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請兩個幼兒上台比較高矮,讓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比起圖片來更直觀,先讓幼兒自己來比較,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再來觀察圖片比較高矮,最後進行排序。幼兒學起來是層層遞進的,對高矮概念掌握的較好,完成原先設立的目標。

中班數學左和右教學反思篇4

活動目標:

1、會認讀數字1和2,能理解數字的實際意義。

2、初步學會數的形成,知道一個數添上"1"能形成另一個數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概括能力。

4、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5、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活動準備:

1、點子卡片和數字卡片1和2各一張。

2、《數學》上p.1。

活動過程:

一、認識數字1、2的實際意義——教師根據畫面自編《捉迷藏》的故事,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説一説,大樹後面藏着幾頭獅子?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教師分別出示點子卡片和數字卡片1,使幼兒知道數字1可以表示一頭獅子。

——想一想,樹上有1只松鼠,怎樣才能變成2只松鼠?引導幼兒説出1只松鼠再添上1只松鼠,合起來就是2只松鼠。教師出示數字卡片2,幫助幼兒理解數字2的含義。

——讓幼兒在圖中找出數量是1和2的其它動物(或其它物品),並用語言正確表述。

——説一説,樹幹上藏着的數字分別是什麼?

二、引導發現——説出數字1和2分別象什麼,教師引導幼兒由數字聯想到許多物體的形象及時肯定幼兒的每一個創意。

——教師分別出示點子卡片和數字卡片1和2,引導幼兒從周圍環境中尋找數量1或2的物品。

三、活動結束

四、課後回顧

教學反思

大班數學活動《數字捉迷藏》是我第二次開展了,這一次活動,我汲取了第一次活動中的不足進行了改進。

我將整節活動更為細化了一些,讓活動更加的遊戲化,將“捉迷藏”貫穿到底,數字不停的藏,孩子們不停的找,過程更完整。既然是捉迷藏,那一開始的就得要“藏起來”,這是我上次活動所欠缺的,這一次,我將數字放在氣球上,用白板的淡出及聲音音效技術,讓一個個的數字氣球爆炸,然後消失,以達到數字藏起來的效果,更加具有神祕感,孩子的參與性就更強了。數字們共計隱藏了三次~

第一次數字藏在了兔子的身上,由數字構成的兔子,孩子們在找的過程,讓孩子們在找的過程中學會講述以自我為中心的上下左右,抑或是兔子身體部分,瞭解簡單的方位。

第二次數字藏在了表格中,我用遮擋技術,我出示隱藏一半數字的數字格,讓幼兒從中找出數字,孩子們根據沒有隱藏的數字的一部分,分析猜測是哪個數字,活動氣氛一下子被提升起來,孩子們爭先舉手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快就將10個數字全部召找出,並且幼兒同時學會了方位詞“行”“列”,通過説“行”“列”就能馬上找到數字。

第三次我們利用孩子們猜出的數字表格,進行猜數字遊戲,這個遊戲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也鞏固了新的知識。

在最後的環節我給孩子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發幼兒探索慾望,孩子們也表示勇於接受挑戰,整節課幼兒都能積極的參與活動。

中班數學左和右教學反思篇5

設計意圖:

中班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等現象都有了一定的興趣。但由於數學活動比較枯燥,所以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都不是很高,經常機械性的學習,學習不夠主動。為了讓幼兒能更主動的學習,更深入的掌握數的概念,我設計了這一帶有情境性的數學遊戲活動,利用了幼兒所喜歡的小昆蟲―瓢蟲吸引幼兒的眼球,使幼兒一開始就對活動能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按小瓢蟲身上的點、數的量不等、顏色不同的特點,讓幼兒鞏固對7以內數的認識,學習按二維特徵分類。希望通過有趣的遊戲活動,讓幼兒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輕鬆的學習。

活動目標:

1、嘗試按數量、顏色的二維特徵進行分類,鞏固對7以內數的認識。

2、通過情境創設,讓幼兒體驗到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畫有4個點、5個點、6個點、7個點的五彩紙製瓢蟲若干。

2、畫有4個點、5個點、6個點、7個點的五彩樹葉若干。

3、5幢五彩房子、瓢蟲媽媽一隻

活動流程:

引起興趣―領瓢蟲―幫瓢蟲挑樹葉―幫瓢蟲找家

活動過程:

(一)談話

1、今天,何老師邀請了一羣你們的老朋友來我們班裏,看看它們是誰?

