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旅遊調查報告7篇 《探索旅遊市場:一份詳盡的調查報告》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57W

本次旅遊調查報告對全國旅遊市場進行了綜合調查,涵蓋旅遊方式、目的地、花費、時長等多個方面,分析了當前旅遊市場狀況和趨勢,為相關旅遊企業提供參考和決策依據。

關於旅遊調查報告7篇 《探索旅遊市場:一份詳盡的調查報告》

第1篇

為了在世界各地積極推廣生態旅遊,聯合國把20xx年命名為“生態旅遊年”。作為聯合國“生態旅遊年”的活動計劃之一,世界生態旅遊峯會於5月19日——22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會上來自132個國家的公有、私有及非政府部門的1000多名代表就生態旅遊發展問題進行了研討並提出了建議。大會發布了《魁北克生態旅遊宣言》,並擬提交給20xx年8~9月份在南非舉行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wd)。作為對聯合國“生態旅遊年”的積極響應,許多國家和地方機構也在20xx年舉辦了各種類型的研討會。

聯合國“生態旅遊年”以及圍繞主題年的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推動各國政府、生態旅遊的經營者、消費者之間的更好合作,為生態旅遊在世界範圍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也必將促進我國的生態旅遊研究和實踐發展。

早在1999年,我國國家旅遊局就確定該年為“生態環境旅遊年”,各地也藉機推出了一些生態旅遊產品,在我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生態旅遊實踐活動。隨着環保觀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和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生態旅遊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特別是近年,很多開展生態旅遊的區域地處西部或者邊遠貧困山區,旅遊業被資源稟賦良好的西部和貧困地區當成了優勢產業,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替代產業。生態旅遊這種兼顧經濟、環境、社會效益的旅遊形式更是倍受推崇,成為西部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脱貧致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

但是,由於生態旅遊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因此,生態旅遊在倍受關注、並被寄予厚望的同時也招致了很多的非議。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態旅遊?怎樣實現生態旅遊諸多目標的和諧統一從而推動生態旅遊的成功實踐?值此聯合國“生態旅遊年”之際,在我國“生態環境旅遊年”實施後的第四個年頭,對我國生態旅遊發展中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為下一步我國的生態旅遊發展掃清障礙,成為當前緊迫的任務。

關於“生態旅遊”這一概念是由誰最早提出的,目前尚未有定論[1][1]。大多數觀點認為“生態旅遊”一詞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但是,直到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的召開,在世界範圍內提出並推廣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之後,生態旅遊才作為旅遊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的研究和實踐。

“生態旅遊”概念一經提出之後,世界上很多組織和研究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旅遊進行了界定,至今尚未有一個統一認可的定義,對生態旅遊的內涵也眾説紛紜。不過,關於生態旅遊的目標卻得到了基本的認同:生態旅遊應該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的多樣性、維持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生態旅遊應該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唯有經濟發展之後才能真正切實地重視和保護自然;同時,生態旅遊還應該突出對旅遊者的環境教育意義,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者也更應該重視和保護自然。

正如世界旅遊組織祕書長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態旅遊峯會的致詞中指出的“生態旅遊及其可持續發展肩負着三個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經濟方面要刺激經濟活力、減少貧困;社會方面要為最弱勢人羣創造就業崗位;環境方面要為保護自然和文化資源提供必要的財力。生態旅遊的所有參與者都必須為這三個重要的目標齊心協力的工作。”

生態旅遊目前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旅遊業發展的熱點,生態旅遊的實踐區域也在不斷的擴大,較早發展生態旅遊的地區和國家也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非洲是世界生態旅遊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野生動物資源為世人矚目,尤其是南部非洲成為當今國際生態旅遊的熱點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有肯尼亞、坦桑尼亞、南非、博茨瓦納、加納等國。

在美洲生態旅遊較發達的地區是亞馬孫河流域,代表國家有哥斯達黎加、洪都拉斯、阿根廷、巴西、祕魯、智利、美國、加拿大等。

在亞洲,最早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地區出現在印度、尼泊爾和印度尼西亞以及馬來西亞等地。

此外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生態旅遊也有所發展。

這些地區和國家開展的主要生態旅遊活動有野生動物參觀、原始部落之旅、生態觀察、河流巡航、森林徒步、賞鳥、動物生態教育以及土著居民參觀等。

在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中,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都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做法有:(1)立法保護生態環境。例如1916年,美國通過了關於成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法案,國家公園的管理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在英國,1993年就通過了新的《國家公園保護法》,旨在加強對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的保護。自1992年裏約會議以後,日本就制定了《環境基本法》。1923年芬蘭頒佈了《自然保護法》。(2)制定發展計劃和戰略。美國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態旅遊發展規劃,以適應遊客對生態旅遊日益增長的需求。澳大利亞斥資1000萬澳元,實施國家生態發展戰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遊面向21世紀規劃”,生態旅遊是該規劃的重點推介項目。肯尼亞政府就制定了許多重要的國家發展策略,其中特別將生態旅遊視為重點項目。(3)進行旅遊環保宣傳。在發展生態旅遊的過程中,很多國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號和倡議,例如英國發起了“綠色旅遊業”運動,日本旅遊業協會召開多次旨在保護生態的研討會,並發表了“遊客保護地球宣言”。(4)重視當地人利益。生態旅遊發展較早的國家肯尼亞,在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就提出了“野生動物發展與利益分享計劃”。菲律賓通過改變傳統的捕魚方式不僅發展了生態旅遊業同時也為當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來源。(5)多種技術手段加強管理。在進行生態旅遊開發的許多國家都通過對進入生態旅遊區的遊客量進行嚴格的控制,並不斷監測人類行為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利用專業技術對廢棄物做最小化處理,對水資源節約利用等等手段以達到加強生態旅遊區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亞聯合旅遊部、澳大利亞旅遊協會等機構還出台了一系列有關生態旅遊的指導手冊[2][2]。此外,很多國家都實行經營管理的分離制度,實施許可證制度加強管理。

雖然生態旅遊所闡發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國古代先哲們那裏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為明確的“生態旅遊”這一提法,卻是完完全全的舶來品。生態旅遊在我國的發展可以從理論界的研究發展和我國各地實踐兩個方面來概括:

雖然旅遊與環境這個與生態旅遊密切相關的問題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遊界的注意,但是“生態旅遊”這一概念是經由國外傳入我國並逐漸被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的文件,才標誌着生態旅遊概念在中國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確認[3][3]。

1995年在西雙版納召開了“中國首屆生態旅遊研討會”,此次大會是由中國旅遊協會、生態旅遊專業委員會與有關單位共同組織的,有118位學者出席研討。會議就生態旅遊的定義、內涵;生態旅遊與自然旅遊保護的關係;如何在生態旅遊中開展環境教育;中國生態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和持續利用的總體戰略;生態旅遊線路的優選等問題進行了研討,會上還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遊的倡議》,標誌着我國對生態旅遊的關注和生態旅遊研究的起點。研討會後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文章在各個刊物上頻頻發表,使“生態旅遊”這一概念迅速在國內被普遍地接受。

此後,在近十年中,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都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很多的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國內出現的“生態旅遊”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有些概念和定義還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甚至是爭議,一時間對生態旅遊的內涵眾説紛紜。

近期更多的關注中國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在對實踐的研究上,大致形成了兩個熱點,一個是對我國開展生態旅遊條件的判斷和注意問題的研究,一個是針對特定區域的生態旅遊規劃案例研究。

我國的生態旅遊是主要依託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1982年,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建立,將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此後,森林公園建設以及森林生態旅遊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這時候開發的森林旅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遊,但是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至1999年初全國已經建起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近900處。從1956年開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以來,至1997年底,共建各類自然保護區932處,其中國家級的有124處,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的有14個。我國共有512處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9.6萬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會和1999年國家旅遊局的“99生態環境旅遊”主題活動大幅度推進了我國的生態旅遊實踐。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遊日主會場之機推出了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等景點,開發生態旅遊產品。隨後,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舉辦國際森林保護節,推出武陵園等生態旅遊區。以湖南和四川為起點,生態旅遊逐漸在全國範圍內發展起來。在20xx年對全國10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已有82個保護區正式開辦旅遊,年旅遊人次在10萬元以上的保護區已達12個。

目前,在國內,開放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遊開發較早、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雙版納、長白山、瀾滄江流域、鼎湖山、廣東肇慶、新疆哈納斯等地區。按開展生態旅遊的類型劃分,我國目前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可以分為以下九大類,1)山嶽生態景區,以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為代表。2)湖泊生態景區以長白山天池、肇慶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為代表。3)森林生態景區以吉林長白山、湖北神農架、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為代表。4)草原生態景區以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等為代表。5)海洋生態景區以廣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紅樹林海岸等為代表。6)觀鳥生態景區以江西鄱陽湖越冬候鳥自然保護區、青海湖鳥島等為代表。7)冰雪生態旅遊區以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吉林延邊長白山等為代表。8)漂流生態景區以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9)徒步探險生態景區以西藏珠穆朗瑪峯、羅布泊沙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為代表[4][4]。

