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13篇 《死亡詩社》:催人反思的藝術之旅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8.12K

《電影死亡詩社》是一部扣人心絃的電影,講述了一羣學生在一位非傳統教師的領導下,勇敢追求自由和夢想的故事。影片引人深思的情節和深度思考的主題,讓觀眾們在感受到濃厚的情感同時也對教育體制和人生意義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13篇 《死亡詩社》:催人反思的藝術之旅

第1篇

今晚觀看電影《死亡詩社》,引發了許多我對於應該如何教育這個問題的思考。

校長先生的保守,是家長和社會利益的代表,他們從社會的最基礎的思想出發,他們的思想,在代替年青一代人的思考,他們用他們固有的經驗設來年青一代的未來,是為社會創造平庸者。

基頓先生的新穎的詩學課程,讓我很受感觸。他用很形象的行為來表達抽象的理論,比如讓學生站在桌子上,來説明換一個角度,看到的世界就會不一樣;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實的自己,在真實的基礎上,需要走的與別人不同,因為用平庸的大眾的眼光,看到的任何的世界都是一樣的。

最重要的影響可以説是“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一個象徵,一種理想。在這裏,每個人都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詩情,讓情緒自由流淌。所謂“死亡”是冊許的死亡,是規整,呆板的庸常人生的死亡。這種“死亡”境地是影片的靈魂所在。影片的最終,以尼爾的自殺,基廷的被革職告終。死亡詩社消解於秩序之中。這説明基廷向傳統教育制度挑戰的行為是秩序所不允許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這部影片的最激情一筆在於結尾:基廷先生即將離開,tod在校長面前,躍上課桌,大叫“船長,我的船長”。在恢復的平衡之後的不平衡:死亡詩社解散了,老師離開了,但是其充滿人性的自由思想已經發生作用,從最膽小到敢冒大不韙,tod的變化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表面上,人可以回到常規生活中來,但接受過自由思想點化的心靈卻永遠閃着特別的光澤。

做你自己,換角度思維,在這些細化的內容中,我看到了真實,也看到了不論是做任何一個超越大眾思想的行為,都是會受到很多的質疑。如何在質疑中堅持自己?堅持自己的想法?是我今後值得思考的問題。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13篇 《死亡詩社》:催人反思的藝術之旅 第2張

第2篇

今天,學校的仁愛講台給我們介紹了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影片《死亡詩社》,在一個充滿了凝重風格的學院裏,一羣本應是朝氣蓬勃的少年在傳統教育的漸染下成為了一羣循規蹈矩的傳統學生。但是不曾有人懷疑過它的教育模式,不曾有人有過反對的聲音,直至這位反傳統的教師——基丁的出現。這位老師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給他的學生帶來了思想上的啟迪,也給眾多的人們以更多的思考與反思。

劇中最具鮮明性格的兩個人——尼爾和託德:一個誠如“仲夏夜之夢”中的精靈:熱情洋溢、嚮往自由,充滿了青春的朝氣與活力;他那顆充滿了理想而又好奇的心是那麼強烈的渴望得到理解和釋放。但是,“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的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那麼一個鮮活而又旺盛的生命只有懷着如此的信念讓自己魂歸天堂才能真正成為精靈的化身。看到那一幕,我們不禁潸然淚下,心腸糾結。到底是什麼奪走了可愛的尼爾那年輕而又熱情的生命?人們將矛頭指向了基丁老師,這個衝破了目標模式“工具理性”的藩籬,尊重並鼓勵學生髮展自我個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人生真諦的人!

尼爾的死令所有的人心痛、甚至憤怒;基丁老師為此而被迫離開更使人心灰意冷。就在人們以為看不到希望的火花之時,“船長,我的船長!”曾經那個膽小、懦弱而又沉默寡言、只知發奮學習的託德讓人們重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站在桌子上的“託德們”眼中所閃現的希望之光。“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基丁老師向他的學生介紹這些有思想的詩歌,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不僅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使他們中的一些人從“死亡中醒來”,也給我們以巨大的心靈震撼和對傳統教育的反思。

傳統的教育模式也許會因為高升學率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擁護,但是一羣羣鮮活而又充滿生氣的、本應該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學生卻在無形之中被鈍化了。人不是機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應該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的知識的同時,我們應該反思,應該重新定位,把學生視為積極的活動者,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創造性,使他們能夠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動。如基丁老師一樣,教育者應該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和行為的引導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尼爾被基丁老師“喚醒”,卻又用自己的生命使眾多的“託德”從“死亡中醒來”,這種代價太沉重了。誠如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要人們以鮮血的付出為代價。我希望,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此為戒,從“死亡中醒來”。

