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家》大學讀後感精選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7W

一篇優秀的讀後感,往往都是我們在認真思考書籍中的內容後寫下的,完成一篇讀後感能夠深化人們對書上故事的瞭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家》大學讀後感精選7篇,感謝您的參閲。

《家》大學讀後感精選7篇

《家》大學讀後感篇1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説起童年,我們想到的都是快樂的,幸福的。可在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筆下,他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裏,卻是一個悲慘的童年。

主人公阿列克賽的父親在他三歲時就死了,他只好寄居在外祖父家裏。當時他的兩個舅舅在鬧分家,和外祖父鬧不和,阿列克賽也被捲進去,天天遭打。他的生活是多麼悲慘啊!雪上加霜的是,在他十一歲時,母親也去世了。阿列克賽為了生計只好小小年紀就外出打工。開始,他去撿破爛。過了一段日子後,他又到鞋店工作。後來,他來到繪圖師家裏學畫畫。他是很認真的畫,好不容易要畫好了一幅畫,可那位脾氣怪怪的老婆子把畫撕了,還理直氣壯的説自家本領不外傳。阿列克賽就生活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淚流滿面。高爾基他家裏雖窮,可他那種努力謀生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高爾基生活的年代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之所以能成為一個著名的人,不就是因為這段艱苦的生活磨鍊着他,使他更堅強?我曾經也體驗過一次。我被叫到外公家住一個月,那裏是鄉下,我既然住那了,就要幹農活。可不巧,那時正值暑假,俗話説“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呀!我才幹一下就不行了,還中了暑,我就被送進了衞生室。可高爾基的生活條件比我差多了,如果我生活在那個年代該怎麼辦啊!

這本書讓我知道,悲慘的人生可以鍛鍊自己,使自己更堅強。

《家》大學讀後感篇2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圖書館中翻看到了南懷瑾先生著作的《原本大學微言》,隨意翻了幾下,立即被作者淵博的學識、綜羅大量的文史典故所吸引,愛不釋手。由於自己有收藏好書的習慣,所以回家立馬上網淘了一本,閒暇無事時好讀幾頁,思所得,察所失。

懷師對《大學》中的微言大義作了深刻的揭示,其中不乏給我們知識的樂趣和人生的啟悟。他以“經史互參”、“以史注經”的傳統治學方法,並結合儒、釋、道互相比較對照來解讀《大學》這一儒家的經典著作。以其充滿睿智、詼諧幽默的語言,旁徵博引,談古論今,深入淺出,讓我們能夠輕鬆地理解古人的學問和智慧。

?原本大學微言》我利用閒暇時間讀了已有好幾遍,書中對《大學》的內涵詳細的闡述與歷史史實相結合。讓我讀後對《大學》的內容有較全面的的認識與理解,的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書中內容博大精深,需要反覆閲讀,而且許多都需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慢慢體會、感悟。讀書最忌諱急躁,它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領悟。

?大學》的“三綱、七證、八目”,構成了儒家思想的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一個真正立心做學問的人,以畢生這精力去探求都不為過。

首先,談談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綱其實就是樹立一個人生目標。對於我們來説就是要在大學階段,通過不斷的學習知識和鑽研,學會為人的道理,然後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所領悟的道理傳之他人,為社會作出貢獻;直至做到最好。

在懷師的講述中,儒、釋、道通講,而恰恰是佛學中的“定靜”功夫來詮釋《大學》中的“定、靜、安、慮、得”。“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自天子以至庶民,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從書中感悟最多的就是這七證了,這是十分重要的準則,是對人的修養、思想的一種鍛鍊,是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的思維過程。接下來就是“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現在仍然停留在格物致知的層面上――“瞭解自己,明白事物的道理”,其實更多的仍是“格物”,很少試圖瞭解自己。讀着讀着,我就不經意的思考人生,思考人存在的意義。唯有思考,才能察自己得失,明白自己一天忙忙碌碌所謂何事。有時候,靜下來思考,可以讓自己走出迷茫,活的不是那麼漫無目的,而是覺得自己真正有所存在的意義。

這本書確實讓我收穫了許多。其實自己一直只顧着“格物”,想着怎樣才能學好知識,後來才發現自己連基本的“七證”都沒掌握,而且沒有“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樣的目標作為動力。從大師的深刻講解中,我才慢慢體會出了作學問最根本的道。

《家》大學讀後感篇3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義和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也是世界無產階級的寶貴財富。