早在99生態環境旅遊年的時候,當時推出的生態旅遊的類型主要包括了觀鳥、野生動物旅遊、自行車旅遊、漂流旅遊、沙漠探險、保護環境、自然生態考察、滑雪旅遊、登山探險、香格里拉探祕遊、海洋之旅等十大類專項產品,共193項,向世界推薦開展生態旅遊的'森林公園119個,《世界遺產名錄》中的中國風景名勝區7個,中國生物圈保護區19個,中國植物園11個。1999年,國家旅遊局同有關部門逐步規劃開發,建設了一批生態旅遊區,主要類型包括了海洋、山地、沙漠、草原、熱帶動植物等。目前,我國生態旅遊形式已從原生的自然景觀發展到半人工生態景觀,旅遊對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護區、農村田園景觀等,生態旅遊形式包括遊覽、觀賞、科考、探險、狩獵、垂釣、田園採摘及生態農業主體活動等,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

雖然生態旅遊的實踐在不斷地進行,但是針對我國目前的生態旅遊開發,許多專家和學者仍存有異議。大多數研究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應當把生態保護作為既定的前提,把環境教育和自然知識普及作為核心內容,是一種求知的高層次的旅遊活動。首先,在開發經營上,生態旅遊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產業,應該在科學技術的密切參與下運作,要求旅遊開發者和經營者必須要對所處地區生態系統的特點非常瞭解,具有生態環境保護的專門知識。其次,在市場方面,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要求參與者具有較高的環保意識。並且生態旅遊市場多在偏遠、生態系統脆弱地區,這決定了生態旅遊消費遠遠高於一般的大眾旅遊消費。因此,參加生態旅遊的旅遊者多是文化程度較高、環保意識強的經濟富裕者,與大眾旅遊形成了明顯反差。而目前我國很多生態旅遊實踐並沒有達到生態旅遊的本質要求,着重強調了生態旅遊“認識自然、走進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生態旅遊“保護自然”的目標,有些生態旅遊產品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產品,而是自然旅遊或者是觀光旅遊的另一種形式,對這種產品的開發要慎重和緩行,否則這樣的生態旅遊開發必然會引發大量的問題。

我國的生態旅遊實踐的確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很多專家學者都對此表示了憂慮。但是在目前對生態旅遊開發引發的問題的概括中,大多在講生態旅遊問題產生的原因而非問題本身。筆者擬從生態旅遊要實現的目標來看生態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從生態旅遊的基本目標——環境保護來看:環境破壞嚴重

生態旅遊開發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主要來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於規劃開發不當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第二,遊客過度進入超過環境承載力造成破壞;第三,消費者進入以後產生的垃圾污染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壞。目前,有關開展生態旅遊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報道常見於各種媒體,據我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一些自然保護區違反有關管理條例,在緩衝區,甚至核心區內開展生態旅遊活動。一些地區還大興土木,大造人文景觀,破壞了自然美。在已經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保護區中,有44的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噪聲污染,3有空氣污染[5][5]。據對全國10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的調查表明,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生態旅遊而造成保護對象受到損害,11出現旅遊資源退化[6][6]。一些研究人員對卧龍自然保護區研究後認為,每年5萬人的旅遊活動是造成保護區內大熊貓種羣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保護區尚未設定遊客容量的上限,所以遊客接待量已接近或超過極限值。九寨溝在開發生態旅遊之後,水流中的有機質比剛剛開發的10年前大大增加。

(二)從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生態旅遊被當作標籤

通過發展當地經濟從而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是生態旅遊目的所在。因此,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成為生態旅遊的又一個重要目標。生態旅遊是通過吸納當地企業和個人參與生態旅遊產品的開發以及經營與管理、通過生態旅遊利益的回饋機制、甚至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和生態旅遊產品的開發實現當地對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從而促進當地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最終達到開發一方,造福一方的目的。可是在現實發展中,很多地方沒有認真研究開發的可行性,而是把生態旅遊當成了一種標籤和市場上招徠客源的幌子,以迎合旅遊者嚮往自然、迴歸自然的心理。甚至,有些企業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利用生態旅遊概念上存在爭議的機會,在主觀上有意識地曲解生態旅遊含義。雖然,在生態旅遊發展的初始階段,這種做法一時間吸引了眾多的“眼球”,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但是這種做法不僅對旅遊者產生了誤導,還嚴重損害了當地的聲譽,造成環境的永久性破壞,不利於當地旅遊業的長遠發展,更有悖於生態旅遊發展的初衷。正如世界旅遊組織祕書長弗朗加利所説,“不能把生態旅遊看作是一時流行的時尚或者是騙人的把戲,而應當把它看作是發展未來旅遊業的有生力量”。

(三)從對旅遊者進行環境教育方面來看:旅遊者滿腹抱怨

從旅遊者角度來看,生態旅遊是通過旅遊者的走進自然、認識自然,從而達到自覺保護自然的目的。因此對生態知識的普及教育應該是生態旅遊活動的關鍵環節,也是生態旅遊區別於一般自然旅遊的一個關鍵因素。但是,目前我國的生態旅遊開發遠未達到這樣的標準。首先,缺乏必要的環境教育設施。據問卷調查顯示,在全國建立的932個各類保護區中,僅有38個建立了自然博物館或展廳,59個設置了知識講解標牌。而且這些設施許多已經陳舊不堪,野外的知識性標牌數量稀少(阮美勤,20xx)。同時,設施所提供的知識內容也殘缺不全,掛一漏萬,展示手段更是保守落後、形式單調,無法滿足遊人的需要。其次,缺乏專業人員。不僅生態旅遊區的許多導遊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不能把地質地貌的形成、動植物的分佈及保護區生態系統的意義等自然知識講解給遊客,而是牽強附會,胡編亂造,達不到讓遊客認識自然、增強環保意識的目的,就連生態旅遊區的經營管理人員有時候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生態旅遊的本質內涵。這種現狀必將使旅遊者對生態旅遊產生誤解,乘興而來,掃興而歸,牢騷滿腹。

(四)從吸納當地人參與來看:當地人尚未真正參與其中

我國生態旅遊的開發是依賴於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資源基礎的。以自然保護區為例,保護區的建設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當地社區對資源的利用,由於我國自然保護區管理經營合一的體制原因[7][7],而當保護區開發利用資源時,往往會導致資源的再度爭奪,進一步加劇保護區與當地社區的矛盾。根據抽樣調查,在3年間,被調查的85個保護區內發生違法利用資源的事件2117起,最多的保護區發生500起,其次分別為226、200、158、156起。社區非法利用與開發保護區資源已成為保護區管理的主要問題[8][8]。由於目前管理體制的原因,社區還未真正參與到生態旅遊發展中去,當地人參與的主要形式只是停留在賣些旅遊紀念品的階段,這種遊兵散勇式的參與又導致市場管理混亂,有時候還給遊客留下了極其惡劣的印象。此外,生態旅遊要求要高素質專業化的從業人員,而很多生態旅遊區尚未建立起生態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教育體系,使當地居民因缺乏相應的知識而難當重任。

綜觀我國目前生態旅遊實踐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筆者認為主要是由兩大原因引發的:其一是外部原因,是由目前我國國情決定的。在目前經濟水平不高、環保意識較差、國內旅遊市場仍處於大眾觀光、度假旅遊階段,尚不完全具備開發生態旅遊的條件[9][9]。在這種情況下,盲目引導旅遊者進入生態系統較為脆弱的地區必然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其二是生態旅遊自身發展中的問題。由於生態旅遊概念和實踐在我國發展歷史較短而產生的內涵認識不清、設施設備缺乏、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

生態旅遊的發展應該定位於高收入、高教育背景和高環保意識、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者羣。正如1990年加拿大做的一項調查表明,加拿大一般旅遊者有20.7的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而生態旅遊者中,這個比例高達64.9,具有經驗的生態旅遊者(已經參加過)則有96以上都上過大學。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首先,我國國際入境旅遊的主要興趣點還在於中國的古老文明而非自然風光。我國國內旅遊市場需求還主要集中在觀光、度假旅遊,雖然大多數旅遊者都向往自然、希望迴歸自然,但自然保護意識卻不強,而且追求娛樂是其主要的目的。生態旅遊的開發經營者為了迎合這種需求從而在生態系統脆弱地區大力開發各種度假娛樂設施,再加之目前環境技術手段和監測的缺乏,對環境造成損害在所難免。

其次,從國內旅遊者的環保觀念來看,國內旅遊者的環保觀念較差。在一般歷史文化景區,亂寫亂畫、踐踏草坪、亂扔垃圾的惡習尚難以完全杜絕,要求其在生態旅遊區主動保護生態,特別是在沒有明確約束的條件下,更是難上加難。

生態旅遊產品的開發,不僅僅是一個概念,而是需要有實實在在的產業支撐。真正生態旅遊活動的完成有賴於無數個把環境保護納入戰略目標的企業的支持。而目前,在我國現有的統計制度和會計制度下,企業經營成果完全是以經濟收益來衡量的,這就與生態旅遊的多重目標產生了本質上的衝突。在絕大多數的其他企業尚未考慮環境成本、經濟成果的衡量也不考慮企業經營的環境收益時,獨獨要求從事生態旅遊經營的企業把環境目標納入企業的整體戰略目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作為生態旅遊區的企業如果在經營中不考慮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勢必會出現大肆招徠客源、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弊病。

