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共重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8篇 鄒忌的直言勸諫:讓君王明智決策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5.93K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中國古代志士鄒忌向齊王建議納諫的一篇警示文章,內容深刻、寓意深遠。它告訴我們,在面對權力和利益的誘惑時,必須保持清醒、堅定立場,不改忠誠和原則。重新閲讀這篇經典,讓我們更加感受到它的智慧和價值。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共重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8篇 鄒忌的直言勸諫:讓君王明智決策

第1篇

選自西漢末年劉向編纂的國別體史書《戰國策·齊策》,講述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説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期各國曆官和策士的言論輯錄和謀略,這是一部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原作者已無從考證,西漢末劉向整理並編輯,此書實為劉向集百家作品而編輯整理。此書有十二國策,總共三十三篇,反應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鬥爭和社會面貌。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動,着重記載了謀臣策士的謀略和言論。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納諫:接受規勸。納,接受,接納修:長,這裏指身高。 尺:戰國時期的一尺等於現在的釐米。昳麗:光豔美麗。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詞作動詞活用,意為穿戴,在句中作狀語。) 窺鏡:照鏡子。孰:仔細。通“熟”與:和??比。

旦日:明天。這裏指第二天。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後一天。若:如。 孰視之,孰:通“熟”,仔細。之:代城北徐公。弗如遠甚:遠不如。弗:不。

寢:躺着。美我:認為我美,以我為美,美,意動用法,認為??美。私:動詞,偏愛。

鄒忌身高八尺多(184cm左右),並且形體容貌光豔美麗。(有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看着鏡子,對他的妻子説:“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他的妻子説:“您美極了,徐公哪裏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問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誰更俊美?”妾説:“徐公哪能比得上您!”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他:“我和徐公比,誰更俊美?”客人説:“徐公不如您俊美。” 第二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打量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晚上睡覺時想起這件事,説:“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我的妾認為我美,是因為害怕我;我的客人認為我美,是因為有事想要求於我。”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誠:確實。皆以美於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以”的後邊省去了“我”。以:以為,認為。 地:土地,疆域。方:方圓。宮婦:宮裏的妃子。左右:侍從。

四境之內:全國範圍內(的人)。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蔽:形容詞用作動詞,受矇蔽。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説:“我知道自己確實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於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縱橫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侍衞近臣沒有誰不偏愛您,朝中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您,全國範圍內的人沒有誰不有求於您。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矇蔽太嚴重了!”

王曰:“善。”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

1 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善:好。 乃:於是,就。 面刺:當面指責。面,當面,名詞作狀語。

謗譏於市朝:在公眾場所議論(君王的過失)。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譏,諷喻。謗譏,在這裏指“指責,議論”,沒有貶意。市朝,公共場合。

聞:這裏是“使??聽到”的意思。使動用法。時時間進:有時候偶然進諫。

間進:偶然進諫。間,間或,偶然,斷斷續續地。期(jī)年:滿一年,一週年。期,滿。

朝於齊:到齊國來朝見(齊王)。此所謂戰勝於朝廷:在朝廷上戰勝(別國)。意思是修明內政,不必用兵就可以戰勝其他國家。而形貌昳(yì)麗:而,表並列關係

及:比得上通假字孰:通“熟”,仔細。如“孰視之”。有:通“又”。

齊威王説:“好!”於是就下了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上書勸諫我的人,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議論我的缺點,並使我聽到的人,受下等獎賞。”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諫,宮門前庭院內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後,還不時地有人來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説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説了這件事,都到齊國朝見齊威王。這就叫做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美)

1.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對君主、尊長、朋友等)委婉地規勸,諷諫。今:誹謗,嘲諷)

4.能面刺寡人之過 (古:指責。今:用尖的物體進入或穿過)

5.謗譏於市朝 (謗,古: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今:誹謗。譏,古:諫;今:諷刺)

7.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3]古:國君身邊的近臣。今:方位名詞或表示範圍的副詞“大概”。莫,古:沒有誰;沒有什麼。今:不,不要)

9.明日徐公來 (古:第二天。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10.朝服衣冠(古:穿戴。今:衣服)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城北徐公(者),齊國之美麗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於我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2,倒裝句

忌不自信。(賓語“自”前置,正常語序為“忌不信自”)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介詞結構“與城北徐公”後置,正常語序為“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語句可調整為“此所謂於朝廷戰勝”)

2 欲有求於我。(狀語“於我”後置,正常語序為“欲於我有求”) 謗譏於市朝。(狀語“於市朝”後置,正常語序為“於市朝謗譏”) 3,省略句

與坐談 [省略主語“鄒忌”和介詞“與”的賓語“之”(代客人),(鄒忌)與(之)坐談。與坐談,介賓。之,代詞賓語 ] 4,被動句

1.齊國之美麗者也(的)2.問之(代詞,他)3.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獨立性) 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獨立性)5.孰視之(代詞,指徐公)

6.暮寢而思之(代指這件事)7.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8.由此觀之(代詞,指這件事) 9.臣之妻私臣(的)10.王之蔽甚矣(不翻譯)11.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的) 12.數月之後(不譯)13.燕,趙,韓,魏聞之(代詞,指上面這件事) b 朝

2.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見 3.於是入朝見威王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廷 4.朝服衣冠《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早晨 (zhāo) c 孰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代詞,誰)2.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通“熟”,仔細) d 於

1.欲有求於我也(對)2.臣之客欲有求於臣(向)3.能謗譏於市朝(在)4.皆以美於徐公(比) e 美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認為?美)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這裏的意思是俊美。)

本文通過齊人鄒忌勸齊威王納諫的故事,説明只有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做到納諫除弊,才能把事情做好。鄒忌勸諫的對象是齊威王,目的是讓齊王聽納忠言,振興齊國。但是文章卻以很大的篇幅寫鄒忌與徐公的比美,以及他從中所受到的啟發。鄒忌用自己的例子和體會勸説齊威王,看來似與主題遊離,實則鄒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為喻,從自己的私事説起,隨後用來比國事,讓齊威王從兩事的類比中受到啟發,明白其中道理。文章的思路是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生活瑣事推及國家大事。這種寫法委婉動聽,淺顯易懂,能使讀者受到啟發和教育。

作者先刻畫了鄒忌的外貌:身材修長,儀表堂堂。“窺鏡”“自視”,逼真地刻畫出他不無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於和齊國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與下文見徐公後“弗如遠甚”的自慚心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烘托出他感到受矇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遠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卻異口同聲地認為他比徐公漂亮,顯然是由於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們沒有勇氣説出真實的情況。這裏,三個人的回答,由於身份和心理不同,雖然都是讚揚,但語氣上卻有明顯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現了妻對他由衷的喜愛,愛戀之情溢於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與主人之間並沒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順從,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強,説話比較拘謹,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則明顯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難能可貴的是,鄒忌在這一片讚揚聲中,並沒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頭腦。先是“不自信”,等見到徐公後,又實事求是地承認自己“弗如遠甚”,甚而至於“暮寢而思之”。這一段,作者並沒有把人物侷限於家庭瑣事之中,一般性地寫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讚美而感到自滿,而是將人物形象進一步提高、昇華,由自身想到國家,從中體味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於是“入朝見威王”。

