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暑期讀書心得體會5篇 暑光照耀,書香滿懷:暑期讀書心得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74W

暑期是豐富多彩的時間,而讀書更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活動。藉助閒暇的時光,我們不僅可以享受閲讀帶來的樂趣,還能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本文將分享一系列暑期讀書心得體會,與大家一同探索各類書籍,激發思考,為美好的暑假注入更多活力和智慧。

暑期讀書心得體會5篇 暑光照耀,書香滿懷:暑期讀書心得

第1篇

歌德這樣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最近,我認真閲讀了《給教師的建議》捧讀此書,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建議,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裏面收入的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課堂上意外發生後的隨想,有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孩子的收穫。

讀着書中的故事,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節: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裏差生較多,每次上課他們都會思想開小差,跟不上進度。

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我的眼中釘,肉中刺,輕者無視他們的存在,重者懲罰他們,現在想來感到很慚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為教師,不是隻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為一名音樂家;他愛美術,就讓他成為一名小畫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了一切學生。

教育故事,就像長河裏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長遠;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經典,藴含着永遠。每天,每週,每月,記錄一個小故事,將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呈現出來,可以幫助更多的老師拓寬視野,提升修養。讓我們一起,記錄下身邊發生的一個個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為他人提供一個範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穫。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做為年輕教師的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教師只有再度做為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這不是一個終結點,而是為我打開了一扇門,使我對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暑期讀書心得體會5篇 暑光照耀,書香滿懷:暑期讀書心得 第2張

第2篇

機緣巧合下,有幸讀了賁友林老師的《重新認識課堂》這本書,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課堂我有了新的認識、新的'領悟、新的反思。

理想課堂是什麼樣子的?書中賁老師是這麼説的:“課堂中,學生積極主動,善於傾聽,勤于思考,敢於質疑,爭先恐後地舉手,自信大方地表達,或補充,或修正,或肯定,或質疑,充滿有主見又不失童趣與深刻性的爭辯,一個個‘小精靈’都是知識、思想、方法的生產者,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堂生機勃勃、興趣盎然,教師和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和成長。”書中賁老師從“上課,教師要聽學生‘講’”,到學生“會講”,教師“不講”;從教師的提問之後,該請誰來回答,到學生回答之後,如何產生在課堂上的“問”與“答”的模式;從選擇什麼樣的學生回答問題,到學生如何養成問題的意識……,課堂中的點滴細節賁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着讓我感同身受的觀點和做法。

回想自己的課堂教學,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在課堂上,往往老師們提出一個問題後,或由於上課時間有限或急於聽到正確答案,或迫不及待地公佈答案,而忽略了對學生問題的思考及學生問題的產生的關注。我們應該在提出問題後“等一等”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停一停”讓學生在聽到同伴地回答後有產生自己想法或者新的見解、新的問題問題的時間。正如賁老師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後》一文中所説: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後,教師暫不表達自己的看法,而是讓其他學生主動“接着説”。如果同伴回答對了,其他同學可以給予積極的肯定,並對其中的精彩之處進行賞析;如果同伴發言中有錯誤,可以糾正,還可以進行分析錯誤原因;如果同伴發言有疏漏,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如果幾名同伴相繼發言,後面發言的同學可以對前面幾名同學的發言進行對比分析,也可以進行綜合梳理。

課堂上,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地思考。但目前的課堂更多是不假思索地憑着慣性前行,或者是人云亦云的盲從。我們要有一顆“靜待花開”且安分的心,做好老師主導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更要思考的是該如何糾錯,如何讓教學事故轉化為“教學故事”。教師有時要適當“後退”,要揣着明白裝糊塗。不要害怕孩子犯錯,吳老師經常説地一句話的是:錯着錯着就對了,聊着聊着就會了。我們要相信孩子,因為孩子犯錯,經過思考修正,也是學習的過程。我們應該每天上課前都帶着“美好即將發生”的心態走進課堂,期待展現學生的美好。其實,學生的美好,不僅僅是他們的正確答案和完美的想法。學生不正確的、不完美的、有瑕疵的想法,經過思考後提出的問題,同樣是美好的。正是這樣,讓我們看到了學生真實的成長的過程。

