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社區工作者的心得體會5篇 社區工作者的心路歷程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44W

社區工作者是奉獻與奉獻的職業,他們默默無聞地為社區居民提供支持與幫助。本文將從多個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分享他們的心得體會,探索社區工作的意義與挑戰。無論是熱心的社工志願者還是專業的社工人員,他們都是社區發展的重要力量。

社區工作者的心得體會5篇 社區工作者的心路歷程

第1篇

離開社區工作快四年了,但在那工作的二十三個春秋深藏在我的記憶裏,久久不能忘懷。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從一個普通的工作人員成長為執掌街道全面工作的黨政負責人,還有我深愛着社區工作的原因。曾經想以一生時光與社區工作相伴。

正當我滿懷激情投身於新的一年工作之際,無法選擇的接受了組織上的調任,含淚離去。多麼難捨啊,一道工作的同事!多麼留戀啊,社區的父老鄉親!回想那些平平淡淡的日子,我卻在品味其酸甜苦辣中為自己贏得的那份和諧和温馨倍感欣慰和滿足。

我是從部隊轉業後被分配到街道辦事處工作的。剛接到報到通知,我很茫然,不知將去的地方是從事怎樣的工作。就在這一刻,我的一位高中同學很善意的跑來告訴:街道是社會團體,你以後的工作是成天同老頭老太打交道。讓我趕緊找人調換工作。而我是因愛人在這才轉業落户,她的父母是一對受人尊重且十分安分的普通工人,一輩子還不知道什麼叫找人。還是聽天由命吧。來到了街道上班以後才明白,並非象我同學所講的那樣,街道也不是什麼社會團體性質

?原來街道是城市基層政府的派出機構,擔負社會管理職能。一般下轄幾個居民委員會(簡稱居委會。那時的街道居民還是挺純樸的,也常去居委會參加居民會議。當時巿場供應的不少物資都是憑票購買,而這些象煤慄、糧票等票證都由社區發放,由此社居委在百姓眼裏是不能怠慢的地方,居民工作比現在好做多了。好多年老的人也稱其街委。或許這就是我那同學把街道辦事處誤解為街委的緣故吧。

我是以司法助理員的身份被分到街道工作的,所在的街道是老城區與郊區相鄰的位置,轄區當時有六個居委會。每個居委會都有一個人民調解委員會,負責調委會工作的人就是調解主任。當時,居委會成員大都是退休的老同志,只有極個別成員沒有工作單位,因而每人每月只拿幾十塊錢補助費。我這司法助理員主要是指導調委會工作,參與重大民事糾紛的調解。

每個月發生的糾紛大致在五起以內,我參與調解的糾紛通常在兩至三起,餘下小點的糾紛由調委會負責調處。別小看這項工作,從中也能得到不少樂趣。我為每起糾紛的平穩的化解感覺到社會的責任,內心蕩起成就感。後來我被所在公安派出所的一位所長笑稱是調解專家,我卻樂意的做這樣奉獻。

進入二千年以後,我開始走上了街道領導崗位,先後由副職到正職,直到後來主持街道黨政全面工作。我一直從內心感謝和我一道在社區工作的同事,他們對我關愛有加,寬容了我許多不足。他們對我的尊重使我深深感動。我總感到人不能把自己的權位看重,那僅僅是一種責任。任何時候都要以一種平常心對待你的同事,甚至是在門房工作的人,都是今生與你有緣的人,你微小的一份關爰同樣令他們全身温暖。

在街道工作崗位上我儘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説修條不起眼的水溝或是一段路,點亮一盞路燈什麼的。比看事小,羣眾卻很關心很感動。切切不可大事幹不了,小事又不幹。如細微中能成就社區的大業。

社區工作幾十年,是我人生最好時光。儘管沒有什麼驚人之舉,但我能做到捫心無愧。無論是走進街道,還是社區,我都很坦然。面對社區居民對我的微笑和親切的招呼,感到快樂和滿足。我能自豪的説:每個進入我辦公室離去的人都會成為我的朋友。儘管有些事沒有辦好。但那不是我職責範圍的事,他們都能理解。而我的熱情,他們能感到實在和可信。

