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1旅遊個人的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6W

人生就是一次充滿未知的旅行,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在乎的是看風景的心情,旅行不會因為美麗的風景終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2021旅遊個人的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2021旅遊個人的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旅遊個人的心得體會範文1
 
  4月23日至27日,我有幸在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參加了為期5天的鄉村休閒旅遊研討班專題學習,整個研討採用集中授課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習與互動交流相結合等形式,既重視理性知識、又重視感性強化。五天的學習,使我對發展鄉村休閒旅遊這一新興朝陽產業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時又進一步拓展了思路,可謂收穫頗豐,啟示頗多。
 
  五天的培訓學習雖然短暫,但學習的內容卻非常豐富,信息量非常大,針對性非常強,本着求思求索求用的求學態度,本人全力用心地投入整個培訓學習,得到了很多的收穫:一是增加了知識,拓寬了視野。通過幾位資深教授的生動講解,使我對鄉村休閒旅遊的本質內涵、目標定位、發展模式以及新農村建設與之關係等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二是增長了見識,增強了信心。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先後對長興城山溝桃源山莊、水口鄉顧渚村、柯城七裏鄉黃土嶺村的農家樂休閒旅遊業進行了實地考察,特別是感受了黃土嶺村的農家樂發展歷程,徹底打消了我對偏遠鄉鎮發展農家樂的疑慮,進一步形成了對發展本鎮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共識,堅定了發展信心。三是借鑑了經驗,拓寬了思路。在學習和考察中,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引發了我對本鎮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深層次思考,進一步創新了理念;學到了很多關於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先進經驗和實際可操作的辦法措施,明確了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通過此次學習培訓,特別是親眼目睹了所考察之地的鄉村休閒旅遊業的繁榮發展,使我耳目一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審時度勢,把握先機,先行一步,謀劃發展好今後我鎮農家樂休閒旅遊業?成為了當前我鎮黨委、政府亟需研究的重大課題。結合培訓學習,本人就探索我鎮鄉村休閒旅遊的發展作了幾點思考:
 
  一、現狀分析:
 
  黃沙腰地處烏溪江源頭,是西部的綠色生態屏障,有着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而且素有“野人“傳説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龍山就坐落於此,可謂佔據了“青山、綠水、好空氣”的獨特優勢;保存良好的百年徽式古建築羣 ——李家大屋和李氏宗祠,為黃沙腰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藴;還有民間“天師舞”、東塢花燈、剪紙藝術等民俗文化和民俗物品收集較全的民俗館,黃沙腰烤薯、臘肉、高山茶、高山雲霧梨等特色農產品以及豐富的農耕文明等資源。這些資源基礎,都為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目前制約我鎮鄉村休閒旅遊發展的唯一因素就是交通,從遂昌出發到黃沙腰(中巴車)還長達2.5小時,小車為2小時,而且道路彎多嶺高坡長,因為交通條件的落後,現階段而言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不強。但是隨着遂江公路項目一期工程的確定,將打破長期制約西部發展的第一“瓶頸”,徹底改變西部鄉鎮的交通環境。交通的全面改善,可實現黃沙腰旅遊的全面開發,並與江山江郎山風景區和湖山温泉度假區相呼應,到時黃沙腰區塊完全有理由成為遂昌大旅遊中的腹地,也必將迎來我鎮鄉村休閒旅遊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使得遂昌的旅遊線路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如果交通問題一旦得以解決,通過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業這一平台引領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才能根本上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升級,實現農民真正意義上的轉業增收,實現農村經濟結構模式質的轉變。
 
  二、發展我鎮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初步構想:
 
  我鎮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發展思路為:把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發展作為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第一切入點來抓,重點依託我鎮自然生態、田園景觀、人文建築、民俗風情以及特色農業生產活動,探索 “吃在農家、住在農家、遊在農家、樂在農家”為核心的“農家樂”鄉村休閒旅遊,走出一條“以農為本、農中有旅、以旅促農、強農興旅”的新路子。通過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帶動,促進自然稟賦、地方人文特色的有效結合,使生態環境得到更好地保護,村容村貌優美舒適,農民素質顯著提高;同時通過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帶動走出傳統農業、擺脱傳統農業,使之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的經濟增長點,真正惠及農民。為此,下步在全盤籌劃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發展的過程中,重點圍繞“推進四項舉措,抓好四個結合”的工作措施,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辦出特色。
 
