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老革命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01W

編輯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我們對書上情節的分析,為了進一步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需要在閲讀好名著之後,寫好有關的讀後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老革命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老革命讀後感8篇

老革命讀後感篇1

兩年前我就買了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可才在這周認真看完了全書,對佐藤學書中的一些觀點深有感觸。

“讓教室裏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

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實現“活動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

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改革———相互開放的教室。這個概念不算新奇,可目前來説,我們聽到的很多“公開課”或者説是“開放課”,他們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另外書中提到的請家長參與到課堂,不是旁觀,不是來指指點點,而是一起共同地參與到課堂管理。這個做法太讚了!再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校內公開課,不能流於形式,形成一種相互學習的良好的教研狀態,讓我們的課堂形成一種“相互傾聽”的氛圍。當然學生的改變不是立刻的,它是緩慢的過程,但只有我們的教室發生了改變,學校才會有所改變。我們的教室之所以改變在於我們的教師會發生改變。因此我們要做“合作性”同事,進行校內教研活動時形成學習共同體,真正實行所有老師都真正上一節公開課,不要害怕上功課課,不要害怕自己的課被同事指指點點,我們要時刻記住相互學習,共同成長,我們需要抱團進步。

這一本書理論知識很多,雖然對我們鄉村教師來説,實施這些計劃幾乎不可能,但這本書的的確確開闊了我的視野,讓我學會站在不同層面思考問題,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教育,怎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更棒的學生。

回想我的課堂,發現自己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師生互動不充分,學生害怕回答問題,害怕出錯,我想這與我平時教學中點評學生時不夠中肯不夠積極導致的,同時在學生回答錯誤時我沒有給予鼓舞。我們的孩子越來越沉默不語,越來越不想思考問題,這與我們教育者的教學有着密切的關係。感謝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的孩子是一個個體,一個變化着的個體,我們的學生也渴望得到我們的尊重,我們的教室應該是一個“學習共同體”,我們是相互學習,一起成長的關係,我們需要相互傾聽,這樣才能更好改變我的課堂。

個人的力量雖然弱小,可我會努力從自我先做起,更尊重學生,積極引導學生髮揮他們的能動性,而不是被動接受一切。我們的課堂應該是相互的,我們的學習是相互的。我要帶着“心”去傾聽學生髮言背後的心情,去發現背後的故事。加油!

老革命讀後感篇2

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為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度所感動,為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批判所震動,閲讀《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帶來了許多思考、啟示。

思考:教師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着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們的教室要麼是寂靜、沉悶的,要麼聽到的只是學生們齊聲的高呼“是”、“是”。在這裏,我們看不到個體的參與。我們常常呼喊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不是一句空話。就拿數學教學來説,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參與,從這種個體的參與中獲悉個體差異。長期以來,一直只存在着重認知理解,輕情感體驗,重共性統一,輕個性差異的發展。對於學習,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應該是多元的。每個個體根據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人生閲歷、思想深度等對同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想,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真不應該做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應該成為關注每個個體的守望者。我國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所以它應該是一個個性的教育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心靈。“守望”即包含着對每個個體的尊重。

2、傾聽者。回想我們的課堂,常常埋怨孩子們不接應,不願回答。閲讀《靜悄悄的革命》,似乎讓我找到的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傾聽。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因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而學生能傾聽源於教師的傾聽。《靜悄悄的革命》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説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像這樣的精闢之言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是啊,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了呢?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教師,懷裏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節,想着自己該説些什麼話,該怎樣把學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來,該開展哪個活動,對學生的發言沒有耐心聽。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學生雖需要鼓勵,但教師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許多時候,我們急於完成“教教課本”的任務,將時間緊緊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擔心學生會走向自己沒有預設的那一條路上,於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發言,心安理得地做一個驕傲的傳授者。

3、導演者。《靜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一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習活動更為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作為教師,一堂課,課前教師得認真研讀教材,結合教材實際、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學設計用怎樣的具體任務以誘發學生的學習,組織怎樣合理、有效的活動,讓活動成為引令學生學習的實體。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成為了導演者。而走入課堂,教師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改變原來的教學理念,重視傾聽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理解“無論什麼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 ‘邏輯世界’。”因此,課堂掌控在教師手中,教師就是課堂中的導演者。教師只有做到了“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學生才能“用教科書學,而不是學教科書”。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是個性的課堂、多彩的課堂。

