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上藝術課心得體會模板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99W

一篇優質的心得是能夠讓別人知道我們的價值觀和對待工作生活的態度的,想要寫好一篇優秀的心得是需要時間思考的,文筆巴巴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上藝術課心得體會模板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上藝術課心得體會模板8篇

上藝術課心得體會篇1

通過學習《課堂教學藝術》的培訓,我獲益良多,從這個培訓學習中讓我知道了如何讓自己的課堂教學富有藝術感,也學習了應該從哪些方面來着手提高課堂教學藝術。當然,這一個培訓學習也讓我自己進行了反思,在平日的課堂教學中,我自己有哪些不足之處,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哪些,等等方面,都是需要鞭策我自己學習進步的動力。以下是我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所思所想:

一、精彩的開始是一節課成功的奠基石。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首先要有一個精彩的開頭,而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課堂導入。課堂導入不僅是一節課的序幕,揭示本節課我們所需要學習的內容,也是抓住學生胃口的“頭菜”。如何吸引學生來進入我們的課堂,怎樣激發學生的興趣來投入參與課堂,這都是我們在設計課堂導入需要着重思考的地方。自然流暢、富有吸引力、直切主題、生動有趣,這都是課堂導入的藝術魅力所在。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可以採取設置一定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所預設的環境中來順其自然進入課堂教學;也可以採取設置疑問的方法,給學生留下懸念和思考,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教學;還可以通過一些活動比賽來引導學生,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情緒下走進課堂教學……這些都是成功的課堂教學藝術,而這些成功的課堂導入需要我們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情來因地制宜,制定相適宜的課堂導入方案。

二、精彩的提問是一節課成功的催化劑。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此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需要引導學生自主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課堂上的提問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全面多形式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通過課堂上的提問,我們可以檢查到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也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思維,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甚至可以推動促進學生的生化,達到課堂生成。

當然課堂提問也是一門學問,不是每個環節每個內容都需要提問,也不是每個學生都進行提問,而是要抓住重點和關鍵處來提問,需要學生思考掌握的地方來生成問題,根據每個問題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宜的學生來提問,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表現的機會和思考的餘地。因此,我們教師在備課的同時,需要在對課堂教學每個環節進行預設生成,設置科學合理的問題,並且層層深入,達到最佳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

上藝術課心得體會篇2

4月12日晚,當一名名同學拿着行李來到主樓前,當一輛輛大巴開進學校,我知道,我們期盼已久的寫生開始了。

經過一夜和一上午的火車,次日中午我們終於到達了蘇州,見到了我們寫生實習期間的導遊。坐上大巴,看着姑蘇老城區漂亮的街景,滿身的疲憊消除了不少。第一站是四大園林之一的假山王國——獅子林。可能是因為離開了校園,也可能是在火車上壓抑太久的原因,總之,在這第一站我們非常欣喜,在假山上跳上跳下,園裏園外的逛,一點也不像剛坐14小時硬座的人。雖説是在逛,但是與遊客不同,不僅僅是看一看,拍拍照而已,我們還有意識地去觀察建築的外形、構造、材料等,去感受建築的文化氛圍。

在蘇州,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環境的不同。沒有想象中的炎熱,但是也要比秦皇島的温度高出一些,最不同的還是建築的差別。蘇州的古建築,在我看來,它不單單是一個民居建築,更是一個充滿着文化和藝術氣息的存在。其建築的設計、構造和庭院空間佈局等,都表現出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厚重的歷史感。在山塘街和南潯水鄉的考察中,我發現這些地方的建築多是青磚黛瓦,體量小而輕巧,低層高密度,錯落有致,又多數沿河建造,形成一種前街後河的獨有的水鄉風情。

