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楷模心得體會模板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9W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感受,我們完成心得體會的時候務必要緊扣主題,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楷模心得體會模板6篇,供大家參考。

楷模心得體會模板6篇

楷模心得體會篇1

1995年以後,張桂梅離開大理喜洲,隻身來到麗江華坪。初來乍到,她便放棄了進入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的機會,而是選擇了中心中學,承擔了4個畢業班的政治教學工作,畢業班的女生工作,此外還協助學校搞文藝工作。在工作中,她盡職盡責,奉獻了所有精力。

1997年8月,民中分設成立正在住院做手術的張老師得知民中學生最窮,生源素質最差,經費最緊張,又看到民中校舍最破陋、設備最差時,她又主動要求調到民中工作,抓學生學習、管學生日常都親歷親為,一步步推動着教育工作的發展。在她的努力下民中的教育成果不斷湧現。

1999年2月,華坪縣教育局黨委和中共華坪縣委分別發出通知;號召全縣教職工和全縣人民向她學習,縣委還授予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優秀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並獎給她1000元,但張桂梅把1000元獎金當場就捐給了縣慈善機構。

説到慈善,張桂梅這一生幾乎都與慈善事業掛鈎。在民中的教育工作中,女生很少,張桂梅意識到,提高山區女孩的素質,至少可以改變三代人。由此,她便萌生了籌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從2002年起她便開始為這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四處奔波。

2007年,張桂梅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張桂梅和她籌建免費女高的想法逐漸被更多人知道。麗江市和華坪縣各拿出100萬元,幫助張桂梅辦校。2008年8月,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建成。

張桂梅表示,學校能辦起來並走到今天,離不開黨和政府作堅強後盾。華坪女高的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均由縣財政保障,學校建設由教育局負責。教學樓牆上,掛滿了密密麻麻的捐款人姓名。大家的關心和幫助,她都記在心裏。

為了留住學生,家訪成了很重要的工作。辦校10多年來,張桂梅走了11萬公里家訪路,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中。山區偏遠、山路艱辛,很多學生的家只能靠步行達到,連爬山過去都得好幾個小時。

在她的帶動下,10多年來,華坪女高以自身獨有的特色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斷髮展成長。張桂梅也非常注重新材視角,不斷摸索出貧困山區學生教育的規律;把育人當作教育的前提和目標,走到學生心裏;她通過家訪瞭解孩子的家庭,竭力改變教育背後的貧困。“山裏的學生太窮太苦了,又那麼善良懂事,我想幫幫她們。”正是秉承着一顆仁愛之心,張桂梅“讓教育走得更深更遠”。

楷模心得體會篇2

30多年來,計算機軟件專業畢業的潘東昇是大家公認的技術型人才、專家型幹部

早在2000年,潘東昇憑藉在計算機領域的豐富經驗,成為“數字福建”專家委員會19名成員之一,也是福建公安的唯一代表。

在福州工作時,他推動建成福州公共安全雲平台、智慧公安聯合創新中心、鯤鵬生態公安實驗室等一系列城市信息化項目,多項改革成果在全省、全國推廣。

在福州市公安局局警務保障處處長卞晨勇眼裏,潘東昇對安保工作“要求之嚴格、排查問題之精細,達到了一種極致”。

每場安保活動,潘東昇必到現場,每個點都要“踩”一下,每項安保措施都現場研究,用他的話説“安保工作是一失萬無”。

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峯會安保前夕,潘東昇到峯會舉辦地點海峽會展中心仔細轉了一圈後,突然提出一個讓安保人員“措手不及”的關鍵問題:下午三四點鐘時,太陽光線直射導致人臉識別的圖像曝光率過高,會不會影響識別通過率?應再做仔細測試

安保專班對峯會的預估人流規模是每天5萬人左右。潘東昇説,“福州市民對參加首屆數字峯會的興致很高,5萬人的預估規模太少,要按照10萬人左右的預估規模製定完善預案,防止現場出現人員擁堵情況。”

