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幼兒園教師心得8篇 靈感培育者:幼兒園教師的心路歷程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3W

本篇文章旨在分享幼兒園教師的寶貴心得。幼兒園教師是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重要引導者,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對幼兒教育的獨到見解。本文將探討幼兒園教師們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心靈感悟,詳細描述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所遭遇的挑戰和獲得的成就感,希望能夠為其他教師和家長提供啟發和借鑑。

幼兒園教師心得8篇 靈感培育者:幼兒園教師的心路歷程

第1篇

園長正確處理好自己與教職工的關係,是幼兒園管理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也是創建和諧幼兒園的關鍵。園長為此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通情,即時時與教職工保持溝通。溝通是創建和諧幼兒園最好的方法。園長要想與教職工保持溝通,必須淡化權力意識,強化服務意識,還必須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與能力。溝通形式包括口頭溝通、書面溝通和形象溝通。其中口頭溝通最為常用。溝通時園長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注重情感投入。除了工作上的溝通外,園長還應當學會日常生活中的溝通,與教職工建立起同志間的情誼,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書面溝通則要以人為本,制定的規章制度、下發的文件、通知要有人情味,堅持剛性制度約束與人性化的民主管理和諧統一。形象溝通指園長要運用自己的形象、肢體語言、臉部表情、行為等與教職工交流。

不矯情,就是要求園長不擺官架子,不以領導者自居,要牢記權利是大家給的。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平時趾高氣揚、高高在上、矯情十足,在與教職工的交談中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談話語氣,結果肯定會使自己與教職工的感情變得淡薄,甚至破裂,幼兒園的和諧也就無從談起了。

一般來説,每個人都“愛面子”,每個人都有上進心和自尊心。園長應該注意保護教職工的上進心和自尊心,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和閃光點,凡事以表揚、鼓勵為主,批評為輔,對教職工的缺點錯誤,要寬容,批評得當,做到以理服人,對事不對人。尤其是對那些犯過錯誤的教職工,不歧視、不疏遠,更不能當着其他人的面去揭他的痛處。園長到班級聽課時,要善於捕捉教師的教育特色,並在適當場合給予表揚和肯定,而對於不足之處,則可以通過私下個別交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以供參考。園長若能做到“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長處不嫉妒,短處不歧視”,就會得到教職工的尊重和信任。幼兒園的和諧氣氛就會進一步加濃。

園長手中有一定的權利,當這種權利只為少數幾個人服務時,它就變成了特權;對少數幾個人的過分“保護”,也就成了袒護。如此一來,園長所獲得的只是少數人的擁戴,失去的卻是大多數正直羣眾的信任。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會受到打擊,不僅會滋生不滿情緒,甚至會產生偏激言行,幼兒園的和諧氣氛就會一掃而空:因此,園長對全體教職工應一視同仁,對教職工的工作評價要公正、公平、實事求是,不偏心,不感情用事。

被人相信是人的一種精神需求,它能給人以信心和力量。園長的信任,無疑是對教職工的極大褒獎和鼓勵,因此,分配給教職工的工作,園長就應該大膽放手讓他們去幹,相信他們定能幹好。當他們取得一點成績時,要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當他們工作不暢或遇到困難挫折時,要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以提高他們的信心。自信能激發潛能,教職工的潛能若被充分挖掘出來,再苦再累的工作他們也會心甘情願地去做。幼兒園的向心力增強了,和諧氣氛就會進一步加深。

園長應該善於聽取廣大教職工的意見,包括曾經反對過自己的人的意見,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要充分發揚民主,“不以親疏、好惡為取言之標準”。倘若聽不得不同意見,往往會導致人心渙散,形成內耗,合力難以形成,和諧氣氛也就會被沖淡。

任何一所幼兒園,時間一長,它的教職工都可能會產生一些不滿情緒,這是正常現象。園長首先應該認識到,不滿是教職工某些要求和願望不能得到滿足或是受到不公正對待時產生的,由於不滿往往會導致情緒失控,讓人幹出一些傻事,因此園長應學會“制怒”。為此,園長首先要了解教職工發怒的原因,站在他們那一方多想想,及時瞭解他們的所想所求,對症下藥制怒。如幼兒園規定上班不準遲到,遲到要扣獎金。一位教師因家中孩子生病而上班遲到,被扣了獎金。她認為園長沒有人情味,自己是有特殊情況,而不是無故遲到,因此對被扣獎金的處罰十分不滿。面對她的發怒,園長沒有指責她,而是進行了冷處理。晚上,園長買了水果,親自到這個教師家中幫助照顧生病的孩子,這位教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同時園長用誠懇的態度對她曉之以理,讓她明白制定規章制度是為了更好地對幼兒園進行有效的管理,並非為難教職工。最終,這位教師不但理解了遵守規章制度的必要性,而且也認識到自己的態度過於偏激了。

喜怒哀樂是人的天性,園長要注意聆聽教職工不滿的心聲,並持坦誠的態度,實事求是地處理問題,有效制怒,而不是禁怒,才能得到教職工的支持。

幼兒園教師心得8篇 靈感培育者:幼兒園教師的心路歷程 第2張

第2篇

當前,許多家長認為智力發展最重要,“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於是,孩子入學前,父母以他能否按要求算對一道題或者能背誦一首詩,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是否有用。孩子入學後,考試成績就成了父母和老師判定孩子是否聰明的標準。一些家長反對孩子當班幹部,怕影響學習,只要自己的孩子學習好,能考得上大學就行了。實際上,這是對人才理解的偏頗。考試分數並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一個人的水平,尤其是一個人的能力從分數中是很難看出來的。這種盲目追求分數的教育,必然造就一批“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的人,這種人並非當今社會所需。

1987年1月,75位諾貝爾獎得主聚集巴黎。有人問一位獲獎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白髮蒼蒼的學者沉思片刻,答道:“幼兒園”。“在幼兒園您學到了什麼?”“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朋友;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道歉;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

