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7篇 《萬物簡史》:智慧之旅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W

《萬物簡史》是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著作之一,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人類對宇宙起源、演化及未來的認識。本書內容廣泛而深入,從宇宙大爆炸到黑洞,探討了自然界中各個領域的現象和理論。閲讀本書不僅可以拓寬知識面,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存在的意義和宇宙的奧祕。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7篇 《萬物簡史》:智慧之旅

第1篇

?萬物簡史》這本書告訴我們:1774年,內維爾·馬斯基林決定利用艾薩克·牛頓關於以引力來測定地球質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測量法,這需要爬很多的山,馬斯基林和數學家查爾斯·赫頓一起爬上了蘇格蘭的斯希哈林山。赫頓在作計算的同時發明了高線,他宣佈,地球的重量是將近5000萬億噸。1793年約翰·米歇爾留下一種儀器的圖樣,這台儀器將精確地測定地球的質量。1797年,享利·卡文迪許用米歇爾的儀器得出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他的結果跟目前最準確的估計數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地球的年齡。其實,地球是在不斷隆起的,赫頓還推測,是地球內部的地熱創造了新的巖石和新的大陸,頂起了山脈。赫頓的現論中特別指出,形成地球的過程需要很我時間。還要再過100年左右的時間,科學界才能着手解決地球年齡的問題,赫頓很有才能,率領大家開創一門地質學。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很多少知識,不僅我有講的這些,還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希望小夥伴有時間的話可以去看看這本書!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7篇 《萬物簡史》:智慧之旅 第2張

第2篇

?萬物簡史》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作者比爾布萊森把19~21世紀的科學發展進程記錄了下來,讓人們明白科學家以前的猜想和創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幾番不同的模樣描述了一遍。全書分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個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們的路。正像《出版商週刊》説,閲讀布萊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鐵一樣吸引着我,讓我瞭解了愛因斯坦、牛頓、弗裏茨茲威基等科學家。知道原子、鉛、細菌的組成、形成部分。可以説是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有些內容讓我非常地震驚,原來自己有那麼多知識不知道。宇宙一開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後來,經過不斷爆炸而引發了巨大的膨脹而變成了原來的幾千萬億倍。科學家提出,宇宙也應該有好幾個,我們所住的只是其中一個,世界應該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認為鉛不據有毒性,生理學家找了幾個志願者來做人體試驗,幾個月後來醫院複查,身體並沒有發現異常,那時他們根本不知道,鉛在人的血液和骨頭裏!一旦把許多鉛都吸到體內去了,就很難將毒取出來。每天,我坐在牀上看報紙,報紙裏的鉛到了牀上,夜晚還要睡覺,鉛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後再也不能在牀上看報紙,;人去世後,人體內有一部分的原子會跑出來,到另外人的體內,有可能你身上還有牛頓的原子呢!

我喜歡《萬物簡史》的理由很簡單,它的奧祕和知識包羅萬象,就像飲不完的水,讓我不顧一切地去飲用它,使人回味無窮。

第3篇

放下手中厚重的書籍,卻久久不能忘懷,是科學的神奇?還是對自身的探索?在這本被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稱為“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中,作者以一種區別於普通科普圖書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方式讓我們折服。

?萬物簡史》是一有關於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書,其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比爾·布萊森是世界知名旅遊文學家,1951年出生於美國艾奧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遊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乏味的知識在他信手拈來。布萊森曾在英國居住20年之久,在20年中他無時無地不在學習英國的人文風貌,從而使在《萬物簡史》中英國式的幽默和美國式的搞笑同時出現,佩服的是不僅兩者之間沒有任何衝突還很好地融合了起來。在書中不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在書中的有一節介紹了細菌世界,當你安然入睡時,你會不會感到一絲不適?其實在你的牀上還住着超過200萬的蟎蟲,它們以吞吃你的頭皮屑為食,聽起來很恐怖吧!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人類多麼渺小,大自然的神奇。可總是有人不服從大自然的安排,試圖逆轉大自然,可結果呢?不用説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與大自然對抗的結果自然是滅亡。

