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2023閲讀名著《艾青詩選》有感例文4篇 《艾青詩選》:極致靈魂的激盪之旅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8.61K

2023年,我國新增一本閲讀名著——《艾青詩選》。艾青,筆名李清照,是一位著名的現代詩人、散文家、翻譯家。她的詩歌具有思想深刻、意藴豐富、語言優美的特點,被譽為“新詩的代表人物之一”。閲讀《艾青詩選》,或許能讓我們更加了解和欣賞她的文學成就。

2023閲讀名著《艾青詩選》有感例文4篇 《艾青詩選》:極致靈魂的激盪之旅

第1篇

艾青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詩被我們這些後輩永遠的歌頌,因為艾青的詩中富有人生的哲理。

?失去的歲月》其中有一句寫的很有道理:“失去的歲月甚至不知道丟失在什麼地方——有的零零星星地消失的,有的丟失了十年二十年,有的丟失在喧鬧的城市,有的丟失在遙遠的荒原。”

是啊,過去的歲月都不知道丟失在了哪裏,我的時間都丟失在了發愣中,本可以好好的學習,我卻在那裏發愣,別人的時間安排很充實,還覺得時間不夠,而我卻在那裏浪費時間。

魯迅有一句名言是:浪費時間是在慢性自殺。我卻浪費了多少時間,本來今天的事情可以做,而我要推到明天甚至後天才去做這件事。

“有的是人潮洶湧的車站,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燈下面;丟失了的不像是紙片,可以撿起來,倒更像是一碗水潑到地面被曬乾了,看不到一點影子;時間是流動的液體——用篩子,用網,都打撈不起;時間不可能是固體,即使過了幾萬年也能在巖層中找見。時間也像是氣體,像急馳的列車頭上冒出的煙!”

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一種東西,一瞬間就擦肩而過,流逝的時間不能像一塊固體一樣,即便過了幾萬年或幾千萬年,你都可以在地下找到它,時間有如陌生人,擦肩而過,你可能見過它,卻想不起來到底在哪裏見過,有可能是某一個城市,也有可能在夢中。

時間過去了,就不能再回來了,所以我要好好的珍惜時間,讓每一天都過的充實,今天的事情就是要今天來做。

2023閲讀名著《艾青詩選》有感例文4篇 《艾青詩選》:極致靈魂的激盪之旅 第2張

第2篇

艾青,浙江金華人,曾在鄉下的保姆家中寄養因此對土地和民眾產生了依戀的感情。他的求學之路比較坎坷因與父親的意願相違背而被中斷學費。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一種沮喪憤懣的情緒,在他一段習畫的經歷中他所形成的色彩感和立體感的思維方式對他後來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這本詩選在內容中介紹並闡述了他們的觀點。他們認為1937---1941年是艾青創作的高潮期,也是他最高藝術成就的集中體現,而早期和後期作品則是鋪墊,過渡和結束。詩選基於客觀評價高潮期作品選用較多,早期和後期更像是扮演着一種陪襯的角色。雖然這種取捨讓本書看起來有點失衡但作者的藝術成就也會更加突出。詩選也着重挑選作者抗戰時期的短詩,短詩的地位在作者的一生當中不容忽視。

在導讀中瞭解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因為各種複雜的原因,艾青的詩歌進入了一個較長的停滯期,沉悶期雖然這期間也創作了不少作品但大多價值不高。進入新時期之後艾青重新復出創作出了很多影響很大的詩篇。而與他高潮期創作的作品相比進入晚年期的這些詩篇感情比較沉鬱,內斂,深沉手法更為樸素自然,缺點就是藝術感染力沒有以前那樣強烈了。

讀完這本詩選我發現艾青的詩擅長用色彩感強烈,立體感鮮明的畫家眼睛和藝術手法,與大地,太陽北方廣袤的泥土,民眾痛苦的臉色等意象結合。艾青與大多數早期現代派詩人不同也有益於某些鄉土派詩人。艾青創作的題材,緊貼民族和民眾情感,具有史詩眼光和視野,他也善於捕捉重大歷史事件和時代情緒,藉以概括中國某一特殊時期的整體感受和思想感情,傳達出中華民族最強烈的內心情緒。