這位科學家的回答耐人尋味。這位科學家談自身的成才體會,避開了早期智力開發的作用,強調品德文明的養成,確實抓住了問題的精髓,這位科學家的意思無外乎説一個人成功與否,素質教育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素質教育要求讓受教育者全面發展,即讓受教育者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智力方面、品德方面、審美能力方面、社交能力方面等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單突出某一方面的教育,或者過早引導幼兒的興趣朝一個狹窄的方向發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素質的培養,對幼兒的發展都是不利的。當前在家庭教育中還存在着重視才藝學習,忽視“做人”教育的做法。一方面,不少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往往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認為幼兒素質教育主要是進行才藝學習,因而不惜花費大量的精力、財力,讓孩子識字、學鋼琴、學畫畫等,而不考慮幼兒的興趣、發展可能及趨向,造成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沉重壓力,影響孩子身心正常的發展。另一方面,不少幼兒園教師由於對素質教育認識不足,為了迎合部分家長的育兒價值取向,也自覺不自覺地偏重教給一些知識性東西或單方面重視對幼兒進行才藝訓練,忽視了對孩子的品行訓練和培養,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

素質教育強調,幼兒從誕生那一刻起,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有自己的種種需要和權力。教育者要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和情感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實施教育,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自我發展潛力,面向所有孩子,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作用。從幼兒教育目標上看,素質教育是“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以促進每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發展;在教育內容上,強調全面性和基礎性,凡是做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和能力,在教育內容上都有所反映,主張把學習與幼兒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使孩子做到“四個學會”,即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與人共同生活。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學堂,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變化等,都會牽動着孩子的思維神經。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健康、活潑、聰明伶俐、獨立、自理能力強,有堅強意志的孩子。那麼,作為父母,不要把素質教育當成一句口號,而要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個好榜樣,並把素質教育貫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首先,父母要做到熱愛孩子與嚴格要求孩子的統一。愛是教育的起點和基礎。但愛要有分寸,不要溺愛。家長經常堅持諸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自私,不説謊,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等正確的要求,就能使疼愛變成促進孩子進步的動力。實際上,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就是一種負責任的理智的愛。

其次,父母要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同伴交往。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可以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各種社交技能,同時能體會到快樂,體會到公平與合理,也能更客觀地認識自己。

再次,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堅韌性、同情心等良好的個性品質。要適當給孩子安排一些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和公益勞動,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應付日常生活和遊戲活動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孩子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中鍛鍊意志品質,提高能力。

素質教育決不是一句掛在嘴邊的口號,幼兒素質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需要每位家長都能當好孩子們的老師。幼兒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兒童在他們的生命之初,就種下在整個成長階段必備素質的種子,並且呵護它們,期待着有朝一日,這些種子能夠開出絢麗的人生之花。

第3篇

幼兒園管理必須遵循現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説包括系統原理、整分合原理、封閉原理、能級原理、動力原理、反饋原理、彈性原理和效益原理。我國管理學家何鍾秀等從這八條原理中提取出四條最基本的原理,其他作為附屬性原理,很有見解。這就是:系統原理(含整分合原理、封閉原理)、人本原理(含能級原理、動力原理)、動態原理(含彈性原理、反饋原理)、效益原理。

系統原理是現代科學管理中的首要原理。它要求管理者必須認清管理系統的集合性、結構性、目的性、全局性、層次性等基本特徵。

(1)集合性。管理同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樣都呈現着系統形態,又都是由相關的眾多要素通過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有機結合而構成系統集合體,也稱“複合體”。沒有要素或單個要素無從複合,則不能構成系統。

(2)結構性。凡系統都有屬性和功能,但系統要素不能直接形成系統屬性和功能,必須通過“結構”這個中介來實現。結構説明系統的存在及系統、要素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內在方式。而要素間的相互關聯,要素與系統的相互依存,是系統結構性的基礎。有機結合的結構產生系統屬性和功能。

(3)目的性。凡系統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即目標,它在系統中發揮啟動、導向、激勵、聚合和衡量作用。沒有目的,各要素是一盤散沙,系統就不能存在和運轉。每個系統只能有一個總的目的,在幼兒園管理系統中即指教育目標。系統內的各部分(子系統)都要圍繞總目標統籌運動,確定或調整子系統的具體目標必須服從總目標。

(4)全局性。每個系統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它要求立足全局,對諸要素進行科學組合,形成合理的結構,使各局部性能融合為全局性能,從而發揮系統的最佳整體效應。

(5)層次性。它表現在本系統內或本系統與更大系統的關係都呈現出一定的層次性。例如,在幼教系統內,上層管理下層、下級對上級負責,從總體目標考慮局部目標、局部服從整體;在更大的系統內,則要求幼兒園要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和需求,並依靠與社會相互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而得到發展與提高。

認識上述特徵,是為了掌握系統思想,樹立關聯觀點、結構觀點、目的觀點、層次觀點、開放觀點、整體觀點,學會優化與調控管理過程,求得管理的最佳功能。

相關的“整分合原理”與“封閉原理”,對系統原理起補充作用。整分合原理強調把握整體,科學分解,組織綜合。即對整體有充分了解,在整體規劃下合理分工,又在分工基礎上進行強有力的組織綜合,使系統中的結構要素圍繞總目標,同步、和諧、平衡地發展。封閉原理則強調,任何一個系統的管理必須構成一個連續封閉的迴路(就像收音機的各部件進行線路連接組合那樣),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運動。

它強調管理活動中的一切工作都離不開人,人是管理系統中最活躍、最具有能動性、創造性的要素,是其他所有構成要素的主宰。做好人的工作是管理的根本,所以要強調人本原理。這個原理不僅注重人在管理中的主導地位,做到人盡其才,而且注重開發人才資源,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價值。

與人本原理相關聯的是“能級原理”和“動力原理”。能級原理認為,人和其他要素的能量都有大小和等級,並會隨着一定條件而發展變化;它強調知人善任,調動各種積極因素,把人的能量發揮在與管理活動相適應的崗位上。動力原理則強調正確地、綜合地運用管理的三大基本動力,即物質動力、精神動力和信息動力,以充分調動人在管理活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它還強調要處理好個人動力與集體動力的關係,使管理運動持續而有效地進行下去。這兩條原理補充了人本原理。

管理活動是動態的,時時處處都在不斷地運動着、變化着,由此要求管理方式方法必須隨機應變。管理工作實質上就是針對管理對象運動變化的情況而實施動態管理的過程。它強調對目標。計劃的內容,對組織、指揮、督導、控制、評估的方式方法,要及時不斷地做出調節,以保證管理系統正常運轉併發揮整體功能。

