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學記每則的讀後感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52K

通過閲讀,我們對故事的內涵產生了深刻的讀後感,通過讀後感,我們能夠分享自己的閲讀體驗,與他人交流思想和情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學記每則的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學記每則的讀後感6篇

學記每則的讀後感篇1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與學生和女兒一起背誦蒙學經典,在課外還經常讀同事們推薦的教育經典書籍。後來, 我讀了《學記》,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讀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儘管初讀《學記》時,感覺苦澀難懂,連有些字音也讀不對。於是,邊讀古文邊讀譯文,越讀越覺得有味、實用。下面我與大家一起分享讀後的感想。

在研讀的過程中,這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其大意是“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説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是啊,這世間的知識學問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麼多的精神食糧我為什麼不去吸取?會不會有一天我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因為不學習根本跟不上這個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這些問題在我讀完後一遍遍問自己。確實,還可以利用很多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我還可以學習更多知識,特別是作為一名教師,這一點至關重要。現在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新的很快,我們必須常學習,多學習,來適應學生的要求,適應社會的要求。

?學記》更多的是研究教學並揭示了教學的基本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正確指導教學的原則和方法。例如:“禁於未發”,重視預見性。為了防止一些可能干擾教學正常進行的不良現象發生,所以教師要有預見性。這讓我想到兩個方面,一是備課,教師要了解學生現有知識水平,並要預測學生通過這堂課能夠達到的目標,充分備課,為上課做好準備。另外一方面是在管理教育學生方面,例如安全教育,要提前發現問題,如果能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我們的工作會事半功倍。

“相觀而善”,取長補短。師友之間互相觀摩切磋是古人教學的重要手段。因為有句話就叫做“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這一點對於現在教育十分有指導作用,教孩子學會與別人合作,如現在我們在課堂上實施的小組合作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更長遠一點,為培養孩子在將來工作中有很強的團隊精神打下基礎。

讀完學記,讓我真正明白了兩個字,教、學。一句很老的話,但很有哲理,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增加生命的深度和寬度,我想與書為伴的人生是充實的、精彩的,做老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怎樣教?在學中教。

學記每則的讀後感篇2

仔細讀完《學記》,感觸頗深。作為教育行業的我們,應該更早一點讀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這些經典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指明瞭未來。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學記》這段話談的是“長善救失”的教育思想。長善救失説的是:教育和教師的作用,就是激發學生的優長和潛能,並克服其缺點,彌補其不足,使人走向完善。往更深一層挖掘:長善救失的前提是研究學生,瞭解學生。所謂“教者必知之”“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講的就是了解學生、研究學生。

教育和教學必須研究學生、瞭解學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而許多教師研究教材有餘,研究學生不足,因此教學缺少針對性,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我們也需學會“比物醜類”,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也需多思考,從學到的擴展思考開來,應用在其他學習和處理事情上,從而可以更有效的學到更多。書本交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那些文字,我們需開闊我們的頭腦,看到更廣的知識,如果只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就不利於我們學習了。

另外,要做一位教師,需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要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最近,我們也在學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覺得這思考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學習。教師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這個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

我們也要樹立學生的志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學習,這樣才有學習的動力。而現在“填鴨式”的教育使學生們厭煩,覺得學習的沉重。我們需留給他們一點空間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導他們樹立志向,這樣學生才會更輕鬆也更主動的去學習。

?學記》也交給了我們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時”“孫”“摩”即要防患於未然,教育合乎時宜,循序漸進,切磋琢磨。“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學生可能有的四有過失為“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作為教師需“知其心,然後能就其失也。”所以瞭解學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糾正他們的過失。

?學記》中的教育內容是豐富的,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教育也是要不斷的探索的。我讀的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實踐的經驗,我想這《學記》時常在看看,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

學記每則的讀後感篇3

那天,我讀了《禮記·學記》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這樣的兩句話:“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意思是: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地鑽研。

這是關於教與學關係的精闢論述!確實如此,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孤陋寡聞,學識是如何的淺薄。從而激發自己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下去……而在教授學生知識時,自己也能從教中感到一些新的困惑,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哪些不足之處……從而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所以説,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有的教師確實是能做到細心鑽研教材,深入瞭解學生。也能積極主動地研習教育教學理論,探索教育教學規律。真正坐到了“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當然,像這樣的教師,他們的教學效果是明顯的,教學成績是優秀的。他們更能為學生做出學習的榜樣,給學生好的影響。他們自身不斷地成長,也能引領其他教師的成長,更是一個學校成長的中堅力量!他們會受到家長和學生的敬重,也會受到社會的讚譽。像這樣的老師,真的是無愧為“人民教師”的神聖而光榮的稱號!

