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優秀示例熱門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7W

每一本書籍都是值得我們尊重的,都是作者將其情感的經過,人生的經歷傳授給讀者,讓讀者少走一些彎路,不妨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明朝那些事》讀後感優秀示例熱門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優秀示例熱門三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

最近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不可自拔,《未來簡史》又被我放下了,幾千頁的書,不知不覺也看了三分之二了。

歷史書中不乏名將,天分很重要,基本功更重要。雖然戚繼光生來便是將軍(繼承祖上),還有一定的軍事天賦,但如果沒有後來的飽讀軍書、勤練武藝,再加上戰場上的實操,也很難名留青史。

歷史中也不乏蠢蛋,將有才之士長久的謀劃毀於一旦(王本固)。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話也對也不對。遇到胡宗憲之前的俞大猷是金子,但是沒有伯樂的賞識,千里馬跑不起來;但是因為遇到了胡宗憲,金子開始發光了。

隱忍,成大事之前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等待最好的時機,再一舉殲滅。徐階就是這樣對嚴嵩的,一等就是二十年,忍辱負重。然後他接着擠掉了高拱,實現了他的抱負,布好了棋局,心滿意足的退休養老。可最終因為他未能趕盡殺絕,翻身的高拱利用徐階提拔的海瑞,讓想要安享晚年的徐階在晚年顛沛流離、不得安生。

大功告成的高拱開始實現自己的抱負,明朝又一次恢復了生機,然而慾望惹怒了對手,年老的高拱被自己的老同事好朋友張居正和恨他入骨的太監馮保聯合鬥垮,灰溜溜的再次被辭退了。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鐵打的內閣流水的首輔。位置只有一個,人人都想要。縱觀到張居正為止的首輔(只看到這),幾乎沒有安然退休或者自然死亡的。或許,有人的地方就有戰爭吧。看了千百頁的勾心鬥角、你爭我鬥,有一點點無聊,還有更多的好奇與坦然。這就是歷史,這就是人類社會吧,只要有人,只要有慾望,鬥爭就必然存在。

或許,這就是歷史規則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

隨着崇禎皇帝在景山上自縊殉國,《明朝那些事兒》也以第七冊終結。當年明月曆時數年,終將大明王朝的歷史深入人心,婦孺皆知,不管來自廟堂江湖的各種閒言碎語,僅以普及明史這一社會效應而言,作者功莫大焉!

是該結束了,《明朝那些事兒》以無數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彙集成一個王朝的興衰軌跡,大多悲劇多於喜劇,顯然不符合大眾“好人一生平安”、"皆大歡喜"等套路,但作者一直以其獨特的幽默方式多方化解,讓讀者時而忍俊不禁,時而扼腕歎息。但歷史發展到最後,作者自己再也無法用幽默的方式來淡化明朝滅亡給讀者造成的悲劇效果了,只能草草收尾。不是作者偷懶,我猜想面對這出最後的悲劇,作者也不忍多加面對。

從孫承宗死後,作者筆下的明朝明顯加速了滅亡的節奏。闖賊攻入北京和崇禎臨死前的種種活動均未再加以詳細描述,作者自己的一些主觀文字明顯增多,譬如“幽默的並不是歷史,只是我而已”,“因為他(崇禎)的故事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從中我讀到了作者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和對其滅亡的憐憫與不甘。但作者隨即又自我解脱,將之歸於氣數,“嗟爾明朝,氣數已盡”!隨後作者指出了“以史為鑑”的不可行和反面案例的實質,説這決定於人性的慾望和弱點。這一觀點有些偏頗,歷史中的很多事還是可以給後人啟示的!歷史的醜陋和悲劇固然一直在重複,但也不能以此全盤否定歷史的“借鑑”作用。比如“潛規則”從封建時代盛行至今,一方面這種“醜陋”一直在重複,但也正是以史為鑑有識之士才能得以總結和昭示天下,為其最終根除奠定理論基礎。

在最後一章中,雖然以徐霞客生平結尾,但實則作者藉以自擬來體現一種生活態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套用一句以前時興的話,叫“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究其本質,就是執著和堅持。

通觀全書,作者非常推崇執著和堅持,具備該精神的人都不吝給予大量筆墨,如徐階執著地打倒嚴嵩,張居正執著地改革,海瑞執著地兩袖清風,王陽明執著地“格竹”致知,袁崇煥、黃道周執著地效忠抗金,崇禎執著地挽救殘局,徐霞客執著地雲遊天下等等等等,在作者的眼裏,這些人不管結局如何,都是值得稱道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王侯將相的豐功偉績,榮辱沉浮,都在歷史的車輪下或塵或土,而在人世間能相對永恆的,只有人的精神。

《明朝那些事兒》寫完了,但我從中看到的那些人和事,仍時刻鮮活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裏,或為憐惜憫,或為敬仰,或為切齒,或為榜樣。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

讀的過程中,常常會為奸臣當道小人誤國而悲憤交加,但更多時候,是為王臣氣節、憂國精神而熱淚盈眶。歷史的長河裏,有些人來了又去了,有些死了還活着,可以肯定的是,歷史這部戲,沒有主角,那些被埋沒的被隱藏的角落,終會水落石出,因為史實無可更改,而後世終會還其公正。

大明之亡,時運之必然,哪一個朝代,不是眼看起高樓,最後再崩塌,繁華落盡後,終歸糞土,這就是一種悲哀的發展規律。説什麼以史為鑑,可其實什麼也避免不了。“所有發生的,是因為它有發生的理由,能超越歷史的人,才叫以史為鑑,然而,我們終究不能超越,因為我們自己的慾望和弱點。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世界的真相就是如此,就好像是種宿命。但可以聊以慰藉的是,無論朝代如何更替輪轉,人性的光輝,始終不滅,宋有岳飛文天祥,明有于謙孫承宗,忠義的種子,一直在延續。人性有弱點,所以有覆滅,人性有光輝,所以有重生,這大概是歷史悲涼的黑白底色中,唯一的彩色。

我喜歡作者表達的幽默風趣,佩服作者認真負責的寫作態度,更欣賞他通過歷史所傳達的智慧和哲學觀。

所謂千秋大業、萬古流芳太過虛無縹緲,而你我皆是一粒微塵,不過渴望在浮沉中得以成全自我,終我一生,心安二字。所以我十分贊成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那個簡單道理:成功只有一個——按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放下這部書時,一時難以釋懷,滿腦子只充斥着楊慎的那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終究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