上海,超一線城市,中國的經濟中心,所以讓我最為感歎的就是上海的物價了,簡直貴得驚人。記得那天早上,我在陸家嘴的一個路口看到,許多年輕人步履匆忙地通過斑馬線,有人甚至小跑起來,即使通行時間還有很長。當時的時間是8:50,他們應該都是趕去上班的吧,這一幕突然讓我感受到他們的工作壓力,我似乎能夠看出,這些年輕人的生活並不容易。這裏是上海的中心,周圍有東方明珠塔、環球金融中心、上海國金中心這些摩天大廈,能在這裏工作的人肯定非常優秀,但是他們仍在奔跑,所以我想,比我們優秀的人還比我們努力,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偷懶呢。

我們到達外灘的時候,剛好天黑。一來到外灘,我便被這周圍璀璨的霓虹燈所震撼,外灘上紛紛擾擾,熱鬧非凡,站在外灘上,倚着欄杆,欣賞着絢麗的江景,看着一輛輛五彩斑斕的遊輪經過,吹着清涼的江風,確是愜意,真切地體會到了“華燈初上外灘河,江面粼粼傍岸歌”。都説在外灘能夠感受到萬國建築的魅力,我這次算是真正見識了,黃浦江沿岸的建築風格五花八門,有英國古典風格,也有巴洛克式建築,還有哥特式和東印度式的,有如此多風格迥異的建築,實在是讓人大飽眼福。這些建築物都配上了璀璨的霓虹燈,讓人感到目眩神迷。

第七天,我們來到富陽文村,一個多小時的高速,一個多小時的山路,不負這樣的美景,沒有城市的繁華與喧鬧,有的只是大山深處的淳樸與幽靜,藍天與白雲。王澍老師的富陽文村設計,沒有交錯的蜘蛛網電線,遵照就地取材的原則,促成了這樣獨特的風格,原石、夯土、混凝土、白牆的巧妙組合,在藍天大山的背景下,形成很靜美的畫面,讓人感到舒服。

在宏村的寫生過程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什麼是畫裏鄉村,什麼是徽派建築。依山靠水,青色的磚、小片的黛瓦、馬頭牆,雕樑花窗,飛檐出甍,迴廊掛落,雕刻精美,流檐翹角,令人讚歎,讓人感受到徽派民居建築藝術的精巧。在宏村裏面,隨處可見寫生的學生,在南湖邊上,支起一個板凳,拿起畫本,將眼前的美景描繪下來,很是有意境。每當走在宏村裏都感覺被藝術所包圍着。在宏村,同學們吐槽最多的應該就是飯菜了吧,其實我感覺還好,可能只是口味的不同,南北的差異吧,在我看來這在山裏面算是不錯的菜了,只不過潮濕悶熱的天氣我還是有些不適應。

為期16天的寫生實習,很累,但也很充實,開闊了眼界,見識到了很多沒見過的東西,感受到了不一樣的風土人情,總之,每一眼都是驚喜,每一處都是風景,一切都很值得,感謝經歷。

上藝術課心得體會篇3

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太老土,趕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會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話説:“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嚐嚐。”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呀!今天的語文課上,當我珍惜仔細欣賞了中國別具一格的戲曲時,我真是為之震撼,原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戲曲是那麼的有藝術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外國人又怎麼能比得上?難怪呀,老一輩的人都是那麼的熱衷於這些戲曲,那麼喜愛戲曲。

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麼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不是嗎?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一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他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我們怎能忘記它們?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們的視野,已經轉移到流行音樂、影視和網絡,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其實,當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一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感慨不已。

戲曲的藝術魅力,我們怎可忘記?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它永遠永遠放光芒,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上藝術課心得體會篇4