我國對於生態旅遊的內涵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對生態旅遊旅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視了生態旅遊的環境教育和文化保護意義。這種認識上的誤區直接導致很多問題,首先是對生態旅遊產品市場定位不清晰。生態旅遊發展的經驗表明,生態旅遊應該定位為高層次的具有責任感的旅遊者羣。而目前在國內,對傳統大眾旅遊客源和高層次的生態旅遊客源沒有區分,大批觀光遊客的進入,對生態旅遊區的環境造成了破壞。其次,把大眾旅遊的開發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態旅遊區,開發管理不當造成環境破壞等。例如面對黃金週對大眾旅遊市場廣泛招徠,致使景區過度進入。

這是導致生態旅遊問題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對產品

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技術較為複雜。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實踐尚短,生態學和旅遊學又相對獨立,既懂生態學知識和旅遊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遊內涵的專業人才缺乏。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旅遊的開發依託的資源基礎多分屬不同部門管轄,作為旅遊管理機構的旅遊局沒有權利對其生態旅遊開發和管理參與意見。大多是保護部門又同時搞開發,無論從專業背景或經營管理水平均不能滿足生態旅遊對開發經營人員的多樣化要求。

首先是開發隊伍的問題,生態旅遊專業性很強,同時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多重目標,所以不僅需要多方面的專家、還要吸納當地居民代表參與,而我國現在的生態旅遊開發規劃隊伍仍沿用傳統的大眾旅遊規劃的人員結構和規劃方法,這已經不符合生態旅遊規劃的要求。其次,規劃中保護意識淡漠,缺乏必要的保護手段和技術。

作為生態旅遊主要載體的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在部門歸屬上述多頭領導,分別歸林業部門、建設部門、環保部門、水利水電部門等管理。作為主要行業管理者的國家旅遊局很難有所作為。以自然保護區為例,生態旅遊諸多問題的產生有着更加深刻的體制原因。目前我國的自然保護區採取的分部門、分類型、分級別管理的管理體制。在管理上,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規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但實際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除卧龍、白水江及佛坪3個自然保護區由國家林業局直接管理外,其他保護區均是由保護區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林業、環保、資源、農業等行政部門管理,或市、縣林業、環保、資源、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有的國家級保護區由鄉鎮政府管理(歐陽志雲等,20xx)。在保護區一哄而上搞開發的時候,這種管理上的錯位和缺位必然引發對環境涸澤而漁的利用。

針對生態旅遊實踐中的一系列的問題,應該着力構建我國生態旅遊適宜的開發和經營模式,以糾正目前生態旅遊發展中的偏差。而就目前的現狀和問題來看,適宜的生態旅遊開發經營模式着重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在我國直接參與生態旅遊活動過程的以下幾個利益主體,第一個就是參與生態旅遊活動的遊客;第二個就是生態旅遊區所在的當地居民;第三個就是生態旅遊區的管理部門;第四個就是在生態旅遊區經營的企業,針對生態旅遊者開發和經營生態旅遊產品的旅遊企業。瞭解每個利益主體的目的併合理劃分各個利益主體的合理權限和職責,建立生態旅遊區發展的利益驅動機制,協調和保障各方在生態旅遊發展中的利益,是我國生態旅遊實踐的關鍵所在。生態旅遊者的旅遊目的在於親近自然、享受無污染的自然環境、認識自然、增長環境自然保護的知識,從而保護自然,因此生態旅遊者希望參與的自然環境是獨特的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環境教育價值,多數情況下併兼具審美價值。對於國家生態旅遊區或者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遊資源的管理部門來説,對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合理的利用是其主要目的,在此基礎之上,由於有些生態旅遊資源直接歸地方管轄,資源所在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社區的穩定也是其關注的目標。對於生態旅遊資源所在的社區來説,在生態資源被保護之後,如何找到替代的經濟來源,是其所最關心的。因此,在構建中國生態旅遊發展的利益驅動機制時,以自然保護區為例,在用於旅遊開發的自然保護區建立國家公園、自然公園和森林公園,國家或者各地相關管理部門作為執法機構進行監管,防止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和破壞,這就必然要觸及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現行的管理體制,把經營和管理截然分開,保護區內的執法人員和科研人員實現公務員制。這些區域的經營採取許可證制度由企業承擔。企業旅遊收入的部分回饋給當地以求獲得當地政府和社區的支持。管理機構也可以通過增加當地人管理旅遊的權限更多的吸納當地參與生態旅遊開發。由於生態旅遊企業承擔了部分環境保護的責任和社區就業的壓力,所以國家應該在相關的政策上給予傾斜。企業在管理部門的環境要求框架內經營並對旅遊者進行規範。管理部門對環境質量進行監測和檢查。旅遊者在享受企業提供的生態旅遊產品的同時也要遵守行為規範,在生態旅遊過程中培養自然保護的意識。

由於生態旅遊區涉及生態系統脆弱敏感地區,因此要加強立法。在現有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的立法基礎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關開發和生態旅遊監管的法律法規。

在生態旅遊區的管理方面,應該加強管理審批和環境管理。例如,根據《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需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後,報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地方級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需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特別要重視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加強環境管理。以自然保護區為例,針對生態旅遊的環境管理可以分階段進行,在立項階段的環境管理、施工期環境管理以及運營後的生態監測和後評估,不同階段的環境管理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在生態旅遊規劃方面,具有專業水準的生態旅遊規劃隊伍是良好規劃的保障,在規劃過程中要注意聽取各利益主體的聲音,並在規劃中得到協調。同時作為專項規劃的生態旅遊規劃應該服從於保護區或者森林公園的總體規劃。在生態旅遊規劃之前,進行可行性研究,對旅遊資源價值和市場潛力以及旅遊開發將會造成的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調查和評估,制定符合生態旅遊目標的土地利用規劃、景觀規劃、水資源和能源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各種專項規劃。

由於生態旅遊產品開發同時要兼顧多重目標,因此進行生態旅遊開發和經營的企業也不僅僅是直接利潤的追逐者,而應該在其戰略的目標中滲入更多的人文關懷的色彩,在其經營中堅持綠色經營,以綠色為品牌在市場上樹立自己的形象,把自己與傳統的旅遊企業區別開來。

生態旅遊企業的發展是對把環境保護目標納入企業戰略目標、承擔環境成本的嘗試,這必將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因此在生態旅遊企業的開發、籌資、税收等方面,政府應該給予相應政策上的扶持。政府還可以出面爭取國際機構的援助。政府也可以採取更加有效的鼓勵投資政策,把企業對環境保護的收益轉化為特許的經營權,這樣,形成開發和保護的良好循環,必將產生良好的外部性作用。在生態旅遊企業的開發經營過程中,儘量採取對環境影響最小的一種開發方式和經營方式,實現綠色經營。例如住宿問題的解決上可以考慮投入較小、對環境影響較小的青年旅館和家庭旅館等形式的適用性。又如在飯店不出售任何受保護的野生動植物,不提供與本地區社會文化相違背的服務項目等等,創建綠色飯店。在生態旅遊企業的

市場營銷中,可以採納一個可靠的認證制度或其他自願性的規範制度,比如生態標識,以便向潛在客户表明其堅持可持續原則和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的可靠性。

(四)建立生態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體系,吸納當地社區參與

生態旅遊區的開發要帶動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不可能在開發和經營中把當地人排除在生態旅遊開發之外。吸納當地人參加生態旅遊開發和經營,這不僅是生態旅遊發展的羣眾基礎,也是當地就業和經濟來源的替代選擇,是決定生態旅遊開發成敗的關鍵。

但由於生態旅遊開發和經營對專業化的要求較高,這就使得建立生態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教育培訓成為當地勞動力就地轉化的重要橋樑和當地社區真正參與的重要環節。生態旅遊區培訓體系可以主要考慮以下三個層次:首先,管理人員的培訓。管理人員包括景區環境管理的主管部門工作人員以及生態旅遊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這種類型的培訓可以採取“借用外腦”的形式,邀請生態學專家、旅遊專家等來舉辦定期講座、培訓班等。其次,一般工作人員的培訓。一般工作人員應該主要堅持就地轉化的原則,對生態旅遊區的規範要求和生態旅遊企業的操作規範進行培訓。這一層次的培訓應該通過生態旅遊發展的利益回饋機制,建立旅遊職業技術學校、旅遊專科學校等得到解決。此外,也可以通過企業內部的在崗培訓完成。第三,對當地社區普通羣眾的環保知識教育。運用宣傳教育欄、廣播、電視等形式,把生態旅遊環境保護的觀念和當地文化、風俗等結合進行宣傳,便於當地居民接受。在當地人參與的形式上要不斷探索。當地人不僅要能夠參與生態旅遊的開發和經營,如當地人參與住宿接待、發展特色交通、旅遊購物以及參與反映當地文化特色的旅遊項目等,還要在生態旅遊的開發決策時考慮當地人的意見。

目前我國旅遊者的環保意識還不強,很容易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開展生態旅遊必須要加強遊客管理。加強遊客管理可以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

第一,要根據景區內環境承載力的狀況,利用門票等經濟手段、利用線路設計、分區規劃等技術手段對遊客進行引導,使其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合理佈局,以達到不破壞景區內生態系統的目的