“在他的指導下,我們連夜加班加點進行測試,改進系統算法,及時堵住了安保工作的漏洞,首屆數字峯會的參觀人數最高峯時確實達到了一天10萬人左右的流量。”卞晨勇説。

潘東昇犧牲後,不少民警遇到技術難題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潘東昇,總是不自覺地拿起手機打他的電話,然而,電話已無人接聽……

楷模心得體會篇3

學習張桂梅同志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她為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餘萬公里。她長期拖着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她不遺餘力踐行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用實際行動鋪就貧困學子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圓夢之路。多年來她一直住在學生宿舍,和孩子們吃住在一起,陪伴學生學習生活。她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人民教師潛心育人的敬業精神和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

學習張桂梅同志執着奮鬥、無私奉獻的至誠情懷。她心懷大我,對自己近乎苛刻的節儉,卻把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款100多萬元全部投入到貧困山區教育中。長期義務兼任華坪福利院院長,多方奔走籌集善款,20年來含辛茹苦養育136名孤兒,被孩子們親切稱呼為“媽媽”。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貧困山區的教育和福利事業,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人民教師以德施教的仁愛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師者大愛。

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永遠忠誠於黨和人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爭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自覺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和使命,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珍視教師職業榮譽和肩負的職責使命,始終保持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將滿腔熱忱獻給黨和人民教育事業。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積極投身教育扶貧,幫助貧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努力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貢獻力量。

各級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精心部署、認真組織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的活動,要將學習活動與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相結合,與慶祝第36個教師節相結合,通過組織專題學習、集中研討、座談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及報刊、展板櫥窗等宣傳陣地,線上線下和校內校外聯動,迅速掀起學習張桂梅同志的熱潮。

要把學習活動同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引導和教育師生家國情懷,要深入宣傳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大力弘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赤誠情懷,進一步激勵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為決戰脱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

楷模心得體會篇4

張桂梅,1977年6月,河匯村村民。在丈夫慘遇車禍身亡後,面對年幼的孩子和年邁多病的公婆,她斷然拒絕“好心人”讓其改嫁的勸説。最後,簽訂以“為公婆養老送終”為提前的入贅協議,招夫上門共同孝敬公婆,擔當養老撫幼責任,樹立了尊老敬老的典範。

擺脱喪夫之痛,以單薄的雙肩毅然挑起生活重擔

張桂梅出生於木石鎮儉莊村一個普通農村家庭,雖然家裏經濟並不富裕,但卻是一個忠孝之家,父母的言傳身教讓她知道了什麼是忠孝仁愛。

2002年,心地善良的張桂梅嫁到了河匯村,可就在2007年春,一場意想不到的車禍,不僅帶走了丈夫年輕的生命。巨大的悲痛讓她痛不欲生,一度喪失生活信心,但是看着風燭殘年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她頓時清醒過來——“絕不能讓喪失獨子的公婆整日以淚洗面,無依無靠,即使命運拋給我千斤重擔,我也要勇敢地肩負起身為兒媳和母親的責任。”。

於是,張桂梅掩蓋住心內的痛楚,每天早出晚歸外出工作,回家後悉心照料公婆和兒子,田間地頭更是經常看到她獨孤的身影。為了不讓公婆看出她的疼痛和艱辛,張桂梅總是面帶笑容,於是歡聲笑語再次回到這個不幸福的家庭。

簽訂“入贅協議”,堅決為老人養老送終膝下盡孝

女人能頂半天,可是整個頂下來,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氣,生活十分艱辛。張桂梅的公婆看在眼裏疼在心裏,自己卻又幫不上什麼忙,心裏十分着急,於是就勸她早日改嫁。可張桂梅死不同意。善良的她想到自己改嫁可以帶着孩子走,但誰願意接受兩個不沾親不帶故的老人呢?如今公婆膝下已沒有兒子,4個女兒又遠嫁外地,誰來照顧他們呢?兩老都已經高齡,身體均不好,婆婆王傳美有嚴重的氣管炎,公公張茂春腿腳不好,她實在是不忍心改嫁。