由於管理的要素、過程及管理環境都具有複雜多變的特點,人們的認識往往不能百分之百地把握它們,而且人本身又是最複雜的自變因素,常常存在力所不及和顧此失彼的現象。所以,管理必須留有餘地,把握其伸縮性,注重隨時調節,這就是“彈性原理”。系列的管理活動必然產生效能(效果和效率),評析其因果關係或者進行調控,主要都根據反饋信息。反饋能在因果之間、控制者與被控制對象之間,建起聯繫的橋樑。只有經常、及時、準確地掌握反饋信息,才能不斷調控管理過程,獲得理想的管理效能。這個“反饋原理”與“彈性原理”一起補充了“動態原理”。

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於利用最小的投入或消耗,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對社會作出貢獻。“效益”包括“效率”和“有用性”兩方面,前者是“量”的概念,反映耗費與產出的數量比;後者屬於“質”的概念,反映產出的實際意義。效益表現為量與質的綜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其核心是價值。用公式表示:

效益原理強調千方百計追求管理的更多價值。追求的方式不同,所創造的價值也不同,一般表現為下列情況:

顯然,最後一種是最理想的目標。為了實現理想的管理效益,必須大力加強科學預測,提高決策的正確性,優化系統要素和結構,深化調控和評價,強化管理功能。

上述諸原理,反映了管理過程的客觀規律和指導思想。只要靈活地、綜合地駕馭各個原理,就能成功地實施科學管理。

幼兒園的管理原則,是根據幼兒園教育任務、特點、管理規律及上述原理提出來的,也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具有普遍意義的原則較多,這裏主要針對辦園指導思想和管理基本要求,強調下列五條,作為實施幼兒園管理的行動準則。即:一切為了孩子的原則;教養並舉、保教結合的原則;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制度化、規範化的原則;綜合性與整體性的原則。其他,諸如科學性原則、機動性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激勵性原則、效能最優化原則等等,有些已含在這五條中,有些在其他章節中涉及到,在此不—一闡述了。

孩子,象徵着美好的未來,在他們身上寄託着國家、民族的希望。幼兒教育的任務目標,是為培養幼兒成為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礎。幼兒園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一代新人的茁壯成長。幼兒園管理活動在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保證實現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目標。“一切為了孩子”,是我國老解放區幼兒教育的優良傳統,也是今日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行動口號。它作為一條管理原則,是要求管理者:一要增強對“幼兒教育戰略地位”的認識;二要強化“現代兒童發展觀”意識;三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園方向;四要樹立全心全意為幼教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五要樹立實施科學管理、提高幼教質量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總之,要把這些意識和行為要求擺在首位,並滲透於幼兒園管理活動過程中。

“教養並舉”指促進幼兒身心同步發展的工作內容與要求,“保教結合”指教中有保、保中有教的工作方向和實施途徑。二者統一為一條原則,既反映了幼兒教育的特點、幼兒身心發展的需求和幼兒園工作的規律,也突出了幼兒教師職責的特性。這條原則是辦園的指導思想、開展管理活動的核心內容和要求,也是管理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強調寓保教於幼兒一日生活之中,保證把培養幼兒知、情、意、行和能力融於體、智、德、美的全面教育之中。這一原則不是抹煞保教人員在一定範圍內的工作分工,而是強調保教職能的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反對“只管教、不管保”或者“只管保、不管教”的偏向。因此要求園長和教師帶頭貫徹這條原則所內涵的教育思想。

管理是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活動。但各園在設施條件、師資力量、辦園經驗、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及存在問題等方面,都各有不同的實際情況。因此在決策方向、確定目標、制定計劃、採取措施和評價效果時,都應立足實際,從實際出發,加強針對性;尤其在確立教育目標、制定計劃中,應遵照“最近發展區”理論確定教養要求的高度、難度和有效度。這條原則反對處處一刀切、事事齊步走的做法,因為任何脱離實際的行為都會造成事與願違的結果。這條原則的核心是強調按規律辦事,只有把管理建立在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基礎上,管理才能呈現螺旋上升的發展;它要求管理者加強目標管理、計劃管理、質量管理和評價活動,立足探索管理規律、提高管理水平、謀取更多的效益和經驗。管理所追求的價值,存在於實事求是之中,是實事求是的結果。

提高管理水平,必須建立較完善的崗位責任制和規章制度,即依靠制度化來保證統一組織和指揮,依靠規範化來促進管理的良性循環。制度化是規範化的基礎,規範化是制度化的進一步發展。

國家的憲法、教師法和幼兒教育的兩個法規,已從宏觀上為幼兒園貫徹“兩化”原則規定了總依據、總準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幼兒園制定的條例、規章制度,是實現“兩化”的具體保證。貫徹“兩化”原則,關鍵在於園長要學會以法治園,一方面要使“兩化”內容切合客觀實際,充分反映羣眾的根本利益和願望,用科學性和嚴肅性來增強其權威性;另一方面,領導應身先士卒,成為“兩化”管理的熱情宣傳者和模範執行者,以榜樣力量帶動全體職工自覺接受法規約束,並重在培養行為習慣,形成良好園風,確保“兩化”原則滲透於每個工作領域,貫徹於管理全過程。

本章上述內容已清楚表明,幼兒園管理內容及其要素一方面具有多樣性、層次性、綜合性;另方面又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機結合的整體性。事物的本體既然如此,那麼管理者在行使管理中必須掌握系統的思想和方法,學會綜合思考,善於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綜合調控管理過程,綜合評價管理效果。總之,綜合是管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現代科學的時代特徵,所以現代管理強調綜合性原則。

整體性是管理系統的根本屬性,是系統各構成部分的統一。它體現在:管理目標的確立,要求在整體上達到最佳化;管理系統的特性、運動規律和功能,都要在整合過程中顯示出來;確定管理評價標準,要以反映系統的整體性為基礎;考察管理的實際效應也應着眼於整體性。總之,管理要強調“以整體為準則,以整體為歸宿”,要貫穿於管理全過程。只有把握了整體性這條原則,才能獲得“整體功能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的功效。

這個整體功能,不是“1十l=2”,而是“1十1>2”。這其中的奧妙何在?關鍵是系統諸要素通過有機結合,使系統整體產生了新的“質”,從而獲得一種“附加量”的結果。這就是説,管理質量存在於管理要素的有機結合之中,整體功能源於綜合管理。所以我們把綜合性、整體性作為一條根本的管理原則。這也就是本章闡述“幼兒園管理是個整體性系統”的最後落腳點和結語。

