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排行榜

昆明十大名橋

欄目: 排行榜 / 發佈於: / 人氣:2.38W

盧家營拱橋

昆明十大名橋

盧家營拱橋位於大觀河上的盧家營與解放軍昆明總醫院(43醫院)之間,建於1974年。呈弧形,以其造型得名。據昆明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提供的數據,此橋屬鋼混結構,長30米,寬3.1米,高11米。建成圓拱形是因為在上世紀70-80年代時,大觀河上還有小型客輪、小型遊船、貨船(帆船)、漁船通行,碼頭就在篆塘。現在,大觀河已不通航,而成為了一條景觀河道。

除了上述架在河上、溝上的古代橋、近代橋、現代橋之外,昆明於上個世紀末又出現了橋的世紀奇觀――架在公路上的立交橋和城市主幹道上的人行天橋。

城市的立交橋和人行天橋,為道橋文化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內涵,成為現代新昆明的一道靚麗風景線,使昆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更雄偉更充滿着現代城市交通文化的強烈質感!

雙龍橋

雙龍橋位於塘雙路的盤龍江上。近在咫尺的一段江面上,分別架有兩座石橋,一座聯繫巡津街和塘雙路,是為雙龍橋;一座連接貫通環城南路,是為環南橋。雙龍橋和環南橋起着極為重要的城市交通連接作用,是昆明市知名度很高的兩座石砌橋樑。在雙龍橋和環南橋的近旁,就是雲南聞名的雙龍商場。這裏的周遭,車水馬龍,市井繁榮,熱鬧無比,早在上個世紀末葉,就成了寸土寸金、商家雲集的風水寶地。

得勝橋

昆明城裏金碧路和青年路延長線交匯處,橫架於盤龍江之上的這座橋就是得勝橋。這是一座古橋,始建於公元1297年元朝時期,由雲南平章政事也先不花主持修建。橋建成之時,正逢朝廷改元大德,所以得名“大德橋”。1393年重修,改名為“雲津橋”。清代康熙平定吳三桂,清將趙良棟帶領兩千多人猛攻雲津橋,橋毀壞嚴重。1823年(道光八年),官府重修該橋,改名為“得勝橋”,意為清將趙良棟在此打敗吳三桂軍隊而得勝。這裏是舊時昆明的水陸交通要道,商賈雲集,市井繁榮,商業興旺,自古有“一橋飛貫日之虹”的美譽,元人王升讚歎“千艘蟻聚於雲津,萬舶峯屯於城根;致川陸之百物,富昆明之眾尾”。説的就是當年得勝橋的繁盛景象。

你知道嗎?中國第一座水電站――石龍壩電站的機器設備,經滇越鐵路運到昆明後,就是從德勝橋旁的雲津渡下水裝船,運往海口石龍壩的。

今天我們見到的得勝橋,是於1985年4月重修過的,今天的德勝橋,有快、慢車道和人行道,比老橋寬了3倍。橋上車水馬龍,暢通無阻。橋的左右兩旁,高樓林立,商鋪滿街,人流如織,馬路上,汽車穿流不息,這就是廿一世紀的德勝橋!德勝橋的往日興衰之事,已成過往煙雲而無處可尋了……

南太橋

南太橋橫架在東風路上的盤龍江上,溝通了東風東路、東風西路的交通,聯繫着東風路、護國路、北京路、青年路的交通網絡暢通,是昆明城市交通網絡中一座極其重要的橋樑,始建於上個世紀50年代,半個多世紀以來,它與東風路、青年路一起,歷數着共和國的歲月滄桑,冬去春來,移時換景,走向輝煌……冬天,南太橋兩邊的橋頭上,是鬧市觀鷗的勝地,是鬧市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佳景!

