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3篇 致敬高中語文教師:我眼中的教學藝術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28W

本文以"關於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為主題,旨在分享和探討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經驗與感悟。通過教師的實踐與思考,我們能夠拓寬視野,瞭解教學中的挑戰與難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讓我們一起走進高中語文課堂,感受教師教學的智慧與熱情。

關於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3篇 致敬高中語文教師:我眼中的教學藝術

第1篇

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想要教出好學生,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先廣泛地閲讀,只有教師本身深有所得,那麼才有貨傾囊而授。如果只是一味地指導學生閲讀,而自己卻不去閲讀,那麼效果會大打折扣。閲讀的重要性,每一位語文教師都知道,但是真正坐下來靜心閲讀的教師卻少之又少。

高中的語文教師有備不完的課還有改不完的各種作業,特別是在大學聯考這座大山的壓力下,學校和教育部門的眼光更多地停留在考試分數上。與之相對應的任課老師,有着很大的升學壓力,想要靜下心來閲讀,可能更多的教師會靜下心來想方設法地提高成績。其實,從宏觀角度去看待考試與閲讀的關係,會發現閲讀是高中語文教師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和學生成績的最佳方法。

曾經有人調查發現:在中學教師這個羣體中,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被批改作業、備課、閲卷、和學生談話等佔據。

閲讀課外書的教師數量不多,而這為數不多的教師中,去圖書館次數最少的竟然是我們語文教師。這樣的數據讓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語文教師不是最需要閲讀的羣體嗎?事實卻讓大家大失所望。

當下,高中語文教師工作壓力大,閲讀量小,閲讀範圍狹窄,閲讀的品味也有所欠缺。正因為如此,面對知識面越來越廣、求知慾越來越旺盛的學生,不少高中語文老師感到底氣不足、有着捉襟見肘的感覺。

在近兩年,當地教育局組織的高三教師與學生考同樣的試卷,並將試卷混在學生卷裏同時批改,出現了不少語文教師的考試成績落後於學生的情況,這是令人感到非常尷尬的局面,這也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高中語文學科有着內容豐富、知識面廣博的特點。上至盤古開闢天地,下至風土人情,從天文地理歷史到古今中外名人傳記,無所不含。因此,教師只有寬泛的視野、深厚的文化底藴,才能夠駕馭得了語文課堂教學。蘇霍姆林斯基則建議教師:讀書,讀書,再讀書!只有持之以恆、廣泛地閲讀,才能夠得到專業的發展和素養的提升,也只有書本能帶給教師豐富的營養和廣博的世界。

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生活範圍狹窄,接觸人羣和事物單一,知識面相對比較狹隘。若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專家或者一個滿腹經綸的語文教師,只有努力追求,不斷成長。縱觀一些起點普通的語文特級教師、語文界的領頭羊,他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表現得如魚得水,遊刃有餘,並且形成獨有的教學理念和思想。

細細探究他們的專業成長過程,發現他們一直都在進行着廣泛的閲讀,常年與書結伴而行,在課外閲讀中與古今中外的名家進行着思想交流和思維的碰撞,他們的知識面比普通教師要廣、思維更開闊、視野更寬廣、底藴更加豐厚,自然而然地教學能力更強。

構建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是一個異常複雜的過程。書籍品種之繁多,內容之廣泛,即使窮極一身,也不可能讀完。因此,選好書、讀好書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是漢語言文學類書籍的閲讀。語文教師首先要精通語文專業方面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從宏觀角度掌控課堂,引導學生在語文的天空中自在地翱翔,發揮語文特有的育人功能。

其次是廣涉自然、科學、社會等方面的閲讀。要滿足學生日益旺盛的求知,必須有廣泛深厚的知識作為支撐。語文學科是其它所有學科的基礎,同時也涵蓋其它學科的內容。

由諸子百家到天文地理,均需閲讀並且汲取,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形成涵蓋社會、科學、生命等廣泛領域的獨特教學風格。教師以高的專業素養教授出出色的學生。

再次是要鑽研教育發展類的書籍。教師有着教書育人的偉大使命,光有豐富的知識結構還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只有在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下,配合以淵博的知識,才能夠出色的履行教師的職責。一個教師是否優秀,除了知識儲備以外,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也不可或缺。

關於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心得體會3篇 致敬高中語文教師:我眼中的教學藝術 第2張

第2篇

俗話説,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教師,自身的業務能力需要過硬,這是教好一門課程最起碼的要求。學生需要一碗水,教師就得準備一桶水。這話廣泛流行了好多年,一直是那些奉行應試教育模式的教師們的座右銘。很多學校在新課改背景下仍然繼續提這句口號固然無可厚非,但其中所藴含的道理必須得弄明白。

這一大桶水究竟是多少?是比學生那碗水多一點,還是要跟個水缸一樣?這沒有具體而明確的標準。憑藉着四年師範大學的學習經歷和專業理論水平,很多教師基本上都符合這個“水桶定律”的要求。但是,這是否就意味着你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夠把語文課給教好嗎?

