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莎士比亞讀後感9篇 “莎士比亞:言簡意賅的維度穿越”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5.45K

莎士比亞作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之一,他的作品影響深遠。無論是戲劇還是詩歌,他的作品都充滿了深刻的情感和智慧的思考。通過閲讀莎士比亞的作品,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到他獨特的藝術魅力,更能夠深入瞭解人性的複雜與深刻。本篇文章將探討莎士比亞作品所傳達出的深邃思想和對人性的精準洞察。

莎士比亞讀後感9篇 “莎士比亞:言簡意賅的維度穿越”

第1篇

這句至理名言,已經伴隨着不知多少代人走過了他們如歌、如煙的歲月。

馬克思曾讚賞“英國戲劇之父”莎士比亞説:“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我也不得不為莎士比亞的戲劇所感敬佩,婉轉的對話,曲折的情節,都把我深深的吸引了進去。對於《莎士比亞戲劇》這本書,我已沉入其中。

在《哈姆雷特》這部戲劇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對的是自己原先的理想被破滅。處於年輕時代的哈姆雷特並沒有經歷過什麼大的挫折和阻礙,思想十分單純。好景不長,哈姆雷特的父親去世了,在德國接受教育的他回國,得知自己的母親在父親死了一個月後就改嫁給篡奪王位的叔父,在哈姆雷特的心中開始漸漸的對這個世界的事進行了懷疑,他明白了,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有很多人可能會講他母親的不好,可她母親本是個善良的人,在嫁與不嫁之間,她是在選擇哪種不幸,而不是在選擇自己的命運。

哈姆雷特一心想復仇,但他要殺的是他的母親和叔父,就算殺了他們他又能怎麼樣?所以流傳至今的名言:“生存還是毀滅,那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由此誕生了。而後奧菲利亞的哥哥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帶領一批人衝進宮來,要為父親和妹妹報仇。

新國王利用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決鬥的機會,在雷歐提斯的劍上蘸了毒,同時還準備好毒酒,以便將哈姆雷特除掉。最後,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謀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克勞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只能留下遺囑,讓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願。

故事的結尾,塑造了一個十分悲劇的收場,幾乎所有的人都死了,而這正是現實所在,他們試圖去改變現實,最終什麼也沒有改變。這種無奈,在每個人身上都有體現,也許這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

而《威尼斯商人》在我們國中的時候就已經有所接觸了,在《威尼斯商人》中,有一個叫鮑西亞的富人女孩,按照她父親的遺囑,她得到了三個盒子:一個金盒子,一個銀盒子,還有一個鉛盒子。其中一個盒子裏面裝着她的畫像,如果哪個男人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那麼她將嫁給那個男人。

於是,求婚者從世界的四面八方雲集到這兒,都希望能得到她……威尼斯:鎮上有一個年輕人名叫巴薩尼奧,他下定決心要贏得鮑西亞。但是,為了達到自己的願望,他需要三千達克特,這可是一大筆錢。

而後他向好友,富商安東尼奧求助,而安東尼奧手頭上暫時也無法拿出這麼多錢,他只能向一個富有的猶太人夏洛克借錢,而夏洛克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要求:如果安東尼奧拖欠還款的話,他將會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薩尼奧去了貝爾蒙特,他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鉛匣,也就是裝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贏得了鮑西亞。安東尼奧在海上的投資全部喪失的消息之後,他決定向安東尼奧討回借款。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東尼奧的合同能夠履行。鮑西亞和娜瑞薩假扮律師,為安東尼奧辯論,使得夏洛克的計劃沒有達成。

鮑西亞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約規定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但是割這一磅肉必須嚴格按照契約執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傷害安東尼奧的性命。夏洛克無法做到,只好認輸。這戲劇告訴了我,何事無需太計較,或許太計較也不是什麼好事。

莎士比亞的作品中諸如此類的成功戲劇還有很多,對於評價《莎士比亞戲劇》,我們應該這樣考慮,如果沒有莎士比亞本人,根本就不會有他這部無與倫比的作品。

莎士比亞讀後感9篇 “莎士比亞:言簡意賅的維度穿越” 第2張

第2篇

莎士比亞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創作對英國乃至全世界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作品幾乎被翻譯成世界各種文字、各種新版本和譯本層出不窮且歷久彌新。此外,莎士比亞的語言已滲入英語國家人們的日常用語中,並且決定了他們對詩的認識。

莎士比亞的許多傑作,四個多世紀以來,既是家喻户曉,深入人心,顯示出難以抗拒的藝術魅力;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吸引着無數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成為一門畢生從事的學問,而且隨着時代的進展,莎學也隨之不斷地在拓展更新,沒有止境。

歌德也曾為之感歎“説不盡的莎士比亞!”這觀之不足、鑽之彌深的雅俗共賞,這巨大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的完美結合,説得上是偉大的文學經典作品確切不移的標誌吧。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早期劇作中最複雜和最着名的一部;《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是代表莎士比亞悲劇最高成就的“四大悲劇”,也是最淋漓地表現其偉大之處的作品,其中尤以《哈姆雷特》在世界上享譽最高,成為世界戲劇史上難以企及的高峯。

?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煩惱》、《皆大歡喜》、《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亞的喜劇代表作,尤以後三部最能表現莎士比亞喜劇創作的風格,人稱“嬌豔明媚的喜劇三部曲”。

莎翁同期時代劇作家班·瓊斯稱頌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期,而歸於千秋萬代”。我國着名劇作家曹禺先生也説過“莎士比亞劇作的變異複雜的人性,精妙的結構,絕美的詩情,充沛的人道精神,浩瀚的想象力,是任何天才都不能比擬的”。

在校訊通第九屆書香班級中獲得了金牌閲讀天使,校訊通的叔叔阿姨送給了我一本叫做《偷莎士比亞的賊》的一本書。拿到書,我就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書中的仔仔和朱麗安的友誼讓我 敬佩,值得我學習。——書的主人公仔仔出生在英國倫敦北邊的約克都,他從小父母雙亡,生活在孤兒院,後被白醫生接走當學徒。接着因為仔仔練就了一手速記的好本領,被法肯納(巴先生,巴希蒙)用十個金幣領走,奉命去用速記的方法“偷”倫敦環球劇院的劇本《哈姆雷特》,結果因為一場大火仔仔無意中加入了環球劇院。在劇院裏,仔仔結識了居里安(朱麗亞)、尼克、山德等同伴,通過相處他明白了友誼二字的含義,決心改邪歸正。最後尼克偷走劇本,仔仔和阿敏先生去追,法肯納(巴希蒙——巴先生)與阿敏先生決鬥,阿敏先生獲得勝利,法肯納因此喪命,仔仔才得知法肯納和巴先生是同一人,仔仔搶回了劇本……結局是美好的,朱麗亞為了實現演員夢去了法國;仔仔成為真正的演員;劇本保住了,仔仔也終於明白了“家”的意義……

讀了《偷莎士比亞的賊》這本書,我明白了,友誼是很珍貴的東西,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夢想也是最強大的,即便命運總在有意無意的搗亂、設置障礙,但是,有夢想,你的生活就不會停止,因為夢想比命運強大,只要你不放棄,夢想就會成為現實!

