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老師心得體會左右6篇 教育之路:老師心得書寫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61W

本文以“老師心得體會左右”為主題,分享了一些老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心得體會。通過分析教學經驗和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老師們發現自身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力。這些寶貴的經驗不僅對於教師的職業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也對學生成長和學習效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老師心得體會左右6篇 教育之路:老師心得書寫

第1篇

教育理論是人們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總結、歸納、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理性認識,是由概念、命題、原則等構築的系統的理論結構,反映了教育活動現象背後的必然的聯繫。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峯,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作為一名國小教師,為提高工作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落實我國的教育方針,培養更多更好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必須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論,按照教育規律和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設計教育活動,調製教育行為。具體説,學習教育理論的意義有如下幾點:

教育理論的發展源遠流長,到近代,教育學已經形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教育理論進一步發展並不斷分化綜合,產生了眾多的邊緣學科,如教育經濟學、教育工藝學、教育社會學等。學習和掌握這些基本理論,可以加深我們對教育現象的認識,認清教育與社會、教師與學生、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等各種基本關係,避免因認識的混亂帶來實際行動的偏差。正確的認識是成功的教育活動的前提。

教育是一種複雜的社會活動,是一種永恆的社會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和地區表現出不同特徵。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又面對眾多智力、才能、志趣、性格各不相同的發展變化着的學生,他們受到來自不同的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作為一名國小教師,要想正確解釋教育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瞭解事情的原委,抓住問題的關鍵,作出正確的判斷,就離不開教育理論的指導。

教育理論來源於教育實踐,又對實踐具有能動作用。理論一經為廣大中國小教師掌握就能轉化為強大的武器。“那些不應用哲學去思考問題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膚淺的。一個膚淺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壞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壞則每況愈下。”

這説明不能站在哲學高度用教育理論武裝的教師其發展前途是極有限的。例如,只有掌握現代教育中的師生關係的有關理論,才有可能提高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思維方式的自覺意識,使課堂教學走出“填鴨式”的泥淖。

教育理論是高度抽象思維的產物,它反映了教育活動中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具有普遍性,能預測教育活動的發展方向。優秀教師總能在課前正確判斷一堂課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多方準備;總能設想出某集體活動中可能存在的障礙,防患未然;總能在教育活動中滲透超前意識,面向未來。這種素質可以通過教育理論思維訓練獲得。

教育理論現在已經走過了簡單、片面、零碎的經驗水平階段,具有較嚴謹的科學理論體系。它是許許多多的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共同澆鑄的宏偉大廈,集中反映了當代教育發展的最高水平,體現了時代精神。通過理論的學習,我們將會為科學理論的魅力所吸引,更為理論在指導實踐工作中的作用所歎服。這將大大提高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興趣,加強教育意識,提高工作熱情和自信,搞好教育教學工作。

回顧高三一整年的教學,感想頗多:壓力、緊張、學習、進步、經驗、教訓、收穫、喜悦。。。。。。每天都滲透到了課堂教學的角角落落。凝結着學生的夢想,揹負着教師的責任,寄託着家長的期望,伴着緊張的大學聯考結束的鈴聲,我們也該給自己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下面是我在高三英語教學中的幾點心得,與大家共同分享。

進入高三,學生學習壓力增大,心理脆弱,更需要老師的關愛與幫助。作為教師,首先應具有“愛心”,要用愛的博大胸懷去包容學生的一切。不管是面對學生的進步還是落後,優點還是不足,正確還是過失,一切都從“愛”的角度出發,用愛去助長學生的信心,用愛去撫平學生的創傷,用愛去撐起一片無雨的晴空,讓學生快樂、輕鬆而健康的成長。你會驚奇地發現一切將迎刃而解。“師愛生”必然“生愛師”,“愛”是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也是我們熱愛工作,敬業愛崗的強大動力所在。

其次,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要“細心”觀察,隨時瞭解學生動向,並及時進行“耐心”指導,以避免學生走入誤區。例如,在我所教班級中有這樣一名學生,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在一次測試中,她的成績急劇下滑,並出現了情緒低落、消沉,課上表現消極等症狀。作為教師,我看在眼裏,疼在心裏,於是及時和這名學生進行談心,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早戀。幾經交談與引導,終於看到了這名學生往日的笑臉。