這一段是課文的中心部分。鄒忌見威王后,並沒有單刀直入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用類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講出“王之蔽甚矣”。他先敍述了妻、妾、客矇蔽自己的原因,然後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於治國大事,説明齊王處於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矇蔽也最深。這裏,沒有對威王的直接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矇蔽的嚴重性,從而使他懂得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點明瞭進諫的主旨,猶如當頭棒喝,一針見血,使其猛醒,具有強烈的表達效果。他為什麼敢下這樣的結論呢?一是鄒忌曾任齊相,是國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於公,所以他無所顧忌;二是以小見大,由自己的受矇蔽推想到國君的受矇蔽,這種現身説法的方式具有較強的説服力。

齊王接受了鄒忌的勸告,立即發佈政令,懸賞求諫,廣開言路,開張聖聽,對於關心國事、積極進諫者,分不同情況給予獎賞。齊王納諫之後,齊國果然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門庭若市”説明在此以前,齊國確實有許多積弊,“時時而間進”説明最初的進諫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齊威王已經根據人們的意見,改革了弊政。“雖欲言,無可進者”,説明威王已完全糾正了缺點和錯誤,齊國政治清明。齊威王納諫去蔽,從而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寫作特點

全文雖然只有三百多字,卻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鄒忌的兩次窺鏡,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以及“暮寢而思”等情節,妙趣橫生,富於生活氣息,親切有味。對人物的刻畫特別講究。如對鄒忌,作者不重形體的刻畫,而是着重用細節和對話,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又如,齊王只有兩個舉動,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個賢明的君主形象表現得生動傳神。

對鄒忌與徐公比美的情節,作者作了繪聲繪色的描繪,對他的進諫,卻只作概括的敍述。對臣民的進諫,也突出重點,記敍“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三個時期的不同情況,使讀者從中體會齊王納諫後的巨大變化,而對齊王最初受蔽之深,齊國積弊之多,以及具體如何改革等,都只從側面暗示,略而不寫,使文章的中心更為突出。三問三答,也沒有從每個人的形態上去描寫,而是通過不同語言來顯現人物對問題的不同態度。用筆簡潔,辭約意豐。

鄒忌的三問,內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變化,既表現了他的懷疑,又毫無重複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卻大不一樣。齊王的回答只有一個“善”字,既表現了他的態度和誠意,又恰如其分地顯示了他的矜持與尊貴。.4.設喻説理,具有極強的説服力

設喻説理是本文最顯著的寫作特點.文章先寫鄒忌與徐公比美,接着對妻,妾,客的讚美之詞進行了分析,為下文的設喻説理做了必要的鋪墊.接着寫鄒忌諷諫齊王,先從自己的私事説起,隨後以私事比國事,讓齊威王從中受到啟發。這種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由生活瑣事推及國事大事,用設喻來講道理,表明了只要語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順耳,使得對方愉快的接受。

設喻,又叫諷喻,這是比喻修辭的一種擴大化的用法,是借敍述一個故事,通過暗示、類比,説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張的富有機智幽默情趣比較婉曲的語言表達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話,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個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詞,喻意較含蓄,讓讀者去體會兩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有時有“意在言外”之感。諷喻的使用非常靈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敍,並且點明本意;也可以獨立成章,寓意其中,並不明説,而留給讀者以思考。無論是哪種形式,一般都藴含着諷諫、譏刺、規勸、批評、誘導的意義。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共重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8篇 鄒忌的直言勸諫:讓君王明智決策 第2張

第2篇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鄒忌身高八尺多,形體容貌光豔美麗。一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鏡子,對他的妻子説:“我同城北徐公比,誰漂亮?”他的妻子説:“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裏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妾説:“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鄒忌同他坐着閒聊,鄒忌又問他:“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客人説:“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覺得自己遠遠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這件事,説:“我的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妾認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想有求於我。”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它是西漢末年-------------編撰的一部--------------------體史書。“諷”是--------------------------的意思。

3、由於感情的不同及身份的差異,妻妾客回答問題時語氣有何不同?

4、面對妻妾客不同程度的或真或假的讚美,鄒忌的態度如何?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某氏園中,有古木,鵲巢其上(17),孵雛將出。一日,鵲徊翔其上,悲鳴不已。頃之(4),有羣鵲鳴漸近,集(8)古木上,忽有二鵲對鳴,若相語狀,俄而揚去。未幾,一鸛(ɡuàn)(1)橫空而來,“咯咯”作聲,二鵲亦尾其後。羣鵲見而噪,若有所訴。鸛又“咯咯”作聲,似(15)允所請。鸛於古木上盤旋三匝(zā)(2),遂俯(16)衝鵲巢,銜一赤蛇吞之。羣鵲喧舞,若慶且謝也。蓋(3)二鵲招鸛援友也。

某人的花園裏有一株很古老的樹,喜鵲在上面築巢,母鵲孵出來的小鵲都已經快長成幼鳥了。一天,一隻喜鵲在巢上徘徊飛翔,不停地發出悲傷的嚎叫。不一會兒,成羣的喜鵲都漸漸聞聲趕來,聚集在樹上,兩隻喜鵲仍然在樹上對叫,好似在對話一樣,不一會兒又揚長而去。可是又過了一會兒,一隻鸛從空中飛來,發出“咯咯”的聲音,兩隻喜鵲像尾巴一樣跟隨在它後面。喜鵲們見了便喧叫起來,好像有話要説。鸛又發出“咯咯”的叫聲,似乎在答應喜鵲的請求。鸛在古樹上盤旋了三圈,突然俯身向鵲巢衝了下來,叼出一條赤練蛇併吞了下去。喜鵲們歡呼了起來,像在慶祝,並向鸛致謝。原來兩隻喜鵲是去找鸛來救朋友的啊!

2、喜鵲在“孵卵將雛”時不是高興,卻“悲鳴不已”的原因是什麼?而對喜鵲的悲鳴,其他喜鵲是怎麼做的?

3、讀了這個短文,你有什麼感想?寫一段話,説説你的看法。

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 下,兩岸不通車馬。 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渚川爭來赴之。 一歲中,登龍 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

龍門在河東的界內。大禹鑿平龍門山,又開闢龍門,有一里多長,黃河從中間流下去,兩岸不能通車馬。每年的晚春有黃色鯉魚,從大海及各條大河爭着來到龍門。一年之中,登上龍門的鯉魚,不超過七十二條。剛一登上龍門,就有云雨跟隨着它,天降大火從後面燒它的尾巴,就變化成龍了。

“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故事具體的時間是----,文中同時描繪了跳龍門的盛況是-。

3、每年都有無數的鯉魚來跳龍門,登上者“不過七十二”,而那些登上龍門的,也要經受火燒才能變成龍。從鯉魚變成龍的經歷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發?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夾(jia)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a)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黃髮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緊靠着兩岸生長有幾百步。其中沒有其他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漁人感到很驚奇。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林子的盡頭是溪流的源頭,於是出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漁人於是離開船,從洞口進去。起初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這裏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之聲可以互相聽到。在那裏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閒快樂。

(1)《桃花源記》的作者是,名,字,時期著名的詩人。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這裏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3、你能用一句詩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4、作者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到底美在哪裏呢?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1)牛隴上(2),竊(3)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4)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者。父怒,撻(5)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何(6)不聽其所為?”冕因去(7),依僧寺以居。夜潛(8),坐佛膝上,執策(9)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10)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11);冕小兒,恬(12)若不見。安陽韓性聞而異(13)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 (宋濂《宋學士文集》)

?譯文】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唸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事情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説:“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一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着書就藉着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説以後對此感到很驚訝,收他做弟子,後來他成了大學問家。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説。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的國的王)説:“我想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應我啊!”安陵君説:“大王給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很好;即使這樣,我從先王那接受的封地,願意一生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聽後)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説:“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麼?況且秦國滅了韓國亡了魏國,但安陵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於安陵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是他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説:“不,並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裏接受封地並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五百里呢?”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 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土,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説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裏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1)孟子名,字,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家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被後人尊為。文章是一篇語錄體議論性散文。

3、選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4、選文是從哪幾個角度來闡述早就人才的客觀因素的?

