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餘秋雨散文學生的讀後感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22K

通過讀餘秋雨散文,學生是不是都有許多的感想想要記錄下來的,都來寫一篇讀後感。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餘秋雨散文學生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餘秋雨散文學生的讀後感

餘秋雨散文學生的讀後感

這兩天我們這裏下大雪,窗外雪花飛舞,我窩在家裏讀餘秋雨散文,心情那麼平靜、那麼安逸,很久沒有這種感覺,能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感情隨着書中的情節起起落落,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

讀餘秋雨散文,作者以論述的方式,帶我走入了中國古典文化的長廊,剖析中國文化長壽的原因,展現五千年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屈原、陶淵明、李白、蘇軾、關漢卿、曹雪芹,一張張偉人的面孔,一幀幀歷史畫冊,展現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脈絡、來龍去脈,讀來令人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

讀餘秋雨散文,好像行走在厚厚的中國五千年曆史之間,體味古代文人的人生起伏、跌宕命運,回顧一個個王朝的命運輾轉、迴轉成合,給人一種浩大的歷史畫面感和強烈的衝擊,以古喻今,得到許多感悟。

餘秋雨散文始終貫穿這一條主線,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問。平淡的語調、樸實的語言,描述了一副生動的歷史畫面,讀來令人感動。

餘秋雨散文,結合了語言的唯美和藝術的處理,讓你在領略歷史文化的博大的同時,感受漢語語言的精妙和豐富。親切自然的語言、平實無華的文風,講述了一個個經典故事,描繪了一張張大師臉譜,像一個老朋友和你聊家長裏短、鄰里親戚,使人感到親切、感到自然,不知不覺中,你會隨着文章的描述,體會文章表達的意境,隨着古代文學家命運的起伏跌宕而心緒不寧,或激盪難平、或糾結難過,明白很多人生哲理。

讀餘秋雨散文,讓我的思緒漂到了大師倍出的春秋戰國,體味百家爭鳴的文學盛宴,回到開疆拓土的大漢王朝、領悟司馬遷的忍辱負重與《史記》的文學高度,漂到紛亂掙扎的魏晉年代、體會魏晉名士的風骨,回到盛極一時的大唐、感受唐詩的絢麗多彩,體會宋詞、元曲、明清小説的文學脈絡,那一座座巍峨挺拔的文學高峯、那一個個響徹雲霄的文學大師、那一篇篇精彩異呈的文學著作,讓自己的內心澎湃起伏、久久不能平靜。

餘秋雨散文中貫穿的一條主線,是對於中國文化的追尋,是對文脈的探索,是耕織於中國文人心中那一條無法排譴的惆悵。而這樣一條線索,讓他苦苦尋覓五千年中華文明,從老子《道德經》開始,到屈原的《離騷》、司馬遷的《史記》、曹雪芹的《紅樓夢》,從魏晉風骨、大唐風韻,到王陽明哲學,從老子、孔子、莊子,到阮籍、嵇康,從陶淵明到李白、杜甫,上下求索。暢遊於世界各國古老文明之間,從埃及的從未停止追尋的腳步,從未有過片刻的停歇。

而最使我感動的,是古代一個個極具個性的文人形象,阮籍、嵇康、李白、蘇軾......作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解讀了一個個文學巨匠的一生,讀來令人蕩氣迴腸、令人回味無窮。

讀一本書,在閒暇時候,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而純粹的文學帶給人的是思想的啟迪和感悟,是心靈的淨化和人格的感染。

餘秋雨散文學生的讀後感

初次接觸他的文章,是語文課本上那一篇《信客》。讀畢,平淡的語調,樸實的語言卻描繪得如此生動,令我不經心生敬佩。專業點説,就是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説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我欣賞《蘇東坡突圍》。正如蘇轍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正因為他太出色、太響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諫臣有了嫉妒的目標。然後蘇軾就被你一拳我一腳的批判,甚至貶損。八百多年前蘇東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塵封於歷史之中,然而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對曾經攻擊過蘇東坡先生的人經行強烈的反駁。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盡顯鋪張。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個性、樂觀豁達的氣質,都是我們對這位大才子蘇東坡的認識。幾百年來,其詩詞文賦吟誦不絕,相傳至今。我欣賞蘇東坡先生桀傲不馴的個性,樂觀向上的情感,卻每每心痛其人生頻頻遭遇的坎坷。蘇東坡是中華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偉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正是促進他成為偉人的原因。這些,在《蘇東坡突圍》中詳細又透徹的體現了出來。

餘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結合。將歷史寫的活靈活現,把文化述的鏗鏘有力,引起我們反思。正如專家們所評價的 ,“語言在抒情中融着歷史理性,在歷史敍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這,就是餘秋雨。這,就是《餘秋雨散文》。

餘秋雨散文學生的讀後感

很早就想寫點東西的,在囫圇吞棗看完餘秋雨老師散文集之後,但因為工作變化的原因,一直沒有時間來寫,也沒有心情靜下來寫。一晃一個月過去了。其實,現在也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來寫,只是總感覺心裏有點事,這或許就是自己的一點個性。

定下的事情不做完心裏總感覺有點不舒服,尤其是在這次閲讀了多篇美好的文章之後,總感覺應該留下點什麼,特別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讓自己已經很難在一段時間之內再翻起餘老師的文章,只好趁着心裏還有點感覺,留下幾行貽笑大方的文字。

餘老師和季老一樣,都是高中時就耳熟能詳的大師,但可惜的是,我這個文科出生的人並不喜歡學習語文,唐詩宋詞興致來了還會背上幾首,而對於這些文學作品,學起來感覺真是要人命,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學了不考,考了也考不好,所以,很少認真閲讀教材上面的文章,聽課也是是是而非。

這次機緣巧合讀到了兩位大師的散文集之後,讓人對散文又有了一點重新的認識,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覺。自己水平有限,無法寫出精湛的體會,只能由着自己的感覺信馬由韁。

正如前段時間寫過一篇關於讀季老散文集有感的文章一樣,季老從自己工作生活的點滴入手,潤物無聲,讓人體會到生活的一種自然美,讓人感覺有一種返樸歸真、悠然自得的嫻靜,人生就如同一幅淡淡的山水畫;餘老師的這本散文集,則從宏觀着眼,縱橫捭闔,以一個文學家獨有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將許多鮮活的歷史事件通俗易懂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在冥冥當中感受到幾分滄桑和震撼,感受到不一樣的厚重和深沉。想到這裏,又想起許多當前關於餘老師的種種消息,正面的、反面的都有,但人人亦云,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現在感覺起來,讀完這本散文集,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常喜歡歷史的人來説,讓人對現實中的餘老師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至少對歷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雖然這些文章只是餘老師文學作品中的滄海一粟,但從讀的這本散文集裏面每一篇文章都讓人從中讀到不一樣的東西。

讓人思維開闊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如同是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品味已經塵封的歷史,就如《一個王朝的背影》、《蘇東坡突圍》、《風雨天一閣》、《抱愧山西》、《上海人》等每一篇文章一樣,都呈現了一段不一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