交三橋

交三橋是盤龍江上的一座古橋,位於人民中路的盤龍江上,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橋邊上還有一家著名的回族飯館“映江樓”。映江樓是解放前就很紅火的一家回族飯店,因為菜做得好,尤其是牛肉涼盤和牛肉湯鍋,更是遠近聞名。這裏經常是食客盈門,座無虛席,去遲了還須排隊等座。昆明解放後,映江樓由國家經營,生意照舊紅火,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整條人民路擴建,映江樓被拆掉了,近百年曆史的交三橋更寬了,更現代化了,但卻失去了往昔古樸的歷史風采。食客坐在映江樓上,一邊把盞慢飲,一邊觀賞着盤龍江上穿梭過往的漁舟,漁舟上兀立的漁鷹,搖櫓的舟子,撒網的漁夫,一幅活生生的盤龍江上漁家樂生態圖,這樣的場景,早已成過往煙雲,從盤龍江上永遠地消失了。

圓通大橋

圓通大橋是昆明市第一座獨塔單索麪斜拉橋,建於1991年。隨着昆明交通的日漸繁華,為了適應突飛猛進的經濟建設的需要,在小東門敷潤橋的北側上方,新建了一座氣勢恢宏的現代化大跨度水泥斜拉大橋。一橋飛渡東西,橫跨盤龍江上,成了盤龍江上功能齊全而又靚麗美觀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它的橫空出世,溝通了圓通街和穿金路,並與青年路、北京路、環城北路、環城東路相連通。

油管橋

滇緬公路於1937年11月開始修築,到1938年8月全線通車。在這個時期,昆明北郊修築了一條連接東、西兩端的公路。由於盤龍江橫穿這條公路,需要架橋連接。當時戰局緊迫,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對中國抗日戰爭戰略物資的支援,急需從緬甸運往中國各抗日戰區,不可能花很長的時間,用其他材料來修建這座橋。因此使用了西起印度加爾各答、東至昆明金馬寺油庫,全長3000多公里的中印輸油管的管道來架這座橋。全橋在很短的時間,全部用輸油管道(無縫鋼管)架接而成。

這座抗戰時運送軍用物資的橋本來無名,因為它全部使用輸油管架成,便被昔日的昆明人叫為“油管橋”。解放後,在此橋的下游新建了一座石拱型的公路橋(昔日稱新橋),油管橋被拆除了。今日的油管橋新橋又稱作環北橋。

在油管橋新橋北側,緊鄰着有一座米軌鐵路橋,這段米軌是滇越鐵路的一個組成部分。

油管橋是盤龍江流入老城區的第一道橋,歷史較為久遠,20世紀90年代初期新建的小菜園立交橋與其互為鄰里,兩橋組成了一道靚麗而奇妙的城市橋樑風景線。

霖雨橋老橋

霖雨橋橫跨盤龍江,長約37米,寬約10米,屬三拱石拱橋,處盤龍江中游。盤龍江干流全長65公里,是注入滇池最大的河流。在漢代以前名“昆川”,後因小河村有一盤龍橋而得名盤龍江。江源頭在嵩明縣西北十公里樑王山西部黃龍潭,潭水經牧羊河南流與甸尾河匯合,自三家村北流入松花壩後縱貫昆明流入滇池,全長107.5公里,流域面積847平方公里。

霖雨橋始建於明代,後被洪水衝損;清康熙四十九年郡人熊兆武等籌款重修;嘉慶四年,雲南巡撫初彭齡又重修,曾碑刻記此事(見《昆明縣誌》卷二),現碑已遺失。

明、清年間,此橋為嵩明、尋甸二州州官百姓往返昆明必經之橋;元、明、清三代,橋兩岸為軍民屯墾之所,同時是昆明官府百姓到黑龍宮祈雨必經之橋;清朝末年,有法國人拍攝此橋的照片。

據民間傳説,清朝太子少保雲南總督岑毓英由京城來雲南上任,途中遇一道士何光舟與其同行。途中道士得總督照應,與總督同食同住結為良友。到昆明分手時,道士感念總督路途照應,許下“若岑毓英遇有難事可到黑龍潭來會,定相助”的諾言。

岑毓英到任後,雲南連續三年天旱無雨,大地龜裂,百姓苦不堪言,各地百姓官員紛紛燒香求雨,但仍無滴雨。岑毓英總督深感焦慮,忽憶起三年前與何道士別時相許,即選吉日,號令全城齋戒三日,禁屠三日,其親到黑龍潭,請何道士祈雨。至黑龍潭,見黑龍潭龍泉觀主靜虛道長,相談方知何光舟道士為雲南龍王,住黑龍潭。總督即至黑龍觀正殿上香,恭身禱告,至龍潭前會龍王金身,文武官員也同會龍王。總督打轎回府時,一路大雨隨轎同行。抬轎者轎前烈日高照,曬得大汗淋漓;轎後電閃雷鳴瓢潑大雨,淋得轎後者喘不過氣來。轎前人要趕回休息,轎後人要停下避雨。兩轎伕一路吵嚷不休,行至一大石橋,轎內總督無奈,對轎外大聲唸到:“謝謝龍王。免送,免送!”此時轎行至石橋正中,大雨忽停,只見石橋一邊為雨水洗得一塵不染,另一邊被太陽曬得石頭髮燙。自從岑毓英總督上香後,連降大雨,旱情解除。從此,昆明壩子連年風調雨順,百姓豐衣足食。石橋因乾旱逢大雨,而得名霖雨橋。

