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4篇 "探究教育本質:讀書心得和深層體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24W

讀書不僅是一種娛樂和放鬆的方式,更是提高自身素養的重要方法。在教育領域,不斷拓寬知識儲備和提升教學能力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課。通過讀書,我們可以結合實踐,思考教學中的問題,從而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理念。下面,我將分享我近期在教育領域讀書的一些感想和體會。

關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4篇

第1篇

寒假裏有幸拜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就是慢的藝術》,感觸頗深。張文質,福建閩侯人,教育學者,詩人。198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導人、負責人。多年來致力於“生命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長期植根於中國小課堂,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展。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創辦了1+1讀書俱樂部,推廣1+1式的讀書理念。透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剋制。其次要廣泛閲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台。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就是慢的藝術》一書中,詳盡而又靈動地提煉、詮釋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當他提出“教育就是慢的藝術”這個觀點後,很多人都提出了質疑,因為這天這個時代確實就是泥沙俱下、萬馬奔騰的年代,有人認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就是張老師認為:好的教育肯定就是慢的,俗話説慢工出細活。這樣的教育在我們任何人看來,或許都會覺得都就是一種理想中的教育,教育就是慢的藝術,張老師很顯然給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個字一個詞,字就是慢,詞為藝術。張老師認為我們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現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師應對這一大羣叫不出名字卻能把課演繹的完美而流暢上;快在了教師與校長們每一天似乎都在忙於應付各種各樣事務性的事務上,快在了教師冷漠地看到教室裏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惱的快一樣,我們這天的學校裏。教室座位整齊,台下人頭攢動,一派工業化大生產的氣勢。老實説確實難以看到具有生命個性的人。這也難怪作者所推崇的葉瀾教授不斷的發出呼喚,呼喚教育創新要有“具體個人”意識,呼喚要在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人”的轉向要從“抽象的人”到“具體個人。説到底快到了我們的課堂上都看不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了。慢又就是一種什麼樣貌的課

堂,什麼樣的教育呢?作者眼裏慢就是像w老師那樣的”教師身體動作就是慢的,説話的語速就是慢的,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説的,日本的佐藤學認為”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澱一些有用的東西“。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能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困難並及時給予幫忙,多給他們帶給創造、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潛力。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於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

張文質老師倡導”生命化教育“。在當今教育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生命化教育“,簡單地講,就就是把對學生的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它不就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達和理解,它務必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

“生命化教育”的實現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起主觀作用的,就就是教師。教師要關注每個獨立的學生個體,不僅僅要尊重、善待學生,還要研究學生特點;在注重全體學生知識獲得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帶給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異常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引發思考……客觀條件,就就是課堂環境,教學空間。張文質在《教育就是慢的藝術》一文裏的一段話:美國教育家博耶説,學校還就是小的好。那麼“小“到什麼程度為好呢?”小到學校所有師生都能彼此叫出對方的名字,亦即人數控制在二三百人內為最佳”。博耶又説:“當班生數超過30個人時,教師的注意中心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為對班級的控制。”這些見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須想不到,在中國有那麼多“名師”能夠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也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厲害的“名師”竟能夠在體育館數千名觀眾面前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也許,從某種好處上説,這正就是中國教育勝過美國教育“難能可貴之處”。

如果教學課堂環境沒有保障,首先就給教師組織課堂帶來了困難,信息的傳輸呈單向化而不就是多樣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而一味地強調教學質量,並以此作為衡量教師業績的標準之一,也就是對教師的不公,因為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的老師畢竟就是少數。以”生命化教育“為理念,就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既要強調教師的主觀作用,又要營造良好的關注學生獨立個體的空間,把“生命化教育”具體落實到教育過程中的每一細節和實處。

教育就是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就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就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然後順着這種正道,終成大器。教育就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功利的教學都就是短暫的,不關注長遠的,不關注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的。我們的教學研究,也就是慢的藝術,有所發現,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這個慢,就就是讓學生感受、體驗過程,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慢,就就是不急於求成,要有足夠的期盼,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才就是真正的教育。

關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4篇

第2篇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的教育名著,他提出的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

通過閲讀這本書我認為,我們作為教師應多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閲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知道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我們的課堂令人嚮往,師生互動,氣氛熱烈,和諧積極,有一種愉悦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他説:"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呢?所以,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語言,爭取用準確、輕鬆、易懂、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

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你的這門學科?我認為,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愛學生,用真誠平等的態度,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愛學生,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走進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蘇霍姆林斯基説:"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塊兒做功課,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們應該和學生一起相互交流,和學生交朋友,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學生一起活動,慢慢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真誠,讓學生喜歡我們,進而喜歡我們的課堂。

每個班級都會有學習不用功、成績比較落後的差生,如何對付這些學生?往往是很多老師頭疼的難題。我們應該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所謂的"差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我們要從課堂中努力去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點,都要去讚揚、鼓勵他,試着讓他能看到自己的進步,給予積極的評價。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來説絲毫不顯過時,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第3篇

前一段時間有幸讀了《新教育》這本書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激發心靈深處最美好的憧憬。古語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身為教師給學生的示範只停留在讀一遍題目,又怎麼能期待我們的學生認真審題呢?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在備課時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學內容,就認為學生也熟悉了。學生從課堂學習中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應是學習的方法。如果教師在每次讀題時能做到讀兩遍、三遍,指導學生如何來讀題。