第4篇

30多年前,在美國內華達州發生了一樁奇特的訴訟案:一位母親僅僅因為自己3歲的女兒認識了字母“o”而把女兒所在的幼兒園告上了法庭。案件以幼兒園敗訴而結束,這位母親獲得1000萬美元的賠償。其實,案件奇特的意義還不僅於此,讀一讀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我們就會明白其社會效益早已遠遠超過了1000萬美元本身。

1968年,美國內華達州一位叫伊迪絲的3歲小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open‘’’的第一個字母“o”,這位媽媽非常吃驚,問她怎麼認識的。伊迪絲説:“是薇拉小姐教的。”這位母親表揚了女兒之後,一紙訴狀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勞拉三世幼兒園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該幼兒園剝奪了伊迪絲的想象力,因為她的女兒在認識“o”之前,就能把“o”説成蘋果、太陽、足球、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然而自從勞拉三世幼兒園教她識讀了26個字母,伊迪絲便失去了這種能力。她要求該幼兒園對這種後果負責,賠償伊迪絲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

訴狀遞上之後,在內華達州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勞拉三世幼兒園認為這位母親瘋了,一些家長認為她有點小題大做,她的律師也不贊同她的做法,認為這場官司是浪費精力。然而,這位母親卻堅持要把這場官司打下去,哪怕傾家蕩產。,3個月後,此案在內華達州立法院開庭。最後的結果出人預料,勞拉三世幼兒園敗訴,因為陪審團的23名成員被這位母親在辯護時講的一個故事感動了。她説:我曾到東方某個國家旅行,在一家公園裏見過兩隻天鵝,一隻被剪去了左邊的翅膀,一隻完好無損。剪去翅膀的被放養在較大的一片水塘裏,完好的一隻被放養在一片較小的水塘裏。當時我非常不解,就請教那裏的管理人員。他們説,這樣能防止它們逃跑。我問為什麼?他們解釋,剪去一邊翅膀的無法保持身體平衡,飛起後就會掉下來;在小水塘裏,雖然沒被剪去翅膀,但起飛時會因沒有必要的滑翔路程,而老實地呆在水裏。當時我非常震驚,震驚於東方人的聰明。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為兩隻天鵝感到悲哀。今天,我為我女兒的事來打這場官司,是因為我感到伊迪絲變成了勞拉三世幼兒園的一隻天鵝。他們剪掉了伊迪絲的一隻翅膀,一隻幻想的翅膀,人們早早地就把她投進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這段辯護詞後來成了內華達州修改《公民教育保護法》的依據。現在美國《公民權法》規定,幼兒在學校擁有兩項權利:1.玩的權利;2。問為什麼的權利。這兩項權利的列入是否起因於那位母親的官司,不得而知;不過,有一點美國人非常清楚,這一規定,使美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始終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使美國出現了比其他國家多得多的年輕的百萬富翁。

因為在我們的國家,真的有太多這樣的小水塘;在我們的幼兒園,又真的有太多這樣的天鵝!

例如,在幼兒園孩子上國小的入學面試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一堆有三個蘋果,一堆有五個蘋果,如果使它們變成一樣多?有99%的孩子都回答説,在三個蘋果那邊加上兩個蘋果,或者是五個蘋果那邊拿掉兩個蘋果。但基本上卻沒有人回答説從五個蘋果那邊拿一個蘋果到三個蘋果那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也問了許多孩子,他們的回答讓我很吃驚,他們説因為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都是這樣教的。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聽了孩子這樣的回答,感到很悲哀!

幼兒時期,正是好奇心和好勝心強、沒有過多的思想束縛,敢想、敢做的時期,只有注意保護並重視培養他們的這種創新精神,才有可能使他們最終成為出類拔萃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否則,這種可貴的萌芽就會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就如同那兩隻天鵝,幼兒只能在模仿、順從中長大失去創新的機會、條件和信心,很可能成為平庸的缺乏獨立見解的人,被時代所拋棄。

陶行知先生説過:發揮和阻礙,加強和削弱,培養和摧殘這創造力的是環境。

因此,我們每一位幼兒教師,都應重視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啟迪幼兒創新思維,點燃幼兒智慧的火花。

第5篇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論語》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60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27年,畢加索一生共創作2萬多件藝術作品。如果不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對所從事的工作感興趣,會取得這樣的成就嗎?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一致認為,一個人如果對某一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會自覺自願的去鑽研學習,並能激發出驚人的毅力和勤奮,使其以專著的經歷、忘我的精神從事這一活動。幼兒對繪畫有一定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往往是不持久的,大多伴隨着活動的開始而開始活動的結束而終止,猶如曇花一現。所以需要老師在美術教育過程中加以培養,使之保持持久。因此,如何培養兒童學美術的興趣是值得當前美術教師探索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可以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

幼兒喜歡色彩鮮豔,形式新穎,富於情趣,心其移動的教學內容。根據之一特點,在選編教學內容,要由簡到繁始終遵循趣味性的原則。

動物是幼兒的朋友,如《快樂的金魚》、《烏龜一家》、《娃趣》、《我的大象朋友》等是幼兒所喜愛的內容。生活是繪畫的源泉,動畫片中的人物和情節也引起幼兒的興趣。如;《早操》、《跑步》、《郊遊》、《我的爸爸和媽媽》、《馬路上的汽車》、《三個和尚》、《阿凡提》、《恐龍世界》,這許許多多有趣的繪畫內容,極大的激發了幼兒參與繪畫的興趣,促使有認真地完成作業。

手形畫和手紋畫極富童趣,對幼兒更具吸引力。利用手形當畫具,通過手指的造形,稍加增減造型和塗色,一幅情趣盎然的兒童畫躍然紙上。在擺手指的繪畫過程中,幼兒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感受繪畫的情趣,在許多手形畫教材中,篩選出幾種有聯繫的內容進行組合,使之成為系統化單元式教材,更具趣味性和情節性。如:《秋天的樹林》、《農家樂》、《海底世界》、《和平》、《有趣的動物頭像》。每一單元做四至五個練習,在進行單元化教材的選編過程中,充實進許多趣味性強的畫種,如:剪紙畫、染紙畫、紙板畫、實物拓印畫等。