有人説我面象彌陀,那我就以彌陀的笑容面對所有的朋友,願所有的人開心快樂。

社區工作者的心得體會5篇 社區工作者的心路歷程 第2張

第2篇

原來都只是從書中,電影中知曉社會工作是一項助人的活動。實習過後也終於體會到了助人的真正含義,其中不免也有些無奈和遺憾。也深深體會到了幫助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五天的實習或多或少讓我對社會工作有了新的認識,體會,感悟。我覺得社會工作不同於別的專業,他比較廣泛也需要很多的技巧知識,但這些技巧又不具備太多的技術含量,也不需要太深入的去挖掘,根底也比較淺。普通的人只要學了一樣能很容易掌握。

居委會的站長,主任,阿姨們雖然沒有學過社會工作專業,但她們通過親身實踐與案例的參與,懂得的知識遠遠比我們多,懂得的理論與運用理論,技巧的能力遠遠比專業更專業。

這讓我覺得社會工作這個專業缺乏了專業的深度和根基,把它作為大學的一門專業投入四年時間去學是不是有點浪費了呢?社會工作是職業,是實踐性的職業,只要開設專門的培訓班培訓相關的人員足以。

我們在宣傳社會工作活動時更是深有體會,也發現了幾個特有味道的現象;

① 我們宣傳的對象全是中老年人,因為年輕人幾乎對此不感興趣,也不想知道。

② 中老年的大爺大媽根本一點也不知道什麼是社會工作,什麼是社工,我們解釋一番後他們索性直接把社工和義工,志願者畫上了等號,更不會去相信自己如果請個社工幫自己解決了問題居然不用掏錢。

③ 有的人不相信社工能為他們解決什麼實質性的問題,認為社工就像某些甚至大多數的政府官員一樣,拿着皇糧俸祿,納税人的錢卻不為老百姓辦實事。在辦公室裏喝着茶,看着報紙,耍着電腦度過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直到退休又能領到更多的皇糧俸祿。

這幾點讓我認識到了開展社會工作的艱難,也足以深知國家對社會工作的宣傳力度,廣度,深度,還遠遠不夠,沒有形成廣泛的羣眾基礎。不得不説是一種失職。有些百姓就直接向我們痛訴政府的無作為,做無為,沒有替老百姓辦好實事。社工就是政府的僱員,政府是僱主如果僱主都得不到百姓的認可,他們還會去認可,信任僱員嗎?這也不得不説是社會工作難以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這次實習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讓我真正明白了對一個事物的瞭解不是從書上就能搞定的,要去真真正正的融入到實際生活當中,參與其中。只有這樣得到的認識才是最真實,最有權威最實際的。

社會工作的開展,不是政府,社工,羣眾的單方面的工作。他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很好的去開展,落實。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社會共工作如火如荼的開展,社工能真正的融入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家庭中去。一遇到問題首先找社工的思想能在百姓腦中根深蒂固。

第3篇

轉眼到社區工作兩週了,這段時間,無論是在待人接物,還是在處理緊急突發事件上,芷江西路社區醫院的老師們都為我做出了好榜樣,她們用自己的行動影響着我。隨着時間的推移,我的認識在改變,我的感受在加深,我的工作能力也在增強。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社區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社區工作的不易。由於感冒發燒,我實際在社區工作不到十日,但也學到不少知識,比如如何真正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紮根於基層為羣眾服務好;怎樣做好社區工作;怎樣才能給居民帶來便利,讓羣眾更滿意。

社區醫院是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區提供預防、醫療、保健、康復服務的基層醫院,其主要功能是直接對人羣進行預防、治療、轉診。社區人口結構複雜,近年來居民又呈現老齡化、高齡化趨勢,社區醫院的技術、設備、條件有限,因而經常會遇到一些棘手事件。聽老師們講述她們的工作經歷,很有感觸。為了追蹤調查居民的健康狀況,她們上門建檔的過程可謂是歷盡曲折,然而正是那份堅持與努力,慢慢地使居民從陌生到熟悉,從拒絕到理解。這份執着與認真讓我感動。社區是整個社會的基礎,是聯繫黨、政府和羣眾的紐帶。