  1、推進四項舉措。
 
  一是規劃先行,合理定位。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和“先發展、後規範,先服務、後管理”的要求,把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規劃放到全鎮整體發展的大系統去思考定位,充分挖掘資源優勢,把自身原有的條件塑造成亮點、賣點,把自然、人文、社會三大資源組合起來,做好編制農家樂休閒旅遊發展規劃,規劃建設的重點放在具體的鄉村旅遊點上,明確本地資源結構、優勢、特色、重點開發項目、相關配套、環境保護等等前瞻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預測、描繪,然後按長、中、近期分步實施。把有條件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的規劃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緊密結合,融為一體。然後積極指導和引導具有一定基礎和特色的村(點)開展農家樂休閒旅遊,在規劃引導、項目引導、政策引導的基礎上,做好結合和創新的文章。依託九龍山的生態資源和李家大屋的古建築文化,着重在黃沙腰村和楊茂源村探索一批農家樂示範點,以點帶面,然後輻射全鎮。
 
  二是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認真研究《遂昌縣鄉村旅遊總體規劃》,建立鄉村休閒旅遊發展領導小組,落實專人負責,把興辦鄉村休閒旅遊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切實加強對鄉村休閒旅遊發展工作的領導。
 
  三是引導宣傳,形成合力。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業,對於我鎮農民而言,還是個陌生而全新的產業,他們還沒意識到這一旅遊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改善農村面貌等方面帶來的實惠和好處。因此,正確的引導和廣泛的宣傳尤為重要。一方面通過信息欄、標語、座談、組織實地參觀等形式進行宣傳引導,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參與性和主體意識,積極培養領軍人物。另一方面積極挖掘資源文化特色,加強對外宣傳推介,擴大影響,積極營造農家樂休閒旅遊發展的軟環境。
 
  四是整合資源,重點扶持。研究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扶持政策,將幹部幫扶資金、欠發達奔小康扶貧資金、政府財力等資金進行整合,重點傾斜。鼓勵有條件積極性高的村或農民進行農家樂休閒旅遊開發,對開發特色旅遊產品的重點企業給予大力扶持,以此拉動村、企業、農民投資旅遊業的積極性,促進加快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發展。
 
  2、抓好四個結合。
 
  一是把加大生態建設步伐與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相結合。牢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這個強大推進器,立足於環境保護與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堅持建設與整治並重,保護與節約並舉,突出原生態自然環境特色。探索生態公益林建設及管理新機制,嚴格林木限伐,進一步做好封山育林和植樹造林工作,加強林政管理,積極發展庭院林業,開展生態文明村、生態文明户和生態文明建設標兵等創建活動,促進鄉風文明;全面開展生態宣傳,弘揚生態文化,增強農民對生態保護的責任感;大力推廣應用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全力引導農民形成良好的生產方式和生活觀念;深化綠色殯葬,減少青山墓地。以此規劃、保護和利用好我鎮的自然生態環境,為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發展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保障。
 
  二是把推進農業產業化與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相結合。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圍繞竹、茶、高山蔬菜、烤薯等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實現由單一的種植結構向綜合農業轉變,延長產業鏈,全力打造特色農產品,實現農業資源向旅遊資源的轉化。培育和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產業的組織化、規模化和商品化程度。做大做強以東塢為中心的高山生態茶葉基地和以大洞源為中心的高山蔬菜示範基地,做精做深特色農產品烤薯的系列化、多樣化加工,為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提供產業支撐,同時依託豐富的資源優勢為今後集觀光、採摘、參與農事為一體的農家樂旅遊打下基礎。
 