中國畫,是祖國畫壇上的奇皅,是國之瑰寶,用毛筆畫畫對幼兒卻是難度,但也有着神祕的吸引力和趣味性。由於中國畫神奇的魅力和獨特的用筆、用墨方法,這會深深的吸引和鼓舞幼兒。在作畫過程中,幼兒會始終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畫之中。

二、教學方法的趣味性,是培養幼兒繪畫興趣的重要環節

幼兒都喜歡聽故事。為培養幼兒對繪畫的興趣,在引導觀察範畫時,把畫面內容編成一個小故事,將給幼兒聽,把引導觀察這一關鍵教學環節,變成了又聽故事又觀察的形式,是幼兒變被動觀察為主動觀察;有時在出示範畫之前,可用猜謎的形式引出主題,或者把繪畫內容編成兒歌讓幼兒根據兒歌內容畫畫等。例如意願畫《歡樂的池塘》,這課是讓幼兒聽故事畫畫。“在以美麗的池塘裏注着快樂的青蛙媽媽和孩子們,他們有許多好鄰居,有螃蟹大哥,有烏龜大叔,還有許多小魚弟弟。有一天鴨媽媽帶着孩子來池塘作客。他們唱歌跳舞真快樂。”由於採用了適合幼兒特點的趣味性教學方法,這種於教育與遊戲之中的方式,對幼兒來説是極其重要和有效的,這不僅使幼兒的繪畫能力、審美情趣得到提高,同時,也培養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蘇彭城小朋友,每次繪畫作業等能用生動的故事情節講述出來。而且又獨到之處。在畫貓頭鷹時,範畫上面有一隻貓頭鷹,這位小朋友畫了兩隻貓頭鷹。一大、一小翅膀打在一起,像是拉着手,大貓頭鷹站在樹枝上,小貓頭鷹在空中懸着。蘇彭城小朋友説:“這隻大貓頭鷹是媽媽,他教孩子學降落呢。媽媽用翅膀拉着孩子,是怕孩子掉下去,現在媽媽落下了,孩子還沒落來。”有的幼兒問:“小貓頭鷹的爸爸呢?”,蘇彭城回答:“爸爸沒有來,在家裏做飯呢。”多麼天真的想法,多可愛的孩子。

三、培養兒童的生活情趣,激發他們學美術的興趣。

美術是一門藝術,它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它能給人一種嚮往及無限的樂趣。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幻想.生活美是兒童進行美術創作的主要來源。絕大多數兒童總喜歡錶現旅遊、課間、家鄉、太空、海底等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題材,這説明兒童對錶現自己的生活題材是非常感性趣的。因此,讓兒童在美術課中充分表現自己的生活題材,激發兒童的生活情趣,是培養兒童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我在國小美術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參與豐富的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培養孩子們的生活情趣,讓他們品嚐生活的樂趣。例如,我在教《秋遊》一課之前,正好是學校組織學生去杭州秋遊,在遊玩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指導他們仔細觀察周圍的景物,並和他們討論秋遊的感受,孩子們爭先恐後、興致勃勃,發言十分踴躍,回校後,他們把秋遊時所見所聞的真實感受用線條、色彩等美術語言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作業效果出乎意料的好。這樣,兒童在感受、體驗自己生活樂趣的同時,也激發了美術創意,培養了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

四、培養兒童創造作品的能力,激發們學美術的興趣。

美術是一門造型藝術,美術教育是對兒童進行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教育。調查發現,對學習美術缺乏興趣的往往是那些不善於創造作品的學生。我在美術教學中,善於發揮兒童的創造性,把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建立在讓他們學會創造作品的基礎上。例如,我在上《拔蘿蔔》一課時,發現一位學生畫了這樣一幅畫:老公公、老婆婆和幾個小朋友一起拉着蘿蔔葉子拔蘿蔔,結果蘿蔔沒拔起來,卻把蘿蔔的葉子拉斷了,大家都摔了一跤。這幅畫雖然與拔蘿蔔的故事相去甚遠,但我覺得這位學生的想法既合乎情理又與眾不同,至少這種創造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於是,我因勢利導,積極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孩子們大膽想象,結果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這説明,一旦孩子們的創造性得到發揮,學習的興趣將會大增。由此可見,要讓兒童對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學會創造作品。而目前,一些教師過分強調讓學生臨摹他人的作品,不夠重視引導學生髮揮自己的創造性,這是導致兒童美術創造力不強,學美術的興趣不濃的一個重要原因。美術教學必須“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培養幼兒用繪畫和手工充分表現自己對周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發展幼兒手部肌肉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術工具及材料的技能是幼兒美術教育的任務之一。幼兒的繪畫、泥塑、剪紙、摺紙及廢舊物利用,手編、布工等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無一不是在手的協調操作下進行的。因此,幼兒園的美術教學對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小畫家亞妮從小跟爸爸學畫,家長外出,她就在家畫這畫那,她喜歡猴子就反反覆覆畫猴子,四歲左右就能畫出各種姿態的猴子。前不久測查的12.5%動手能力強的幼兒,據瞭解,有2/3的幼兒入園早(22.5歲),從託班就開始接受正規的美術教育,捏、撕、貼、折、塗等,延續至中班,動手習慣逐漸形成,1/3的幼兒自幼受家庭薰陶,有的愛畫畫,有的愛剪紙,有的喜歡製作玩具。可見,教幼兒從小開展一些簡單的剪剪、畫畫、貼貼等美術活動,將有利於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

六、增強幼兒對繪畫的自信心,保持繪畫興趣的長久性

幼兒天生對繪畫有興趣,但這一興趣不穩定,在遇到困難活看到其他新鮮實物時容易轉移和失去。為了讓幼兒的繪畫興趣保持長久性,應注意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大膽、自信、仔細、多練。”“看着難,畫起來就不難了。”“不怕畫不好,就怕你不畫。”這幾句格言是教師為培養幼兒的自信心,經常用一鼓勵幼兒的話。逐漸的這些格言變成了幼兒的行動和幼兒的話語,經常能聽到幼兒在繪畫活動中輕聲説:“看着難,實際上不難,是嗎?”“對,看着很難,實際畫起來一點也不難,只要認真就能畫好。”

有的幼兒由於性格內向,自信心不強,在繪畫活動中表現不積極,有的乾脆不畫。為了樹立幼兒的自信心,教師在講解示範繪畫方法時,把整個畫花分解成幾個部分來講解。語言帶有鼓勵和啟發性。“這幅畫看着難一些,我們把它分開看,一部分,一部分的畫,一點都不難,老師相信,每位小朋友都能畫出很美麗的畫。”

