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談美》讀後感熱門優秀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3W

從古至今,書籍總是陪伴在大家的身邊,想要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就一定要懂得研究書籍,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呢?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2022《談美》讀後感熱門優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2022《談美》讀後感熱門優秀範文三篇
《談美》讀後感1

讀完朱光潛的《談美》,讓我對美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畫家提筆作畫,一展丹青,他們用水墨雕砌的瓊樓玉宇,是人們口中的藝術品;隱士不問名利,在絕境桃花源裏,在後院梅花香中,淡泊寧靜,致遠,這本身就是極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陽而活,向死而生,他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們談美,談雕像畫卷的一筆一畫,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們的一生。

美,是可以給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顏六色的召喚,窮困潦倒的凡高怎會畢其一生獻於藝術?無論是斑斕勝於光影的星空,還是滿面太陽的笑靨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詞。凡高為着它們,窮盡了一生的苦痛,依然無懼風雨。我相信美是靈魂的解藥,在深陷泥潭時,它將披荊斬棘,為低處的泥沼種下花草。

疫情期間,很多的藝術家、歌唱家為白衣天使們獻出自己的作品。奮戰一線,生死間忙碌,他們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擊內心的美。這一種美用最精緻的形態給予世間安寧幸福。

在嚮往高潔清廉之士時,我們其實是在嚮往一種真善美的世界。“決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帶月而歸的閒適,“明朝散發弄偏舟”的浪漫,“九萬里風鵬正舉”的一種無畏與大氣磅礴。這一種對生活春暖花開始終抱有愛的真摯。我們推崇的風流風骨,是對生活的苛刻,也是對美的砥礪。全由一種“無所為而為”的心態,才能將臃宂的一生待盡,“慢慢走,欣賞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鯨魚,一生的訴説只給懂它的人聽,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謂鮑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過須臾之間,只為了“一騎紅塵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這一種真心,比起所謂功名利祿,在某個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貴的多。

美,是對人生的選擇。

在藝術、生命中,不吝惜時間一兩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錦,將自己託付於一切美;於深夜中創造星子,去辨析“無所為而為”的真實,感受慢處的涼意,傳播處世的美好。

這一生,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讀後感2

朱老説過,美學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更小的説便是唯物主義。也就是説一切的藝術品與美都是從現實中出發而高於現實,引領人類進步的。唯物主義論傾向於一切源自於勞動生產,勞動使人進步,產生理想,從而有經濟要求,有美的需求,我想這句話是適用的:經濟基礎決定上次建築——美的精神生活。而勞動生產和現實條件又決定着經濟情況,而唯心主義恰恰顛覆了勞動生產與理想的位置。

對於美感是一種傾向,還有更精確的解釋。人是一個整體,他是有聽覺、視覺、嗅覺、意志、思想等感官組成的。從前西方人分割開來看,以黑格爾等為首的美學大家們只注重聽、嗅、視三感,認為美是客觀的,與人的主觀感覺無關。可正如上文所説,沒有美感何來美?而美感便是人的意志與思想的一種傾向。可總結為:人是一個整體;美與美感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文中有一處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解釋,我頗為喜歡。人是審美過程的主體,自然為客體,當然,主體也屬於客體,人也是審美對象之一嘛。主體與客體並不是互相對立的兩面,客體產生美,主體應而產生美感,二者為一整體。同時,人類的勞動生產便是不斷用自己的力量改變自然,讓它符合自身的美的規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豐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發揮了他的本質力量,就是肯定了自己,他的本質力量就在改造中自然對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強和提高了。”這便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相互依存,而又相對獨立,而自然中有人類,人類中又有自然。馬克思説過:“自然中所含的人性本質只對於社會的人才存在;因為在社會裏,自然對於人才作為任何人的聯繫紐帶而存在——他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為他而存在——這是人類世界的人生活要素。只有這樣,自然才作為人的自己的人性存在的基礎而存在。只有這樣,對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變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對與他就成了人。因此,社會就是人和自然的完善化的統一體——自然的真正復活——人得徹底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徹底的人道主義。”多麼好的人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人道主義啊!這不正是我們應該追求和嚮往的麼?我想那應該是最高境界的美了吧!——自然與人類的和諧!

《談美》讀後感3

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心有感觸。對於先生精闢、客觀的分析和論證最為欣賞。期中最能領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經典的對美的分析論證: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是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靠人們細心發現的;美是客觀事物加主觀態度產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質是可以用盡的,而無形的美是可以帶帶流傳供人享用的,為什麼這麼説呢?

以作者對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進行闡述。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説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鬆,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鬆在不同人眼裏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鬆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麼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

“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如果説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着光,指引人們的靈魂、淨化人們的思想。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人們對於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祕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係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瞭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祕感而迸發出美感,使人嚮往。

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