還有一個更感悟深刻的是:家——永遠是一個温馨的港灣,家讓我們温暖,讓我們成長!

第3篇

來想想。那不勒斯王似乎從沒有惡毒的攻擊性語言,也許是為從前的事情潛在折磨,對權力之事看淡看薄。也許是女兒剛剛遠嫁的失落中還未平復,又遭遇這一場兒子葬身大海的殘事。他以一個待罪之身,愁雲慘淡已然讓人心生憐憫,加之王者之態,先被讀者諒解,也最終會被米蘭公爵寬恕吧?

再看米蘭公爵。神經質的復仇者。不能説他對今後的生活做了各種思考,最後選擇了此種安排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與基督山的伯爵不同,他的復仇之心是一直在變的,當看着愛女,並且是如仙女一般美好的成長時,在荒蕪人煙只有精怪的島上舔舐傷口的時候,刺劍拋血還是為女兒尋找幸福安享餘生呢?他選的是最好的路。當一個好人被謀害才稱得上正義的復仇。而一個好人,即使復仇,在用計謀法術傷人的時候也會心生不忍受到折磨吧。寬恕未嘗不是最好的復仇。將陰謀公開,讓歹人羞愧,不安,恐懼,受到排擠,兵不血刃,內心安寧,多好的事兒啊!如此行事,更證明了他的睿智。卻在歲月的折磨和驅使中令人畏懼。一個荒島之王,一個法力強大,一個需要駕馭駑鈍粗魯醜陋的人和聰明美麗變換無形的人,一個還要保留理智的,內心澎湃的又要剋制的米蘭公爵,神經質的人。強有力的執行能力,島上的暴君,向命運和善意屈服的,堅定還有一絲不安的人。

兩個弟弟。篡位者必然是弟弟。所以兩個弟弟很不幸的醜陋了彼此。但為什麼弟弟奪位只能是篡位者呢?權力為什麼又只能給一個年級大一些的兄長和他的年幼的孩子呢?如果弟弟的身份如此尷尬,手懲罰的應該是造出他們的不知節制的父母,不對麼?或者是,以免大孩子遭到不幸而保完全?所以弟弟只能去篡位或詛咒親人的死亡。米蘭公爵之弟最好之處在於,只竄位,不傷人。這應該被肯定吧?至於唆使那不勒斯王之弟嗜親,也僅僅是因為事不關己而已吧?所以真正的惡人應該是殺人未遂的那不勒斯王的弟弟。對吧?

嘲諷的,悲傷的,嚴厲的,貪婪的,愚蠢的,報復的,哀求的,愛慕的,關心的,善良的,勸諫的,裏面的語言和語氣之豐富,很容易辨別人物性格和身份。這就是所謂的成熟老辣的精準吧?至於莎老翁在想什麼,又為什麼而寫,我就只能看到這些。

混沌過一世,善惡不分離;努力有美好,放手也能真。

第4篇

?暴風雨》是莎士比亞的最後一部劇,雖然它在創作時間上落在後邊,但是人們對《暴風雨》的評價使它無可爭辯地居於莎士比亞劇作中的前排,而對於我個人來説,我也確實覺得《暴風雨》比《哈姆雷特》好看。

?暴風雨》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孤島之上,它一半是神話,一半是真實,現實的成分隱藏在魔法、妖術之中,一切彷彿都在變化流動,真實明確的東西卻難以捕捉,朦朧虛幻的方面感覺卻可牢牢抓住。

寬恕和和解是這一劇作的中心思想,作者在普洛士丕羅身上寄託了自己的人文主義理想,他是一位沒有國土的帝王,一位大魔術家,以想象為指揮隨身的侍從精靈,能點化沉舟,能奴使敵人,能任意捏合情人;他的無所不能,所有的力量的來源,都是在於他温柔仁厚,慈善博大的心胸。

即使如此,莎士比亞在《暴風雨》裏唯一不變的依然是描寫和揭示那深不可測的人性。例如:

即使在危在旦夕的暴風雨過後,篡位者普洛士丕羅之弟安東尼奧密謀和那不勒斯王之弟西巴斯辛,仍能想到的是權力,要殺害那不勒斯王阿隆索和老臣貢札羅。

安東尼奧:“這兒躺着你的兄長,跟泥土也不差多少——假如他真像他現在這個樣子,看上去就像死了一般;我用這柄稱心如意的劍,只要輕輕刺進三英寸那麼深,就可以叫他永遠安靜。同時你照着我的樣子,也可以叫這個老頭子,這位老成持重的老臣,再也不會來呶呶指責我們。至於其他的人,只要用好處引誘他們,就會像貓兒舐牛奶似的流連不去;假如我們説是黃昏,他們也不敢説是早晨。”

西巴斯辛:“好朋友,我將把你的情形作為我的榜樣;如同你得到米蘭一樣,我也要得到我的那不勒斯。舉起你的劍來吧;只要這麼一下,便可以免卻你的納貢;我以後做了國王之後,一定十分眷寵你。”

“我對你説過,他有一個老規矩,一到下午就要睡覺;那時您就把他的書拿了去,就可以捶碎他的腦袋,或者用一根木頭敲破他的頭顱,或者用一根棍子搠破他的肚腸,或者用您的刀割斷他的喉嚨。記好,先要把他的書拿到手;因為他一失去了他的書,就是一個跟我差不多的大傻瓜,也沒有一個精靈會聽他指揮;這些精靈們沒有一個不象我一樣把他恨入骨髓。只要把他的書燒了就是了……”卡列班對普洛士丕羅恨之入骨,他認為只要把普洛士丕羅的書燒了他就沒有力量了,這是一個反智主義的流氓無產者的形象,有着很大的破壞力,一旦這些人掌權,就造成歷史的倒退。

普洛士丕羅這個角色最引人注目之處就在於他掌握着魔力無邊的法術,呼風喚雨,未卜先知,可以驅使精靈為他奔走,任意實現自己的意志。他在力量上已非常人可比,而是一個“超人”,或者是半神半人。可事實上他也並不能隨心所欲地左右一切,,儘管他可以説是劇中的“上帝”,但仍有無可奈何的地方。

