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秋節隨筆集合7篇 "圓月皎潔,思念團圓—— 中秋文輯"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7W

中秋佳節,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也是家庭歡聚、共度時光的特別時刻。在此,我們為大家精心準備了一篇“中秋隨筆集合”,收錄了多篇優美的隨筆,全景展現了中秋節的民俗風情、文化內涵和美好寓意,讓我們一同度過一個充滿季節氣息的節日。

中秋節隨筆集合7篇

第1篇

小時候,所有的節日在我看來,似乎都只是日子而已,激不起異樣的感覺,也許有壓歲錢、有新衣服、能放鞭炮、還能看搭台唱戲的春節除外。為什麼?可能是因為所有的日子都簡單地重複,沒有遠遊,沒有離愁,更沒有那一場場生死相隔的鏡頭,不斷地浮現,重演。不知為什麼,現在再過節,別樣的滋味總是會偷偷地、慢慢地湧上心頭。

因為前幾天的勞累,假期裏最大的願望,就是睡個徹頭徹尾的自然覺,好一掃連日來積累在身體每個細胞中的疲憊感。可能是生物鐘作祟,這個所謂的懶覺,也在8點之前主動地自我結束。起牀、洗漱、安排丫頭的早餐、整理家務……,一切看似就跟普通的休息日一樣,沒有什麼區別。

最近丫頭對自己的專屬領地很着迷,為了滿足她的願望,我們就在客廳闢出窄窄的一小塊地方,讓她隨便拾掇自己的東西。丫頭每天花費最多的,就是在自己的小空間裏搭樂園,畫畫,看書,擺弄小貼畫,還給自己的領地造了門,必須用所謂的鑰匙才能打開。上午,她在自己的領地裏自娛自樂,我在忙碌地收拾家務,偶爾會看看她的傑作,時間就這麼點滴地走着。不知為什麼,耳邊突然就回響起了國小的時候聽過就念念不忘的幾首老歌。於是,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聲,唱着唱着,淚水開始在眼圈打轉,忍不住哭了出來。“人生是一粒種,落地就會生根,風吹年華的夢,落葉總要歸根……”。這麼滄桑的歌,居然那麼早地紮根到了自己的內心,汲取着情感營養,慢慢枝繁葉茂地生長。

丫頭的呼喚把我從這別樣的思緒中拉了回來,原來突發奇想的她又用自己的跳繩把客廳圈了起來,繩子上還拴着聖誕節沒用完的鈴鐺。丫頭自豪地宣佈,“媽媽,我的地方太小,以後,繩子裏面的都屬於我了,進來可是要用鑰匙的哦。”她所謂的鑰匙,就是一隻粉色的水彩筆,要用它把鈴鐺敲一遍,然後從繩子下鑽進去才行。有兩次我沒按照要求,直接從上面跨了過去,還惹得小傢伙滿臉的不高興,於是,狡猾的媽媽後來就學會了兩手準備。

因為晚上要全家聚餐,按照慣例,也一定會陪公婆打麻將到挺晚的時間,於是,午飯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哄丫頭睡覺,要不然,晚上疲倦起來小妮子情緒肯定不好。打扮牀頭,講故事,喝水……,不願意老老實實午休的小丫頭總是一堆理由,把大人折騰一番後才不情願地睡着。丫頭爸爸早早地去公婆家幫忙張羅晚飯,我跟丫頭繼續賴在家裏,她在自己的領地裏搗鼓東西,我則欣賞着單位羣裏同事們中秋的手機簡易畫創作,直到那邊電話催過來,“姐姐們都等着急了,妞還在幹嘛呢?”聽到姐姐們都在等着自己,丫頭迫不及待地催促我趕緊收拾好,慌慌張張地帶着滑板車出發。

逢年過節聚餐是公婆家的傳統,公公是山東人,老家離孔子故里很近,不僅做得一手好菜,而且非常熱情好客。因為離得近,工作又忙,丫頭出生到現在,兩位老人也沒少操心,丫頭這個調皮搗蛋的小孫女,自然也給他們帶去了不少歡笑。我們剛走到廚房的陽台下,就聽到屋裏有人喊:“萌萌、朵朵,妹妹來了,出去玩吧。”要是讀研的大丫頭也能回來,接下來應該是李家四姐妹的幸福時光了。雖然年齡跨度很大,可是大丫頭一直對小傢伙呵護有加,小丫頭也一直對姐姐惦記得很,也許,這就是血濃於水,姐妹情深吧。