自從拿到《溝通的藝術》(插圖修訂第14版)後,我已經讀了兩遍。第一遍有些囫圇吞棗,被書中的各種專欄、漫畫、插圖和影評吸引走了注意。第二遍較為認真地閲讀了內容,做了筆記,碰巧身邊發生了兩件小事,讓我決定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事件一:一個多月以前,因工作要求我有幸替一位國外學者校對他的稿子。由於稿件內容較長,要分為好幾次進行,且我在讀書期間就已聽聞這位學者的大名,為了迅速取得他的認可,我花了很多精力修改,以至於改動一個標點符號,都要用批註解釋一下修改的原因。一開始我很擔心自己的行為過於直接,有可能冒犯他,但他的回覆打消了我的顧慮,他説他十分贊同我的修改。得到了他的認可,放心的同時,我也更“大膽”了些。直到上個星期,他在發送給我關於第三部分修改的回覆中,如此寫道:“x博士,你好!我同意幾乎所有的修改,你做得很好。”雖然他一如既往地肯定了我的工作,但“博士”這個陌生的稱呼聽起來卻格外刺耳。首先,我們來往過十幾次郵件,之前他都直接稱呼我的名字,為何這次突然加了“博士”二字?其次,第一次見面時他已經問過我的學歷了,他知道我不是博士學歷,又何故如此稱呼?是開玩笑,還是他不滿意我的自作主張?這讓我有些不知所措。想寫封郵件確認一下他的言外之意,又感覺自己沒有資格質問對方;想無視這封郵件,卻無視不了心裏的疙瘩。

事件二:因為我從事文字工作,每天的工作強度也不小,一到週末就喜歡睡懶覺。可我對象偏偏是一位有假期的老師,一到週末就試圖拉着我出去玩。我心理不樂意了:你放寒假每天都可以休息,不在乎週末,那我呢?我只有週末可以睡個懶覺,還要被你剝奪,一點也不為我着想。他也有他的理由:睡多了不僅對身體不好,而且還會越睡越累,出去運動才能真正減緩身心疲勞。我承認他説得有道理,也勉強出去過兩次,但回來後唯一的想法是週末沒了,明天要早起上班。這種負面的想法彷彿進一步加重了身體的疲勞感,工作效率也隨之降低。接下來的週末我説什麼也不願意出去了,兩個人倒沒有吵起來,但我們話裏話外還是試圖用自己的想法來説服對方,結果陷入了冷戰。

也許是因為我這段期間正好讀了《溝通的藝術》,在我不知所措的時候,隱隱感覺在書中讀過相似的內容,沒想到再拿起書翻了翻,竟然真的解決了這兩個揪在我心裏的疙瘩。

當我猶豫要不要給那位學者發郵件的時候,第三章第四節“知覺檢核”部分的第一句話就打消了我的顧慮。這句話是:“如果我們一廂情願地認定我們對事情的解釋就是事實,恐怕會產生很多嚴重的人際困境。”(第114頁)我和那位學者的合作還沒有結束,我也不希望自己因為有所顧慮而在工作上打折扣,所以我按照書中的步驟,給他發了封郵件:“老師,您好!您在上一封郵件中突然稱呼我為‘博士’(行為),是不是因為我自作主張的修改讓您生氣了?希望您知道我並無惡意,只是我對這個領域的知識不足,所以更謹慎了一些(第一種詮釋)。或者您只是開玩笑,因為您在正文的內容中還是對我的工作給予了肯定(第二種詮釋)。我希望瞭解您的真實想法,因為這對我來説非常重要。(請求澄清)”[括號裏的內容是按照書中的步驟另行標註的]後來那位學者很快給予了回覆,他説他並無其他的意思,因為校改那份稿子要翻閲大量資料,很辛苦,他認為我對該領域的瞭解比很多人要好,所以才如此稱呼。如此,我心中的猜疑、不安和顧慮也都被打消了。