讀完此書後讓我不禁感覺到擁有一名好教師的思想,能指導我們不斷地開拓自己的事業,努力地尋求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使自己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地完善。但思想、主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拿來”之後也要善於與時俱進,並且在長期實踐基礎上進行艱苦卓絕的思考。你想關於教學研究,怎麼去選擇一個課題?怎麼去定位,我覺得對我的幫助還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時間再去讀幾本關於類似的書來提升一下自己。

書中講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對照這裏提到的要求,我身為一名教師,覺得離理想的教師的距離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學習。這也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氣餒,要總結失敗的原因。要完全做到書中所講的八點,當然這個過程是非常艱難的。但是隻要有這方面的意識,通過自身的努力,會慢慢向理想的教師靠攏,縮小其間的差距。

不過在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極有愛心的教師。因為愛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

第4篇

假期讀了王曉春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讀之前並沒有懷有熱情,抱着翻一翻的態度。但是一開始讀,一下子被吸引,有時候一坐就是兩三個小時。我讀的時候,每頁都是細細的讀,在我看來,這本書對我們來説,很有實質意義,很實用很實用。

我瞭解到,王曉春原是北京市一名語文教師,退休之後投身教科研工作,近一年來由於其分析入理、科學嚴謹的案例點評,在網上教育論壇迅速成為教師們的“引路長者”,廣受一線教師的讚譽與尊重。其中,王曉春在教育在線班主任論壇開設的案例點評專欄受到了眾多網友的極大關注,成為班主任論壇的一大亮點。這本書中的許多案例也就是來自於這個專欄。

王曉春老師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衞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採取兩種方式,“告訴他:你太髒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須把自己整乾淨(嚴厲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話是向孩子耳朵裏輸入教師評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裏輸入教師指令。”這兩種方式,王曉春統統稱之為“干涉式教育”,並且評價説,“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於低科技含量的教育。進行這種教育,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靠條件反射就可以實施了。像上面兩句話,普通的家庭主婦也能説得很流利。”那麼怎麼辦呢?王曉春老師結合案例説,“幫助式教育”才是科學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辦法。

在另一則案例的點評中,王曉春提出來處理學生問題有兩種思路。一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二是“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對於老師喜歡求助的現象,王曉春分析説,“求助有兩種類型。一種求助是‘完成任務’型的,其着眼點是‘學來一點招數,解決眼前問題’。這無可厚非,但我以為是淺層次的。另一種求助是‘提高素質’型的,其着眼點不是完成眼前的任務,而是‘反思我的工作,學到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我們把習慣‘審視自己思維方式’的教師稱之為‘反思型教師’。反思型教師才是名副其實的專業人員。”

有的教師盲目相信師愛的力量,以為教師只要愛學生,一切就ok了。針對這種傾向,王老師尖鋭指出:“很多教師都是這樣,想用‘關愛’換來學生的‘感激’。教師一廂情願地以為,學生一感激,就會改正缺點。可是現在的孩子由於家庭的溺愛,感恩心態越來越淡薄。你想,你關愛再多,能超過家長嗎?家長關愛了那麼長時間,那麼大的力度,都沒能使孩子聽話。您的愛怎麼就那麼靈呢?”“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而且我再説一句可能得罪人的話:愛不屬於專業能力(雖然它對於教師是必須的,非常重要)。……他們缺少的不是愛,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王老師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師非專業化的反應,比如碰到釘子就急躁,遇到失敗就沮喪,稍不稱心就埋怨,怨氣沖天,顧影自憐,工作情緒化。其實仔細想一想,這難道不是大部分一線老師的寫照?在王老師看來,一個專業化的班主任遇到難題,首要的任務是瞭解情況,進行分析,鎖定問題性質,然後才可以根據性質進行干預。萬不可上來就管,那樣容易下錯藥。王老師分析瞭解決問題的兩種思路,一種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一種是“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然後提出:“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我們先要儘可能周全地瞭解情況,佔有材料(否則根本無法研究,因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腦子不能空轉),然後根據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假説),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試試了,於是採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再根據反饋回來的干預結果,調整假説,調整診斷,調整藥方……如此巡迴往復,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漸得到解決。”

更重要的是,王老師反覆強調教師要審視自己的思維方式,只有反省型的教師,才是真正的專業化的教師。在這些案例中,王老師以自己的專業眼光分析了許多我們習焉不察的現象背後的思維方式。有網友問王老師:“如何對付上課説閒皮話的學生?”王老師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對問題本身進行了思考分析:

如果你老老實實地沿着這個提問的思路想下去,你可能上當。

因為問題的提法本身是一個圈套。當然,未必是提問者有意設置一個圈套,他已經習慣這樣提問了,或者乾脆説,他已經習慣在圈套中生存了。

請仔細玩味這個問題的每一個字:如何對付上課説閒皮話的學生?

您會發現問題本身就已經暗含着結論了。作者在提問的時候,已經把這些結論偷偷地強加於你了。你一不小心,就會走進他的封閉思路。

1.學生説的話是“閒皮話”。這就肯定了學生的錯誤,否定了教師可能有錯誤和責任。教師被悄悄擇開來。

2.“如何對付”,限定了你的思路。也就是説,你不要問學生為什麼會説“閒皮話”,只要説怎麼辦。不必研究,管就是了。

恕我直言,這是一種典型的封閉型的、教師自我中心的、非反思型的、非研究型的提問方式。

與此相對的,開放型的、非主觀的、反思型的、研究型的提問方式應該是:學生上課為什麼會説閒皮話?

這樣一問,你起碼要考慮師生兩個方面的原因,無法把責任都歸於學生,這對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好處可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