社區工作的開展,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響。我首先體會到社區工作者應該把自己的位置擺正,社區醫生只是為羣眾服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所以對待每一位來辦事的居民都應該熱情接待,耐心講解,要有奉獻精神,真誠、耐心地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要把居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及時地去處理,要時刻把居民放在心上。

其次,社區工作一定要多下小區,深入羣眾,關心他們的方方面面,隨時瞭解社區每一位居民的生活情況,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要多和居民交流,正確引導他們的思想,關心他們的生活點滴。

最後,作為一名社區醫療工作者,要堅定信念,明確服務宗旨,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服從組織安排,重視理論學習,積極對待身邊每一件事,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加強自身素質,提高工作能力和辦事效率,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工作。要加強互相協作精神,虛心請教同事,這有利於工作的順利完成。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把這次社區之行所得作為一面鏡子,不斷地對照剖析自己,通過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我堅信,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將伴隨着不斷的總結而日進一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中醫師。

第4篇

到2月24日,是今年44歲的李正喜做疫情防控志願者的第20天,隨着復產復工,他在小區裏的勸導執勤工作應該暫時告一段落。回到家的時候,妻子把噴香的麪條做好了放在了桌上,李正喜端起碗吸溜吸溜地就吃了起來,這是20天來妻子給他做的第一頓飯,“她埋怨説過我什麼時候不當志願者了就給我做好吃的飯。”

之前每天回來就睡在沙發上,李正喜不太敢接近妻子和10歲的女兒,其實他也害怕,萬一自己感染了會把病毒傳染給家人。在疫情防控期間,每天要近距離接觸好幾百人,包括給居家留觀人員送吃的,李正喜每天確實很忙。

入夜,妻子忙着收拾家務,女兒靠在李正喜身邊,“爸爸,什麼是志願者?”沒想到孩子會這麼問,李正喜想了下,“就是心甘情願不圖回報去做一些事情。”他覺得好像並沒表達清楚自己要表達的補充了一句,“你長大了就明白了,爸爸做的都是對的和好的事情。”

女兒似懂非懂還是點了點頭,屋裏很靜,只是廚房裏洗碗筷的聲音。

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李正喜就想去一線做志願者,只是那時候妻子身體不好,這個家離不開,但也正因為如此,這成為之後很長時間,李正喜心頭揮之不去的愧疚和自責,讓他久久難以釋懷。所以這一次面對疫情,2月3日義無反顧地報名參加志願者,李正喜想去武漢,“他們説需要醫生和護士,就安排我加入了當地誌願者隊伍。”

“如果去了武漢,我就把妻子女兒送回老家。有大家才會有小家。”李正喜説他當時就是這麼想的`。

2月3日決定做志願者的時候,李正喜是寫了請戰書的,他是做過被感染了最壞的打算,當然他沒敢給妻子看。作為家裏的頂樑柱,妻子不願意丈夫去危險的地方,這是完全能理解的人之常情。只是妻子唯一反對的方式,就是賭氣不給李正喜做飯吃,直到他不做志願者的那一天。

做志願者,李正喜是在網上報名後被安排在當地閻良志願者隊伍中的,或許是因為當時他年紀最大,隊裏臨時就安排他作了組長。志願者隊伍分為消殺組和勸導組,李正喜就在勸導組,最多的時候,他們這個組一共有40多名志願者。

如何做好志願者?志願者的意義是什麼?如何開展勸導工作?