第二,藉助景區的宣傳欄、宣傳畫、演播廳、書籍、手冊指南以及導遊解説系統對旅遊者進行環境教育。旅遊之前就應明確告訴旅遊者應遵守的規範。特別是通過生態旅遊企業服務人員的身體力行和生態旅遊區周圍社區的環保氛圍使旅遊者受到教育和感染。

第三,生態旅遊景區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規、制度,對旅遊者的行為進行約束,避免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例如有的景區實行旅遊者攜帶物品的檢查制度,又如美國旅行社協會(asta)提供的生態旅遊者十條“道德標準”(張建萍,20xx)。

第四,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不但塑造了負責任的旅遊者,也是在進行我國的生態旅遊市場教育,必將加速我國生態旅遊市場的興起和成熟。

生態旅遊要求專業化的開發經營人員,必然要求強大的科研支持,而目前我國多數旅遊企業難改小弱散差的局面,企業負擔大量的研發人員是不現實的。但是生態旅遊作為專業性的旅遊形式,一方面,應該隨着環保產業的不斷進步,也不斷地進行技術革新,把環保產業的新技術不斷地應用到生產中去。另一方面,為了保證把旅遊對生態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就要求不斷地進行環境的檢測、研究和比較。而生態旅遊科研機構作為研究機構,也不可能長期的駐留景區進行經營,因此,建立生態旅遊專家規劃和指導的輔助系統就顯得很必要了。

具體在做法上,第一,應該建立生態旅遊區與生態旅遊研究機構之間的良好聯繫。聘請這些機構和專家擔任生態旅遊區的顧問或者組建智囊團,提供指導和諮詢服務。從生態旅遊區的規劃開發前期考察開始就不斷地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建議,定期為生態旅遊區的管理部門提供必要的環境情況報告,並不斷對現實發展中的偏差提出糾正意見。

第二,加強生態旅遊管理部門同研究機構的聯繫。建立生態旅遊主管部門通科研單位的合作機制,加強生態旅遊的理論創新研究、推動生態旅遊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制定科學的生態旅遊規範和技術標準。

通過兩方面的合作,充分吸收生態旅遊研究的成果,把大量的專家和學者納入生態旅遊發展的輔助系統。

關於旅遊調查報告7篇 《探索旅遊市場:一份詳盡的調查報告》 第2張

第2篇

隨着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及其在旅遊地經濟中作用的日益增強,如何以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來開拓客源市場、保證穩定的客源成為各旅遊地關注的焦點。而由於旅遊產品和其它服務產品一樣,具有無形性和不可移動性的特點,它的生產和消費過程是同時發生的,因此,旅遊業更多地是在營銷“經歷”。大量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對服務產品而言,除消費者親身經歷外,他人的口頭宣傳比任何其它信息來源更加重要。若旅遊地希望消費者為自己作良好的口頭宣傳,就必須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旅遊經歷。如果具有無限資源,旅遊地也應該象工業生產部門一樣在質量上追求“零缺陷”,使旅遊者在各方面都得到滿足,但由於資源的限制,實際運行中應追求資源的優化配置按照問題的輕重緩急來分配資源和安排工作。對旅遊者滿意度的現實衡量、尋找旅遊地績效的薄弱環節以明確工作急需改進的領域就成為當前旅遊地建設中的重要課題之一。

以xx市作為旅遊地的研究例證,xx蘭邦市場調查公司於1999年11月在xx主要景點和火車站、羅湖商業城等處對來xx的旅遊者(包括省內、省外及港澳台旅遊者,未包括外國旅遊者)進行了調查。調查採用問卷式的面訪方式,問卷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甄別問題是將不在本次研究範圍之內的當天往返遊客、本地遊客以及來深以長期工作為目的的對象排除在外。第二部分是主體,將影響旅遊者滿意度的29項評價指標分別表述為相應的句子,以likert5級態度量表測量旅遊者在深旅遊的滿意度和各項評價指標在其外出旅遊時對他個人而言的重要程度。第三部分則是背景資料部分。調查共發放問卷340份,有效回收問卷334份,有效回收率為98.2%。

由圖可以看出:共有9項指標(佔31%)落在了重要程度高而滿意水平也較高的右上區域,屬於xx目前的優勢領域。這些因素包括社會治安、有許多自然景色和風景點、遊玩地多、交通、通訊、主題公園、綠化、清潔衞生、氣候。在這些方面xx市需要繼續保持現有的績效,並努力提升以成為與其它旅遊城市相比的競爭優勢。尤其是在兩項重要程度較高的因素——“綠化好”和“是個清潔、衞生的城市”上旅遊者對xx的滿意度評價都頗高,可以形成為xx旅遊形象宣傳的突出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自然景色和風景點”幾乎接近橫座標,即目前旅遊者的滿意程度處於“一般稍偏上“的水平。如果在這一方面不採取措施進行改進,有可能未來幾年隨着周邊旅遊風景區的開發和旅遊者崇尚自然迴歸趨勢的加強,旅遊者的評價就會降低,從目前的優勢降低為劣勢。日前xx旅遊發展規劃中已將東部黃金海岸和西部田園風光的建設作為開發重點,當前的任務則是切實將自然風光的開發落實到實處,以未雨綢繆,順應時勢之需。

有5項指標(佔17%)落在了右下區域,因這部分指標的重要性較高,但旅遊者的滿意水平較低,是急需大力改進的關鍵領域。它們主要集中於xx的各項價格方面(物價、景點的門票價格、餐飲住宿價格和易找到適合自己要求的餐飲住宿處),其次是商場、餐飲的服務質量。從xx作為一個旅遊地的角度來看,這些方面是xx的薄弱環節,目前需要着重分配資源和注意力以改變目前不利的局面。

左上區域包括6項指標(佔21%),被訪者認為xx目前的績效不錯,但它們的重要性不高,如經濟比較發達、城市的基礎建設、商品豐富、人的效率等等,屬於無關緊要領域,目前對旅遊者的宣傳和促銷上可不必花費過多資源於這些方面。

有8項指標(佔18%)屬於不佔優先地位的領域,即左下區域。被訪者對這些因素的績效評價不高,但因它們的重要性也相對較低,目前可以不必過分關注。如果當xx市的旅遊業在現有的基礎上向更高的目標發展時,就必須得關注這些方面現有績效不佳的原因並尋求解決辦法。

在這一區域中不可忽略的是,“賓館的服務質量”幾乎位於縱座標上,説明它的重要性接近中等,但旅遊者的評價不高,同樣需要引起重視。

對旅遊者的滿意狀態進行評價和分析對旅遊地的管理和營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同時向旅遊地指明瞭工作急需改進的方向。對xx旅遊業而言,目前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價格的問題。相關的方差分析表明,國內旅遊者對xx的各項價格評價較低,而港澳台旅遊者則認為價格比較合理。因此,在xx大力吸引國內遊客來深旅遊時,要注意對現有產品結構作進一步的優化調整和配置,以結構合理的多樣性來滿足不同特徵旅遊者的需要,如開發更多的中低檔產品來滿足國內家庭旅遊、學生旅遊等市場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應進一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以使旅遊者感到物有所值。

來深旅遊者認為綠化和清潔衞生這兩項因素在外出旅遊時重要程度較高,他們對xx有相當滿意的評價,是xx市目前使遊客滿意的優勢環節。要確定這些方面是否已形成為xx對旅遊者獨具吸引力的競爭優勢,還應在今後的調查研究中與有關競爭地進行比較分析。

正如忠誠的顧客是企業實現利潤的穩固基礎一樣,忠誠的旅遊者也是旅遊地具有穩定客源,增強競爭力的寶貴財富。而造就忠誠旅遊者的關鍵則在於使他們滿意,旅遊者的滿意度越高,忠誠度也越高。但對於旅遊地來説,無論它是多麼吸引人,旅遊者再購買行為即再訪機會都不會太多,故旅遊地的忠誠顧客主要表現在他們的口碑效應,即將他們在旅遊地的滿意經歷推薦給他人,以帶來更多的旅遊者。因此瞭解旅遊地自身的績效薄弱環節,以找準方向有效提高旅遊者的滿意度從而培養忠誠旅遊者,無論是對旅遊地的資源優化配置還是對其競爭力的增強都具有長遠而積極的作用。由於旅遊者的需求呈現動態變化,有可能目前重要的因素在幾年之後就成為次要的因素,從這一角度來説,蘭邦的市場研究人員建議旅遊地還需要對旅遊者進行連續監測,一方面檢測所採取的改進措施是否富有成效,另一方面則可充分把握市場變化趨勢和有效分配自身有限的資源。受時間和資源的限制,蘭邦主持的本項調查並未包括來深的外國旅遊者,因此只是對xx國內旅遊市場的試探性研究,對國際旅遊者在深旅遊經歷的滿意度狀況分析是今後也應予調查的重要領域。

第3篇

自xxxx年日本實行海外旅行自由化以來,出境旅遊人數迅速增加。1990年突破了1000萬人次,2019年達到1782萬人次。此後,受日本泡沫經濟破滅、非典和世界金融危機等事件和因素的影響,長期處於低迷和徘徊狀態。2019年,在經歷了“失去的十年”之後,日本經濟出現轉機,表現在失業率逐漸降低,國民消費信心逐步恢復,從而再次引發了日本國民出境旅遊的熱潮,出境旅遊人次首次超過1800萬。

