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三國演義讀後感6篇 豪情壯志史詩——《三國演義》讀後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9K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寫三國時期歷史故事的長篇小説。小説以英雄人物的興起與衰落為主線,通過對三國時期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細節描寫,展現出那個時代的風貌與社會制度。讀後感激動人心,讓人在思考歷史發展的同時,也感慨人性常態。

三國演義讀後感6篇 豪情壯志史詩——《三國演義》讀後感

第1篇

諸葛亮無疑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了,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前後知天下事,左右曉天文地理。但讀來讀去,心中總有一個結不能打開:他為什麼老是要和魏延過不去呢?在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後,我還是覺得魏延應該算是三國裏的一個悲劇人物了,因此覺得有必要為他説上幾句,鳴鳴不平,大家如有不同意見,也希望能一起來談談。

我個人認為,在三國裏,魏延是一個深明大義、識時務的俊傑。想當年劉備攜民渡江投奔襄陽,劉琮拒不開門,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聲:“劉使君乃仁義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並砍死守門將士,要放劉備進城來。因文聘殺出阻攔,且劉備和諸葛亮並不領情,沒有進城,魏延只好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後關公戰長沙,與長沙守將老黃忠大戰幾百回合不分勝敗,兩人頓有惺惺相惜之意。韓玄欲以外通內連之罪處死黃忠。在要害時刻,還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責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然後一刀砍下韓玄的人頭,投拜關羽。可見魏延對劉備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撓的。就是這樣一個有功之臣,諸葛亮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還想當然地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所以要絕後患。這真是無稽之談!照此邏輯,所有的叛兵降將都應該推出斬首。最後還是劉備出來打圓場,救了魏延。但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卻影響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諸葛亮麾下奮勇殺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諸葛亮取了西川,論功行賞時,連歸順不久的馬超也被封為“五虎上將”之一,而和黃忠一樣資格的魏延,卻被排斥在“五虎上將”之外。這就大大地傷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魏延出了一個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襲擊長安,一舉定秦川。應該説,這是一個大膽而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假如諸葛亮能夠採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議,以主力出陳倉或斜谷,以一部出隴右牽制魏軍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襲長安,是能夠一舉定秦川的。但諸葛亮卻過於謹慎,堅持所謂“十全必克而無虞”之道,坐失良機。反過來還譏諷魏延:“你以為中原就沒有比你聰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擊,管叫你有去無回!”結果諸葛亮還是傾舉國之兵走隴右大道正面攻擊,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自己也累死於征戰途中。此其二也。

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後事時,託付楊儀主持全局工作,將兵法傳與姜維。此時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楊儀當魏延鬧情緒時可相機處死他。而魏延這邊正氣鼓鼓的: 論資格,他最老;論功勞,他最大;論文謀武略,他不輸楊儀、姜維,而到頭來這把年紀,還得聽小輩調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舉動: 放火燒了蜀軍回撤的棧道,揚言要擒殺楊儀。最後還是楊儀和馬岱合力斬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劇性的命運結局,和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關係。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諸葛亮卻始終對魏延抱有成見,而且還當着魏延的面説一些不利於團結穩定的話。無論魏延怎樣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久而久之。魏延心裏總憋着一股火,諸葛亮對後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導火索,當諸葛亮死後就爆發出來。

諸葛亮用人不當不僅毀了魏延的一生,還毀了自己苦心經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在幾個要害性的環節上,在錯誤的地點,選擇錯誤的時機,任用了錯誤的人,導致功虧一簣,抱憾終生!