劇終時,普洛士丕羅與仇敵冰釋前嫌,準備揚帆回國,重掌王權。這一結局更多依靠法術的威力而非他的個人人格魅力,普洛士丕羅擁有學問,但更需將其轉化為現實的統治力量。與其説他被篡權,不如説是一個失職君主自行放棄權力和責任——是他自己在位期間醉心學術放棄政權,並且美其名曰將交付於自己的弟弟。恰是流放時所帶藏書賦予的法力而非“學問”,給了他降服仇敵、恢復王權的威力。

在懺悔之人的話語中,更多是對此神祕力量而非普洛士丕羅本人的敬畏。在普洛士丕羅表明身份後,只有阿隆索真心懺悔。而面對普洛士丕羅的斥責和交還王權的要求時,塞巴斯欽譏諷普洛士丕羅魔鬼附身,安東尼奧根本不發一言。即便在生死未卜的荒島,塞巴斯欽和安東尼奧仍在密謀弒君篡位。眾人在荒島上因法術失去“行動能力”,但內心的“犯罪動機”一刻都未消失。

因此,當普洛士丕羅失去魔法保護隨船迴歸時,還有誰會繼續敬畏失去法力的他?他是否具有能夠真正掌控現實王權的“法力”,具有政治才能去“執行世間的政事”?

孤島上失去“行動能力”的人恢復後會不會重新走上罪惡之路?對此,莎士比亞或巧妙或無奈地迴避了,全劇到此戛然而止。

另一方面,普洛士丕羅站在“上帝視角”,似乎是掌控全局的人,他似乎可以預料事情的結局,因此在他能接受的“合理”範圍內,他註定要被流放,註定會有人遭到懲罰,一切都是因果循環。正是如此,才説他無法完全隨心所欲地掌控全局,因為他自己也是局中人,看似對一切瞭如指掌,實際他自己才是犧牲者——知道結局卻無法使自己抽身其外,他才是真正的悲劇。

自亨利八世確立英國國教以來,英國對巫術和魔法基本以打壓為主,其間夾雜着獵奇的心態。由此,不同於在《仲夏夜之夢》、《麥克白》等劇作中對巫師和巫術的躲躲閃閃,《暴風雨》中的普洛士丕羅大肆利用魔法。儘管如此,魔法仍舊只能在小島這個封閉時空使用,和劇中人物原本居住的大陸脱節。

魔法、魔杖與書的背景語焉不詳,劇終時,代表法力的這一切也被統統埋葬。

普洛士丕羅為魔法使用設定了雙重標準——自己使用是以正義、合法、秩序等名義懲戒罪人、勸善棄惡;但“失語”的女巫則被其描述為“作惡多端”的“妖婦”,後者也同樣遭受放逐的事實卻被忽略。較之異教女巫,普洛士丕羅製造風暴、戲弄眾人、對精靈和卡列班驅使控制的種種行為,並未讓自己佔據道德的制高點——荒島之上沒有法規,掌權者可以為所欲為。然而,通過把女巫“妖魔化”和“美化自我”——在愛麗兒面前將自己塑造成“拯救者”,普洛士丕羅對荒島及原住民的統治也就表面上“合法化”了。

普洛士丕羅在荒島依靠法術而非自己的德行和智慧行使統治權。由此,也就不難理解他與愛麗兒一眾精靈之間時而緊張對立、時而和諧共處的微妙關係。在表面的主僕關係下,不時透露着精靈們的不滿和對抗;而普洛士丕羅貌似威嚴的訓斥和嘉許背後,卻隱藏着某種無助和依賴,在其“求你們”、“賴着你們”、“再煩你們”等話語中我們可以聽出懇求甚至乞援的聲音。因此,依靠法術而建立的荒島王國看似穩固,實則處處充滿變數。

在文藝復興時代裏,人們渴望知識,仰慕文化,潛心學問,普洛士丕羅就是這樣一個時代之子,“他作為一個魔法師控制着自然;他作為一個公爵征服了那種曾把他驅出王國,使法律顛倒的情慾;他作為一個學者,使自己那個伊甸園的損失得到補償;他作為一個人,學會了如何去緩和自己的激情,要想在任何活動中取得成功,他所得到的東西都是必不可少的。”普洛士丕羅在開場時用魔法掀起的滔滔巨浪,就已經腐朽的封建體制來説,它在科學文化的時代巨浪的有力衝擊下,就象那條大船一樣,無論怎樣盡力也難逃滅頂之災。

作為文藝復興社會生活中的普洛士丕羅,他還是一代人文主義者思想變化的體現。他與所有人文主義者一樣,曾過分相信科學知識的力量,把它視作萬能的法寶,只要通過教化就可能把所有人心靈中都包含的美好一面培植起來,就可以把一切惡化為善,把低級的慾望變成高級的取向,然後達到整個社會的改善和變革。可惜事與願違,現實是無情的,低級的本性並沒有聽從知識的教導,惡更是如此,反而繼續施虐,為非作歹。人文主義者對此深感失望,他們的理想由此破滅。

這點可以從普洛士丕羅與卡列班的關係中看出,他倆是主僕關係,對於普洛士丕羅的知識來説,卡列班是愚昧,對於他的理性來説,他是肉慾。他是水和土,是和空氣精靈愛麗兒相對的低級元素。他又是妖巫的兒子,具有天生的惡的本質。卡列班正好是人文主義者所要教化的那種智力低下、本性惡的人。普洛士丕羅上島後就想在他身上實施這種改造意圖,但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的計劃是根本行不通的。他辛辛苦苦教會了卡列班説話,可是後者“從這上面得到了益處只是知道怎樣罵人”。他每時每刻地給他啟蒙,只換來在他心中升起了凌辱密蘭達的邪念。這個結果是普洛士丕羅始料未及的。他眼看着自己的心血和理想全都付之東流,不能不感到萬分失望。面對着卡列班之類的愚頑不化,普洛士丕羅的法術也失去作用,他無能為力。

既然卡列班是如此,那麼像安東尼奧那樣的壞人又怎麼能洗心革面呢?既然壞人的本質不能變化,那麼人文主義者所幻想的社會的變革還會出現嗎?這些無法得到肯定答覆的疑問使普洛士丕羅時常流露出消極悲觀的情緒來。密蘭達和費第南不明白他為什麼狂怒,只有愛麗兒知道,卡列班等人就要來謀取他的性命,他自己可能也不清楚,這件事固然使他憤怒之極,但更能引起他內心的巨大痛苦。他將親眼看到,他曾寄改造希望的那個人要來暗算他,這對於他簡直是一個絕大的諷刺。他經過十二年的不懈追求,最終證明了他的理想不過是空想,科學與知識雖然有力量,但它太有限了。

