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排行榜

資陽雁江區9大旅遊景點

欄目: 排行榜 / 發佈於: / 人氣:1.93W

9、鯉魚湖

資陽雁江區9大旅遊景點

鯉魚湖生態旅遊景區位於雁江區清水鄉鯉魚村。該湖集雨面積8.8平方公里,佔地面積2000畝,總湖容700萬立方米。距離資陽市區19.8公里。湖區內島嶼眾多(30個),空氣清新,山水田園風光優美秀麗,新修的水泥路直通湖區,農副土特產品豐富,獨特的地理環境,流傳着動人的傳説。以山、水、林、果、茶、垂釣為特色,餐飲、住宿、休閒、娛樂為主;新建成的苦丁茶園令遊人留戀忘返。

8、城北古塔

縣城城北古塔位於城北的蛇形坡上,聳立着兩座清朝道光十一年至十三年修建的外形相似,磚石結構的古塔,俗稱“南北二塔”。

南塔高十餘丈,磚石結構,六角翹檐,共七層,塔空曲轉有門入內,倚壁有螺旋梯48級直上塔頂,每層一面有窗透光,層樓正中繪有佛圖,壁間原塑有佛像,登至塔頂,舉目遠眺,視野開闊,桑城風貌盡收眼底。

北塔,原名凌雲塔,通體渾白,高7.5丈,六角七層,磚石實心,無門窗可入,翹角飛檐,氣勢巍峨。

南北古塔,一高一低,雄居各方,遙相呼應,亦見難離,宛如兩位靦腆的少女,隔山相望,如訴如泣,娓娓絮語,敍説着無怨無悔的相思,神奇飄渺的經歷。

7、蓮台寺

蓮台寺始建於唐朝,原址在現資陽市精神病院處,幾經興衰,因唐高僧智詵和尚曾主持蓮台寺,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現在鳳嶺公園內異地重建,目前已初具規模。

蓮台寺在資陽城北3裏許的蓮花山上。民國38年《資陽縣誌稿》轉引舊志,蓮台寺,智詵披剃出家處。他出家後,在蓮台寺前鑿池種白蓮。舊説,蓮花不常開,若遇科場年,蓮放,科名如其數。明末寺毀,1717年重建。寺前匾鐫“龍蟠鳳翥”四字,筆勢雄偉。

因智詵在蓮台寺出家,到明朝,“蓮池夜月”被列入資陽八景,成就無數佳話。每屆秋高氣爽,玉宇澄清,皓月當空,花影搖曳,人靜景幽之時,最見風致。

何淵有詩:“半畝方塘注澗泉,玉蓮遺種自何年·羣花占斷雲間地,一鑑頻開水底天。光接冰輪來海上,影聯仙桂到池邊。中秋乘興登臨夜,喜接嫦娥咫尺間”。

1941年11月在蓮花山上掘得“資州城墼”漢磚。1951年蓮花山崖墓出土紅陶屋,發掘古物90餘件。有浮雕圓柱與斗拱,鑑定為唐代梵剎遺蹟。據當時的考古學者張聖奘考察蓮台寺稱,石刻佛頭、羅漢莊嚴精美,裝飾瑰麗繁富,疑為唐雕。


6、丹山白塔

丹山白塔及石刻均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屬省、市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始建於唐代的丹山白塔殘缺在夕陽下,顯現出蒼桑之美。

5、鳳嶺公園

鳳嶺公園位於資陽市區內,佔地600畝,有蓮台寺,是市區遊客休閒的場所。鳳嶺公園已規劃為資陽市重點旅遊中心,地處城市中心地帶,開發前景看好。


4、資陽彌陀寺

彌陀寺位於城北1.5公里,現昇陽三組,地處絳溪河畔,始建於明代,廢於1950年,1990年經縣政府批准,在簡城近郊昇陽洞原蓮池寺舊址重建,系鋼筋混凝土古典造型。由山門、四殿、一洞和鐘鼓樓、客堂、僧房、塔林院、放生池等組成,佔地二十餘畝,工程浩大,氣勢恢弘,為當今簡陽第一禪林,是中外賓客和佛教信徒彙集的一方淨土。


3、資陽花溪谷

花溪谷發源於中江縣,流經金堂、簡陽,在雁江區保和鎮宴家壩兩河口匯入沱江。全長136.54公里,雁江區境內河道長34.4公里,目前已發現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多處.距離資陽城區27公里,花溪谷和平橋至白龍湖段2公里左右路段風景幽雅,景點相對集中,位於雁江區保、中和、老君等鎮鄉,流域面積199.4平方公里,谷內幽谷狹窄,重巖疊嶂奇山異峯,各種動植物品種多,天然植被好,自然、人文景點多,夏天激流翻滾響水灘,春、秋、冬溪水清澈透明,小魚成羣,並有鳥類在深谷啼鳴,沿岸奇坡異石,峭壁似畫,湖面平靜,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秀麗景觀。