此外,作為教師,我們更要以“誠”待人。與學生之間要樹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係,努力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為學生的拼搏與進步,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礎。

總之,對學生,我們應毫不吝嗇地付出“愛心”、“細心”、“耐心”、和“誠心”,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責任心”的基礎之上,是責任心的昇華與體現。出於對這份職業的熱愛,在強大責任心的驅使下,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實現其學習目標。

俗話説“打鐵還需自身硬”。在教育改革迅猛發展的形勢下,要想做一名跟上時代步伐的優秀教師,首先應轉變觀念,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要努力掌握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精深的學科知識,系統的語言知識,並能準確把握大學聯考動向。在日常教學中,積極參加“聽、評課”,“研討課”、“優質課”等教學活動,逐漸完善自己的教學模式,創造出既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的高質、高效課堂。同時,要充分了解學情,做到“以學定教”,讓課堂真正體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思想,真正實現讓學生“在思中學”、“在學中思”,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達到教學目標。

“高效課堂”並非要求我們去單純地追求一種教學模式,而是要求我們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要質量,這就需要我們具體做到:

首先,要精心設計學案,充分備課,做好課前準備。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掌握學情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學案,並體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疑為主軸,練為主線”的思想,做到步驟清晰,重點突出,實用性強。讓學生依據學案做好課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學案真正發揮“學案導學,先學後教”的作用。

此外,運用多種教學法,全力打造“高效課堂”。一堂好的英語課應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環節齊全,重點突出,講練結合,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不斷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以培養學生聽、説、讀、寫等基本語言技能為目的,立足於基礎知識,讓英語課堂活躍、高效起來。而這與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息息相關。俗話説:“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英語教學的方式應多樣性、豐富性,做到“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要充分發揮直觀教具,電化設備和多媒體的作用,來輔助英語教學。

有效地設置情境,進行“情景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當然,在課堂上,教師必須做到精講精練,講練結合;知識以舊帶新,互相滲透;語言精煉,啟發到位。力避“以講代思”、“以講代練”,在重點內容知識的構建中,在解決問題基本策略的形成過程中,要多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考與表達,及時反饋與調控,提高講的“針對性”與練的“有效性”。教師還應規範課堂用語,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英語氛圍,並鼓勵學生勇於表達,形成英語思維。

“方法”是辛勤鑄就成功的橋樑,是學習制勝的“法寶”。有效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針對學生,尤其是高三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科學方法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古語云“予人以魚,惠其一時;授之以漁,惠其一世”。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勇於實踐,變“學會”為“會學”。

例如:對高三學生閲讀理解專項進行方法引導。英語閲讀理解的題型可大致分為:細節題,猜意題,推斷題和主旨大意題等四大類型,每種題型都有各自的做題方法。我們應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不是就題論題。比如在講解“主旨大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去找文中的主題句或是主題段。一般而言,主題句多位於首段或尾段,但有時也會用首段作“引子”,二段點題。但若全文找不到合適的主體段,我們可以先找出每段的主題句,將其合起來,便得出全文主題。當然這種題目也受文章體裁的影響,若遇到“新聞報道”類文章,主題一定位於首段的導語中。當學生了解了這些做題方法後,自然會提高效率,減少彎路。

如果説課堂是個“大舞台”,那麼老師就是舞台上的導演,學生則是這個舞台上的真正表演者。在素質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在英語教學面臨任務重,時間緊,學生基礎層次分明,學習能力各異的’情況下,我們每位英語教師都應立足實際,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研究新思路,接受新理念,紮實工作,持之以恆,努力讓學生在自己的“舞台上”,綻放最美的舞姿!

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侷限於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瞭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國中數學教學心得體會。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髮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這就需要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反思。新課程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倡導以'主動、探究、合作'為特徵的學習方式。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的活動,它是以教材為中心,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的相互作用,使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品質,培養創新意識,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教育改革中教師是關鍵,學生是主體。同時,教師能力的提高及學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實踐的探究中逐步確立。由此可見,教師與學生要想發展,必須要將實踐與探究融為一體,使之成為促進師生髮展、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而反思則是將二者有效結合。那麼應從哪些方面實現師生互動的反思模式構建呢?