  三是把村莊整治、示範村創建與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相結合。在實施村莊整治、示範村創建時,着重把農家樂休閒旅遊發展的所需元素與之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在整治“髒、亂、差”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強化整合,重點傾斜,佈局好建設好重點村房屋、道路、水、電、通訊、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項目的投入。把農家樂休閒旅遊的特色、功能得以體現,儘量突出差異性,堅持個性化發展,以呈現“古、俗、土、淳、秀等特點。這樣不但可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村莊面貌和品質,還可以通過改善設施條件達到築巢引鳳的效果,進一步拓展旅遊的休閒和體驗功能。
 
  四是把挖掘特色民俗文化與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相結合。民俗文化是鄉村休閒旅遊的靈魂和精髓,着力在提高鄉村休閒旅遊文化品位上下工夫,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田園文化、飲食文化等特色文化。保護和利用好黃沙腰村古建築羣,進一步挖掘其文化內涵;加大對民俗館的管理,提升其檔次水平;傳承保護好“天師舞”、剪紙、花燈等民間非物質遺產,同時將這些文化項目揉合到農家樂休閒旅遊中去,突出文化特色的參與性、娛樂性、互動性,做到進入一個村莊,就能瞭解一方風情,感受一份愉悦,體驗一種文化。
 
 旅遊個人的心得體會範文2
 
  通常狀況下,人們往往把旅遊看作一種既有錢又有閒工夫的休閒活動。20多年前,我既缺錢也無閒工夫,即便出差到有名勝古蹟的地方,也不敢違紀閒逛。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旅遊業興起,百姓也有些餘錢了。在退休後的十多年中,凡是單位組織的,不管春遊、秋遊,還是長途遊、短途遊,我幾乎場場不落。名山大川使我賞心悦目,勝境古蹟使我激動不已。隨着山水情、攬勝欲的積澱,竟然在遊山玩水、搜奇攬勝中,得以品味山川的奇妙神韻,吸納名勝的深厚藴含。其中感悟較深的有三個景點:
 
  中華文化悠久燦爛的泰山。登泰山是我多半生的宿願。花甲之年最後站立泰山主峯的點--玉皇頂。從頂巔俯視山下,千里華北平原上,唯獨泰山通天拔地,凌駕於羣山之上。此時此刻對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論説和詩聖杜甫《望嶽》詩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有了身臨其境的體會。
 
  在登山途中,只見古剎名亭、碑刻石雕星羅棋佈,把泰山打點成豐富的文物寶庫。其中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碑更顯珍貴。我徜佯在碑刻間,玩味碑刻的精製造形,鑑賞碑刻的遒勁書法,揣摩碑刻的古雅文字。獨顯凝重,氣勢超羣的當數《泰山秦刻石》、《無字碑》、《紀泰山銘》摩崖碑。《泰山秦刻石》刻有秦丞相李斯篆書的秦始皇功過銘和秦二世詔書,被稱做“天下第一碑”。但成為千古憾事的是如今僅存一片碎石,殘留十個字,保存在岱廟中。漢武帝立下的《無字碑》,碑上雖沒刻一字,卻是以顯示武帝自命不凡,盛極一世的驕橫之氣。《記泰山銘》削壁為碑,高13.3米,寬5.7米,為封禪碑刻之最。唐玄宗親筆撰書的碑文,字體婉娩雄逸,後人視為研究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
 
  從泰山的封禪祭祀碑中,我看到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看到了歷史業績的宏偉壯闊。身在其中似乎感應了泰山的強大凝聚力和感召力,不由得激起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繼往開來,創造新業績,譜寫新篇章,當是泰山對億萬遊人的熱切呼喚和鄭重囑託。
 
  滄桑三千年居庸關。十多年前,遊八達嶺過居庸關時,只見路邊一座裸露的方形巨石,山嶺上的長城坍塌散亂,十分荒涼。去年應友人之邀遊覽居庸關。下車後,看到的是一座嶄新的關城,居庸關舊貌變新顏。我們在山城的街道轉了一圈,又登山站在修葺整齊的長城上,縱觀碉樓、烽火台和關城全景。那座廢棄的方形巨石粉飾一新,橫跨在關城的通道上。“天下第一雄關”的巨幅橫匾高懸在山谷正中三層樓閣的屋檐下。友人告知,這是按照明代遺址修建的。歷,居庸關是座重要的軍事關塞。
 