第3篇

鄒忌(zōu jì)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窺(kuī)鏡,謂(wai)其妻曰:“我孰(shú)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qia)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fú)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羣臣吏(li)民能面刺寡(guǎ)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bàng)譏於市朝(cháo),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jiàn)進;期(jī)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cháo)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第4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齊策一》,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説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又表現了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願望和巨大決心。告訴讀者居上者只有廣開言路,採納羣言,虛心接受批評意見並積極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鄒忌修5八尺6有餘,而形貌昳麗7。朝服衣冠8,窺鏡9,謂其妻曰:“我孰10 與11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12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13,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14,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15。暮寢16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17,私18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19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20。今齊地21方22千里,百二十城,宮婦23左右24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25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26,王之蔽27甚矣。”

王曰:“善28。”乃29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30寡人之過者,受上賞31;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32,聞33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34;期35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36。

1.鄒忌(zōu jì):戰國時齊人,善鼓琴,有辯才,曾任齊相。 諷:指下級對上級以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行規勸。 齊王:即齊威王。

納諫:接受規勸。納,接受,接納。 修:長,這裏指身高。

八尺:戰國時一尺約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麗:光豔美麗。

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 窺鏡:照鏡子。 孰:誰,哪一個。 與: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日,第二天。

孰視之:孰,同“熟”,仔細。之,代指城北徐公。 弗(fú)如遠甚:遠遠地不如。弗:不。 寢:躺,卧。 美我者:以我為美。 私:偏愛,動詞。 誠知:確實知道。

皆以美於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以:以為,認為。於: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圓縱橫。 宮婦:宮中的姬妾。 左右:國君身邊的近臣。 四境之內:全國範圍內的人。 之:音節助詞,不譯。 蔽:矇蔽,這裏指指受矇蔽。 善:好。 乃:於是,就。

面刺:當面指責。面,當面。刺,指責,議論。 受:給予,付予。

謗譏於市朝(cháo):在公眾場所議論君王的過失。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聞:這裏是“使……聽到”的意思。屬於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時時而間(jiàn)進:有時候有人偶然進諫。間進:偶然有人進諫。間:間或,期(jī)年:滿一年。期:滿。 錯。譏,諷刺。謗譏,指責,議論。市朝,公共場合。

偶爾,有時候。進:進諫。 36.戰勝於朝廷:在朝廷上戰勝(別國)。意思是內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戰勝敵國。

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豔美麗。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鏡子,對他的妻子説:“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呢?”他的妻子説:“您美極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美麗,於是又問他的小妾説:“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妾説:“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和他坐着談話。鄒忌問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客人説:“徐公不如您美麗啊。”又過了一天,徐公前來拜訪,(鄒忌)仔細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他美麗;再照着鏡子看看自己,更覺得遠遠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牀上想這件事,説:“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小妾認為我美,是懼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想要有求於我。”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説:“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麗。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懼怕我,我的客人對我有所求,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麗。如今的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和身邊的近臣,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沒有不懼怕大王的;國內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受矇蔽一定很厲害了。”

齊威王説:“説得真好。”於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得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耳朵裏的,得下等獎賞。”政令剛一下達,所有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宮門庭院就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後,有時偶爾還有人進諫。一年以後,即使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説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説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人們所説的在朝廷上戰勝了敵國。

春秋戰國之際,七雄並立,各國間的兼併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鬥爭,以及民眾風起雲湧的反抗鬥爭,都異常尖鋭激烈。在這激烈動盪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台上。他們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遊説於各國之間,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所以,史稱這些人為策士或縱橫家。他們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張或鬥爭策略,為某些統治集團服務,並且往往利用當時錯綜複雜的鬥爭形勢遊説使諸侯採納,施展着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幹。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招攬人才,虛心納諫,爭取“士”的支持。

文章以“孰美”的問答開篇,繼寫鄒忌暮寢自思,尋找妻、妾、客人讚美自己的因為,並因小悟大,將生活小事與國大事有機地聯繫起來。由自己的“敝”,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婉諷“王之敝甚”,充分顯示了鄒忌巧妙的諷諫藝術與嫻熟的從政謀略。鄒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體悟,委婉地勸諫齊威王廣開言路,改革弊政,整頓吏治,從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寫鄒忌與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讚美而自喜,而是從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作者先刻畫了鄒忌的外貌:身材魁梧,儀表堂堂。“窺鏡”“自視”,逼真地刻畫出他不無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於和齊國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與下文見徐公後“弗如遠甚”的自慚心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烘托出他感到受矇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遠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卻異口同聲地認為他比徐公漂亮,顯然是由於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們沒有勇氣説出真實的情況。這裏,三個人的回答,由於身份和心理不同,雖然都是讚揚,但語氣上卻有明顯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現了妻對他由衷的喜愛,愛戀之情溢於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與主人之間並沒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順從,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強,説話比較拘謹,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則明顯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難能可貴的是,鄒忌在這一片讚揚聲中,並沒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頭腦。先是“不自信”,等見到徐公後,又實事求是地承認自己“弗如遠甚”,甚而至於“暮寢而思之”。

這一段,作者並沒有把人物侷限於家庭瑣事之中,一般性地寫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讚美而感到自滿,而是將人物形象進一步提高、昇華,由自身想到國家,從中體味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於是“入朝見威王”。

第二部分,寫鄒忌以切身經歷設喻,諷諫齊王除蔽納諫。

這一段是課文的中心部分。鄒忌見威王后,並沒有單刀直入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用類比推理的方式講出“王之蔽甚矣”。他先敍述了妻、妾、客矇蔽自己的原因,然後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於治國大事,説明齊王處於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矇蔽也最深。這裏,沒有對威王的直接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矇蔽的嚴重性,從而使他懂得納諫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點明瞭進諫的主旨,猶如當頭棒喝,一針見血,使其猛醒,具有強烈的表達效果。

鄒忌敢下結論的原因:一是鄒忌曾任齊相,是國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於公,所以他無所顧忌;二是以小見大,由自己的受矇蔽推想到國君的受矇蔽,這種現身説法的方式具有較強的説服力。

齊王接受了鄒忌的勸告,立即發佈政令,懸賞求諫,廣開言路,對於關心國事、積極進諫者,分不同情況給予獎賞。齊王納諫之後,齊國果然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門庭若市”説明在此以前,齊國確實有許多積弊,“時時而間進”説明最初的進諫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齊威王已經根據人們的意見,改革了弊政。“雖欲言,無可進者”,説明威王已完全糾正了缺點和錯誤,齊國政治清明。齊威王納諫去蔽,從而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鄒忌諷齊王納諫整體賞析