當前,老師講學生聽已成了教學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學生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反思,聽是遠遠不夠的。要反思,就要有內容。所以學生就要先進行課堂簡要摘記。課堂簡要摘記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據。學生也能從課堂簡要摘記中更好的體驗課堂所學習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成了有目標,有策略的主體行為,可促使老師和學生進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動。有利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提高個人的創造力,所以課堂簡要摘記是學生進行反思的重要環節。

課堂教學是開展反思性學習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反思性的學習。學生的實踐反思,可以是對自身的認識進行反思,如,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課堂中的內容,都可引導學生多問一些為什麼?;也可以是聯繫他人的實踐,引發對自己的行為的比較反省,我們可以多引導學生進行同類比較,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對生活中的一種現象,或是周圍的一種思潮的分析評價,此外學生的反思還何以是階段性的,如:一節課尾聲時,讓學生進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這節課都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當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週反思一下自己的進步和不足等等。具體有以下五種方法:

①在解決問題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題是學習數學的必經之路,學生解決問題時,往往缺乏對解題過程的反思,沒有對解題過程進行提煉和概括,只是為完成任務而解題,導致解題質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整理思維過程,確定解題關鍵,回顧解題思路,概括解題方法,使解題的過程清晰、思維條理化、精確化和概括化。②在集體討論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動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維發展的基礎'。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所以認識相對有限。學生通過集體討論和交流,可以瞭解同伴的理解,有利於豐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增強遷移能力。概念形成的關鍵是重視意義建構過程,而不僅僅是單調記憶,所以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集體討論、爭辯,來促進個人反思,實現自我創新。③在回顧知識獲取時反思,提煉思想: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比較注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踐、合作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其實,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景來決定解題方法,這種方法受具體情景制約的,如果不對它進行提煉、概括,那麼它的適用範圍就有侷限,不易產生遷移。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獲取知識後反思學習過程,引導他們在思維策略上回顧總結,分析具體解答中包含的數學基本方法,並對具體的方法進行再加工,從中提煉出應用範圍廣泛的數學思想。④在分析解題方法中反思,體驗優勢:學生在解題時往往滿足於做出題目,而對自己的解題方法的優劣卻從來不加評價,作業中經常出現解題過程單一、思路狹窄、解法陳舊、邏輯混亂、敍述宂長、主次不分等不足,這是學生思維過程缺乏靈活性、批判性的表現,也是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現。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方法的優劣,優化解題過程,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通過這一評價過程,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思維逐漸朝着多開端、靈活、精細和新穎的方向發展,在對問題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學生形成一個系統性強、相互聯繫的數學認知結構。⑤在尋找錯誤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時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視對結論的反思,滿足於一知半解,這是造成作業錯誤的重要原因。結果常常出現不符合實際,數據出錯等現象,特別是一些'隱性錯誤'發生頻率更高。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從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角度來剖析作業錯誤的原因,給學生提供一個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機會,使學生在糾 正作業錯誤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理解基本概念,指導學生自覺地檢驗結果,培養他們的反思能力。

3、從課後學習情況的反思及作業情況的自我反思中加強反思能力的培養。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抽些時間回顧所學的內容,摸索知識之間的一些規律和自己在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在作業中也要認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後的作業,並要求學生仔細分析自己的對題和錯題,寫下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還可以寫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創新。

在經常引導學生反思時,如每次只是這樣簡單地做一做,學生很快就會有厭煩情緒,這就需要我們在每次引導學生這樣做的時候,給與其大量的鼓勵、啟示和評價,讓學生體會到自己這樣做的好處,使他們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得到激勵和啟示,並在後面的學習中獲得成功。如:在平時,每次引導學生反思時,我都會大力表揚那些思考認真的同學,對一些同學能在反思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的,就引導大家都向他學習。我經常對學生説: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況下比以往有所進步,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麼這個學生就是一個勇士了,因為他已能戰勝困難,獲得勝利了。讓孩子們感到自己在不斷地反思後,能夠不斷地成功,能夠經常地、認真地反思,那麼學生就會在反思中真正領悟生活和學習的思想、方法,優化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思維,是我一直想去探究的事物。在我的認識當中,國小生的思維以直觀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的發展必須具備直觀認識。也就是説,直觀的圖像是學生思維發生、發展乃至超越的素材。

本着這樣的認識,我開啟了《思維與教學》一書(美國杜威著),在書的第一章,我認識到了什麼是思維?