在課堂中,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參與課堂,關注學生的説,通過關注學生的説,關注學生是怎麼樣學的,還要關注怎麼樣學生才能學習得更好。莫迪裏阿尼説:“人的劣根性,就是雙眼都用來盯着別人和外面的世界,難以自檢。所以,我們應該用一隻眼睛觀察周圍的世界,用一隻眼睛審視自己。每個人的心底都應閃爍着一隻眼睛,一隻不斷審視自己的眼睛。”重新認識課堂,不能停滯於發現課堂中的問題,也不是懊悔自己課堂的不足,而是以積極的態度,在批判中建設,敞開胸懷面向未來。

第3篇

對於走向教育工作者的我,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瞭解到作為一名教師,有良好的教育素質是很重要的,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瞭解他們所需要的,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但是,良好的教育方法對於教育學生也是很重要的。當我接觸了這本書後,心中發出深深的感歎:

魏書生老師不是一個一般的教育家,他異乎尋常的迷上教育,立志獻身這一崇高事業,有一種忘我精神,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所能做好的。他把自己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的內容,以及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宗教學等學科的知識,有意識地,不斷地滲透到學生中去,從而使他的教改遠遠超出了語文教改的範疇。那麼,他又是如何改變他們、轉化他們的呢?他的教育方法又有什麼特色呢?

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耐心的職業,沒有耐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師的。學生有時候做錯了事情,老師可能會平心靜氣地指導他,但是有些時候,學生一錯再錯,老師的脾氣也沒有那麼好商量了,畢竟,老師也是一個平常人,也會有發脾氣的時候,儘管努力剋制不好的情緒,但想到自己教育了學生這麼多,而學生還是犯同樣的錯誤,心中的怒氣就難以平息了。

而魏書生老師就做到了避免發脾氣,即使是在批評學生,他也不是厲聲惡語。儘管有時要發脾氣,但也都在他選的一位控制自己發怒的學生提醒下壓下去了,他用切實有效的方法剋制了人人都可能犯的發火和極大的耐心與學生進溝通,在與學生的交流中,他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提出“我們需要怎樣”、“我們怎樣做能更好”、“我們必須堅信我們會做好的”等等,讓學生感覺到老師不是在訓斥他,而是在幫助他,他是老師的助手。

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愛心的職業,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師的。魏書生愛自己,愛家人,愛他人,尤其是愛學生。魏書生愛學生,尤其是愛那些差生。魏書生認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課聽不懂,還要硬着頭皮聽,不懂裝懂,裝模作樣,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給他們一些關愛和耐心,幫助他們進步也應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再有,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診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症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魏老師的這一認識應該説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啟示的。書中的“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強者”,“堅持道德長跑——寫日記”,“每天點燃一盞思想的明燈”……這些內容強烈的震撼了我。他的教改確確實實地在育人。

教書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他的班級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從學生怎樣做人開始的。教會了學生怎樣做人,築好了思想教育這一“地下工程”,知識之樹也就根深葉茂,碩果累累了,也就水到渠成了。魏書生老師那深邃的哲學氣質和深厚的文化素養,讓人仰視,讓人望塵莫及,但這並不妨礙我認真地去做,學着他去做,讓自己在未來的教育工作方面做得更出色。

第4篇

開始我還在懷疑,這本書我又要用多久的時間去看完啊。結果讀了幾頁,發現這正是自己喜歡的類型,果真對得起“一部令整個法國為之動容的温情療愈小説”這個稱號。全文作者用主人公小男孩的口吻敍述,風趣的寫作風格,清新浪漫的氣息和温柔感人的故事相互交織,足以喚醒人們童年回憶和內心夢想。涵蓋了催人淚下的親情、朋友相挺的友情和浪漫感人的愛情,一部典型的温馨之作。

