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中學生讀《邊城》有感範文五篇2022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1W

堅持每天看書,一步步提升自己。課外書是豐富孩子的心靈世界、培養孩子興趣的最佳途徑。那麼在讀了某些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中學生讀《邊城》有感範文,歡迎參考查閲!

中學生讀《邊城》有感範文五篇2022
中學生讀《邊城》有感範文1

《邊城》講述了民國初年,位於湘西山區的偏遠小鎮——茶峒,有位頗有名望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同時愛上渡口老船伕的外孫女翠翠的故事。老船伕怕翠翠重蹈其母親因婚姻而不幸殉情身亡的覆轍,對她的婚事十分上心。翠翠邂逅了二老,心生愛慕之情,卻羞於表露。後又與大老相識,大老喜歡上了翠翠,於是,順順託楊馬兵來向老船伕説媒,翠翠十分惱怒。王團總派人向二老説媒,並願以新碾房作陪嫁,但二老只要“渡船”。大老得知弟弟愛翠翠,鬱悶不樂,遂乘船外出經商,不幸斃命。二老得知消息後不願提親離家出走。老船伕悵然傷懷,勞累過度,在一個夜晚於是訣別。翠翠依然售後在渡船上,長年為人擺渡,等待着二老歸來。

《邊城》中最令人難忘的就是老船伕,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男性的偉大,“凡百委屈不可以包含,凡百苦難莫不可以忍受,凡百罪惡莫不可以寬容”。大老、二老、順順怪他,就連翠翠也不清楚他。他一肚子的委屈,可是一句話也沒有説就躺下了,留下了一大堆的心事,我估計他是死不瞑目的。他生前又是那麼的善良、樸實、倔強。渡頭為公家所有,故渡船不必出錢,有人過意不去抓了一把錢擲在船板上,他一一拾起塞進那人手心裏去,只求心安理得。他深愛孫女,為孫女的幸福操碎了心,他身上那份擺脱不掉的沉重、孤寂和寂寞又與誰訴説呢?老船伕的一生看似平淡,但卻又是那麼令人記憶深刻,難以忘懷。

小説的主人公翠翠,我喜歡她的簡單、善良,雖有點小孩子脾氣但又是那麼的體恤人,善解人意。她會因爺爺回來晚了而生氣,但只要爺爺帶了“好東西”,她會馬上高興起來。面對一份清純美好的愛情,她的內心是既複雜又矛盾的,她夢見自己“摘了一把虎耳草”,説明她內心是渴望與儺送的愛情的,但是她又羞於表露。或者説情竇初開的她,本身都還沒有意識到所謂的愛情是怎麼一回事。她對愛情有一份朦朧的嚮往和一種講不明白的感受。沈從文細膩的描繪出了翠翠的內心世界,為我們展現了自然之中成長的女孩朦朧的哀與樂。閲讀時,每當看到儺送與翠翠相遇的場景,我多麼希望翠翠可以再勇敢一點,但是總是因為她的“躲避”而錯過,不免讓人歎息。但或許這才符合在茶峒生長的翠翠最本真的形象。也許,故事的美麗就在這遺憾中。

某位學者説,《邊城》描述的愛情大概是實際與詩情之間的關係。大老的擇偶標準是“又要馬兒不吃草,又要馬兒走得好”,天保的性格是實際的。而二老的性格是詩意的,在如詩如畫的小山城長大的純情少女喜歡詩意的二老,想必也是可以理解的。“愛情是一出永遠唱不完的悲劇”,因種種原因,有情人未能終成眷屬,實際與詩意之間,哪一個才是最好的歸宿,我們都不得而知。也許,就像張愛玲所説“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粒硃砂痣”,誰又能説得清,道得明呢?故事的結尾説“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但是,到了冬天,那個坍圮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我相信那個讓她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會渡着他的船回到她的身邊,這才不枉她一生對詩意執着的追求!

中學生讀《邊城》有感範文2

沈從文的《邊城》裏流淌着一條温情的河,河上擺渡的老人和翠翠,唱着一曲温暖的歌。

老人擺渡50年,經歷了“凡是一個善良的中國鄉下人,一生中生活下來所應得到的勞苦與不幸”,但是他一如既往的愛着這方水土,愛着這方水土上的每一個人。

這位老人,從不肯收過渡人的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一把錢擲到船版上時”,老人必定“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還以一副“吵嘴時的認真神氣”説着:“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

實在“卻情不過”,老人象徵性地收了一點錢,“為了心安起見”,便把這些錢託人買來茶葉和草煙。茶葉放進大缸裏,用開水泡好,給人解渴;草煙,則慷慨奉贈給過渡人。“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地在那裏活下去。”老人每一次進城,總是把酒葫蘆熱情慷慨地遞給每一個愛喝酒的人,這一口口酒水裏傳遞的是邊城人温潤甘甜而醇厚的鄉情!

老人的這份淳樸與善良,怎能不讓人動容?

中學生讀《邊城》有感範文3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品讀《邊城》,思緒也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背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了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的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了現象,卻撥不開迷霧,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説,就再難澄清,再難説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了頭。

我們總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了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説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獨自的痴痴盼想。

這裏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裏,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説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中學生讀《邊城》有感範文4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用含情脈脈的筆觸為世人描繪的一個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今天是端午節,讓我們穿越時空,去領略一番幾十年前的鳳凰古城的端午。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一個王字。大約上午十一點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裏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説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種種情形。”

“ 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目的愉快起見,便派兵士把三十隻綠頭長頸大雄鴨,頸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水中,讓人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捉到,誰就成為這個鴨子的主人。”

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莫不為這邊遠的小城增加光彩。這一天,是茶垌最有意義的二十四個小時,人們每時每刻都在快樂中度過。他們是真正喜愛傳統節日,喜歡在節日裏做帶有地方風俗的事。傳統文化在他們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着,那是他們的精神寄託。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垌生活,着實讓人流連忘返。使我向往邊城裏的生活,嚮往端午節的到來,嚮往那裏的風土人情。在那裏,傳統節日是人們的精神寄託,他們重視節日的到來,不像現在的我們為了“偷懶”而期盼節日的到來。

多年來人們就一直在感慨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而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換以後,節日經濟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眾度假消費狂潮便成為最為壯闊的時代景觀,在端午節這天,人們的賽龍舟勾心鬥角,少了以前的那種和平喜悦的氛圍。而其他人也僅僅是為了休息,才去觀看賽龍舟,沒有之前的積極熱愛了。節日觀上的“政治正確”常常把我們的思維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無新意的正義判詞,關於本土民族文化價值應該如何保護的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至少100年,而且還將繼續在同一個層面延續下去,這遮蔽了問題的要害。 我認為,想要保護本土民族文化,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像《邊城》裏那樣用心去對待傳統節日,不僅僅是勉強地去接受節日的到來。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我深深思考,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我們應該為之努力奮鬥,使之發揚光大。不讓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一座沉入歷史洪流的“邊城”。

中學生讀《邊城》有感範文5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説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説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濕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温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着詩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邊城》裏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

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温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