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那些年那些事讀後感優質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9W

讀後感是對書中人物的情感反應,通過它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同身受,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感受到書中的情感和情節,彷彿親身經歷一樣,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那些年那些事讀後感優質8篇,供大家參考。

那些年那些事讀後感優質8篇

那些年那些事讀後感篇1

這個寒假,我讀了《汪曾祺散文》。這本書收錄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環境等方面。這裏面,我最感興趣的是“美食”這方面。

書中記錄了許多美食,如高郵鴨蛋、蔞蒿等。雖然這些都不是像海蔘、鮑魚這樣的頂尖食材,但作者運用了多種描寫,如寫蔞蒿的視覺描寫:“蔞蒿……粗如筆管,有節,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寫鹹菜的味覺描寫:“不鹹,細、嫩、脆、甜”;寫做枸杞的動作描寫:“用開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吃。”這些細緻的描寫,體現出了作者對故鄉和故鄉美食的熱愛。

我和汪爺爺一樣,也熱愛故鄉的美食。我的母親是福建福州人。那裏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種海鮮。每次去閩菜餐館吃飯,如“莆田”、“景福軒”,我都喜歡吃這些海產品,如蒸大黃魚、煎海蠣,因為這是家鄉的味道。蒸大黃魚用的清蒸手法,將魚的本味保留到極致,是一種鮮味,再澆上醬油,使鹹、鮮融合,是閩菜常見的味道。燈光照射下,魚皮表面金黃得發光,異常漂亮。煎海蠣是把海蠣裹上蛋液,煎成一張大餅,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海蠣非常鮮嫩,正宗的閩菜中的海蠣是要用撈完不久且無沙的。這是我的家鄉菜——閩菜!

我的家鄉菜,無論我品嚐過什麼美食,我都不會忘記你;我的故鄉,無論我走到什麼地方,我一定會記住你!

那些年那些事讀後感篇2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是當年的嶽明,他以幽默的筆調生動地寫下了明朝的故事。在史料的基礎上,加上一些小説的筆法,寫出了明朝十七位皇帝和其他貴族顯貴的命運故事意象。不會讓讀者覺得無聊,也不會讓人不感興趣。在他的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像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情感。第一個是關於明太祖朱元璋的。在沒有任何背景和其他優勢的`情況下,朱元璋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皇位。雖然道路註定崎嶇不平,但他仍然克服了許多困難,取得了成功。朱元璋最終得以登上王位。他的下屬的能力肯定不止這些,一方面肯定有他自己的聰明才智。

朱元璋曾説:“你有的是我的,我有的還是我的。”我覺得這句話特別霸氣,但他一定有能力和資本説這句話。後來他確實有這個能力和資本。看了朱元璋的故事,不禁想到。既然朱元璋能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登上皇位,贏得天下,那麼我們有什麼資格在如此穩定的形勢下不努力呢?

不得不説,朱元璋有他自己的野心。如果他沒有這個野心,他現在也不一定能創造他。對我們現在來説,學習就像奪取王位。王位是第一位的。只有第一個能登上那個寶座。別人只能看不甘心,卻無能為力。

所以平時要好好學習,這樣才能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現在就像朱元璋一樣,大家都盯着皇位,稍有懈怠就會被帶走。所以要掌握平時的學習方法,有效的學習有用的東西,但是現在不知道有什麼方法適合自己,但是如果你想找到適合自己的,能提高成績的方法,那就讓我們在思考中得到樂趣,思考中的樂趣之門永遠為你敞開!

那些年那些事讀後感篇3

最初讀《明朝那些事兒》是在表姐夫的家裏上網時,無意中在天涯論壇看到。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天天追着看連載。後來,當年明月又轉移到新浪博客上連載,我也跟着轉移到新浪。不但自己看,也大量推薦給書友,凡是看過都説好。

一次,我和辦公室一女同事聊天時談到了這本書。她聽完介紹後問:“真有你説得這麼好看嗎?”我忙説:“真的好看,不信我明天拿來給你看一下就知道了。”

次日,當我把第一集遞給她。她面露難色道:“這麼厚呀!我平時最多翻翻《知音》《讀者》,好多年都沒正兒八經看過書了,不曉得看不看得進去喔?”

我説:“沒關係,你先試試蠻。如果覺得不好看,明天還給我就行了。”

結果第二天一上班,她興沖沖的就跑來告訴我:那本書太好看了,她昨晚上吃完飯就一直坐在牀上看,把肚子都笑痛了。後來,她老公實在看不下去了,便一把把書給搶了。還罵她:“啥子書這麼好看喲!你看得這麼蝦,我也來看下。”她説:“正好,我早就想解手了。我先上個廁所,你先慢慢看。”

等她上完廁所回來,發現她老公也坐在牀頭,正看得笑嘻了。結果,夫妻倆乾脆就一起看,硬是把一本書全部看完了才關燈睡覺。

説完,她急着催我:“快把第二集借給我看看。”《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冊(後來又出版過九冊版),最大的特點是作者用風趣幽默的筆法來講述正史,因此讓人慾罷不能,笑不絕口。其實,當年明月的年齡和我差不多,但他肚子裏的書卻讀得比我多得多。而且他對社會、對人性、對歷史的認識也比我深刻得多。

他這套書,我前前後後共讀了七遍。第一遍讓人笑,第二遍讓人哭,第三遍、第四遍……第七遍則讓人沉思、反省。誠可謂:受益匪淺!受益匪淺!