本書描述了主人公懷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後。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從此喀山的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他無處棲身,與人共用一張牀板,在碼頭,雜貨店等四處做工。後來,因接觸大學生和祕密團體的成員以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也發生了變化。他閲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民主主義著作,甚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下,擺脱了自殺的精神危機。十年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看完這本書,不禁使我想起上高中以來所遇到的困境,無數的壓力使我的心情曾一度陷入焦慮中。無奈之下,只能硬着頭皮死撐着説:‘自己選的路,爬着也要走完’。現在想想,我的經歷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我們都是平凡人,而他卻能在那個不平凡的年代,表現的那般不平凡,他樹立了堅定的信念,他學會了正視自己,學習了他人之長,磨礪了不可摧毀的意志。

對未來,他有清晰的打算,對當下,他腳踏實地的勤奮學習;勤于思考;持之以恆。對過去,他無怨無悔,因為他曾全力以赴。面對艱難的生活,他在書中寫到:‘苦難的日子裏我變得更加堅強,我並不奢望他人的施捨,也不渴求偶然的好運降臨,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磨練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這個道理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的確如此,這本書讓我知道;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放棄就等於失去。

《家》大學讀後感篇4

暑假裏,我讀了《我的大學》這本書。它是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寫的。主要描寫他在喀山時期的活動與成長經歷。

書中講述了,高爾基16歲抱着上大學的願望,告別了年邁的外祖母,從下諾夫哥羅德來到了伏爾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地看到,嚴酷的現實生活使他上大學的美好願望頓時化為泡影,因為他必須直麪人生,必須首先為生存而受僱去幹活。於是他住“大雜院”,賣苦力,同流浪漢接觸,,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識界與思想界人士交往。喀山的貧民窟,窮街陋巷和輪船碼頭變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頭一所“社會大學”,他從此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裏,他經歷了精神發展的複雜道路,經受住了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對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從這本書可以看出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小市民習氣的深惡痛絕,對自由的熱烈追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困難與不如意。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家》大學讀後感篇5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是著名的作家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寫了作者的成長經歷。

這本書主要講了:高爾基幼年喪父後,跟隨母親來到外祖父家居住。他在11歲時母親也去世了,隨後,外祖父破產,高爾基被迫走向人間,獨立謀生。期間他曾當過鞋店裏的夥計,在輪船上當過洗碗工,也當過小傭人……在人間的時候,他受盡屈辱、飽嘗辛酸,不過,有付出就會有回報,最終,他當上了著名的作家。

讀完了這本書,我知道高爾基的童年時悲慘的,因為在我們享受父愛時,他卻只能享受母愛,當我們享受母愛時,他卻只能自食其力、獨立謀生,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家》大學讀後感篇6

當初看上這本書,吸引我的,是它頁面的這句話:風靡歐美白領階層,紐約時報“新時代都市人消除浮躁必讀經典”。當時我就想,都市人的浮躁確實是個嚴重的問題。儘管自己還是一個學生,可是素質和修養的提高是可以引導一個人的生活態度的。所以,我婷下了腳步,翻開頁面看了一下。感觸很深,就決定,為自己的書櫃增添一味書香。。

正如,書本所反問的那樣:現在的我們大多覺得很累,不堪重負。為什麼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更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

因為,我們以犧牲自我為代價,其結果卻是陷於世俗的泥淖而無所自拔,追逐虛榮與物質而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那我們因該則呢麼做嗯?

答案:想得開,放得下,不糾結,不浮躁。學會放下煩惱與壓力,收穫一顆淡定的平常心。

是的,就個人而言,裏面的相當一些句子,給我的震撼是很大的。比如説:男人的帥不在臉蛋,而在歲月積澱下來的睿智與淡定。這是楊瀾的話,也是我的感慨。一直覺得,30歲的男人慢慢成熟,開始在很多事上,變得淡定。於是乎,這時候的男人是吸引人的。所以,對於很多長輩,或者是説老一輩的話,我比較喜歡聽,因為他們經歷了世俗的洗禮之後,沉澱下了人生的精髓。如那句話而言:中年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待到老來時,看山又是山了,看水又是水了。這就是淡定了。

我沒有在很小時就接受很好的學習,修養很深,為人淡定,畢竟,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我砰然心動,而名利皆是我所欲,讓我做到心如止水,談何容易?可是,至少,我不要迷失了自己。我們大學生可以追逐目標,但不能急功近利。遇到挫折,不能輕易氣餒。只有不氣餒,從容不迫地奔向目標——積極主動,便與夢想更近一步。説到這,我就想起自己之前,也許是少不更事。也缺乏正確的引導。很多事就這樣放棄了。現在想來,年輕時的願望,目標,流失在歲月的夢裏。可如今不一樣了。大學生了,淡定的心態,清晰的目標。我的生活和未來應該由我來主宰。

想來自己之前一直不淡定,很多事情容易生自己的氣,原因就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書中有這麼幾句話,我很感慨:“現在的大學生也是如此,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更不瞭解自己真正想做什麼。一開始是雄心勃勃,有很多夢想;但是,若在30歲之後依然一事無成,就會變得沮喪、頹廢,甚至對生活漠不關心。”這段話,對我們大學生而言,無疑使很好的警醒。對生活漠不關心了,何來淡定的心態嗯。