院子裏孩子們還玩得正興,遠遠地就聽見家裏有人喊要開飯了。祖孫三代十幾口人圍着大桌子熱熱鬧鬧地邊吃邊聊,遠在外地的大丫頭也以微信視頻的方式,跟家裏每一個成員都打了招呼。看着她,忽然就想到了自己,是呀,從第一個不能在家度過的節日開始,以後這樣的情景會越來越多,這就是成長、人生必須要面對的。我猜,戀家的她,關掉視頻後應該會偷偷地哭鼻子,淚水,很多時候是挺好的宣泄。

公婆挺喜歡打麻將,尤其是公公,但是他從來不在外面玩,只是平時的我們都太過忙碌。所以,週五晚上如果沒有特別事情,陪他們打麻將就是我和丫頭爸爸固定的安排,過節更要如此。兩位老人總是輸多贏少,可他們依舊非常開心,似乎年齡越大,越在乎各種形式的陪伴,他們的要求,就這麼簡單。不過,這一晚,兩位老人運氣挺好,輸了錢的我,還被要求在家人羣裏發了個大大的紅包,不過,我樂意,只要他們開心。

這個中秋,就這麼瑣碎平常的度過了,陪丫頭,陪老人,我想,中秋的意義也就這麼簡單了吧。

中秋節隨筆集合7篇

第2篇

中國人早就注意到月到中秋有超乎平常之明,併產生心靈的感應。周人會在中秋舉行儀式,以祭月迎寒。至魏晉以後,中國人興賞月,唐人更是流行。也是從唐開始,中國人有了中秋節,千年既久,到現在已經成了傳統和習慣,祭月也演化成為賞月,這標誌着人從對月之崇拜發展到對月之審美。

祖父所主導的一次中秋節,留在了我兒時的記憶中。那天晚上,雨過雲開,有月忽出,自行於天。院子種合歡樹、桐樹、德國槐樹,枝繁葉茂,互相交錯,蔭庇甚大,遂只有庭中檐下乾爽,月光透明。祖父淨手整衣,搬出一張寬且矮的條桌,放在檐下庭中,並用瓷盤一一陳以石榴、柿子、月餅等果品祭月。我的祖父1973年西歸,在他生前數年再未祭月。那次儀式雖然簡陋,但它所傳遞的信息卻自古而來,印象不可磨滅。

農曆八月十五,三秋之半,依長安風俗,這天下午靠近黃昏之時,每户必烙月餅。這是主婦的事,在我家當然是我母親的事。為了使月餅好吃,母親要給面裏放芝麻,往餡兒里加搗碎的核桃仁,也會加紅砂糖或白砂糖,這種月餅是甜的,我等小孩特別喜歡吃。烙月餅要用雪蒿,是生長於土坎上或田壟上的一種野菜。掘雪蒿往往是我的活兒。有時候中秋節會下小雨,天地迷茫,我也不推辭,出門,出巷,出村,在地裏採一把跑回去交給母親。月餅會做一個大的,直徑大約一尺半,做幾十個小的,直徑大約一寸半。大月餅和小月餅都貼雪蒿,一是裝飾,二是提味。雪蒿一經鍋炕,葉莖便綠淡黃渲,脆感畢現。

月餅在長安謂之團圓饃,因為中秋節也就是團圓節。八月十五夜,一邊賞月,一邊吃團圓饃,其樂融融。然而這一天也總有人在外羈旅,不能返鄉而聚。不要緊,當給在外之人留下大團圓饃的一角,並留下幾個小團圓饃,等其回家吃。全家有多少個人,便切大團圓饃為多少塊,一人一份,不過當在中秋節以後食之,八月十五夜所吃的是小團圓饃。有一年中秋節,我父親正在西府的扶風縣做宣傳工作,數月不歸,屬於他的那一份大團圓饃夾在幾個小團圓饃之中,一直掛在廂房,也就是父母卧室的牆上。怕我偷吃,母親故意將其高懸。

母親烙好月餅後會將它們放在一個簸箕裏,並置之於方桌或條桌上供一會兒,而後才把小月餅拿給祖父祖母和孩子們。大月餅繼續供着,到第二天才收起來切成塊兒。也許如此供一會兒,也具祭月的意思吧,然而總之是敷衍塞責了。到了我這一代,就連母親都不如了。祖父是清人,母親是民國人,我是共和國人,三朝鉅變,在中秋節的規矩上,母親不勝祖父,我不勝母親,我的兒女更不勝吾。文化之變遷,文化在中秋節之衰,觀之顯矣!今之人,只剩下送月餅和吃月餅了。

