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寫一紅色故事的心得體會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5W

通過心得體會的文字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夢想和願望,寫心得體會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使我們更親近內在的真實自我,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寫一紅色故事的心得體會5篇,供大家參考。

寫一紅色故事的心得體會5篇

寫一紅色故事的心得體會篇1

作者:於小植(北京語言大學文學院教授);尹冠儒(河北大學國際交流與教育學院講師)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好紅色文化,有利於堅定理想信念,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當今時代,數字技術已廣泛應用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就紅色文化的傳承而言,運用數字化手段,能夠加強對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夠擴大紅色文化傳播的範圍,能夠提升紅色文化的感染力、影響力。

紅色文化資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源,保護是首要任務。利用數字化手段對紅色文化資源收集、挖掘、修復和再現,是對紅色文化科學保護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也是讓紅色文化“有聲有色有形”的有效路徑。以紅色文物的保護為例,目前我國很多地方已經開啟紅色文物數字化工作,對紀念館、博物館中的易受損紅色文物,採取三維掃描等方式進行數字化處理,生成三維模型或者圖片資料,並對數字化生成的文物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建立紅色文物數據庫。通過數字化方式,可以實現對紅色文物的數字化保存、遠程瀏覽、虛擬展覽,同時可以利用相關數據開展科學研究和宣傳推廣,這就減少了觀眾與文物的直接接觸,避免了文物在搬運、展出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人為損壞。

數字化時代對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紀念館、展覽館、博物館對紅色文化的展示,主要採用櫥窗展覽、單向講解等方式,缺乏對現代化聲光電技術的運用,也缺少互動項目,難以讓參觀者產生情感共鳴。數字化為觀眾提供了走近、瞭解、感受紅色文化的豐富手段,讓觀眾可以獲得集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於一體的綜合性感官體驗。

目前,不少地方已將數字化手段應用到紅色文化的傳播展示中。比如,北京香山革命紀念館推出虛擬展館,觀眾足不出户就可以“雲觀展”,而且在有聲解説的配合下,可以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又如,江西打造的“紅軍上清會師陳列展”運用了多媒體電子沙盤、多媒體人物雕塑半景畫、vr展台、3d沉浸式影院等展示手段,讓參觀者彷彿穿越時空,置身於真實的歷史場景之中;再如,上海的“紅色經典步道”將中共一大會址等多處紅色文化場館串聯起來,同時還配備了“紅色經典步道ar導覽平台”,使用了智能定位與導航、多傳感器信息融合、ar實時渲染等技術,觀眾在漫步參觀時用手機掃描導覽牌上的二維碼便可獲得相關信息,並可獲得虛擬志願者“愛琳”的嚮導服務。總之,和傳統展示手段相比,數字化手段為參觀者帶來了更真實的視覺體驗,增加了參觀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歷史場景,更好地瞭解紅色文化的內涵。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把紅色文化傳下去,必須讓青少年從內心深處認同紅色文化,自願做紅色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當下這一代青少年,沒有經歷過戰火紛飛的歲月,也沒經歷過食不果腹的時光,往往很難體會革命先輩的艱辛。因此,必須創新紅色故事的講述方式和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讓紅色文化融入當下青少年的生活。在這方面,數字技術提供了有力支撐。

針對青少年的興趣愛好,一些地方利用數字技術,開發出紅色動漫、紅色數字藏品、紅色競技遊戲等,不僅滿足了青少年的審美和消費需求,還形成社羣效應,讓紅色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實現了傳承紀念、教育感化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

還有一些單位和機構,利用短視頻、h5、mv等,推動紅色文化的可視化、場景化,讓有時間跨度、歷史厚度、現實深度的紅色文化融入青少年的血液,為紅色文化的傳承注入鮮活生命力。比如,h5《信仰之路》、説唱mv《百年之詩·燎原》、數據交互產品《奮鬥百年,中國共產黨員是怎樣的一羣人》等,形式活潑,內容生動,從多個側面展現了紅色文化的價值和底藴,增強了紅色文化的吸引力、親和力、影響力,在青少年中產生了廣泛影響。此外,“紅色文化+直播”也深受青少年青睞。比如,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聯合中國博物館協會等,在全國率先推出“雲博物館”網上直播公益活動,利用五四青年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在北大紅樓(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開展“走近北大紅樓”主題網絡直播活動,吸引了大量青少年觀看,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隨着數字技術的不斷迭代以及智媒時代的到來,用數字化手段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文化,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我們必須大膽嘗試,勇於創新,提升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在紅色文化傳承傳播中的應用廣度,全面建立紅色文化的數字孿生場景,為紅色文化在數字化時代的傳承傳播奠定堅實基礎。

