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高中老師語文評課稿總結7篇 高中語文教師評課總結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94W

本文整理了多位高中老師的語文評課稿,總結出了評課時需要考慮的重點和難點,涉及到教學設計、教材使用、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通過學習這些評課稿,有助於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

高中老師語文評課稿總結7篇 高中語文教師評課總結

第1篇

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悉心領會、積極實踐,以更好的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下面我談一下習體會。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質。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我們在理解這些基本理念時,必須把握好以下兩點:

第一,語文教學對象的全體性。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是為全體學生設計的,不是為少數尖子學生設計的。例如,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情感是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祖國語文是祖國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載體。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把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作為首要目的,使愛國主義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得到具體落實。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干擾,語文課程要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還需要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作出不懈的努力。

第二、語文素質培育的全面性。語文素養是一個公民最基本的素養。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它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為根本目的,以培養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的有機結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生活中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

2、提倡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重大發展和突破。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綜和性學習,順應了新世紀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是素質教育深入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大發展和突破。具體表現在一有利於語文課外綜合實踐活動的落實。因為國小生學習語文主要有兩個通道:即語文課堂教學和語文課外實踐活動。這兩個渠道是國小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兩翼”,相輔相成,既有緊密聯繫,又有相對的獨立性。二是有利於國小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語文的思想教育功能是“潤物細無聲”。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參加語文綜合性學習,將大大增強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三有利於各類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可以根據自己探究的需要,隨時改變原設計的思路,沿着更新的目標去探索、前進,以求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由於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意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能夠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愛好自主的進行設計活動,這樣便產生了強大的內驅力。因此,在活動中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個性、特長都能得到充分施展,智力因素都能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發展。

以往的教學突出表現為重結果,輕過程,輕方法。《語文課程標準》將“過程和方法”提到課程的三大目標之一的重要高度來強調,無疑是對舊教育思想的有利反抗。關注“過程和方法”,既遵循了人的的規律。同時,關注“過程和方法”,有利於教學改革的深化。對於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老師並不陌生 ,但是,從我們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來看,他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語文課程標準》把他們列為三重之一,就是要強化觀念,堅決落實,有利於教學改革的深化。首先,“過程和方法”地位的提升,有利於教學中心由教師轉向學生。儘管“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口號喊了許多年,但在不少老師的眼裏“主導”即“領導”,習慣於以自己為中心,課堂所有環節的設計都按着自己的思路,運行在自己設計的框架之中,而學生永遠是教師操縱的對象,在這樣“主導”下,學生的“主體作用”顯然大打折扣。現在《語文課程標準》強化“過程和方法”,就要求教師把視角中心轉到學生身上,要認真考慮才怎樣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還要考慮給他們創造大量的語文學習實踐機會來運用、提高。這樣,教師必須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讓學生活動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過程。所以關注學習“過程和方法”,必然會引起權重的轉移,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鞏固。其次,“過程和方法”地位的提升,有利於教法向學法的轉向。過去,老師設計的是教案,研究的是教法,現在,新課程標準強化“過程和方法”,就促使教師要把重點落實在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運用方法去解決實踐問題,即要把教學中心轉移到學法指導上。“課程標準”要求的學法指導,並不僅是簡單的學習幾種方法,更有着通過學習方式的轉變來促進學生學會做人的深刻涵義。

冰心説:“ 文章寫到有了風格,必須是作者自己對於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濃厚真摯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衝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東抄西襲的語言,乃是代表他自己的情感的獨特的語言。這語言乃是他從多讀書、善融化得來的鮮明、生動、有力、甚至有音樂性的語言。”當學生有了對生活的感悟,有了創作的熱情,有了對自我的表達,我們的作文教學就已經成功了。語文教師不用將分數常掛心中,現行的大學聯考作文評價標準正愈來愈傾向於對學生心靈的解放。只要我們的學生真正擁有了寫作的自由和快樂,一切自會水到渠成。

高中老師語文評課稿總結7篇 高中語文教師評課總結 第2張

第2篇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説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説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裏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敍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説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説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説:“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話説,“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閲讀和詩歌鑑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鑑賞複習階段,我採用了分解法教學:瞭解詩歌的常識——鑑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後,每人上交一篇關於談詩歌鑑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鑑賞也就這麼回事情嘛,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閲讀量有限,他們的鑑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鑑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第3篇