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但對我們普通人來説,工作中很少會遇到一件一下子壓垮一個人的大事,讓人難以忍受的工作壓力往往由一件件小事積累起來,學會從小處排遣壓力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是非常重要和有利的。生活,或者説伴侶的相處之道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冷戰過程中,我又找到書中有關“枕頭法”的步驟,整理了兩個人的想法。之前,我和他都停留在“我對你錯”立場一上,雖然也試圖站在立場二“你對我錯”上理解對方,但顯然“我對”的想法還是要超過“你對”。因為沒有進一步思考雙方錯在哪,想法不全面,於是陷入了僵局。反思過後我不得不承認,在睡懶覺的問題上,我先是錯在貪睡沒有剋制,明知睡太久也會頭疼,還是習慣作祟;其次,如果真不想出去,就應該明確拒絕他,表面上接受了,內心卻不接受,結果休息沒休息好,玩也沒玩好,還累積了更多的不滿。至於他一是錯在不理解我的生活習慣,二是試圖一下子改變我的生活作息。考慮完“雙方都對,雙方都錯”的立場三後,立場四“這件事其實不重要”更是讓我冷靜下來。平日上班,我們兩個相處的時間很少,週末我還要一個人睡懶覺,確實太不顧及他的感受了。出不出去玩或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分享活動可以增加彼此相處時間的品質(見第九章“愛的語言”一節),至少從他(或者説大部分男性)的角度是這麼想的。(女性則以自我坦露來判斷兩人的親密感,見第二章“自我坦露”和第九章“關係中的親密”等內容。)分析清楚兩人的問題後,結合十一章有關“合作(雙贏)”的內容,我們討論出了兩個解決方案:一、週六日兩天上午我睡懶覺,下午和他出去運動;二、週六或週日,一天出去運動,一天在家睡懶覺。考慮之後,我選擇週六出去運動,週日休息。因為是我自己的選擇,再出去的心態也不一樣了。

正是因為有了這兩次切身體會,我更想把這本《溝通的藝術》推薦給其他讀者。當然,書中所介紹的溝通技巧遠不只如此。從基本的溝通理論到層層推進輔助閲讀的七大專欄,讓人在趣味閲讀中迅速理解、掌握、運用這些技巧。即便是一個不善溝通的人,也能隨着那些簡單實用的步驟找到走出溝通困境的方法。我很喜歡出版後記中的一句話“通過改善‘你’的溝通進而改變‘你’的生活”,對於想要購買或者閲讀這本書的人來説,或多或少都對改善自己的溝通能力和技巧充滿着期待,而這本書確實能滿足你的期待。此書在國外出版到第14版,國內於2010年和2016年引進出版了中文第12版和插圖修訂第14版,且兩個版本在豆瓣上的評分都不錯,這些都説明了此書在讀者中的口碑。無論結構編排還是內容設置,都是相當紮實的一本書。誠然,這本書也有缺點,個人認為關於性別和跨文化的內容有一些重複,但仍不失為一本好書。

上藝術課心得體會篇5

學校每年會有幾次盛會,最讓我們期待的,就是元旦匯演了。今年的元旦藝術節,我決定不再只做一個觀眾,而要親自站上那個舞台,讓自己成為焦點。

我準備的節目是一個小品,演員一共有三位。在經歷了撰寫劇本.準備道具.分配角色等一系列環節後,我們已經達到了能熟練表演的程度,接下來只希望在面對全校幾千名觀眾時能夠正常發揮了。

演出那天,我坐在座位上默默地回想台詞.語氣和表情,既緊張又忐忑,一旁的同學們都試圖使氣氛變得緩和些,讓我們感不到壓力與緊張。

我們的節目是第七個。時間過得很快,我們要上台了。我告訴自己,不要緊張,正常發揮就沒有問題。

開口講的第一句話有些緊張,因為是第一次在全校面前表演節目,我一點底氣也沒有。搭檔比我有舞台經驗,她悄悄給我遞了個眼神,示意我放開些,別怕出醜。我告訴自己別怕,就當是表演給自己看,這樣想着想着,心就漸漸平靜下來了,我們也就順利完成了節目。