文章的主題思想是明確的,即要求統治者能聽取不同意見,而一個人之所以能聽取不同意見,又在於他有自知之明。這是文章的重點。至於齊威王的政績,齊國大治的情況,以及“戰勝於朝廷”的具體經過,雖屬文中應有之義,卻並非作者命意的焦點所在,故僅僅一表而過。

這一主題思想,顯然是《戰國策》的作者總結了封建社會初期統治階級在政權的得失方面的經驗教訓而得出的結論。從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於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達這一主題思想的藝術手法。因為文章本身固然對齊威王君臣不無美化之處,但也反映了作者對新興的封建統治階級寄以希望,這才用齊威王和鄒忌作為納諫和敢言的典型人物,並把他們理想化了。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義表現方法的思想基礎。

這種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可以用過去評論家的套語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虛處實寫”,後一半是“實處虛寫”。齊威王從不理朝政到勵精圖治,終於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齊國在東方的強大地位,是史實。他的接納忠言和改惡從善,也是有歷史依據的。鄒忌對齊威王敢於直言進諫,當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鄒忌本身,是否對他作為一個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後又如此之虛懷若谷,從妻、妾、客的重重諂媚阿諛的包圍圈裏鑽了出來,並且敢於現身説法去規勸齊威王,則值得研究考慮。

如果按照正規的文章結構,這篇作品一開頭應該這樣寫:鄒忌為齊威王相,入朝見威王,曰:“臣嘗朝服衣冠而窺鏡……”接着把他的故事敍述完畢,然後接下去再説“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寫,便索然寡味,毫無藝術特色。照這種寫法,把虛構的情節提到文章的開頭來敍述,儼然煞有介事。然後在敍述以後驟接“於是入朝見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潑生動又水到渠成,這就是所謂的“虛處實寫”。這是文學作品的藝術誇張,而非歷史的忠實記錄

文章的後一半寫齊威王的納諫經過,應該實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實作為依據的。但作者卻把它過分誇大了。因為齊威王的為人即使再差勁,一開始也不能全無是處,以致意見堆成山,使提出批評的人“門庭若市”。而在一週年以後,即使他改惡遷善,也不能一下子就達到聖賢的地步,使人們“雖欲言,無可進者”。可見這不過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極度誇張的手法,肯定納諫改過的好處無窮,讓封建統治者意識到這樣做的優越性和有效後果,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應該是個什麼樣子。至於齊威王的政績,作者並不想從正面詳加描述;只要把一個統治者從諫如流的態度和方式淋漓盡致地寫出,這就已經達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寫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寫得讓人有點不相信也無妨。這就是所謂的“實處虛寫”。這樣,文章前後兩段做到了虛實相生,前面似實而實虛,後面似虛而有實,從而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也很別緻,從頭至尾一直用三層排比的手法來寫。妻、妾、客是三層;“私我”“畏我”“有求於我”是三層;“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百姓,又是三層。上、中、下賞,是三層;“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又是三層。這些都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再看,鄒忌自以為美於徐公這一事件的發展在時間上是三層:“朝”“旦日”“明日”是也。鄒忌的思想轉變過程也是三層:“熟視之,自以為不如”是第一層,“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是第二層,然後到“暮寢而思之”是第三層,找出了矛盾的焦點。全部事態的發展也是三層:鄒忌現身説法進行諷諫是第一層;齊威王“下令”廣泛徵求意見是第二層,最後使鄰近的諸侯國都來入朝,“此所謂戰勝於朝廷”是第三層。當然,作者這樣的寫法不見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得到啟發。總之,文章的結構層次很重要,沒有層次不行,層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説,總要注意到結構層次的對稱美,排比作用和遞進(即一層比一層深入)作用。本篇在這方面確有值得後人借鑑的地方。

此外,這篇文章在敍事進程中對語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見匠心。有的敍述,對話有重複有排比,有的變化就大一些,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有詳有略,有重複處,也有小小變化處。總而言之,變中有不變,不變中又小有變化。一味求變,變得無頭緒可循,不合乎我們寫文章的民族傳統;但如果自始至終毫無變化,也會令人乏味。而此篇則恰到好處,既有變化,又令人有軌跡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這種地方的斟酌推敲。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祕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樑傳》。著《九歎》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説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第5篇

2、能力目標: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及固定句式的用法

3、情感目標:通過鄒忌諷諫齊威王,瞭解諷喻的意義

?教學重點】 理解“修、窺、美、私、昳、蔽、刺”等詞語的意義

掌握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忌不自信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等固定句式的用法 【教學難點】 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及鄒忌的諷諫藝術

2、能力目標:反覆朗讀課文,掌握文章各段的主要內容

3、情感目標:鄒忌由私事引申至國事對齊威王進行諷諫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大意和各段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對重點字、詞和句式的掌握 【板書設計】: 鄒忌 問 比美

一、導語設計:俗話説:“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苦口的良藥能夠使人恢復健康,逆耳的忠言能夠幫助人們的一言一行。現在常用來形容應該正確對待別人的意見和批評。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中就有一位敢於進諫忠言的大臣,還有一位能夠接受意見與批評的君王。他們之間具體發生了什麼事呢?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

二、解題:《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選自《戰國策》。《戰國策》是記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諸國曆史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 縱橫捭闔的鬥爭及有關的謀儀或辭説。戰國時代,七雄並立,兼併戰爭比春秋時代更為激烈。 各諸侯王紛紛招攬謀臣策士為自己出謀劃策,於是作為“士”的這一階層人物在當時的政治 舞台上活躍起來,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所以,史稱這些人為策士或縱橫家,他們 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張或鬥爭策略,為某些統治集團服務,並且往往利用當時錯綜複雜的鬥爭 形勢遊説諸侯採納。《戰國策》就是着重記述這些策士們的言行的。

鄒忌,齊國人,善鼓琴,後封成侯。諷,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齊王,指齊威王,姓田,名嬰齊,又作因齊。在位期間,改革政治,使齊國國力逐漸增強。鄒忌諷齊王納諫文題揭示了鄒忌諷諫齊王和齊王納諫。

結合文下注釋默讀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學生閲讀課文,老師糾正讀音錯誤。

學生閲讀第一自然段,問:這一自然段所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 問:通過這三問三答鄒忌思考到什麼?

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固定句式賓語前置,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孰”作賓語,孰,哪一個,誰

答:鄒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麗,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鏡子,對他的妻子説:“我同城北的徐工比哪個更美?”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判斷句 主語後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後面用“也”即“······ ,······ 也”式。這種判斷句中“也”同樣不譯,只是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又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問:這兩句話的含義?

答:他的妻子説:“您美極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請大家共同讀一下第一自然段剩下的內容。

其中“吾孰與徐公美”,“吾與徐公孰美”和上文中的“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都是賓語前置的句式,意思都是:我和徐公誰美?