作者曾經不止一次説過地球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定的時代,當它從星雲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後的滅亡,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鐘大約400萬噸的速度自由持續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們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總而言之這本書囊括了眾多領域,可以使我們的知識累積有一個質的飛躍。當我真正放下這本書時我發現世界不再沉悶了,因為我通過《萬物簡史》這扇窗户瞭解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精彩帶我們去發現!正因為有無數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着,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裏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着看這篇文章的你。

第4篇

在一張成比例的太陽系圖上,如果地球的直徑縮小到一粒豆子大小,土星會在300米以外,冥王星會在2·5公里之外(約為一個細菌大小)。按照這個比例,比鄰星在1萬6千公里之外。

亞歷山大·蒲鉑説:“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則藏匿於黑夜之中;上帝説,讓牛頓處世吧!於是世界一片光明。”英國天文學家哈雷説:“沒有任何凡人比牛頓本人更接近神。”牛頓在他的《原理》中提出了三大定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有普遍意義的自然定律。可見牛頓之偉大。

瑞典化學家卡爾·金勒是一個地位底下的藥劑師,他在沒有什麼先進儀器的情況下發現了8種元素——氯、氟、錳、鋇、鉬、鎢、氮和氧——但是什麼功勞也沒有得到。每一次要麼他的發現不受人注意,要麼在別人做出同樣的發現後才加以發表。他在1772年發現了氧,但由於種種心酸複雜的原因無法及時發表,於是功勞最終給了約瑟夫·普里斯特利,他在1774年發現了氧。更冤枉的是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把氯的發現歸功於漢弗萊·戴維,但是他確實發現了,只不過比金勒完了36年!——看來只會埋頭工作還不行,還一定要讓大家都知道你在工作才行!

1905年一個年輕的瑞士專利局三級技術審查員(他申請提升為二級,但遭到了拒絕)在德國物理學雜誌《物理學年鑑》發表勒一系列論文。他沒有大學職位,沒有自己的實驗室,通常跑的只是伯爾尼國家專利局的小小圖書館。這個人就是啊爾伯特·愛因斯坦。在那個重要的一年,他發表的五篇論文中的三篇,用c·p·斯諾的話説,“稱得上是物理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其中一篇用普朗克剛剛提出的量子理論審視光電效應,一篇論述懸浮小粒子的狀況(即布朗運動),一篇概述了狹義相對論。關於愛因斯坦,c·p·斯諾寫道,愛因斯坦好像“全憑思索,獨自一人,沒有聽取別人的意見就得出了結論。”“(狹義相對論)要是愛因斯坦沒有想到,很可能5年之內別人也能想到,但是廣義相對論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沒有他,我們今天有可能還在等待那個理論。”

關於地球大氣,對流層在赤道大約有16公里厚,在温帶還不足10-11公里厚。80%的大氣質量所有的水分還有所有的氣候變化都在這一層。平流層在對流層之上,那裏温度會下降到零下57度,如果在沒有密封的條件下快速上升到那裏,你會得嚴重得腦水腫和肺水腫,體液也會增加到危險程度。離開平流層後由於臭氧層得作用温度很快升到大約4攝氏度。到了中間層又驟降到零下90度,然後到了顧名思義的熱層又一下子升高到1500度以上,但那裏的空氣很稀薄即使分子動能如此之高,也幾乎沒有互相接觸的機會。宇宙飛船在返回地球的時候如果角度太大——大約6度以上——或者速度太快,它就會撞擊大量分子產生極易引起燃燒的拉力(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就説明了這一點),如果進入大氣層的角度太小,它很可能會被彈回空間,就像掠過水麪的卵石一樣。

關於地球和人類的歷史,約翰·麥克菲在《海洋和山脈》中説,“把兩條手臂伸直,然後想象那個寬度代表整個地球的歷史。那麼一隻手的指尖到另一隻手的手腕之間的距離代表寒武紀以前的年代。全部複雜生命都在一隻手裏,你只要拿起一把指甲挫就可以輕易挫掉整個人類歷史。”