一切理想和希望,失望與煩惱,都不是他個人的,而是整整一代人文主義者所共有的。他們曾經意氣風發地馳聘在理想的王國裏,陶醉在未來的光明前景中,但黑暗的現實卻沒有按他們的意願而變化,反倒以其機械般的無情力量把他們的理想軋個粉碎,把他們從天上拋到地下,他們所致力的改造社會、改造人的偉業以失敗告終了。這個劇雖然以普洛士丕羅重獲王國、恢復爵位的喜劇結束,但卻改變不了這個角色的悲劇意義。從大處説,這是整個時代的悲劇。

愛麗兒是中世紀傳説中的一個空氣的精靈,他的名字(ariel)就已説明他具有空氣(air)的性質,普洛士丕羅也管他叫“一陣空氣。”在伊麗莎白時代的人的思想觀念中,人是由四大元素構成的,氣與火是高級的,水與土是低級的。愛麗兒所象徵的高級元素就是與肉體相對的人的精神,它本應該象空氣自由自在,可是它卻被妖術——中世紀愚昧落後的象徵物禁錮得死死的,在漫長的黑夜中不斷髮出呻吟。只有依靠普洛士丕羅所掌握的科學與知識,他才能獲得新生。

更可怕的是,他與卡列班不同——卡列班具有的反抗精神在他身上毫無蹤跡。愛麗兒企圖通過完成普洛士丕羅的所有命令來使普洛士丕羅高興,進而普洛士丕羅——他的主人,會遵照約定,還他自由。但就我個人感覺,在剛開始,普洛士丕羅的命令與欲求似乎沒有個頭。也就是説,如果事件不完結的話,愛麗兒何時才能獲得自由呢?

在長輩的和解祝福中,費第南和密蘭達的愛情並未重蹈羅密歐和朱麗葉的覆轍,劇作在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俗套模式中截止。然而,在甜言蜜語中,我們似乎能讀出某些不穩定的潛台詞。

密蘭達和費第南可謂一見鍾情,但密蘭達除了父親和卡列班外,從未見過其他異性。她以一顆赤子之心先入為主地美化了所見之人,視費第南為“一個精靈”和“出色的人物”,全然不知後者也曾在船難中“頭髮像海草似的聳亂着”最先跳水逃生,上岸後只能“雙手抱臂”“長吁短歎”。而費第南在略微寒暄後就着急地拋出“最後的最大的請求”——“告訴我你是不是一位處女”,得到肯定的答覆後,才做出莊嚴承諾:“假如你是個還沒有愛上別人的處女,我願意立你做那不勒斯的王后。”這種對靈肉皆要從屬於我的直白表露,則表現出費第南急切的情慾和佔有慾。“假如”一詞也給人以挑選商品的交易之感,此種有條件的承諾令“一見鍾情“的真實度大打折扣。

此外,費第南承認“曾經喜歡過各個不同的女子;但是從不曾全心全意地愛上一個”。因為她們“總有一些缺點”,而密蘭達則是“完美而無雙”。這種告白聽起來恐怕不太令人愉悦吧,可是密蘭達卻無比受用。

情竇初開的密蘭達在愛情遊戲中表現出單純與世故的兩面性。當費第南自揭情史,以退為進地“懺悔”時,密蘭達沒有一絲妒意,反而比對方更着急地憑着“最可貴的嫁粧——貞潔”發起誓言。這“貞潔”的誓言在急切地表明自己的心跡,潛意識裏是對兩人愛情關係穩定性的懷疑。表面的情投意合,實際盡在情場高手費第南掌控中。在未來,憑藉魔法幻化得來的愛情傳奇是否會演變成另一出愛情悲劇?莎士比亞再次用傳統團圓結局選擇迴避問題。

在卡列班未出現前,我們已經從普洛士丕羅口中得知卡列班是一個怎樣的存在:“一個滿身着斑痣的妖婦的賤種”、“那個卡列班真是一個蠢物”。雖然文中並未對卡列班的外表進行具體的描寫,但可以得出一個印象:卡列班看上去一定很奇怪,似乎是一個半人半獸的怪物,普洛士丕羅甚至認為卡列班“不配享有人的形狀”。劇中所有人對卡列班的稱呼基本都是侮辱性的,要麼針對外貌,要麼針對品行,幾乎沒有人把他當做“人”來看待,而他自身確實是具有動物性的。

卡列班卡具有對陌生來客本能的友善,對自然之美的敏感以及對生命情慾的毫不掩飾。然而,卡列班在教唆斯蒂潘諾謀害普洛士丕羅時,提到了“捶碎他的腦袋”、“敲破他的頭顱”、“戳破他的肚腸”、“割斷他的喉嚨”等極殘忍血腥的手段,以暴制暴的反抗方式並不能帶來道義的正確和行為的合法性。他缺少教育,尚未開化,即使普洛士丕羅教會卡列班的語言已足夠卡列班來痛罵普洛士丕羅自己,但他仍然不被當做“人”看。這是我認為的卡列班的可悲之處之一。

其二,我認為,卡列班才是這座荒島真正的主人,他從他母親那裏繼承了這座荒島,他對荒島有着深厚的感情,知道荒島所有的祕密,對着荒島上的一切愛得深沉。如果説愛麗兒的音樂是天籟,那麼只有卡列班才聽得懂。他説:“島上充滿響聲、聲音和甜美的曲調,帶來愉悦,有益無害。有時成千的絃樂在我耳邊鳴響,有時是無數的歌聲,如果恰逢我從酣睡中醒來,歌聲會再讓我睡着:於是在睡夢中,層雲好像分開,財寶似就要掉在我身上。當我醒來,我哭着想再夢一次。”

在普洛士丕羅和密蘭達到來之前,他驕傲地宣稱自己是荒島的國王。後來他又試圖推翻普洛士丕羅。但是,當他把斯丹法諾奉若神明的時候,他又陷入了另一個深坑。當他自我作踐,請求親吻斯丹法諾腳尖的時候,他使自己變得極其可笑。好像只要能夠得到一些回報,他就甘願卑躬屈膝地侍候任何人。明明他才應該是這荒島的主人,他卻要對這些外來的人奴役,更可悲的是,這些人離開這座荒島的時候,他好像失去了目標失去了信仰一般無所適從,這與他骨子裏帶有的奴性息息相關。