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見記者採訪當年明月。記者問:哪本書對你影響最大?他慢吞吞地説:我小時候在親戚家的書櫃裏看過一套林漢達、曹餘章的《上下五千年》,從此就喜歡上了歷史……

我一聽,頓時就樂了。

那些年那些事讀後感篇4

在讀這本書之前沒有聽説過吳念真這個名字,直到有一次女兒拉我去文聯書店買書,我閒着無聊也順手拈來一本,一看書名不錯,就買下了。於是就和這位身份多樣的台灣最會説故事的作家結下了書緣。

?這些人那些事》是吳念真20xx年的書籍作品。吳念真是説故事的高手,寥寥數筆,文字看似毫無鋒機,卻在掩書的剎那,彷彿就發生在你我周圍的情節,在他的樸實敍述下折射出不一樣的細膩的情懷。有親友,有同事,有戰友,那些凌亂穿插在他記憶中的人物,都有着你熟悉的輪廓。如吳念真所説的: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幾乎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温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彷彿都已雲消霧散。年歲漸長,作者憑藉往昔的人事索取感動,體會到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無論是最掛念的家人、魂縈夢牽的故鄉、真情相待的摯友或是其他接觸過的故土人情,都在他回憶的放映室裏留下難以磨滅的刻。

看完這些以真情滋養我心靈的文章,回過頭來,我驚異於為什麼這些普通的文章有如此動人的力量,都是普通人啊,沒有驚天動地的英雄的事啊!可它的確像我們經過歲月洗煉之後過濾掉雜質,沉澱在心裏的真情。我們回首過去的歲月時,心裏曾多少次感歎過生活中的真情,經過歲月淘汰留下的,只有真情,是我們心裏煉出的黃金珍寶。我們多少次想到親人,平淡生活中不以為然的事情,回憶起來如此動人,事件都已隱去,突現出真情留下;我們多少次想到鄉鄰,同學,朋友,同事,只有見面沒有深交的人,當我們交會時,曾經出現的真情,經過歲月的淘汰,都像鑽石般閃閃發亮,構成我們靈魂的重要部分。也許我們自己曾就想寫出這些我們的故事,我們的真情,卻不料,見到另一位高明的寫家,把我們想説的,都純淨、清澈地説出來,我們撥動的是我們自己的心絃。

那些年那些事讀後感篇5

一年過去了,書裏的故事忘得差不多了,但看完這本書的感覺還在。淡淡的,不是悲傷甚是悲傷。

作者喜歡描寫生死有關的故事,不論是親人的離世還是陌生人的相逢,都只是輕描淡寫。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只是靜靜觀看。那些戰爭裏的屍橫遍野,那些生活艱難中的無奈自殺,以及更多更多的顛沛流離,在書中都像是一片寧靜的海,少了大浪滔天,多了沉默無言。也許,這種無聲的近乎冰冷的表達中才是藴含着最大的深情吧。也許,在經歷過人生太多的無常後,這些年輕時觸目驚心的往事已經早已看透了。

這本書是由很多毫無關聯的小故事組成,不看則已,如果你一旦開始翻看這本書就會停不下來,因為作者的故事實在太精彩了。一篇不到一千字的文章裏也可以描述一個人瑣碎而平凡的一生。你看了開頭,卻無法猜到結果。就算你知道了結局,也依然會被故事的過程不可自拔的吸引。奇怪了,明明是簡單到如白開水般的文字,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魔力?有時候會笑,有時候會哭,而更多的是思考。這種摻雜着人生戲碼的東西確實是令人無法抗拒的。

這是一本已近暮年的人寫的一本人生“回憶錄”,回憶着或真或假的事,看書的不知不覺的看成了真實的人生了。作者説:“走到人生看到透的年紀,也就瞭然”。因為了然,所以雲淡風輕,但你分明可以看到曾經的波瀾壯闊。表達方式可以冷靜,但情感是無法偽裝的。《這些人,那些事》用一種輕輕的手法描寫了一個又一個重重的故事,講述了一份有一份濃厚的温情。