在講評作業和巡迴指導的過程中,一肯定幼兒的成績和鼓勵幼兒大膽作畫為主,一巧妙的方式指出幼兒繪畫中的不足。例如“××小朋友很聰明,畫得真好,如果這裏再添上幾筆就更好了。”“今天,全班小朋友都畫得很好,老師很滿意,很高興。”尊重和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是每一個又教工作者的責任,長期堅持讓幼兒在成功和自信當中學習,幼兒會把教師當作知心朋友,教師能更易於引導幼兒去探索和學習,使幼兒的繪畫興趣長久的保持下去。

每次辦幼兒畫展,幼兒間的討論,家長的議論,誰畫得好,誰畫得不好,使得到好評的孩子美滋滋的,沒得到好評的孩子情緒低落,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響着幼兒的學習態度和效果。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抓住時機,在幼兒間展開“我畫得好,小朋友畫的也好,都要繼續學習”的討論,幼兒間你一言我一語的相互鼓勵着,教師把幼兒零散的語言,一總結性發言的形式肯定幼兒的成績,鼓勵引導幼兒繼續大膽畫畫,使能力稍差點的油而不失去信心,能力強的幼兒不至於驕傲,樹立更高的學習目標,讓全體幼兒在自信和成功中感受喜悦。

第6篇

時代的發展對教師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的角色和任務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研究型的老師”成了幼兒教師即將面臨的現實要求。這不但對教師本人提出了個體努力的發展方向,也是對幼兒園提出了新一輪的工作重點。幼兒園的教研活動就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基地之一,應當切實地承擔起這一重擔,為有效地解決新的教師角色要求和現有教師整體素質不夠的矛盾提供新的途徑。然而,正如在《幼兒園教研工作現狀分析》一文中提到,幼兒園的教研工作還存在着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説教師缺乏積極的參與態度以及教研活動實效性低的問題,這一些都嚴重地阻礙了教師個體的專業化成長,從而也阻礙了幼兒園教研活動對幼兒園教育改革的推動力的發揮。

我認為在幼兒園教研工作中積極拓展思路,是改變現狀,充分發揮其在提高保教質量和師資素質方面獨特作用的關鍵所在:

一、促成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專業化是教研活動的重要目標

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的要求,教師除了要具有教育信念、策略性知識、情景知識等相應的教育實踐性知識外,還必須具有較廣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如哲學、數學、物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因此,幼兒園要通過教研活動激發教師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培養良好的自我學習能力,在教研活動中不但要引導教師在實踐性知識上的日益豐富,同時,也要積極引入或者引導教師吸收各科知識,努力培養“通才”和“專才”相結合的人才。如幼兒園在開展教研活動中,可讓教師推薦自己平時讀到的好文章、好書,可以是教育類的,也可以是非教育類的,在教研活動中向大家講述其主要的或者是精闢的觀點,擴大教師的知識面,促使教師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培養了教師提煉觀點、清楚表達的能力。

從教師的能力結構角度而言,幼兒教育的發展,對幼兒教師的能力要求逐漸呈現多元結構化,包含了教育幼兒的能力、教育活動的組織能力、教育環境的創設能力、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教育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多方面。教研活動也要適應這種多元化的要求,從內容和活動形式上去體現和促成教師能力結構的專業化。在教研活動中,幼兒園可開設一些有益的教研活動,如開展“首席講師”活動,請教師自願或者輪流擔任,負責活動內容的選定,活動形式的安排,以及在活動中的引導發言和總結性陳詞等;也可以由教師自願組合選題,合作收集相關資料,向大家做“小小講座”。通過此類活動,教師的合作、組織、表述、反思等能力都能得到較大的提高。

二、開展生成式的教研活動,引導教師在反思中成長。

隨着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生成活動觀”已經深入人心,同樣,“生成活動觀”也適用於幼兒園的教研活動。富有實效的教研活動應關注教師當前工作中正在面臨的需要和困惑,採取“隨機研究”的方式進行行動式研究。比如説,在新學期開始,小班組的老師肯定有着各種難以解決的困惑,於是,教研活動便可以此為中心問題,引導教師進行分析和出謀劃策;在面對幼小銜接工作上,大班組的教師可能有更直接而深刻的感受,如何在日常的教學中融入幼小銜接的教育目標呢?教研組如果能及時組織相關教師進行主題性的討論,商量對策。這樣不但能及時幫助教師解決實際的問題,還可以形成一種互助合作的氛圍,還可以促使教師在集體的反思中成長。

在開展這種生成式的教研活動,我認為應需要注意幾點:

1、教研工作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是關鍵。教學管理者要不斷地深入教育現場和教師的心靈,通過觀察教師的教育實踐、與教師對話、分析教師課後反思、教育筆記等文本資料、綜合反思等過程來發現教師的這些需要,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

2、積極反思自身教育實踐工作是生成式教研活動的主要形式。美國學者波斯納曾經提出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生成式的教研活動的組織者要積極促成教師間的討論、分享等集體性的反思,幫助教師在實現個體經驗的“橫向流動”的過程中,同時,積極尋找自身的教育經驗與相關的教育理論的聯繫,提煉出屬於自己的教育行動理論,實現在專業化角度上的“縱向流動”。這也就是我們所説的研究性學習的過程。

3、生成式的活動與預成式的活動相結合。提倡生成式的活動,並不意味着完全抹殺預成式活動的作用,多元化的活動方式,才能滿足教師的短期和長期的發展需要。

三、在教研活動中實施教師個性化成長策略。

促成幼兒個體富有個性的成長是新《綱要》的重要觀點,這一要求首先應轉化為對教師的要求。因為,首先,在孩子身上處處折射着教師的影響,什麼樣的老師出什麼樣的學生;同時,對教師來説,她也是一個發展成長中的個體;再則,在改革的衝擊下,幼兒教育更加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個體的教育智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而創造首先就是一種個性化的展現。

我認為,要促進教師的個性化成長首先是瞭解個性,其次是促進個性的積極發展。通過教研活動的一“推”一“引”,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師富有個性化地成長:

營造寬鬆的教研氛圍:如果教學管理者在活動中,能夠積極營造平等、合作、欣賞、分享的氛圍,消除教師的緊張和依賴心理,使教師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一方面能讓教師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利於自己深入瞭解每一個教師的個性、特長和需要。