當然,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説到最終還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改變,就如《靜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師所説:“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裏的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姿態,看他們是否在持續學習。”也像他所説:“現在在教室裏,讓學生位於前台,自己退居其後,也不再覺得痛苦了。”等到我們有了小林老師的那種切身體會時,我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是異彩紛呈的課堂,我們的教室一定是“潤澤的教室”!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裏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既然有時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老革命讀後感篇3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閲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

作為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裏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嚮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是那麼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在教室裏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着一種真誠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人們的心態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輕鬆愉悦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是啊,“潤澤”,是多麼讓人心生憧憬的詞語,我彷彿來到春雨後盎然的草地,彷彿聞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彷彿觸摸到了女子滋潤豐盈的手背。教室是潤澤的,那一定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教室是滋潤的,那一定是豐富的,有暖陽,有清風,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鳥語花香。

潤澤的教室裏,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裏,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裏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着這裏的空氣,因對方而收穫着,都滋滋潤潤地成長着。很是贊同,這也是一直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着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裏,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裏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鑑意義,對於我們老師來説,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老革命讀後感篇4

讀了高華的《革命年代》,對我們的歷史,尤其是近現代史忽然有了一種別樣的感覺。歷史,有人認為它厚重,記錄了一個乃至幾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也有人認為它趣味十足,可以當做故事把玩。而我則對歷史報以敬仰的態度,就像唐太宗李世民説的一樣,歷史是一面鏡子,不過與普通的鏡子不一樣的是,我們既可以通過它看見過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對照現在的點點滴滴。因此,我覺得我們有必要敬仰它,尊重它。

?革命年代》的作者高華老師,生在歷史氛圍厚重的城市南京,從小在革命年代的風雨裏激盪。是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高華老師,自幼喜愛讀書,尤其是歷史文學方面的圖書。後來考入南京大學,學習歷史,因此他對歷史既有現實的認識,也有專業的認識。所以他的作品是值得好好讀一讀的。

“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運動,最初由學生髮動,後來工人成為主力軍。在這次運動中,中華民族的工人階級第一次登上了歷史舞台。從此中國的革命的性質開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面貌也開始新鮮起來,雖然革命的道路依然很長,但是革命的前景卻比以前更加明朗。

“五四”時期,也是思想的大變革時期。青年學子們開始高舉“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大旗,向西方學習科學文化,同時也學習道德思想。但是卻有相當一部分人在激進主義的催促下,全面否定我們的民族文化,不論良莠,一律批判。這就導致了一部分人的民族文化的缺失,民族自豪的缺乏,進而導致民族精神的丟失和民族傳統道德的缺少。這樣來説,我們就不得不承認五四時期的激進主義的負面影響。然而借古看今,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的政治、文化交流也日愈強烈。尤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他們的文化充斥了我們身邊的角角落落,更有甚者少年兒童對我們本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卻對西方的文化異常熟悉。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了。缺失民族文化的民族是很難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穩腳跟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就必須以五四激進主義為鑑,在引入西方文化的同時,必須加強本民族文化的發展,必須採取措施讓優秀的民族文化成為人們主動去吸取的精神食糧,只有這樣,我們的精神世界才不會空虛,我們的才能擁有健全的心智。

老革命讀後感篇5

國人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一直是薄弱環節——因其未經時間的沉澱,往往難下判斷;又因其複雜和敏感,一般人不敢觸碰,或墮入平庸之論。

史學家及研究者高華對中國近代史尤其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社會的政治分層、延安整風運動等問題的研究,為史學界提供了多元視角。《革命年代》是高華在中國大陸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收入了他從1988年-2008年間的廣泛論題。在他看來,“這些問題發生在革命的大背景下。革命是破壞一切秩序,革命戰爭年代是一個極端的年代”。他所做的只是對那個遠去的革命年代的思考與追索。