2019年,受日中、日韓關係惡化以及日元貶值的影響,日本出國旅遊人數減少到1747萬人次(比上一年減少5.5%)。總體來看,日本的出境遊未來會以1700萬人次為中心上下徘徊,很難有進一步的上升空間。

2019-2019年日本出境旅遊總人數情況(數據出處:日本旅遊發展局)

從調查結果看,在近5年,6成以上的日本人有海外旅遊的經歷,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有3次以上海外旅遊經歷。

其中,女性平均海外旅行次數略高於男性,隨着家庭收入的增高,女性海外旅行的次數明顯增多。

從調查結果看,超過2成人對過去一年的家庭收入滿意,並認為未來一年收入會有所增加。但認為未來一年收入會減少的也有2成。

而對於當前是否是海外旅遊的好時機這一問題,認為是好時機的不足兩成,不好也不壞的為3成左右,持正面和中性看法的接近5成,持否定態度的佔4成以上。

綜合來看,日本人的海外旅遊消費信心指數為39.65,出境意願處於偏冷的狀態。

從海外旅遊目的地看,迄今為止,日本遊客到訪最多的地區是美國,其次是中國、韓國。

在有關今後3年最想去的目的地這一問題上,回答美國的佔36.8%,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別是法國和澳大利亞,香港和台灣排第5位,中國大陸則在第10位。

其中,20-39歲的中青年人羣選擇想去歐洲旅遊的比例高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羣,亞洲國家中,20-39歲的中青年人羣更偏愛中國香港/台灣和新加坡,中國大陸的吸引力不高。

截至2019年,日本一直居中國入境遊國外遊客的第一位。2019年雖然被韓國超越退居第二位,但入境人數一直保持增長。2019年,日本來華遊客達到創紀錄的397.8萬人次,2019年和2019年,因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而有了大幅度下降,2019年和2019年雖然開始有所恢復,但從2019年起,受中日政治關係影響,開始又進入下降趨勢。2019年,日本來華遊客為287.8萬人次,同比下降18.2%,較2019年減少了110多萬人次。

以2019年為例,日本出境遊整體增長8.2%,其中,增長比例最大的是泰國,達21.8%,其次是越南,為19.7%,第三位是新加坡,增長15.3。在主要國家中,中國是唯一例外,減少了3.8%。

從日本遊客來華旅遊的目的看,回答觀光旅遊的佔8成,回答美食、購物的均為4成左右,其次是度假,佔3成,商務出差的接近3成。

與此相關聯,在日本出境遊遊客中,男女比例接近1:1,但在來華遊客中,男女比例為6:4,男性多於女性。

從年齡來看,在有過來華旅遊經驗的人中,45歲以上年齡層的比例超過總體的一半以上,較日本出境遊客的平均值來説,來華遊客中中老年的比例偏高。

從以上分析看,日本來華遊客中男性和中老年人偏多,來華旅遊多是為了觀光遊覽而非休閒度假。而從日本出境遊的總體來看,休閒度假旅遊所佔比例越來越大,且女性和青少年旅遊者正處於不斷上升的階段。由此可見,日本來華旅遊的遊客屬性與日本出境遊的主流有一定偏差。

從本次調查看,日本來華旅遊的方式,以選擇“自由行”的最多,超過半數;其次是“全包價旅行團”。通常來説,高收入人羣、二次旅遊的人多選擇自由行,而低收入人羣和第一次來華旅遊的遊客傾向於選擇參團旅遊。其中,男性選擇自由行的比例明顯高於女性,女性更偏好全包價旅遊團。

接近60%的日本遊客到中國旅遊會選擇走訪2至3個城市,但也有三分之一的人只到1個城市。

關於旅遊期間在華逗留時間,3-5天為最多,佔總體的61.6%。一週以上的佔8.3%。

日本遊客每次來中國旅遊的花費以1000-1500美元最為普遍,以此消費為界高低兩邊大致相當,2500美元以上僅有10%,平均值為1300美元左右。其中,男性每次來中國旅遊花費在2500美元以上的比例最高。

在旅遊滿意度方面,對於最近一次來中國旅遊體驗的回答,絕大部分人喜歡選擇“一般”這樣的中性評價。如果以50分為基線,將“比較滿意”+“滿意”視為高評價,將“不太滿意”和“不滿意”視為低評價,則旅遊住宿、整體體驗、旅遊景點、旅遊餐飲四項明顯是高評價,而旅遊交通、購物體驗、旅行社服務、旅遊娛樂和出入境服務等軟性指標則為50分以下的低評價。而對中國旅遊整體體驗明確表示滿意的為66.7%,按照百分制換算的話,得分為76分。

其中,女性對旅遊景點、旅遊信息和整體體驗的滿意度均明顯高於男性。50歲以上人羣對中國旅遊的整體體驗滿意度高於其他年齡段的人羣。

對來華旅遊表示“非常有興趣”和“有些興趣”的總計為37.8%。而回答“沒有興趣”的接近6成。沒有興趣的多於有興趣的超過兩成。其中,50歲以下中青年男性對來華旅遊表示有興趣的比例更高。

在各項來華旅遊的因素中,悠久歷史佔的比例最高,為總體的34.5%,其次是優美的自然風光,國寶熊貓居第三位。其中,40歲以上中青年人羣對自然風光最感興趣,女性對大熊貓感興趣的比例高於男性。

具體到今後幾年有沒有去中國旅遊的打算這一問題,表示“沒有去過,以後也不打算去”的為73.4%,加上“去過,所以不打算再去”的10.7%,意味着未來幾年,完全沒有計劃來中國旅遊打算的達84.1%。表示“有去過,但以後打算去”和“去過,以後還打算再去”的為15.9%。

關於不願來中國旅遊的原因,選擇空氣污染的比例最高,佔總體的一半。其次是治安不好和不喜歡中國,均為4成。近年來,中日關係的現狀直接影響了日本遊客的來華意願。

第三部分中國主要旅遊目的地在日本的形象

北京和上海在日本擁有極高知名度,認知率均為96%以上,屬於第一梯隊。南京、天津、青島、廣州、大連認知度均在50%左右,屬於第二梯隊。西安、重慶、哈爾濱、蘇州和敦煌、桂林為第三梯隊,認知率在30%以上。其他城市的認知度在30%以下。

在希望去旅遊的中國城市中,上海的比例最高,達67.8%;其次是北京,為50.3%;其餘城市均低於10%。其中,成都9.5%、青島7.6%、洛陽5.9%,相對較高。

對中國旅遊景區認知度最高的是萬里長城(94.4%);其次是少林寺和故宮,認知度在40%-50%之間,這些屬於第一梯隊;桂林、兵馬俑、九寨溝、景德鎮、黃山、布達拉宮、蘇州園林等屬於第二梯隊,認知率在10%左右及以上。

從日本遊客對中國主要景區感興趣的程度看,萬里長城遙遙領先,43.6%的人表示想去遊覽。幾乎凡是對中國旅遊感興趣的人,都希望到長城一遊。接下來是故宮、少林寺和桂林。兵馬俑、莫高窟和九寨溝也有一定的人氣。

對中國哪些旅遊帶感興趣的調查中,回答萬里長城旅遊帶和絲綢之路的比例最高,均超過半數,屬於第一梯隊;其次是京西滬桂廣旅遊帶、黃河旅遊帶和長江旅遊帶,佔3成左右。但對於剛剛被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京杭大運河感興趣程度總體不高,只有1成多一些。

其中,男性對青藏鐵路沿線遊和內蒙古草原之旅感興趣的程度高於女性。

一、互聯網是日本遊客獲取中國旅遊信息的最主要途徑

關於獲取有關中國旅遊信息的途徑,互聯網被排在第一位,佔7成;其次是電視,為57.2%;第3位是報紙,為兩成左右。而中國媒體/網站、廣播、户外廣告、郵寄廣告、交通工具(巴士、地鐵)和推廣活動等,均低於5%。

隨着近幾年中國旅遊市場的'繁榮,中國更多城市及景區開始加強對旅遊宣傳促銷的投入,除了結合自身資源加大對旅遊產品的開發外,還積極主動向海外推介自身的旅遊形象。從調查結果看,接近半數的日本民眾一定程度上接觸過上海和北京旅遊傳播活動或相關信息。其次是西安、青島、南京、桂林、敦煌等城市,接觸率均在10%以上,其他城市均低於10%。另有3成的人從未接觸過類似的旅遊推廣活動或信息。

對於國家旅遊局組織的各項以“美麗中國”為主題的活動,表示“非常瞭解”的為2.6%,“有些瞭解”的為7.6%,總體認知率只有一成多。

在調查中,我們選擇了7個國家的對外旅遊傳播口號請調查對象進行評價。其中,“日本,精彩無限(japan endless discovery)”受到的評價最高,其次是“迷人的泰國(amazing thailand)”,“美麗中國(beautiful china)”居第五位。

一、儘管日本的出境遊在2019年出現一次高潮,但從2019年開始,又出現下行趨勢。從調查結果看,日本人的海外旅遊消費信心指數總體偏冷,未來很難有大的增長空間。

從日本來華旅遊來看,存在多種不利的影響因素。除了中日關係、霧霾、安全問題等外部客觀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日本人來華旅遊意願較低。從調查結果看,明確表示未來幾年有來華旅遊打算的只有15.9%。這種心理的變化往往會有很長時間的影響。