在唐長安,賞月顯然是一種盛舉,充滿了雅意。道士有傳,唐玄宗曾經由天師引領進廣寒宮,見宮娥,聞仙樂,流連忘返,並獲得靈感,作霓裳羽衣曲。這顯然是傳説,不過唐玄宗攜楊貴妃賞月無假。為延長賞月時間,唐玄宗嘗令工匠在太液池西岸築賞月台。所選地址甚佳,可惜安史之亂爆發,賞月台只建了半截。皇帝喜歡賞月,詩人也就喜歡。他們所去之地,往往是曲江池之岸、杏園之邊,三五成羣,彼此激發,遂多詠月之篇。有一年過中秋節,唐僖宗吃月餅,喜其油酥,十分之香。恰聞有進士在曲江開宴,便下詔御膳房包以紅綾,送月餅給進士。月餅初入史書,大約便由於此事。

中秋節除賞月之外,也賞桂。目遇之,月光明,鼻嗅之,桂花芳,又有耳聞之,絲竹幽,真是何等趣味!當然還有故事,凡古賢者所創作的“嫦娥奔月”“蟾蜍變玉兔”“吳剛伐桂”,甚至“朱元璋以月餅遞送起義情報”,都會在中秋節講一講。明清以來賞月,也會猜涉月謎語。“長安一片月,打一小説人物,經猜是秦明。”不是很有意思嗎?這給中秋節增加了新的文化元素。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蘇東坡的中秋節是在密州一個超然台上過的。有朋友陪伴,自夜至天亮豪飲,大醉。7年不見其弟,由衷懷念。緣於此,蘇子作詞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國詠月之文章汗牛充棟,蘇子中秋節之詞空前絕後了。

沒有理想的生活,就不會在生活中審美,也不會使生活藝術化。中秋節對月之審美,顯然是古人生活藝術化的表現,遺憾今人的中秋節,重以物質,輕以精神,或者説是生活粗鄙化,甚至退化了吧!

第3篇

秋風送爽,不經意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悄然而至。我喜歡這個節日,更喜歡這個節日裏一家人温暖而又温馨的感覺。如果你閉上眼睛細品,真的會感受到節日空氣裏的絲絲甜意。

隨着年齡增長,我已進入中年,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對這個節日的期待一直像小時候那麼的強烈,兒時過節的情節總是縈繞在腦海,揮之不去而又回味綿長。我記得小時候,中秋節的天空總是那麼的晴朗,在温暖的陽光下,成熟的莊稼在地裏泛着喜悦的金黃。吃完早飯,我和姐姐就掰着手指頭計算時間,眼巴巴地盼望着夜色儘快降臨,因為只有明月當空時,我們才能吃上香甜的月餅、提着燈籠到處玩耍。對於我來説,中秋節晚飯再豐盛也沒有月餅好吃。儘管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吃上一頓紅燒肉是最幸福的事兒了,但八月十五的月餅才是最讓我惦記的,一年只有一次,真的非常渴望。那個時代,每年過節,每家只能買到二斤月餅,還是限量供應的。數量越少,月餅給我們的誘惑力就越大。

隨着月亮越來越亮,我最盼望的時刻終於到來了。我們姐弟六人圍坐在小圓桌前,等待着幸福時刻的到來。小時候,我不懂得什麼是“矜持”,只是使勁兒的把小身板坐得直直的,儘量不讓口水留下來,眼睛儘量不直勾勾地盯着月餅看。爸爸微笑着坐在一邊抽煙,慈愛地看着我們這六個小饞貓兒。在我們姐弟眼裏,中秋節夜裏爸爸忽明忽暗的火光,是除了月餅以外,留在我們記憶裏最深刻的情景了。隨着層層包裝被媽媽打開,散發着香甜氣息的月餅在皎潔的月色下是那麼的誘人,不約而同的,我和姐姐們都嚥下了口水。二斤月餅只有十個小圓餅,一家八口咋分?我家自有我家分月餅的高招。媽媽總是先拿出兩塊月餅送給無兒無女的鄰居張大爺,然後再總結一下今年來我們姐弟的學習情況和各自的乖巧程度,學習最好的、最懂事聽話的孩子會分到兩塊,這兩塊月餅總是年年被大姐得到。對於大姐的兩塊月餅,我們沒有任何異議,心服口服,大姐學習好,又幫爸媽做家務,我們服氣。隨後,剩下的五個孩子每人一塊,爸媽同吃一塊。月餅,雖然是這麼分的,但是每年都是我吃得最多。大姐的那兩塊,必然會給我一塊,爸媽的那一塊我也會毫不客氣地笑納。