第3篇

在《死亡詩社》中,羅賓·威廉姆斯把這句梭羅的詩宣講給他新一屆的學生。

名字容易讓人誤解,其實這不是一部充滿死亡氣息的電影。在那裏,沒有普拉斯那樣的女人故事,也沒有陰冷刺骨的文字。相反,這應當歸類於學校青春劇。在這個嚴謹的威爾頓教會學校(男校)有着這樣的四個口號,傳統,榮譽,紀律,優秀。學校裏,有這樣一羣俊美如阿波羅的男孩。他們的眼中閃着好奇的光芒,對愛和異性的憧憬,掙扎着奮起的力量,嚮往一次不計代價的獨立的飛翔。

這是七個男孩的故事,他們是:託德,尼爾,查理,諾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託德是個不敢表達自我的男生,他的哥哥十分優秀,所以他總是顯得有那麼些自慚形穢。尼爾是一羣人中的首領,為人直爽性格熱情。查理是一個肆無忌憚的人,沒有他不敢説的話也沒有他不敢做的事。諾克斯愛上了一個女孩,在三番兩次的膽怯中最終鼓起勇氣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學校。基丁的出現,似乎改變了他們的未來,但他們眼中閃耀的光芒,又證明了他們內心的期盼。

第一堂課,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書上對詩歌評判與賞析規定那一頁,並努力告訴他們青春的活力和詩句的甜蜜,讓大家都叫他“船長”,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爾乾脆的撕去那一頁,懦弱的託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頁,認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頁。學生不一樣的表現並沒有讓基丁感到奇怪

第二堂課,基丁站在講台桌讓大家上講台來換一個眼光看這個世界,讓他們朗誦自我的詩歌,讓他們用詩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尼爾很驕傲的展示自我的傑作,卡梅隆寫得規規矩規矩,膽小的託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

第三堂課,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夢想是不能對抗現實的,他們必須在現實的天空下放飛自我的夢想,他鼓勵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和夢想,又着實為他們的現實擔憂。尼爾愛好戲劇,可他父親並不期望兒子和戲劇沾上邊,基丁不止一次的鼓勵尼爾把自我的想法説給父親聽,尼爾辦不到。尼爾瞞着父親參加了學校戲劇團的演出,父親意外出現,冰冷的拽走了尼爾,還嚴肅的説要把尼爾轉送軍校。尼爾一聲大叫,然後獨自説:“我演得真好。”

最終一堂課,一個戲劇愛好者,一個詩人,一個學生,一個活生生的靈魂死了。無奈的尼爾最終拿起了父親書桌裏的手qiāng,指向了自我……託德的難以置信,在白雪皚皚的雪地中,託德不斷奔跑卻又不斷摔倒,還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無法理解這一切,他無法原諒這一切。當七個男孩中唯一一個依然嚴謹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倫報告了學校關於基汀教師鼓勵他們組織死亡詩社之後,基汀只能選擇離開。忍無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後也被學校開除。可在他身後一個接一個的靈魂站了起來。即使是校長也不能把這些孩子從課桌上拉下來,他們獨立、驕傲、自信。

他們反覆吟唱着惠特曼的詩句:“啊,船長,我的船長。”應對這個世界,他們做了第一次發自內心的選擇,一個願意承擔後果的選擇。基丁最終的笑容是對他們最好的鼓勵了,他們已經長大,已經獨立了,他們已經學會怎樣在這個世界和自我的夢想一齊生存了。

影片依然有美國電影的一貫風格——豔麗的色彩,逗人的橋段,戲劇的衝突,煽情的故事。然而,導演並沒有所以而讓影片止步於此。

浪漫的詩人走向了死亡,無法理解現實,僅有把自我捏碎。

勇敢的鬥士離開了,他會用他的一生去戰鬥去向現實挑戰。

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從生命和死亡的對話中透徹地理解了人生的智慧,他會獨立地承擔自身的命運。

無畏的船長被放逐了,他註定是一個流浪的遊吟詩人,也註定是他船員們一輩子的老船長。

影片名為;,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僅有讓不屬於自我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電影在一羣站在課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視下劃了句號。可生活還在繼續,看電影的人還在繼續。我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樣獨立的站着?

電影是門遺憾的藝術,她界於創作與未完成之間。她象一盞燈,照亮你心靈的一條小路,啟發你,引導你,讓你獨立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完成,去實現。看電影也是一件很獨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你歡樂,你悲傷,你憤怒,你感悟。在電影裏,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我的,都是獨立的。

我們的獨立精神應當植根於生命的野性,夢想和勇氣,生命是對於這個世界的狂野的愛。或許生命有時會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靈魂深處面向生的勇氣和對生的渴望。

第4篇

keating老師的教育方法我很贊同,而且也是我從我的中學學到的東西。

但是如果結局是20__年後keating老師的學生一個一個都成了才,那這部片子就降低了一個檔次。

是的,最後的結局是悲傷的,大家都很同情keating老師。

當看到todd站上桌子,大喊:“oh, captain, my captain(噢,船長,我的船長)”的時候,我也感動的幾乎要哭出來。

但是我必須要問一句:neil的死到底是誰造成的?如果keating老師不來,neil是不會死的,為什麼keating老師來了以後,他會自殺?