前兩天,一次全國性的課堂比賽——“我的模式我的課”在我的校園舉行,作為評委,我完整地聽了六堂課。

因為要評出個你高我低,聽課時就不敢有一絲一毫懈怠,講得精彩,為之頷首;講得彆扭,為之長歎。邊聽邊記,收穫不小,整理出來,既能夠供自己回顧,也能夠供同仁借鑑。

這次參評的課題,都是早就明確了的,事先有充足的時間準備,所以對於教材的分析都不會出大問題。課也可能反覆地演練過,老師一環扣一環地像根據劇本排戲,流暢中也難免機械。這種情形下,靈活機智地即興“生成”,就顯得可貴,給人以真實感、親切感。有位老師講《雨巷》,當天下雨,這位老師就從雨天帶給人的感受説起,很自然地導入課題,這就極富生活感。另一位老師講《歸園田居》,看到教室後邊牆上“不忘初心”的對聯,就藉此對聯來結束本課,既切合課題資料,又巧妙地就地取材,顯出了教學的智慧。

按照規定,這次參賽的老師事先與學生沒有接觸,這就容易帶來師生隔膜,設計不好,會影響課堂氣氛,而課堂缺乏了必要的興奮,死氣沉沉,是不利於學生學習的,當然也影響老師的發揮。有兩位老師對於這一點處理得很好。他們的導入都別具匠心。有位老師一上來先來個猜圖片,不但引出感性思維理性思維之別,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該老師還準備了“簽名照”獎勵那些用心發表意見的同學,這種小技如果是平時給自己的學生講課,也許不太必要,但應對一羣陌生的學生,應用得當,確實能夠起到調動課堂氣氛的作用。另一位老師則從去年流傳極廣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説起,導入陶淵明,打通古今,又饒搞笑味。又在閲讀環節提出“誦讀大pk”的推薦,收效也不錯。

“小技”雖小,要運用好也不容易。有個老師運用分組競賽法,按學生座次從南往北臨時分為8個小組,哪一排有學生回答問題即加分。這本來是比較通用的一個辦法,但是,在這個老師的課中,卻幾乎沒有起到效果。究其原因,我以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各組成員臨時由老師指定,彼此沒有交流,缺乏團體認同感,也形不成團體榮譽感;二、老師為了照顧學生情緒,不論學生回答的質量如何,一律給2分,缺乏差異評價,不能調動用心性。

因是事先做足了功課,授課老師不存在無話可説的困窘。相反,大多老師準備得東西太多,彷彿突然做一次遠遊時的旅行箱,擠得滿登登的。

從老師這方面説,每個環節都預設好了時間,精確到分秒,恐怕越雷池半步,心裏裝着任務,急急忙忙去完成,事實上不是完成任務,而是完成“步驟”。

從學生這方面説,鼻子被老師緊緊地牽着,老師指東就向東,指西就向西,走一步算一步,無法深入思考,不能細細品味,所謂的個性閲讀也只能流於形式。

這次講課,有兩個老師都講“以詩入文”,她們都寫一手好字,都有很動聽的普通話,都製作了精美的幻燈片,都把握住了“以詩入文”的價值和辦法,都展示了文采飛揚的下水文段,然而,兩相比較,唯在一點上存在很大區別,一個步驟繁多,一樣接一樣,令人眼花繚亂,幾無喘息之餘地;最後勝出的那個老師,則設計簡潔,氣定神閒,個性關注學生理解、理解、掌握的程度,其效果也就好一些,於是勝出。

這次大賽,主持者王敏勤教授再三提出“樸素”的要求,旗幟鮮明地反對花架子。總起來説,老師們做得不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個老師在即將結束課堂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説一説這節課有什麼收穫吧。”這樣的設計就很實在,很有價值。

一堂課應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前前後後各個環節和諧一致,給人一種舒服感,能集中力量較徹底地解決一個問題。

可惜還是出現了不少生搬硬湊的東西。所謂“生搬”,是指盲目模仿,把別人的做法挪過來用;所謂“硬湊”,是指不顧一堂課內在的和諧性,生硬地拼湊環節。兩者都有很重的形式主義的成分,都缺乏創新意識。例如課堂開始時播放歌曲,六堂課有三堂如此,再如課堂後半場的寫作訓練,一節課目的明明在於欣賞詩詞,非要拿出10多分鐘來搞片段訓練,前半是水,後半是油,不相融,很彆扭。而片斷訓練,又總是給課文中的人物寫頒獎詞,僅從筆者的聽課經歷,自打央視《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出現,近十年來,無數的公開課、競賽課上採用這種形式,實在難以忍受。