三國演義讀後感6篇 豪情壯志史詩——《三國演義》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記得是兒子八年級我們開始正式讀《三國演義》,他還做了讀書筆記,起初我只是做個樣子陪讀,但讀着讀着,我便對此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怎麼讀《三國演義》能讓孩子更有收穫,我還下了一點功夫。《三國演義》在中國古代小説中有極高的地位,它不僅是中國長篇小説開山之作,是500年來歷史小説最成功的作品,排在中國四大名之首,它不僅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而且是一種社會精神現象。能流傳至今而不衰源於它凝聚着晉唐以來社會廣大羣眾的歷史觀、倫理觀和價值觀,從桃園三結義落筆,以“義”貫穿始終無不體現了儒家思想,這部小説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其藝術本身。好了,言歸正傳,把我當時讀三國的一點心得整理出來做個回憶,今天説説《三國演義》中寫作手法之伏筆。現在我把伏筆再作一個整理,目的是讓更多的國中學生儘快喜歡上讀書,怎樣去讀一本書等。“伏筆”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可以理解為前段文章為後段文章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為上文對下文的暗示。從“三國”以上這些文字可以印證“伏筆”的解釋。使用“伏筆”注意有伏必有應,只伏不應是敗筆。從三國這個伏筆看,伏的巧妙、自然、不易察覺,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話説第二十五回——《救白馬曹操解重圍》: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操曰:“未可輕視。”關公起身曰:“某雖不才願去萬軍中取其首級,來獻丞相。”張遼曰:“軍中無戲言,雲長不可輕視。”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上,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栓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河北兵將大驚,不戰自亂,曹軍乘勢攻擊,死者不可勝數,馬匹器械,搶奪極多。操曰:“將軍真神人也!”關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操大驚,回顧左右曰:“今後如遇張翼德,不可輕敵。”令寫於衣袍襟底以記之。這段原文中“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寥寥幾個字敍述了顏良被關公刺死於馬下,雖然沒有三英戰呂布激烈場面,但無不暗示了關公武藝高強,尤其是割了顏良首級後,“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又從另一個側面告訴讀者關公之神勇。但在曹操稱讚關公“將軍真神人也!”時,關公又説“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操大驚,回顧左右曰:“今後如遇張翼德,不可輕敵。”今後於衣袍禁底以記之。這些文字正是為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喝破夏侯傑肝膽、獨退曹家百萬雄兵伏筆,對於八年級的孩子只讀一遍《三國演義》我想很難對寫作手法進行了解,沒有了解更談不上運用,建議國中生在讀《三國演義》時要儘量多讀幾遍,多讀並不是讓孩子對小説中的人物尤其是綠林好漢熟記於心,姓名背的滾瓜爛熟,更不是把好漢的兵器如數家珍,也不是使其成為文中英雄的模樣。因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這篇讀後感先寫到此吧,至於寫的好與不好請大家莫怪,因為這只是我的一點感想,況且我不通倫理學,更沒有深邃的理論,只能依託原文和講幾句大白話而已,樂哉快哉。

第3篇

羅貫中最新的《三國演義》,讀後感800字合集,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分久必合。”這是周朝以來對世界的定義。週末七國紛爭,併入秦。秦滅後,楚漢對峙,與漢合併。漢高祖劉邦斬白蛇造反,統一全國,波及狄鹹。分為三國,後三國歸金。《三國演義》這本書為我們呈現了東漢末年的三國史詩。

東漢末年,以賣草鞋為生的落魄貴族劉備與殺人犯關羽、張飛結為兄弟,共同開創了一番大業。天下三分的時候,劉備也佔了一席之地,以伏龍鳳為少年,以飛為武將,以趙雲為戰馬,以黃忠為虎將,佔領了西蜀。寧願大家背上黑鍋,也不教大家在我太監之後背上曹操的黑鍋,發展地方武裝,擁兵自重,被北魏成為亂世梟雄。孫堅的兒子孫權繼承父兄的衣缽,佔領了江南大國吳棟。他手下的四個諸侯,周瑜、魯肅、夢露、魯迅,也各有千秋。

身體虛弱的曹操奮起克服困難,央求董卓,攻打袁術,殺死呂布,投降張繡,消滅袁紹,攻打劉表。可謂是榮耀時刻。劉備雖然實力最弱,但是心地善良,人緣好,大家都喜歡他。他的大哥數量最多:公孫瓚、袁紹、曹操、劉表等等。但是在諸葛孔明投靠了他之後,一切都變了。他挺進蜀地,有了根據地,開始發展軍隊,擴大地盤,稱霸西蜀。然而,關羽失去了麥城,被吳棟殺死。劉備大怒,魯迅放火燒其七百里連營,敗其亭。最後,他被期望將孤兒託付給白蒂。

三國中,我最佩服關羽。華雄被温酒殺,六將五關斬六將,蔡洋在古城相遇時被殺,文丑在白馬坡相遇時被顏良殺。最後,他的父親和兒子被抓獲並被斬首。關的名聲在這裏以一種不完美的方式結束了。