在杜威的研究看來,思維有三種形式:一是反省的思維;二是意識之流;三是信念。其中意識之流是指晝夢、幻想等不受控制的心理過程;而信念是指超於事物以外而對這事物的判斷;它確定(肯定或否定)一個事實、一種原則或一項定律;反省思維是從現有事實暗示其它事實,而以其間的實在關係作為信念的根據的一種過程,具體而言,它是有觀念的秩然的連貫,是有受着控制的目的,出於個人自動的探究。

它一經開始,則必有有意的努力,把信念築在證據與合理性的堅牢的基礎上。

而且反省思維有三個中心因素:一是指觀察不到的事物怎樣暗示起來。即對把見到的事物和暗示的事物的關係,有什麼可能,具什麼性質,都作出思考。在此,所見的事物成為暗示的事物的信念的基礎,成為它的一種證據。二是指示的作用。一事物預兆它的事物,是它事物的象徵、線索或暗示。三是包含證據的信念。

從杜威關於思維的論述中,我認識到本課題的選擇是有一定意義的,同時也認識到用圖像的方式來引領探究是適合國小生的科學探究的。

其一,杜威所闡釋的反省的思維與國小生的思維,其基點是一致的。反省的思維是從現有事實暗示其它事實,國小生的思維也需要以直觀的事實為基本素材。

其二,杜威所闡釋的反省的思維與探究的核心要素是一致的。反省的思維是以現有事實與所暗示事實的實在關係作為根據的一種過程,而探究是一個基於假設的證據找尋過程,他們都以客觀的認識為基點。

其三,反省的思維所表現出來的三大特徵幫助我們清晰地認識了圖像在探究中的作用,一是學生藉助已經看到的圖像,從而通過思維將圖像建立起聯繫;二是圖像可以發揮指示功能,從而做出預測和推想;三是依據圖像所做出的思維,必須經歷證據的進一步檢驗(或直觀圖像作為證據的進一步檢驗),才能是一場真正的科學探究。

綜合上述認識,我認為以圖像為支架的探究式教學,其核心是將課堂打造成一個以圖像為背景的情境,從而讓學生在經歷圖像中產生認識,在圖像的結構化刺激中發展認識,並在基於直觀圖像的縝密探究和擴大觀察中證實這種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圖像為學生探究行為、探究思維、探究情感的不斷髮生、發展、乃至超越架構了一個個支架。

創新一詞經常被我們提及,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各大媒體裏,我們似乎對它很熟悉,但我們若是靜下心來,問一下自己,到底什麼才是創新,什麼才叫創新思維,我們才會發現原來我們對它是細思極恐的,一個我們經常掛在嘴邊,天天唸叨的詞,我們卻連它到底是什麼都不知,這樣的我們是不是很淺陋,很浮誇。最近學校裏組織了幾堂關於創新思維實踐的講座,聽完之後,我對創新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發現它並不只是一個空泛高大的名詞,而是真真切切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對創新思維實踐也有幾點心得體會,故述之一二。

