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800字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5.84K

三國,是一個充滿了紛爭的年代,一個英雄與梟雄輩出的年代,讓人嚮往,因此《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中我最愛看的一本。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書心得800字範文精選10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800字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一

我讀了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妙筆生花以《三國志》為基礎,記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刻畫了兩百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當我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思想在字裏行間穿梭,恍如身臨其境觸摸那段歷史。這裏既有鼓角錚鳴,硝煙瀰漫的戰場,也有文武羣臣爭權奪利。引人入勝的情節讓人忘卻了這是在述説歷史,而好像是一個慈祥的老人在講述着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故事。我深深地沉浸於故事之中,甚至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

我最敬佩諸葛亮。為什麼我最佩服他呢?因為他足智多謀、才華橫溢。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的神機妙算深深印在我腦中。

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內造完十萬支箭。面對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諸葛亮有信心的回答説不須十日,三日便可完成,並立下軍令狀。魯肅十分擔心。諸葛亮卻一點也不着急,他請魯肅接二十條船給他。,每個船上都要三十個人,還要扎草人一千個,並排列在船的兩側。

兩天過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突然派人來請周瑜了,説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將信將疑地和諸葛亮一起出發了。

五更時分,船隊接近曹軍水寨。諸葛亮令船隻一字排開。軍士擂鼓吶喊。曹軍水軍都督聽到戰鼓聲和吶喊聲,心想一定會有埋伏,便讓萬餘名弓箭手在江邊一字排開,向江中放箭。當稻草人上的箭插滿時。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隻調頭迅速離開了。到了營寨,周瑜有點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數了數,的確有十萬多隻。從此以後,周瑜再也不為難諸葛亮了。

從諸葛亮的身上我懂得了,要想獲得成功,就要學會善於觀察,勤于思考,不怕困難,還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從三年級接觸作文開始,我就覺得作文難,難於上青天。

因此,我每次寫作文時,都是搜腸刮肚、絞盡腦汁,有時候想不出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七上八下。

自從讀了《三國演義》後,我一想到諸葛亮的聰明機智就不甘心讓這該死的作文整垮我。我下定決心,努力攻克作文難關,從作文難難關中解放出來。我在認真學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加強了課外閲讀,注意培養細心觀察事物的習慣,還學會了思考問題。並把每天所看、所聽、所想的,都記在日記本里。對老師佈置的作文,我不再當個包袱,而是把它作為一次考驗自己的機會,認真審題或擬題,明確思路後,列出寫作提綱。再仔細思考,打好腹稿才動筆。寫完作文後向媽媽請教,媽媽會幫我修改一些病句,添加一些修辭手法。這樣,我的作文就比以前好了許多。老師也時常表揚我,有時還作為範文在班上念給同學們聽,這使我非常高興,也使我對寫好作文增加了不少信心。

有人説:“每一本書,都象一盞奇特的燈,不過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靈。”我覺得《三國演義》就是一盞明燈,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還讓我喜歡上了寫作文。《三國演義》你是我心中永不熄滅的長明燈!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二

【夢想同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這首《臨江仙》出現在我的視野裏,耳畔就彷彿響起古典劇《三國演義》中楊洪基那深沉而雄渾的音調,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靜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漣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樣隨着歌聲穿越千年時光,去追溯令人嚮往的歷史……而這,都緣自《三國演義》——心中永遠的經典。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一部詳盡而宏大的歷史。它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公元280年約110多年的歷史。它被學者們列為“四大名著”之一,而它也確實無愧於這一美譽。翻開它,就猶如展開了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

品讀三國,掩卷凝思,一個個英傑才俊在我腦海中翻騰:一方霸主如曹操、孫權、劉備、袁紹;博學多才的諸葛亮、龐統、徐庶、張昭;驍勇善戰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呂布等等。這些人或奸詐,或忠厚,或暴躁,或機智,形態各異,不勝枚舉,他們身上的英雄氣概渲染着一代又一代雄健的國民,久久難以消逝。