  這番話引起了我追尋歷史的興趣。經過查史書、翻資料,得知居庸關因居庸山而得名。最早但是是一條貫通南北的峽谷山道。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用來防範東胡的來犯。從漢代開始居庸關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關隘。元代正式在居庸關建立關塞,屯兵防守。那座方形巨石就是當時建成的過街石塔的基石。過街石塔下有門,能夠通行,上有三座白塔。明代是居庸關的頂盛時期,重建了新關城,衙署、兵營、民居、商舍等一應俱全,很是繁華。為加強防衞,還在居庸關北口增建了八達嶺長城,稱“北門鎖鑰”,在南口修建了城樓,稱“南門鎖鑰”,駐守兵力多達二萬以上。清軍入駐中原以後,居庸關遭雷擊,過街塔的基石成了廢棄物。從此,居庸關的軍事功能逐漸消失。
 
  世間事物的興衰變遷大多是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推動的。居庸關也不例外。冷兵器時代,山谷小道發展為軍事關塞。熱兵器時代,有了槍炮,加上北方民族稱帝中原,居庸關失卻了軍事關塞的作用。這天,廢棄的遺址所以再現歷史的輝煌,重展昔日的風采,是因為社會主義中國正在實現民族復興,正在促進人類和自然的和諧。
 
  民族風情新變化的大理。電影《五朵金花》中金花的完美形象在大理早已深入人心。導遊的白族楊姓姑娘一見面就要我們叫她楊金花。楊金花身穿鮮豔的白族服裝,頭飾上一縷紅色流蘇垂到肩頭。她説流蘇垂肩頭表示未婚,垂到耳邊表示訂婚待嫁,沒有流蘇的就是結婚的媳婦。還説這種習俗比漢族好,是未婚、已婚一目瞭然。楊金花純樸熱情、服務周到,普通話也講得好。導遊多次表示,有問題、有困難,必須儘量幫忙解決。她講起大理的風光、白族的習俗,滔滔不絕,顯得很自豪。大理是白族聚居地,南臨清澈的洱海,北依常年積雪的蒼山。大理古城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城內清泉水過街串巷,居民家家流水,户户養花。古塔、古碑、古寺廟遍佈四周。“上關花、下關風、洱海月、蒼山雪”構成了大理獨特的自然風光。楊金花還講了一段歷史故事,很是感人。在1300年前,唐玄宗兩次發兵二三十萬征討大理古國--南詔,結果幾乎全軍覆滅,屍體被當地人收葬於一座大冢中。此後每年清明節,白族同胞燒紙錢、祭品,祭祀流落異鄉的陰魂。
 
  戰爭是殘酷的,士兵是無辜的。白族同胞的義舉顯示了寬厚為懷、樂善好施的人道精神。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中也揭露了這場戰爭的殘酷性,此刻這個古城戰場早已不復存在,人們看到的是高樓聳立,大路暢通,白族三房一照壁的新型樓式民居一棟之後一棟,一派興旺景象。往來行人,店鋪商販都神態平和、舉止大方,年輕人的服飾也很時尚。我們在購物、問路中同他們交談時,都很隨和、自然。他們滿口流暢的普通話讓人感到親切、融洽,毫無地域和民族間的陌生感。
 
  講古比今,感慨不已。不由得默默吟起“五十六個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個民族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十多年來,透過旅遊休息,確實受益匪淺,不僅僅鍛鍊了身心,開闊了視野,而且好像走進了天然大課堂,得以放眼江河和山嶽,體會民情和風貌,見識歷史和現實,感受經濟和文化,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旅遊個人的心得體會範文3
 
  為學習借鑑台灣當地發展鄉村旅遊經驗,省旅遊局應台灣鄉村旅遊協會的邀請,組織“鄉遊台灣”交流團21人,於9月26日至10月3日,赴台灣考察鄉村旅遊發展情況。台灣發達而成熟的鄉村旅遊經驗,對促進我市鄉村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一、台灣鄉村旅遊發展的基本情況
 