“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把這個擔子扛起來,這是我應該替丈夫承擔的責任。”張桂梅堅定地説。可婆婆王傳美看着不忍心,一再勸她:“梅子改嫁吧,你這麼年輕,不要因為我們拖累了你,我們不會埋怨你的。”婆婆的一席話讓張桂梅淚如雨下,“娘,不要再説了,就是改嫁我也要帶着你們。”

最後,在大家的勸説下張桂梅同意改嫁,但是她有個前提,就是必須招夫入贅前夫家中,一起伺候兩位老人,否則她終生不嫁。她的這一要求在整個村子傳開來,很多適婚男人聽説後打了退堂鼓,然而還是有人被她這份執着的孝心打動了。忠厚老實的劉信聽説她的故事後深為感動,他認為張桂梅提的要求恰恰説明她很孝順,有責任心,於是拍着胸脯答應了。就這樣,又一個家庭組成了,婚後,一家五口住在一起。在照公婆的同時,對新的公婆張桂梅同樣照顧得很周到。劉信父母深明大義,也非常理解兒媳婦和劉信,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又恢復了恬靜幸福。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盡心盡孝感動鄉鄰

在張桂梅家中,剛剛過世的婆婆王傳美生前,説起張桂梅和劉信,老人總是讚不絕口:“他們對我們真的很好,雖然不是親生的,但比親生的還好。”婆婆去世前,每日早晨,張桂梅即便再忙,也會給婆婆梳頭,下午回來再晚,也會給老人捶捶肩膀揉揉腿。劉信每晚也會端着酒和菜到老人的房間,與老人邊喝酒邊聊天,排解他們心中的孤獨。

可前不久,又一場突來的災難再次考驗着這個歷經風雨的家庭。劉信唯一的兄弟也因車禍不幸遇難,留下父母和孩子。面對兩邊都需要照顧的老人和孩子,張桂梅和劉信誰都沒有撇下,為照顧兩邊的老人,他們經常奔波于山亭和滕州之間。目前,張桂梅和劉信的言傳身教,讓他們兩個幼小的孩子也有了遠遠超過自身年齡的責任和擔擋,不僅學會了料理家務,更學會了如何照顧老人,如何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做一個好人。

“她對婆婆非常孝順,我們村裏人都很佩服她。”熟悉張桂梅的河匯村村民於媜説,張桂梅逛街時看到好東西,首先想到給公婆買,每到過年,她都要給公婆買新衣,到了老人的生日,她還要做一大桌菜,一家人熱熱鬧鬧地聚一聚。

在這個不是靠血緣關係維繫的家庭裏,他們勝似親人,其樂融融。如今,劉信到城區務工養家,張桂梅婚生了一個兒子後,重組的一家人在經歷風雨之後,又恢復到往日的幸福和甜密。“百善孝為先”張桂梅雖然簽訂的僅是一張明確責任義務的協議,但它卻有力表達了張桂梅孝敬公婆的決心,傳承和昇華了數千年中華孝道。

楷模心得體會篇5

吳蓉瑾擔任了盧灣一中心國小校領導後,要面對的學生從幾十名變成了上千名。為了做到大規模因材施教,20__年起,吳蓉瑾組織教師和技術團隊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學校通過記錄學生答題時間、正確率等信息為每一個孩子建立數據庫,老師們通過解讀研究這些數據,提煉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找準每名學生的問題癥結。

