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59K

多讀書能夠開闊我們的眼界提升我們的思想認知,如果你是個愛讀書的人就一定要看看《我的精神家園》,看完記得寫讀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精選《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1

從事雜文寫作,常常是對事不對人的,而且也一般不就事論事的。如僅就某一具體人、某一具體事作文立論,則時過境遷,文將安附?所以雜文當在每從具體人、事人手,而所針貶的、所諷刺的,乃是一種存在的現象、傾向、思潮、心態,具有歷時性,非侷限於一人、一事、一時、一地的。因而就有了一種歷史穿透力和理性的思考特色,這是一切優秀雜文的力量所在。從這一意義上説,也正是王小波的雜文頗具特色和可貴的地方。

讀王小波的雜文,會發現他對精神生活問題的思考,常常是與對中外知識分子這一羣體和文化的審視緊密相關連的。對這一問題,是王小波雜文中關注的重點,也是其文章中頗有份量的部分。當然這是與作者的知識分子的家庭出身和在經歷了“”後上大學讀書、出國留學、回國在高校任教、辭去公職後成為專事寫作的文化背景分不開的。這一點使他對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中外文化傳統有了深切的體悟。無疑,這也是作為知識分子王小波個人精神發展史上的繼續。不僅如此,還在於王小波深知知識分子在社會中所承擔不可推卸的義務和重要角色:肩負社會道義的職責和代表社會的良知。這一角色決定了知識分子對人們的精神生活的影響的重大。王小波説:對人類來説,更大的惡夢是社會,更準確地説是人文生存環境。假如一個社會長時間不進步,生活不發展,也沒有什麼新思想出現,對知識分子來説,就是一種惡夢。。因而,王小波對知識分子的自身精神狀態與生存環境及其文化進行了深人的剖析和反省。

在《知識分子的不幸》一文中,王小波認為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時代。而知識分子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理智。其中“狂信”則會導致偏執和不理智並造成這樣的年代,如伽利略低頭認罪,承認地球不轉;老舍跳進太平湖,這種年代根絕了講任何道理的可能性。而只要到了無理可講的地步,肯定也要遭逢浩劫,“”即是例子。“”中的這種狂信就是與喪失理智相伴生的。這也是與人濫用信仰,將其製成打人的棒子、迫害別人的工具相關的。王小波着重指出,信仰是重要的,但要從屬於理性。它是一切知識分子的生命線。作者舉例説:在古希臘,人最大的罪惡是在戰爭中砍倒橄欖樹。在現代,知識分子最大的罪惡是建造關押自己的思想監獄。砍倒橄欖樹是滅絕大地的豐饒,營造意識形態則是滅絕思想的豐饒。前者的罪過頂多不吃色拉子,後者則是沒有思想人就要死了。而過去人文知識分子給思想流氓造了多少兇器、多少混淆是非的煙霧彈。所以説,知識分子的不幸,就從這裏開始了。為此,作者對那些想在思想領域裏巧取豪奪的不良分子,保持着高度的警覺,提醒大家注意那些以高舉招牌,搶佔制高點來壓制不同意見的人,以免遭頭上鮮血淋漓。作者強調説:人活在世上,自會形成精神信念,它是在自我不斷地學習和追求中產生,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作者調侃的説道,如將其從生活中抽掉,不如把我閹了。所以作者説不想最終飯依什麼-這塊地方我給自己留着,它將是我一生事業的終結之處,我的精神墓地。

這是因為,作為知識分子處世立身,就在於有其獨有的求知領地,依據於知識的至上性和自怡性。知識的最高境界就在於求知本身。知識是好的,求知的人生是更好的。愛知者,必樂知也;併力求在知識上有所成就。對知識分子而言,知識是思想的基礎,也是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最終憑籍。

可以説,一個真正底得了精神生活的人,他雖然也生活在現在,但同時也擁有了永恆的現在,即包含一切時代和人類一切有永恆價值的成就的現在,從而也就有了居高遠望的立腳點和不隨波逐流的立場,與不斷進取的創造力。作為知識分子的王小波,正是由此以批判精神作為自己的思想旗幟,來揭示社會的眾生相,追蹤靈魂進行拷問,尋覓人性的良知,從事着自己的精神事業,從而去促進人的進步、社會文明的提高。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2


《我的精神家園》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合上書本,我被作者獨特的個性震撼,他對博大精深的中國的文化的見解十分獨特,他始終用自己獨特的視角來觀察整個世界的精神讓我佩服。