忘記在哪裏看到一句話:“歷史,除了時間地點人物是真的以外,都是假的;小説,除了時間地點人物是假的,都是真的。”荒島上的一切看似虛幻,實則對應真實的現實;這部劇如果説是虛構,那麼發生的事件皆在歷史上有所對照。“有一類遊戲是很吃力的,但興趣會使人忘記辛苦;有一類卑微的工作是用堅苦卓絕的精神忍受着的,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標。”這段話雖然在文中被費第南用來表白愛意,但是高三的時候我卻用它來激勵自己。

“我們都是夢中的人物,我們的一生是在酣睡之中。”當普洛士丕羅施展魔法時,莎士比亞也用舞台給我們設置了一個迷夢。這種種神祕、巧合和奇遇“距離現實生活特別是莎翁時代的英國社會越來越遠……好像有意加強藝術情景和實際生活的對照,特地提醒人們不要把現在和未來混為一談”。

悲劇不以悲劇結尾,不代表它不是悲劇。一切看似可笑的表象,內裏都是可悲的。

第5篇

馬克思曾讚賞“英國戲劇之父”莎士比亞説:“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我也不得不為莎士比亞的戲劇所感敬佩,婉轉的對話,曲折的情節,都把我深深的吸引了進去。對於《莎士比亞戲劇》這本書,我已沉入其中。

在《哈姆雷特》這部戲劇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對的是自己原先的理想被破滅。處於年輕時代的哈姆雷特並沒有經歷過什麼大的挫折和阻礙,思想十分單純。好景不長,哈姆雷特的父親去世了,在德國接受教育的他回國,得知自己的母親在父親死了一個月後就改嫁給篡奪王位的叔父,在哈姆雷特的心中開始漸漸的對這個世界的事進行了懷疑,他明白了,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有很多人可能會講他母親的不好,可她母親本是個善良的人,在嫁與不嫁之間,她是在選擇哪種不幸,而不是在選擇自己的命運。

哈姆雷特一心想復仇,但他要殺的是他的母親和叔父,就算殺了他們他又能怎麼樣?所以流傳至今的名言:“生存還是毀滅,那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由此誕生了。而後奧菲利亞的哥哥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帶領一批人衝進宮來,要為父親和妹妹報仇。新國王利用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決鬥的機會,在雷歐提斯的劍上蘸了毒,同時還準備好毒酒,以便將哈姆雷特除掉。最後,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謀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克勞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只能留下遺囑,讓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願。

故事的結尾,塑造了一個十分悲劇的收場,幾乎所有的人都死了,而這正是現實所在,他們試圖去改變現實,最終什麼也沒有改變。這種無奈,在每個人身上都有體現,也許這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

而《威尼斯商人》在我們國中的時候就已經有所接觸了,在《威尼斯商人》中,有一個叫鮑西亞的富人女孩,按照她父親的遺囑,她得到了三個盒子:一個金盒子,一個銀盒子,還有一個鉛盒子。其中一個盒子裏面裝着她的畫像,如果哪個男人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那麼她將嫁給那個男人。於是,求婚者從世界的四面八方雲集到這兒,都希望能得到她……威尼斯:鎮上有一個年輕人名叫巴薩尼奧,他下定決心要贏得鮑西亞。但是,為了達到自己的願望,他需要三千達克特,這可是一大筆錢。而後他向好友,富商安東尼奧求助,而安東尼奧手頭上暫時也無法拿出這麼多錢,他只能向一個富有的猶太人夏洛克借錢,而夏洛克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要求:如果安東尼奧拖欠還款的話,他將會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薩尼奧去了貝爾蒙特,他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鉛匣,也就是裝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贏得了鮑西亞。安東尼奧在海上的投資全部喪失的消息之後,他決定向安東尼奧討回借款。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東尼奧的合同能夠履行。鮑西亞和娜瑞薩假扮律師,為安東尼奧辯論,使得夏洛克的計劃沒有達成。鮑西亞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約規定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但是割這一磅肉必須嚴格按照契約執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傷害安東尼奧的性命。夏洛克無法做到,只好認輸。這戲劇告訴了我,何事無需太計較,或許太計較也不是什麼好事。

莎士比亞的作品中諸如此類的成功戲劇還有很多,對於評價《莎士比亞戲劇》,我們應該這樣考慮,如果沒有莎士比亞本人,根本就不會有他這部無與倫比的作品。

第6篇

莎士比亞,英國着名戲劇家和詩人,出生於沃裏克郡斯特拉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莎士比亞是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初英國最着名的作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共寫有37部戲劇,154首14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馬克思稱莎士比亞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讚其作品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情節的生動性、豐富性。

莎士比亞在類型眾多的`劇本(包括喜劇,悲劇,歷史勵,傳奇劇)中,塑造了數以千計的各式各樣的人物,豐富了戲劇藝術的人物畫廊。上自高貴的國王大臣,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性格各殊:面貌各異。即使是同一階層的人物,如莎氏所創造的帝王將相凱撒、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麥克佩斯、李耳王等,既有其作為統治者的共同特點,更有其不同的個性,可以説沒有一個是雷同的、相似的。再以莎氏筆下的一系列鮮明生動的女性形象而言,朱麗葉、鮑西婭、考狄莉亞、黛絲德蒙娜、奧菲利婭等,也決非用善良、真摯、熱情等詞語所能概括的。至於一些被公認的突出的藝術典型,如漢姆萊特、奧瑟羅、夏洛克、福斯泰夫等,更是人各一面,呼之欲出。僅以《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為例,他不是單一的兇狠的吝嗇鬼,舊式的者,而是被作者賦予豐富的思想感情,複雜的性格特徵。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普希金在把夏洛克同莫里哀創造的吝嗇鬼形象作分析比較時指出,“莫里哀筆下的吝嗇鬼只是吝嗇——如此而已;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則是吝嗇。機警、復仇心重、對女兒慈愛、機智等等”,特別是莎士比亞在剖析夏洛克瘋狂的貪財欲時,兼以飽蘸同情的筆觸刻畫他備受教徒而產生的復仇心。他的複雜的內心世界,不僅是由於夏洛克同安東尼奧個人之間私仇的激化而引起的,具有特定的社會原因。

“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是莎劇又一鮮明的藝術特色。莎士比亞為了刻畫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反映錯綜複雜的社會畫面,增強濃郁的現實生活氣息,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打破了古希臘羅馬悲喜劇的嚴格界限,不受古典戲劇“三一律”的束縛,往往在劇本里特意設計和安排了兩個以上的故事情節(《仲夏夜之夢》中多至四條線索),或平行發展,或曲折交錯,彼此對照,互相補充。悲劇《哈姆雷特》頭緒紛繁,矛盾複雜,僅以復仇的線索而言,就有三條: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復仇而展開的同封建王權的代麥克勞狄斯之間的驚心動魄的鬥爭,小福丁布拉斯和雷歐提斯為泄私憤、報私仇分別所進行的復仇盲舉。其中,以前者為主線,後者為副線,副線從屬於主線,推動主要情節的發展。

