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讀書,做人,做事心得3篇 博覽羣書,成就人生,實踐經驗不完美,卻值得借鑑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2W

本文將分享個人的讀書、做人、做事心得。在學習和工作中,我深切體會到知識、道德和能力的重要性,同時也認識到積極進取、堅持不懈的意義。我希望能夠通過這篇文章,與讀者分享我的思考和成長經歷,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示。

讀書,做人,做事心得3篇 博覽羣書,成就人生,實踐經驗不完美,卻值得借鑑

第1篇

讀完本書,能明白作者是懷了極大的熱情來寫的。也能夠明白,此本不特寫中國近代的史事,而是以近代之事求現代提高之要。

治史之法,似乎能夠分成兩種,一曰“以我注史”,二曰“以史注我”。以我注史者,專注史事之研究,必須有確鑿證據始可言之,目的是為了給今人留下歷史的真實。以史注我者,乃是於歷史中探尋夢想,實際上是為了繼往開來,給今人開啟發展未來的門徑。

我以為,這兩種方法沒有高下之分,只在於讀者自我讀書的目的。而對於本書來説,自然是取後一種。

記得上中學時,歷史教師曾對我們説,因為林則徐早死,所以沒有被派去圍剿太平天國起義,從而保全了名譽。謬矣!太平軍為禍之烈,舉世罕見,僅有中學教材為了樹立未成年人的三觀才把世界搞的黑白分明。學生學的歷史教材過於臉譜化,這是培養三觀的需要,但到了年歲長一些,應當多涉及一些其他資料。

其他史書講史事時,不會夾雜其他的史事,另外,講中國史的不講國際,講國際史的不講中國,割裂不明,難以暢通。但本書不一樣,比如講太平軍時,還講了太平軍對於清朝與外國之間戰與和的影響,令人思維為之一清。就像小時候先學中國歷史,但對於涉及外部的一些事總有些疑惑,待之後學習了世界歷史,才算明白。

作者在書中喜歡説“如果”,但我以為,歷史大勢,浩浩蕩蕩,絕不是一兩次“如果”能改變的,但對於書中記述的時代精英們的努力,不免悲壯。

各個國家中,俄國要的是土地,英國要的是利益,而日本,最需要錢財來壯大自我。因為一場甲午戰爭,中國人沒有被驚醒,被驚醒的乃是日本人,從此日本在軍國主義道路上一去不回頭。

另外,本書附錄中有“中國與近代世界的大變局”,從葡萄牙發現好望角開始,又講了明朝下西洋與西方地理大發現的不一樣等等,抽絲剝繭,將近代中國積弱的原因娓娓道來。

所謂“大變局”之類的詞,實際上,仍然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如果不明白根究,就無所適從了。所以學習歷史,應當本國史和世界史對照學習。

外國的風雲激盪不能在中國激起一點風浪,這或許能夠作為“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的另類解讀,中國近代的衰弱已經註定。所以中國衰敗,雖然令人挽傷,但並不可惜。

附錄中另有“琦善與鴉片戰爭”一文,將主和派的琦善塑造為一個明白中西差距並想要忍一時之辱奮起直追的有志青年。作者以為舉國皆醉而琦善獨醒,太過。但讀完此文,個人認為,琦善算是中人之才,只是舉國醉得太厲害了。

琦善的杯具在於,他和世界相貼合,卻與清廷不貼合,而清廷不與世界貼合,足以將琦善的努力湮沒。琦善領先清廷一步,所以終被貶黜;清廷落後世界一步,所以就要捱打。

讀書,做人,做事心得3篇 博覽羣書,成就人生,實踐經驗不完美,卻值得借鑑 第2張

第2篇

每每翻開近代史,我的心境都會異常的沉重。這也是我為什麼愛着近代史,同時又不敢去翻開它。但歷史就是歷史,僅有正視歷史,以史為鑑,我們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如不是,當我們成為歷史時,後人是不是也會懷着這種沉重的心境來看我們呢?在那段如鮮血般令每個中華兒女都刻骨銘心的歷史裏,每發生一件事,都關乎着我們這個民族的生死存亡。

近代歷史給人一種感覺是近代的屈辱都是軟弱的皇帝和一幫妥協的大臣造就的。讀《中國近代史大綱》後,我意識到也許我所學到的歷史並不全面。基於多重因素考量,歷史書的編者才編出來了這樣給人以指向的歷史。

