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高中讀後感五百字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3W

編輯一篇讀後感有利於深化小夥伴們對書上人物的認識,為了讓自己能夠寫出深刻的讀後感,我們就必須認真推敲作者想表達的深刻含義,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高中讀後感五百字8篇,感謝您的參閲。

高中讀後感五百字8篇

高中讀後感五百字篇1

一點,一點,一點點地看完了《朝花夕拾》,連串的時間,連串的記憶,真想將魯迅爺爺的記憶當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詞語簡潔柔和,正是魯迅爺爺的平易近人的體現。書中的抨擊,諷刺,嘲笑,正是魯迅爺爺對當時社會的反感與不滿,表現了一個想讓讓民族進步,想讓社會安定,為孩子着想的魯迅爺爺。

這本書向我們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圖卷,封建的社會制度,社會對人民的囚禁。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園中淘氣天真的小孩子,觀菜畦、吃桑葚、聽鳴蟬與油蛉和蟋蟀的音樂會,看黃蜂、玩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到在書屋讀書習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課上偷偷畫畫,到書屋的小園玩耍。無一不體現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熱愛大自然的心態,也表現了社會對孩子們的束縛。

?在阿長與《山海經》》,《範愛農》中,這兩個人物,給魯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回憶。兩個由當時社會造就的人物。一個下層的勞動者,善良、真誠、熱愛和關心孩子的阿長,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極、落後的東西,是封建社會思想毒害的結果,表現了當時社會的渾濁、昏暗。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範愛農,對革命前的黑暗社會強烈的不滿,追求革命,當時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體現了舊社會人民對束縛的反抗,嚮往自由、安樂的心。人民從囚禁中走向了反抗。

這兩個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反照,人們受盡黑暗的壓迫,到起來反抗,經歷了多少次改革與戰爭,才有了我們現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現在,我們可以愉快地生活這,家裏有電視電話,有的還有電腦,繁雜的電器設備和自由的生活,我們不用遭受黑暗社會的壓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鬧革命。這都是無數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軀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

?朝花夕拾》是魯迅爺爺對往事的回憶,有趣的童年往事、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時也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表現了魯迅爺爺對艱苦勞動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現了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告訴我們不要再回去那讓人受苦的社會,更表現了對阻遏人民前進、折騰人民、損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讓我們瞭解歷史,感謝美好生活的由來。

高中讀後感五百字篇2

有一本書在昆蟲學界和文學界都有很深的影響力,它描述了昆蟲世界的形形_,並以文字的方式帶領我們打開了昆蟲世界的大門。讓我們一起去領略這“蟲趣”吧。

書的開頭就講述作者是如何邁入昆蟲世界的,講述了他從小到大的對於昆蟲的喜愛和對於昆蟲學的貢獻。往後,作者先後介紹了蟬.泥水匠蜂.螳螂.螢.兩種稀奇的蚱蜢.蟋蟀.嬌小的赤條蜂.寄生蟲.條紋蜘蛛.蛛網的建築和蜘蛛的幾何學。

這本書的作者法布爾是一個家庭比較貧困的孩子,他從小就喜歡大自然,對待一切都有着強烈的好奇心,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在昆蟲學上創造出這樣的豐功偉績。法布爾用自己勤奮的雙手.充滿智慧的頭腦和一顆對萬物懷有好奇的心,創造出了一個屬於昆蟲的天地,他自己一個人,獨自在那裏工作着,天天以昆蟲為伴,活得既孤獨,又快樂,這種快樂,並不是一般的獲得物質的快樂,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我們雖不能像他那樣偉大——為事業奉獻出生命的很多時間,但我們可以像他一樣,用一顆充滿好奇的心去看世界,去發現世界,去改造世界。讓世人們因為我們的努力而受益,仍世界因我而精彩。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只要我們去用心觀察,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收穫的,讓我們不要光用眼睛去看,還要用心靈去感受它們,去保護它們,去熱愛它們。讓我們一起用行動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吧!

高中讀後感五百字篇3

短短寒假,寥寥數日,卻不乏書香滿天的氣藴。讀紅樓一夢讓我體驗世間百味雜陳,人世愛恨情仇。

病西子——顰兒

“兩彎似蹙非蹙柳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寥寥數句便將你病似西子的美展現出來。你痛失雙親,無奈含淚寄人籬下。不知是福是禍,你愛上了給與你温暖的寶玉,但單純柔弱的你始終敵過城府極深的寶釧。“儂今日葬花人笑痴,他日葬儂知是誰?”你葬的何止是殘花,更是自己的誠心。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知兩不知”顰兒,你又是如何看破這世間的人情險惡?