二、在這種大背景下,對於日本來華旅遊的營銷推廣應把側重點從量的擴大轉移到質的提升上來,逐步推進日本來華旅遊的升級換代。目前,日本來華遊客中以男性和中老年人偏多,來華旅遊的目的多集中在觀光遊覽而非休閒度假。而從日本出境遊的總體狀況來看,休閒度假旅遊所佔比例越來越大,且女性和青少年旅遊者正處於不斷上升的階段。由此可見,日本來華旅遊的遊客屬性與日本出境遊的主流有一定偏差。隨着對中國懷有特殊情感的老一代日本人逐漸減少,日本老年市場的開拓會越來越困難。這需要我們要逐漸把重點轉移到面向年輕人、女性等日本主流消費者,開發適合他們需求的旅遊產品。

三、改善和提升中國的旅遊形象,特別是塑造主要旅遊城市的鮮明形象和旅遊目的地形象是中國開拓對日旅遊市場的重要課題。在中國的主要旅遊城市中,除了北京和上海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和信息傳播影響力外,其他城市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城市,如南京、天津、青島、廣州、大連等雖然在日本擁有較高知名度,但主要是歷史上形成的。日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收到這些城市的旅遊信息。

此外,日本遊客認知度較高的旅遊目的地,如萬里長城、少林寺、故宮、桂林、兵馬俑、九寨溝、景德鎮、黃山、布達拉宮、蘇州園林等均屬於有着悠久歷史的古蹟或自然風光景觀,對中國近年來新興起的旅遊目的地認知度非常低。在繼續強化優勢城市和景區的對日傳播的同時,有計劃地對日本推出一些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旅遊城市及旅遊目的地,特別是加大一些旅遊帶的傳播,如青藏鐵路、京杭大運河等,是開拓日本旅遊市場的關鍵所在。

從調查結果看,日本民眾獲取中國旅遊信息的途徑主要是互聯網和電視。但在中國旅遊機構針對日本開展的旅遊傳播活動中,這兩種手段的優勢並未得到充分發揮。首先,從互聯網利用來看,社交媒體的作用越來越大,但由於語言與傳播方式的特點,中國旅遊部門開展社交媒體作用非常有限。目前,在中國長期居住的日本人約有14萬人,他們很多都擁有臉譜等社交網絡,有些還開設了自己網頁或網站,對中國社會生活及旅遊資源都比較熟悉,較之日本大眾媒體,能夠更加充分客觀地向日本民眾傳遞中國的信息。為此,有必要在今後的對日傳播中,讓在華長期居住的日本人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次是電視。雖然伴隨互聯網的發展,電視的作用有所下降。但在部分人羣中,電視依舊是第一媒體,特別在形象化傳播中國旅遊資源與形象方面,電視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1979年,日本nhk與cctv合作拍攝的《絲綢之路》在日本播出後,在日本引起巨大反響,對之後的中國旅遊熱起到了很大作用。此後,nhk與中國合拍或獨立拍攝了大量與中國相關的紀錄片,如《《話説運河》《望長城》《故宮》 《中華文明502019年》《新絲綢之路》《關口知宏之中國鐵道大紀行》等,成為日本民眾瞭解中國的最直觀的渠道和途徑。

日本為促進經濟復甦,制訂了“觀光立國”戰略,取得了明顯成效。日本的成功經驗包括:

(1)確定重點市場,優先投入預算,積極開展持續性宣傳。

(4)放寬簽證。日本幾乎對所有發達國家都實行了旅遊免籤政策。

第4篇

隨着我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旅行消費變得越來越熱,出外旅行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旅行羣體當中,大學生是整個旅行市場的一個重要而又獨立的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羣體,具有一定的經濟獨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對寬鬆的時間,具有更多的冒險精神和追夢遐想,這些促成了大學生旅行熱。因此,大學生作為一支旅行生力軍的地位確實不容忽視。當今全國高校數量已達2000多所,在校生人數超過2000萬人,可見中國的大學生旅行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同時,國內的旅行社達1.6萬個,競爭非常激烈。但是大學生旅行卻很少選擇旅行社這條途徑,是大學生的原因還是旅行社的原因呢?另一方面,旅行社對於大學生市場的潛力不是很明瞭。鑑於這兩點,對當今大學生旅行的調查就顯得是有必要的。

所以,我通過自己搭建的個人網站“一起旅行吧-大學生自助遊”做了相關調查。此次調查的目的在於瞭解當今大學生旅行的大體情況以及大學生對旅行社的態度,為了解大學生旅行市場狀況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數據。同時通過對調查結果分析,為大學生的旅行市場開發提供可行的建議。

在旅行意向上,有接近95%的大學生表示非常喜歡旅行,另外5%的大學生表示一般喜歡。但來自城市和農村的學生卻有明顯的差異,幾乎100%來自城市的學生有旅行意向,而只有接近85%來自農村的學生非常旅行。引起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來自城市與農村的學生的經濟條件的差異造成的。對旅行沒感覺的.大學生有66%主要是沒有錢,其中來自農村的學生佔74%。

去旅行的目的是欣賞景觀、增長見識(62%)和休閒散心(21%),另外找同學、熟人玩接近16%,而純粹娛樂性質上的遊玩、觀光不大受大學生的歡迎。

同時,調查也顯示8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影響出遊最重要的是金錢,15%左右的大學生認為時間是影響他們出遊的重要因素,而5%左右的大學生認為夥伴、宣傳地、朋友意見影響他們。

在調查中還發現,由於不同學校的大學生專業的差異,有些同學是出於專業的目的而選擇去哪裏旅行,例如旅行管理專業,勘探專業的大學生,他們由於學習目的而選擇旅行。

以上調查結果顯示由於大學生受到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的壓力,故對旅行的喜愛不同。但大部分人喜歡旅行是來欣賞景觀、增長見識,同時金錢是影響着多數大學生出遊的主要因素。

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偏愛自然風景區,佔了總人數的54%,表明大學生更願意與大自然親近。

其次,旅行目的地選擇民族風俗區有30%左右;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繁華城市區和海濱城市區,分別約佔總人數的9%和5%。反而紅色旅行革命區和高校校園不大受大學生的歡迎。

在對於旅行時間段的安排上,最多人選擇的時間段是不定期,想去就去,佔了總人數的56%左右,説明了大學生都喜歡把外出旅行的時間由自己自由安排,不受約束。在具體時間段上,最多人選擇的時間段是國慶、五一長假,約佔了總人數的52%。選擇寒暑假期以及平常的週末出遊的人少,分別約佔總人數的20%和24%。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寒暑假的假期長,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留在家看電視看書而不外出旅行;而普通週末由於時間較短,沒有充分時間做好旅行前的準備工作和旅行後的休息調整,不利於出遊;另一方面,由於大學生的課業比較重,一般會利用週末進行復習或預習新知識,還有相當部分大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做兼職或參加各種活動;故國慶、五一長假是大學生旅行的高峯(56%),大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自由分配,而且還可以趁黃金週的時間休息調整。

第5篇

隨着我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旅遊消費變得越來越熱,出外旅遊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旅遊羣體當中,大學生是整個旅遊市場的一個重要而又獨立的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羣體,具有一定的經濟獨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對寬鬆的時間,具有更多的冒險精神和追夢遐想,這些促成了大學生旅遊熱。因此,大學生作為一支旅遊生力軍的地位確實不容忽視。當今全國高校數量已達xx多所,在校生人數超過xx萬人,可見中國的大學生旅遊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同時,國內的旅行社達1.6萬個,競爭非常激烈。但是大學生旅遊卻很少選擇旅行社這條途徑,是大學生的原因還是旅行社的原因呢?另一方面,旅行社對於大學生市場的潛力不是很明瞭。鑑於這兩點,對當今大學生旅遊的調查就顯得是有必要的。

所以,我通過自己搭建的個人網站“一起旅遊吧-大學生自助遊”做了相關調查。此次調查的目的在於瞭解當今大學生旅遊的大體情況以及大學生對旅行社的態度,為了解大學生旅遊市場狀況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數據。同時通過對調查結果分析,為大學生的旅遊市場開發提供可行的建議。

在旅遊意向上,有接近95%的大學生表示非常喜歡旅遊,另外5%的大學生表示一般喜歡。但來自城市和農村的學生卻有明顯的差異,幾乎100%來自城市的學生有旅遊意向,而只有接近85%來自農村的學生非常旅遊。引起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來自城市與農村的學生的經濟條件的差異造成的。對旅遊沒感覺的大學生有66%主要是沒有錢,其中來自農村的學生佔74%。

去旅遊的目的是欣賞景觀、增長見識(62%)和休閒散心(21%),另外找同學、熟人玩接近16%,而純粹娛樂性質上的遊玩、觀光不大受大學生的歡迎。

同時,調查也顯示8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影響出遊最重要的是金錢,15%左右的大學生認為時間是影響他們出遊的重要因素,而5%左右的大學生認為夥伴、宣傳地、朋友意見影響他們。