1840年,英國用當時的紅衣大炮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我不知紅髮碧眼的英國人踏上我們這一片熾熱的土地時是怎樣的心境,也不知當時的大清子民又是怎樣看待這些外來者,也許他們也會像紫禁城裏的貴族一樣,認為這些蠻夷不足為懼,反正我們的天朝地大物博。在侵略者的槍炮下,那徒有外殼的清政府,一步步地瓦解。帝國倒塌的痛苦和屈辱最終慢慢的喚醒了消沉的民族。

開眼看世界的魏源,鞠躬盡瘁的林則徐,英勇就義的義和團,血灑菜市場的六君子……一批批的戰士,在國難時,為這個已經千瘡萬孔的民族做他們最終的努力。每一次看到戰爭爆發,每一次看到我們的民族英雄犧牲,我都無法壓抑住自我的情緒。心不停的抽搐,只願那段屈辱史快點過去。沒錯,時代要變更,但這太殘忍了。可是歷史就是歷史,我們能夠怨恨,憤怒,但卻不能夠改變。

1911年,異常的一年。八國聯軍侵華給了孱弱的帝國沉重的一擊。但它同時也將人民長久以來積攢下來的力量給激發出來了。雖然孫中山和革命軍們把那龐大悠久的政治機器給推到,給了我們短暫的期望,可是這個期望就像泡沫一樣,隨着袁世凱把革命的果實竊取,很快又破滅了。可是在1911這特殊的一年裏,這個瞬間即滅的期望給當時的人們孕育了更大的期望。

1921年,一個偉大的組織產生了。誰也預想不到,當時僅有13個人小組織最終真的成了燎原之勢,點燃了整個華夏大地。當近代史被翻閲到那裏的時候,我總不禁露出少少的欣慰,這個久經戰火的國家,它真正的領導者最終出現了。即使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仍有人在犧牲,但最終我們這個飽受欺辱的國家還是站起來了。這個曬滿鮮血的近代史,還是過去了。

第3篇

1840年隨着廣東珠江口的英國艦隊一聲炮響,中國近代的黑暗歷史正式拉開帷幕。由於當時的中國閉關自守,與世界隔絕,沒有先進的武器,並且清政府好大喜功,腐朽愚昧,使得英國的侵略者勢如破竹,直攻入南京。最終簽訂了我國曆史上第1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作為弱者,我們需要賠償其2100萬白銀,割香港,開放數處通商口岸。英國得了便宜,美法兩國居然要挾中國簽訂同樣條約。可當時的清政府目光短淺,不重用剿夷派大臣,以致英法等國不斷壓榨我國收益,收割我國土地這些條件都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國不滿於既得利益,發動了第2次鴉片戰爭,古老的落後的防禦被侵略者的堅船利炮如摧枯拉朽般毀滅,並與多個國家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血的教訓告訴我們落後就會捱打!清政府最終肯吸收外國的科技文化成就。可兩次鴉片戰爭之間的20年時光,就這樣白白的浪費了!中國也所以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尤其是沙俄,掠奪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千里的領土。外國侵略勢力的擴張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書中寫道,中國歷史還有一個循環套“每朝的開國君主及元勛,大部分起自民間自奉極薄,心中的奢侈標準是極低的,並且比較能體恤民間的疾苦,辦事宜比較認真,這是內政昌明、立志澄清的時代。之後,慢慢的統治階級的慾望提高,奢侈標準隨之提高,所以官吏的貪污一大大的長進。”所以我認為每到了天下太平已久,人口增加很多民生痛苦的時候,官吏加多,每個官吏的貪污更加厲害,人民所受的壓榨也更加嚴重。而清朝嘉慶年間正是到了這個循環套的最低點,此時清政府連剷除內患都不急,又何談抵抗西方侵略勢力呢,所以西方勢力侵略起始的時候,正是我們抵抗力量薄弱之機,所以中華民族在近代遇到的難關是雙重的。

讀完中國近代史,我的心中有自豪,有不甘,有憎惡,有無奈,慨歎於1840年起這段災難深重而屈辱的歷史,這段飽受欺凌和侵略的歷史。至今,因人民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中國走向光明共創輝煌,而此刻我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理所當然的享受着這個國家的和平和自由。我們僅有憑努力學習回饋社會,才對得起那些歲月用鮮血和生命堆砌起的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