主人公由於入學年齡小,經常受到欺負,而他也沒有那份反抗的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女生伊麗莎白,也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她投入自己的死對頭馬格的懷抱裏。受到好友呂克的鼓勵與幫助,他意外地打敗了馬格,成功當上了班長。

一次意外,小男孩發現自己擁有可以偷走別人影子的能力。對於一個年紀小小的男孩來説,這無疑是件可怕的事。他害怕被別人發現小小的身軀卻連着一個高大的影子。他想找人傾訴,而爸爸卻在這時候離開了,留下自己和媽媽相依為命。他傷心並且自責着,認為自己是個沒辦法讓爸爸快樂、讓他願意留下的沒用兒子。認為自己要為爸爸的離開而承擔責任。而另一方面,他明白自己已是家裏的男人,媽媽需要他,所以他知道自己應該堅強,還要變得強大。

某年燦爛的夏天,他在海邊邂逅了克蕾爾,一位又聾又啞的女孩,卻能通過放風箏在空中用手語表達。小姑娘長得很美,笑起來卻發出鴨子一樣的嘎嘎聲。正是這個女孩,讓小男孩朝思暮想,並與她分享了心中的祕密。青梅兩小的年紀,彼此的初吻相悦。短短六天結下了一生的情緣。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那段浪漫感人的愛情故事,其次就是他與朋友呂克的友誼。呂克兒時的夢想是當一名醫生,然而受家庭條件的約束,只能繼承父親的麪包店當面包師傅。主人公鼓起勇氣找呂克的父親談話,並且為他爭取到了追逐夢想的機會。不過後來,呂克發現那緊湊的生活並不是自己嚮往的,他決定回家繼續當面包師傅。而呂克在主人公尋回心愛的女孩的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朋友就是在你需要的時候,不管什麼情況都會挺身支持你的人。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追求,併為此付出努力,時間絕不會成為一個有夢想的人的絆腳石。

第5篇

炎炎酷暑,令人慵懶,索然無味。在涼爽的室內,沏上一杯綠茶,捧一部名著,不失為一種愜意的享受,既富有情趣,又增長見識,一舉兩得。

一部作品,一個時代背景,一段風土人情,一些人生哲理。每一部經典都有它值得回味和學習的地方。融入角色,用心體會,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品味他們的人生,也是一種成長與收穫。

踏上工作崗位之後,我依然願讀書,工作後讀書是個人的事,喜歡也好,憎惡也罷,與他人無關。或許有人提醒,但絕無他人強迫。

漫長的假期終於給了我充足的時間充電,自從學校倡導開展教師讀書活動以來,我讀了一些象韓忠玉的《信心教育法——贏就贏到底》、《給孩子一生的財富——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報告集》、《卡爾維特的教育》等對教師專業成長有幫助的書籍,同時也閲讀了自己很感興趣的一些作品集,在蕩氣迴腸的雲荒大陸裏體會文字帶給我的強大藝術感染力。通過讀書,終於讓我明白: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這種規範、狹隘、重複、忙碌的生活狀態,要改變這種生存狀態,使教師對教育永遠充滿一種吸引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讀書會讓我們教師更加善於思考,更加遠離浮躁;讀書會讓我們教師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領略教育的真諦;讀書會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美麗。

奮戰在教育戰線上如我一樣的教師羣體也確實存在一些尋找藉口的可能。在工作上缺少勇於負責的態度,一抓到底的決心,追求完美的精神。搬出一些這樣那樣的理由,搪塞上級,開脱自己。因此,“沒有任何藉口”是踏實工作的原則,是完善人生的態度,是奉獻社會的精神。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卻包含了多種深刻的涵義。

首先是責任感,對自我的責任、學生的責任、家長的責任、學校的責任等,責任無處不在,就比如説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這一件事來説,這也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也許在看這本書之前,看到學生行為修養上的一個小過失會不以為然。但教師是園丁,是培育下一代責無旁貸的任務。在祖國的明天和希望面前,你能有什麼藉口嗎。