對人才的渴求也是值得曹操欣賞的地方。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曹操打破了以封建美德和弟子輩分為標準的用人標準,提出了“任人唯賢”的用人政策。公元210年春,曹操發佈了“求賢令”。曹操陵從一開始就總結了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開國皇帝和中興王從來沒有一個能以一個人才治理天下的,而得到的人才往往也沒有走出後巷。這絕不是一個機會,但當權者乞求並拜訪了它。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眼下天下不定,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刻。他期望身邊的人不要去想自己的出身,幫他發現和推薦那些出身貧寒、被埋沒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重用他們。後來在公元214年和217年,曹操兩次頒佈求才令,反覆強調他的用人政策“唯才是舉”。他要求各級人事主管部門和地方官員在選拔人才時不要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會受到影響,只要是真的有才華。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很多人才。當時全國各地有不少人投奔曹操門下,構成了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盛況。而對於曹這樣有才能的人,還是既往不咎。比如陳琳,原來是袁紹的部下,之前為袁紹起草檄文,罵曹操祖上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向曹操投降。曹操問他:“你為袁紹寫作的時候,可以只罵我一句。為什麼罵我祖宗三代?陳林趕緊道歉。

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不脱罪,還任用他。曹操在這方面無疑是成功的。

對應曹操的是袁紹,袁紹和曹操打過官渡。因為謀士田豐、季風、許由、郭圖暗中爭鬥,田豐勸諫,袁紹不聽,季風看見了。田豐告發,田豐鋃鐺入獄,最後袁的官職在官渡被打敗,田豐自殺,然後袁紹死了。袁的三個兄弟為爭奪政權而明爭暗鬥。最後都被曹操殺死了。

第4篇

?三國演義》是以蜀國為正統寫東漢末年到晉統一全國之間的史事,尤其以魏蜀兩大國之間的矛盾鬥爭為主幹;寫魏、蜀兩方時,又以蜀國的故事為重點。寫蜀漢時,則以諸葛亮為中心;在寫諸葛亮時,又以隆中決策為關鍵,這説明了作者維護漢家正統的思想。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説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裏,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着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裏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裏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着趙雲,跨着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着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説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裏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脱離了險境。

(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着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説,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説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閲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第5篇

?三國演義》被列為“四大名著”之一。翻開它,就猶如展開了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這裏既有鼓角錚鳴、硝煙瀰漫的戰場;也有文臣武將的爭權奪利,勾心鬥角;也不乏風花雪月、情深意長的愛情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讓人忘卻了這是在講述歷史,而分明在娓娓講述着一個個美麗而動聽的故事,這大概就是經典之作的與眾不同之處吧!

在人物塑造方面,可以看出《三國演義》的獨到之處,劉備的一代梟雄,寬厚仁愛,求賢若渴;張飛、趙雲、許諸、典韋的勇猛;魯肅的憨傻,都被描述得淋漓盡致。而“寧可教我負天下,不叫天下負我”的曹操的陰險狠毒;“安居平五路”運籌帷幄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還有“降漢不降曹”“義拔雲天”關公的忠義凜然,更是被刻畫得入木三分。

三國演義之所以可以刻畫出如此豐富的人物形象,是因為作者運用了大量的神態描寫,不僅使人物更加親切,而且這也在訴説着動聽的故事——“驚”,是人們常見的心理活動,在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裏體現地淋漓盡致。同時,在“驚”的背後,對諸葛亮機智的讚美也十分凸顯。在故事中,魯肅探訪孔明,孔明把魯肅接入小舟,對他説到:“我還沒來得及去為都督賀喜,你就來了。”魯肅問道:“有何喜事?”孔明道:“公瑾讓你來打探我知道還是不知道的這件事,就是要我賀喜的。”説的魯肅:“大驚失色問道,先生如何得知?”

在這一個小片段裏,魯肅的大驚失色使他的心裏毫無遮掩的顯露出來,他的大驚失色也使讀者明白,孔明並沒有中了計策。從而,“驚”從側面巧妙地體現出孔明的機智和料事如神。在側面描寫了人物的形象,使讀者更容易體味內容,使人物更富有神采。

當劍“借”來時,船到岸邊,周瑜已派五百軍士在江邊準備搬劍,孔明叫他們把劍從船上取下,搬入中軍帳前交納。魯肅去見周瑜,從頭到尾説了一遍孔明取劍之事,周瑜大驚,慨然歎息道:“孔明神機妙算,我不如他!”從周瑜的語言中,我們便可以得知,孔明的神機妙算,和周瑜的自愧不如。但他説話前的神態更是一鳴驚人地體現了孔明之智,通過周瑜的反應,再次為孔明的智慧增添光彩。從此可見,這一點一滴的細節描寫,在情感表達中是不可忽略的。