怡紅公子——寶玉

“眉如墨畫,畫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你本是富家子弟,卻無半點奢豪之氣,你性格温順,平等待人,當你與他初見時不知意的給她取一字“顰顰”,卻註定了一段無結局的姻緣。迫於無奈你娶了寶釵,最終選擇遠離塵世,出家做了和尚。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寶玉,你可曾記得病若西子的顰兒?“又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痴”。紅樓痴夢,一個對完美愛情的痴夢,塵緣飛花,人去樓空,夢中花落為誰痛?“願依肋下生雙翼隨風飛到天盡頭”顰兒,寶玉,願你們在一笑痴夢中看紅樓煙雨。

繁華落盡,浮生一夢,看紅樓夢,我的假日將充滿人世情愁的愛恨情痴!

高中讀後感五百字篇4

歎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題記

紅樓夢一夢古往今來,賺得了多少歎息,多少惆悵,可是又有誰讀懂了曹雪芹背後的淒涼 ,午夜夢迴他是否會想起自己的年少,想起那大觀園的喜怒哀樂,然後輕輕一聲歎息,面上平靜如初,實則內心百般波瀾。

有友人問我,在這本書中 你認為曹雪芹更偏愛林黛玉還是薛寶釵?我輕笑不語,其實無論是黛玉還是寶釵都不過是那顆頑石命中的一片浮雲,片刻間便煙消雲散,乾淨的不留下一絲痕跡,無論當初發生了什麼,都是對的,可如果一旦結束便真的是結束了。

都説紅樓夢最著名的便是那一首“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是呀!全書寫的都是荒.唐的言辭,卻浸透了作者辛酸的眼淚!都説作者迷戀兒女痴情,可又有誰能真正理解書中的意味?“荒.唐”不僅指作者在書中引出了“煉石補天”“青埂峯”等荒.唐故事,而是指出全書描寫的當時社會的腐朽,殘酷,互相傾軋以至於走向滅亡的道路。這書不僅是曹雪芹對而是生活的迫憶,更是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諷刺,“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作者借頑石説自己不能匡時濟世,被棄置世間,半生潦倒,一事無成,所謂無才,貌似自慚,實則自負,是作者憤激之言,是一種“縛將奇士做詩人”的慷慨;以頑石為喻,表現自己不肯隨世俗 同流合污的傲骨,作者把那塊石頭稱為“頑石”也大有深意。頑石的特點便是稜角分明,執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備這種品格就必然同當時那個黑暗卑劣的社會不相融,那這個社會就一定會排斥他。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絕不是為了給世人消愁,解悶兒來寫這部書的,而是把自己一生“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經歷,加以藝術的概括和提煉。塑造了眾多類型的人物,來表明他對人性和社會的認識,寄託他難以言語的感慨,既是讚歌,又是悲歌輓歌。

作者是以淚和墨寫下這本書。作者擔心他這部嘔心瀝血之作不被後人理解,預料到有人會嘲笑他愚痴。百年後世人對紅樓夢可謂是褒貶不一,魯迅先生説《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祕事。”可是無論怎樣,認識任何一個事物都必須要有辯證統一的眼光,堅持一分為二,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但《紅樓夢》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説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痴。

高中讀後感五百字篇5

餘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那麼,走吧。屈原説:“悲時俗之厄兮,願輕舉而遠遊。”全祖望有記:“亭林先生出遊,二馬二騾,載書自隨。險隘關塞處,請教老兵退卒,問往日戰事。若與平日所知不符,則廣求書籍核證。”我想,核證的地方應該是沿途小客棧的油燈下。

路上很累,但與以前熟悉的門庭相比,那是一個比較真實的世界,一個比較正常的世界。

於是他去旅行,去遍訪各地的名勝古蹟,去觸摸、發掘這些實物背後所隱含的文化與歷史。中華文化本來就具有比舞龍舞獅、唐裝茶餐更厚重的分量,只是有一些傳承了下來,有一些則永遠消失在了歷史中,不再為人所知。