到底什麼才是創新,什麼才叫創新思維?這是我從創新思維實踐的到的第一個答案。其實“創新”一詞並不“新”,早在古代,我國的先哲就曾提出“革故鼎新”,去掉舊的,留取新的,只不過創新一詞經過連續不斷的發展,如今的含義更加豐富,也更加有時代感。具體説來創新就是從產生新的認識到認識用於實踐的過程,前者得到的是認識成果,後者取得的是事實成果,舉個例子,愛因斯坦推導出量子力學中重要的質能方程,並在二戰時期將該理論用於了裂變式原子彈的研究,最終加速了二戰的結束,他所提出的質能方程是前所未有的理論,這相當於創新中的認識成果;而裂變式原子彈的研製成功,則屬於創新的事實成果。而什麼才叫創新思維呢!由字面上不難看出,創新思維便是指思維上的創新,一個全新的方案、觀點、思路,都可以稱之為創新思維,其實嚴格來説創新思維與創新有着不同的含義,創新的包含範圍比較廣,可以是抽象的想法思路,也可以具體到一件東西,而創新思維則是指思維上的創新,由此可見,創新思維只是創新的一部分,一個階段,創新包含了創新思維。那麼為什麼我們要着重講創新思維呢!這是由於創新思維是創新的精髓和內核,俗話説: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只有想得好,才能做得好。也就是説沒有好的創新思維是很難有好的創新的,好的創新思維給出了創新的思路方法,讓創新變得有理可依,不在盲目,更加高效。

我們該如何創新,如何培養創新思維?這是我得到的第二個心得體會。從第一個答案裏我知道了什麼是創新和創新思維,可是我們又該如何實現他呢,我們整天喊着口號這要創新,那要創新,但這樣我們真的就能夠創新嗎,顯然是不能的。創新首先要求我們要事實求是,不能弄虛作假,自欺欺人,還要掌握科學的方法。我個人認為好的創新要先有好的創新思維,培養自己獨特的眼光和洞察力,具體起來,我們要有一定寬度的知識面,這樣我們遇到了某些方面的問題,我們可以在其他方面找到突破口,觸類旁通,這就如我們在有難題時,在本領域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法時,我們不放把目光移開,發散思維聯繫周邊相似的問題,看看他們到底使用了何種辦法解決的,再將類似的解決方法試着解決本領域的問題,聚合一下思維,這樣往往會柳暗花明,事半功倍。其次,一個人的直覺和想象力對創新也是非常有用的,人的直覺是非常神奇的,他總是可以直接繞過一些彎路,直奔問題的核心,就如平時我們在作試題,當遇到一個我們都不知到該怎麼解決的問題時,總有一些人可以直接給出正確的答案,我們就會去問他是如何求出答案的,可是他説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解,可他的直覺告訴他這就是正確答案,有時候我們也想擁有這種直覺能力,可是我們發現這些人大多是學習成績非常好的同學,他們整天在學習做題,所以這些直覺能力顯然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這要擁有豐富的知識,才能獲得這種直覺能力;想象力的存在使我們思維變得寬廣,特別是在研究一些抽象的問題時,例如量子力學的研究,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幫助研究少走彎路,更易建立起正確的微觀模型,故平時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注重想象力的運用。

在我們所學專業到底都有哪些創新思維實踐的方法呢?這個問題算是比較清晰的,因為各個講座都有一個主題,每個主題又分別主要介紹了某一創新思維實踐方法,下面我會選幾個我比較典型的方法説一下我的個人體會。

從正交試驗設計到均勻實驗設計為我們的探索性試驗設計減少了工作量,適用於水平數較多時的試驗安排。以前做實驗一般只有有兩種或三種影響因素,都是使用正交試驗設計進行探索的,但是隨着實驗複雜度的增加,相關影響因素水平的增多,正交試驗變得越來越不適用,實驗也難以正常進行,但是有了均勻實驗設計的方法,對於多種因素影響的實驗,也變得更加可行,但是由於均勻設計的試驗次數較少,在進行較少水平數的研究時精度較差,故我們一般只將之用於多水平實驗的設計。

組合法創新思維在複合材料中的應用。這個研究方法非常有趣,它告訴我們一加一併不等一二,而有時候大於二,而這就是組合法的重要作用。組合法一般是根據特定的組合法則,運用數學、機械、物理、化學或者生物學的手段,在材料、結構和功能等方面,將有關的一羣客體進行有目的匹配,以滿足某種要求,達到人們預期的效果,例如在一些複合材料的研究裏,我們想要得到一種既有一定的強度又有一定韌性的材料,我們表可以運用組合法來研究這種材料的合成,我們首先可以找一種高強度的材料作為增強材料,另一種韌性較好的材料作為基體材料,這樣組合得到的複合材料便具備兩者的優點高強度高韌性。故這種方法在材料科學工程領域應用十分廣泛。