有教過如果遇到困難,如何重新出發直到達到願望麼?

在我看來,只要秉承beextraordinary的思想,neil一定有一天能達成所願,但是在那之前他卻因為一時失意而選擇自盡,這是keating教學方法中的缺陷造成的,他只強調結果和目標,沒有強調方法。

但是就是這樣的不完美,把keating塑造成了凡人,他也只是一個普通教師,他也會有過錯,他也要learning bydoing,也使這部電影擺脱了俗氣的結尾,更加有深度。

第5篇

我們的教育要教給學生什麼呢?-----獨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夢想,是我看這部電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日,因為我們都會死去。”影片的開頭,基廷就對他的學生説這樣的話。

我們被太多的期望和壓力在約束着,所以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想着怎樣抓住今日,只是一向在追求未來,實現別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們很多人都在妥協着。因為夢想太沉重了。

為了讓學生能真正領悟獨立思考的含義,基廷站在了講台了。因為他要讓學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換個思維,去想問題。

影片中,基廷讓內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讀他的詩。安德森由於內心的恐懼,不願意上台。基廷便讓他在台上表演怎樣哭喊,還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讓安德森表達自我內心的想法。情景很讓人抓狂,卻也讓人釋然。

為了讓學生懂得如何在團體中堅持自我的獨立觀點和信仰,他讓三個學生在院子裏行操,以此來揭示:每個人都在妥協中與別人趨同,雖然我們是以自我的步伐在前進。我們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接納的需要,但我們必須要堅持自我的信仰獨立,即使在別人看來是如何的糟糕。

電影中的尼爾,一個生性外向,有自我追求的人,卻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可。他無法逆父親為他未來做得計劃,於是,他選擇了自殺。對自由的嚮往值得我們用生命的換取。他是一個在期望下杯具的縮影。

安德森與尼爾同宿舍,可他倆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點比較像的是,他們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無法做自我喜歡的事情。在基廷的課上,安德森最終突破了自我內心的恐懼(不自信,否定自我)。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長面前,公然表達自我的感情以及第一個站在桌子上,對基廷説:“哦,船長,我的船長。”

此刻我們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殺我們的個性,讓我們全服於權威和標準。獨立的思考變成是一件艱難和珍貴的事情。

第6篇

?死亡詩社》的背景是美國五、六十年代的一所優質教會學校——威爾頓預備學院。這是一所以“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為信念的優質學校。

開始場景:“再複習一次,你的蠟燭點燃後……”這個每年都會在開學典禮上重複的程序,那位老教師還是被再一次的提醒,顯示了這個學校辦事非常嚴謹、傳統、細緻的特點。管風琴的配音:知識之光……點燃蠟燭……讓人對開學典禮心懷敬畏。學校創始時只有5名學生,今年畢業51人中有75%的學生升入常春藤名校”,校長自豪地説“這是積極力行本校所教授的信念的結果。是全國最好的大學預備學校。”

特寫鏡頭:一對夫婦同時轉臉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是滿臉的自豪感。然而,在華麗高貴的外表下,這個優質學校的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問題:它就跟咱中國的應試教育下的學校一樣,統一課程,統一標準,統一管理,以升學率為目標,繁重的作業、重複單調的拉丁文課、嚴格的作業要求,壓抑着學生的本性、慾望和自由的思想。

新學期開學了,學校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老生之間親熱地聊起了暑假話題,新生,插班生以及他們的父母既興奮又期待地與老師們進行交流。這一年,應該延續以往的傳統,每位畢業生心無旁騖地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令人豔羨的名校名專業,繼續演繹名校輝煌。但是本學期新來了一位教師——約翰·基丁,卻使得這個學校差點走向崩潰的邊緣。這是怎麼回事呢?

基丁是一位教學方法很特殊的老師,他一反傳統的教學方式,用獨特的做法激發學生的思想活力,讓其釋放壓抑的心靈,渴望神祕的事物、自由的思想、浪漫的愛情,開始認識自己。但他的這種教學理念與方法卻與學校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方式發生了嚴重的衝突,並不被認可,最終只能以悲劇收場,讓人唏噓不已,又陷入沉思。

整部影片中可供挖掘的元素非常之多: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衝突,親子溝通問題,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學校育人理念的堅守與突破,小組合作學習、暑期實踐活動、貴族精神本質探討、戲劇課程開發……甚至是山洞、時鐘、飛鳥、大雪的隱喻,人物性格分析等等,都值得分析與玩味。限於篇幅,本文只探討我的同行——約翰·基丁老師的教育方法走向失敗的必然性以及帶給我的啟示。

基丁老師有着超越常人的素養與眼界,但他的個性特徵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格格不入”!

