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桃花源記讀後隨筆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5W

  桃花源記讀後隨筆

我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託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完美生活的嚮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餘年了。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讀後隨筆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閲讀。

桃花源記讀後隨筆

桃花源記讀後隨筆一

本文乃東晉名士、一代隱士陶淵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聞目睹東晉黑暗動盪的現實,憧憬着一個環境幽雅無戰火煩擾、平等、自由、安寧祥和的人間仙境。於是,借一位武陵漁人“忽逢桃花林”“欲窮其林”“從口入”“豁然開朗”,一個人間仙境就呈此刻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擔心從此外人會紛至沓來,打擾他們清靜、幸福的生活,臨別之餘,諄諄叮囑;可不曾想,漁人怎能按捺住內心的狂喜激動?口裏唯唯諾諾,但早已留心,一路細緻的留下記號,立馬回郡報告太守。太守一聽有這麼個好地方,立刻派人隨漁人前去,卻如墮迷宮,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這事立刻傳開了。一時間,全國各地人情振奮,人頭攢動,前來尋訪桃花源的人絡繹不絕,卻個個高興而來,失意而歸,根本就找不到所謂的桃林。南陽郡有一位名動天下的讀書人,名叫劉子驥,也聽説了這回事,心想:天降奇寶,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豈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於是躊躇滿志,想趕往桃花源。哪知這仙境如人間蒸發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劉公不甘心,潛心尋訪,但終究入境無門,鬱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這麼一處“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尋不着嗎?非也,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虛構的,當時何來這麼好的寶地?倒是現如今,如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於亂世中還有這番夢想,很難得。但這夢想,單靠你陶先生是“隱”不來的。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作結:期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記讀後隨筆二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資料並不知曉。只是對那完美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嚮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夢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託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完美生活的嚮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餘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願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之後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此刻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悦目,無限的嚮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由此產生的對夢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經過形象地描述,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活力,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終,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夢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歡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桃花源記讀後隨筆三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淵明選取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彷彿我已身處於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着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是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選取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期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那個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

但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但是是一個完美的幻想。

此刻的社會,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瞭解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片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醜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完美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人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此刻的我們,則就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讀後隨筆四

我最近重讀陶淵明的一首詩《桃花源記》:“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人生之塵在風中漫遊,經歷了磨難,已經不是原來的生命。這首詩,看起來平淡,其實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測,人人都會有體驗,尤其是在動盪不安的年代。有過漂泊曲折的經歷,生命已經非原來的樣子。這首詩,表達的是陶淵明當時的生活態度

這首詩悲涼沉鬱,但是最後四句,流傳最廣:“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卻頗有生趣。人生的曲折磨難,並沒有使詩人失去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歡樂,是和鄉親鄰里聚會飲酒,這是平凡世俗的樂趣,陶淵明在很多詩中作過描繪,譬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都是提醒人們,要及時行樂,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那麼,活着就趕緊做自己以為快樂的事情。

這樣的人生目標,對現代人來説,是不可思議的。但在陶淵明的時代,卻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記》正是對這種理想的生動描繪。

我想,現代人將這四句詩單列,作為一首惜時勵志的詩,其實也沒有違背陶淵明的本意。惜時,古今如一。勵志,內容發生了變化,以古人之詩,勵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

桃花源記讀後隨筆五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後,我的靈魂會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進那個人間仙境。那裏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有的只是歡樂和諧的生活。我經常幻想着那樣的人間仙境。

但這僅僅是幻想,當回過神來,就會有一種説不出的失落感,因為現實中的世界距離那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遠。

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明白了關愛森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我帶着弟弟到室外散步,我們沿着荷花塘走過,微風拂面,淡淡的荷葉清香中夾着柏油的氣味,原本令我心曠神怡的舒適感一掃而光。這時我想到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還存在,那麼還能夠聞到竹葉的清香呢。可是,此刻大部分的氣味都被塵土的氣息所代替了。當今,隨着科技的發展,工廠越來越多,排放的氣體嚴重污染了環境,還有各種車輛排放的尾氣,使原本就污染嚴重的環境雪上加霜,想起這些,心裏一陣遺憾。

夜幕如期降臨,我和弟弟沿着原路回到,弟弟突然停止了腳步,我問他:“你怎樣不走了呢,天快黑了。”他指着一隻打轉的鳥兒説:“姐姐你看,是小鳥,好可愛呀,也在做遊戲嗎?”我説:“可能是吧。”他想了一會兒,看着我説:“怎樣僅有一隻呢,其他小鳥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媽媽,找不到家了?晚上會害怕嗎?”應對他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觀望四周,那裏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之後為了造路、建房,竹林變成了柏油路與居民區,或許這隻鳥兒正如我弟弟所説的那樣失去了家園,無家可歸了。

晚上,我躺在牀上,弟弟的問題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園的何止是這一隻小鳥呢,有多少小動物無家可歸,有多少動物瀕臨滅絕或苦苦掙扎在生死邊緣,這都是人類所賜。

漸漸地我開始進入夢鄉,我彷彿變成了剛才所見到的那隻鳥兒,來到了一個人間仙境,這兒晴空萬里、山清水秀、我在這蔚藍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享受着陽光的温暖,往下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的氣候,在陽光的照耀下,花兒顯得分外鮮豔。那裏的生活十分和諧,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勞作,享受着勞動與大自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