一個不能朗讀、不會寫作的老師,在語文課堂上,是有些尷尬的。

我聽課的幾位老師,大多展示了自己朗讀、寫作的潛力。但是老師展示的文字,沒有一個是當堂寫就,美則美矣,現場感沒有,震撼力就小些,推薦有此潛力的老師,能學學曹植、王勃,與學生同步寫作,這樣帶給學生的示範價值更大些。朗讀潛力也是語文老師很應具備的素養,有的老師講詩詞,但是自己不範讀;有的老師雖範讀,但是讀得不如學生精彩;有的老師讓學生起來讀,但是不會評判優劣,不能指導門徑。有兩個年輕老師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他們極認真地範讀,而且讀得聲情並茂。

對於一堂已經準備許久、演練充分的課,是不容易決定老師的人文素養尤其是學識素養的。但是如果留心,還是會有蛛絲馬跡。我聽這樣的課,個性關注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對於學生的看法,老師的評價到不到位;對於學生的問題,老師的解答有無水平。

在這一點上,有的老師做得很好。例如,有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物是人非是是休”一句,句子切合語境,但出現別字,老師一句“瑕不掩瑜”就很得體。再如講《歸園田居》的那個老師,概括陶淵明最後的選取時,學生有“歸園田”“守園田”之爭,老師評點説:“squo;歸squo;是一個客觀的動作,squo;守squo;是內心的執著。”原話記不準了,意思大致如此。這個評點就比較到位。有個學生説自己感知中的《雨巷》是青色的,這時老師跟了一句:“天青青在等雨。”引用學生們熟悉的周杰倫的歌詞,又恰合詩意,這就很有味。

有的老師則做的不夠好,對於學生的回答,或者一味説好,或者充耳不聞,或者點説些“這天天氣哈哈哈”之類不痛不癢的話,總之,不得要領,缺乏見識,體現不出水準,暴露了語文素養的淺薄,而語文素養,是語文老師的看家本領,糊弄不得的。

第4篇

上學期教學任務已經完成。在過去的這一學期中,我們組積極探究新改,努力實踐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我們打破常規教學,進行分專項教學,優勢互補。四位教師輪流上,既彌補教師自身缺陷,又滿足學生選修部分內容的要求。

儘管我們分四大塊進行教學,但是我們仍然加強集體備。對教材進行分析,確定重點、難點,並根據教材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新的突破口,努力實踐新改。(fsir)特別是申麗梅老師的評優,我們羣策羣力,上網查資料、反覆聽找問題。最後代表郴州市參加省評優獲銀獎第一名。

根據新的體育大學聯考形勢,我們在高二第一期就決定組建高二體育大學聯考隊。動員了一部分化成績中等,有一定體育素質的學生參加。由我和王振兵老師擔任教練,着重培養隊員對體育的興趣,教會隊員正確的跑、跳、投的基本姿勢及基本的訓練方法。

由周華老師擔任教練,主要是滿足部分學生對足球的愛好,其次也能引導部分學生參加體育大學聯考。

我們備組積極參加業務學習,先是參加了郴州市的體育與健康教育的聽活動,接着我和申麗梅老師又參加了全省的體育與健康教育的評優活動。10月,在郴州市中國小生運動會上擔任裁判員,並組織編排了桂陽縣第二屆田徑運動會及桂陽三中20__年田徑運動會。

雖然這一期我們備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要看到存在的問題。分專項輪流上由於缺乏學校教研室及教研組的指導還不完善,學生測評優秀率偏底等等都需要我們好好地思考,力爭下期更上一層樓。

第5篇

這天有幸聆聽了姚老師執教的《秋天的雨》這節課,我有一種如沐秋風,神清氣爽的感覺。《秋天的雨》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語言美,意境美,篇章結構美,名為寫秋雨,實在寫秋天,把秋天的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串起來,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秀麗、豐收、歡樂的秋天。在本課教學中,姚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欣賞畫面,品讀詞句等方法使學生體會秋天的完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從而產生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秋天是一幅秀麗的畫卷,在上課伊始,姚老師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盡情欣賞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圖片配上優美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秋天,為學生學習課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礎。

姚老師的課堂上實現了“以讀為本”,擯棄了教師的分析講解和問答。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並且讓學生融入文本,在學習第四段時,教師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主角,與學生展開對話。

姚老師結合課文特點,以調動學生朗讀興趣為目的,巧妙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悟,以悟促讀,以讀促悟。抓住秋天的色彩、氣味、聲音進行教學。姚老師重點指導第二自然段:秋雨的色彩。讓學生在在讀中抓住兩個重點句子:“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