?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26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寫一紅色故事的心得體會篇2

張迪雅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清正廉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作為新時代青年幹部,我們要將清正廉潔常放心間,時刻牢記“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一要堅守忠誠之心,深刻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思想上正本清源,明確思想動機,始終明白自身應該做什麼,為什麼而做兩個問題。

二要堅守為民之心,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提升政治站位,在真心實意向人民學習中拓展工作視野,在傾聽人民呼聲中接受人民監督,在盡職盡責服務人民中不斷完善自己。

三要堅守慎友之心,人以類聚,物以羣分,我們要擇善而交,廣交善友,作為青年幹部,我們要和人民羣眾交朋友,做他們的知心人,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切實解決人民羣眾的急難愁盼。

四要堅守儉約之心,堅決抵制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奢靡主義、享樂主義,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遠離爭名逐利的喧囂,做到一身正氣敢碰硬,兩袖清風不染塵。

五要堅守正家之心,以身作則,嚴格家風家訓,嚴格要求家人,正家風,樹立一心為公的情懷,不做違法亂紀之事,促使家庭成員在文明、和諧的氛圍中不斷髮展。

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堅守“五心”能讓我們頂得住形形色色的誘惑,經得起千錘萬擊的磨鍊,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蕩蕩做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于謙的高尚節操和清白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周敦頤的高潔品格和為官經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林則徐的高遠志向和畢生追求。公務人員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目標,不打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提高工作能力,明確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深入羣眾,不辭辛苦,直面問題和矛盾,在關鍵時刻和危急關頭豁的出去,頂得上去。

吾日三省吾身,作為一名新入職的公務員,我會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的教誨,始終做到堅守“五心”,腳踏實地,鞠躬盡瘁。胸前的檢徽時刻提醒我要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理念不動搖,秉承公正之心,切實解決好羣眾的煩心事,站的正、行的端,做到無愧於心,在為人民服務中書寫華麗人生篇章。

寫一紅色故事的心得體會篇3

作者李莉

我的父親、母親是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裏結緣的,他們的婚姻、感情、家庭都經受了烽火硝煙和無數次槍林彈雨的洗禮、考驗與磨礪。

1945年春節前,母親馬上要臨產了,而父親所在的新四軍三師獨立旅第三支隊為了痛殲日偽軍,從1944年的12月至1945年2月間已經連續出擊作戰數日。

待父親戰鬥歸來的那天正是大年七年級,母親也恰巧在那天生下了她們的第一個孩子——我的大哥。母親説:“過年了,又打了勝仗,爸爸欣喜地抱起孩子,給大哥取名為新春。”為了早日消滅日本鬼子,祈盼新中國解放的春天早日到來。

1950年10月,新中國百廢待興,我們的解放大軍還未及換下征衣,洗去征塵,又聞風煙滾滾,美帝的侵略戰火在鴨綠江邊燃起。他們在毛主席的號令下集結,保家衞國,跨過鴨綠江,痛擊武裝到牙齒的美帝國主義。

母親説:1945年8月,日本鬼子剛剛投降,她就跟隨新四軍三師,同父親一起轉戰千里,衝破敵人的重重圍追堵截,從蘇北一腳一腳徒步跨越5省1500多公里,走到了東北,歷時二個月。

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多少次目送父親去戰場?又有多少次父親奔赴戰場都來不及和母親告個別?而這次,和平年代裏,父親和母親又將面臨一次生死的考驗與訣別。同樣是軍人的母親深知父親此次出國參戰的兇險,她把眼淚、不捨、擔憂全藏在心裏,默默地梳理起髮辮,把兩條黑紗分別繫到辮子上,拍下了這張與父親出征前的合影,像是一種深情的給予而又悲壯的告別,預示着可能發生的結果不言而喻。

那時的我,在母親的腹中已6個月了。

1950年10月19日,父親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117師政治委員,與張竭誠師長率部第一批祕密跨過鴨綠江,與祖國千萬個英雄兒女們一起,義無反顧的踏上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戰場。