展開三國風雲歷史,最值得一提的要數聞名遐邇的“赤壁之戰”。精彩的草船借箭突顯諸葛軍師“上至天文,下至歷史”的神才謀略;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赤膽忠心的大將黃蓋為保全大局,不惜上演苦肉計,假降曹操,為火燒赤壁告捷打下頭陣;還有風流倜儻的大都督周瑜,雖足智多謀、英姿勃發,只可惜心胸狹窄,最後大業未成身先去,活活氣死在江東。

就這樣,《三國演義》我讀了很多遍,對書裏的很多經典故事更是倒背如流,從中也得到很多啟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在任何時候都是必不可少的!諸葛亮製造的木牛流馬大敗曹軍;劉葉發明的投石機大敗袁紹;諸葛亮佈下的八卦陣更是所向無敵!看來,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誰擁有了知識,誰就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誰擁有了知識,誰就能輕而易舉獲得戰鬥的勝利!

同樣,當今世界,誰領先,誰獲勝;誰落後,誰捱打。一個個慘痛的例子告訴我們:只有發奮圖強,好好學習,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學到更多的新科技,才能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三

這個暑假裏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故事。書中寫的劉禪,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周瑜,魯肅,張飛、許褚、典韋,這些人物給我的印象很是深刻。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關羽,因為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温酒斬華雄中這些故事都是耳熟能詳的,我很佩服關羽能殺掉那麼多厲害的人。三國裏最有智謀的非諸葛亮不可,因為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七星燈,以空城計退司馬懿,以錦囊妙計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所以諸葛亮讓我很佩服。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諸葛亮誓不兩立,周瑜還説:“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周瑜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想把劉備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我感覺周瑜氣量狹小,不像一個英雄。劉備很重視人才,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備手下的大將,但他仍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他終於歸到了劉備門下。後來,多虧趙雲單槍匹馬從曹營救出了阿斗,才使阿斗脱險。所以這些事例讓我知道劉備很重視人才,趙雲對劉備很忠誠。

《三國演義》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曹操赤壁之戰之所以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曹操沒有聽取並接受別人的意見,所以讓我知道一定要聽取別人的意見。三國給了我許多啟發,也讓我開始對歷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人要足智多謀,不能野蠻行事,做事還要三思而後行。

《三國演義》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千姿百態,各長有短,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讓我知道了,人有所長,必有所短,不應以善小而不為,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這真是一本值得品讀的書啊!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四

提起曹操,人們腦海裏便會浮現出一張這樣的京劇臉譜:水白底,上鈎青紋,眉心紅點,典型的奸詐之像。曹操的奸臣形象已經深入人心,而我以為,曹操是一位不同尋常的英雄。

英雄表現一:治世之能臣

人們之所以認為曹操 “奸”,是因為它“挾天子以令諸侯”。可在我眼中,這只是他在亂世中的英雄所為。眾所周知,漢獻帝軟弱無能,東漢後期政治黑暗,甚至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景象。曹操做丞相後,採用嚴格的法律法規,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此外,他唯才是舉,廉潔奉公,社會風氣日益好轉。在此基礎上,他實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如屯田制,户調製等,不僅很快地恢復了農業,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還有效地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試問,若無曹操的“強硬”,何以平天下?連毛主席都曾經説過: “曹操是白臉奸臣,那是封建正統制造的冤案,這個案要翻”。儘管曹操權傾朝野,能力非凡,他至始至終都做好他臣子角色。有一次,孫權派使者向曹操稱臣,並勸他做皇帝。但曹操將其書信給羣臣看,説“是兒欲據吾著爐火上耶!” 羣臣也乘機勸他,但是他卻説“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足見其為人真摯,光明磊落。曹操,有道,有義,有治,有度,有德,實在是令人佩服之英雄也!