霖雨橋老橋現在只供行人通行,汽車不能通行。老橋以北新建有公路橋,可供車輛、行人通行。新建的霖雨橋則是昆明建設北市區以後產生的架在盤龍江上的一座新橋,新修的這條大道也叫霖雨路。霖雨橋在北市區的建設構架中起着很重要的區域溝通通達作用。

護國橋

1915年,護國戰爭爆發。反袁護國運動勝利後,當時的雲南軍政當局,為了紀念護國戰爭這段歷史,把橫架在護城河上的白鶴橋改名為護國橋。護國橋全長23米,寬17.5米,為古樸典雅的雙孔石橋,橋體由欄杆、拱頂、拱眉各部組成。橋體東西兩側遍刻象頭、龍頭、雲頭、雲尾、日、月、光、華、龍象呈瑞。南北橋頭雕有欄柱,祥雲繚繞,氣象萬千。後因護城河淤積回填,加上道路改造,護國橋於上個世紀50年代被掩埋地下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1999年因昆明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重修道路,埋於地下50多年的護國橋乃重見天日。重建護國橋被列為世博會重點文物保護重建工程,市政府交由盤龍區人民政府承辦,由昆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按橋的原樣設計,鐵道部第十五工程局四處等單位施工單位具體承建,於1999年11月動工,2000年7月竣工。一代名橋,重現真容。

護國橋在今護國路中段與南屏街交匯。護國橋與護國門、護國紀念標隔南屏街遙相呼應,構成了一組護國路南北路口之間的護國運動和護國戰爭革 命歷史的紀念地標。

護國橋,承載着護國革 命運動的歷史勛績,在新的世紀千年裏,向世人展示着雄雄英姿……

雞鳴橋

在金碧路的西頭,緊鄰着省一醫院(昆華醫院),玉帶河從柿花橋下流淌過來,穿過金碧路的地方有一座橋,這就是“雞鳴橋”,如果不留意,行人絕對意識不到橋的存在。

橫跨玉帶河上的雞鳴橋,始建於1457年至1464年間,原名小澤口橋。據有關傳説,橋剛建好時正逢周邊農户家裏的雞打鳴,所以取名雞鳴橋。雞鳴橋長8米,寬7米,橋身用青石砌成,為方便行走,橋兩端還用石板鋪墊。同時為抵抗外患,還在橋頭砌有土樓飛檐建築的牌坊,成為當時入村的界樓、關口。

明末清初,明朝永曆皇帝逃至雲南,維繫着他的“馬背王朝”,在五華山稱帝。張獻忠部將孫可望與吳三桂相勾結進攻昆明,永曆帝敗走滇西進入緬甸,最後被緬王誘捕後交給吳三桂。

永曆帝及其家屬侍從百餘人被滿清兵丁從中緬邊境押解赴昆。公元1622年3月某日到達碧雞關,在碧雞關吃過晚飯後連夜進城,從彌勒寺經金碧路進城,跨過玉帶河時,晨曦東現,雄雞報曉,永曆帝感慨萬千,回頭對眾家屬及侍從人員交代和訣別:“馬上就進省城了,吳三桂肯定要取我的首級去向滿清政府邀功請賞,你們各自珍重吧!”話畢仰天長號,淚如雨下,雞鳴聲混合着永曆帝的長號悲歌,撕裂着每個人的心肝。永曆帝的兩個侍從跳入滾滾的玉帶河自盡,還有侍從欲跟着跳河自殺,被押解的兵丁快刀砍死。永曆帝一行被押解進城,後人為了永久地紀念這一歷史事件,就把金碧路玉帶河上的這座橋叫做雞鳴橋。數百年來,朝代更迭,歷史變遷,但雞鳴橋的叫法卻一直沿襲至今。雞鳴橋,承載着一段令人難以忘懷而催人淚下的歷史悲歌。

Tags:名橋 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