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學禮記心得體會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04W

構建好相關的寫作框架之後,我們才能將心得寫得更具條理,寫心得其實就是將自己對一件事的真實感悟記錄下來,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學禮記心得體會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學禮記心得體會7篇

學禮記心得體會篇1

偶讀《禮記》遇到了下面這樣一段話,很值得慢慢體會。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説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古代的教育,沒有德智體美勞,卻有仁義禮智信。沒有説讓學生畢業後成才,做一番大事業,只是要求學生能夠人格健全,學識通達,能夠成為榜樣。成為榜樣後,他人自然能夠信服,也即是化民易俗,近者説服,而遠者懷之。

反觀我們此刻的教育,基本上是為了分數、證書、學位,然後再作為出人頭地的工具加以利用。某種程度上説,我們很敬業,但不得不提出疑問,我們樂羣嗎

如今的高校,老師給學生打分打的試卷的分,學生給老師績效分。對於這一點我十分反感,並不是因為學生給我的分數低,而是對於這種事情很不能理解。某些人為了討好學生,甚至放下了師者的尊嚴,對學生容忍放縱,奴顏婢膝。還有,有些學生因為考不好,甚至在網上罵老師,嗚呼哀哉,今日之‘博習親師’也。

論學取友,我們能夠理解為有論學的潛力和擇友的原則。但我更願意把這四個字曲解為以文會友。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沒有知音。而最易成為知音的,則是同學和同行。期望難忘同學情,同行非冤家。把酒言歡、坐而論道比刀光劍影要幸福的多。能做到上面三點,就可達小成,其實並不難。

大成叫做知類通達,強力而不反。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原因很多。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要擁有獨立的思想和誠實的決定。這樣説可能太大眾化了,很多人不會覺得這一點有多麼重要。舉個我經常給人下套的例子吧。

我經常這樣問別人:你認為八股文好不好?

上面的例中的答者就是沒有獨立思想的人。對一個事物做價值決定時,務必建立在瞭解的基礎上,否則一切都是人云亦云,毫無主見。大成無上限,獨立思想,誠實做人,而已。

學禮記心得體會篇2

?禮記大學》以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為其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其條目。大量使用排比和蟬聯句法,環環相扣,間不容髮,氣勢磅礴,雄辯有力,鮮明地體現了儒家學派內聖外王的人生理想。

人的一生,時刻都需要學習。欲外王必須先內聖;欲內聖必然需要加強自我道德的修養。也就要做到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缺一不可。

作為大學生,確實應該明其本,知其用,然其所厚其所薄。當今大學生面臨着種種壓力和矛盾,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觀失望的人實不在少數。在這物慾橫流,文化氾濫的社會狀態之下,很多人早已忘記了道德修養,只是庸庸碌碌,貪於享樂,卻不珍惜年華盛景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如此,只會消磨意志,沉淪下去。

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是我們每個大學生必須正視的課題,這是首要的。其次,應潛心學習,深入研究,在學習好本專業的基礎上,努力向其他方向發展。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虛幻之中,而放棄了專業知識的學習,而應當分清主次,如文中所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靜下心來,才能有所慮,有所得。倘若魯莽,草率行事,必將終無所獲。

?大學》之道,在於修身,在於立志,在於奮鬥。無道德,無修養,便胸無大志,就不會去奮鬥,不奮鬥,便終不可外王。所以,我認為,提高自身修養,當入其微,從小事做起,從小志做起,點點滴滴,循序漸進。如此,方可能安能靜,知其本末,曉其終始。發於心而動於行,如此,才能實現志向,有所作為。

?大學》之道是一條立志,實現理想之道。告訴我們凡事要從最基礎的做起,牢記其本,明知其本,而後才能有所方向,從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而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基礎之上,每一步都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如此,謹小慎微,勤勤懇懇,才是實現外王的基礎。

?禮記大學》凝聚了儒家學派關於人生與社會,道德與政治等問題的思想精髓,表達了完善自我並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其人格思想和社會責任意識均不無積極因素,因此,它是所有有志之士用以自勵併為之奮鬥的人生目標。

學禮記心得體會篇3

?禮記·學記》中的內容是如此寬泛,論述了教與學過程中的.諸多內容,讀之受益匪淺,古今許多思想原來都源於此。

?學記》中説:“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曰斆學半。”人們總是説學無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學的越多反而越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無窮。大千世界有無窮的奧祕擁有的知識越多好奇心就會越強,可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自我勉勵,發憤圖強。老師教與學生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老師在教導學生時,亦能從中有所收穫,得到新的體驗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説“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故老師教的過程也是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會發展很落後的古代,已提出了類似於今天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歎服。而反觀我國現行的教育模式:填鴨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我們的教育模式非但沒有進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時至今日,人們才領悟到教育的弊端,開始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推動個性的發展。讀了《學記》之後,在想現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種返璞歸,向原始迴歸的感覺。