作者善於表述自己對某一事物的真實情感,談及孔孟程朱,他並非盲目誇讚,也並非一味貶低,而認為他們的想法有讓人感動的地方,但只要細細體會,其實也沒有太多了不起的地方。在他眼裏,孔孟程朱所創造的價值遠不如法拉第,愛因斯坦,牛頓,萊布尼茲等人。而孔孟程朱的宣揚的那些“仁義”、“格物”、“中庸”等思想,作者認為雖然是好話,但是這好像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再琢磨的過分點,又感覺很肉麻。還有他將孔孟和古代的勞動人民相比,他更佩服古代的勞動人民,因為勞動人民發明了做豆腐,就這麼簡單。

他的文章很幽默也很有譏諷意味,比如在説到鑽研《紅樓夢》這裏,説到: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換着人地嚼。當然,我沒有這樣地念過四書,不知道其中的好處。有人説,現代的科學、文化,林林總總,盡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認真鑽研。這我倒是相信的,我還相信那塊口香糖再嚼下去,還能嚼出牛肉乾的味道,只要你不斷地嚼。我個人認為,我們民族最重大的文化傳統,不是孔孟程朱,而是這種鑽研精神。這幾句話我特喜歡,諷刺了那些苦於鑽研古人學問,而不去創造新學問的人。

他也批判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説到個人尊嚴,中國傳統的觀點是個人尊嚴必須是與國家單位集體聯繫起來的。但是王小波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個人是尊嚴的基本單位。為什麼非得把個人尊嚴與國家,民族聯繫起來呢。

伴隨着王小波的批判與嘲諷和幽默,暢遊了他的精神家園,覺得他是一個特真實的作家,用最樸實的話語向我們表達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中一些事物的最獨到的見解。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3

一下子讀完了王小波的雜文集《我的精神家園》,我感覺到了他的苦口婆心。他真是很天真,信仰科學,更講道理。我們知道,現在純情的瀟灑的實惠的財經的書有很多,真講道理的書卻是越來越少了。從文章看,他是有資格嬉皮的,但他不肯嬉皮。他講的道理,許多人是知道的但忘記了,許多人也許不認為是道理,他的苦口婆心有人也許認為是別有用心,這時候只好這樣説,他的道理不是對他們講的。我感覺他是在尋找同類,彷彿酒後的頗有古風的談天。——著名評論家陳村文字是一門藝術,正着來橫着去都是一門藝術。

語言也是一門藝術,正着來橫着去也都是一門藝術。在這兩門藝術裏,王小波是個天才,因此他的語言、他的文字有一種未經琢磨的"美",有一種盛氣凌人的"威",有一種寶劍出鞘的"鋒"……他的語言及文字技巧發揮到極限,可以讓你正着進來橫着出去。——著名作家衞捷王小波在世時發在報刊上的文章我就零零星星地讀過,自然很是喜歡。人死了以後,我又將買到的他的雜文集《我的精神家園》再三品讀,集中享受了一下這個文壇怪才無與倫比的運思行文給人帶來的種種絕妙樂趣,會心之處,驚喜莫名,俱妙不可言。我想,面對好文章,一下子患了失語症,只顧浸淫其中,口中讚歎不絕,以至於得意忘形,也許是表達對作者的由衷敬意的最佳方式了。

青年作家陳坪師承王小波博爾赫斯有這樣一個觀點:如果每個國家都由一位作者來代表的話,彷彿每個國家都想由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來代表,以補救自己的不足,彌補自己的缺陷。接下來的問題是:中國人的親和力是如此之大,能有人脱穎而出嗎?有的。那就是王小波。雖然他的早逝留下了很大的空白,雖然他的結果是——至今仍未受到廣泛的(特別是文學界的)認同。縱觀《我的精神家園》,看一看小波是如何地與眾不同的:我們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軟弱的去承受,他卻對平庸的生活有一種狂怒,發誓要從上面飛騰過去並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這樣做了;我們大多趨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對,他卻逆流而上,選擇嚴肅寫作,而且直言不諱,視批評文化、社會、藝術為自己的責任;我們大多呆板或以肉麻當有趣,要麼惟恐自己不"貧"、不"痞",他卻在智慧和愛中創造出了一種了不起的有趣,而且顯示了智慧和愛中本應具有但卻被我們遺忘了很久的一種屬性,那就是高貴;我們大多具有一種狡猾的聰明,他的聰明卻是建立在科學的自由、平等和誠實的基礎上,"真理堅硬無比",我覺得這種聰明很可愛,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許我們心存嚮往而自己卻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