小時候,我光顧着吃了,根本沒有體會到爸媽這麼做的含義:送給張大爺的那兩塊月餅,是敬老、愛老,傳承了中華民族悠久的以孝為先的優良傳統;獎勵給大姐的兩塊月餅,是對好孩子的一種獎勵和激勵,告訴我們,只要努力了,就會得到回報。樸實無華的他們沒有講大道理,而是通過言傳身教,讓我們明白了為人處事的道理。

長大後的我,對於中秋節又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認識。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餅對我來説不再是一種奢侈品,超市裏盡是琳琅滿目的各色月餅,它們吃在嘴裏,已然沒有了小時候沁在骨子裏的香甜感覺,更多的只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而兒時分月餅的場景,已經定格在記憶的最深處了。常常想,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再回到過去,再雙手接過爸媽分給的月餅,享受家人團圓,與月共圓的美好時刻,多好!

時光如水,歲月如歌,時代在步前進,美好再繼續。現在,中秋節已經被定為法定假日,人們可以隨心隨意選擇如何度過。可以外出遠遊,放鬆心情,擁抱自然;可以在家懶睡,給自己一個不被瑣事煩擾的一個理由;還可以搭載飛機,在最短的時間內回到千里之外的父母身邊,共享團圓之樂。儘管時代變了,節日的氛圍不再那麼濃厚,但八月十五的月餅依舊香甜,中秋佳節的團圓盼望依然強烈。

每到中秋,我都會將小時候分月餅的往事講給女兒聽,與她分享我那時的喜悦。她會點頭,也會不時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只是她不會理解,被她咬過一口就説不好吃的月餅,為何曾經那麼的珍貴,讓我動情、念念不忘。現在,我不會再勉強讓她去理解那個時代的感受,只是希望她健康快樂,每時每刻都擁有像我兒時過節那樣的幸福。因為,我只想讓她記住現在這美好的中秋和這美好的時代,也讓自己在回憶中逐漸成長完成轉換,把曾經的幸福和當前的幸福積累、沉澱,成為人生最寶貴的經歷。

今年的中秋夜,我會和女兒再一次朗誦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第4篇

今夜的我失眠了,但此時的思想卻是非常清醒的。看着窗外的明月,看着異鄉的明月,想了很多很多,隨手翻開記憶的相冊,想曾經的同學,朋友,家人,你們現在都還好吧,今年的中秋節不能陪你們一起過了但我對你們的思念依然,對你們的祝福依舊,今天的我也許告別了昨日的懵懂與幼稚,帶着我的理想,帶着家人的希望,帶着朋友的祝福來到了這裏,這也許就是我的理想實現之地,也許我的未來也將在這裏有個定向。

耳邊聽者既熟悉又覺的陌生的音樂,陷入了久久的思念之中,在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真的很想你們,真的好想,拿出手機給我遠方的朋友們送去我的祝福,送去我對你們的思念,終於到12點了,朋友們,中秋節快樂,異鄉的祝福與思念,送給我身在異鄉的朋友們,願你們一切都好,都説中秋佳節是團圓的日子,朋友,此時的你又身在何方呢?是為了求學而身在異地;還是為了工作而四處奔波;還是和朋友在一起盡情的感受節日的快樂;還是和家人在一起閒聊呢?此時的你又在想些什麼呢?又有什麼感觸呢?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內心充滿着思念`祝福`傷感`失落呢?遠方的朋友現在的你是否一切都好呢?遠方的兄弟是否也在失眠呢?是否也在想着曾經的美好的回憶呢?遠方的家人是否也一切順利呢?家裏的收成怎麼樣呢?家裏的農活還能忙過來吧,過節了家裏是否也買幾塊像樣的月餅呢?家裏是否也應該考慮一下放下農活好好的感受一下節日的氣氛呢?月團圓,人團圓,朋友,身在異鄉的你吃到今年的月餅了嗎/雖然她只是一塊用面做的中間帶陷的圓圓的餅,但此時此刻它所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不是嗎?它為什麼是圓的,而不是方的呢,這也許就是它所要傳達的意義,月亮圓圓,月餅圓圓,人團團圓圓。小小的月餅手中拿它代表着我們對朋友的祝福與鼓勵`代表着對家人的思念與祝願,代表着我們共同的祝福,共同的思念,共同的理想,雖然我們身在異地但我們的心是永遠在一起的我們的思念與祝福會穿遍千山萬水傳達到朋友和家人的身邊,朋友,異鄉的月今晚圓嗎?今晚亮嗎?願我的祝福會及時傳達到你那裏,伴着你做個美夢,夢見你十分思念的人,夢見你十分相見的人,夢見我們在一起美好而快樂的日子。