英雄表現二:亂世之奇才

“説曹操曹操到”,其實説的就是曹操用兵之神速。曹操不僅是一位能臣,還是一位軍事奇才。官渡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曹操之軍事之才在戰役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是袁紹。當時,袁紹後方穩固,兵精糧足;而曹操處於四戰區域,兵殘不堪。但是曹操毫不畏懼。面對袁紹大軍的白馬之圍,他親自上陣。用計佯攻,吸引袁軍分兵西向,然後突然調轉方向,打得袁軍措手不及,曹操初戰得勝。在接下來兩個月的持久戰中,曹操處境極為困難。袁軍作高櫓,起土山,挖地道,無所不能。但均被曹操以設投石機,挖掘溝壑等法。最終決定勝局的戰役是烏巢之戰。袁紹的謀士許攸投降曹操,獻計偷襲。曹操在分析了形勢後,果斷地採納意見,最後打敗袁紹。想想看,許攸可是袁紹的人吶,曹操的膽識和用人,真讓人歎為觀止。縱觀官渡之戰,曹操雖身處劣勢,但他有膽,有謀,有文,有武,不愧為“非常之人”吶!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本三國演義,一羣英雄人物。我獨愛曹操---有道,有義,有治,有度,有德,有膽,有謀,有文,有武。若能如他,我之大事可成也!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五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的長河中湧現出大批的文學著作。而我最鍾愛的一本文學作品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這是羅貫中根據陳壽的《三國志》而編寫的七十三需的三國故事。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裏面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振奮人心。起初我最喜愛的人物是關羽關雲長,相信大家對此人並不陌生,他就是五虎上將之首,義絕關羽。書中有關他的故事情節描繪的也是有聲有色,就拿温酒斬華雄來説。十八路諸侯無一人敢戰華雄,這時關羽挺身而出要求出戰,曹操為其壯酒送行,關於説:“回來再喝也不遲!”不一會兒就提着華雄的頭進了帳。一摸酒壺還是温熱的,曹操大讚關羽的武藝高強。

還有一件家喻户曉的事件,那就是過五關斬六將,關羽得知兄長還在人世,義無反顧地帶着嫂夫人離曹。一路上遇到曹軍將領的百般阻撓,然而關羽越勇殺將了過去。最後曹操下令讓關羽與其兄相聚,這才免了傷亡與其兄弟相會。從這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關羽義絕沖天。然而在小説的後半部分關羽變得自傲自大以至於失了荊州,身首異處,一代武聖如此下場,讓人不勝唏噓。

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另一位傳奇人物的出場讓我逐漸的喜愛上了他,他就是諸葛亮。劉備三兄弟三次恭請諸葛亮於草廬之中,諸葛亮被其誠意所打動,從此為劉氏江山奔走效勞。與他有關的故事情節實在太多了,咱們先拿草船借箭一事説起,那是赤壁之戰的一個相關情節。周瑜對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孫劉聯軍的箭支快用完之際,故意擠兑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時間內 交出20萬隻箭,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諸葛亮胸有成竹,並且告訴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諸葛亮其實早已暗觀天象 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霧 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計, 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霧 諸葛亮問周瑜借來幾十艘船隻和百餘兵丁,鑼鼓齊備 並且在船上遍扎草人 開到曹營面前擂鼓吶喊 明知曹兵在大霧天定不會出戰 ,只會射箭退敵,果不其然 曹操並不出戰,直命曹兵亂箭拒敵 在曹兵亂箭之下 幾十萬只箭全紮在草人之上 遍佈船隻倆邊, 諸葛亮估計箭支早已20萬足夠有餘 命眾軍士高喊謝曹丞相賜箭, 待曹兵知道上當來追時,早已返回江東大營了。從此事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諸葛亮對於蜀國的建立功不可沒。劉備死後,諸葛亮盡力輔佐後主劉禪,後又出師北伐,對內又頒佈了一系列的法令。使蜀漢出現了興旺之象,然而不幸的是諸葛亮在北伐途中因疾而去客死五丈原。諸葛亮的離世使蜀國元氣大傷,蜀主無能,使蜀國走上了下坡路。