在盧灣一中心國小,學生們上課的狀態能通過動作捕捉加上數據分析反饋給老師。上課鈴響後,學生們登錄教學平台,老師就可以通過學生的虛擬頭像變色程度來判斷學生的準備情況;學生在平台上選擇適合自己的難度級別,老師會提供個別化指導;學生用“電子筆”在特定的本子上書寫,老師能清晰看到孩子的書寫習慣、思考路徑。不少學生從這一創新的“雲課堂”中獲益匪淺。

一名四年級男學生平時聰明活潑,課堂表現也很積極,可考試成績總是不盡如人意。吳蓉瑾和其他老師分析了他的筆記,發現他做題目會出現“大段大段的停頓”,這是思想開小差所致。吳蓉瑾便鼓勵這名學生通過練習射擊提高注意力。經過一學期射擊訓練,這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有了極大改善,期末考試成績明顯進步。

“這就好比我們把每一個孩子都放在一個籃子裏,把所有有關數據擱進去,為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提供支撐。”吳蓉瑾還帶領“雲團隊”開發了多個“雲系列”產品,“雲手表”“雲廚房”“雲劇場”“雲隨行”等均申報了專利。

楷模心得體會篇6

2019年8月22日,潘東昇同志在福州閩侯縣荊溪鎮桃田村龍山會議紀念館參加支部主題黨日活動時,在留言簿上鄭重地寫上一句話:“永葆對黨的無限忠誠!”這既是他對福州公安隊伍的深情寄語,更是他一生的執着信念和動力源泉。

不管在什麼崗位、擔任什麼職務,潘東昇始終保持着昂揚向上的革命激情、頑強拼搏的戰鬥作風,在危急關頭敢打敢拼、毫不退縮,在原則面前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以實際行動展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高尚品質。

“每逢突發事件、重大案件等急難險重任務,潘局都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組織指揮,無畏艱險,示範引領、攻堅克難,直至生命最後一刻還奮戰在疫情防控、重大安保工作一線。”潘東昇的同事這樣評價他。

2016年5月8日凌晨5時許,由於連日暴雨,福建三明市泰寧縣池潭村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近10萬立方米的土石傾瀉而下,瞬間將一個水電站的施工棚和數十名工人掩埋。當時潘東昇任三明市公安局局長。“凌晨五點半,潘局接到警情,立即奔赴事發現場。”三明市公安局特警支隊政委羅志懷回憶説,“當時外面電閃雷鳴、暴雨如注,路兩旁不時有塌方和山體滑坡,潘東昇帶隊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事故現場,迅速進入工作狀態,指揮現場秩序維護,組織搶險救援。”

在救援的5天4夜裏,潘東昇與救援人員、參戰民警並肩戰鬥。在沒過膝蓋深的泥漿中,他跑前跑後,沾滿了泥漿與汗水的衣服濕了又幹、幹了又濕。山區的深夜尤其陰冷,雨停了又下,而他唯一能夠禦寒的,只有一件破舊的雨衣。潘東昇的言行感染着現場每一名救援人員,也帶動了救援工作有序開展,得到國務院工作組和公安部的高度肯定。

從泰寧泥石流的搶險救災中心,到福州抗擊“尼伯特”颱風的救援一線,再到福州台江排尾重大火災現場……危急時刻,潘東昇總是衝鋒在前、無畏艱險,給民警和羣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工作上,他是拼命三郎。”福州市公安局二級警務專員黃作璋告訴記者,2018年6月26日,潘東昇做了肺部手術,術後第七天他就出現在市局的警情分析會上。

民警們都説,潘東昇是累倒的。“潘局犧牲前一週,就像陀螺一樣忙個不停。”福州市公安局辦公室民警張雲説,“9月18日是潘東昇的生日,當天凌晨2點,他還在指揮核查一起涉疫警情。隨後幾天,安排部署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景區和非景區景點安全整治、中秋節安保,奔赴基層一線慰問節日堅守崗位的民警,前往核酸檢測點看望醫護人員,數次到海峽會展中心指導檢查安保事項,潘局就沒停下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