首先是長相的格格不入。羅賓·威廉姆斯天生的喜劇演員的長相讓他與嚴肅、嚴謹、寧靜、優雅的校園氛圍、學究氣息濃郁的年老同事形成鮮明對比。無論是在開學典禮的莊嚴時刻,還是他對學生教學時的誇張表情,或是他在啟發學生時的微小動作(豎大姆指、挑眉毛、擠眼睛),都富有喜劇、鬧劇色彩。

基丁的教學方式也是與傳統格格不入。出場令人咋舌:吹着口哨(老柴的1812序曲,我想應該是代表自由和解放),教室裏慢慢蕩了一圈,在學生驚異的眼光中,又晃出了教室。接着主角又發揮了喜劇演員的天分,在門口一探頭,甩了一句:“well,comeon!”搞得學生們一頭暈菜,不知道他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幾個膽大一點的猶豫不安地站起身,其餘的人也只有亦步亦趨地跟着走到了校史陳列室。他第一句是“哦,船長,我的船長!。以後可以這樣叫我。”於是通過幽默的講解和誇張的動作讓學生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並且牢牢記住了這個單詞“carpediem”抓緊時間(採擷你的花蕾)。

如果説出場還算引人注目的話,撕書就顯得離經叛道了。我聯想到了《紅樓夢》中的晴雯撕扇的情結,代表了晴雯性格中的某種桀驁不馴和反抗的意思。這裏的場景同樣也反映出基丁的教育哲學是對權威敢於挑戰。“這是一次戰鬥!戰役!學會自己思考,學會語言和文字。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為了好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基丁興奮地咆哮着,周圍的孩子們跟着一起瘋狂。之後他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的詩句,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周圍的一切;鼓勵並默認他們成立死亡詩社,違反門禁,在山洞裏聚會念詩、表達隱祕想法……上述的種種做法必然會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的追棒:孩子們終於興奮地發現,他們有一位與他們一樣有點叛逆、有點頹廢、充滿激情,不乏幻想的理想主義老師。他自由地散發着對於獨立、浪漫生活的渴求。於是開始崇拜他,親近他。“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基丁隨口拈來的詩句又是多麼令人興奮與神往。浪漫總是吸引人的。這也正是導致他自己與學生們的悲劇所在。谷歌公司的企業文化中有一句名言:不要相信河馬的話!鼓勵員工獨立思考,發揮創造性。之所以被各大企業模仿與推崇,那是因為它是在當代這個自由寬鬆的崇尚自由的環境當中。但放在影片中的那個時代卻是萬萬不應該,然而基丁這樣做了。讓人為他擔心。

影片中尼爾的成長與抗爭的發展主線恰似基丁的自由哲學與傳統教育理念的抗爭。尼爾,一個聰明、富有活力、領導力、學習優秀的學生。出於對基丁老師的好奇,從校友紀念冊中查找到基丁曾是死亡詩社的成員,於是興奮地鼓勵同學加入死亡詩社並恢復它的祕密活動。順便説下,我認為《死亡詩社》的題目,就預示着詩社被打壓、出賣與解體的結局。懲罰的板子不僅僅是打在了紐旺達身上,更是開始打向了死亡詩社及其每一個成員。尼爾的戲劇表演,受到父親的強勢打壓:不好好讀書,去演什麼戲?苦情記:我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才讓你到這兒來讀書。於是基丁鼓勵尼爾回家跟父親再談一次,尼爾照做了,但這次的談話顯然是沒有成功,所以尼爾惶惑不安地向基丁表示已經跟.父.親.談.了.,.想.來.父.親.會.同.意.的.,.只.不.過.是.要.出.差.四.天.。.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是明顯在撒謊。他們肯定大吵了一架,父親是不同意的。所以在兒子演出之後,即使是那麼成功,父親也提出必須讓兒子轉學。沒有對話,沒有溝通與交流,也沒有欣賞。只有強權與服從。上軍校——再考上哈佛——當醫生……生命容不得出一點差錯……遺憾的是,基丁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看不出尼爾內心的痛苦和掙扎。所以在演出結束後他搶到尼爾面前説的話被他父親搶白,搞得很失落。最終尼爾的自殺讓人陷入沉思,這本來是個可以圓滿的皆大歡喜的結局。因為基丁的理念沒有錯,尼爾的興趣值得保護和鼓勵,但恰恰與事實格格不入,所以必須有人為此付出代價。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人學會走自己的路,有獨立的思想,批判的精神,不斷成長。影片有兩次表達了對教育目的的思辨:場景一:好心同事的友情提醒:“你鼓勵他們成為藝術家是很冒險的。他們不再滿腦子胡思亂想,我也就放心了”。基丁反駁:“不是成為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思想者。只有在夢想中,人類才是自由的”,這次的思想交鋒,基丁打了個小小的勝仗;場景二:校長批評基丁的做法,他僅回了一句:“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就被不耐煩地打斷“是教給他們傳統、紀律。送他們上大學,其餘的就不用管了!”這次是基丁的力量過於渺小,反襯出傳統勢力的頑固。所以悲劇就發生了。如同《蒙娜麗莎的微笑》,《生命因你而動聽》,《放牛班的春天》中的結局一樣,這些優秀的富有教育眼光的老師還是被學校開除了。但正是他們存在過,所以導致了教育的不斷進步。