生物仿生材料。這一課題對大家來説並不陌生,我們總是可以聽到一些新奇有趣的生物仿生材料的消息,足以看出它在材料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上這堂講座時,謝宇老師提到了一個非常典型的生物仿生材料----納米防水材料,它是根據荷葉自潔效應仿生製造出來的,人們對荷葉表面微觀結構進行了研究,發現荷葉表面有非常多的多重納米和微米級的超微結構,研究人員設想若是研究出一種像荷葉一樣可以自潔的材料,並做成衣服,那麼這件衣服幾乎不用清洗都可以保持乾淨,因為油污和水污根本沾不上。生物仿生材料的確有很強大的功能,想必未來將會有更大的應用。

整體來説創新思維實踐讓我對創新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有關材料化學的創新思維及其方法有了更多的瞭解,作為一名材料化學系的本科生,我對專業相關的研究方法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我認為應該合理的運用這些創新思維方法將之用於相關材料的學習與研究,投入到化學產品的設計與生產中,化工屬於一個國家的基礎產業,它的好壞影響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縱觀中國化工的發展史,經歷過高峯期,現在已經步入平緩,但化工在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並沒有因此而降低,為了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各行各業,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創新在這個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創新意味着突破,昭示着革新,創新的力量是巨大的,作為時代的新生力量,我們更要培養好創新思維,為時代的進一步發展蓄力。即便以後的我們從事其他行業,我認為創新思維實踐也是很有意義的一次學習,創新不分行業,不分領域,只要一個人擁有創新思維能力,那麼他的價值將是巨大的。這次為期兩週的創新思維實踐講座也算是我關於創新思維的啟蒙課,受益頗多,有感於各位老師的耐心講解,必將不負各位老師的期望,努力前行。

老師心得體會左右6篇 教育之路:老師心得書寫 第2張

第2篇

踏上工作崗位兩年了,在這期間我有過悲傷,也有過快樂,有過失敗,也有過成功。學生時代,我是一個勤奮而努力的學生,踏上工作崗位,我依然是雄心壯志,想着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想着做一個優秀的老師。可是由於缺少豐富的工作管理經驗,常常會有棘手的突發事件讓我束手無策。什麼是最好的老師?一直在尋覓答案。

假期裏讀了教育名家李鎮西寫的《做最好的教師》,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多年的經驗與收穫,書中從作者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從青澀寫起,到有一定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己的成長與成熟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頗有感觸。

有這樣一段話:“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發展。愛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書育人的動力。李鎮西老師在序言中説:“每個人都是一棵樹。

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超越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讀到這裏不禁問自己,在兩年的工作中,我有沒有達到自己最初給自己設立的目標呢,有沒有超越自己呢?

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愛表現為對教育事業的愛,對教育對象的愛。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學習優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後進生,他們更需要關心。只有那些“不可愛的德孩子”、“後進生”才最需要你的愛,他們就像迷途的“羔羊”,需要温暖,需要陽光。對於“後進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羣體,教師必須給他們一個空間,給他們更多的關懷,讓這些飢渴的花朵,沐浴陽光,健康成長。

並且真正的教育之愛,並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而是要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和服務,我們要給與學生的,是他們走出校園多年以後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習慣和性格。這種帶有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並然帶有“強制性”,離開了嚴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愛。

老師也只是個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師要怎樣擁有“師愛”呢?李鎮西老師用一句話告訴了我們:“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第3篇

教師是以人育人的事業,直接擔負着培養下一代健康快樂成長的歷史重任。其中師德是最主要的。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及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通過對幼兒教師師德的學習,本人深刻地體會到:

首先,要忠誠於教育事業,服從領導,認真完成領導分配的各項工作。要對幼兒教育盡心盡力。積極進取,努力創新。認真設計每一節課,讓孩子在每節課中都能學到知識,在工作中嚴於律己,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地更新知識,認識自身的不足,虛心學習,不斷進取。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工作能力等的培養。只有愛崗敬業,教師才能積極面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才能自覺、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穫。