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像一枚枚郵票,飄呀飄呀,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飄呀飄呀”這二個動態詞語,進行引導學生透過比較讀,體會語言美,進而讀出其中的韻味。同時,恰當藉助多媒體課件,再現文中的秀麗景色,在美妙的音樂中,以情助讀。學生在多種形式、分層次的反覆朗讀中,自然而然地領略到了五彩繽紛的色彩美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美,體會到了秋天的秀麗和欣賞美景的愉悦之情。

但是,課堂教學永久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有一些細節,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學“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這一部分時,讀中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句子並同桌討論,再説説自己發現了什麼?然後拓展訓練“像”的句式,這樣就會加深學生比較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級剛開始習作,本篇課文在每一段都有一個明顯的中心句,教師在教學時也能夠滲透寫法的指導。以上幾點只是自己聽後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第6篇

以前上課時,我經常只顧自己的想法,覺得講的題目越多越好,很少顧及學生的思維與感受。解題過程也是能省就省,但是慢慢地,發現學生上課聽得懂,自己做卻不會,甚至有些學生漸漸的對數學的學習失去了信心。基於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和認識,經過實踐,我得到以下幾點教學感悟:

對於現在講的複習課,尤其是集合,命題極其條件,邏輯連接詞等應該讓學生提前預習,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至於淡化課堂筆記,是源於一種現象——我發現筆記記得好的學生,他們的成績不一定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只知道記筆記的學生,當老師讓他們思考下一道題的時候,他們往往還在做前面一道題的記錄。這樣的學習,怎能談得上思維的發展呢?

教學中能否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從我的親身感受來説,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有極大的責任心和耐心,不斷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加強教學反思,即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

如果説老師去反思是為了更好的教,那麼學生去反思是為了更好的學,並且還是我們整個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那麼,高中學生到底怎樣進行反思?教學中我始終帶着這個問題,思索自己的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方法、習慣如何養成?怎樣進行反思才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我的指導教師對於學生的分析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第7篇

研修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我與全省的教師們一塊交流,一起成長。看到一篇篇那引人深思、感人肺腑的文章時,我相信,那字字珠璣凝聚的是老師們的努力與堅持。第四次參加省裏組織的高中教師遠程研修了。我看的越多,就越發自慚形穢起來。是啊,教師的水平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太重要了。要想不誤人子弟,就要不斷學習。

通過培訓,我深深體會到了自己的懶,培訓督促我,讓我不斷進行反思與思考,不斷向優秀教師學習先進而可行的教學方法。遠程研修讓我煩躁的心沉靜下來。

我體會到,高中語文新課改的開展,對我們老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覺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須博學多才。以前語文老師教過一輪教材之後,就可以駕輕就熟,遊刃有餘,現在選修教材很多,內容豐富,尤其是實行新課改之後,僅熟悉教材對語文老師來説遠遠不夠應對目前教學的需要,老師應博覽羣書,有深厚的文學素養,才能更好的把握語文教材。

二、須獨立思考。選修課要求老師與時俱進,不能一味依賴教學參考書,而應不斷更新觀念,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只有善於思考的老師,才會培養出更多善於思考的學生。

三、須拓展補充。我們語文老師應勤於動手,圍繞所開選修課程蒐集資料,及時補充各種信息,通過擴展老師的視野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學習讓我們成長,反思讓我們進步。在遠程研修學習的過程中,每天按時觀摩學習一個專題的講座,認真聽取了專家們對高中語文教學的指導和解讀。對每一個專題的問題都和老師們們進行了熱烈的探討,認真按時完成了作業。積極參與交流,儘可能多的閲讀老師們提交的作業及發表的文章並及時做出評論。認真閲讀了班級簡報和課程簡報,對每一點感悟都作了認真的記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名新課改的實施者,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力爭做到:

認真研究現代學生的特點,在思想上真正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學生個性。我們要讓學生在個性發展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養。學生的獨特性和教育的統一性應該是相互協調,不可偏廢的,使學生通過化學的學習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完整知識結構、獨立個性的新人。

2、建立合理的課堂評價機制,合理的評價每一位學生。

對學生的評價是對學生所學的一種反饋,也可以對學生起到一種激勵導向的作用,促使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並找到原因,調動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習的熱情。因此,應當建立一種合理的評價機制,合理的評價學生。不能片面的強調成功和不足,也不能所有學生用同一個尺子衡量,要合理界定。

總之,遠程研修雖已結束,但我獲得理論後的實踐才剛剛開始。雖然培訓並沒有為我掃清新課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但卻為我點亮了路燈。老師們深邃的智慧,坦誠的交流,真誠的指點、豐富的思想、開闊的視野,使我們深深的感動。參與研修的所有老師們真誠的一切,都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