下台後,同學們誇我們表演得很成功,我感到一種沉甸甸的滿足感,我的表演被大家認可了。

這第一次的登台演出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它讓我認識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主角,成為焦點,關鍵在於自己要有勇敢去做。每個人的潛能都是不可估量的,不要輕易斷言自己辦不到,要敢於去嘗試,不試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可以收穫什麼,試一試我們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實力,放開自己,大膽去做。

上藝術課心得體會篇6

對於書法的賞析,據説門道多,學問大,不過就我現在的水平和口味而言。只要看上去漂亮的,心裏才喜歡。亂翻書帖見那傅山的字,何紹基的字,雖然他們在歷史地位上一直好着。但我,除非誰拿金錢將我收買,否則,我實在是看不出的好來。

田自強老先生的字就很好看,假如,在臘月裏組織一次下鄉寫春聯的活動。我想田老的字是因該最受歡迎的,因為貼近生活,有大眾普遍審美的標準,“深厚,靈動,灑脱,傳統”。盧浩若老先生曾説“田館長的字是傳統中走來的,很有味道”。老實説,現在我們生活在書法繁榮的時代,但也遭遇了書法泛化的現實,認何人都可以躊躇滿志地揮動大筆作書法家,罵傳統人,罵老老實實寫字的書家。格守心靈走傳統的人太少了。而在我所知道的書家中,田老是一位真正遵守書法藝術的客觀規律的書法人文精神有所理解的人。

我和田老有一面之緣,2007年暑假,在盧老的介紹下,與同學趙國峯二人到健庵書屋拜訪了田老。在談話中得知先生曾參與主編了《天水文物志》等一批地方誌書,並且精於詩詞繪畫。可惜,先生多年手疾對其書法藝術造成了不少影響,實在是叫人心痛。臨了,求的先生墨寶,手之舞之。

原打算寫幾句話,來讚美一下自己喜歡的藝術,沒想道,撓不到癢處,只能貽笑大方了。夜晚無事,閒翻自己收藏的字畫,見到田老的字,沒了睡意。在燭下用小揩寫了以上話語。活動了手指,練習了書法。

上藝術課心得體會篇7

9月20到25號,自己很榮幸參加了由縣委組織部組織的為期六天的延安之行。聽了賀海倫教授講的延安十三年、去到了寶塔山、鳳凰山、楊家嶺、延安革命紀念館、王家坪、樑家河這一個個之前就熟悉的地名,觀看了《延安保育院》。除去路上的兩天,四天的學習觀摩,設身處地地了老一輩革命家奮鬥過的地方,一個個生動故事讓我認識到了什麼是延安精神,為什麼延安精神從革命時期到現今,仍然指引着我黨不斷向前邁進。

從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延安的十三年,是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中國革命力量由弱到強、中國革命視野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十三年,是毛澤東思想日益走向成熟、豐富發展的十三年,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發揚光大的十三年。延安是落腳點,也是出發點。在這裏,中國共產黨孕育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精神動力作用,是中國共產黨、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着巨大和深遠的影響。賀教授講的一個故事深深感觸着我,一天,我們的革命同志看到毛主席裹着被子在炕上看文件,以為他生病了,就問他怎麼了,主席指了指晾在邊上的棉衣,説棉褲濕了,就裹着棉被看文件,當這位同志讓警衞員去給主席領一套新的棉衣時,被主席拒絕了,主席説,現在我們條件那麼艱苦,我不能搞特殊化。一件棉衣雖小,但革命領導人艱苦樸素、以身作則的精神,讓我們深思,聯想到今天,是有革命先輩用鮮血才換來的我們今天幸福生活。就像周總理説的,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裏,指揮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寶塔山之行,唱着那首“山丹丹花開紅豔豔”,參觀了楊家嶺、王家坪、棗園革命舊址,走進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居住和工作過地方,一孔孔簡陋的窯洞,一件件樸素的陳設,一幅幅珍貴的圖片,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老一輩革命家的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在延安革命紀念館中,豐富的人物模型、滄桑的歷史圖片、生動具體的文字介紹,給同志們再現了革命延安的生產、生活、戰爭、文體情況、聽着講解員的講解,看到了當時保衞人員用的步槍、乾糧袋、揹包等,還有當時為了打破日軍及國民黨政府對延安經濟封鎖,我黨為了生產自救開展生產運動時用的棉花紡車、農具等。大家佇立在大刀、長矛、土地雷和步炮前,彷彿追溯着歷史的足跡,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看到了當年的戰火硝煙,聽到了當年的戰火聲,感受到了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情景和革命先輩們當時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事革命和生產的高昂革命鬥志。