那些年那些事讀後感篇6

汪曾祺何許人也?似有耳聞。語文老師推薦的。理由?文風質樸,文筆清淡,值得好作空話、大話的“我”品味。

借來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確富有生活氣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濃。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擱置了下來。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來汪的散文集,隨意翻至了《西山客話》。讀着讀着,眉頭不再緊鎖,嘴裏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樸實文字裏所描繪的迷人景緻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樹,約有幹株。一千棵杏樹,都開了花,那可是很壯觀了。遠望一片淺紅的海,如雲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樓一側有一棵玉蘭。八大處只此一棵,據説是明代所植,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黃鵝,一樹光明。”

原來質樸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繪出如此絢爛的畫面,原來用我們的雙眼可以發現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這樣寫——“西山多隱士,絕世遺名,只求執守真我。在八大處山莊怡居或小憩,做一個閒人,晨起拾級登山,暮看夕鳥投林,春花秋月,興衰榮辱,存乎一心,然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營營之聲與身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淡泊寧靜,心止如泓,非但拋卻都市繁囂陸離,更能忘象見性,儼然小隱於野。”

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我恍然大悟,沉靜的心也似那寂靜的夜一般清澈悠遠。

自那以後,我開始樂於讀汪老的散文。與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個吃客,我暗想,壞笑。你看他那不滯於形的文字竟能讓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裏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調。

汪老用無華的文字回憶着一位位故人,卻又那麼形象而生動地呈現出富有個性的人物。看他在《趙樹理同志二三事》中有這麼一段——“趙樹理同志擔任《説説唱唱》的副主編,不是掛一個名,他每期都親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該發稿的日期,還沒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經過初、二審的稿子抱到屋裏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點的,就丟在一邊,弄得滿室狼藉。忽然發現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編輯部發出。他把這種編輯方法叫做‘絕處逢生法’。”

人物形象,貴在形似又神似。就在這樣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歡趙樹理先生,也就更喜歡汪曾祺先生了。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風格,以平淡致遠見長。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濃起來了。

有人會説,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們學習的恰是以下兩點:其一,文字不求矯揉造作,文風平易近人,一掃靡豔之風。其二,無論作文,還是做人,都要常葆樂觀從容之心態,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話“家常人生”。

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與他的“家常文章”啊。

好的作品缺少不了對於人性的解釋即對於真善美的詮釋,作者個人的感情的宣泄、表達也就自然包括其中。這都融入一個“情”字,這既表達了作者對世界的善惡觀、是非觀,又從某種角度中體現了作者對社會底層百姓的描寫。情於民間,要反映人的最悲最苦無疑是老百姓最有情可表,有話可説,有事可敍。汪先生的《老魯》、《雞鴨名家》、《大淖記事》正是這樣反映民間事的佳作。

散、詩、情,只留下了《雞鴨名家》裏的餘老五和陳長庚,《故鄉三陳》裏的三陳,《徙》裏的一輩子也未得“徙於南海”的高先生,《八千歲》裏總是穿藍布二馬裾吃草爐燒餅的八千歲,以及《大淖記事》裏的老錫匠、年輕的十一子與巧雲。

那些年那些事讀後感篇7

最近,我閲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經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景,我有自我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景下,成為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景下做出最正確的確定;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終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以往説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僅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僅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僅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相信了自我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説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為了我生活中的教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彷彿和我説:亂世之中本身是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必須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峯。

那些年那些事讀後感篇8

只要大家學過明朝的歷史,就一定知道著名的燕王朱棣吧!他英勇善戰,以靖難的旗號打敗了建文帝,成為了明成祖。

朱棣是在戰亂之中生下來的,當時朱元璋正在和陳友瓊進行大戰。所以,朱棣並不喜歡文學,而是喜歡舞刀弄槍,所以明太祖並不喜歡朱棣,朱棣為了使自己受到重視,便帶着兵去打仗,結果大獲全勝,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卻仍然喜歡太子,但是不久後太子死去了。朱棣認為這是自己繼承皇位的好機會,但是明太祖又立了15歲的朱允炆做了太子。朱棣的夢想便破滅了。建文帝即位以後,便下令進行削蕃,朱棣便找了個理由,打着靖難的旗號反抗。建文帝在和朱棣對戰前,對將士下了一道命令,不能殺害朱棣,否則,自己就會背上殺叔的罪名。於是,朱棣身上好像裝上了一個永遠打不倒的盾牌,無數次,朱棣可以輕而易舉地被殺掉,但是,卻因為建文帝那個懦弱的決定,眾將士沒有一個敢來殺他的。朱棣又智取當時最強的騎兵——朵顏三衞。

由於建文帝的軟弱與無能,最終還是被朱棣打敗了。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本來就是朱棣先惹起的禍,還害怕背上殺叔的罪名?朱棣真是太幸運了,成功的實現了自己當皇帝的夢想。

明成祖即位以後,設立了東廠機構,還下令進行削蕃,還親自率兵去征討蒙古。他和明太祖一樣,日夜操勞,自己一人批改全天下人的文書。為了證明明朝的強大,他還派出了正和去下西洋。

朱棣的一生為明朝的發展奠定了很大的基礎,他是明朝所不可缺少的一個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