但是,也有一些人卻做得遠遠不夠……作為一名知識的傳播者,我們對自己現有的知識真的不應該滿足。要知道,時代是迅速發展的,知識也是不斷地更新的。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作一個儲存知識的容器,那麼不去補充新的知識,就會造成知識枯竭,思維凝滯。漸漸地,更會逝去工作的激情與職業的幸福感。那也只能是混天熬晌、百無聊賴地等待着退休,這其實是很悲哀的事情。因為,工作期間才是人一生中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階段。如果連工作期間,都是那樣消極怠慢,那也只能説,這樣的人生真的是毫無意義的、失敗的。

作為教師,在如今的信息時代,需要學習的方面真是太多啦!教學理論、教學方法、信息技術……並且,這些還會隨着時代不斷地更新換代、充盈完善。如果我們不去學習新的教學技能,又如何去教成長在網絡時代的孩子們。作為他們的老師,不能積極主動的學習,還固守着原來的老傳統、老觀念,那真是要被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無情地淘汰掉……對於新生的事物,我們真的不能再持不屑的態度,再懷有觀望、消極的心理。這樣做的後果,那隻能是誤人子弟!要知道,作為教師,誤人子弟是一件多麼後怕的事情!因為教書不像種莊稼,一季沒有用心管理,沒有好的收成,那也只是誤了一季。而對於一屆學生來説,如果恰好遇到了不負責任、知識貧瘠的老師,那真的是很不幸的事情!因為,在知識的銜接上,如果出現了斷裂,就不容易去彌補……可見,一個不學無術的老師,給學生造成了多麼大的嚴重後果!

任何一位教師,都需要後天的成長學習。在實際的教學中,都要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反思自己的課堂還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去不斷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稱職的教師。

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對學生負責,對祖國的明天負責!

學記每則的讀後感篇4

一提到四書五經之類,條件發射地想到愚昧、封建、老古董。近來,看得多了,發覺孔家店被我們莫名地打到,因為提到國學,人人都能夠説三道四,但是真正耐心讀下去,試圖去認真瞭解流傳千古的文章背後的人就少得多啦,姑且算是無知者無畏。

當下流行的西式學習和教育,和我國古代大相徑庭,東西教育差異之大隻能慢慢體味啦。西方以自然科學為代表的學習分門別類,循序漸進,所有的學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論世界內蓬勃發展,並且透過對數學工具的使用,讓知識的學習一切都井井有條。我國古代的教育體系,更多地強調個人修行,強調對悟的理解,對於如何到達大徹大悟的境界,似乎沒有一條明確的道路遵循,沒有一個能夠重複訓練、可操作的育人大—法。給我的感覺,古人的學習方式,有些靈童似可瞬間得道升—天,而愚鈍之輩則無醍醐灌頂的機會。

一提到《禮記》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瞭解,但是一般的同學都是對它皺眉頭,鄙夷之。因為一想到禮,就會聯繫到三綱五常,君君臣臣之類的腐朽思想啦。觀後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禮”包羅萬象,即不是送禮的禮也不是非禮的禮,而是和“道”一樣,有着豐富的內涵。

一般同學都明白,四書五經的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可能不明白《大學》和《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那裏要説的《學記》也是《禮記》的一篇,十分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罷了。

?學記》講述了古人對學習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沒有實際操作的教條,能夠看作是古人對“教育”“學習”的綱領,如《共產黨宣言》對共—產主義的作用,但是並沒有告訴無產階級怎樣從資本家手中奪取權力。前途是完美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開宗明義,第一句就解釋為什麼去“學”,去理解“教育”:化民成俗,能夠理解為有一個良好的社會風俗習慣,這就應是有社會性和歷史性的,不同時代自有不同解釋,我想一般就應是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户吧。

雖有至道(道這個東西,內涵豐富,太玄,非三言兩語説清楚),不去學習,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對學無止境認識很透徹,明白“學然後知不足”,發奮地學習才明白自己有那麼多不明白的東西,有人越學越感無知也是這個原因,這也解釋無知者無畏;巔峯對決,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淺,莽夫是看不出門道的。古人對“教”和“學”的認識,不像此刻這樣割裂,此刻老師高高在上,一切都對,學生的質疑總被當做不聽話。古人明白“教學相長”,將教和學統一齊來,學生和老師大家能夠互相學習,學生之間也能夠互為師學,所以有同學一時無法理解某些知識點,如果你明白的話,不妨將你的理解分享出來,在教別人的時候,你的認識也會更上一層樓。此刻的學生不僅僅缺乏不恥下問的勇氣,連虛心請教的一併拋棄啦。