在20世紀的中國,革命意味着“以進步光明的新政權取代落後腐朽的舊政權”。隨着新的民族國家的建立,革命被主流價值體系塑造為壯懷激烈的詩性往事,並以其除舊佈新的邏輯一路高歌,終於高居正義、真理和尊嚴之上。漢娜·阿倫特説:革命與這樣一個現代觀念息息相關——這種觀念認為,“歷史進程突然重新開始了,一個全新的故事,一個之前從不為人所知、為人所道的故事將要展開”。在這種邏輯裏,革命意味着新生和純粹。它不證自明地獲得了清掃異己的合法性,以及向暴力轉換的無障礙通道。如何對革命話語進行追索,需要堅實的史料,更需要史學家的技藝、勇氣和膽識。

高華對紅色政治的研究歷來獨闢蹊徑,他對革命話語的建構過程與修辭動機有着犀利的觀察。這使他的書寫成為一個“去蔽”和“祛魅”的過程。在第三輯“革命詞語”和第四輯“時代湍流”中,他追溯的並不是歷史現場與歷史景觀,而是歷史被建構的過程。由此出發,他提出了以下問題:我們該如何重新認識“左翼文化”;如何撇開現成的結論,從諸多史料中還原關於革命的敍述、探討革命詞語的高地是如何形成的。

那些在革命年代起落沉浮的人物,如朱瑞、沙飛、陳琮英、丁玲等人,在他的鋪展中緩緩綻露出帶着政治印痕的生命形態。高華往往能從單一個體的命運引申出一代人的命運,並條分縷析地指出其背後的政治、文化和社會意義。如在《能不説丁玲?》中,他分析了丁玲的創作、革命道路和厄運。他認為,丁玲的一生凸顯了20世紀中國左翼知識分子歷史的基本命題。那就是,革命與知識分子、革命與人性改造等。其命運的巨大變化正是“革命懲戒機制的內在邏輯”的顯性表現。他打開了個體生命的細枝末節,歷史的真相和革命話語的內在邏輯悄然顯露。

作為一個歷史學家,高華非常注重歷史學家的技藝。他在第五輯“觀察與史料”中提出“史料辨析”等若干問題。面對“重古輕今”的歷史研究偏向,他指出,古代和當代都是相對的時間概念。所謂歷史學或歷史編纂學,無非是研究者感時閲世、青燈黃卷、在上下探究有所得之後的表達。比起那些預設政治立場的革命敍事,他更強調歷史進程中的“多重面相”和“偶然性”。並主張中立、客觀化的“灰色的歷史觀”和“新實證主義”的歷史研究方法。這種態度無疑更有助於我們認識中國當代革命史。

“革命年代”是高華的研究對象,也是那一代人共同遭逢的時代。當大多數人都只在通過當下體驗生活時,真正的思考者卻能超脱自身的不幸與苦難,在知識積累和命運變遷中形成對歷史的看法,從而具備現實洞見力與穿透力。從這個意義而言,高華提供的是一種深刻的認知。同時,他無功利的回望姿態也凸顯出了當下日益稀缺的“知識分子的責任”。(曹霞)

老革命讀後感篇6

最近,我讀了兩本紅色書籍:《建黨大業》和《我愛中國gcd》。這兩本書講述了從中國gcd建立以來,無數位革命烈士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其中,令我記憶猶新的幾位烈士有王二小、邱少雲等人。

王二小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三年級時,我們還學過《歌唱二小放牛郎》。這個故事主要講在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省沫源縣出現了一位全國聞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二小在日本鬼子掃蕩一條山溝的時候,為了掩護幾千名老鄉和幹部,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幹部和老鄉脱離了危險,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了。王二小的動人事蹟很快傳遍瞭解放區,每一個老鄉都含着眼淚,歌唱二小放牛郎,《晉察冀日報》在頭版報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蹟。晉察冀邊區的文藝戰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創作了後來傳唱全中國的著名兒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還有一個故事令我感動不已,那就是《烈火英魂邱少雲》。主要講1952年10月,為打擊盤踞在上甘嶺的美國和南朝鮮軍隊,邱少雲被選派參加潛伏部隊,並擔任了發起衝擊後掃除障礙的爆破任務。12日上午,敵機向其所在的潛伏區進行低空掃射,並投擲燃燒彈,飛迸的燃燒液燃遍全身。為了不暴露潛伏目標,邱少雲任憑烈火燒焦身體一動不動。他雙手深深地插進泥土裏,身體緊緊地貼着地面,直至壯烈犧牲。邱少雲犧牲後,被部隊黨委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最高人民議會常務委員會授予“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勛章、一級國旗勛章。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這,是像王二小這樣千千萬萬個英雄用他們的鮮血換來的,這樣的生活來之不易啊!而作為一個少先隊員,一個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我們難道不應該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嗎?當祖國需要我們出力的時候,我們難道不應該奉獻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嗎?同時,我們也應該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讓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老革命讀後感篇7