分析完基丁的失敗的必然性後,我們需要思考為師之道。我們需要向基丁的教育中吸取什麼教訓?基丁顯然不是一個完美的教師。比如他過於激進,他的觀點“及時行樂”有一定的負面性,他單方面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卻沒有告訴他們如何“正確理解生命中的各種衝突,並理性地作出抉擇”。他自身也沒有意識到尼爾父母及校方的“合理性”並在複雜的情境中尋找更好的發展可能,這也許就是基丁浪漫情結、激進思想導致了他的教育最終受挫。他必然沒有考慮到與傳統教育單打獨鬥之後,他自身難保,他勸尼爾跟父親再交談一次之前沒有了解清楚尼爾的家庭情況以及尼爾的個性特徵就盲目地加以鼓勵……

基丁所持的對教育的目的認識目前看來還是正確的,甚至他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這個過程中有矛盾衝突是必然的。但尼爾的死卻不是必然。所以基丁的思維方式有其侷限性,亟需改進。生活並不只是充滿激情與感性的,不能過於詩化。

除此之外,生活還是數學的、科學的、理性的。雖然詩意生活不可缺少,但在教育中教師一定不能有單科獨大的觀念,必須儘可能地對其他學科減少影響。對生活充滿激情沒有錯,但激情需要引導,需要感性與理性結合。“儘可能地避免引導學生到一種過度瘋狂的激情中——這種過度的激情只有在偶爾的聯歡、詩會上才可能,但人生不能長久處於那種狀態,否則……就會陷入納粹式的狂熱中。這樣,生命中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處於了一種激烈的對抗狀態中”(幹國祥)。電影《浪潮》就是涉及此種持續不斷的激情最終導致了狂熱和混亂。

著名的教育家顧泠沅先生提出過:尋找教育的中間地帶,就是很好的觀點。教育改革需要中間地帶。過於激進,走得太快,來不及思考。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平衡。找到兩個極端的例子,比如杜郎口教學模式和“以教為本”的單調授課模式。然後,通過自身的教學內容進行不斷調整,走向自己的平衡。“教育永遠是平衡的藝術,在不確定的河流上尋找最佳航線。前面有平衡,盡頭有平衡,中間不斷地來回擺渡。”(魏智淵)。

不可否認的是,正是由於基丁的義無反顧的教育實驗,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偉大之處,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影片最後有最動人的一幕:學生們站到桌子上,呼喚他:“船長,我的船長”。為什麼不是所有學生都站到桌子上?因為這樣的結局才是完美。儘管你有激情和勇氣去做,去實驗與探索,但還是會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了妥協(或者是暫時的妥協)。這就是基丁教育理念的成功之處——每個人都具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與想法,哪怕現在是不成熟的。

第7篇

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課上,我們欣賞了一部美國的片子《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在校慶典禮上,學生們穿着一樣的校服,一口同聲的説着校訓:傳統、紀律、榮譽、卓越。學校禮堂裏莊嚴和死氣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裏泄露了出來。在那裏,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

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基丁老師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一羣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很純淨的故事。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最後一個場景裏抑鬱中的高潮,昇華了該片的寓意。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自以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傳統。然而這傳統,是來自於我們的成人社會的現實主義的傳統,而不是發自作為當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的浪漫主義的傳統。在成人社會中,出於他們的本能,把他們的實利主義的性格灌輸於學校教育的諸種體制之中,並且,作為師長,作為父輩,他們自以為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他們認為,唯有一個在貫徹了實利主義教育的體制之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才能夠免受傷害。

於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習法律,學習各種生存規則。同時,也學會屈服。在他們的現實主義的教育培養之下,我們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種氣質,我們變得現實,我們變得急功近利。我們也許會成為一名合乎他們設計的會計、醫生、律師、政客……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逐漸喪失了生命本質中的創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課堂裏,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在沒有遇見基汀老師之前,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宿命;在遇見基汀老師之後,我們的自由慾望被不可遏制地擴張了。也因此,我們看到了我們的人生所面臨的,竟然是怎樣的一出悲劇!