忌不自信 這裏的“自信”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詞,“自”的意思是自己

“信”的意思是相信 忌不自信是賓語前置的句式 正常的順序是“忌不信自”,翻譯為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明日 指“第二天” 這裏的“孰”不是代詞哪一個,而是作為通假字運用,孰,通“熟”仔細。

如《曹劌論戰》中:“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同文中的“弗”都表示為“不”的意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這裏的“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就是形容詞、名詞帶賓語用如意動就是“覺得賓語怎麼樣”,用如意動的詞可以譯成“以······為······”或“認為······是······”這裏也就是指我的妻子認為我是美的。

答:鄒忌身高八尺多,儀容很漂亮。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鏡子,對他的妻子説:“我同城北徐公比,誰漂亮?”他妻子説:“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妾説:“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邊來,鄒忌坐着同他閒聊時,又問他:“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説:“徐公不如您漂亮。”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覺得遠不如徐公漂亮。晚上睡覺時想這件事,心裏説:“我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妾認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想有求於我。”

學生自主學習找出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固定句式以及不懂的內容,並且能夠翻譯第二自然段的內容

問:鄒忌思考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之後又做了什麼呢?

問:第二人自然段中出現了哪些實詞虛詞句式,我們從頭開始找起,共同來分析。 答:朝 誠 莫 皆以美於徐公

這裏的“朝”不同於上文中“朝服衣冠”中的動詞“朝”。於是入朝見威王的“朝”是名詞指朝廷。

問:“皆以美於徐公”這是什麼句式? 答:介詞短語後置

介詞結構“於······”常放在謂語動詞後作補語 “於”是介詞短語後置的標誌 翻譯為: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 接下來的一句話要注意,“今齊地方千里”中的“地方”不是一個詞 地,指土地 方,指面積 所以在閲讀時要注意斷句。

接下來一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這裏的“畏”的意思是沒有誰,沒有哪一個人 莫是不定指代詞 與莫相對的是“或”或是表肯定意思的代詞 譯為有的人 例《寡人之於國也》中:“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問:找同學翻譯這一自然段

答:於是上朝拜見齊威王,説:“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於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嬪妃、近臣,沒有不偏愛您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不害怕您的;全國的老百姓沒有不有求於您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矇蔽很深啦!”

我們從第一句開始分析 王曰:“善。”善,是“好”的意思。 問:“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這句話存在什麼語法現象? 答:“面”名詞作狀語。

這裏的“面”原本的詞性是名詞 在現代漢語中,普通名詞是不能直接修飾謂語動詞作狀語的,而古代漢語中普通名詞直接作狀語確實十分普遍的現象。文中的名詞“面”直接修飾謂語動詞“刺”作狀語,“面”翻譯為:當面。

問:“能謗譏於市朝,問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這句話存在的語法現象? 答:能謗譏於市朝是介詞短語後置

這句話同上文中的“皆以美於徐公”是同一句式,“於”加名詞短語後置 “聞寡人之耳者”中的“聞”是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譯為使...聽到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樣”的意思。他是用動賓結構表達使令式的內容 又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中的“歸”字。

答:翻譯為: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錯)讓我聽到的,得三等獎賞。 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 這裏有一個成語是門庭若市,可以用來形容人多,和它相對的一個成語是門可羅雀,形容十分冷落,賓客稀少。

同學們注意“時時而間進”的“間”字的解釋, 間或,斷斷續續的。期年,指滿一年。期年之後(期,一週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雖”:即使,表假設。“言”:説,批評,建議。“進”:進諫。“者”:相當於“??的” 問:最後一自然段中存在的語法現象是?

答: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都是介詞短語後置句式。

“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同前文中“能謗譏於市朝”、“皆以美於徐公”都是介詞短語後置的語法現象。 問:翻譯這兩個自然段。

答:齊威王説:“好!”就下了命令:“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摘我的過錯的,得上等獎賞;書面勸諫我的,得中等獎賞;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傳到我耳朵裏的, 得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羣臣都來進諫,門前、院內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後,還偶爾有人來進諫;滿一年以後,就是想進諫,也沒什麼可説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説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這就是所謂在朝廷上就戰勝了別國。

小結:鄒忌通過敍述妻、妾、客矇蔽自己的原因,然後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於治國大事,説明齊王處於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矇蔽也最深。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矇蔽的嚴重性,使他懂得納諫的重要性。從而使齊威王廣言納諫,國家變得更加強盛。

作業:背誦全文,複習文章的實詞虛詞和句式,做課後練習題。

4、知識目標: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以及對文中字詞句式的鞏固複習

5、能力目標:總結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現象和固定句式

6、情感目標: 體會古代志士為了國家利益勇於諷諫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於納諫的大度胸懷;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分析鄒忌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掌握設喻和類比推理的寫作手法 【板書設計】

類比推理:兩個同類事物(某種相同屬性)——其他屬性、道理

答:鄒忌通過與徐公比美,意識到自己受到了矇蔽,同時認識到君王受到矇蔽,於是 進諫齊威王,齊威王納諫,於是國家變得強大。

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分開來看就是文章各段的主要內容。

第一自然段講進諫的緣由:鄒忌與徐公比美,三問三答。

通過對各段內容的瞭解有助於我們對文章更好的記憶。 接下來我們來看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分析鄒忌的人物形象:

作為課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謀、嫻於辭令、深諳君王心理的謀士。作為齊王的謀臣,他能從日常生活聯想到關係國家治亂的大事,可謂忠於職守,勤於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稱讚中,他沒有得意忘形,而是進行調查、比較,最後實事求是地承認自己“弗如遠甚”。這説明他有實事求是的態度,頭腦冷靜,善於思考,觀察事物深入細緻,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一旦考慮成熟,他毫不遲疑地向君主進諫,反映了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坦蕩胸懷。他的進諫,也不像戰國時期的説客那樣,靠誇誇其談、危言聳聽去遊説國君,而是以耐人尋味的小事打動齊王,以己之受蔽推論到齊王之受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通過文中的語句反映鄒忌的形象)。

他是一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買民心的重要,勇於聽取不同的意見。鄒忌當面説“王之蔽 甚矣”,他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聞過則喜,認為“善”,表示贊同,並且馬上付諸實施,制定了對進諫者的獎勵辦法。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能廣開言路,根據人們對朝政的批評議論,興利除弊,進行大膽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對齊威王有明顯的美化成分。

1.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朝見 朝 2.於是入朝見威王 朝廷 3.朝濟而夕設版焉 早晨

3.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麼 疑問代詞 是,指示代詞,這

1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 真心誠意. 誠 2.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的確,確實

1.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善良的人 形容詞用作動詞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美好 善 3.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長 4.王曰:“善” 好

4.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 夾雜 參雜

吾妻之美我者 之 助詞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莫 疑問代詞 沒有誰,沒有哪一個人

(賓語前置)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省略句) 王之蔽甚矣

(被動句) 皆以美於徐公 能謗譏於市朝 皆朝於齊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師:現在我們來共同分析《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體現在它主要運用了類比推理和設喻的寫作手法,這也是鄒忌的諷諫技術和諷諫取得成功的原因。首先我們來學習類比推理的寫作手法。我們先要明確類比推理的含義是什麼。

類比推理就是根據兩個同類事物之間的某種屬性的相同,推斷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可能是相同的道理。類比推理是同類事物之間的比較,其結論不是必然性的。兩個同類事物之間的相似點越多,推出的結論就越可靠。

我們再次明確一下類比推理的概念,類比推理的主體是兩個同類事物,這兩個同類事物之間具有某種相同的屬性,依據這兩個同類事物之間的某種屬性的相同,推斷出它們的其他屬性,或者是相同的道理。

師:明確了類比推理的概念之後,現在我們來共同分析這篇文章怎樣運用了類比推理的手法,首先我們來看鄒忌通過與徐公比美思考到了什麼?