有的教師仍然停留在傳統教學方式方法的層面之上,把教師這一角色牢牢地固定在“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地位之上,每一堂課都很樂於把自己所遵從奉行的道理講給學生們聽,如同古代私塾裏的老學究一般滔滔不絕。其實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學生往往聽得如墜雲霧之中,昏昏欲睡。而這樣的教師並不一定真的在乎學生是否真得聽進去,只要把課堂四十分鐘注滿內容就行了。

新課程改革之後,應試教育一統天下的局面被徹底打破,教育界煥發生機呈現一派盎然之景象,很多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破土而出。比較知名的如“三疑三探”、“高效課堂”、“先學後教”等模式。

不可否認,這些教學模式的大行其道有它的充分理由,但試想一下:如果一種方法被冠之以“模式”,那麼這個方法還能適用於實際教育教學情況千差萬別的教學實踐活動嗎?實際上,它只能作為教學實踐的一種參考和借鑑。不過這些新教學模式有一個共同點:教師的角色發生變化。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於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學過程中應儘可能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搞“一言堂”了,必須要從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主導者、領導者轉變為參與者、指導者。那麼誰又成了新型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了呢?學生。

學生是校園中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體,更是教師們進行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唯一對象。如果不以學生為主體,那麼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毫無意義。教師只有轉換角色觀念,下定決心,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扮演好一個服務於學生學習活動的角色,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效率。

教學環境包括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現實中,由於區域間資源配置、人口分佈和經濟發展不均衡等歷史因素,各地的同層次院校之間的硬件和軟件水平也因此呈現出高低參差、極不均衡的特點。

這裏所説的硬件主要是指學校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和教學所需設備儀器的配置管理。硬件體現了一個學校的外部形象和精神風貌,更直接展現了師資力量和羣眾口碑。新課程改革理念更加提倡和注重學生形象、邏輯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學輔助設備(如多媒體平台),再形象的語言也不如一張實景圖片的展示來得生動。課堂教學中,因為缺少必要的器材設備,學生無法身臨其境,無法切身感受形象的直觀和文化的魅力,還會有什麼好心情聽課呢?這堂課的教學環節如何落實?教學目標又如何完成?

師範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在自主擇業時往往會傾向於選擇教學環境較好的、師資力量雄厚的、發展前景廣闊的單位。這種就業意向的趨勢充分説明了提高學校硬軟件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過來説,如果僅僅停留在基礎設施足夠使用的層面之上,勢必會一步步落後於新形勢下教育教學的需要。

而軟件則是指學校裏的教學主體——教師和學生。各地高級中學的在職教師大多來自本科師範院校,從學歷文憑上比較並無太大差距。可為什麼各個學校的師資力量越往後就越能體現出優劣高低了呢?關鍵在於人才的繼續教育。

考察、學習、講座、培訓等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普遍存在,但能否將活動的目的和意義落到實處,轉化為教育生產力,還需要教育機構的管理者、決策者們不斷地思考和實踐。人才強國毋庸置疑,人才強校亦是此理。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不斷改善教學環境,增強教育實踐主體的凝聚力和進取心是提高基層教育水平和實效的必由之路。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是師本課堂,也就是教師研究教材,如何更好地將教材內容傳授給學生,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興趣被壓抑,積極性自然也就不會很高。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應是生本課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探討教材內外的科學文化知識,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決疑難問題,從而真正地理解並掌握所學內容。

現實教學中,課堂教學活動往往陷入一個不良循環:為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教師提前充分備課,準備好了滿滿一桶水,然而在課堂上等着讓學生來提出疑問時,學生常常因為承受多門學科作業的重壓而未做好預習,不能達到教師的教學預期。無奈之下,教師只好如往日一般將那桶水分別注入學生的碗中。

課堂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陣地,也是平時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場合。如果這塊陣地都無法守住,那麼教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會受到致命的打擊,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就此一蹶不振。解決這一問題,是關鍵所在。

新課改的核心精神在於讓學生快樂地學習,用心去理解和體會世界,用腦去思考和探究科學。如果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耗費在機械性的重複操作和毫無意義的形式上,那麼即使是再著名的教育學者都將無力迴天。每節課的時間都只有短短几十分鐘,短暫而寶貴。與其讓學生犧牲課餘活動時間去做作業,為何不充分利用好這短短的幾十分鐘呢?