入朝後,39軍與美軍在雲山進行了首次交鋒,也是志願軍入朝後第一次與美軍面對面的激戰。39軍發揚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利用靈活的戰術,在朝鮮的雲山地區圍殲美騎第1師第8團,並將其大部殲滅。此戰斃傷俘敵2000餘人,其中美軍1800餘人,繳獲飛機4架、擊落飛機3架,擊毀和繳獲坦克28輛、汽車170餘輛,各種火炮119門。志願軍取得了同美軍第一次交手的完勝。

彭德懷總司令高興地説:“一直沒有吃過敗仗的美騎一師這回吃了敗仗,敗在我們39軍的手下嘛”。這次著名的雲山戰役在戰後還入選了日本軍事教材,在日本自衞隊士官學校編寫的《作戰理論入門》一書中,被列為經典範例。

戰鬥的喜訊傳到國內,母親和留守處的每一位同志們無不歡欣鼓舞,也更加期盼父親和戰友們都能早日平安歸來。

1951年2月,117師奉命配屬42軍擔負橫城戰役穿插迂迴任務。父親所在的志願軍第39軍第117師是一支曾以能打夜仗、惡仗聞名的隊伍,歷經上千次大小戰役,戰功赫赫。任務光榮而十分艱鉅,為了搶時間,父親和韓副師長帶部隊先行出發,從都內裏,渡過北漢江,穿過黃龍山,晝夜奔襲,馬不停蹄。

此時正值朝鮮隆冬,為了加快奔襲速度,部隊不能沿着環繞的盤山路前進,只能穿越積雪深厚的山峯。志願軍衣着單薄,還要扛着武器裝備,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泥濘崎嶇的山道之上。為了不暴露目標,部隊一路偃旗息鼓,寂靜的山道上除了偶爾的鳥叫聲什麼也沒有。志願軍用兩條腿和敵人的卡車、坦克展開了一場山地行軍比賽。12日,117師提前半小時到達了穿插目的地,搶佔了鶴谷裏公路兩側的高地要點。這裏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以切斷敵人的退路。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117師配合主力部隊合圍敵人,激烈頑強地阻擊,死死堵住了敵人從橫城南逃的路,全殲韓八師和美二師九團各一部。

橫城大捷是117師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戰,以劣勢裝備創造了志願軍1個師一次戰鬥殲敵3350餘人(其中美軍800餘人)的模範戰例,擊毀和繳獲坦克、汽車200餘輛,各種大炮100餘門,受到中朝聯司、聯政的通令嘉獎。

有戰鬥就會有流血和犧牲。

由於美敵機羣不分晝夜地空襲轟炸、掃射,部隊在穿過敵空中封鎖線時,彭副師長身負重傷,政治部吳主任不幸中彈身亡,戰鬥中全師7名營以上幹部壯烈犧牲。

噩耗傳到遼陽39軍留守處,全體同志們都籠罩在無比悲憤之中。吳主任的妻子何阿姨剛剛生下小女兒才5天,忽聞丈夫在戰場犧牲的消息,悲痛欲絕,多少天不吃不喝,一直唸叨着丈夫的名字。

這邊,母親乳育着襁褓中的我,勸慰痛失丈夫的何阿姨,並幫助照料餵養她的孩子。那邊,我的父親和戰友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血浴疆場,與敵人殊死戰鬥。為祖國和人民能安居樂業,也為死難的英烈們報仇雪恨。

時針轉到了1969年,珍寶島上的槍炮聲驟起。時任瀋陽軍區副政委的父親臨危受命,急赴虎饒前指指揮戰役,擔負起捍衞國家領土主權的大任。震驚中外的珍寶島自衞反擊作戰,共擊毀擊傷蘇軍坦克和裝甲車17輛,斃傷其200餘人,繳獲坦克1輛。在和平年代裏再次打出了國威,打出了軍威,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體弱多病的母親再次送年逾花甲的父親披掛上陣 。從紅軍時期就身經百戰的老父親,又一次在祖國冰天雪地的北大門鎮守邊關,運籌帷幄,再建功勛。

父母從崢嶸歲月裏一路走來,民族之大義,國之大家的家國情懷早已成為他們唯一抉擇。父親去珍寶島前指時對母親説了些什麼,母親又對父親説了些什麼,我們都不得而知,因為那時的我和姐弟們都已參軍入伍,也時刻準備着,像父輩一樣,報效祖國和人民,上戰場斬敵立功。