至此中秋佳節之日,祝所有的朋友天天開心,天天快樂,沒有對象的早日找到對象,有對象天長地久,有情人終成眷屬,祝所有的親人身體健康,一切順利;祝三班所有的同學們學業有成,前途無量。

第5篇

微涼暗淡的風雨剛剛結束了這個短暫的我們所期待的中秋,現在大家有開始忙碌的投入工作中。雖然這個中秋有許多同事們沒有回家與家人團聚。但是在我們這個芯片大家庭裏,我們已然過了團圓中秋,現在依然如此。

剛剛結束的中秋博餅聚餐,讓我們整個芯片大家庭在一起共歡暢飲。其中的博餅活動更是讓大家期待。看着大家滿載各式各樣的禮品回來,看着大家滿懷喜悦的笑臉,我也是由衷的歡喜。還有目前正在進行的微信博餅活動,大家也是滿懷期待。夜裏出去吃飯,出去休息時都能看到同事們在搖着手機博餅。呵呵,我當然也不例外了。

去年中秋,我沒有回家,在公司上班。今年,我特地回了家,與家人們過中秋。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雨,可是這並不能影響我喜悦的心情。看着回家的馬路兩旁的柏樹在風雨中搖擺,似乎是在歡迎我回家呢!我也感覺到家裏的空氣是格外的清新舒爽。雖然在家的兩天裏幾乎是在雨中度,但是我沒有感覺什麼不好,看着家裏庭院中盛長的花花草草,其中有一部分還是我上學離家前栽種的,看着那四面垂吊的吊蘭,清脆挺拔的寶石蘭,肥碩飽滿的蘆薈……我的心情也就不是那麼沉悶了。在家裏,和爸媽一起吃個家常飯,飯後聊聊家常。我感受到的是滿滿的温馨。

短暫的中秋結束了,我又返回到我們這個芯片大家庭裏來。上班期間看到大家,和大家一起工作、聊天、吃飯。看着大家的笑臉,我又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雖然,這兩天雨天沒有看到美麗的圓月,可是在家裏和家人們相聚,在公司和同事們相融。我能感受到那美麗的圓月一直就在我們的心中。

第6篇

第7篇

中秋在即,眼下學校要放假。據説今年的中秋節和教師節緊挨着。很多人都在規劃着假期行程。五一可以不回家,假期亦可以不回家,八月十五乃是萬家團圓的日子。對於一個經常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説,這次的家是必須要回的。八月十五故又為團圓節。我們當然也不例外。問題是回哪個家。按照往年的慣例,先是回我家,因為我家離單位比較近。學生一離校,我們隨後就踏上回家的路途。不過與往年不同的是,放假改在了下午。下午走親訪友,歷來很少,只好推到明天。中秋節回家,月餅是必不可少的佳品。平常可以隨意一些,但如今不能馬虎。除了月餅之外,其他的食品不是不可以送,但那些都只是配搭。

關於中秋節吃月餅,這裏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呢。相傳元末時期,中原百姓不堪元朝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朱元璋欲聯合這些人一起抗元但苦於無從傳遞消息。劉伯温於是命王昭光製造餅子,餅子裏藏入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這才一舉推翻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東北地區至今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説法。

當然這只是個傳説,究竟月餅是否源於那個時候,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對家鄉的思念,祈盼豐收、幸福,皆成天下人們的心願。

可見中秋節作為一種傳統佳節已經深入民間,紮根於人們的心中,而中秋節,吃月餅,賞月亮,更是一種絕美的人間享受。那麼,為何將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呢?或者説,為何八月十五要賞月呢?據説八月十五成為固定節日始於唐初,“八月十五中秋節”(《唐書太宗記》)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事實上,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難怪中秋節要賞月。從季節這個角度講,七、八、九月為秋季,八月是中間月,而十五又處於八月的中間,故八月十五就稱之為中秋節。從農業這個角度講,我們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秋天顯然是收穫的季節,收穫之後,那些東西總不能束之高閣,還是要和家人一起分享的。於是就擬定這樣一個節日,為的是一家人聚到一起分享秋後的收穫。該吃吃,該喝喝,不亦樂乎?