如果説,這部片子裏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着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繫點。他是現實世界裏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裏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學生髮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裏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着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這一羣在禁錮裏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是,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裏,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揹負着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死亡詩社》從頭到尾都讓我被一層一層的激情侵襲着,但這裏不是天堂,它從未離開過現實世界。我想這部電影在今天的現實意義也許正好像一個實利主義的社會風氣裏重新呼喚學校教育的人文關懷。

第8篇

今晚觀看電影《死亡詩社》,引發了許多我對於應該如何教育這個問題的思考。

校長先生的保守,是家長和社會利益的代表,他們從社會的最基礎的思想出發,他們的思想,在代替年青一代人的思考,他們用他們固有的經驗設來年青一代的未來,是為社會創造平庸者。

基頓先生的新穎的詩學課程,讓我很受感觸。他用很形象的行為來表達抽象的理論,比如讓學生站在桌子上,來説明換一個角度,看到的世界就會不一樣;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實的自己,在真實的基礎上,需要走的與別人不同,因為用平庸的大眾的眼光,看到的任何的世界都是一樣的。

最重要的影響可以説是“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一個象徵,一種理想。在這裏,每個人都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詩情,讓情緒自由流淌。所謂“死亡”是冊許的死亡,是規整,呆板的庸常人生的死亡。這種“死亡”境地是影片的靈魂所在。影片的最終,以尼爾的自殺,基廷的被革職告終。死亡詩社消解於秩序之中。這説明基廷向傳統教育制度挑戰的行為是秩序所不允許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這部影片的最激情一筆在於結尾:基廷先生即將離開,tod在校長面前,躍上課桌,大叫“船長,我的船長”。在恢復的平衡之後的不平衡:死亡詩社解散了,老師離開了,但是其充滿人性的自由思想已經發生作用,從最膽小到敢冒大不韙,tod的變化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表面上,人可以回到常規生活中來,但接受過自由思想點化的心靈卻永遠閃着特別的光澤。

做你自己,換角度思維,在這些細化的內容中,我看到了真實,也看到了不論是做任何一個超越大眾思想的行為,都是會受到很多的質疑。如何在質疑中堅持自己?堅持自己的想法?是我今後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9篇

今天,學校的仁愛講台給我們介紹了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影片《死亡詩社》,在一個充滿了凝重風格的學院裏,一羣本應是朝氣蓬勃的少年在傳統教育的漸染下成為了一羣循規蹈矩的傳統學生。但是不曾有人懷疑過它的教育模式,不曾有人有過反對的聲音,直至這位反傳統的教師——基丁的出現。這位老師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給他的學生帶來了思想上的啟迪,也給眾多的人們以更多的思考與反思。

劇中最具鮮明性格的兩個人——尼爾和託德:一個誠如“仲夏夜之夢”中的精靈:熱情洋溢、嚮往自由,充滿了青春的朝氣與活力;他那顆充滿了理想而又好奇的心是那麼強烈的渴望得到理解和釋放。但是,“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的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那麼一個鮮活而又旺盛的生命只有懷着如此的信念讓自己魂歸天堂才能真正成為精靈的化身。看到那一幕,我們不禁潸然淚下,心腸糾結。到底是什麼奪走了可愛的尼爾那年輕而又熱情的生命?人們將矛頭指向了基丁老師,這個衝破了目標模式“工具理性”的藩籬,尊重並鼓勵學生髮展自我個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人生真諦的人!

尼爾的死令所有的人心痛、甚至憤怒;基丁老師為此而被迫離開更使人心灰意冷。就在人們以為看不到希望的火花之時,“船長,我的船長!”曾經那個膽小、懦弱而又沉默寡言、只知發奮學習的託德讓人們重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站在桌子上的“託德們”眼中所閃現的希望之光。“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基丁老師向他的學生介紹這些有思想的詩歌,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不僅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使他們中的一些人從“死亡中醒來”,也給我們以巨大的心靈震撼和對傳統教育的反思。

傳統的教育模式也許會因為高升學率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擁護,但是一羣羣鮮活而又充滿生氣的、本應該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學生卻在無形之中被鈍化了。人不是機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應該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的知識的同時,我們應該反思,應該重新定位,把學生視為積極的活動者,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創造性,使他們能夠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動。如基丁老師一樣,教育者應該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和行為的引導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尼爾被基丁老師“喚醒”,卻又用自己的生命使眾多的“託德”從“死亡中醒來”,這種代價太沉重了。誠如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要人們以鮮血的付出為代價。我希望,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此為戒,從“死亡中醒來”。

第10篇

今天,學校的仁愛講台給我們介紹了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影片《死亡詩社》,在一個充滿了凝重風格的學院裏,一羣本應是朝氣蓬勃的少年在傳統教育的漸染下成為了一羣循規蹈矩的傳統學生。但是不曾有人懷疑過它的教育模式,不曾有人有過反對的聲音,直至這位反傳統的教師——基丁的出現。這位老師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給他的學生帶來了思想上的啟迪,也給眾多的人們以更多的思考與反思。

劇中最具鮮明性格的兩個人——尼爾和託德:一個誠如“仲夏夜之夢”中的精靈:熱情洋溢、嚮往自由,充滿了青春的朝氣與活力;他那顆充滿了理想而又好奇的心是那麼強烈的渴望得到理解和釋放。但是,“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的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那麼一個鮮活而又旺盛的生命只有懷着如此的信念讓自己魂歸天堂才能真正成為精靈的化身。看到那一幕,我們不禁潸然淚下,心腸糾結。到底是什麼奪走了可愛的尼爾那年輕而又熱情的生命?人們將矛頭指向了基丁老師,這個衝破了目標模式“工具理性”的藩籬,尊重並鼓勵學生髮展自我個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人生真諦的人!