2、半月山大佛

半月山大佛又稱資陽大佛,位於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碑記鎮,是一座在山崖石壁上雕刻的佛像。大佛高22.24米,寬11.2米,刻成年代有多種説法,一為唐貞觀十七年(643年),一為唐貞元九年(793年)。大佛目前被四川省列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半月山大佛,因坐落於山形似下弦月的半月山而得名。它位於資陽市雁江區碑記鎮,是全省第三大坐佛,據説在世界上排第22位。碑記鎮,地處雁江區南大門與資中交界處,距城區20餘公里。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途經鎮域,交通方便。

半月山大佛屬摩崖造像,即在山崖石壁上雕造的佛像。其為彌勒佛倚坐像,屬淨土宗造像。大佛端坐於長方形石龕中,坐南朝北,身高22.24米,胸寬11.2米,結構雄渾古樸,氣魄宏大,一望而令人產生敬畏之心。而佛像面部豐潤,雙耳垂肩,表情安祥恬靜,目光平和下視,好象在關切地注視着禮拜者,又使人覺得可親可敬。

龕左側上部有壁刻,“貞元九年八月十五日”九字較顯,餘字剝蝕難辯。中部刻有《大佛會碑序》。另,半月山壁崖還有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摩巖刻,敍此山舊名福勝山,字多剝蝕,書撰姓名無存。還有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摩巖詩刻,詩云:“唐(朝)知名寺,資川大道場,懸巖低翠艾,亂石雜修篁,憶古尋遺蹟,憑高入異鄉,西窗好(觀)景,少憩贊公房。”

半月山大佛的建造歷經了漫長的歲月。它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一説始建於唐德宗貞元九年,即公元793年),陸續用了150年,相傳七代人,方在懸崖峭壁上鑿建成初具形態的大佛像。到公元1131年(宋高宗紹興元年),川南居士梅修率石刻大師周義等人,為巨佛開鑿眉目,直至完全竣工。大佛的建成共歷時484年。

至明代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嚴子恭、羅恕等人與僧人海明聚會,在大佛身旁營造寺院,修建佛殿五楹。並在大佛崖下,依佛門古規次第修建天王殿、彌勒堂、大雄殿、關聖殿、三星殿,歷時16年而成,取名大佛寺。寺院建造雄偉,雕刻精細,刻有《西遊記》全傳。至此,大佛寺香火漸盛,甚為熱鬧。從大佛的開鑿到寺院的建成,先後歷時800多年。它們不僅是宗教的產物,更是是數代人心血、智慧、汗水的結晶。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半月山大佛逾千年風霜雨雪,風化剝蝕不可避免。尤其在0期間,被當作“四舊”來破,損毀嚴重,大佛所有附屬設施被拆除毀壞。後來,後山大量開採石料,更使大佛傷痕累累。大佛寺則用作學校、鄉政府,又先後於1971、1972年拆除,修建了學校、鄉政府。最後一批毀於1977年。

1981年,半月山大佛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冬,省、縣撥款及社會募捐共籌資30多萬,對大佛進行了初步維修。但大佛的附屬設施和寺院已蕩然無存,寺內文物散失殆盡,包括價值連城的《西遊記》全傳雕刻。大佛腳下,如今是一片雜亂的民居。唯原寺院山門前的兩棵黃桷樹尚存,歷數百年風雨,依然鬱鬱葱葱,與孤立山崖的大佛遙相呼應,共成世事滄桑之見證。


1、資陽石筍

很早便聽説二十公里外的石嶺鎮金帶鄉有一處較有名的石筍景點,朋友們都相約去看,我卻不以為然。曾到過石海,目睹那連綿起伏、一望無涯的嶙峋怪石,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遊過石林,仰視那酷如竹筍、直插雲霄的羣羣石峯,曾讚美它的奇偉峻拔。而石海石林皆屬喀斯特地貌之奇觀。本地屬川中丘陵山區,這麼一處小景點,哪值得累足一觀呢。

此次國慶長假,我本答應帶孩子遠出旅遊,恰遇朋友來訪,只得作罷。過了兩日,耐不住女兒的再三央求,遠遊已錯過時間,正尋思着如何打發女兒了事,恰好在網上看見朋友寫了一篇“畫説資陽之一--鬼斧神工畫石筍”的帖子,圖文並茂,甚是精彩,於是便動了去看一看的念頭。