第7篇

其代表作最高峯的四大悲劇《王子復仇記》、《奧賽羅》、《李爾己》和《麥克白》。我所讀的就是堪稱世界最悲劇的《王子復仇記》主人公哈姆雷特也成了最複雜的文學典型之一。

?王子復仇記》是將講述一位丹麥王子復仇的悲摻故事。故事説: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皇——老聃麥網離奇的死亡。因此,王子十分困惑和傷心。在敵樓上他見到了他死去的父皇的靈魂,父王的靈魂告訴他是現任的國王克勞迪亞斯把他給殺死了。為了證實,聰明的他,最終證明了父親説的話,並且找出了真兇。此後,哈姆雷特也開始了他的復仇計劃。但在復仇記劃中失去了他的愛人奧菲莉婭,最後奧菲莉婭的哥哥奧提斯被國之利用與王子交戰,結果,當真像大白於天下時,所有人也為此死去。

看完後,我覺得哈姆雷特真的很可憐。原來快樂的他卻在父親死後不久,背上了父親靈魂施加的包袱。他每天都活在復仇的痛苦之中,被迫裝瘋的他,身心疲憊,哈姆雷特真是活得累極了,多想讓自己放鬆呢?可是他不能放鬆,因為他那醜惡的叔叔在他的身邊安插了好多,一旦發現,就是死路一條。這些密探也不過就是他的朋友。從哈姆雷特身邊的朋友一個個背叛中,我看到了人類良知的泯滅。那些曾經要好的朋友為了金錢露出了一副副貪婪的嘴臉!再回頭説説王子吧!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和智慧,就是他的聰明,是他一次一次逃過了克勞迪亞斯為他設下的圈套。他是很勇敢而且很聰明,但是他善良的本性卻出賣了他!他相信所有的人都向他一樣善良。他相信奧提斯是善良的,所以他答應了決鬥。也就那樣死在了奧提斯的毒劍下,我想,也許他的死是必然的。

哈姆雷特向我們一樣真實,但又比我們偉大。他以自己的“毀滅”毀滅了醜陋的叔叔克勞迪亞斯、深深的吧醜陋的現實次了一刀、成就了他的祖國——丹麥、留下了振聾發聵的“哈姆雷特命題”。他是與惡劣世俗同歸於盡的悲劇英雄,但他悲壯不悲觀。

其實悲劇共有一種深刻的美,悲劇純在的意義就在於他不只贏得人們一掬同情的眼淚,而是通過對悲劇的產生、發展、結局的整個過程喚起人們對生命意義的嚴肅思索。悲劇也是通過對一切必然性的揭示,表達了對真、善、美的肯定。

第8篇

故事發生在十三世紀丹麥的京城艾爾西諾。丹麥國王在花園打盹時突然死去。他的弟弟克勞迪亞斯接替王位,又娶原王妃為妻,前國王的兒子哈姆雷特對父親的死因有所懷疑,憂鬱過度,終日愁容滿面。他聽從好友的勸告,半夜跟出現在城堡上的父親幽靈相會,終於得知父王是克勞迪亞斯與母親合謀害死的。為了取得證據,他特地請來了一批戲子,在王宮裏演出一出十分相似的殺人劇,將父王當時被殺的經過表現出來。哈姆雷特一看母親與叔叔的反應,便明白了真相。

大臣波洛尼亞斯有個女兒叫奧非莉婭,她儀表出眾,清麗純潔,痴心地愛着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由於父仇未報,故意對奧菲莉婭十分冷淡。狡猾的克勞迪亞斯也瞭解到哈姆雷特的真心實意,於是施展計謀。哈姆雷特由於失算,誤將躲在幕後聽他與奧菲莉婭談話的波洛尼亞斯刺死,奧菲莉婭承受不了失去戀人和父親的打擊精神崩潰,失足落水而死。波洛尼亞斯的兒子聞訊從國外趕來,誓死要為父妹報仇。克勞迪亞斯叫他跟哈姆雷特決鬥,並且在劍頭敷以毒藥。那天,皇宮大廳裏刀光劍影,殺氣騰騰。間歇時,克勞迪亞斯叫哈姆雷特喝一杯已下了毒的酒,母親深受良心譴責,一把奪過喝下,當着兒子的面死去。哈姆雷特義憤填膺,揮劍擊中對手,冷不防也被對手暗劍刺傷。頓時毒性發作。哈姆雷特拼足最後的力氣將十惡不赦的克勞迪亞斯刺死,為父報了仇,自己也倒下了。

讀完這一劇,我認識了他從“時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是活下去還是滅亡,這是個問題”這句絕望的歎息的全部心理背景。實際上,哈姆萊特的尷尬在於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着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稱的重任,比坦特魯斯更難堪飢渴,比西緒弗斯更枉費心力。用歌德的説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紅嫩綠的昂貴的花瓶裏。”在哈姆萊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以致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密緻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其實就是如此的撲朔迷離,讓我的同情也不得不轉移到配角奧利菲亞的身上,她是如此的年輕,心靈和身體都沒有成熟,種種柔情連她自己都不明其所以然,便提前油然而生,愛和恨一起壓擠着、煎熬着她脆弱的身心。她愛人,同時渴望被愛,卻往往意識到自己愛人勝過被愛。她不幸而又無助,不是因為品質上的弱點,完全只是由於自己也不瞭解的天真無邪,她當然十分痛苦,卻從未流露出來。所以在我看來,她更像一隻小鳥,為了尋求庇護,投向哈姆萊特的懷抱;可歎他在神經錯亂中,竟把她從自己身旁摔開去,摔的那麼重,終於無意間殺死了她。她死在了她愛的人手上,上天對她還是仁慈的。

?哈姆萊特》不斷的被人們以各種方式各種形式演繹,電影一部又一部,人們卻百看不厭,源於《哈姆萊特》緊湊的戲劇情節,高潮迭起,驚喜不斷,所有的緊張氣氛都要等到故事的最後才會得到緩解。多種多樣對大師作品的演繹不斷給予我們新的驚喜和意外,對於仇恨的解釋,對莎士比亞的解釋。即使有一些並不太盡如人意,人們依舊對次充滿好奇。因為莎士比亞,因為這位最偉大的戲劇作家和他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無論從哪一個角度演繹都會讓人對這一部經典再一次來一遍心靈對話,每一次的對話都是對人生新的體驗,這就是《哈姆萊特》的魅力所在。作家們用他們的文字時刻提行這人們這把劍的冷酷和恐怖。仇恨的雙刃劍,捨棄它比拿起他來捍衞自己明智得多。