俗話説:年怕中秋月怕半。過了中秋節,這一年也算是過了一大半。馬上就是十月一,元旦。時光如電,説的一點不差。月圓之時,渴望一家人聚一聚,這恐怕是天底下所有人的共同心願。就藉着這個傳統節日,把自己對家鄉對親人的那份牽掛和思念一併寄回家。每逢佳節倍思親,真的是這樣。不信,你去異鄉住上一兩年,舉目無親,你就知道什麼是思鄉之情,什麼叫想家,何謂鄉愁。

記得上大學那會,八月十五是不讓回家的。學校給發月餅。五仁的,棗泥的,豆沙的,水果的,真是應有盡有。吃着他鄉的月餅,就是吃不出家鄉月餅的那種味道來。我後來才明白,那些月餅不是不好吃,是看和誰吃。你那時候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家鄉,想到了家裏邊的親人,就跟鬧鐘定了時一樣,不自覺的。月餅,就是要中秋吃,而且是和家人一道吃才好,吃的是心情,吃的是那種氛圍。

他鄉的月亮不能説不夠圓,也不能説不明,可就是缺了家鄉月的那種親切、可愛——你覺得它離我們是那樣的接近——你可以説,那就是你一個人的月亮。你想要擁有就能擁有,因為那是你獨有的感覺,可在外面就不一樣,實在沒有那種感覺。任何人都可以説,那是他的月亮,不是我的或者你的。歸根結底,那不是你我的家鄉。難怪説,月是故鄉明。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切皆因那不是自己的家鄉,故連月亮也成了人家的不是?月亮,家鄉。多麼美的語言,多麼悦耳的詞彙!

也許在外面住慣了的人已經沒有這種內心的撕扯,而是習以為常了。若不是因為紮根在外多時,恐怕就是一種麻木。這顯然是很可怕的。家鄉之所以稱之為家鄉,就是因為你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那個地方,那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那裏的衚衕,人家,對你來説都是再熟悉不過的。無論你走到哪裏,你都不會在心裏捨棄它們,它就像刺青一般刻在了你的腦海裏。你的身上包括你的話音乃至血液裏,都有它的存在。那裏顯然就是自己的根。如今你不回家,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與家的那份親切感慢慢就會淡化,剛開始可能沒什麼,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的增加,你反而越是需要那份最初的家的感覺。如果中間一下子沒有了,這對於一個人來説就等於切斷了自己的生命之源,即失去了所謂的根。久而久之,內心的那種惶恐和寂寥就會席捲而來,頓時感覺一切都跟空了一樣,連心也是空的,如同浮萍飄在水上,沒有了着落。即使該有的都有了,心裏也會隱隱覺得缺了點什麼。這才是真正的漂泊,心的漂泊。一旦沒有了根,幸福就會離我們遠去。不管是誰,不管在哪,都是一樣。並且最終都是要回歸到家鄉的,所謂葉落歸根。

鑑於以上種種,我極力鼓動老公他回老家一趟。老公當時應允了。可最後竟説,那也得看家裏的意思。天哪!這叫那檔子事啊!回家還得經由老家人的同意,説好聽點,家裏邀請我們,我們才回去。我立刻就明白了話裏的意思——近鄉情怯。我想也是。這麼長時間沒回去過了,都不知道家裏的具體情況。好在,他信奉一句話: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老公的心裏是有家的,只不過被現實的表象掩蓋住了,或者説是他自己故意這麼做,為的是不讓別人覺察出他的兒女情長來,免得被人説成是脆弱。久而久之,連他自己也感覺不出自己有回家尋根的需要了。他也被自己給騙了。這就是所謂的慣性,越是這樣的人,越是需要有人從旁提醒,否則會看不清真實的內心,無異於失去自我,豈不令人擔憂?

無論如何,中秋節,我們要回家。帶上月餅,帶上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