《三國演義》揭示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和當時軍閥混戰下的人民的疾苦,人物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這也是我鍾愛《三國演義》的原因。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六

【義字當頭 】

記得易中天教授説過,三國中,只有曹操的政府像一個真正的政府,所有人各司其職,距離得當;孫權的政府像家庭,雖然每個人都有缺點,但緊密聯繫,十分團結。而劉備的政府呢?三個字:兄弟會。深以為然。

劉備的政府和水滸英雄們非常相似。大家都是兄弟,有難同當,為了彼此即使豁出性命也在所不惜,在他們看來,兄弟義氣比項上人頭無疑要重要得多。的確,兄弟會在某些時候能較大地維持其團結與鬥志。但團結一致與兄弟義氣向來不是一回事。它們的本質區別在於:兄弟義氣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礙,兄弟之情甚於一切,即便是最基本的原則也無法與“手足之情”相抗衡。這也導致兄弟會領導人在做關鍵決定時往往會意氣用事,置大局於不顧。而且由於兄弟義氣高於規則,內部便缺乏管理,以致終難成氣候。

劉備的兄弟會政府也沒能逃脱上述缺點的困擾。作為思想先進的兄弟會大哥,劉備其實較早就開始改制,比如招募諸葛亮、法正等人,創造官員機制等。但管理和高層除諸葛亮外,最主要的決定權仍由劉關張兄弟會老班底擔任。

典型的表現是夷陵之戰前出現的新舊體制的碰撞。劉備東征前,諸葛亮引一班文武前來勸阻,這時新體制明顯起了作用,劉備又開始猶豫要不要東征。試想如果改制十分徹底,兄弟會體制被清除,諸葛亮等人成功使劉備冷靜下來,局勢很可能被扭轉。可惜啊,改制不徹底。劉備急於“報仇”的意願在兄弟們的鼎力支持下,豈能被諸葛亮等文武阻攔住?

果然,張飛出場訴説兄弟舊情、東征之必要等等,劉備再次“去意已決”。羅貫中老爺子關鍵時刻派張飛出場,台詞之切中要害程度令人歎為觀止。

結果人盡皆知,劉氏兄弟會被打得大敗虧輸,不久劉備病亡在白帝城,劉氏兄弟會終於走到盡頭。之後諸葛亮和劉禪主持蜀國,推翻了劉備的體制。可惜西蜀政權原本就在三國中最弱,劉備在夷陵又輸得過於慘痛,還跟前盟友東吳鬧得很僵,不得已,諸葛亮用武力試圖為蜀國打出天地,又不成。“出祁山”“伐中原”,把老本都拼掉了,只有最後為司馬氏所滅了。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義字當頭既成就了劉備,也衝昏了他的頭腦,成了他失敗的重要因素。

讀《三國演義》,許多人為劉備的勝利歡欣鼓舞,為他的失敗扼腕歎息,而劉備失敗的根本則少有人探究。殊不知,陳舊的兄弟會體制早已註定了結局!

讀《三國演義》這部名著,總是讓我受益良多。這一次重讀,使我對“義字當頭”有了更深的感受。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七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題記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王朝更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演義》描寫的時期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四分五裂、羣雄逐鹿的年代,在這動盪時期,湧現出一位位英雄人物,流傳着一個個流芳千古的傳奇故事。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徹底動搖東漢政府統治,後董卓專權,飛揚跋扈,致使漢室凋零,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忠臣被逐於廟堂之高,壯士慘死於鋒刃之端,賢良空老於林泉之下,何其怪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吧。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早已悄然過去,通過這本書,讓我們又回到過去,眼前飛揚着一個個鮮活的面容,重温那金戈鐵馬的歷史畫卷,體驗那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時刻。