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師:正是由此使鄒忌認識到自己受到了矇蔽。

師:接下來我們來看鄒忌是怎樣來諷諫齊威王的? 答:通過鄒忌的私事引出國家存在的狀況。 師:那麼國家存在着什麼樣的狀況呢? 答: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師:那麼鄒忌諷諫的結果又是如何? 答:齊威王納諫,國家變得強盛。 師:概括的很好。

師:《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先以妻、妾和客三種人的不切實際的相同的回答,推出了他們説假話的原因:妻“私臣”、妾“畏臣”、客“求於臣”;接着將生活中的妻“私臣”、妾“畏臣”、客“求於臣”的家庭及人際關係與 “宮婦”“私王”、“大臣”“畏王”、“四境之內”“有求於王”的君臣的關係一一對應並比較,水到渠成地推出君王受矇蔽很深的事實,使齊威王心悦臣服地接受了批評,從而證明了廣開言路從諫如流能興邦強國的重要性。通過鄒忌與徐公比美和鄒忌諷諫齊威王兩件事情所存在的共同屬性體現出了類比推理手法的運用。

師:運用類比推理手法的同時要注意: 類比推理是用兩個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進行比較;用來進行類比的事物,一般是生活中比較小的事;類比推理的重點在説理的羅輯性和嚴密性。同學們以後寫作文的時候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會讓你們的作文更精彩,使你們要説明的觀點也會更有説服力。

類比推理:兩個同類事物(某種相同屬性)——其他屬性、道理

設喻是指設置或借用一個寓言、故事或自然現象來説明一個抽象的道理。設喻有兩種情況:一是設置一個故事來説明一個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説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難,就一定能勝利的道理)。另一種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來説明一個二者共同藴含的道理,這裏甲、乙兩事物可是同類也可不同類。

文中鄒忌通過生活中的小事喻國事,揭示了君王受到矇蔽。

1.情節完整,人物生動。全文雖然只有三百多字,卻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鄒忌的兩次窺鏡,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以及“暮寢而思”等情節,妙趣橫生,富於生活氣息,親切有味。對人物的刻畫特別講究。如對鄒忌,作者不重形體的刻畫,而是着重用細節和對話,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又如,齊王只有兩個舉動,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個賢明的君主形象表現得生動傳神。 2.敍事簡潔,剪裁巧妙。對鄒忌與徐公比美的情節,作者作了繪聲繪色的描繪,對他的進諫,卻只作概括的敍述。對臣民的進諫,也突出重點,記敍“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三個時期的不同情況,使讀者從中體會齊王納諫後的巨大變化,而對齊王最初受蔽之深,齊國積弊之多,以及具體如何改革等,都只從側面暗示,略而不寫,使文章的中心更為突出。三問三答,也沒有從每個人的形態上去描寫,而是通過不同語言來顯現人物對問題的不同態度。用筆簡潔,辭約意豐。

3.語言繁簡適度。鄒忌的三問,內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變化,既表現了他的懷疑,又毫無重複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卻大不一樣。齊王的回答只有一個“善”字,既表現了他的態度和誠意,又恰如其分地顯示了他的矜持與尊貴。

小結:通過兩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能夠背誦課文,掌握了一些文言詞句,理清了課文的思路與結構,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希望大家能夠加深對這篇文章理解。 作業:複習文章重點句詞、句式,背誦全文 。

第6篇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身高八尺多,體形容貌美麗。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鏡子,對他的妻子説:“我跟城北的徐公誰漂亮?”他的妻子説:“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裏比得上你呀!”原來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自己信不過,就又問他的妾説:“我跟徐公誰漂亮?”妾説:“徐公哪裏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跟他坐着聊天,問他道:“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説:“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認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鏡子看自己,更覺得相差太遠。晚上躺在牀上反覆考慮這件事,終於明白了:“我的妻子讚美我,是因為偏愛我;妾讚美我,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讚美我,是想要向我求點什麼。”

於是,鄒忌上朝延去見威王,説:“我確實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説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的國土方圓一千多裏,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沒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國的人沒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來,您受的矇蔽一定非常厲害的。”

威王説:“好!”於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級大小官員和老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得頭等獎賞;書面規勸我的,得二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評論(我的過錯)讓我聽到的,得三等獎賞。”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官門口和院子裏象個鬧市;幾個月後,偶而才有人進言規勸;一年以後,有人即使想規勸,也沒有什麼説的了。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説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拜。這就是人們説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別國。” 詞語解釋

2、鄒忌修八尺有餘。修:長,這裏指高。有,“又”。

5、明日,徐公來,孰視之。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細。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認為······美。私:偏愛。

7、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蔽:受矇蔽,這裏指因受矇蔽而不明。

10、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間進:偶然進諫。 翻譯下列句子。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個更美麗?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第二天,徐公來了,仔細地看徐公,自認為不如徐公美麗。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對我有所求,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出我的過失的人,授給上等獎賞;

能在公共場所指責我的人,傳到我的耳中來的,授給下等獎賞。

8、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旨令剛下達,大臣們都來朝廷進諫,宮門口和院子裏就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之後,常常斷續有人來進言規勸,滿一年後,即使有人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進諫了。

一件家庭小事,即: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他認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見他有自知之明。

鄒忌在“諷”齊王時,很講技巧,先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

齊王接受了諫言,併發佈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而“時時而間進”,最後“無可進者”,終於“戰勝於朝廷”。

5、鄒忌成功的説服齊王,他的勸説方式對我們今天的人際交往有什麼啟示?

他的勸説方式,即委婉勸説,它的優點就在於充分尊重被勸説者,使之受到啟發、明白道理,從而樂於接受。今天的人際交往仍值得借鑑這種做法。

第7篇

本文故事情節生動有趣,語言淺顯易懂。在重章疊唱似的簡短對話中,人物卻形神畢肖。故事藴含着深刻的現實意義。

因此,本設計着意於培養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用有序的科學的問題鏈為學生搭建理解文章的橋樑,讓學生在這條道路的指引下獨立思考探求故事的意義,並聯系自身的經驗或某種社會現象談自己的感受,或者談對自己的啟發,生成新的感悟,增長對社會的認識能力。

至於文意,學生結合書下注釋和工具書,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師只要給予引導、檢查、督促,可 以用知識競賽的形式來調動學生對課文基本文意的理解。

課前佈置:學生藉助書下注釋及工具書弄通文意,歸納整理文中的文言現象,包括一詞多義、詞類活 用、古今異義、通假、特殊句式等。

今天我們來學習記錄古代帝王納諫的故事。在古代,雖然帝王也設諫官,但是敢於批評的大臣卻往往冒着很大的風險,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馬遷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諫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們學習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是這樣一對君臣。