有一種信念叫赤膽忠心

有一種犧牲叫再所不惜

有一種壯舉叫赴湯蹈火

有一種擔當叫軍人使命

有一種傳承叫永誌不忘

母親把她和父親的故事講給了我,猶如一本引領我人生前行的教科書。我還要把父親和母親的故事講給我的兒子、孫子聽,講給更多的人聽。

曾經的硝煙已經遠離,無數先烈們的身軀早已化為一座座豐碑,在我們心中昂然聳立,英雄的讚歌時常回蕩在我們的心底。強國強軍的偉業,需要前赴後繼。新的長征,需要精神的接力。理想與信念,需要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紅旗,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高高舉起。

【文章推薦:管鐵華(管松濤前輩次子)】

文章作者李莉。遼寧省人民醫院原放射線科主任醫師,我的大嫂。

該文章經過大嫂妹妹李英的修改,文風樸實感人。近期發表在醫院內部退休人員的學習園地上。

文章從母親髮辮上的“黑紗綾”切入,凸顯了軍人家屬時時刻刻準備着失去至親的痛楚和悲壯!——這就是我們的“母親們”!

確實,我們的母親不同於一般的女性。她不僅僅是妻子和母親,她們更是人民的戰士,是戰士的戰友!她們承受着不同於一般女性的艱難困苦和流血犧牲,以及感情和生活的磨難!黑紗綾啊,它在表達着什麼?它在彰顯着什麼?它在宣告着什麼?——致敬,中國共產黨教育、培養出來的一大批英雄母親!

文章裏的父親李少元。原瀋陽軍區副政委,39軍政委。老前輩是從我們38軍走出來的開國將軍,是紅二十五軍的老紅軍。在38軍軍史館裏有他的照片。

文章裏的母親劉潤濤阿姨。李少元夫人,我大嫂的媽媽。

李少元前輩簡介(來自網絡):

歷任紅25軍獨立營連指導員、75師直屬隊總支書記。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長征和直羅鎮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八路軍第2縱隊2旅6團政治處主任、新四軍第3師8旅24團政委。參加了平型關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2縱6師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39軍117師政委。參加了遼瀋、平津、衡寶等戰役。

注此文首發於公眾號38軍子弟。_gbjwg

寫一紅色故事的心得體會篇4

為打造高素質思政課教師隊伍,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組織30名專兼職思政課教師,利用暑期時間,赴邢台市前南峪教育培訓基地,探尋紅色足跡、傳承革命精神,開展了思政課實踐研修活動。

理想信念大於天:理論學習提升思政素質

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苑帥民教授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技能提升”為主題,從備課、課中、課後反思等不同教學實踐場景入手,分享了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的技巧與方法,深化了學員對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認識。前南峪教育培訓基地慄建勝主任全面分析了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為主要內容的抗大精神,學員們紛紛表示要將黨史學習教育、紅色精神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以紅色教育基地為載體,積極構建大思政育人體系。河北師範大學朱月龍教授以“思政課教學與紅色傳承教育”為主題,講解了思政課與紅色基因傳承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在思政課中傳承紅色基因,為學員們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將紅色資源融入課堂,提升育人效果提供了借鑑。

三場理論專題講座,從不同角度引導學員們提高思想素質、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傳承紅色精神,為教師們全方位參與、多角度思考、系統化構建大思政課提供了現實路徑和內生動力。

實踐研修大課堂:感悟與傳承紅色精神

理論築基,實踐深化。本次實踐研修以探尋紅色足跡、感悟革命精神為主線,開展現場教學。

學員們參觀學習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抗大總校舊址羣、坡子峪上甘營舊址、安莊抗大衞生處舊址、一二九師紀念館,前往“兩山論”實踐地——前南峪生態園區李保國教學科研基地和李保國故居,瞭解了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教授的光輝事蹟,李保國同志心繫羣眾、紮實苦幹、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勵着我們思政課教師紮根教學一線,引導學生傳承紅色文化,賡續紅色精神,將專業學習和專業實踐應用於服務社會。