所有的問題告訴李正喜,他的工作不僅僅是在門口站崗,在社區巡邏,而是面對很多居民對疫情的恐慌,如何做好心理疏導,把志願者的工作做到科學文明和貼心。那一夜,思考這些問題,李正喜沒有睡安穩。

2月4日,紅旗樓小區,李正喜在社區門口執勤,除了勸導和登記工作,他都站得很筆挺,標準的軍姿,讓人的第一反應,他應該是軍人出身。

“17歲就想當兵,名都報了,但是因為父親身體也需要照顧我就沒去。”李正喜的老家是四川的,他説1993年,他參加了當地武裝部的民兵預備役,在那裏待了兩年的時間,也是這兩年影響和改變了他的一生。“那時候我們穿的是陸軍的衣服,指導員鏗鏘有力的告訴我們,就算哪一天脱了這身軍裝,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要對得起曾經穿過的這身衣服。”

李正喜從來沒忘記指導員説過的話,他就這樣呆板得牢牢記在心裏。因為工作,1997年,李正喜來到了閻良,從此沒有離開。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他想去一線做志願者,只是妻子有疾也需要人照顧,這個客觀存在的理由也困擾了李正喜隨後的日子。

那年畢竟是自己的家鄉四川受災,李正喜堅信能去一線的人有很多可能比他存在的困難還要大,別人又是怎麼克服的,況且他曾經還是軍人……有些問題不能深究,李正喜説不然自己就在自責中無法釋懷。

早上七點半到晚上七點半,在勸導組這是李正喜和其他志願者們一天工作的時間。

第一天巡邏的時候,就看見好幾個大爺在院子裏曬太陽,李正喜耐心去勸導讓其回家,其他時間還要疏導交通,詳細登記各種信息。

某天執勤的時候,一位70歲的大爺,拿着前一天的出門條執意要出社區大門,被李正喜攔了下來。當時疫情形勢嚴峻,社區規定採購生活必需品可以兩天出一次門,每次出去不超過2小時,大爺前一天已經出去過了。

“憑啥不讓我出去,我是在單位為國家做了幾十年的貢獻,你有什麼沒資格攔着我。”大爺推着自行車,情緒激動,順手摘下自己的口罩就喊了起來。

“正是因為您做出了那麼多的貢獻,我們才在這裏為你們做好保障,讓您和更多人更加安全,才不能出去的。”李正喜的解釋並沒有平息大爺的“怒氣”,大爺推着自行車不顧勸阻,直接壓過李正喜的腳。

“後來派出所來了民警,大爺看到穿制服的警察才安靜下來的。”李正喜清楚得記得警察來的時候告訴大爺的那句話,“他們這些志願者不圖回報在這裏為你們保駕護航,你們還不理解他們。”

志願者的工作,李正喜一直覺得是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來製造矛盾的,所以,面對任何質疑甚至帶有侮辱性的語言,他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勸導,保持自己的冷靜。

登記,查票是李正喜在社區門口每天必須做的工作,一位30多歲的女性嫌麻煩,騎車直接往裏衝,李正喜一把抓住車後座,當然他還要保證對方的安全。

“拿開你的髒手,不要觸碰我的東西,我害怕你就是個病毒。”對方的話讓李正喜愣了片刻,這話確實特別刺耳,讓他很難受。

“我有手套,每天都會消毒,也許上面會有細菌,但是我做的事是乾淨的,不是病毒。”李正喜努力為自己不是病毒做着解釋。

一旁幾個大爺實在忍不住了,“姑娘你這話是不是很沒素質,志願者也是為了咱們大家,他們什麼回報也不圖,你太不尊重人了。”

輿論的力量平息了對方莫名的“火氣”,一直到這位女性也覺得自己是理虧,並開始配合李正喜所有的檢查和登記工作。

站一天,巡邏一天,一段時間後,晚上回到家的李正喜腰就開始腰痛,腿部肌肉僵硬,他把自己獨自關在一個房間裏,這也許是他保護家人唯一被動的方式。

窗外很靜,躺着滑手機,李正喜很關注武漢的疫情。一位農民拉着一車物資去了武漢;閻良醫生護士支援武漢;一個孩子説把老爺和媽媽借給武漢……淚目裏看着新聞,李正喜覺得他能做的就是第二天繼續做好自己的志願者工作。“國家有難的時候,我們軍人就應該衝在前面。”睡前李正喜想起來要給一位大爺明天送口罩,他趕緊起身拿出家裏備用的兩個。