首先我們要理解文意。對預習的情況做一個知識競賽。

教師把學生出的題目投影到屏幕之上,進行簡單測試。教師要補充強調以下內容:詞類活用的重點詞,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詞多義。

師:雖然在讀文章時,我們的認識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是由於每個人的經驗的不同,思維方式的差異,那麼我們在讀一篇課文時往往也有我們感悟文章的側重點,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可以此側重點為我們認識全文的切入點,深入研究和探討故事的意義,最後同學們從某一點出發把你們的感悟寫出來。在此之前,請兩位同學再次講述一下故事。老師加以評點,告訴大家講述故事的技巧。

四、設計問題並讓學生討論,把討論思考的結果形成課文評述師:這個小故事十分簡單,不難理解。這裏給大家一些問題,請先自行思考,然後分組研究探討,把自己探討的結果選擇一個角度寫成課文的評述,字數150 左右。

師:出示問題。同學可以從下列問題中找一個你閲讀時的“趣點”開始你對全文的理解。也可以自找角度。

1.用最簡潔的話語對本故事的內容加以完整的概括,文中主要寫了哪兩件事,兩者的關係是什麼,並説明故事的意義。

2.(從鄒忌受矇蔽的這個角度來思考故事的意義)為什麼鄒忌的妻、妾、客人明知他不如徐公美還要 説謊?他們能不能直接告訴鄒忌不如徐公美?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你所説的話是不是都是真話?我們應如何對待?

3.(從鄒忌進諫的方式來看故事的意義)從故事的結局中我們能看出齊威王是個明君,那麼鄒忌為什麼不直接勸諫,而是要“諷諫”呢?兩者有何不同?結合你的生活體驗談一談。

4.(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故事的意義)齊國不戰而勝的故事結局,説明了什麼道理?

5.(從建議的實施看故事的意義)從本故事中想一想正確的意見能否得到實施,主要取決於哪些因素?

6.這篇文章在篇章結構上有何特點?有人説用了“三疊法”,你能否分析出此種章法。

8.據本課寫一篇《談鄒忌的説服藝術》的讀後感,也可引用有關鄒忌説服齊威王的其他事例,讓學生查看《東周列國志》。

學生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在組內發表自己的述評,每組選一個代表,有六到八個學生髮表他們與眾不同的感悟。

學生例文一:這篇文章寫鄒忌從自己的家中小事體察出一番政治道理,認為越是居高位者所受矇蔽越深,於是巧設辭令,用自己家中的事類比國家大事,委婉地勸説齊威王納諫。齊王聽從了鄒忌的勸説,廣開言路,勵精圖治,使齊國大治。

全文短短百餘字,精練生動,靈活多變,成功地塑造了兩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鄒忌善思、明智的諫臣形象;齊威王從善如流的明君形象。

其次,《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被人稱讚的應為結構上的“三疊法”:三問,三答(與徐公比美) ;三比(由己推王) ;三賞(齊王納諫) ;三時(結果)。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之一。(客觀評論式)

例文二:我主要是從鄒忌受矇蔽這個角度來聯想。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矇蔽或被矇蔽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太在意別人出於好意或有目的的誇讚,也不要因別人的惡意的批評或沮喪或生氣。因為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或精力去在意這些事,如果只注意這些事,那就會深陷苦惱。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這就是鄒忌給我的啟示。(個人感悟式)

1.學生把討論問題的結果選擇一個感悟點寫成百字短評。

3.教師小結,總結學生們的討論,只是對學生的想法加以點評肯定或者交由大家再思考討論。或者只答疑,與學生對話,探討他們多方面的感悟。比如:説話的藝術,交際中的盲區,專制和民主等等。4.學生完善自己的述評,上交。

採用比較閲讀的教學方法。在比較人物事件的異同之間,看出問題的實質,明辨是非,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涵以及故事的意義。比較閲讀《鄒忌諷齊王納諫》與《召公諫厲王弭謗》,通過比較,在更深的程度上理解鄒忌之智和齊王之明,理解故事的寓意。(本案適合文言文程度較好的學生)

課前準備:要求學生上課前結合註釋和工具書自行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並完成下面的練習。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不少能言善諫的賢臣智士,他們能否達到勸諫的目的,這取決於多種因素。那麼它取決於哪些因素呢?下面我們來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樣一個勸諫的故事,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教師提問學生的歸納字詞問題,檢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三、幻燈依次放映圖片:鄒忌顧鏡自覽圖、鄒忌問妻圖、鄒忌問妾圖、鄒忌卧牀自思圖、鄒忌向齊王進諫圖、齊王納諫圖、門庭若市圖、門可羅雀圖、各國進貢圖。並配以學生的畫外分角色朗讀,教師讀旁白。

四、比較閲讀《鄒忌諷齊王納諫》與《召公諫厲王弭謗》。

1.鄒忌和召公各自進諫的原因是什麼?他們因此而進諫的心理是什麼?

2.比較鄒忌與召公兩人的進諫方式。為什麼鄒忌的建議得到接受而召公卻沒有?鄒忌的説服有何特 點?對你有何啟示?

3.齊威王和厲王對諫言各自的反應是什麼?有何不同的處理方式?請對兩位君主加以評論。

4.試比較鄒忌與召公進諫後的不同結果,各説明了什麼道理?

5.從這兩則故事中,我們可以聯想到現實生活:對待他人的建議人們也有不同的態度。請談一談建 議對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意義;也可從建議的方式或者其他角度談對你的啟發。

學生先自主分析思考問題,然後分組討論,互相啟發,吸取別人有用的觀點以完善或訂正自己的觀點,並寫成百字比較文。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鄒忌在勸諫之時從對自己身邊小事的親身體驗來説明治國的大道理,委婉親切自然,且有暗示和啟發作用,容易讓君主在不失人君的面子的情況下接受;召公則寓治國之理於比喻之中,

形象生動,有警醒君主、震聾發聵的作用。兩人都説理透闢,切中要害。進諫方式不同:鄒忌進諫方式委婉而富於暗示色彩;召公勸諫方式是直接的,智識深沉,有警告之意,是鋒芒畢露的。

二人所遇君主不同:一個從善如流,廣開言路,勵精圖治,用一個善字寫出齊王乾脆痛快的態度;一個止民之謗以致迫害人民,而用衞巫則寫出厲王的惱羞成怒。

不同的結果説明國君只有廣開言路,才不會受矇蔽,也才能富國強民,不戰而勝。相反,如果置人民心聲於不顧,並酷虐説真話的人,必會失去民心,最終因人民的反對而導致失敗。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衞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原作者:周曉蘭)

第8篇

出處:《戰國策〃齊策》; 體例:國別體;全書共12策; 又名《國策》、《事語》、《短書》、《長書》、《修書》等;

作者:西漢;劉向;本名更生,字子政。經學家、目錄學家。

本學期學了《唐雎不辱使命》。 ※※※【補充史書體例】: 國別體:《國語》、《戰國策》 編年體:《左轉》、《資治通鑑》 紀傳體:《史記》及後來的二十四史。

(1)諷:諷諫,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規勸。(2)納:接受。(3)修:長,這裏指身高。(4)昳麗:光豔美麗。(5)服:穿戴。(6)窺:照。 (7)孰:誰,哪個。 (8)孰與:相當於?與……孰?,?……與……相比,誰更……?(9)私:偏愛。(10)孰:誰。 (11)美(我者):以……為美,稱讚,讚美。(12)寢:睡覺。(13)地方:土地方圓。(14)蔽:受矇蔽。(15)(面)刺:(當面)職責。謗,公開職責別人的過錯。(16)謗譏:指責,勸諫。在這裏指議論。(16)聞:使……聽到。 (17)間:間(jiàn)或。偶然。 (18)期(jī)年:滿一年。 (19)雖:即使。(20)朝:朝見。

三、相關成語:門庭若市。含義是:門前和庭內像市集一樣,形容進諫的人很多,場面很熱鬧,反義詞是:門可羅??