第9篇

這本書的的主要內容是:14歲的男孩仔仔沒有雙親,也沒有真正的名字,但他卻有一手速記的好本領。仔仔小時侯被一個醫生收養,但被醫生賣到了一個小劇院。在16世紀中葉的英國倫敦,劇本通常只有一部,所以必須小心上鎖進由專人守護。仔仔的主人任指派他到倫敦環球劇院看戲,並命令他以速記的方式偷取莎士比亞的新劇本《哈姆雷特》。仔仔的主人是個殘暴的人,所以他只得溜進戲院,偷偷記下了劇本,而這時,劇院卻着火了······

我讀這本書讀到仔仔被賣掉的一文時,十分緊張,怕他被殺死或去作奴隸之類的活。不過還好,是到了劇院,被派去偷劇本。當他到倫敦第一次坐船是,竟暈船了,還掉進了水裏,這時,我也十分擔心他會死掉,雖然他是去幹不好的事,但我也十分希望他活下來,因為他的內心並不壞,只是被人利用。接着,事情沒什麼起伏,直到他在偷偷抄劇本時,我感到有點害怕,因為被人發現就完了。第一次,他是抄了一半多一點,我當時真害怕他被他的主人打死,不過還好,戲院還會演出一次這戲。第二次,仔仔抄完了劇本,當他要走是,竟被人發現了,我當時還以為他要死了,這時,戲院突然着火了,不知是上天幫他還是有人故意的,不過,仔仔在着火時乘亂逃了出來,而劇本卻丟了,我頓時害怕他會被主人打死,不過,當時主人並沒找到他,我也送了一小口氣。但仔仔並未倖免,因為他的主人也在倫敦,總有一天會找到他的,因此,我還有點擔心。不過,仔仔見到自己無家可歸,就到了劇院,説要當演員,當時有些人不同意,但大部分人還是同意的,就這樣,仔仔當了演員。當了演員沒多久,他的主人就碰到他了,並拿劍刺了仔仔,叫他快交劇本,我當時十分擔心仔仔會死,不過還好,仔仔劇院裏的擊劍老師來了,幫他包紮了。然後,仔仔多次上台演出,還在女皇面前表演了。而仔仔也多次拿到了劇本,當時他想偷偷溜之大吉,但我相信,仔仔只是被利用,心地沒那麼壞,果然不出我所料,仔仔沒偷走劇本。正當劇團一切平安是,劇院裏的一個演員卻偷走了劇本,去拿給了仔仔的主任,這時,仔仔和他的擊劍老師一起去追。我當時真擔心追不上,就這樣把劇本給丟了。不過還好,仔仔他們追上了,可仔仔的主人會擊劍,於是和仔仔的擊劍老師展開了搏鬥,這時,我真希望擊劍老師贏,不然,這老師必死無疑,不但我這樣想,文中也寫到,戰勝對方不僅是贏得了勝利,還贏得了勝利。後來,跟我想的一樣,是擊劍老師贏了,並殺死了仔仔的主人,當時,我有點同情,因為又有一個生命死了。之後,仔仔和劇院的人就一直過着幸福的生活,使我感到很高興。

書中的每一頁都充滿了波折和冒險,使人置身於莎士比亞生活的那個年代,這就是《偷莎士比亞的賊》。

莎士比亞那樣説過——“美德是勇敢的,為善永遠無所恐懼”,心裏充滿善良於勇敢的主人公,有着一番精彩人生經歷。

這本書以真實的歷史為背景,虛構了一個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十四歲的孤兒仔仔有着一手速記的好本領,他能夠同步記錄別人所説的每一句話。在那個時代戲劇是人們主要娛樂方式,好劇本當然有好票房。所以劇本是一個劇團最重要的祕密,通常都要上鎖並由專人守護。仔仔的'主人指派他到倫敦環球劇院看戲,並命令他用速記的方法記下莎士比亞的新劇本《哈姆雷特》。仔仔無法反抗,只好溜進劇院。沒想到一系列陰差陽錯的事情發生之後,仔仔竟然成了莎士比亞劇團裏的一名演員,與莎士比亞先生同台演出,並受到了伊麗莎白女王的接見……

這部小説讓我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活生生的莎士比亞和那個古老而又充滿激情的英國。也許故事很精彩,我完全忽略了歷史的痕跡,也只是在故事的一波三折中尋找絲絲入扣的線索。這本書讓我深深體會到善與惡,美與醜。仔仔的勇敢、發肯納的卑鄙、阿敏先生的包容和莎士比亞的熱情和幽默,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躍然紙上。

不知道是因為《李爾王》《奧賽羅》《仲夏夜之夢》太過出名已經耳熟能詳,還是因為成長教會了我們用不同的角度欣賞,看完了整個《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之後,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之前未曾聽聞的《雅典的泰門》。

泰門是一個樂善好施的善良富人,他的善只是善,沒有是非對錯的判斷,有人需要他便給與,不管這個人是否在欺騙。在他的世界裏,他怎樣對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他。

然而這個世界怎麼會同他所想的那樣美好?我想是上帝也看不過去他如此的揮霍自己的善良,於是,他貧窮了。當他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他被拒絕了。

他從前有多愛他的“朋友”,最後就有多憎恨人類。他看懂了謊言和欺騙,卻也再看不見真誠和善良。當他赤身躲在森林中與獸為伍的生活時,他將自己發現的金子贈送給用來打敗雅典的軍隊。他詛咒雅典城民的死亡,帶着他的憤怒和怨恨。

最後泰門死去了,他在自己的墓碑上銘刻着對人性之惡的詛咒。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情節簡單,但是內涵卻很豐富。到底是“金錢是罪惡的根源”,還是“人性本貪”?沒有誰能為這個悲劇找出一個合理的原因。

因為是精縮的短片小説,是戲劇轉化成的故事,所以,很容易就看得到整體,不再鑽進某個細節去推敲其中的因果和作者所表達的內容。也沒有時間將自己融入人物內心去感受他的喜怒哀樂。我只是客觀的在看一個故事一個老人,然後感歎一句,這是個悲劇。