2、哇,樹上有好多小瓢蟲呀。它們都長得一樣嗎?

小結:小瓢蟲身上的顏色和點數都不同。

3、那你們知道身上有4個點的瓢蟲叫什麼嗎?(小瓢蟲都有自己的名字,它身上有幾點就是幾星瓢蟲了。)

(二)領養小瓢蟲

1、那麼多小瓢蟲,它們都想和我們交朋友,讓我們來找個小瓢蟲做朋友吧。(每個幼兒領養一個小瓢蟲)。

2、和同伴或客人老師交流一下你領養了一隻怎樣的小瓢蟲。

3、請個別幼兒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小瓢蟲。

(三)挑樹葉

1、哇,你們看這裏有什麼?(樹葉)

2、是怎樣的樹葉呢?(顏色不同、數量不同)

3、告訴你們噢,小瓢蟲最喜歡在小樹葉上玩啦!

4、我們也給自己的小瓢蟲挑選一片小樹葉,好不好?想一想你的瓢蟲朋友會喜歡哪一片小樹葉呢?

5、你給小瓢蟲選了一片什麼樣的樹葉?為什麼?

小結:我們的小朋友們真棒!都為自己的瓢蟲朋友挑選了一片它最喜歡的樹葉。

(四)找家

1、天黑了,瓢蟲媽媽叫孩子們快回家啦!我們把小瓢蟲們送回家好不好?

2、這是小瓢蟲的家,看看是什麼樣的?

3、想一想你的瓢蟲朋友是住在哪幢房子的哪裏?為什麼?

4、現在請你們把小瓢蟲送回家吧!

5、瓢蟲媽媽開心極了,謝謝大家幫忙把它的孩子們送到了各自的家中。

活動反思:

數學來源與現實,存在於現實,並且應用與現實,數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幼兒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教育活動的內容選擇應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充分利用幼兒現實生活中的資源,通過作用於幼兒的活動對幼兒發生實質性的影響,讓幼兒在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中班數學左和右教學反思篇6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大小與數量的關係。

2、學習用數字、圖形記錄結果。

3、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4、體驗數學集體遊戲的快樂。

活動過程:

一、為小兔做餅乾

——出示兔子玩具及餅乾,小兔從點心店買來一盒好吃的餅乾,它們是什麼樣的呢?(有大有小)

——小兔吃了還想吃,想請我們幫忙再做一些餅乾。

——引導幼兒用模具在泥塊上壓印餅乾,看看每塊油泥能做幾塊餅乾,並用寫數字或畫圖形(圓點、短線等)的方法記錄。

——在操作中,教師注意觀察幼兒做餅乾時採用的方法,並引導幼兒探索怎樣壓印才能多做一些餅乾。

——從幼兒所做餅乾數量的不同,引導幼兒發現在同樣大小的“麪皮”上壓印的餅乾大小與數量的關係:餅乾大,數量少;餅乾小,數量多。

二、誰做的餅乾多

——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做出的餅乾數量,比一比誰做的餅乾多,為什麼。

——找出餅乾做得最多的幼兒,請他説説自己是用什麼模具,怎麼做的?為什麼能做那麼多。

——幼兒再次嘗試做餅乾,將前後2次的操作結果做一比較,發現在同樣大小的面積上壓印的餅乾大小與數量的關係,初步獲得如何有效合理地在有限的麪皮上印製餅乾的經驗和方法。

教學反思

操作是幼兒學習,建構數學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動成功的重要因素。這節課活動材料都是幼兒喜歡擺弄的橡皮泥和大小不等的瓶蓋。教師讓幼兒在操作中逐步感知;用等量的橡皮泥做餅乾,其數量的多少與選擇模具大小,排列的疏密,橡皮泥底板的厚薄(面積)的關係。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淺顯化,易於幼兒理解和掌握。活動中教師注重既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參與操作,始終關注每個幼兒的操作情況,又及時鼓勵有創新能力的幼兒,使每個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心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