尼爾的死令所有的人心痛、甚至憤怒;基丁老師為此而被迫離開更使人心灰意冷。就在人們以為看不到希望的火花之時,“船長,我的船長!”曾經那個膽小、懦弱而又沉默寡言、只知發奮學習的託德讓人們重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站在桌子上的“託德們”眼中所閃現的希望之光。“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基丁老師向他的學生介紹這些有思想的詩歌,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不僅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使他們中的一些人從“死亡中醒來”,也給我們以巨大的心靈震撼和對傳統教育的反思。

傳統的教育模式也許會因為高升學率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擁護,但是一羣羣鮮活而又充滿生氣的、本應該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學生卻在無形之中被鈍化了。人不是機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應該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的知識的同時,我們應該反思,應該重新定位,把學生視為積極的活動者,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創造性,使他們能夠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動。如基丁老師一樣,教育者應該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和行為的引導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尼爾被基丁老師“喚醒”,卻又用自己的生命使眾多的“託德”從“死亡中醒來”,這種代價太沉重了。誠如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要人們以鮮血的付出為代價。我希望,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此為戒,從“死亡中醒來”。

第11篇

看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去了好久,從某個不經意間被打破的清晨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説,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太過純淨的故事。我説的太過是因為它沒有被商業化得很濫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藥的性質。一羣青春年少的男孩們,一個對生命有獨特理解的老師,還有他們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嚴格的名牌中學。

影片主要講了一羣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着最後一個場景裏抑鬱中的高潮,昇華了該片的寓意。回過頭細細品味時,影片豐富的內涵甚至會讓人分不清,究竟誰是該片的主角,基丁老師?學生?還是如鐵屋般禁錮人的心靈的體制或者説是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説,這部片子裏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着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繫點。他是現實世界裏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裏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學生髮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船長?),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裏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着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這一羣在禁錮裏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裏,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揹負着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在尼爾的世界裏,展現的是一個人如何從別人生命陰影裏走出來,看看陽光灑在自己身上的光輝,做在想要走的路。尼爾在基丁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瞞着父母參與他夢寐於求的話劇的演出,他飛揚的生命在“仲夏夜之夢”裏的精靈身上光芒萬丈。然而當帷幕落下,他還得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夢想之間,尼爾無路可逃,終於,在一個飛雪的寒夜,他最後一次帶上精靈的荊冠,踏着冰涼如水的夜色,了結了自己短暫的生命以一個自由而鮮活的生命的姿態發出他最後無言的憤懣。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越,也能看到揹負着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的無奈和呻吟。

而片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那就是託德。膽小,懦弱,發奮學習,沉默少語,看着他的時候,總覺得自己體內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鳴着。在他無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隱藏着激情的,但他的激情總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後才有了一次無發抑制的爆發。基丁老師的走,他無能為力,甚至無奈地充當着指責人,在基丁離開教室的瞬間,他站在了課桌上,呼喊着:“船長,我的船長!”這是基丁教的方式,一種換種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現在,這種方式成為公然嘲笑現實世界可悲束縛的武器,雖然對於這個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導演還是讓我們看到在託德的帶動下,班裏的同學幾乎都陸續地站了起來,場面有點煽情,也不是很真實,但這確實給了我們每個人繼續前行的希望。基丁走了,但沒有人會懷疑,青春張揚的烙印永遠留在了這些剛剛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靈深處。

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其中有兩個場景意象讓我刻骨銘心。

一次是表現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羣驚飛的空鏡頭,從未見過這麼多鳥在一瞬間飛起,其漫天之勢宛如一股掙扎着奮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的飛騰,它們撲翅的聲響驚起秋野廣袤的寧靜,即使是短暫的,但也讓這個世界聽到了它們自己的聲音。

還有就是黑夜裏穿行於迷霧間的那幾個嚮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靈魂,向詩歌取暖,在詩歌的激情裏顫慄。看不清他們的樣子,只是覺得,不經意間,心隨着他們奔向某個山洞,在那裏傾泄所有的憤懣,在亢奮的目光裏尋覓生活的力量。

一片關於詩歌的電影,當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詩般的妙句警言,如“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兩條路在森林裏分叉,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着。”

而在這裏,在託德稚嫩的臉頰上寫着,在尼爾紫荊冠上刻着,在基丁悵然的微笑裏流露着的是這樣的詩句: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而割捨和死亡都是伴隨着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終結的尼爾,有了被迫離開學校的基丁,但,痛苦的背後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讓我們看到了託德,看到滿教室的託德們,這就是延續和未來!