而人物離不開故事,《三國演義》對戰爭的描寫也十分細緻,同時還將戰爭場景與謀略結合得相得益彰,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彝陵之戰都是以少勝多的大戰役,又都用了火攻,但寫來卻毫不重複。原因在於細節描寫上的變換,一者是火燒連船,二者是火燒糧草,三者是火燒連營,或以逸待勞,或出奇制勝,或靜以待變,讀來讓人耳目一新。又例如,袁曹官渡之戰。戰爭一開始,雙方的力量對比、客觀條件的優劣差別都不利於曹軍,但由於曹軍這一方採取了正確的戰略計策,利用和擴大袁軍的決策錯誤、軍心渙散的弱點,集中優勢兵力,襲擊袁軍屯糧之處,火燒糧草輜重,一戰而勝各個擊破取得擊潰和全殲袁軍主力的勝利,突出體現了謀略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三國演義》每一個章節的構思都十分巧妙,經過作者的細緻雕琢和深思熟慮,通過生動的細節,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

讀完《三國演義》,掩卷沉思,腦中滿是那殺聲陣陣的戰場,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我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暢的文筆和巧妙的構思。那宏大和一氣呵成的氣勢,使讀者沉浸其中,深感名著寫作的別具一格。

第6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題記

?三國演義》之所以能身為四大名著之一,必然是有它的道理。也許是故事的生動有趣,或是情節的出其不意,抑或人物的細緻入微,都在讀者的心中留下了陣陣觸動,在讀者的腦海裏一遍遍地迴響。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吟詠着這氣勢澎湃的開篇詞,我不禁對詞中的英雄產生了疑問:《三國演義》中講到的人物無不驍勇善戰,有勇有謀,但是,在那羣雄逐鹿的亂世之中,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家喻户曉。當時,曹操曾對那時那個寄人籬下、無兵無地的劉備,説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的話語,煮酒論英雄也因此留名青史。有人説,曹操錯了,真正的英雄不是劉備,而是他手下的那些賢臣猛將,他們有的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有的武藝高強、馳騁沙場、叱吒於風雲之間。而反觀劉備,只不過是一個窮賣草鞋的草夫,卻幸得貴人相助而已。

事實果真如此嗎?可曾想過:倘若劉備這樣的一無是處,又是怎麼擁有這樣一支有勇有謀的威武之師的呢?

諸葛亮,“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火燒新野、舌戰羣儒、草船借箭、白帝託孤;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三氣周公謹記;借東風天公作美,空城計藝高膽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謂是中國幾千年來,智慧與忠心的代表。可是,讓我們回到這種種的豐功偉績之前,來大膽地假設一下:如果不是劉備,他很有可能懷着他的淡泊和孤傲,一輩子只是做一個平庸的諸葛村夫。若是碰上孫權,諸葛亮何時才能出人頭地?若孔明碰上曹操,想施展才華就更難了。所以,諸葛亮是幸運的,幸運的遇到劉備這樣的英主讓他有大展才華的機會,他是不世出的人才,是需要伯樂去發現的千里馬,而劉備正是這個慧眼識才的伯樂,是善於發現並重用人才的英雄。

趙雲,武藝高強、俠肝義膽,一身銀白色的盔甲更是盡顯少年英氣。他單騎救阿斗,面對曹軍氣勢洶洶的部隊,毫不退縮,單槍匹馬,衝鋒陷陣,忠心耿耿,如入無人之地。論武功,劉備定比不過他;論才智,劉備也甘拜下風;論勇氣,劉備被曹操一人嚇的筷子掉地。所有的一切,趙雲似乎都略勝一籌,可為什麼他還對劉備絕無二心呢?因為劉備比他會用人,而這一點,正是猛將與英雄的差別,也正是劉備的獨特魅力所在。

劉備大智若愚。他懂得無為而治,懂得如何讓手下的人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長處,讓每一個人竭盡所能;他懂得如何收納民心、聚斂人氣,從而得到天下英才的愛戴與擁護。劉備文不及孔明,武不及子龍,卻能成就一方霸業。而歷史上劉邦不也是如此嗎?他文不及蕭何,武不及韓信,卻開創了延續數百年的大漢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如此。他起初無一兵一卒,最終卻建立了威武的大明帝國。由此可觀之,真正的英雄不一定做得最好、説的最妙,但他一定能將做的最好、説的最妙的人團結起來,並讓他們心甘情願的為自己效力——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團結才是力量”,一個領袖般的人物,把所有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並讓他們每一個人都盡最大可能去發揮能力,從而形成鋼鐵般堅強的意志,無堅不摧的強大凝聚力,為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

現代社會人才濟濟,不缺乏人才,缺少的是善於發現人才的領袖,缺少發現千里馬的伯樂。社會需要更多像劉備這樣的英雄,在社會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劉備,才是這亂世中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