1、鄒忌與徐公比美的前提是: 鄒忌修八尺有餘,形貌昳麗。

2、表現鄒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正面描寫鄒忌頭腦清醒的句子是):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3、鄒忌為何在與徐公比美時不自信: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鄒忌經過思索,找出不同原因的句子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

6、威王採取的納諫措施(齊王受鄒忌啟發,用懸賞的辦法廣泛徵求臣民意見的句子是):

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8、寫出鄒忌諷諫,齊王納諫的成效的語句: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9、寫出與?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照應的句子:宮婦左右莫不私王……莫不有求於王。

1、本文的標題應該如何理解? 這是個兼語結構。鄒忌用巧妙設喻的方式委婉勸諫齊威王,齊威王從諫如流,積極採納他的建議,實現了齊國大治。

2、鄒忌是在什麼情況下?諷?齊王的? 由一件家庭瑣事引起聯想,然後圍繞這件家庭瑣事展開提問。

4、由於感情的不同,鄒忌向他的妻、妾與客提出問題時的口氣有什麼不同?揣摩各自語氣的感情色彩。

他問妻子:?我孰與徐公美??感情色彩是親暱。他同妾:?吾孰與徐公美??感情色彩是嚴肅。他問客:?吾與徐公孰美??感情色彩是平淡。

5、由於鄒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與心理不同,所以回答問題時語氣感情上有明

顯差異。有什麼不同?請從原文中找出並説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熱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拘謹、勉強;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阿諛奉承。

鄒忌並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從?忌不自信??復問其妾??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可知。

答:目的是使齊王認識到全國人都在偏私齊王,懼怕齊王,有求於齊王,進而指出齊王受到的矇蔽更嚴重,達到間接勸諫齊王的目的。

鄒忌入朝後,並沒有單刀直入向威王進諫,而是先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推理的方式委婉進諫。正如《古文觀止》編者評價的:?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詳勘,正欲於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

9、鄒忌進諫時説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麼好處?

要點:齊威王是個聰明有為的國君,只要認識到自己受到了矇蔽,下一步該怎麼辦,他很清楚,對聰明有為的國君,不需説多餘的話。

10、齊威王設上、中、下三等獎賞的區別在哪裏?為進諫者頒獎以為着什麼? 要點:批評者勇氣的大小。有改正缺點的勇氣,振興國家的決心。

11、文中依次敍述?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進諫者的人數,這是為什麼? 要點:説明齊國的政治日益清明。

齊威王接受了鄒忌的諫言,立即發佈政令,廣開言路,懸賞求諫。從?令處下,羣臣進諫,門廷若市?到?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直到?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説明齊威王完全採納了羣臣吏民的意見,大家已無以可諫,無怪乎?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13、鄒忌為什麼會成功?他的勸説有什麼特點?請你談一談比喻説理有什麼好處? 鄒忌用設喻的方法來進諫的。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設喻,巧妙地諷喻齊王,推導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用具體事物説明抽象的道理,深入淺出,化繁為簡,變逆耳為順耳,委婉而有較強的説服力。

14、納諫除弊有何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歷史意義:鄒忌敢於進諫,善於進諫,齊威王從諫如流,齊國大治。 現實意義:

1)一個人在受矇蔽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正確認識自己和客觀事物的。

2)一個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應當積極向有關部門或上級領導提出意見及合理化建議,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3)提出批評建議時,要考慮方式、方法,選擇恰當的語言、語氣,抓住恰當的時機,便於別人接受採納,以提高建議效果。

4)作為領導者,應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被表面現象迷惑,要廣泛聽取批評意見,及時發現和糾正鄒忌的缺點錯誤。

15、中國歷史上不乏忠臣進諫的故事,但他們的命運卻各不相同,請舉例説明如果想勸諫成功,需要什麼條件?

比干勸諫商紂王不要沉湎於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功諫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鄭而被嘲諷羞辱;屈原勸諫楚懷王連齊抗秦而被放逐;武子胥勸諫吳王夫差除掉勾踐而身為戮歿;鄒忌勸諫齊威王而齊國大治;魏徵等直言勸諫唐太宗而有?貞觀之治?。

説明:如果想勸諫成功,不僅需要臣子以國家為己任,敢於進諫,還需要臣子善於進諫,有高超的語言技巧,委婉説理;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納雅言,從諫如流。

16、請你從鄒忌和齊王兩方面談談鄒忌進諫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一:因齊王比較開明,有雄心大志,想把齊國治理好,成為強國。

二:因鄒忌從生活小事中領悟事理的獨特思維方式深深打動了齊王。

17、鄒忌善於言辭,但他從生活小事中領悟事理的獨特思維方式更令人佩服。鄒忌是怎樣把生活小事同國家大事聯繫起來的? 鄒忌把妻、妾與客比齊王的妃嬪、羣臣及其他諸侯國。把?我?比徐公美的矇蔽比齊王受妃嬪、羣臣和其他諸侯國的矇蔽,使齊王深受打動。

18、請你結合課文談談鄒忌和齊王是什麼樣的人,你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道理?(簡析人物性格特點。)

齊王比較開明,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鄒忌能從生活小事中領司事理,並能用委婉的言辭説清。對別人勸説應力求委婉,使之願意接受,要善於虛心聽取別人意見,並能及時改正。

鄒忌:頭腦清醒、善於思考、實事求是、真知灼見、精明能幹、深謀遠慮、治國之才。 齊威王: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大膽進行政治改革的有魄力的君王。

(1)鄒忌善於進諫,給我的啟示是:在生活中,在與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見時,我們要講究説話的技巧,要看對象,注意場合,要得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對方心悦誠服。

(2)齊王納諫給我的啟示: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要胸懷寬廣;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有利於自己的成長。

20、俗語説?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從語言運用的角度,鄒忌的進諫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

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生活中,在與同學、父母、師長等的交往中,在向對方提出意見獲建議時,我們要講究説話的技巧,要看對象,注意場合,要得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對方心悦誠服。

21、什麼是?設喻?和?類比?論證? 設喻是指設置或借用一個寓言、故事或自然現象來説明一個抽象的道理。

類比推理是一種根據兩個同類事物某種屬性的相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式。類比推理是同類事物之間的比較,其結論不是必然性的。兩個同類事物之間的相似點越多,推出的結論就越可靠。

本文短小精悍,活潑多趣,以生活趣事設喻論證,以閨房瑣事比及國事,從生活小事推及國家大事,由近及遠,由小及大,講述道理,表明見解,娓娓動聽。

寫法:以敍述為主,簡略對比,從?令初下?到?數月之後?再到?期年之後?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