其次,忠誠也是必不可少的,忠誠是人類最重要的美德,那些忠誠於集體、忠誠於國家的高素質人羣,都是努力工作、不找任何藉口的羣體。這也是組成一個優秀集體的基本元素。忠誠如何體現?我認為只要在有生一天,那麼我就要做到無愧於這份工作,無愧於社會,經常反問自己一下,我努力了嗎?我真的對得起這份工作嗎?當然,這不需要自欺欺人的答案。如果答案經常是肯定的話,那麼沒有人會懷疑我的忠誠度。同時忠誠不僅是對國家對組織的忠誠,更是對自我的一份忠誠。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把工作作為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心去感悟,去呵護,與之同悲同喜,並通過完成一件件工作任務,去享受獨有的樂趣。

教師,歷來被人稱為知識分子。讀書,在教師身上體現出來的,不僅是知識數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內涵、素養品質的提升。教師讀書的根本目的在於發現自己、充實自己、發展自己,教師只有通過讀書才能讓自己豐富起來、深刻起來、精神起來。

當前,學生學不好,我們教師也就常常埋怨學生不喜歡讀書,學生為什麼不喜歡讀書?根本原因應該從教師自身多找找。試想:現在許多教師不讀書或者只讀教學參考書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我們有什麼理由去要求學生多讀書呢?學生要通過讀書來獲取精神食糧,積累知識,教師作為教學的領導者、組織者、促進者,就更需要通過廣博、獨立的閲讀來獲得專業的發展、自己的提升、精神家園的營造。

好的讀書態度,是把讀書看成尋常事,如同柴米油鹽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再説現代生活節奏加快,要乾的事很多,僅僅一個“忙”字來推卸讀書,似乎説不過去。可見讀書不讀書,儘管有客觀條件的限制,但歸根到底,還是自己願不願意讀書。其實,教師比任何一個行業的人都更有條件讀書。

人們常説“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處在當今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教師是否要質疑:一是我們有沒有“一桶水”?經年累月的“一桶水”,經過長時間不斷地倒給學生,還能剩多少?知識的遺忘率和增長率一樣是驚人的;二是科學、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僅有“一桶水”夠不夠?三是即使有了“一桶水”,其水質又如何?是活水還是死水?四是學生的那“一杯水”一定得由教師“倒”嗎?教師是教學生學會“取水”,還是教學生等着“倒水”?我們的學生有“汲水”的本領嗎?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離不開讀書這劑“保鮮劑”,儲備的知識才不變質;離不開讀書這個“加油站”,從這個意義上説,教師可能比其它任何一個行業的人都更需要不斷讀書。

培根的《談讀書》中説:讀歷史可以使自己聰慧,讀詩歌可以使自己靈秀,讀數學可以使自己精細,讀自然可以使自己深沉,讀倫理可以使自己莊重,讀邏輯和修辭可以使自己善辯。作為教師,可以放棄平時休閒的時間去讀讀教育經典,去結識思想的偉人、結交理論的巨人、尋覓行動的大師。

在讀書中,與大師們進行心靈與心靈的交流,心靈與心靈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碰撞,發現教育生活是一個個細小的片段、細節組成的,每一個教育細節和片段都意味着一個教育時機。我們教師敏鋭地抓住這樣的教育時機,就可以充分體現自己對學生行為的關注,體現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機智。把教育的財富藴藏在自己的教育生活裏,體驗自己的成就感、幸福敢,實現自己教育生活的增值,這是教師的美麗,教育的真諦。

在讀書中,我們才能找到教育的美麗,感到前進的道路沒有坦途,只要擁有理想,激情還沒有泯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愛上教育、愛上教學、愛上孩子,那時候,身為人師的幸福將盪漾在眼眸中,充盈在每時每刻的行動裏,會盡享在風浪中揚帆前行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