聽了“毛澤東與毛岸英的父子情”,毛岸英自小帶着兩個弟弟流浪上海,留學蘇聯,在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毅然辭去蘇聯的部隊職務,回到祖國,去到農村進行開墾,去到工廠當一名工人,到最後奔赴朝鮮戰場,犧牲在那裏,他是主席的兒子,他沒有得到一絲特殊的照顧,他不是一名好丈夫,結婚第二天就奔赴戰場,然後就再也沒有回來。毛主席既是一位偉人,他沒有因為自己是主席,就給兒子特殊照顧,在兒子回國第二天,就讓他自己去食堂排隊就餐,更安排他去農村開墾,但他也是一位父親,在得知兒子不幸犧牲的消息後,他一個人在屋裏,一個人悶頭抽了一宿的煙,一張“兒啊”的字條,壓在他牀頭許久許久。“張思德及其為人民服務精神”,一名平凡的戰士,但他在平凡的崗位上,他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裏最苦最累,他就出現在哪裏,每到出炭時總是最先鑽進窯中作業。1944年9月5日,天下着雨,張思德帶着突擊隊的戰友們照常進山趕挖新窯。中午時分,炭窯在雨中發生崩塌。危急時刻,張思德一把將戰士小白推出窯口,自己卻被埋在坍塌的土裏,戰友得救了,張思德卻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是毛澤東對張思德的思想道德、理想追求和奮鬥足跡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張思德精神就是為人民利益勇於犧牲的精神,就是為人民利益任勞任怨的精神,就是為人民利益艱苦奮鬥的精神。“觀看了延安保育院”,在保育院需要轉移的時候,聽到那句“媽媽,我留下吧”,淚水沾濕了自己的眼眶。在樑家河,我們的習總書記作為知青下鄉帶過的地方,那時的知青,積極響應毛澤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在這裏,他克服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和思想關。樑家河的山山窪窪留下了總書記勞動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在這裏,他帶領村民打井汲水、辦磨坊、縫紉社、代銷店、鐵業社,建成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在在南泥灣,我們的三五九旅將多年來雜草叢生、荊棘遍野的“爛泥灣”變成了稻田翻綠浪,窯洞滿山腰的陝北好江南。

延安精神就是我黨艱苦奮鬥的精神、理論聯繫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的精神。它不但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傳家寶,而且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認真學習延安精神,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大好時光。結合我的工作實際,回來後,我將把此次延安行學到的、看到的、領會到的充分運用到我的工作當中去。一是加強學習,在工作中加強學習,提高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埋頭苦幹,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投身到工作上。二是堅持以身作則,艱苦奮鬥,時刻牢記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帶頭堅持和發揚時代需要的艱苦創業的延安精神,真正把延安精神存之於心、踐之於行,為我縣海洋與漁業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三是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去。四是要謹言慎行,遠離誘,重自省,嚴律己。延安行是尋根之行,更是逐夢之旅。在這裏汲取的力量將為我以後的工作提供不竭動力。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上藝術課心得體會篇8

張文質先生是著名的學者、作家,他一直在推行着“生命化教育”。而這本《教育是慢的藝術》是他《慢教育叢書》裏的一本,描述了教育要回到根本,迴歸本真,細細品味,能引起我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深深思考。