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先滅董卓後滅呂布,大破李傕和郭汜,又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大破袁紹,而後平馬超、滅張魯,遠征烏桓,統一北方。“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暴露出他的狹隘;官渡之戰以少勝多突顯出他的智謀。可是,赤壁一戰,二十萬大軍頃刻化為烏有,損失慘重,奠定三國鼎立。他生性多疑,神醫華佗為他治病,他竟然懷疑華佗要謀害他,遂殺死了這位神醫。這就是亂世奸雄——曹操。

他,被劉備不辭辛勞、思賢若渴的精神所感動,為劉備制定建國策略;為聯合孫吳共同抵抗曹操,他舌戰江東羣儒;三氣周瑜,智取荊襄九郡,又進軍益州,使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也曾七擒孟獲,安定後方;六出祁山,誓復漢室,多次擊退曹軍,因積勞成疾,壯志未酬,病死軍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印證了他的一生。連魏國司馬懿也讚歎他是“天下奇才”。這便是卧龍先生——諸葛亮。

他,勇猛剛毅,義重如山。“桃園三結義”,“身在曹營心在漢”,畢生追隨劉備,為劉備鞍前馬後。他武藝高強,頗有謀略:温酒斬華雄,殺顏良、誅文丑,為曹操解白馬之圍;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可謂所向披靡,英勇無敵。然在無數次勝利面前,他漸漸滋生驕傲情緒,最後敗走麥城,兵敗被殺。這便是三國名將——關羽。

此外,這本書還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喝斷長阪水倒流”的張翼德,“寶刀不老”、“百步穿楊”的黃漢升,驍勇善戰的趙子龍等等。

《三國演義》開創我國曆史小説的先河,其中名篇數不勝數,“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等故事早已爛熟於心,耳熟能詳。“赤壁之戰”透露出的智謀更令人驚歎不已:孔明江東辯羣儒,七星壇上借東風,再加上黃蓋的苦肉計、龐統的連環計,才使得那曹操上當,才會取得如此大的勝利。正因為這些精彩的故事情節,《三國演義》才成為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部分,才真正讓我們感受到我國文化的璀璨。

經典《三國演義》,大哉《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八

傳統文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如果我們缺少傳統經典,就等於削弱了民族之魂。而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教育的一部分,還能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和道德感。名著《三國演義》中“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灑脱盡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個性。足夠能引起讀者的仰慕和嚮往。《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的政治軍事鬥爭,大概分為黃忠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上演了一幕幕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三國演義》成功地刻畫了“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以及桃園結義的劉、關、張等典型人物形象,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中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的一句名言“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令人毛骨悚然,如此引來千古罵名。事實上卻有些人也喜歡曹操,這歸功於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是這種心懷大志,積極進取的精神使得曹操能從亂世之中脱穎而出,建立統一北方的豐功偉績,才有了世人對他的欽慕,和對待生活的態度。然而他不僅雄才大略,而且愛惜人才,能打破世俗觀念,不計較個人得失。“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長歌行中曹操求賢若渴,尊重賢士的肺腑之言。如此尊重賢士的首領,總是讓人心頭一暖,歸屬於他的帳下。他的志氣,開拓進取,積極向上,愛才給曹操贏得了極大的關注度。

諸葛亮人稱“卧龍”,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精通兵法戰術,志向遠大,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品德為人們所敬仰,被譽為“千里良相”,劉備愛才心切,懇求諸葛亮幫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佔荊、益二州,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就在劉備攻打吳國時,損兵折將,退守白帝城,在臨死前囑咐諸葛亮,如劉禪成器就輔佐他;如他爛泥扶不上牆就取而代之,幫他攻下這天下。“受任於敗兵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盡全力輔佐劉禪。一篇《出師表》誠摯動人,感人至深。深刻表達了對君主的忠誠,在百軍之際他沒有放棄劉備給他留下大業,毅然接過了重擔而毫無怨言。

