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美文賞析:我熱愛這土地推薦4篇 我熱愛家鄉:賞析一篇真摯的美文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4.53K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有時會感到無從下手,不知道該怎樣面對生活中種種困難和挑戰。然而,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我們有許多值得熱愛的事物,它們或許可以成為我們前行的動力和支持。下面,我們為大家推薦一些優美的文章,希望能讓您在閲讀中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獨特之美。

美文賞析:我熱愛這土地推薦4篇 我熱愛家鄉:賞析一篇真摯的美文

第1篇

一、背誦這兩首詩。思考“土地”與“鄉愁”的含義。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從標題入手,整體把握這兩首詩的思想內涵。

艾青是一位與“土地”聯繫得非常緊密的詩人,他的詩歌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是“土地”和“太陽”。前者象徵祖國,後者象徵光明(在本詩中,“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詩題“我愛這土地”,表達了詩人對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的深沉的愛,這首詩抒發了那個艱苦的年代裏,為祖國的獨立自由而奮鬥獻身的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鄉愁”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思想中最執著的主導情感──中國意識。在詩中,隨着“鄉愁”在人生每個階段對應物的改變,“鄉愁”的情緒越來越濃,最終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為帶有普遍意義的家國之思。

1、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隻“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對此應如何理解?

2、這首詩的第二節與第一節之間有什麼聯繫?怎樣理解最後兩句詩之間的因果關係?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理解《我愛這土地》一詩的兩處難點,進而加深理解詩的思想感情。

1、這隻“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後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實際上寄寓了詩人願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

2、如果説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因果關係的一問一答,是愛國者目睹滿目瘡痍的祖國,愛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憤表情的特寫。在這一節裏詩意得到了提煉和昇華。

三、《鄉愁》一詩中,詩人抓住“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種物象表達內心情感。説説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昇華的。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抓住這首詩的四個中心物象來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這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託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後,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託鄉愁的媒介。到後來,一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羣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四、下面這首詩,也是抒寫鄉愁,説説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麼特點。(《鄉愁》,席慕蓉。詩略)

這兩首詩有着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後來赴台灣。兩位詩人都鍾情於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恆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於,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裏出生,也不在那裏長大,直到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裏,在詩中,寄託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後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美文賞析:我熱愛這土地推薦4篇 我熱愛家鄉:賞析一篇真摯的美文 第2張

第2篇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鬱鬱葱葱的土地――雖然它已不再茂盛。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花香四溢的土地――雖然花兒們早已凋零。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遊人如織的土地――雖然現在已無人問津。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燃燒着我們的青春的土地――雖然我們都已不再年輕。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如此美麗的土地――雖然它已漸漸枯萎、漸漸失去生命。然而在我們的'記憶中,它永遠生機勃勃、神采奕奕。但願來年我們重生的時候,它依舊如此美麗。

我愛這土地,這孕育、哺育了我的土地。儘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我不會忘記你,這熟悉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令我快樂、令我留戀的土地。儘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讓我最後看看你,這温柔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承載着我喜怒哀樂的土地。儘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請讓我帶走這繽紛的回憶,這多情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遍佈了我成長足跡的土地。儘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請你微笑着揮手向我告別,別讓我過分的傷心,這可愛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五彩斑斕的土地。我能聽到孩子們描述着紅色的花叢、綠色的草地、藍色的天空和五顏六色的房屋。這神祕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絢麗多彩的土地。我能想象到碧綠的湖水泛起層層漣漪、金色的陽光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純白的雪花洋洋灑灑地從天空中飄下,還有七色的彩虹架起一座通往天堂的橋。這令人嚮往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夢想繽紛的土地。我能看到,是的,我能看到,火紅的太陽從地平線升起、嫩綠的新芽努力地生長、潔白的雲朵擋住暴雨,還有深藍的海洋大聲地咆哮。我用我心中的眼睛,看到了這生機勃勃的土地,這我生命中最燦爛的土地!

第3篇

1.從全詩看,作者在詩中流露了一種怎樣的感情?(1分)

2.本詩的開頭作者為什麼將自己假設成一隻鳥?(2分)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着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詩中的土地突破了土地的本身的意義,上升到了象徵祖國,詩中表達了詩人對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的深沉的愛,抒發了那個時代,為祖國的獨立自由而奮鬥獻身的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2.用假設語句,以“鳥”為意象,生動形象,增添了詩歌的韻味,具有感染力,而且能夠讓人產生聯想:鳥既如此,何況人乎?拓展了詩的意境。