“我常常發現,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養;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魯、卑俗,有時候這一切才是教育更為具體、尖鋭的問題,但是它往往被各種任務、指標、困難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傾聽、觀察、記錄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細緻、持久的省悟之中”。讀了這一段文,我不禁問自己,工作這麼多年來,有沒有認真想過“教育”這兩個的含義。總覺得自己通過師範的學習,什麼都懂,什麼都知道。平時的教育工作中,總是急於見到成效,往往在課堂上沒有細緻的傾聽、觀察、思考學生的言行,或是一味的自己認為如何如何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更可笑的是,自己覺得還挺不錯,還為自己能夠這麼快駕馭學生而沾沾自喜,現在想來真是膚淺的很。有時在對待一些特殊的學生時往往沒什麼耐心,採取的方法也比較簡單,也覺得這樣的學生教育不好不是我的責任,似乎已盡力到我的努力了,我每天要忙這忙那,還要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總是對自己的行為找一些理由,等等。這一切都是我日常的教育工作變了味,使教育沾染了太多的社會習氣,脱離了教育原來應有的本真。讀了這段話,讓我重新進行了思考,重新審視了我先前的一些行為,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進行調整,讓教育迴歸自然。

“不言而喻,教師要有一顆教育的心靈,敏感、細膩、堅強、執著、明確、美好,教師甚至“要比熱愛自己的黨派、教會更熱愛自己的學生”,教育確實要以愛為底色,談起教育就是談論我們的孩子和未來——然而,只要一靜心我們就知道自己實在被扭曲得太厲害了,也許更需要詢問的就是我們還有多少真摯的熱情,承擔的勇氣,能夠在各種困難中堅持應當堅持的執着,可是我知道這樣的詢問很多時候也是蒼白無力的,莫名的焦灼與恐懼盤踞了我們的生活,太多的指標、任務、功利已經控制了我們的心靈,我們渴望着美好,內心都變得越來越無望與冷漠——堅冰時期仍然延續着,有時我們幾乎無法越過它瞭望到自由和有活力的未來”。這一段,告訴我們所處於這樣一個時代,學校也被各種各樣的功利所包圍,但作為教育者的我們要時刻保持一份清醒,要擁有一顆教育的心靈,要對學生始終充滿愛。一方面,沒有愛,我們的教育就會偏離遠來的方向,便會使我們平時的工作變得那麼急躁、那麼勢力、那麼急功近利,這樣導至工作中,對學生進行機械式的任務式的教育,往往學生越學越不想學,對學習也會失去信心,教育教學的效果也就會越來越差,如此惡性循環,後果就更不堪設想。另一方面,這樣的工作狀況,對自己來講也不是不盡如意的,試想每天面對着不願學習的學生,面對情況糟糕的教學場景,教師本人也難以獲得教學成就感與工作快樂感,常此以後,身心俱疲,對老師自己的發展也是有弊無益的。

文中張文質先生又談到了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的一段話:“許多年來,葉瀾教授持之以恆的躬行“新基礎教育”的理念,無論到哪所實驗學校,她必定要先上教室聽課(而且每次都是聚精會神地坐在教室的最前面,她説這樣才看得清楚每個學生的“動態”),必定要先和實驗教師對話,為他們“捉蟲”、指路。如果沒有外出,她幾乎每週總會安排一天時間,早上六點多鐘就出發到一所學校,上午一聽就是4節課,中午簡單用餐後,就開始評課、交流,然後則是講座和對學校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見,她家裏人告訴我每次“這樣的活動回到家往往要到晚上六七點了”。葉瀾老師是當代最有影響的教育學者,她的“田野作業”方式同樣令人讚歎、敬佩,啟人心智”!葉教授是一個教育大家,她都在盡力做一些每天我們看似在平常不過的事情,她並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可她確真真實實的是一個教育大家,她所做持的態度是一個優秀教育者具有的優秀品質,不帶任何功利。也許,教育本是件簡單的事情,把每天的日常工作還原到原來的面目,便能真正好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