集體座談大交流:問計鄉村振興

研修期間,邀請前南峪村書記郭天林、副書記郭高生、安莊村原黨支部書記石春林、前南峪教育培訓基地郭叢軍等同志,組織了集體座談會,調研瞭解前南峪及周邊鄉村脱貧致富的發展歷史和當前開展的鄉村振興戰略。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河北省邢台縣前南峪村流傳着“山坡禿頭,風吹土走;有雨就成災,無雨渴死牛”的順口溜,生產條件極差,經濟十分落後。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前南峪村堅持走綠色生態發展道路,實施山場綜合治理,發展綠色產業,實施四年造林綠化、五年修灘造田、三年興修水利、八年建設高標準生態經濟溝的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紅綠結合’+集體主義”模式從一個“山是光禿山、灘是亂石灘、吃糧靠統銷、花錢靠貸款”的“窮山溝”蜕變為享有“太行明珠”美譽的新農村。

經過集體座談交流,學員們對前南峪村的發展歷史有了更為清晰的瞭解,也為前南峪的鄉村振興規劃提出建設性意見,紛紛表示要將“堅守宗旨、富村富民”“執着自信、艱苦奮鬥”的前南峪精神傳遞給青年學生,充分利用好身邊的鄉村振興發展素材,講好大思政課。

擴展實踐大陣地:拓展研修研學

研修期間,學院與前南峪教育培訓基地經過友好協商,共建思政課實踐教學研修基地,舉行了揭牌儀式。前南峪實踐教學研修基地的建立,進一步拓展了學院思政課實踐研修基地的範圍,有利於組織師生更好地參與實踐教學,學習抗大精神和前南峪人戰天鬥地的拼搏精神。學院將以前南峪教育培訓基地為載體,進一步將抗大精神和129師精神等紅色精神、鄉村振興等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引導學生親身感受紅色精神,引導學生將專業學習和專業實踐應用於服務社會中,充分實現人生價值。

集中研討大碰撞:暢談收穫體會

研修期間,學員們組織了集中研討活動,暢談心得體會。本次研修活動秉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集體學習與個體展示相結合的基本原則,以理論專題講座、現場觀摩研修、專題研討分享等方式進行,每一項研修活動都讓人心靈震撼、收穫頗豐。成姍姍老師認為本次研修活動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能夠夯實大家的理論基礎,又能進一步開拓大家的視野。楊立榮老師認為高校思政教師要結合學生專業,把紅色經典文學,紅色歷史事件、紅色革命精神納入主題班會、談心談話、學生活動與網絡作品之中,引導學生們從心理上增強對紅色基因的認同感。王莉老師表示,現場參觀使自己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真切體會到了革命先輩的艱苦和不易,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盡最大努力將紅色資源融入到思政課堂,更好地傳承紅色精神。研討會現場,氛圍熱烈而活躍,老師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收穫體會,在思想的交鋒中碰撞出了絢麗的火花。

本次實踐研修活動促進學院思政課教師深入理解“大思政課”的本質內涵,為紮實推進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用好用活紅色文化寶貴素材,切實提升“大思政課”培根鑄魂實效夯實了基礎,引導思政教師更好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聖使命,切實用好思政的“鹽”,講出真理的“味”,為學生打好精神底色、夯實人生根基。

(作者:王元元,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來源: 光明網

寫一紅色故事的心得體會篇5

什麼是紅色基因?紅色基因,就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承,紅色,象徵光明,凝聚力量,引領未來。紅色基因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官媒解説詞用語,代表意識形態部門輿論導向。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堅強自立、堅持夢想、永往直前,續寫出無數令世人驚歎的中國故事。

金色太陽,照在x興業路76號中共一大會址。99年前,中國共產黨從這裏誕生,從這裏出征,從這裏走向全國執政。今天的x,不忘初心,奮楫前行,不斷將基層黨建創新落到實處,讓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這是時代的典範。紅色,代表着欣欣向榮,獨立自主和與時俱進等所有積極、先進的優秀作風,深藴着忠誠堅定、不畏犧牲、艱苦奮鬥、服務人民的優良傳統,這是必須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

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squo;考試squo;、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squo;考試squo;考好,使我們的黨永遠不變質、我們的紅色江山永遠不變色。紅色基因是共產黨人的信仰根基、精神之源,黨的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必須傳承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煥發出戰斗的精神、拼搏的勁頭,奪取事業新的勝利。走進新時代的復興之路,中國更需要繼承革命先輩遺志的信念,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畏困難,勇往直前。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如今,我們正在享受着老一輩革命家打下的紅色江山,一定不能忘記共產黨人的初心,要將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倍努力工作,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共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