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名著《中國人的精神》的心得體會範文多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4W

在《中國人的精神》中,作者在突出中國文明價值的同時,也揭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對比了東西方的品質差異。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精選名著《中國人的精神》的心得體會範文多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精選名著《中國人的精神》的心得體會範文多篇

 

有關閲讀《中國人的精神》的心得體會1

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呢?中國人的精神與西方人的精神有什麼不同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閲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讀了之後,受益匪淺。

讀了此書,不得不佩服辜鴻銘先生的文化修養,於是我上網搜了有關他的資料。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説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

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辜鴻銘先生用他對中國的理解,向世界宣揚了儒家思想,闡述了他眼中的中國人。

“中國的人性類型給你的整個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文雅。”這是辜老對中國人性格的描述,他還引用了一個例子,他曾在某個地方讀到一位在兩個國家都住過的外國朋友的評論説,作為外國人,在日本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討厭日本人,而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喜歡中國人。不知道對日本人的這種評價是否真實。但他認為但凡在中國生活過的人都會像他一樣贊同對中國人的評價。相對西方人的張揚,追求個性,我們中國人更多傾向於中庸之道,温文儒雅,彬彬有禮,給人一種不温不火之感,親切而沒有距離感。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人影響深遠,但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沖擊,中國傳統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風愈烈。西方節日,情人節,聖誕節氣氛十足,重陽節,中秋節,元宵節卻越來越冷清,我們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穿的是“破”褲子,哼着大多數中國人聽不懂的rap。

我國當前社會,無論是學校的教育,還是社會的教育,都淡化了傳統文化的學習。從國小一直到大學,英語教育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在大學裏英語成了必修課,英語學分佔的比列也比較重,考四六級更被我們大學生視為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我們的《現代漢語》、《大學語文》在很多的學校都處於選修課的地位,有的學校甚至連這樣的選修課都沒有。這些現象很值得我們反思。

辜老的書對中國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闢,然而,有一些觀點我是不太認同的。他贊同忠君思想,他贊同納妾制,用茶壺和茶杯生動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關係。時代不斷進步發展,我們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現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時代進步的體現,新時代的女性不應該像古代女人一樣將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應該擁有自己的事業,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為社會做貢獻。

有關閲讀《中國人的精神》的心得體會2

“平靜而受到庇佑的心態能夠讓我們認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國人的精神。”這句話是辜鴻銘這本《中國人的精神》裏最想闡明的一個觀點,也便是這本書裏論述的主題。

選擇一本書就猶如選擇去了解一種思想,選擇這本書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麼是中國人的精神,想知道要從什麼方面來談這個何其廣泛的“精神”二字。其次的原因也便是這位偉大的學者—辜鴻銘給我的影響,他精通九個國家的語言,獲得了13個博士學位,還翻譯很多的古文經典到國外,在這麼優秀的一個人筆下會説出哪些不一樣的話語呢?

或許是看的書太少,思想很淺薄,不得不説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語言理解都有點問題的感覺,所以看的有點吃力。看這本書應該要把自己置身於寫作品的那個年代裏,否則會很有意見分歧,至少在我看來如此。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在晚清以來,中國的形象被嚴重扭曲,於是1915年被稱為“老怪物”的辜鴻銘先生就用英文寫成了《中國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筆維護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

知道這個寫作背景也就不難理解他把中國人描繪的過於美好了,他在書中寫道:“中國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説明,是當他過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時,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這是中世紀的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沒有的”,這些過於美好在今天看來就有點自欺欺人的感覺,因為我不知道我們真的這樣美好嗎,我有點懷疑。辜老先生還認為孔子為中國人民做的最偉大的事情是他賦予了他們一個真正的國家觀念—這是一個國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恆的、絕對的基礎,而且藉此,他使這一觀念形成了一種信仰—國家宗教。其實我不是很懂這句話,類似這樣的有很多,所以看這本書有點艱澀。

或許是新時代下思想的轉變,身為女子我也就很不同意書中講述的在中國,是由於妻子的無私和責任感,允許中國的男人們擁有侍女或妾,我認為一夫多妻是一種時代的烙印,也是一種制度的畸形,三從四德束縛了女子,許多的緣由致使現在的男女依舊不平等。思想產生碰撞才會真正懂得一些東西,講述了諸多碰撞,但整本書還是很富有哲學色彩,值得一讀的。這本書在討論“精神”二字時着重講述的是中國人生存的精神支柱,精神是一種微妙而靈敏的平衡,也好似一種信仰。瞭解自己的不足也不妄自菲薄這便是整本書透露的一種思想,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本書無疑是轟動西方的大作,極大的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

有關閲讀《中國人的精神》的心得體會3

在黨校學習推薦的閲讀書目中,《中國人的精神》一書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不為別的,就因為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瞭解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華民族的精神,歷史偉人對我們民族精神的評價與分析極其重要,通過對其學習和認識,我們不僅能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狀態有所瞭解,還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對一個民族發展的影響。

自從看了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這本享譽度很高的著作,書裏他提及到的幾個地方讓我印象很深刻,感觸很深刻。對於裏面的一些觀點,有些是表示贊同的,但有些是覺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節裏,辜先生寫到的“在中國,一個人不覺得需要用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因為他確信每個人都認識到公正和正義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個人都認為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這句話高度的褒揚了中國人民由古至今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與此同時,他也把中國人的精神與西方的傳統文化做了對比,寫出了自己對此的看法,我很是贊同。

他認為,西方人相信傳統“性惡”的理論,進而懼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去進行約束,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去供養牧師,軍隊等,更是對人本身造成了強大的約束,這種約束進而促使人走向極端,延伸到國家機器上就形成軍國主義。我想,這也是對20世紀初的列強覬覦中國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國主義歷史上發動那麼多災難性戰爭的一大原因。

但是中國則不一樣,中國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約束,進而延伸到其最高的義務,即忠誠的義務。中國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過牧師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維持國家秩序。

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條法則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愛的法則是愛父母,正義的法則是忠誠,忠君。於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既具有博學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華精神是源遠流長,不可磨滅的。

作者另一個關於儒學的觀點也十分鮮明。他認為,儒學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們不再需要宗教。對此,作者將儒學中的“仁”“孝”“禮”“愛”分別與西方宗教中的思想進行對比,並引用了《論語》《中庸》中的大量觀點和西方宗教和哲學家的言論進行比較,得出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軍隊來維護國家秩序的結論。

需要提出的是,這或許是針對作者當代的社會環境和實際情況作出的對比與結論,但到現代,我個人不很是贊同這一觀點,因為我們也有軍隊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約束。西方的宗教對於一些國民來説,起碼是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説可能只是作為一種信仰,他們信仰了宗教會使他們心理感受好一點,或者這僅僅只是一種傳統,而並不因為他們的道德過不去才出現這樣的情況。

相反,有中國著名作家指出,中國之所以出現那麼多的食品安全,生產安全,,恰恰因為中國人缺少了信仰。

誠然,我們需要堅持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來思考問題。或者説,在辜老先生的那個年代,社會情況確切如老先生所説那樣,但我們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裏上有偏心於自己祖國的愛國情愫,甚至有對西方某些地方不滿而將其誇大甚至將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現的問題的情況。

總而言之,從《中國人的精神》一書裏面,我得到的東西還是不少的,從中我可以瞭解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以及對待西方的態度

但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辯證的分析與思考,中華民族要更好的發展,就需要兼容幷包,需要客觀的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這才能讓我們的民族精神永葆活力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