推崇對話式研究:一言堂的教研、灌輸式的理論學習,並不能讓每一個教師展現真實的自己。只有通過溝通和交流,教學管理者才能瞭解教師心中所想,心中所需,也只有在瞭解每一個教師的具體情況後,教學管理者才能進行分析,給予相應的建議,幫助教師選擇適合於她們的方式。這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在雙向的交流中,彼此不斷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最終使得教師能夠將各種建議內化為自己的認識。這種基於每一個教師不同的需要上進行的對話,是個性化的,其影響也將是個性化的。

積極的期望和無窮的挑戰:皮格馬利翁效應證明,積極的期望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積極的期待表現在充分肯定和欣賞每一個教師的特點,為個性化的創造活動提供自由空間。如幼兒園在開展各類教師技能比賽活動中,可設立不同的獎項,如親切互動獎、快樂參與獎、創意活動獎等,以此來激勵教師不同教學風格和特色的形成。同時,還要根據教師不同的個性,為其設定相應的任務,讓其在挑戰中積極地學習,大膽地創造,不斷地超越自己,從而引導其主動地、富有個性地發展。我認為,有的年輕教師在教育實踐和教研活動中,如表現出非常強烈的創造能力,可讓其勇擔當重任,為全園的教師樹立了一面勇於創新的旗幟。有的教師教育理論根基紮實,同時擁有多年的工作經驗,在工作中磨練得善於表達,可讓其積極承擔課題的研究和講座、教研的組織工作等。在不斷的挑戰中,使其長處更長,自信心大增的同時,也帶動了其他方面的進步。

説起教研活動,大家都會浮現出這樣一些畫面:園長和教學管理者口若懸河地介紹着某種新教育理論,底下許多老師在奮筆疾書地記錄;或是當園長或教學管理者提出某一個教學方面的中心議題後,請大家發表意見,結果常常出現冷場的情況;觀摩教學後,大家課評活動時,有的不知從何講起,有的又怕講得不對…這些場面對我們來説,太常見了。除了教研活動的主題脱離大家的需要外,形式的單調可能就是導致教師缺乏參與熱情,教研活動缺乏實效的最大因素,尤其是年輕教師在一本正經的教研活動中往往顯得戰戰兢兢。

其實,如果我們不再把它作為一種形式化的工作,只是把教研活動作為一種提高教師素質、改進教學的一種手段、途徑,也就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近來,也有許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在關注這一點,一些新的觀點被提出來,許多新穎的活動方式也在逐漸被引入我們的教研工作中:

參與式學習:如:深圳有一家新幼兒園,敢於讓全園的教師自由組合,自選課題,對市內外幼教同行開通了互動式論壇。這個極富挑戰性的任務,對每個教師來説都是一種激勵、一種磨練。可能就是這家幼兒園敢於創新,讓教師們在行動中逐漸向專家型教師發展,現在她們在教研工作方面碩果累累,社會聲望也蒸蒸日上。

頭腦風暴法:其實也是參與式學習的一種,這種方法現在教研學習等活動中用得很多,其新穎的方式激發參與者的極大參與熱情。當然,這種方法在具體運用中也有一些相對的適應性,較適宜用在討論一些新話題或者由來自不同羣體參與討論某一話題。

自我捲入式研究:許卓婭老師認為,老師可以通過研究自己、瞭解自己,來了解兒童,從而有效地促進教師自我的發展,又能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比如説,在反思一種教育行為的適宜性時,可以讓教師們把自己當成孩子,融入到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現在奧爾夫音樂教學的研討和學習中特別推崇這一種方式。

“聲東擊西”式:教研活動可以不就教育論教育嗎?當然可以!另闢蹊徑,從教師們有興趣的事情上中發展我們期望的能力,正如王瑜元老師説的:要“跳出幼教的圈子看幼教的問題”。我園也嘗試過一次由“跳蚤”引出的研討,這其實是探討一個心理學現象對我們教育的啟示。

“為什麼跳蚤再也不想跳出來,也跳不出來了呢?”這個話題讓大家覺得無比新鮮,尤其是一些平時不敢在羣體中發言的年輕教師都非常踴躍,那一次的教研讓大家暢所欲言,還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但是,當這些生動有趣的活動迴歸教育本質上,還需要教研組織者巧妙的引導將兩者相結合,使一切變得水到渠成。

同時,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搞得有聲有色,已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其許多生動有趣的培訓方式完全可以值得我們借鑑,因為從某個角度來説,教研也是一種人力資源培訓。著名的海爾企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人力資源的培訓和企業文化的營造。他們的興趣融入式全員參與和聖經法的模式就類似於筆者在前面提到的“聲東擊西”式,摒棄説教,把一些理念糅合在大家感興趣的身邊事物中,便能自然地達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此外,他們的“變貓為虎”的方法也頗有意思,善於把一件普通的事情高深化,以新的語言、新的角度,甚至是誇張地對一些傳統的觀點進行闡述,而正是我們一般教師最缺乏的能力。在我們的教研活動中,也可以鼓勵教師自創和運用一些教育術語來描述自己的做法和想法,經常性地嘗試象一個幼教專家一樣去思考和分析問題,這種心理暗示的方法對教師在專業成長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此外,教研活動當然也可以是集體的、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一對一的對話,形式更是不拘一格,只要在教研活動目標的引導下,能吸引大家的積極參與,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大家發展,就是可以產生實效的教研活動。

第7篇

一天早上,園長巡班是到中二班門口,正好遇到鼕鼕的爺爺送孩子,只聽他説:“快進去吧,你看老師在吃早飯呢,你也要好好吃啊!”園長向班裏看去,只見兩個老師都坐在桌旁吃早餐,孩子們則自己動手進餐,吃完的孩子散亂無目的地呆在那裏。接着,園長巡視了全園,發現許多班都存在着類似的現象。

回到辦公室,園長立刻着手分析原因。由於幼兒園位於市郊,很多老師上班的路程都很遠,又怕上班遲到,所以常把早飯帶到幼兒園來吃,這確實是原因之—。但自己作為一園之長,沒有及時注意到這一情況並採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卻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之後的教職工大會上,園長首先向全體老師做了檢討,指出自己工作的失誤之處。並宣佈了園務會的決定:今後,食堂將保證每天七點準時為老師們開早飯,園裏也將撥出一部分錢在後院裝修一個小餐廳,給老師提供用餐場所。接着,園長對教師吃早飯時孩子散亂地呆在教室裏的情況予以糾正,告誡全體教師在任何時候都必須認真負責地對待工作和孩子。

