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5篇 傳統佳節獨具魅力——我的演講稿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87K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對於歷史、文化和民俗的集中體現,其文化內涵深厚,流傳千年。弘揚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和魅力,寓意着中華民族的凝聚和團結。本文旨在探討弘揚中國傳統節日的意義和作用。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5篇 傳統佳節獨具魅力——我的演講稿

第1篇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珍惜傳統節日,弘揚傳統美德。五千年的斗轉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歷史的背影雖已漸行漸遠,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卻傳承至今,散發着永恆的魅力。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被保留到現在。然而,一個嚴峻的現實正擺在我們面前,近年來“洋節熱”現象層出不窮,而許多人對我們的傳統節日卻有些冷漠,瞭解甚少。20xx年11月2xx日,韓國成功申請端午節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消息傳來,舉國震驚,但同時也為我們敲響了搶救中國傳統文化的警鐘。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懷,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結。xx月xx日,是今年的清明節,國家將其定為法定節假日的`意義並不是簡單的放假休息,而是通過掃墓、祭拜等活動來追憶祖輩,傳承文明,弘揚美德,從而使我們更加珍惜先輩已為我們創造的美好生活,心懷感恩,繼往開來,奮力拼搏。

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給予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寶貴財富,不要等它湮沒在時代的潮流中才追悔莫及。今年春節以來,中國大江南北都在發起“光盤”行動——吃“光”你“盤”子裏的東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作為未來社會的棟樑,我們南中學子更應多瞭解傳統文化,並有責任堅守傳統文化的陣地,時刻牢記: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為此,我號召全體師生:從我做起,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節約水電,珍惜糧食,愛護公物,用實際行動來弘揚祖國的傳統美德,真正做到“勤以修身,儉以養德”。最後,讓我們以男生公寓樓的對聯共勉:日新其德仁智修雙,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演講稿5篇 傳統佳節獨具魅力——我的演講稿 第2張

第2篇

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國人,我覺得我們在為中華上下5000年自豪的時候,也應該反思我們如今的社會,我國的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已經在慢慢的消失了,像最早的孔孟之道、論語、孟子,這些有着無限智慧的書籍又有多少人曾去認真的閲讀過呢?這何嘗不是中國人的一種悲哀呢!

在中韓端午節相爭韓國最終申遺成功後,舉國感到忿忿不平,國人們紛紛指責韓國卑鄙,下賤,無恥,抄襲中國申遺項目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又有多少國人能夠反思自身呢?與其説是韓國搶走中國的端午節,不如説是國人自己扔掉它罷了。

時常在一些電視節目中看見被歲月給塵封,被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所掩蓋的傳統建築,傳統文藝,甚至傳統習俗。面對燈紅酒綠,層樓疊榭的摩天大樓,誰會甘願住在那破舊,老土的四合院,窯洞,吊腳樓,過着原始土着民般的生活呢?誰還會對那傳統的造物技術——簡單粗糙的物件和純手工高強度勞力而放棄學習更先進的機械製造技術從而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在眼球經濟,泡沫經濟盛行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夠保留住中國的國粹——京劇……少之又少罷了。

今天,大多數80後,90後,00後不過傳統節日而喜歡過洋節。在一次國小生問卷調查中,有記者專門“按重視程度,給傳統節日”排序的題目,結果幾乎所有學生都填寫了“春節、中秋、清明、端午”的順序,端午竟成為孩子們眼裏最不受重視的傳統節日。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相比,學生們更願意過聖誕節等洋節。“我最喜歡過聖誕節了,能收禮物和賀卡,大家還能一起玩,很開心。端午節就很平淡了,唯一盼頭就是放假,就連吃粽子也是平時就能吃到。”某國小生回答説。班上大部分學生都喜歡過聖誕節,覺得中國的.傳統節日過於單調和嚴肅,都不如聖誕節般輕鬆有趣、充滿幻想。

而當問到屈原是哪國人,是幹什麼的,學生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門,離奇搞怪。而在幾十年前,即使目不識丁的老人們都能謹記屈原的生平事例和對國家君王的忠貞,還有每年的划龍舟是為了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包粽子扔進河裏這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為了使江魚不要吃了屈原的身體,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演變為吃粽子了。

何其悲哀,端午節竟成為學生眼裏最不重視的傳統節日,而吃粽子竟是大多數學生們的唯一項目,端午節難道就將成為粽子節了嗎?最後只能用吃粽子來苟且地維持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嗎?

不要讓眼淚成為地球的最後一滴水。同樣,不要讓傳統文化過了許多年後只能成為我們腦海裏僅存的模糊的記憶啊。

第3篇

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傳承傳統文化,發揚感恩精神》。

伴隨着濃濃的春意,沐浴着和煦的春風我們一起走進了四月。四月清明時節,是中國人祭祀祖先、懷念親人、緬懷先烈的傳統節日。踏青、掃墓,祭祀先人、祭祀先烈,這些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傳承,其中無不寄託着後人對先人的哀思,無不寄託着後人對先烈的追悼。

對於我們廣大青少年學生而言,清明節更是緬懷革命先烈,激發愛國思想,學習革命精神,繼承烈士遺志的重要日子。

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沒有被戰爭的餘波波及,更體會不到戰爭的困苦與磨難。但祖國的發展需要我們繼承先烈們為國為民,捨身捐軀的精神,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增長才能,懷有足夠的信心與決心,去完成、去開拓革命先烈未盡的事業。

清明節傳承至今的祭祖掃墓活動,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中所藴含的感恩、和諧、積極、新生的內容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因此,清明節不是一個哀傷的節日,而是莊重、感恩、懷古的節日。如今,清明節已有了新的內涵,不再是簡單的掃墓,更重要的是傳承感恩的精神,學會在生的世界裏,感謝我們的父母以及所有愛我們的.人。

對於我們而言,孝敬父母就是對他們的感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專心聽父母説話,聽從父母的正確管教;常對父母彙報自己在校內外的各種情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關心父母健康等,都能將我們的孝心轉化成具體的行動,真正地感恩父母。

同學們,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在家庭做孝敬父母、關懷他人的美德少年;在學校做團結友愛、創新進取的好同學;在社區做講究文明、保護環境的好公民;以實際行動把這種文化傳統、感恩精神發揚光大,不僅是在清明節日,更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感恩精神永伴你我!