事實上,這本書屬於心理學。它很好的打開了我的心結。

我懂了,不生氣,逆勢勝出就靠好心態。

我懂了,放寬心,別讓壞情緒搞垮未來。

我懂了,不氣餒,從容不迫奔向目標。

我明白,別悲觀,成功就在當下。

我明白,不衝動,理智是最好的選擇。

我明白,生活中,脾氣走了,福氣才能來。

於是,淡定是一門藝術了。互動良好,可以讓人人都變得淡定。放寬心,在細節處管好脾氣,學會淡定地處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當然的,為人處事如此,可以活得更快樂,感情也是如此——-淡定的愛築就幸福。所以,少生氣,對生活多帶一點感激,讓生活充實,讓生命健康。

《家》大學讀後感篇7

有那麼一種情感,讓人願意為之赴湯蹈火,甚至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這種情感就是親情。而巴爾扎克筆下的高老頭,則是這種情感的不幸犧牲品。

很多人都説高老頭的父愛是畸形的,變態的。但是在我看來,他只是愛女兒愛得太深了而已。他給女兒們添置漂亮的衣服,豪華的馬車,聘請最好的家庭教師,都是出於一個父親對孩子無私的奉獻而已,實在不能説他的動機有什麼問題。他不過是以他認為好的方式,來為女兒們提供最周全的保護罷了。

可是,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付出都有回報的。高老頭無私的愛,換來的卻是女兒們無情的對待。當我看到高老頭自豪地説他每天都要走到大街上,為的是偷偷地看女兒坐着馬車經過的時候,我只覺得心裏一股無名火騰騰地直往上冒:女兒去探望父親本是基本的義務,現在作為女兒的不但沒有盡到這個義務,而且還要父親“偷偷地”才能匆匆地瞥一眼女兒的容顏!這都是什麼世道!難道女兒的心是石頭打造的嗎?難道她們對父親多年來的付出就沒有半點的感激之情嗎?羊羔還會跪哺,烏鴉還會反哺。把一個生你愛你的親人拋諸腦後,這種行為,根本就連動物都不如!

不過,兩個女兒倒不是完全不來探望高老頭的。當她們需要用錢的時候,她們就會想起在破舊的伏蓋公寓裏還住着她們的父親,或者説是住着一位人肉取款機。只有在這個時候,她們才會來公寓裏跟高老頭聊一聊天,編造一些甜言蜜語來哄騙一心為她們的父親,最後亮出她們真正的目的——向高老頭伸手要錢。可是可憐的老人,始終沉迷於這些虛假的父慈女孝的假象裏,然後心甘情願地任憑女兒榨取他本來就不豐厚的財產。高老頭心裏並不是不清楚這一點,只是他一直在自欺欺人罷了。直到生命的最後,他才喊出了藏在心底的話:兩個女兒只愛她們自己,她們根本就沒有愛過她們的父親。

説到高老頭的死,這是最讓我揪心的一段。巴爾扎克在這最後的場景裏下了濃重的筆墨,字裏行間都顯示出一個將死的人的絕望與無助。眼睛掃過一行行的文字,我似乎就站在伏蓋公寓高老頭那個破舊的房間裏:壁爐裏的火早就已經滅了,空氣中飄着陰冷的濕氣。不遠處的窄牀上躺着一具奄奄一息的軀體,正在與死神作最後的拉鋸戰。陪在這位垂死的老人身邊的,只是兩個與他非親非故的窮大學生。果然是要到最後關頭才能看到一個人的真心啊。平時説着有多孝順的女兒們現在哪兒去了呢?恐怕是作為伯爵夫人和銀行家妻子在別人家的舞會上熠熠生輝吧。可憐高老頭為她們傾盡了最後一分錢,到頭來只落得一個無兒送終的下場。更令人氣憤的是,在高老頭死後,他的女兒跟女婿,不但沒有來瞻仰他的遺體,甚至連他的喪事也不操辦,最後只有拉斯蒂涅出錢為他購置了一份薄板棺材。一個伯爵夫人和銀行家夫人的父親,最後的結局竟然如此不濟,深刻地諷刺了那些衣冠楚楚的有頭有臉的所謂大人物,他們連做人的基本良心都沒有。

發生左高老頭身上的事是一個徹底的悲劇,但是造成這樣的結果只能怪罪於他對女兒過分的溺愛。雖然巴爾扎克寫的是虛構的故事,但也值得我們,特別是那些把孩子當作國王去侍奉的父母們借鑑。真正的愛並不是建立於無條件的滿足上的,如果堅持這樣下去,也許高老頭的悲劇,將會在不久之後在我們身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