第5篇

讀第三部的時候,更多的像是在和老朋友會晤,那些熟悉的大人物,熟悉的大事件,甚至小怪癖,小笑料回味無窮。腦門不時會熱:海森伯不是這樣子的;玻爾可沒那麼説;普朗克也沒那麼慘啦……

無論是誰都可以把100年前物理學的天翻地覆寫得激情澎湃,在這裏比爾的優勢不明顯了。

“科學要麼是物理學,要麼是集郵。”盧瑟福當年這句話夠蠱惑人心的,只是不知道之後在1908年他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時作何感想。

我一直認為,愛因斯坦的後半生也是很偉大的,至少它具有偉大的思考高度思考視野,它是在宏觀的思考物理甚至是世界。為什麼當全世界都懵懂地高歌猛進地受惠於量子力學的福音,而他還在思考他的根基,還在建設統一?僅僅是不甘寂寞不服氣麼?歸根結底無論是整個人類種族還是每個個體都需要建立完整和諧的世界觀,那麼這種宏大開闊的思考就是至關重要的。理論的偉大並不以衍生應用技術為唯一向度。同樣我們仰望星空,感歎雲瀚浩渺神遊不知所蹤時也不妨礙沒完沒了的煲電話粥。

“無法與之爭辯,也無法理解。”這與其説是對弦理論、m理論的態度,不如説是對所謂宇宙理智的嘲弄。作文

第6篇

最近,我讀了有關萬物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萬物簡史》,作者是比爾。布萊森(一位美國著名旅遊文學家)。雖然呢,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但是呢,它已經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寥闊的空宇、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人類進化史……一個個標題都是那麼的吸引人……

科學家們的奇聞異事: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裏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卡爾。威爾海姆。舍勒習慣親自“品嚐”一下發現的化學元素,最後死於“汞中毒”;愛因斯坦在還是一個專利局三級審查員時,發表了幾篇足以改變歷史的論文,但是卻沒有一個物理學家去重視他,原因是因為他們不重視專利局職員發表的東西。於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就遭到後來在申請大學講師、中學教員時的拒絕!

神奇的原子:原子非常非常非常的小,它是沒有生命的,但,它又是組成世間萬物的物質(包括人、動物、植物、石頭、土、化學元素……)從某種意義上説,整個時空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死的。

原子是不會消失的,只要它出現過,就不會消失。當你死亡之後,你身上的原子有趣組成另外的事物。可能是一棵草的、一塊石頭、一隻貓、或是一個人的一部分……所以説,你的身上可能有一些莎士比亞的原子、愛因斯坦的原子,或是一隻貓的原子……從某種意義上説,整個時空中,所有的東西都是長久的、不死的、永恆的……

太有趣了!太奇妙了!你還想知道更多的嗎?那就去看這本書吧!記住——《萬物簡史》。

第7篇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厚厚的科普書《萬物簡史》,我非常喜歡。這個寒假,我開始讀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比爾布萊森,他是美國著名的旅遊文學作家。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宇宙中上所有事物不是一下子就變出來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進化而來的。就像我們的地球產生於幾百億年,剛開始是沒有生命的,經過了好幾百億年,才有了水和生物,之後又有了陸地,又過了幾十億年才有我們人類。

我最感興趣的是地球的歷史。很久以前,地球沒有水,只有滾燙的巖漿。過了好幾億年後就有了水,這段歷史被稱為寒武紀。寒武紀的生物各種各樣,有珊瑚、有貝殼、還有水草。又過了好幾億年,產生了陸地,陸地上有了許多植物,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現在被稱為活化石的銀杏樹了。在這時又出現了爬性動物,之後恐龍時代來襲,這時也出現了較小的哺乳動物,這段歷史叫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之後一顆小行星使恐龍滅絕了,出現了大型哺乳動物,然後終於出現了人類。

這本書裏還講述了很多科學的奇蹟和成就,還有很多科學家的有趣故事,讓我瞭解了大千世界的無窮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