《三國演義》中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存在於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意識當中,我們每一天所經歷的的事物中,往往都具有或深或淺的文化意藴,佈滿點點滴滴的文化痕跡。而《三國演義》的文化在於精神的傳承。曹操的心懷大志,積極進取,不計較個人恩怨,尊重賢才人士;諸葛亮對君主的忠誠,責任感和對漢室的熱愛;性格清高,但卻淡泊名利的情懷,讓我們瞭解到民族的經典,不僅提高了個人的生活品味和審美情趣,提高了個人的素養和鑑賞能力,而且讓人的品格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得到完善。

梁啟超先生説“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之進步”。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主力軍,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把傳承民族文化傳統作為己任,挑起重擔,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九

每個男孩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我的英雄夢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

話説三年級那年的寒假,因為要配眼鏡我做了散瞳,視力模糊,兩三個星期不能看書看電視,可把我給憋壞了!就在此時,老爸心生一計:“兒子,你眼睛‘不行’,就用耳朵吧!”他拿出手機,點開一個APP,“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一個男聲傳了出來,老爸按下暫停鍵説:“這是我小時候最喜歡聽的評書,袁闊成的《三國演義》,你聽聽,特別好聽!”

老爸小時候聽的東西?那可是四十年前的老古董了!能有什麼好聽的?一開始,我並不相信,結果聽着聽着,就入了迷上了癮,我是吃飯聽,睡覺聽,坐着聽,走着聽,每天都要聽十多集,365回的評書,一個寒假就被我聽完了!

書聽完了,可我還是覺得意猶未盡,正在我打算在聽一次的時候,老媽給我建議,讀一讀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天哪!《三國演義》一共七八十萬字,500多頁!裏面的語言,也和我們現在不完全 一樣,我怎麼能“啃”下來啊!還沒上戰場,我的心裏就打起了退堂鼓。老媽看出了我的畏難心理,給我打氣,“你已經聽過一遍評書,故事內容已經瞭解了,再讀書,難度就降低了,讀書會帶給你和聽書不一樣的感受,試試看吧!”

聽了老媽的話,我決定挑戰一下自己,於是,捧起了這本大部頭的書。讀着讀着,我被書中的精彩描寫吸引住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讓人彷彿身臨其境,讀來驚心動魄。《三國演義》中塑造了四百多個人物形象,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威猛剛毅、義重如山的關羽,雄才大略,卻又殘暴奸詐的曹操,一個個人物活靈活現,非常讓人難忘。而我最喜歡的是五虎將中的白袍小將馬超—— “只見一位少年將軍,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手執長槍,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這出場那叫一個瀟灑!在父親馬騰為曹操所害後,馬超興兵為父報仇,殺敗曹操手下大將曹洪、徐晃,大戰許褚。即使是敵人,曹操見到馬超時,也暗自讚道:“面如傅粉,脣若抹朱,腰細膀寬,聲雄力猛,白袍銀鎧,手執長槍”。後來,馬超將曹操殺得割須棄袍,丟盡了顏面,使得這位一代奸雄恨恨地説:“馬兒不死,吾無葬地矣!” 在《三國演義》裏,馬超最出彩之處,除了叫板曹操外,就是和張飛大戰。兩人棋逢對手,晝夜廝殺不分勝負,劉備見到這位“獅盔獸帶,銀甲白袍”的小將時不禁讚歎道:
“人言‘錦馬超’,名不虛傳!”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讀起來當然不省勁,一本書,我讀了將近一個學期。在讀書過程中,我還鬧出過不少小笑話,開篇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寫道“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看到這句話,我非常不理解,就問老媽:“為什麼到了‘週末’的時候,才七國分爭,週一至週五都不行嗎?”媽媽聽了,哈哈大笑説:“傻孩子,週末是周朝末年的意思,周朝是繼夏朝、商朝之後,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可不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意思啊!”