  在台灣,鄉村旅遊一般稱為觀光農業或休閒農業。目前,台灣鄉村旅遊發展得如火如荼,共開放鄉村旅遊點(休閒農場)3700餘處,其中,有休閒農場1244家、民宿1856家、休閒農漁園區超過300處、觀光果園385處,台灣近幾年鄉村旅遊年接待量達4000多萬人次,既豐富了市民的生活,也給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鄉村旅遊的發展,使得台灣農村的土地大幅度增值,因為有很多遊客往來,農產品完全可以地產地銷。隨着大陸游客赴台個人遊的開放,台灣的休閒農場也吸引了眾多個人遊遊客前往參觀、體驗。據介紹,台灣的休閒農場的最大特點是注重遊客的動手體驗,遊客可以親手去農場裏採摘蔬菜、水果,增加了旅遊的趣味性。本次交流團重點考察了頭城農嘗池上米鄉休閒農業區、石棹民宿、阿里山茶區和大湖酒莊等景點,這些景點基本反映了目前台灣鄉村旅遊現狀。
 
  二、台灣鄉村旅遊發展背景
 
  台灣早期的經濟發展戰略,也是以農業為基礎,依靠農業的積累支持工業發展並帶動其他產業騰飛。隨着島內工業化、城市化不斷推進,台灣農業至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出現明顯的停滯、萎縮狀態,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迅速減少,並面臨諸多問題,如農業生產規模過孝農民收入偏低、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等。為了使農業走出困境,提高農民所得,台灣加快推進農業的產業升級、轉型,於是以旅遊觀光、休閒、體驗為主要特徵的鄉村旅遊在台灣逐步興起。
 
  20世紀70年代末,台灣開始出現通過開放成熟期的果園,使之成為既可讓遊客觀賞美景,又能讓遊客採摘、品嚐、購買新鮮水果的觀光農園。隨後,其他類型的農園如茶園、花園、牧嘗漁場相繼向遊客開放。80年代後期,觀光農園向內容更豐富的休閒農業發展。90年代初,由農户提供土地供市民參與耕種的市民農園開始在台北出現。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大地震,對鄉村民居破壞極大,台灣結合災後重建工程,採取資金補貼方式,大力發展民宿(農家樂)旅遊,這也是台灣發展鄉村旅遊的分水嶺。為了引導鄉村旅遊健康發展,1983年台灣制定了《發展觀光農業示範計劃》,1999年出台《休閒農業發展辦法》,2001年出台《民宿旅遊管理辦法》,使鄉村旅遊各項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和程序化。
 
  三、台灣鄉村旅遊景點種類
 
  目前台灣鄉村旅遊形式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是農業公園。指按照共同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農嘗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閒旅遊場所結合於一體的公園。如大湖酒莊,將草莓園景觀的觀賞,草莓的採摘、製品如草莓酒、草莓果汁、草莓冰淇淋、草莓大餐等,與草莓有關的品評、寫作、繪畫、攝影、體驗、競賽以及與季節、慶典等活動融為一體,形成以草莓為主體的系列旅遊產品,不僅提高了景區綜合競爭力,還成為吸引客源的一大亮點。
 
  二是教育農常是農業多元化發展後衍生出來的體系之一,是兼顧農業生產與教育功能的農業經營形態。如埔里台一生態教育休閒農園,面積50公頃,園內有龐大的蝴蝶園、昆蟲生態園、水上花園餐廳、花屋、光合廣嘗仙人掌生態區、押花生活館等休閒觀光區、生態區、體驗區、民宿區,可供遊客在休閒觀光、體驗中學習瞭解花卉、苗木、昆蟲等相關知識。同時,園區內還配套建設有民宿屋以及大、中、小型會議室,配套設施齊全,服務功能完善,是商務、休閒、度假的好場所。
 