最近,我閲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讀過之後,我靜下心來想想,對我們有哪些幫助和啟發呢?我認為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研究,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理解"學生、"傾聽"學生?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等等。

首先,讓教室裏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教師不再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中那種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扮演三個重要的角色:學習環境的組織者、兒童思維的評價者、小組活動包括遊戲和討論的發起者。"特別是"每個"學生,我們誰能夠達到"每個"學生的這一要求?通常是極少數學生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難以或者説難以自始至終地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我們常常批評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學習的興趣"、"不好好聽講"、"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等等,造成師生關係緊張,何談"潤澤的教室"?

現在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這並非否定教師的積極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專業素養。"教師要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以讓學習活動更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各種引發‘交往’和‘聯繫’的活動構成了教師工作的中軸。"我們既要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我們對課堂上學生不愛發言的這種狀況也十分苦惱,認為是學生基礎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其實問題的癥結還不僅僅只是這些,作為一種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如學生不能夠明白老師提問的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學生膽小,不敢發言,久而久之就養成不發言的習慣;明明知道答案,懶得發言,或者在自己的心裏説了;某一次回答錯了,老師不經意的批評了,無形中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我們首先要理解這種拒絕發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喚回學生髮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要,這種表達應該是真實的表達,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傾聽"是重點。我們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聽講,其實是要求學生"傾聽"老師的講。教師首先不去"傾聽"學生,如何要求學生來聽講呢?教師不僅要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的內在的聲音,"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説出的話語"。只要我們教師學會了"傾聽",對於那些上課發言不積極的現象,我們或許多一些理解。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我認為首先思想上要有這種"傾聽"的認識,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水平,還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髮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地進行活動,使得"各種讓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形成教室裏的"交響樂團"。

我想作為老師吧,多年來已經有了一種職業的倦怠,不願意去研究教學,不想上公開課,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要是有上級領導檢查工作,學校也只是安排年輕的、聽話的教師去應付。作為教師,這樣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沒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為一個學校的領導,沒有創新教研的想法,沒有看過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願意參加課堂教學的評論,不願意充實改革學校的教研活動,真是學校、學生的悲哀!

我想作為教師就應該做敢於開放課堂的老師,向自己挑戰。作為學校的領導,就要勇於帶領學校,使教師成為最好的教師,使學校成為最好的學校!

老革命讀後感篇8

五星紅旗迎着朝陽冉冉地升起,晨風中飄揚。它鮮紅如血,彷彿火團,在這鮮血染紅的大地上空熾烈地燃燒。它是被革命先烈的熱血染紅的,包含着多少革命先烈對祖國的赤誠與火熱。

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中華兒女為祖國振興而犧牲的英雄史,那些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前仆後繼烈士,他們從星火燎原,到萬里長征,從轉戰南北,到抗美援朝……他們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是埋骨青山,無須馬革裹屍還的英雄!

巾國英雄趙一曼,因叛徒告密,與所在部隊被圍困於道北一帶,為掩護部隊主力突圍,身負重傷而被捕。關押期間,受盡酷刑,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依然堅持鬥爭。郭沫若為其題詩紀念:蜀中巾幗富英雄,石柱猶存良玉蹤。四海今歌趙一曼,萬民永憶女先鋒。青春換得江山壯,碧血染將天地紅。東北西南齊仰首,珠河億載漾東風。

革命烈士劉胡蘭也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的把入黨信物萬金油盒交給母親後,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和利誘面前不為所動,她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坦然躺在刀座上……

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擋住敵人的機槍口;邱少雲烈火燒身,紋絲不動;狼牙山五壯士為了不做俘虜,而跳入懸崖,英勇就義……

他們是偉大的英雄兒女,他們是英勇的革命烈士,他們是我們最好的學習榜樣。他們為國捐軀、勇於獻身,他們的名字被深深刻在歷史長河中,被刻在人們心裏。

Tags:讀後感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