從聽書,到讀書,從老爸、老媽“領進門”,到如今,我已經成為標準的“三國迷”了!就這樣,我與“三國”結緣,三顧茅廬、七擒孟獲、火燒連營……三國故事,我一個不落全都知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同學們,有機會,讓我説給你們聽吧!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十

【三足鼎立,叱吒風雲】

個人來説,我不喜歡三國時代打打殺殺的場面,更不喜歡三國霸主為了吞併對方的那一塊土地而互相殘殺,有時是為了那微乎其微的一寸土地,有時是為了爭權奪位,甚至有時只是為了一位女子而逞一時英雄之風。這些所有可能的原因在我看來只是因為一個詞:慾望。

慾望,它窮兇惡極得很,它無時無刻無處不在,所有的人都懼怕它,但所有的人又都喜愛它,妄想得到它。但是,也許它可以將目光落在在任何一個人身上,指使這個人去幹他一直想做卻遲遲不敢動手的事情,但只要它糾纏上了你,你就會終日生活在醉生夢死中,你也許會把慾望誤認為希望,願望,但它並不僅僅像願望,希望那樣簡單,讓你有一種向上的動力,慾望更多的是像西楚霸王項羽那樣,想擁有自己的江山,自己的後宮,自己的一切。一切,所有,全部,整個世界,整個宇宙,人們都想得到它們。當你的脣瓣微啟,緩緩吐出“想要”這個詞並且眼神中帶着一種狂熱的慾望時,很抱歉,你和慾望的PK,你失敗了。

《三國演義》不僅僅是像它的書名那樣讓人感覺是一部武俠小説,更多的是讓世人看到劉備與關羽張飛真摯的友情,孫權周瑜曹操的胸懷大志,劉備諸葛亮的禮敬如賓,劉備完全信任諸葛亮,甚至在彌留之際將國家和儲君阿斗完全放手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待劉備忠心耿耿,這位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卧龍先生,為了保住自己為之奮鬥了一生的國家,在彌留之際還設計了他這一生最後的一場計謀,讓將軍推着他的屍身來到山崖上,敵軍看諸葛亮神色安然,被他算計過許多次的士兵們都以為諸葛亮又有什麼陰謀詭計,紛紛驚慌逃竄。就這樣,諸葛孔明,這位偉大的發明家,軍事家,文學家,贏了他這一生的最後一場戰爭,也贏了他去世後的第一場戰爭。

也許很多人都會不屑一顧的説這有什麼了不起,數數中國上下五千多年曆史長河,遠古至炎黃二帝寸土相爭,秦皇漢武鐵騎颯爽威風,唐宗宋祖揮筆寫畫山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努爾哈赤,彎弓射鵰,建立霸業,近至孫中山國父,宋慶齡國母,為祖國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毛澤東主席帶領紅軍艱苦長征,葉劍英、朱德等開國十大元帥在戰場上灑汗水拋血水,一心只為國家而奮鬥,細數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國家主席為新中國的日新月異而付諸種種努力......但是,三國裏的人物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不是嗎?每個人物,都有他存在的意義,不是嗎?我們何必去褒揚歌頌一部分人,而對另一部分人棄之不顧呢?他們都是英雄,我們所崇敬的人物,不管虛擬與否,他展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去接納他們。古代常常有招賢納士之説,在如今看來,現代仍需如此。

三國,魏蜀吳,缺一不可。在我看來,他們不僅僅是敵人,更是三胞胎,連理成枝,即使有時互相殘殺,但他們仍是誰也離不開誰,就如一個三角凳,缺了一條腿,就再也立不起來,誰説他們天生就是敵人呢?他們明明是一對好兄弟,三國中常常有的打鬥,在我看來只不過是兄弟間的嬉笑玩耍罷了。

三足鼎立,方能叱吒風雲;同胞兄弟,何必骨肉相殘!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黃皮膚黑眼珠的中國人,都有一個母親名叫中國,為什麼不能對自己的血肉至親寬容一些,為什麼容不得自己的兄弟在母親寬廣的胸懷中盡情歡愉呢?

只是因為,一山不容二虎,更容不得第三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