3.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現實,對祖國愛得越深,心中的痛苦就越強烈。

第4篇

每一個具有獨創性的詩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意象,在這意象中凝聚着他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觀察和認識,以及詩人獨特的思想和感情。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陽,而主題則是愛國主義。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對祖國和人民的最深沉的愛,愛國主義是艾青作品中永遠唱不盡的主題,這種感情在近代中國人民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我愛這土地》這首詩創作於1938年,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主題:艾青是一個吃農婦的奶長大的、深深感染了農民式的憂鬱的人,這種來自土地耕植者的憂鬱又強化了他對土地懷有着的永恆的憂患感。他的詩關注的始終是和土地合二為一的普通農民的命運,詩集《北方》中的詩篇真實而生動地寫出了中國農村現實的靈魂,和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農民和士兵的生活和鬥爭,顯示了他從土地系列意象所延伸出來的象徵義。《我愛這土地》表達了一種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詩人把自己比成一隻鳥,表示要不倦地為祖國的土地、河流、風和黎明而深情地歌唱,即便是死了,也要整個融進祖國的土地中,“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一往情深地抒發了對祖國、民族、土地的真摯深沉的熱愛,像誓詞一樣嚴肅,像熱血一樣莊嚴。發表後,立即對詩壇對讀者產生了強烈的震撼。

首先,具有憂鬱的詩緒。“憂鬱”是構成艾青詩歌藝術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們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憂鬱”,顯示了其抒情個性的獨特。艾青的憂鬱一方面來自個人的經歷和性格、一方面來自於留學法國時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徵派、印象派文學思潮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來自於特殊的時代。在抗日戰爭的炮火中,艾青輾轉在北方,親眼見識了載負着土地的痛苦重壓的北方農民的現實苦難,與我國古老民族的感時憤世、憂國憂民的傳統產生了心靈的契合。因此,這種憂鬱裏,浸透了詩人對祖國、人民的極其深沉的愛,更表現了詩人對生活的忠實和深刻的思索。詩中那隻自喻的鳥,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着,一直到死的意象,那“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的神聖誓言,都浸染着憂鬱的情感色調,把詩人甘為祖國奉獻一切的決心抒寫得淋漓盡致,深婉動人。“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深沉的憂鬱情感使這樸實平易的詩句,流瀉出驚天動地的.撼人力量,鼓動起人們對祖國民族土地的熱愛之情。縱觀艾青憂鬱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憂鬱來自於時代情緒、民族傳統、西方文化影響和艾青個人氣質的一種契合,艾青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正賴於這種天然渾成的契合,是他的特色、他的魅力和他的力量的所在。艾青的憂鬱並不是消極的,它所給予讀者的是一種“深沉”的力量,表現的是他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和堅強的信念。其次,強調從感覺出發,捕捉瞬間的感覺和主觀情感對感覺的滲入,善於將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艾青像印象派作家那樣非常重視感覺和感受,但是反對像攝影師那樣僅僅將感覺還原於感覺,而是強調主觀情感對感覺的滲入,追求二者的融合,從中展開聯想,創造出具有廣闊象徵意義的視覺形象,這就是艾青最常用的藝術方法。在這首詩中,他運用暗示、象徵、移情等手法,在土地、河流、風、黎明等自然景物和現象中,融進了深厚的感情,注入了廣闊的社會性內涵,將多災多難的祖國表現得形象鮮明、內涵深廣,啟發人們產生了無限的聯想。詩中的抒情主體“鳥”,既是詩人的自我形象,又是千百萬愛國知識分子的象徵,採用以人擬物的手法,把“我”比成一隻不停歌唱得鳥,以鳥歌唱得各種物象的轉換為抒情線索,深婉動人地表達出對祖國、土地、人民的摯愛與忠貞。強調瞬間印象、感覺的捕捉、主觀情感的滲入,正是西方印象主義繪畫、西方象徵主義詩歌與中國古代詩歌美學相通的地方,這樣,艾青的詩,就通過西方印象主義繪畫這個中間環節,和東西方詩學取得了內在的聯繫,通過自己獨特的途徑,走着中西詩學結合的道路。第三,體現出了詩的散文美,文字樸實平易飽藴情感。艾青是自由詩體的自覺提倡者,專門提倡詩的散文美。這首詩共兩節10行,形式上沒有拘泥於外形的束縛,也很少注意詩句的韻腳和字數、行數的劃一,第一節8行,第二節2行,一行最少5個字,最多14個字,卻又運用有規律的排比、復沓,造成了一種變化中的統一,如第一節的三、四、五句,連用了四個排比句強化了“鳥”想要歌唱的內容,情感真摯動人。總而言之,艾青的詩正體現了抗日戰爭時期主流派的自由詩體所達到的歷史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