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白洋澱風景區導遊詞2篇 白洋澱:草原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52W

白洋澱風景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之一。其壯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歷史人文和獨特的生態系統吸引着大量遊客前來遊覽。這裏有廣袤的湖泊、藍天碧水、水鄉風情和獨特的鳥類資源,充滿着濃厚的自然氣息,堪稱一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天堂。

白洋澱風景區導遊詞2篇 白洋澱:草原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第1篇

白洋澱是華北天然的蓄滯洪區,四周有堤防圍繞,它上承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等九條河,下通渤海,是華北最大的濕地,有"華北之腎"的讚譽。澱中有純水村39個,生活着10萬勤勞勇敢的人民。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白洋澱的治理,以澱造福,以澱生財成了治理的主攻方向,澱區人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更比一年強。

?白洋澱地處燕南趙北,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歷史上不乏名臣碩輔、文人墨客、藝人工匠。關於白洋澱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晉代辭賦家左思的《魏都賦》,書中寫道"…掘鯉之澱,蓋節之淵…"。掘鯉澱特指今天的白洋澱,北宋年間始稱白羊澱,後因"汪 洋浩渺,勢連天際",遂稱白洋澱。據史志記載,北宋楊延昭曾在白洋澱屯兵御遼,現在境內的營、寨、口、壘等村名即來源於此;明成祖朱棣曾帶兵到留通澱、蓮花澱修築台田,並在洛王澱邊修建"樂駕台"記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過白洋澱,在端村、郭裏口、趙北口、圈頭等地修過行宮,康熙皇帝以"溪光映帶"讚美白洋澱大澱風光。此外,眾多文人墨客來白洋澱觀光遊覽,寫出大量的詩詞歌賦,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奇聞逸事。

?在抗日戰爭時期,白洋澱是革命老區。活躍在白洋澱的水上游擊隊--雁翎隊,利用有利地形,駕小舟出入蘆葦蕩中,輾轉茫茫大澱,譜寫了一曲曲抗日救國的壯歌。他們打日寇、鋤漢奸、端崗樓、打伏擊,進行大小戰鬥70餘次,擊斃、俘獲日偽軍近千人。有31名雁翎隊戰士為了民族獨立和祖國的解放貢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一會兒我就將帶大家參觀雁翎隊紀念館。

?現在您來到的是雁翎隊紀念館。參觀之前,請允許我先給您誦讀幾段抗日戰爭時期在白洋澱流傳的民謠:

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漢奸心裏直打顫,鬼子跺腳喊頭疼。

雁翎隊,是奇兵,端崗樓,像拔葱。澱頭、劉莊、十方院,眨眼端個乾乾淨。

雁翎隊,是天兵,打了伏擊打保運。水路切斷運輸線,旱路擊斃楊文鳳。

雁翎隊,是子弟兵,白洋澱百姓最歡迎。羣眾是水他是魚,魚水相連骨肉情。

從這段民謠中,我們可以看出雁翎隊是一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抗日武裝。它令敵人聞風喪膽,它與人民血肉相連;它有無數傳奇式的故事,它是一部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

白洋澱風景區導遊詞2篇 白洋澱:草原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第2張

第2篇

白洋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石代,澱區的西部、南部(今安新縣的留村、樑莊)就有人類活動生自。春秋、戰國時期,澱區分屬於 燕、趙統轄,以易水長城(今安新縣北堤)為界,南葛城(今安州鎮)屬趙、北渾泥城(今安新鎮)歸燕,故今日澱區有“燕南趙北”之説。也正是這橫跨燕趙的活土,以其特有地理風光,政治、軍事地位,為歷代所重視,令騷客詠歎。宋代,六宅使何承矩在澱區築堤貯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線。北宋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御遼。元代大儒劉因任教於澱區三台、安州。清代康熙皇帝在澱區端村、圈頭、趙北口、郭裏口興建行宮,先後40次來澱區遊覽圍獵。解放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曾在白洋澱指揮清風店、解放石家莊戰役,給這古老的澱區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白洋澱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23年加入共產黨的辛璞田,受順直省委的派遣到家鄉馬家寨開展農民運動。1927年夏共產黨劉亦瑜,受中共保定地委的派遣到澱區北馮村與王家驥等人,建立起澱區第一個黨支部。辛璞田、劉亦瑜、李之光、侯卓夫等革命先烈,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舍家棄業,投身革命,堅持真理,寧死不屈,成為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抗日戰爭時期,活動在白洋澱的抗日武裝“雁翎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澱區蘆蕩遍佈,溝河交錯的有利地形,開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以弱勝強,痛擊日本侵略軍,大長我中華民族之威風,顯示出燕趙兒女的聰慧勇敢。作家徐光耀撰寫的《小兵張嘎》就取材於“雁翎隊”。著名作家孫犁的《荷花澱》,孫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均以澱區為題材。白洋澱兒女那颯爽英姿,今日仍被全國人民傳揚歌頌。

澱區涉及保定、滄州兩個地級市的4縣1市,佔安新縣總面積的85%。安新縣境內水區人口10萬人,36個村四面環水,蘆葦年產值4000多萬元 ,是水區人民主要生活來源,魚類16科54種,最高產量800多萬公斤。以盛產大米、魚蝦、菱藕和“安州葦蓆”著稱。其中,元魚和桂花魚中外聞名,被譽為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開展旅遊業以來接待中外遊客300餘萬人次。每年7月23日舉辦“中國白洋澱荷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