在調查中還發現,由於不同學校的大學生專業的差異,有些同學是出於專業的目的而選擇去哪裏旅行,例如旅遊管理專業,勘探專業的大學生,他們由於學習目的而選擇旅遊。

以上調查結果顯示由於大學生受到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的壓力,故對旅遊的喜愛不同。但大部分人喜歡旅遊是來欣賞景觀、增長見識,同時金錢是影響着多數大學生出遊的主要因素。

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偏愛自然風景區,佔了總人數的54%,表明大學生更願意與大自然親近。

其次,旅遊目的地選擇民族風俗區有30%左右;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繁華城市區和海濱城市區,分別約佔總人數的9%和5%。反而紅色旅遊革命區和高校校園不大受大學生的歡迎。

在對於旅遊時間段的安排上,最多人選擇的時間段是不定期,想去就去,佔了總人數的56%左右,説明了大學生都喜歡把外出旅遊的時間由自己自由安排,不受約束。在具體時間段上,最多人選擇的時間段是國慶、五一長假,約佔了總人數的52%。選擇寒暑假期以及平常的週末出遊的人少,分別約佔總人數的20%和24%。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寒暑假的假期長,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留在家看電視看書而不外出旅遊;而普通週末由於時間較短,沒有充分時間做好旅遊前的準備工作和旅行後的休息調整,不利於出遊;另一方面,由於大學生的課業比較重,一般會利用週末進行復習或預習新知識,還有相當部分大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做兼職或參加各種活動;故國慶、五一長假是大學生旅遊的高峯(56%),大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自由分配,而且還可以趁黃金週的時間休息調整。

在選擇旅遊消費方式上,更多的大學生選擇自助遊,約佔51%;其次是選擇個人遊的,佔21%;而只有28%的大學生選擇跟旅遊團。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意識。在選擇自助遊和個人遊的學生中,高年級明顯多於低年級,這可能是高年級有更多的社會知識和經驗;來自城市的學生明顯多於來自農村的學生,這可能與學生的個性有關。

在調查中,大學生以往出遊時,出遊方式選擇與同學結伴而遊的(約52%)佔大多數,與男(女)友一起的約佔21%,數字表明大學生大多數喜歡跟同年齡段的人一起外出旅遊,而與家人一起(約6%)和獨自一人出遊(約21%)也佔一定比例。在旅伴的選擇上,部分人選擇跟男(女)友一起去旅遊,這可能是大學生旅遊的一大特點。大學生正處於感情萌發的時期,與情侶同遊一方面可以體驗生活,增加旅遊樂趣,共同解決旅途中的困難,另一方面又可以促進雙方的瞭解,培養共同興趣、增加雙方的感情。相反,選擇與父母親人同遊的人很少,只佔6%,這也表明大學生自主獨立的意識在不斷增強。

大學生選擇旅遊地點的因素,以及個人消費水平的差異,旅途距離長短,個人愛好等等原因,影響大學生選擇了不同的出行方式。

調查顯示,大學生每年出遊次數為1次為約32%, 2次為約53%,3次為約10%,4次約3% 和5次以上為約2%。

由調查結果可知,大多數大學生平均每年出遊次數為一到兩次,少數有條件的學生也有年出遊次數為三到四次的,但每年出遊次數為五次以上的很少。

在以往外出旅遊的花費上,遊覽、門票佔其主要,佔總數的約67%,其次是吃的,約佔14%,交通約佔19%。而對旅遊地的風味小吃上,感覺一般約佔33%,喜歡約佔46%。而特別喜歡僅約佔13%。由此可見,當地的風味小吃沒有將其特色表現出來,就深入瞭解,許多大學生對在沒有品嚐時給予的.期望值偏高,而真正品嚐之後,其期望值大打折扣,畢竟青年人對新鮮事物在感官上都會給予很高的評價,而一旦去體驗之後,沒有其想象的好時,將會大所失望,這也許是其感覺對其旅遊地的風味小吃上感覺一般的比例佔較高的原因。在住宿上,一般學生(約53%)選擇30元左右(人/每晚),可見,大學生旅遊消費的要求體現了節約原則,這可能表明現代的大學生保持着儉樸節約的優良傳統,也有可能是大學生的旅遊費用大部分還是處於家庭資助。因為有80%左右大學生的生活費是來自家庭資助的。

在旅遊途中,約76%大學生願意投入到購物中的比重是10—20%,表明購物在大學生旅遊中也佔主要活動。同時安全第一在大學生旅遊中感覺是最重要的約佔43%,其次是費用的約為23%,舒適度約為22%,旅遊的經歷約為12%。

總體來看,大學生的旅遊消費水平中等偏下,旅遊範圍及方式也趨向保守。選擇徒步及旅行自行車出遊的人數也佔了一部分的比例,顯然大學生旅遊有這一方面的需要,旅行社可以考慮開展徒步、自行車旅遊的相關項目,滿足市場需求。

調查表明,親朋好友介紹的旅遊景點可信度相當高(約佔53%),其次是網絡搜索約佔33%,報刊廣告約佔12%,旅行社諮詢約佔2%,可看出親朋好友親身遊玩過的景點的好壞對周圍的同學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報刊廣告、旅行社對大學生並沒有起到較大到關鍵。因此收集旅遊信息對於部分大學生來説只是較容易,同時在收集旅遊信息是,出遊費用是最關注的,其次是景點的吸引力,住宿條件、安全問題、交通便利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目前各景點、旅行社及其它媒體提供的信息與實際享用服務自建的距離相差較大,由此可見提供的信息與實際景觀大相徑庭。

根據調查,一半大學生表明學校極少組織大學生出去旅遊,並且部分大學生極少參加學生組織的旅遊活動。可見學校對大學生的旅遊沒有足夠的重視,大學生旅遊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從調查顯示的結果看,大學生對隨團旅遊的評價的確不高,約75%左右的大學生對旅行社不滿意。

各位親愛的同學,關於畢業旅遊您有什麼看法?您心目中的畢業旅遊是怎樣的?請盡情發表您的意見和建議。此調查結果僅用於課程研究,所有被調查者都是匿名參與,不會泄漏被調查者的私人信息,請放心填寫,謝謝您的支持!

3. 如果參加畢業旅遊,您希望參加畢業旅遊的出遊方式是

a 自己設計方案,由旅行社提供服務 b自助遊 c 跟旅行社出遊

a 大四上學期 b 大四寒假 c 大四下學期 d 畢業後 e 其他

a 學校所處城市 b 省內其他城市 c 省外旅遊 d 出國旅遊

a 風景優美 b 驚險刺激 c 美食誘惑 d 行程舒適 e 價格優惠

a 沒有心儀的目的地 b 旅遊信息不充分 c 時間安排不過來 e 沒有同路者 f 囊中羞澀

a 導遊經驗豐富,講解精彩 b 導遊為人實誠,不坑人 c 不需要導遊

a 隨眾 b 觀光遊玩 c 增進同學之間感情 d 畢業紀念活動 e 其他(學習、興趣等)

14. 您對畢業旅行有什麼好的建議或想法嗎,我們樂意聽取您的寶貴意見

第6篇

對於社會的特殊羣體——大學生來説,更是如此。高校大學生思維活躍、精力充沛,喜歡瞭解新的環境,希望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由於身心的迅速發展和生活領域及交往範圍的不斷擴大,特別是伴隨着社會的進步和自身年齡的增長,大學生對自我、對社會均有了自己獨立的認識,他們渴求獲取更多的新知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思想觀念促使高校學生們選擇旅遊作為擴大交際、增長見識的有效途徑。大學生作為中國旅遊市場的特殊消費羣體,雖然現在消費力相對偏低,但人數龐大,消費領域集中。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大學生在不久的將來,是整個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和消費主體,誰抓住了他們,誰抓住了未來的市場。因其藴涵潛力巨大的商機,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本文着重哈爾濱大學生旅遊市場開發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為哈爾濱旅行社開發大學生旅遊市場提供可供參考的策略。

哈爾濱大學生旅遊市場開發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從而瞭解哈爾濱大學生旅遊市場開發的可行性和哈爾濱大學生旅遊市場的基本特徵,為哈爾濱旅行社開發大學生旅遊市場提供可供參考的策略。

調查方法採用二手資料調查法,通過網上資料的搜尋、相關書籍資料的查詢。

調查結果顯示高達44%的大學生每年旅遊的次數為1至2次,只有9%的大學生是在4次以上的,而一年旅遊2至4次和一次以下的比例分別為22%、25%。

在對於旅遊時間段的安排上,選擇寒暑假這個時間段的人數最多,佔了總人數的46.8%。在法定假日出遊的'比例為24.4%。選擇週末出遊的人較少,佔總人數的16.4%。剩下的12.4%是在其它時間段出去旅遊的。

現代旅遊形式的多樣已成為一種趨勢,我們從調查得到的數據分析中不難發現與朋友結伴這一旅遊形式所佔比例最高為54%;自助遊的趨勢在加強,所佔比例為25.2%;11.6%的學生願意以班級社團組織的形式出去旅遊,剩下9.2%的學生會選擇旅行社包價旅行。

大部分大學生旅遊平均每次花費在100-500元之間的,佔44%。每次花費低於100元的大學生佔22%;18%的大學生每次花費在500-1000元之間;每次花費在1000元以上的大學生為16%。

