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國小生《茶花女》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26K

國小生在讀完《茶花女》這本書後,是不是都有着自己的讀後感呢!那麼讀後感怎麼寫?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國小生《茶花女》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國小生《茶花女》讀後感範文

國小生《茶花女》讀後感範文

她,瑪格麗特,就像她手中的那朵嬌羞的茶花一樣,那麼純潔無暇。她是那麼出眾,使每一個男人都對她神魂顛倒。在臨終的時候,她堅持着用那雙瘦弱而顫抖的手,記錄了她在世上最後一刻的所想。合上《茶花女》,我腦海不停地翻騰着:當瑪格麗特為了不影響自己心愛的人的未來,即使心如刀絞,即使亞芒怎麼不捨,她最終還是毅然離開了愛人,做回那個上流社會的貴夫人。那是何等的艱難!

在金錢與愛情的交叉路口,也許有許多人選擇了前者,但也許選擇愛情的人會幸福無比。有人説:“只有有了生活的基本條件,才可能擁有觸手可及的幸福。”但當瑪格麗特拿出她那精緻的首飾盒時,眼裏沒有一絲留戀,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憧憬和生活的追求。我認為,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情感。如果沒有父母的疼愛,我們哪能如願以償地展翅翱翔?如果沒有朋友的關愛,我們哪能如此快樂地攻克難題?愛情亦是如此。不管世人用怎樣的眼光、用怎樣惡毒的言語來刺激瑪格麗特,她的心卻至死不渝地深深愛着亞芒。儘管亞芒誤解了她,揚言要報復的那一刻悲劇性的開始時,她是那麼痛苦,被自己心愛的人誤解但又不能解釋,那是多麼地苦不堪言!但瑪格麗特依然每天到交際場所“裝”成一個拋棄愛人、愛慕虛榮的壞女人,為的只是亞芒。這不得不令我折服!多麼偉大的愛情!

金錢與愛情中間,總得擁有一個放棄另一個。金錢能使人變得大方,能令許多人對自己唯唯諾諾;但愛情卻能使人愉快、開心地過每一天!

你是像平凡的人一樣,選擇了金錢放棄了愛情?還是像瑪格麗特一樣勇敢地追求自己夢寐以求的愛情,把金錢放在了第二位呢?

國小生《茶花女》讀後感範文

我希望病好的願望只是幻想罷了。我現在又卧牀不起了,渾身塗滿了藥膏,疼的火燒火燎。以前的千金之軀,如今恐怕是一文不值了!

我們前世一定是罪孽深重,要不就是我們死後要大富大貴,所以上帝才會讓我們這一生受盡贖罪的折磨和苦難的考驗。

——摘自《茶花女》第二十六章

相遇並可相知的一切遇見,都是我們已經在此之前做好了全部的積累,然後才會有那樣的理解與相知誕生。無論是書籍,電影,音樂,甚至是一個鮮活的動物或人類。

讀《茶花女》的過程比我預想的流暢。因為在剛剛開始閲讀的那十年裏,我討厭所有的中長篇故事以及名著(因為名著無一例外都很長)。衍生出的閲讀習慣就是極為偏愛雜文與詩詞,那就像一個午後在陽光裏眯起眼睛,恍惚的一瞬間做了一個夢,輕鬆而美好。

一直到這三四年,才發現,年齡和閲歷是一種神奇的成分,它能分解所有長篇故事裏最動人之處,之後讓它們成為你心靈上的一部分收穫,竟如此美妙。

讀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的時候,無論是壁爐前的擁抱還是阿爾芒的眼淚,包括阿爾芒對瑪格麗特的恨意,都讓我想起自己曾經的愛情和那個善良可愛的男子。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些人如《茶花女》中的普律當絲一樣,背靠現實的大山,講出所謂真誠的道理,規勸在愛情中忘記一切的年輕人。可是,這個世界如果只有現實,是不是就和生活中失去甜味一樣,或許並不影響什麼,但無論奶油還是糖果甚至是新鮮多汁的水果,都喪失了絕大部分的誘惑力。

愛情不能磨平坎坷,可是不幸卻可以成就愛情。

國小生《茶花女》讀後感範文

外國文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茶花女》,出版得特別。它沒有扉頁,整部書沒有半頁是空白的。翻開書的封面,第一頁就是正文,封面的背面(封裏或封二)就當扉頁,封底的反面(封底裏或封三)寫着出版情況,封底寫着作品和作者的大概情況,算是序了。這樣的出版特點似乎還第一次看到。

前日觀《茶花女》電影,以前也看了這本小説,感受頗多。其中男主角對於愛的理解,是一種崇高而偉大的愛,從而自己成為了很渺小的一種動物,誠如,紅樓夢中賈寶玉對於世間女子的態度

這種崇高而偉大的愛,是不能參雜一點一點沙子的,因而兩人總是經常發生一些不愉快,這種純潔毫無雜質的,在歐美的愛情小説裏面幾乎都有。令人奇怪的是,那時候的歐美對於有夫之婦的追求,不會遭到當時輿論的指責。

不像有些書那樣,光是序、跋或譯者序、作者序等等就用了十幾張甚至二三十張的篇幅,感覺累贅而煩悶。有些介紹或評價未嘗不可,但那宂長的賣弄簡直就是讓人受罪。就像參加那種拖泥帶水、枯燥乏味的馬拉松會議一樣的感覺。讀者是想看作品而不是去看作品研究分析或對作品褒貶評説的,更不是去領受什麼教導或尋求指點迷津的。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觀點,一種人有一種人的路,很不必引導和硬拉本屬於這條路上的人到你處於某種目的而希望公眾都該走的那條路上去,這往往是徒勞的,也是不現實的。何況,你自己可能已不想或根本就沒在那條路上。每個人所走的都是他該走的路,不論那是一條什麼樣的路,都是他的主觀與客觀元素經久協商後一致決定的,並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些人可以去指定而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