當教師們能自由地採用適合自己、切合實際的一些教法將自己的學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課堂上時,完全融入其中,外界所有一切都與他們無關。這才是理想中最佳的教學狀態,也是教師們最樂於體現價值、成就感最為強烈的時候。而這一理想狀態的前提是,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是自由多樣的。

舉個例子,民國時期北大的教育教學風氣是很開放的,這得益於蔡元培校長倡導並踐行的“百家爭鳴,兼容幷包”理念。教授之間對某個爭論探討的話題可以有不同的觀點,甚至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抨擊批評其他人的觀點。如胡適和錢穆,兩者是師生關係,但錢穆在不認同胡適觀點的時候,仍然敢於在眾多學生面前毫不留情地批評對方;而胡適依然對錢穆的學問持尊重和肯定的態度。這一段佳話成為北大學生值得一生珍藏的寶貴財富。

恰恰是由於對不同風格、不同見解甚至不同立場的包容,才使得當時北大的學術風氣領先國內,學術成果名列前茅,其地位迄今亦難以撼動,而更重要的是為國家培養了無數的傑出人才,履行了自身應盡的責任。

如果説,教師轉變角色是首要條件,改善教學環境是物質基礎,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特點是思想準備,那麼創新教學方法則是教師踐行課改理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傳道授業解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語文課堂教學信息量大,思考性強,對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等方面的要求比較高。如何能夠使學生更好的主動去接受、理解、消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創新教法。

所謂創新,自然要基於傳統的教學方法。比如,文言文教學的傳統方法是分析文中語法現象,分解文本信息,培養古文翻譯的能力。但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對學生而言不啻是天書,如果缺少興趣,就很難融入其中領略古文魅力。試想我們教師能否轉變觀念,通過音像、圖片、文字等多媒體樣式讓學生多接觸一些古代文化常識(如古人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方面的禮儀要求;古人讀書學習、為官一方的人生信條和道德操守等),先從思想上讓學生對這一文體發生興趣,繼而在教學中注重人物形象、突出事蹟、精神品質方面的分析,藉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不是一味強調語法知識的灌輸和記憶。

時代在不斷髮展,教學形式和方法也會不斷變化。除了對傳統教法的改良和改造之外,我們還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比如詩詞鑑賞教學,傳統的教學方法自然是讀意象、賞意境、品感情、析主旨等步驟,雖然這種方法是極為符合邏輯分析規律的,但久而久之學生容易產生思維慣性,反而束縛和禁錮了思維。

也許可以這樣:在硬件允許的前提下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穿上古裝扮演詩詞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大聲誦讀作品,切身感受彼景,體會彼情,這樣一來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就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主旨。

還可以這樣:讓學生操作個人電腦,自己去查找詩詞作品相關的資料,如古代前賢和專家學者對作品的評價、相關的歌曲影視作品等,讓他們站在教師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將這一作品講得透徹明白,教師則只需稍加點撥即可。

綜上所述,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探索,必須立足於以上各方面,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趣味性,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才能逐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真正地將師生從傳統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1983年9月,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為北京市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創造性地概括了當代中國的教育思想,正確地反映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是鄧小平教育理論中最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的內容。由此可見,作為教師,只有立足長遠、面向未來,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轉變教育理念,勇於實踐探索,才能使教育事業永葆生機活力

第3篇

本學期,我擔任了高二兩個班的語文課。能按"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鑽研教材,研究兩個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較為適宜的教法,認真備課,認真批改作業,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自己對貫穿於新的"教學大綱"中的語文教學思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更堅定了語文學科是一個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學科的認識,對第一次使用的新教材也能較的把握和處理了。較為滿意的幾點:

將課堂作文和課下週記結合起來處理,既完成了教材規定的寫作教學任務,又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本冊教材課文教學與寫作訓練脱節的不足,學生的寫作水平較過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寫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充分認識到了本冊課本以文學鑑賞為主要教學任務的特點,為配合教學,先後請了x師大中文系的教授呂家鄉先生和宋遂良先生前來給學生作了"詩歌鑑賞"和"散文鑑賞"兩個專題講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次是詩歌朗誦會,一次是詩歌背誦比賽。兩次活動都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在詩歌朗誦會上,學生踴躍上台,深情朗誦自己精選的詩歌作品,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詩歌的迷人境界中。在詩歌背誦比賽中,學生們將"課下十年功"展示於"課上的一分鐘"中,讓詩歌內化為自己的精神以後,又外現為一種氣質。

四、按照"教學大綱"有關課外閲讀的要求,較有效地組織了學生的課外閲讀活動。

我不斷地把大綱推薦的閲讀篇目介紹給學生,要求他們制定可行的讀書計劃,利用零碎時間讀名著,並通過考試的形式檢查他們的閲讀情況。

一、在學生習作的講評方面做得還很不夠,客觀原因是時間少,主觀原因是自己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擠出時間來完成好這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

二、對學生的課後作業檢查的力度還不夠,使得一部分學生沒有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在期末考試中就表露出來了。

三、自己有了"老朽"的感覺,常想得過且過,對新事物(如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新教材中的詩歌背誦、新概念作文等)有些不以為意了。就總結到這裏吧,工作和生活都還是要向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