調查表明,好友介紹的旅遊景點可信度相當高(約佔37.8%),其次是上網搜索約佔31%,通過高校社團的推廣而獲得信息約佔12.2%,通過報刊廣告和旅行社諮詢而獲得旅遊信息分別為9.6%和

9.4%。可看出好友親身遊玩過的景點的好壞對周圍的同學產生很大的影響。

絕大多數大學生出遊範圍在所在省的其他市旅遊景區進行旅遊,這一比例高達46.4%;23.6%的大學生出遊範圍為學校鄰近地區;15.6%的大學生出遊範圍為外省旅遊景區;還有14.4%大學生選擇其他旅遊景區。由此看出,所在省的其他市旅遊景區的出遊範圍更深受廣大大學生的歡迎。

學生在準備外出旅遊前,關注的問題通常是出遊的住宿、餐飲,娛樂、購物,交通和導遊等各有所重,其中住宿、餐飲是大學生旅遊旅遊最關注的旅遊服務要素,33.8%的大學生旅遊時最關注這一服務要素;娛樂、購物也是大學生旅遊較關注的服務要素,所佔比例為25.6%;22.6%的大學生旅遊時關注交通這一要素;關注導遊要素為

調查顯示55.6%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影響出遊最重要的是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27.6%左右的大學生認為旅遊價格是影響他們出遊的重要因素,17.2%左右的大學生認為旅遊服務影響他們。同時金錢是影響着多數大學生出遊的重要因素。

對於目前哈爾濱大學生旅遊的人羣來講,40%的大學生旅遊目的是觀賞各地風景;32%的大學生旅遊目的是解除壓力、旅遊散心;14%的大學生旅遊目的是瞭解各地文化;探險、尋求刺激的旅遊目的,有8%的大學生。

1、通過對不同旅遊時間的不同旅遊形式和旅遊範圍的交叉分析,我們得出:

(1)更多學生選擇在法定假日及週末與朋友結伴到省內其它市或學校鄰近地區進行遊玩。法定假日及週末休息時間較有限,大學生都只為假日做簡短的休息安排,減緩工作所帶來的壓力,以此旅遊市場可以在省內較近的旅遊景點開發多種適合朋友聚會等休閒娛樂方式,滿足大學生的口味,促進旅遊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2)選擇進行省外旅遊的也不在少數,但大部分是通過寒暑假與朋友結伴出行。寒暑假大學生沒有了學業的壓力,到省外旅遊也可以擴展知識面,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足的時間也是大家選擇省外遊玩的首要因素。

2、通過對哈爾濱大學生旅遊動機的分析,我們得出:

大部分大學生打算去旅遊,調查顯示大部分人考慮到的是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同時金錢是影響着多數大學生出遊的重要因素。在未來幾年,隨着中國中產階級的進一步擴大,大學生出遊的經濟能力限制必然減少,這將決定了未來十年大學生旅遊市場的“炙手可熱”,從側面驗證大學生旅遊市場是有很大的市場拓展空間。

3、不同旅遊開銷的不同出遊形式和範圍,我們從數據分析中得出:

(1)旅遊開銷的不同情況下,多數人選擇與朋友結伴旅行和自助遊。

(2)旅遊開銷的不同情況下,開銷在500元以上的人多數選擇外省旅遊景區和所在省其它市旅遊景區。開銷在500元以下的人多數選擇所在省其它市旅遊景區和學校鄰近地區。

綜上所述,在旅遊開銷的不同情況下,與朋友結伴和自助遊的形式最受歡迎。旅遊範圍的選擇中受旅遊開銷影響較大,開銷大則旅遊範圍更廣,反之旅遊範圍小。

1、提升附加值,形成大學生旅遊的新模式

目前在大學生旅遊人羣中,結伴自助遊、班級集體旅遊等形式佔了絕大部分比例。要在目前的觀光遊、休閒遊之外,提出“大學生體驗旅遊”的概念,如校際交友與旅遊的結合、假期社會實踐與旅遊的結合、對熱點業城市的考察與旅遊的結合等,以此為切入點,亮出獨有的模式,吸引大學生羣體的試用與體驗。

(1)服務於課堂的認知旅遊。如文物古蹟考察、建築風格鑑賞、動植物品種辨別、計算機應用網絡管理實務以及各種工藝流程操作等,這些內容在一線進行教學要比課堂講授好得多,學校既節約了設備購置與管理費用,也保證了教學設備的先進性、學習場景的真實性、教學活動的趣味性。

(2)服務於企業的商務旅遊。服務於企業的產品推銷、市場調研式的商務旅遊,也正在成為校園的時尚。大學生的商務旅遊可以細化高校與企業的合作,使校企實現資源共享。

(3)業考察遊。針對學生比較關心的業問題,旅行社可以設計以業培訓、業考察,開拓眼界為主題的寒暑假業遊,到知名企業考察工作環境。通過這種旅遊,讓大學生全面感受城市的環境文化氛圍,瞭解城市的消費水平、生活水準、發展趨勢以及心儀單位或行業的工作環境、收入狀況等等。

(4)體育旅遊。大學生活潑好動,特別是男生,多數酷愛體育運動,大力倡導有關的體育運動,除了競技體育外,還應開展具有健身和娛樂性的滑雪、滑草、水上體育、海底潛水等旅遊活動。

青年旅館是適宜青年旅遊者的專業化旅館。主要面向出外旅遊的學生或其他社會青年,為其提供衞生、安全、經濟的住宿場所。在中國,青年旅館的發展速度很快,但與廣大揹包自助旅遊的青年、大學生的願望與潛在需求相比較,其總體規模和服務水平尚有不小差距。

大學生旅遊消費中存在的經濟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努力。這不僅有待於整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同時與旅遊相關的交通部門也可適當地提供一些讓利活動。

3、針對大學生的特點,樹立新的營銷理念

(1)在大學內創建旅遊品牌,播種旅遊文化,培養長期市場。大學生旅遊消費者與社會旅遊消費者相比有一個獨特的區別,是對某商家及其產品的認可具有很強的傳播性和承接性,可以在不同專業、不同年級、新老學生中長期存在,也是説只要某商家將幾個品牌旅遊產品做好,會形成每年的穩定利潤源。

(2)藉助網絡及其它媒介的影響,擴大營銷的廣度和深度。除了傳統的宣傳媒介之外,旅遊企業可以利用大學生偏好網絡、追求新奇的特點,構建高校旅遊網絡,進行網絡動態營銷。

總結,大學生將會是以後社會的主流人羣。他們的生活消費將會是主流消費趨勢,旅遊是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大學生們的良好旅遊觀念和旅遊意識對將來旅遊業的發展和壯大會起着重要的推動作用。把握大學生這一個具有很大上升空間的潛在旅遊市場,無疑對旅行社和旅遊產品開發者來説都是一個重大的商業契機。

第7篇

隨着我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旅遊消費變得越來越熱,出外旅遊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旅遊羣體當中,大學生是整個旅遊市場的一個重要而又獨立的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羣體,具有一定的經濟獨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對寬鬆的時間,具有更多的冒險精神和追夢遐想,這些促成了大學生旅遊熱。因此,大學生作為一支旅遊生力軍的地位確實不容忽視。《中國統計年鑑20xx》數據顯示,截止20xx年底,我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2144。657萬人,可見中國的大學生旅遊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大學生旅遊市場常常被旅行社看作低利潤、低消費的羣體。因此,對大學生旅遊市場的研究常常被旅遊公司忽略。特別是在濟南這個風景名勝多,高等學府密集的地方,大學生旅遊市場商機巨大,只是旅遊目的地、旅遊企業對這個市場的認識和了解還不夠。對旅遊的認知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意見。 旅遊學至今仍是一門尚未定型的新興學科。對這門學科的性質、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方法上爭論持續至今,而結論卻很不統一。

通過本次問卷調查我們想了解齊魯師範在校生閒暇時間的外出旅遊狀況,包括影響外出旅遊的因素、旅遊傾向、旅遊需求、及男女生旅遊消費特點。

本次研究以齊魯師範在校生為對象。調查採用問卷、網絡調查的方法,對齊魯師範在校大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獲取了第一手資料。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200份。從調查對象範圍考察,本次調查涉及本校的章丘校區的11個系,大一大二大三,三個級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客觀反映當前齊魯師範大學生旅遊行為的特徵。

大學生閒暇時間,相對普遍的職業閒暇時間實際情況應該是比較多的,可是閒暇時間卻成為本次調查的第二大的阻礙大學生出遊的理由,雖然所佔比例小於金錢因素,但也反映出閒暇時間對大學生出遊有較高影響,休閒本是在減去工作時間,生理時間後,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大學生課時較少,假期完整,為什麼會出現調查中較高比例的休閒時間不足呢?我個人認為,休閒時間可分為,每日休閒時間和短長假休閒時間,由於課時少,從高中的'高壓學習中釋放出來,在上大學後他們普遍有了自己的每日休閒時間安排,上網,體育運動,談戀愛是三種主要的每日休閒時間的安排,長期的把時間花在每日的休閒時間中後,他們感覺到時間的不足和過快流失。而習慣了每日休閒的大學生,不在願意花時間區出遊,所以我認為大學生的每日休閒時間,普通休閒時間的阻礙是大學生旅遊市場開發的一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