?雅典的泰門》是莎翁最後一部悲劇。這個悲劇給人的警醒更具社會意義。不同於其他作品中因主人公的“嫉妒”“仇恨”“自私”等感情所導致的悲劇。這次的悲劇根源竟然是“善”,泰門的善,沒能給他善終。而別人貪卻不見得泰門更加悲慘。我覺得這才是這個故事最大的悲。

故事集的形式的讀本,其中每個故事都刪減了大部分情節。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感受或許不夠準確,姑且先這樣吧。

悲劇,聽起來是一個多麼令人傷感的名詞,自古以來很多人用自己的筆寫出了一部部悲劇集,它們都反映着寫作者對社會和現實的態度。《莎士比亞悲劇集》就是那個時期,他為我們展示出的當時社會的風貌,讓人讀了不得不為書中的人物歎息,悲哀。

爵士麥克白本來是一個正直的人,當他勝仗回來,女巫預言他將成為國王,但以後的一代代國王卻是他朋友班柯的後代。他將這些話放在心上,起了貪念,與妻子密謀殘害了國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王位,並狠下毒手,將自己的朋友殺害,他的意志已被慾望摧垮,但他的良心還存在,他總是被惡夢纏身,老是出現幻象,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中,他的妻子因受到良心的遣責而死去,他依然想最後一搏,卻死在了先王的兒子(儲君)的手中,這就讓我們在悲劇中看到人不要太過貪心,以平常心去對待生活,要不然只能自食其果。

李爾王是一個仁厚善良的`老國王,有三個女兒,分國土時,因為小女兒真誠説實話而遷怒了國王,一無所有。兩個姐姐用自己的甜言蜜語哄騙了年邁的國王,並在得到國土之後,將自己的父親拋棄。經過種種挫折與磨難,老國王與小女兒死在獄中,他也明白了雖然説的話他不喜歡聽,但出自真心,兩個大女兒用甜言蜜語只能是一種欺騙。陰險的大女兒也最終受到懲罰,正義最終戰勝了邪惡,但善良的人們卻永遠長眠於天堂,他們雖然死去,卻依然為人們紀念。因為他們的正義與善良始終在指導着人們。它告訴了我們做人不僅要明辨是非,作為兒女更應懂得孝,但正義終究要戰勝邪惡,我們要相信真理。

哈姆雷特是以為王子,他有一個善良正直的父親,有一個美麗温柔的母親,但他醜惡的叔父卻殺死了他的父親,強娶了他的母親,哈姆雷特為了給父親報仇,不得不裝瘋,後來,叔父懷疑,想除掉他,把他逼到英格蘭,想借此殺死他,並設計圈套,致他於死地,善良單純的哈姆勒特上當了,死在毒箭之下,在他升入天堂的那一刻,他用最後的力氣殺死了他的叔父,最後閉上了他的眼睛,哈姆雷了為父報仇,不顧自己的性命,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父親的安息和國家的安寧,人民的穩定,他雖然死了,卻被人們牢記。

悲劇讓我們惋惜,讓人心悸,但悲劇也是一種美,在種種悲歡離合之中,讓我們懂得了更多真善美,也向世人展示了一種悲傷之中更應堅強的信念,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在扮演者悲劇中的人物,但我們依然感到是如此勇敢,因為我們能夠發現悲劇中自己的影子,並且不斷的去體驗那悲劇中帶給我們的啟示與警告,讓悲劇成為一種沒,我們也許會更加懂得去如何面對它,勇敢地去扮演屬於自己的悲劇角色。

馬克思曾讚賞“英國戲劇之父”莎士比亞説:“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我也不得不為莎士比亞的戲劇所感敬佩,婉轉的對話,曲折的情節,都把我深深的吸引了進去。對於《莎士比亞戲劇》這本書,我已沉入其中。

在《哈姆雷特》這部戲劇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對的是自己原先的理想被破滅。處於年輕時代的哈姆雷特並沒有經歷過什麼大的挫折和阻礙,思想十分單純。好景不長,哈姆雷特的父親去世了,在德國接受教育的他回國,得知自己的母親在父親死了一個月後就改嫁給篡奪王位的叔父,在哈姆雷特的心中開始漸漸的對這個世界的事進行了懷疑,他明白了,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有很多人可能會講他母親的不好,可她母親本是個善良的人,在嫁與不嫁之間,她是在選擇哪種不幸,而不是在選擇自己的命運。

哈姆雷特一心想復仇,但他要殺的是他的母親和叔父,就算殺了他們他又能怎麼樣?所以流傳至今的名言:“生存還是毀滅,那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由此誕生了。而後奧菲利亞的哥哥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帶領一批人衝進宮來,要為父親和妹妹報仇。新國王利用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決鬥的機會,在雷歐提斯的劍上蘸了毒,同時還準備好毒酒,以便將哈姆雷特除掉。最後,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謀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克勞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只能留下遺囑,讓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願。

故事的結尾,塑造了一個十分悲劇的收場,幾乎所有的人都死了,而這正是現實所在,他們試圖去改變現實,最終什麼也沒有改變。這種無奈,在每個人身上都有體現,也許這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

而《威尼斯商人》在我們國中的時候就已經有所接觸了,在《威尼斯商人》中,有一個叫鮑西亞的富人女孩,按照她父親的遺囑,她得到了三個盒子:一個金盒子,一個銀盒子,還有一個鉛盒子。其中一個盒子裏面裝着她的畫像,如果哪個男人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那麼她將嫁給那個男人。於是,求婚者從世界的四面八方雲集到這兒,都希望能得到她……威尼斯:鎮上有一個年輕人名叫巴薩尼奧,他下定決心要贏得鮑西亞。但是,為了達到自己的願望,他需要三千達克特,這可是一大筆錢。而後他向好友,富商安東尼奧求助,而安東尼奧手頭上暫時也無法拿出這麼多錢,他只能向一個富有的猶太人夏洛克借錢,而夏洛克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要求:如果安東尼奧拖欠還款的話,他將會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薩尼奧去了貝爾蒙特,他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鉛匣,也就是裝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贏得了鮑西亞。安東尼奧在海上的投資全部喪失的消息之後,他決定向安東尼奧討回借款。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東尼奧的合同能夠履行。鮑西亞和娜瑞薩假扮律師,為安東尼奧辯論,使得夏洛克的計劃沒有達成。鮑西亞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約規定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但是割這一磅肉必須嚴格按照契約執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傷害安東尼奧的性命。夏洛克無法做到,只好認輸。這戲劇告訴了我,何事無需太計較,或許太計較也不是什麼好事。

莎士比亞的作品中諸如此類的成功戲劇還有很多,對於評價《莎士比亞戲劇》,我們應該這樣考慮,如果沒有莎士比亞本人,根本就不會有他這部無與倫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