給居家留觀的隔離人員送生活必需品,也是志願者的一項工作,如何克服恐慌,還要保證自己的安全,李正喜每次都會叮囑其他志願者。

有的時候,就是在這種特殊的時期,才會有更多温情的畫面。李正喜覺得不理解他工作人只是極少數,相處中很多居民和志願者都是感動着彼此。

那天給一位居家留觀者送東西,離開的時候,對方站在窗户上給李正喜拍了張照片,説是要自己留個紀念,記住在這個特殊時期,帶給他感動的志願者。

幫着大叔拎東西送到家門口,下樓的時候,大叔突然拉着李正喜的手説,“兄弟你別怕,我沒病毒,我就是很想和你合個影,特別感謝你。”這張照片後來就一直保存在大叔的手機裏,他期待摘下口罩的那一天,能看看李正喜的樣子。

“還有人在我執勤的時候,給我買了一瓶飲料。他還説,如果不是非常時期,就一定拉我到家裏吃飯去。”

20天,李正喜帶領了40餘名志願者,全程一直堅持的是19個人,年紀最大的是58歲,最小的是兩名90後的在校大學生。每天其他志願者也會給李正喜帶來太多的感動和力量。

“社會上還是有很多正能量的。”李正喜用20天的志願者活動,解釋着什麼是軍人,什麼是志願者。

復產復工後,但是防控工作也很重要,李正喜説,等學校開學後,他要去做義務消殺工作,“需要的時候隨時叫我們,我們志願者就來了。”

第5篇

很榮幸參加了黨校第二十期預備黨員培訓班的培訓,從開班儀式到後期的一系列課程,老師給大家教授了關於黨內的許多知識。各位老師對黨的精闢解析,獨到的見解和大量的旁徵博引,讓我在無比歎服的同時深受鼓舞和教育。對黨組織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使我更加深愛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堅定了我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決心。此次培訓班還就這次十八大的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學習,使大家對十八大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此次培訓使我受益匪淺,具體如下:

首先關於黨的紀律和考核規定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共產黨員必須嚴格遵守黨內的規則制度,始終把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作為工作的職責,因為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舉措。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是我們黨加大反腐鬥爭的有力武器。黨員應在作風建設中起表率作用。要保持人民公僕本色,真正為人民羣眾服務。

其次關於認真履行學生黨支部職責,積極做好大學生黨建工作也有了更深的 體會。中國共產黨無論在民主革命、社會主義建設還是改革時期,都是一個光榮的稱號。它是先鋒戰士的標誌,是高尚人格的體現,是引領無數人們奮發前行的旗幟。因此,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必須做好每項工作,當然做好大學生黨建工作認真履行學生黨支部職責更加重要。

再次關於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識。十八大總結了黨的十七大以來5年的工作,回顧總結了34年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在此次十八大報告中,我們黨對科學發展觀作了新的歷史定位,把它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胡錦濤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除把科學發展觀作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外,還説到要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這些都是國家建設工作的重點,通過這次培訓,雖然對十八大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但十八大精神尚有許多待我們去學習和實踐,我們必須保持對十八大精神持續學習,落實貫徹十八大精神,大力發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這是學習和貫徹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證,只有學以致用,堅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導實踐,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對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實處。我們黨是具有創新精神的政黨,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的組織。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歷程,展望未來,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的武裝下,我們黨必將會帶領這個大國創造新的奇蹟。

我認為作為一名預備黨員,一個有志投身於共產主義事業的當代青年,必須增強黨性鍛鍊,提高政治理論素養,加強個人修養,努力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實踐操作能力的同時,也要關注時事、關注社會的發展,只有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會在實踐中發揮功效。同時,也應把個人情況與社會現狀相結合,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在周圍同學當中時時處處體現出先鋒模範作用。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是黨的英明領導和決策的結果,也是千千萬萬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眾,領導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次黨課,使我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更加堅定了我為中國共產黨主義奮鬥終身的信念.與此同時,自己的思想覺悟也得到了提高,對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有很大的影響.使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奮鬥目標,也意識到了自己肩負的重任。今後,我將以滿腔熱情投向學習,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修養。國家的富強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去創造,只要每天進步一點,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