第4篇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廊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璀璨的文化瑰寶。而傳統節日就是這些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縮影與沉澱。但如今,傳統節日似乎離國人越來越遠,往往流於形式,而“過洋節”卻成為流行。對此,我們感歎悲哀和遺憾之後,更應該思考如何讓中國優秀的傳統節日迴歸,讓寶貴的中華文化得到肯定。

取其精髓,保留傳統節日中的美德和情感。傳統節日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無不是因為其凝結着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端午佳節,是為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歌頌其剛正不阿、抱石投江的'愛國情操;中秋佳節,是為了寄託思念家鄉,祈盼闔家團圓幸福的美好願景;九九重陽節,更是以登高遠眺、賞菊、遍插茱萸等傳統習俗倡導全社會樹立敬老、愛老、助老的和諧新風……傳統節日的精髓就是幾千年中華文明流傳的優秀品質和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發揚品質,傳播美德,永遠都不會過時。

去其糟粕,擯棄傳統節日中的陳規與陋習。雖然傳統節日是祖國燦爛文化的結晶,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美麗的寶石之中也存在着一些“雜質”。春節,是走親訪友,增進情感的好時機,有些人卻鋪張浪費、暴飲暴食,更有甚者選擇通過聚眾賭博來增添“年味”,殊不知這賭博行為才是讓年味消散的元兇。清明節,是緬懷英烈、祭奠先人、寄託哀思的節日,然而每到清明祭祀時節,燒紙焚香祭奠之風盛行,灰紙滿天,煙霧瀰漫。這既影響了社會風氣,又污染了環境,更帶來了諸如火災等社會安全隱患。美麗的寶石需要經過打磨才能綻放異彩,傳統節日也需要擯棄陋習才能愈久彌新。

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縮影,呼喚傳統節日的迴歸就是呼喚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重視,呼喚國人的自身文化認同和愛國情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傳統節日更加絢爛,大放異彩。

第5篇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兒時常聽家鄉老人唸叨的這句俗語,如今只有給人忍俊不禁的感覺了。彼時鄉間諺語,不少人篤信至深,今時不計童叟,恐怕沒人對妖怪擔心了。

傳統節日雖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卻從來都不是固定僵化的。它與歷史時代和人們生活相融合,演化流變是一大常態。端午節也是如此,從先秦時期一直溯流至今,兩千多年來,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會給這個節日注入新的內容,豐富新的形式。不管是生活習俗、娛樂方式,還是人物紀念、文化內涵,端午節一直在調適,一直在變化。這個動態過程至今不衰,朝未來看去,也必將不絕。

人是歷的,也是當下的。節日也是。當下的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不乏民俗文化魅力,但在不少地方,卻更多地被當作政府招商、企業謀利、市場狂歡的噱頭,充斥着政績活動、商業營銷、旅遊開發、假日經濟的喧囂。功利化、商業化、娛樂化盛行,消解着節日本身應有的精神文化內涵,文化指向更多地淪為經濟指向的“孵化器”“服務商”,而經濟指向卻消費、透支甚至顛覆着文化指向。這種不良現象已經引發普遍擔憂。

傳統節日首先是傳承文化,其次才是製造商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力量與文化力量有必要融合在一起,但決不能夠為了壯大經濟力量而忽視、抵消、削弱文化力量。我們的民族、我們的社會依然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來薪火相傳、遺之後世。當下,傳統文化可以通過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的各種形式和載體來展現,但以文化人、凝魂聚氣的功能決不應喪失,精神基因、文化內涵和價值追求決不應扭曲。傳統節日再怎麼流變,都不應只重經濟指向而忽略文化指向,不應單純強調“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而應以文化指向為首要,讓經濟指向更多為文化繼承、保護、挖掘、創新、發展等提供服務,使其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都創利增值。

傳統日不能淪為充滿銅臭的市場玩物,也不能淪為全無底線的娛樂題材,更不能淪為某種食物的消費符號。在優秀傳統文化面前,一些地方政府的功利之手應該少伸,一些企業的牟利之道應該少倡,一些年輕人的玩鬧之心應該少捧,一些媒體的異化之筆應該少寫。傳統節日當然要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並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但絕對不是單純以經濟指向來導航,以經濟指標來衡量,以經濟價值來定性。對於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來説,一些唯利是圖、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僅認識上有很大偏誤,實踐起來更貽害無窮。

古今中外,任何節日都少不了經濟因素,少不了經濟指向,但經濟因素和經濟指向卻從來都不是節日形成的全部動因,甚至核心動因。尤其是我們這樣一個民族,傳統節日從來都是精神文化、思想道德、價值倫理的.載體,內在藴藏着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風雨而綿延不絕的決定性基因。這種文化因素,這種文化指向,不管在廟堂還是在鄉野,都遠遠高於也遠遠超過經濟考量。面對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如果只會功利消費、收益算計,卻無法滿足現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很難説可以將這份遺產傳給後代,更遑論還要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遺產了。

文化是國家實力的戰略組成部分,承載着優秀文化的傳統節日必須體現出更為強大的軟實力來,這是中國崛起的必要一環。在這方面,我們最終要宣示的永遠不是掙了多少錢,而是影響了多少人的思想、生活、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