每個幼兒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和尊重,要與幼兒平等相待,不能把幼兒當下級隨便呵斥。只有把愛傳遞給幼兒,把幼兒看重,幼兒得到老師的尊重,他們才會尊重和喜歡老師。愛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教師一個關注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一個手勢都能給幼兒帶來安慰和鼓舞。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少一點批評,多一點鼓勵。老師要以寬大的胸懷去愛每一個孩子,以真誠的愛心和關懷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孩子,做到一視同仁,不帶任何偏見。應用欣賞的眼光去善待每位孩子,在他們的心田中播種“自信與自尊”、善良與寬厚“的種子,讓他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享受美好快樂的童年。

作為傳道授業的老師,只有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地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幼兒。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幼兒認真。老師要正確的面對自己的工作責任心,提高自身的素質,這要求自己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積極探索,不斷開闢新的教法。

教師的言行對幼兒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幼兒都喜歡模仿,這將給幼兒成長帶來一生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時時刻刻為孩子做好榜樣,凡要求幼兒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堅持嚴於律己。

行動實踐遠勝於説教。師德不是簡單的説教,師德需要培養,需要教育,更需要每位教師自身的修養。我深深的體會到,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讓我們加強師德修養,“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以高尚的師德情操去陶冶孩子的品格,照亮他們的人生道路

第4篇

今年寒假,我和冀秋雲老師走訪了王_、馬_、陳_等同學的家。經過這次家訪工作,我感受頗深。在家訪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關心和重視,也感受到了作為教師的責任重大。

家訪帶給我們的收益很多。首先我們深入到家庭,細緻地瞭解了學生的家庭狀況,同時瞭解了學生的個性,學生在家的表現,為開學後的工作奠定了基礎。其次家訪能教給家長正確的教育方法,及時的避免孩子問題的產生。教師注重進行家訪,教會家長一些方式方法有理由根據的去轉變家長的一些觀念,對孩子的健康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陳興昊的媽媽總是説自己的孩子不活潑,學習成績不理想,我們告訴他不要總在別人面前數落孩子,應該多找找孩子的優點,多鼓勵孩子,只要孩子有進步就得表揚,這樣孩子對生活和學習才有信心,才有動力。再次家訪還能協調師生關係,從而促進學生更健康的心理髮展。親自上門家訪能讓孩子們從心理上拉近與老師的距離,尤其是學習差的孩子,而且更能夠激發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興趣是的老師,也就是的學習動力,尤其是中學生,他們的學習動力絕大多數首先取決於對老師的喜歡。一旦喜歡老師,就喜歡學習這門課程,這樣就能形成良性循環,讓孩子逐漸自信起來。

通過家訪,我覺得作為一名中學教師,要使學生愛上學習,愛上學校,應當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具備愛心和童心。我們對學生要有像父母對孩子一樣的愛,對學生的每一個關愛和激勵的眼神,學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並且會用加倍的熱情來回報我們。我們具有一顆童心,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能真正和學生成為朋友,從而使學生喜歡我們和我們的思品課。其次要尋找學生的優點。人人都想獲得別人的讚賞,中學生更是如此。特別是對於學習等各方面不是很好的學生,我們更應該想盡辦法尋找他們的閃光點,並把這些閃光點予以擴大,樹立這些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次要以平等之心關注學困生。我們老師要以平等的心態,朋友的身份來關心這些學困生,加強與這些學生及家長的交流和溝通,全面的瞭解他們,從而做到因材施教。

總之家訪使我懂得了怎樣去理解和關愛學生,也使我更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今後努力的方向。今後我會在假期期間堅持家訪,通過家校聯手使孩子們都能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第5篇

通過黨課的學習,使我深深地明白,加強黨性修養,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和浩然正氣是非常重要的,也使我在黨性修養上得到了鍛鍊和提高,特別是使我對共產黨員如何增強黨性鍛鍊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現在我對我自學的心得總結如下:

一、在學習中不斷提高黨的xx大修改通過的新黨章,對黨員義務的第一條要求就是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黨的基本知識,學習科學、文化和業務知識,努力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共產黨員的修養是一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各種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頭腦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人們頭腦中天生就有的,需要黨員經過刻苦學習去獲取,認真讀書是共產黨員增強黨性、加強修養的基本環節和重要途徑。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社會進步、歷史發展的一種推動力,是人類文明的標誌。現代社會是學習型社會。生活在新世紀的中國共產黨人,肩負着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任,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各種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即是新時期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的必備條件,也是我們共產黨員增強黨性,加強黨性修養的第一途徑和基本方法。

二、是學習法律知識。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政治文明,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們要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一個重要體現就是黨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展開活。

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必須知法,知道了,才能進一步談到守法和依法辦事。我們帶頭學好法律知識。

三、是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知識。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鄧小平進一步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的學説。在這個認識基礎上,黨中央提出了“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而貫徹這個戰略的關鍵,是提高我們的科技意識和科技素質。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發明、新理論層出不窮,知識更新異常迅速。我們只有努力學習,不斷吸取新的知識,充實自己。

古人説:“吾養吾浩然之氣”。每一名黨員幹部如果都能不斷加強黨性修養,時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念,自覺抵制各種侵蝕和誘惑,真正把黨和人民的權力用來為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服務,就能實現像xx大要求的那樣:“全黨同志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鋭氣和浩然正氣,永遠同人民羣眾心連心,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就堅如磐石。”

第6篇

從小到大,教過我的老師有不少,我從他們身上找到了誨人不倦的影子,找到了勤奮好學的影子,找到了循循善教的影子……這一個個温馨的畫面,是多麼美好,這些都是老師賜予的,感謝可親可敬的老師!

在暑假裏,我又讀到了你,老師——《感恩老師》,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學生得救,女兒永失》,主要講述了:事情發生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的那一刻,有一位老師正帶領着班上五十九名學生參加活動。禮堂突然晃動起來,他立刻意識到發生了地震,馬上招呼同學們躲在椅子下面。

幾分鐘過去了,地震暫時過去了。就這樣五十九名學生奇蹟般得救了,但是那位老師為了救學生,雙手被堅硬的水泥劃得鮮血淋漓,讓人看得心疼。而這時,他還是趕緊往學校方向跑去,那是因為學校的兩座教學樓的廢墟下壓着一千名學生,老師很着急,其中他的寶貝女兒也壓在這片廢墟中。剛開始他的女兒只是腳受了傷,由於缺乏大型吊車機械,暫時無法救援。後來,由於缺及沒能及時得到救助,她的女兒最終離他而去。每次經過女兒被困的廢墟時,去搶救學生時,都會感覺一陣陣巨大的心痛襲來,這位老師為了學生,而放棄了女兒,真是盡職,真是偉大。

當女兒的遺體被“掏”出來的時候,這這個外表粗狂的堅強漢子,在目睹女兒遺體的那一刻,突然情緒失控、放聲大哭、悲愴之情,令周圍人潸然淚下。

他,就是北川縣第一中學七年級(六)班的班主任——劉寧,一個救出自己的學生,卻永失女兒的教師!

大難來臨之際,他用冷靜和機智挽救了五十九條鮮活的生命;災難發生後,在爭分奪秒的救援過程中,他一心救助他人,自己的女兒卻不幸遇難。劉寧,他的名字深深地印在我們心間!

讀着讀着,我想起了你——老師。那天中午,我們正在認真寫作業,校長突然從前門走進來,在講台桌前談論事情。從你們的談話聲中,我們可以清楚的聽到,校長對您説:“讓二班和我們一班一起上課。”但您堅決不肯,她説:“學生太多了,上課就不能個個都照顧得到,這樣不利於他們的學習。”我們聽了也搖搖頭,心裏都不同意。校長老師最終喲不過,看了看我們也只好無奈地走了。校長走後,語文老師對我們説:“其實,不願意合班,只是希望可以多關注你們每一個人,讓你們得到更好地發展。”我們聽了這句話,心裏有種説不出的感動!這就是你,老師!。

這就是你,老師!你是最真、最善、最美的種子。你在我們心田播種後,它就發芽,開出愛心之花,結出智慧之果,而我們的人生也將由此進入與眾不同的新世界。感謝你,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