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心得體會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1W

    我們要努力學習和發揚功臣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團結一心,勵精圖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心得體會三篇,供大家參考。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心得體會三篇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心得體會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很榮幸能夠站在這兒與大家來一場思維的碰撞與融合。我將要的主題是“提高文化自信,構建家園”,如有不對的地方還望賜教。
 
隨着全球化的浪潮向我們襲來,之間的文化也漂洋過海,在一片片新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們閉關鎖國導致在近代的諸如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慘敗後,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封閉導致落後,落後就要。於是“救國圖存”的旗在全國打響,相繼出現的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無不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先進文化,舊中國迎來煥然一新的面貌也了它的進步性。也因此,不少人便一味地去吸納,不分,難道我國的文化就一定落後於嗎?
 
答案亦是否定的。我們民族具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它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走過的溝坎、歷經的磨折都要多。文化的先進與否,亦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所取捨,正如一堆反覆淘洗的泥沙,所沉澱下來的應是具有不竭的生命力、時代發展溯流的。因此,經過上千年的演變,民族文化所傳承下來的是其精華,是彌足珍貴的。身為流淌着華夏的血脈的龍的傳人,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來斷言別國文化就一定更先進呢?毋庸置疑,身為華夏子女,對本國文化的肯定和自信定當是不可或缺的,基於對民族文化的自信,我們的民族才得以砥礪前行,屹立界民族之林。
 
然而,近年來湧現的種種跡象卻令人甚感擔憂。“要到國外留學年才能升為教授”“某年月日我國又增添了大批留學生前往美國”……看似合乎常理的小事背後透露出的是對文化的不自信。學習先進文化、融會貫通固然重要,可曾想過我們一味地抬高,反過來貶低自己的源遠流長的文化又是存何呢?太漫長,無論如何也不能丟失了民族的本性,一走來,對民族文化的堅守與切莫拋棄。
 
若已堅定了文化自信,那麼構建家園便已邁出了一大步。我們無需像古代聖賢一樣飽讀詩書、周遊列國,但務必將身邊小事做好。正如孔子所説——“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姑且每天讀上幾頁好書,不求快,但求能其中的“道”。切勿不求甚解,藉此來消遣,能受到書中豐富思想的薰陶,潛移默化地,人的思想也會有所轉變,“無心插柳柳成蔭”,如此,一座大廈便靠逐年累月的積累矗立在心靈世界的。
 
堅定的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續的根本,歷來受國人青睞,身為當代青年,我們當自強不息,以文化自信為內核築起大廈,以此為基石來實現自身理想和目標,將走得更端直、更長遠。
 
最後祝諸位老師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祝同學們學業有成。
 
我的完畢,謝謝大家!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心得體會
 
中華文化,源遠流傳,中國的漢字擁有悠久的歷史,擁有它獨特的韻味。——題記
 
漢字不僅是文化符號,還是時間紐帶,讓我們的文明歷久彌新;是空間紐帶,讓我們口音各異卻能“千里共嬋娟”,它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最厚重的文化基石,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最珍貴的文化傳統,更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
 
一個漢字宛如中華文明的一部微歷史。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橫平豎直是風骨,撇捺飛揚皆血脈。隨意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中感受到李白那種積極向上,勇往直前,不畏困難的精神;從“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中體會到孟浩然懷才不遇,抑鬱憤懣的感情;從“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彷彿來到了一個白雪皚皚,放眼望去一片北國風光的世界。幾個看似平凡普通的漢字,組合在了一起竟形成如此優美的意境。
 
看盡塵世繁華,不忘漢字之本。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用鍵盤代替了寫字,在敲擊鍵盤的聲音中我們逐漸丟失了書寫漢字的優良傳統,以至於大多數人都提筆忘字,明明會寫這個字,拿起筆的瞬間卻不會寫了,這是多麼可悲又可怕的現象。漢字讓我學會了欣賞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體會到了漢字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享受和洗濯。所以我們要盡我們所能保護漢字,不要讓它永遠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讓我們呵護好傳統文化的薪火,努力傳承優秀文化精髓,凝聚起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打造持久而深沉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心得體會
 
談到中國,人們感歎中國的發展迅速。而談到中國文化,人們更是驚歎: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但現在中國文化又去哪裏了?
 
中國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有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明清時期的古典小説等,讀起來都令人回味無窮。
 
而隨着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們也變得越來越物質了,無止境的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而忽視了精神世界的提升。中國的國粹—京劇,已經漸漸被人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庸俗,不入流的通俗歌曲。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又有誰會注意在角落裏哭泣的中國文化呢?
 
隨着中外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大量外國商品、文化等湧入中國,出現了不少“崇洋媚外”的現象。現在人人都知道“聖誕節”“萬聖節”“情人節”。每到這個時候,大街小巷都會特別熱鬧,人人臉上都喜氣洋洋,但誰又能想到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重陽節”呢?很少很少。
 
許多外國人看到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深深地被吸引,不斷學習中國的文化,甚至還設立了“唐人街”和“孔子學院”,許多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學生都紛紛前來遊玩和學習,我們在感到高興和欣慰的同時,是不是該反思一下自己對待中國文化的態度呢?外國人都能體味到中國文化的獨到之處,為什麼我們就不去體味呢?
 
一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説,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過頭去,汲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智慧。
 
中國偉大的學者孔子、老子、莊子都世界聞名,國外的孔子學院更是相當熱門,可是現在的中國人誰又真正的瞭解孔子的儒學思想?誰又能掙得明白莊子的“逍遙遊”呢?
 
朋友們,談起心中沉睡的文化大門,中國文化會永遠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巍然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