第12篇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薦看的一部電影,今天終於抽時間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個人覺得還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較好,通片看下來,就覺得胸口漲漲的,想要發泄,卻怎麼也找不到出口。無法説出的無奈。看到最後尼爾被他的父親逼的自殺,看到父親一直在説他自己的想法——哈佛、醫生,他終於憋不住了,向父親怒吼出“i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親説“tell us what youfeel!”我以為矛盾可以得此緩解,結果尼爾卻父親被告知如果是演戲的話想都別想,尼爾終於放棄了最後的掙扎,也許從那一時刻起他就有了輕生的念頭,因為他覺得活着沒意思,沒有價值。尼爾有如此想法也不是這一件事導致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從影片開始,尼爾的父親勒令他退出校報社,就可以看出尼爾的無奈。最後的自殺行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爾的父親,我就看到了現實社會中大多數的父母,他們把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一廂情願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認為這樣走下去肯定沒錯。但是,他們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個體,一個有着獨立的思考能力的個體,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不錯,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但那隻能是引導,只要他們沒有往壞的方面發展,何不讓他自己成長,或許他會更加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思想的宣泄,生命的價值。家長也會輕鬆點,與其一門心思的撲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時間來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

再看看基丁老師最後被當做了替罪羊,成了犧牲者,也許這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沒有好下場。犧牲了基丁老師,這不是皆大歡喜嗎——學校的榮譽可以保住,學校的穩定可以保住,學校的制度可以保住。於是就以退學逼迫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威脅他們讓他們作偽證。他們還是孩子啊!努安達堅持不説謊,最後難逃退學命運。看到託德在校長那,在父母的旁邊,他那無法申訴的眼神,他絕望了,我也絕望了。最後基丁老師終於要走了,託德終於忍不住了,他覺得必須要讓老師知道真相,他們不想背叛老師,但他們無力反抗。看着同學們一個個的站到課桌上,呼喚着“ohcaptain, my captain!”眼淚終於忍不住了,在眼眶裏直轉。基丁老師最後是帶着笑離開的,因為他知道,有那麼一羣學生已經開始自己思考了。

第13篇

現在回想本學期的第一堂課,悄然走進我們視野的就是這部名為“死亡詩社”的電影,安靜地看完,可是看完以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我為基廷老師的與眾不同而充滿興趣,因為老師告訴同學們撕下教科書的一頁而驚奇,看到老師帶着學生們在教室外以不同的方式學習而興奮,在看到基廷老師在課堂上對安德森的奇妙指導,即讓他閉上眼睛,然後一連串的追問使安德森毫不畏懼地説出了自己的想法時,我很激動。當看到學生們重新恢復了“死亡詩社”,我很嚮往。當看到尼爾的死亡時,我為此深深的遺憾。

當我坐在安靜的教室裏,三節課的時間,一直看到了影片的結尾,忽然覺得眼眶發熱,有一種想要流淚卻又不是悲傷地感覺,腦海中迴盪的是基廷老師的話,是最後學生們站上桌子,用認真地充滿思想光華的眼神看着即將離開的基廷老師所説的那句“captain!mycaptain!”

我從中看到了認同,看到了堅持,看到了精神的虔誠,看到了基廷老師的教育帶來的結果——教出了一些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有個性和追求,有正直的堅持和執着,眼中充滿光芒的學生。

我對教育有了一些思考,我覺得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教育是一種傳達思想的過程,是充滿和創新和熱情的過程,教育的目的是要每個學生擁有自己的個性和思想,自己的追求和信仰,堅持不懈,永遠保持正直,不循規蹈矩,強調自身的獨立,強調靈魂的追求。我非常喜歡基廷老師,非常喜歡看基廷老師給學生們上課的情景,和學生們對話時的氣氛。

在深深的敬仰基廷老師的同時,我非常渴望自己也能遇見一位這樣的老師,因為當看到安德森對發言的畏懼時,我想到了自己,自己也是從前就不能大方地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後來慢慢發展,覺得面對問題自己似乎已經沒有了想法,大腦和心靈同時呆滯了,我覺得這樣很可怕,很悲哀。找不到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我——一個有生命的實體,也變得千篇一律了,這樣的生命真的得不夠燦爛和有意義。想到,如果也有這樣一位老師,引導我找到自信,找到不顧一切表達自己的思想的那種感覺,那該有多好啊,尤其記憶深刻的就是基廷老師對安德森説的“記住你現在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