艾青是一個一直在文學道路上奮鬥的人有過沉澱但他又重新綻放光彩我們在學習上也要學習他的這股衝勁。

第3篇

有些事情是不可動搖和改變的,譬如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譬如在心中始終保留着某些敬仰的人或身邊親友的位置,譬如對一部優秀作品的基本評判……無論歷經世事滄桑,無論歲月無情漂洗,堅若磐石。

中國青年出版社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週年,出版了兩本艾青詩集,一本是《我愛這土地:艾青抗戰詩集》,一本是《時代:艾青詩選》。

我拿到這兩本詩集的時候,肅然起敬。儘管箇中有不少作品,少年時就已爛熟於心,但仍像剛剛得到盼望已久的新書那樣愛不釋手,通宵達旦地端坐在案前,細細地重温。

艾青,與智利的聶魯達、土耳其的西特梅克一起,並稱為“二十世紀的三大人民詩人”。作為上個世紀中國走進世界的詩人,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國內外各個版本的“艾青詩選”不勝枚舉,僅美國國家圖書館,就藏有三十餘種此類詩選。各類版本,除了選目不同,在斷句、折行、章節、譯文上也有差異,亟待規範。

我是去年10月較早知道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這兩本詩集的計劃的,並得知艾丹正潛心和傾力於艾青詩作的編選、校訂。艾丹,艾青之子,艾青晚年時期的祕書,由他負責編纂,是對艾青作品的正本清源。

艾青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作品,有近三分之二寫於抗戰時期,影響了幾代人。國內外的新聞媒體和文學界等,尊敬地稱艾青為“延安戰地詩人”“紅色詩人”“詩壇泰斗”“詩聖”……而我以為,就藝術本身而言,這些稱謂還不足以準確定義艾青的藝術成就和地位。簡單地用“悲憤出詩人”來印證艾青其人其詩和他所在的那個年代,無疑有失全面。

第4篇

初讀這一詩節時頗有些不以為然,覺得不就是勸人要有用,要盡己之力做一份貢獻嗎,見得多了。再讀時目光卻落在了前一節詩句"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應該像節日的焰火……"眼前忽一亮,這是我從未見過的、最是精妙絕倫的比喻,此時那已然爛熟的道理也多了一絲新鮮的趣味。

臧克家言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其中藴含的道理,與艾青是不謀而合的了。

一個人活着,除了飲食男女,還應該對社會有所貢獻,即發揮他的真正作用。只有這樣,對社會來説,這個人的生命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有的人雖然已經死了,已經長眠於地下,但是他們的思想和精神卻熠熠發光,鼓舞着人們,激勵着後代,他們永遠活在人們心中,名垂青史。像周恩來總理,獻身革命五十載,南征北戰,運籌帷幄,他雖然離開了我們,沒有墳墓,甚至沒有留下骨灰,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他的功績長留於人民心中,被津津樂道着,被口耳相傳着。又如可親可敬的雷鋒同志,在短暫的一生中做了無數的好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他的美德和精神將光照千古。

相反地,徒有人的軀殼而無人的思想和精神,即使他還在苟延殘喘,那也只是一具活的殭屍——行屍走肉而已。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猶大,人們記得他,卻是因了他的貪婪、狡猾,以出賣師長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他是遺臭萬年的。可悲的是,在人類社會中這樣的人不僅不少,反而很多,他們以碌碌無為、自欺欺人為己任,不做對社會有益之事,而只是徒增害蟲之數。

"當人在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這就是為什麼劉胡蘭能夠無畏赴鍘刀,董存瑞敢於捨身炸碉堡,而保爾在生命的最後依然以筆為武器,終其一生為革命作鬥爭。他們生得偉大,死得光榮,生命的價值重於泰山。

甚是感激艾青,在這個魚目也能混珠的年代帶來令我耳目一新的文字,令我重新為之震撼的道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