  三是休閒農常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閒農業、種植區。農場內提供的休閒活動內容,一般包括田園風景觀賞、農業體驗、童玩活動、自然生態解説、垂釣等。如頭城農常頭城農場位於宜蘭縣頭城鎮更新路,倚山面海,面積約100公頃,其中約有50餘公頃是桂竹林,另外還種有馬拉巴栗、茶花、龍柏、楓香、山櫻等林木,農場內有平溪、桃子林溪以及當地人俗稱的“大溪”等三條溪流,農場內以農舍為主體民宅活動區則是農場的大本營,提供住宿餐飲,露營區和魚池也供遊客野營、野炊及垂釣。
 
  四是民宿農莊。民宿是台灣住宿業中的一種,我們內地稱為“農家樂”。台灣民宿有獨特的性質,比如獨特的建設造型和氣質、主人的親和力和精緻舒適的房間佈置,以及純粹田園式的居住環境,鄉村美味餐點,使其成為旅遊吸引力的重要指標。到台灣住民宿,是為了純粹體驗民宿而不是到該地區專門觀光。台灣民宿為遊客提供了與大自然對話的窗口,使久居都市的人們能夠在這裏接受大自然環境的洗禮、觀察自然景象、傾聽蛙鳴鳥唱。
 
  四、台灣發展鄉村旅遊的主要經驗
 
  一是政策大力支持。台灣為規範發展休閒農業,專門制定了《休閒農業輔導辦法》,經核准的休閒農場,在經營上享受優惠政策。
 
  二是佈局規劃合理。休閒農業是綜合利用當地資源,由農業延伸至服務業的新產業。台灣的農業資源主要分佈在西部沿海如彰化、雲林、台南、高雄、屏東等。台灣在發展休閒農業方面,一般由當地統一規劃,合理佈局,從而能夠更好地發展區域經濟。台灣主要規劃推動“一鄉鎮一休閒農業區”的發展模式,並充分利用森林資源,發展生態旅遊,籌建步行道,與民宿、觀光農園結合,進一步推進了農業產業轉型旅遊業。
 
  三是創新經營管理。首先,由協會或農會統一建設相關網站,方便遊客獲取信息。台灣的休閒農業網站,主要內容有:新聞發佈、景點介紹、遊區地圖、旅遊線路推薦、住宿餐飲服務、留言系統,乃至網上訂房、訂門票服務等內容。通過這些信息,遊客真是可以做到“足不出户,瞭如指掌”。其次,重視分工合作,強調同一地方的聯合。台灣遊相當一部分休閒農業已經實現了企業化,或是不同服務領域的分工合作,實現了觀光、休閒、體驗、教育、住宿、餐飲和娛樂的綜合發展。這比起許多所謂的鄉村旅遊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開展雷同的服務活動,有很大的進步,尤其是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經濟效益。第三,產品經營多樣化,有形產品與無形產品相結合。休閒農業能夠提供的產品,除了實物的產品,還有奇觀、氛圍、風景和主題等“情景消費”的產品,這也是休閒農業吸引眾多遊客眼球之處。
 
  五、幾點啟示
 
  一是與生態結合,順勢發展。在台灣考察10多個鄉村旅遊景點,幾乎沒有發現一處豪華建築,相關配套設施建設,較多的都利用現存的農業生產用房、棚舍等相關設施。設施配置兼顧農業生產和旅遊需要雙重功能,人為造景較少,但卻都經過精心設計,給人一種自然、樸質、整潔、衞生、花錢不多的感覺。遊人在景點就會產生一種置身於清新、安靜、優美環境之中的感受,體會到原生態的鄉村環境的震懾力和吸引力,這是鄉村旅遊生命力的真正所在。我市在發展鄉村旅遊過程中,應借鑑台灣的發展模式,避免過多的人為造作景觀。
 
  二是與農户結合,引導發展。台灣鄉村旅遊項目一般都有當地農民自己出資建設,很少有外來企業介入。但農民出資建設景點,一般都通過協會、農會及農民合作社組織進行。農民發展鄉村旅遊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拓展農業功能,爭取農業疊加效益,為農民增收致富服務。台灣鄉村旅遊協會理事長、暨南大學休閒管理系主任鄭建雄教授認為,無論是鄉村體驗,還是生態體驗,都是台灣發展鄉村旅遊的主題,但核心是為農業增收、為農民增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