一大早起來,發現天色不是很好,夜裏下過小雨,所幸路面只是有點濕,並不影響行程。下車後,出金帶場口,爬上一個小土丘,便見遠處山嶺上很突兀出現的幾塊巨石,峭然聳立,神態怪異。從當地百姓口中得知,那就是石筍了。看着它其貌不揚,只是緣於在這丘陵邊緣地帶,在這矮矮的土坡上突然冒出這麼些很高的石頭而顯得有點與眾不同罷了,石林附近隨處可見的一根石筍都比這強些。既然來了,還是收起失望的心情近觀一下吧。

橫過山溝,來到石筍下。女兒顯得很興奮,畢竟極少有和大自然親近的機會,便對什麼都感到好奇。仰視石筍,還是能感覺到它的挺拔,也有些直指雲端的偉岸氣勢了。咦,上面鑿有兩排腳印呢,還很光滑,是常有人上去嗎?正疑惑着,突然傳來一陣孩子的嬉鬧聲,山坳上跑來三五個鄉村孩子,大的約莫十來歲,小的不超過五歲。他們先好奇地打量着我們,然後像猴子一樣三下兩下往上爬,左右穿過石縫,居然爬到了石筍中部,大一點的孩子對我們招招手:“上來呀,上來呀,這裏有塊平地,很好耍呢。”

我突然來了興致,別處的石海石筍之奇景是用來觀賞的,而這裏的是用來攀登的吧!去體驗體驗爬石筍的衝動喚起了我的童心。

我對女兒説:“走吧,來都來了,我們便上去看看。”女兒顯得很膽怯,拉拉我的手:“媽媽,還是不去了,好危險哦!”“不怕,再怎麼危險,還有你老媽打頭陣呢。”

我顧不上高跟鞋短裙之嫌(早知道爬石筍就穿運動鞋了),更顧不了雨後石上泥屑有點髒,雙手抓着石稜,踩上兩個腳印,爬了幾級,便叫她學着樣也爬上來。女兒慌了,“媽媽,我怕,我怕,危險!”“咦,奇怪了,平常你不是像猴兒一樣蹦得很高嗎?今天怎麼害怕了?越是怕的東西越要去嘗試,越是危險的地方越要去體驗,就當是探險啊。”

她試探着邁出右腳,但手不知道擱哪兒,左腳更不曉得往何處放,愣在那裏,只能一個勁地叫“媽媽”!

看着她那手足無措的樣子,我哭笑不得,搞了半天平常聰明伶俐的女兒居然不知道如何爬山了!唉,這就是擁着玩具布娃娃長大的現代小孩?這就是在公園、遊樂場什麼新鮮刺激的玩意都想試一試的孩子嗎?沒想到連鄉村四五歲小孩也能做到的爬山這麼簡單的事,她卻不會做,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失敗呢?看來體驗生活學會生存,首先得親近大自然才行啊。

我忙給她鼓勁,要她相信自己,學會勇敢,學會堅強。又耐心地告訴她爬山要手腳並用。旁邊的孩子大聲地喊着:“加油!加油!”試過幾次,女兒也找着了信心,開始使出吃奶的勁,費力地爬着,我只偶爾伸出手拉她一把。十分鐘之後,我們也終於爬到了中部。一抬頭,驚奇地發現石筍的中間有一條兩尺多寬,六七米高的縫隙,只有臂力極好之人才能撐着石縫爬上頂部,看來我們只好望峯興歎了。女兒這下長志氣了,豪氣地説:“過幾年我長大了,一定要從這裏接着爬上去,看看上面的風景。”

舒了一口氣,當我們以勝利者的姿態俯瞰四周時,女兒高興得哈哈大笑。山下的村落在裊裊薄霧中顯得靜謐,安詳,偶爾還傳來幾聲雞鳴犬吠。空氣清新,爽風拂面,張開雙臂,彷彿臨風飄飛去了。

趁閒聊之際,最大的孩子向我們講起了故事:“聽我爺爺的爺爺説,右邊那柱大的稱為大石筍,左邊那柱小的稱為小石筍。在小石筍周圍,還有石鍾、石鼓,隨着鐘鼓聲還會有金牛、金雞出沒呢。後來,有人把金牛、金雞偷走了,石鍾、石鼓就再也敲不響了。山腳下有一處寺廟,以前挺熱鬧的,傳説常常有狐狸仙精在那裏唱戲呢。還有電視裏的武當派祖師爺張三丰你知道嗎?也曾遊歷於此,還丟下兩道讖言呢。”孩子學着大人們説話,顯出得意的神色,女兒聽得津津有味,全神貫注。

原來如此平凡的石筍背後有着美麗動人的傳説,原來如此普通的山峯對孩子也充滿着一種神奇的吸引啊。金帶石筍一遊,也不虛此行了。而對於“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話,是否應該換一個角度重新去審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