或許古人愚昧,對一切未知的東西心存敬畏,對於學習也當做神聖的事情,所以才有至聖先師的孔夫子,被當做祖師爺祭拜。

學習是有必須規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長,所以“未卜禘[dì],不視學,遊其志也”,意思是説時候未到(還沒祭天)的時候,天子(領導)不能去視察學校,這樣學生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去“遊其志”,發展個人的志向。

我覺得對老師的作用,古人認識的更加深刻,老師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無論老師還是父母,對學生的志向之類,別整天批評,要多多觀察的學生,少發言,在適當的時候才加以指導。像此刻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兩天學就問去逼他考清華北大,煩死啦。

求學的人有四個經常犯的錯誤: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是指學習的時候,或貪多不求甚解,或學習一點點就容易滿足,或將學習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傷仲永之類的神通),或自我設限不求進步。這四點學習的人和教學的人都要明白,產生四種錯誤的心理不同,要對症下藥。

古人對老師的評價高,所以即使皇帝,對自己的老師要“無北面”(和老師,別用君臨天下那套禮儀,尊師)。此刻教師的神壇已經走下神壇,成為謀生的一種職業,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也out,一去不返啦。

更多的資料,那裏不再一一展開,但是《學記》這篇文章還是值得復讀。古時的一些文章,酣暢淋漓,一氣呵成,隱喻恰當,道理明瞭,不似此刻一些無病呻吟的文字,毫無深意,只能湊字數,湊頁數換rmb。雖然讀這些書不能令你身價倍增,也不算一種找工作的技能,但是陶冶情操方面比一個數學公式強多了。在十幾年的西式教育下,穿梭在古人的文字間,完全不同的感受,別有一番愜意。

學記每則的讀後感篇5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禮記·學記》

學記第一段,開宗明義,給古往今來的人指出一條大道——學。

“君子”之名,在先秦經籍中,有以位言,有以德言。總而言之,有位無德者,終不能保其位,所以君子畢竟以德名。故宋儒釋君子曰:成德之名也。

然則德何由而成?其必由學乎!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無天下之胸懷者不足以為君子,亦不足以言學,否則只是學成個自私自利的小人而已,與君子何干?

然須知,天下不在外,家國天下只在我心,修身與平天下只是一件事。《論語》中説“古之學者為己”者,正是為天下也,説“今之學者為人”者,正是不知道自己是誰,惶惶外求者也。

“化民成俗”即是“平天下”,學即是修身,“君子欲化民成俗”即是“欲明明德於天下”,“其必由學乎”即是“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與《學記》,異名而同理。君子能修身以成德,則發慮憲、求善良、就賢體遠皆為化民成俗之道,否則只是外求,身且不能成,更何論化民。

此章於為人師、為人父母者而言亦大有啟發。今之慾施教於孩童者,紛紛向外求各種各樣之教育理論,而不知反修其身。如此,則求之愈多,而失之愈偏,或迷茫不知所從者,或固執己見自尊自大而輕薄他人者,總而言之無非兩類,或自以為愚,或自以為智,此念一起便離道遠矣,傷於自棄自我而不自知,又何足以言教!

欲教人者先修己,欲正人者先正己,己正則人正,己修則人修,此千古不易之道。舍修身而談教育者,不知要教出個什麼人來?

學記每則的讀後感篇6

這個寒假,我讀了《鬧學記》,三毛寫的,非常不錯。

這本書寫了三毛出國,再去上英語班的事。作者在上面寫到:"我看到有一本書叫《手牽手》,我猜還有一本書叫《肩並肩》。"三毛經歷了許多事情,最後決定回國去。這本書讓我知道了美國的數學是怎麼樣的,美國的老師是怎麼樣的。看完我不僅驚歎!"太棒了!"在我看來,一些根本在中國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在美國發生!如:上課講話、發糖、看電影、發漫畫、還要迎新年,包餃子等…如果我是美國人就好了!

三毛在得知父親中風後返回中國了,在後面,她寫到:"再見了!可愛的人兒們!"

如果,我是一個美國人,那我會不會跟現在不一樣嗎?!美國現在的人才比中國多,為什麼?是因為教學,我想,出生美國的好處是自由吧!不能出生,那就改吧。

我長大以後,一定要改善中國的教學!讓同齡不再產生"去美國"的想法!中國,一定是因為教育才這麼弱的,以後的以後,一定很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