建立良好的教養工作秩序是教養工作正常運轉、教養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保證。如果缺乏良好的教養工作秩序,必將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如上案例中,園長因未能紮實地落實入園和早餐這個工作環節,使得教師們紛紛在工作時間進餐,並進而導致孩子入園後沒人管理,給幼兒園帶來了不良的影響。而且,幼兒入園的時間正是教師與幼兒家長溝通、交流的好機會,教師在這個時候進餐,自然也就失去了與家長交流的機會。

該園長在後來的檢查工作中,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從自我批評入手,妥善地解決了問題,其方式、方法還是值得肯定的。

“幼兒園無小事。”任何小環節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工作的失誤,給幼兒園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園所管理者必須重視小事,善於從小事中不斷完善園所的管理。

第8篇

女兒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是老師心目中比較聽話的孩子之一。老師非常喜歡她,她經常請我和妻子向其他家長傳授經驗。我們也樂此不疲。和大部分家長一樣,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後來發生在女兒身上的一件事,讓我開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那是伊伊上小班的時候,一天回到家裏,外婆心疼地告訴我,伊伊在幼兒園尿褲子了,穿了一天的濕褲子,等她去接的時候,褲子都半乾了。我問伊伊為什麼不報告老師要上廁所呢?伊伊告訴我們,她本來想舉手報告老師,可是老師説過,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聽講,不能到處亂跑,她實在憋不住就尿在褲子裏了。“那可以請老師幫你換條褲子呀。”妻子説。伊伊的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她説她才不要讓老師和小朋友知道。因為老師説,聽話的孩子,老師組織上廁所時一定要去。結果她忘記了。從這件事上,我們還了解到,如果不是在老師提醒上廁所的時段,伊伊通常都不敢把自己的生理需求及時告訴老師。後來,我們發現伊伊不怎麼愛喝水了,無論我們怎麼勸説,伊伊就是不肯多喝一滴水。夏天喝水少很容易生病,沒多久,伊伊就生了一場病。即使在病中,她也不怎麼多喝水。妻子和幼兒園的老師勸説了好多次,伊伊才開始正常喝水。

通過這件事,我和妻子意識到之前對伊伊的教育存在嚴重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把“聽話”當成了教育孩子的捷徑。比如,我們常常會以“聽話”作為標準來讚揚和獎勵孩子。長期這麼做,就會讓孩子認為“只有聽爸爸媽媽的話,他們才愛我”。於是,孩子就會用“聽話”來換取爸爸媽媽的愛,這又會進一步強化孩子的“聽話”。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孩子慢慢缺乏主見、不敢表達自己的正當要求。

對一個幼兒園的孩子來説,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主要來自他們心目中具有權威的大人,這種要求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和能力。作為大人,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如果為了自己省事和省心,僅用“聽話”來要求孩子,那麼孩子為了達到大人的要求,會下意識地討好大人,比如在幼兒園的時候,當有困難的時候,就會不敢輕易驚動老師;當需要幫助的時候,就不敢麻煩老師;當不開心的時候,更不會直接向老師傾訴。長此以往,勢必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做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會受到影響,還容易養成慣於看人臉色的消極行為,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和妻子決定有意識地引導伊伊學會正確面對大人的要求,並能夠表達自己的正當需求,不讓孩子再傷在所謂的“聽話”上。隨後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們覺得機會來了。一個週六,我和妻子打算先帶伊伊去商場買衣服,然後再去看兒童劇《白雪公主》;伊伊則想先看兒童劇,再去買衣服。妻子故意説道:“伊伊是個聽話的孩子,這件事爸爸媽媽説了算。”伊伊很不開心,但是沒再説什麼。我悄悄問伊伊,為什麼她想先去看兒童劇?伊伊告訴我,每次媽媽帶她去買衣服,總是逛好久,回家的路上她經常睡着了。可她不想看《白雪公主》的時候也睡着。我動員她把想法告訴媽媽。伊伊擺擺手,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説:“算了,你們説了算。”我聽了很心疼孩子,真沒想到她看似聽話的背後,竟然有這麼多的無奈。我繼續鼓動她,要是不想睡着,就一定跟媽媽説。我還保證,如果媽媽覺得她説得有道理,一定會同意她的要求的。最後白雪公主佔了上風,伊伊去找媽媽了。妻子認真地傾聽了伊伊的話後,決定同意她的提議。那天伊伊看得非常高興,回家的路上小嘴嘰裏呱啦説個不停。我趁機説:“多虧你跟媽媽説先來看兒童劇了,要不你睡着了,多可惜!”妻子也附和説:“伊伊是個大孩子了,可以告訴我們她的想法了。以後我們也要多聽聽伊伊的意見呢!”第二天我送伊伊去幼兒園時,特意當着伊伊的面向老師提起這件事,由衷地表揚她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們儘可能給伊伊營造寬鬆的成長環境,平等地對待她,讓她多表達自己的意見,鼓勵她敢於説“不”。同時,還引導她認識到,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説的話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大人們也會經常犯錯。如果大人做得不對、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孩子完全可以向大人提出來。為了讓伊伊在幼兒園也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還經常陪她玩模擬幼兒園的遊戲。先是伊伊當幼兒園老師,我們做小朋友,讓她給我們不斷提出要求。如果她提出的要求不妥,我們就會舉手告訴她。接下來我們又互換角色,讓伊伊做小朋友,我當老師。當我提出的要求比較過分時,她就會和媽媽一起舉手表示抗議。因為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揚,伊伊逐漸敢於對大人的決定提出反對意見,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她説得有道理,我們就會認真地照她的想法去做;即使她説錯了,我們也不輕易否定她,而是把發現錯誤的機會和改正的空間留給她。

“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這是大部分中國家長秉持的教育觀念。在國內的教育體制下,聽話的孩子也往往會更多地得到老師的喜歡和青睞。但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一個實驗:對2~5歲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在兒童期有反抗傾向的人中,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兒童期沒有反抗傾向的人中,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74%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作為家長,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是在“引導”和“培養”孩子,其實是在傷害孩子,這一點是需要我們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