文化與歷史是朵兩生花,兩者不可分割,相生相息。縱觀華夏五千年曆史,雖説不乏史傳、典籍,只是其中或真或假,不可避免地含有遺漏或是道聽途説的成分。沒有哪部史傳能讓你地肯定這絕對是真實的,即使是《史記》也無法做到。

?文化苦旅》一書集結了餘秋雨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所寫下的作品。當時正值_時期,這場由文化領域發端的“大革命”,對教育、科學、文化的破壞尤其嚴重,影響極為深遠。很多知識分子受到迫害、凌辱,學校停課,科研機構被撤銷,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亂與不可估量的精神、經濟損失。一些投機分子、野心分子、陰謀分子和打砸搶分子更是乘機混到政府內部竊取權、利,仇富思想、極端個人主義、個人崇拜以及各種愚昧可笑的思想行為也氾濫開來,整個社會黑暗而又殘忍,成為了當時無數人的噩夢。

正是在那個時候,餘秋雨一家也無法倖免地慘遭“_”的荼毒。中國大陸的“_”之所以能夠發生,除了政治因素之外還因為早已經把許多最基本的文化“革”掉了,還嫌不夠,再“革”一次,結果只能社會失控,一片混亂。他想去尋找那些被“革”掉了的文化,去用文字把它們記錄下來,去用這些文化喚醒人們的人性與良知。

但文化的苦旅終究是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去傾聽、去感知、去觸摸文化。這種歷史的沉澱是不能丟的,它是無數代人的智慧與經驗的結晶。文化很抽象,但它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東西。一個民族若是失掉了文化,那這個民族也就不復存在了。民族不是種族,而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也絕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它是鮮活的,在生活中躍動,在歷史中歌唱。

你,還在苦旅嗎?如果還沒開始——

那麼,走吧……

高中讀後感五百字篇6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於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我不由自主的讚歎,讚歎魯迅的文采,那如詩如畫的情景,使人們感受到了童年的快樂。

高中讀後感五百字篇7

高爾基曾説:“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曾道:“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惠普爾曾道:“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書籍,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

校園裏,我們呼吸着新鮮的空氣,沐浴着和煦的春風,感受閲讀給我們帶來的快樂。瞧!很多同學捧着自己的書,愛不釋手,孜孜不倦地閲讀起來。在這書香濃厚的環境下,我也早早地接觸到四大名著:《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三國演義》中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的歷史風雲、《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將……而我對《紅樓夢》十分難忘,每每讀起《紅樓夢》,萬千思緒湧到心頭。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説之一,它是曹雪芹老先生傾盡畢生心血完成的。故事講述了四個家族由繁榮走向衰敗的過程。故事其中的主人公是賈寶玉和林黛玉,以他們愛情為主線,寫出了當時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也反映出當時社會封建制度的腐朽。其中,曹雪芹老先生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等一系列人物的鮮明個性。林黛玉傾國傾城,用賈寶玉的話就是:“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一位嬌弱絕美的林黛玉躍然紙上,但這只是她的“外表美”。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她似一塊未經雕琢的玉,少了薛寶釵的圓滑世故。她身子弱不禁風,在知道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後,抑鬱而終。而賈寶玉也矇在鼓裏,當知道林黛玉的死訊後,賈寶玉悲痛欲絕,決定從此青燈為伴,了卻紅塵。再然,家族仗着有一女當妃子而橫行霸道,生活奢侈,不節約節儉。這應該是最後家族衰落的原因了吧。

讀完《紅樓夢》,我感觸極深,它諷刺了當時封建社會惡勢獨霸一方的醜態和最終走向滅亡的必然命運。也告訴我們生活要勤儉節約,不可奢侈浪費,生活中也應該做到這一點。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我們作為中國人必須繼承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必須自覺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廉潔自律,接受監督,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高中讀後感五百字篇8

?文化苦旅》是一本文字優美卻又言之有物的書。這本書讓我遊歷了大江南北,帶我穿越時空,領略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本書寫的是中國名處的名勝古蹟、風土人情,可按以説是一本遊記;而在其中又記錄了許多史實;也可以説是一部史記;而全書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詩情畫意,又使這本書成為一部很不錯的散文集。

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作者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這本書裏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組合成了一篇篇絕妙的文章。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個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自己不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不得不走向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我靜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裏,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藴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才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託在遊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着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苦與甜本是一家,先苦後天,才知甜滋味。正如餘秋雨把書名取作《文化苦旅》!但苦中處處有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