如果真如《學記》中提出的那樣老師嚴格而不壓抑,使學生能夠自由發展,只加以啟發而不必全部説出,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將會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

學禮記心得體會篇4

我最喜歡的是《禮記》,它時時刻刻的都在提醒着我做一個正直的人,要學會去從別人的角度去想,發現錯誤就要去改。這本書,還告訴我很多的做人道理。

例如:‘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意思:知識淵博,記憶力強,仍然很謙虛,做了很多對人有益的事,仍然不懈怠,這樣才稱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我的理解:有的人雖然知識不是很淵博,但是他很用功,也很謙虛,而且,做了很多好事,我認為這樣的人也能稱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意思:克服自身的錯誤就應靠自己的主觀努力,不必要求別人,這樣再有缺點錯誤,就沒有什麼可埋怨的了。我的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自身也有錯誤,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需要強求別人,就算沒有改過來,這樣的錯誤,也不會有什麼抱怨的。

‘好學近乎知,知恥近乎勇。’意思:喜歡學習的人,離聰明就很近了,明白恥辱的人,離勇敢就不遠了。我的理解:只有喜歡學習,明白恥辱;那麼他就會很聰明,很勇敢了。

高爾基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都離不開書,因為我們能從書中得到很多的做人道理,這些道理只有自己去感悟,才能説真正的理解了。

學禮記心得體會篇5

?禮記》中,孔子這樣説儒者——其飲食不溽。看來不僅“色惡不食”,“臭惡不食”,曾厄於陳蔡之間,飽嘗過飢餓之苦的孔子,如今竟如此苛求飲食了。

是他要求過高,還是身體太嬌貴?

都不是。問題就出在一個“禮”上。

“克己復禮”,孔子一生都在為禮教奔波。他所在意的不僅是“食”,衣食住行無不在“禮”的約束下。

品格上“儒者”以忠信為寶,“涅而不緇”,到春秋時一切禮法已成了繁文縟節,倒的確有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了。

到如今,快節奏的生活已讓人無暇顧及禮數,見人匆匆問聲好,日日“趨庭”,已然失去了君子風範。

孔子有閒心去較生活的真,他“學而為己”,修身養性。我們現代人卻是為考試而學習,為賺錢而工作,衣食住行已無了“禮”的約束。“禮”已漸漸淡去了。但是,一個不禮的人又如何能心清如水,成為謙謙君子。一個為世俗名利所包圍的人又如何能成為大寫的人?

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聖人”,是由於他不變的情操,是由於他“大同”、“復禮”的人生追求,是由於他謙和、端正的生活態度。我們沒有學到他的禮、他的魂。我們只能是忙忙碌碌地終此一生。淡了規矩,棄了品性,丟了原則,因而也淹湮在茫茫人海中了。

穿越千古的塵埃,在古人的心中,尋找那一方淨土。雖身處塵世,但那“繁複”的禮節卻給浮生以寧靜,予心靈以平和,賦人生以感悟。

不知禮者,也枉來人世了。無束縛不成器,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不僅適用於古代,亦適用於現代。

今生有禮今世好,莫笑尼山説舊辭。

學禮記心得體會篇6

閒暇時我常常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旁,一邊品着綠茶,一邊慢慢研讀着《禮記》這部古代經典,那淡淡的茶香與書香頃刻間在心脾間交融、瀰漫、繚繞,足以令我心曠神怡、如痴如醉,讀着,讀着,我彷彿回到了遙遠的古代,正在與古代聖賢品茗與對話。

?禮記》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歷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論語》,比肩於《孟子》,又遠超於《荀子》。這部書可謂是包羅萬象,它以禮樂為核心,所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禮記》在唐代就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則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由此可見《禮記》這部書的重要價值。《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為“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反覆吟讀着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藴含的那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做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

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為公”的思想,主張為了老百姓,建立一個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會。這段文字,並不會因年長日久而失去光澤,至今讀來,它仍發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表達了我們每個人對對美滿、公正的大同社會的強烈嚮往。

學禮記心得體會篇7

?禮記·學記》開篇説得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自漢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後,中國的教育哲學、教育理論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改變。漢武帝在諸子百家裏選擇儒家的教學思想為國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們什麼?宋朝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雲:“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大道,這就是儒家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教我們平常思維的方法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處事待人接物的綱領有: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希望此書真正能幫助大家都獲得一把“啟迪心靈的鑰匙”,能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讀本及參考教材,亦同時啟迪我們父母師長們應從小注重培養兒童的德育。我們常説:“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教育是強國之本。”今天,我們給兒童最好的基礎教育無過於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精髓——儒家聖賢文化,並希望得到各界共同來參與和大力推動。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位恥。學校是一方充滿了濃郁文化氣息的淨土,在這裏我們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學習如何與同學相處,如何發揚團結互助的精神。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希望!一棵參天大樹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學習上,你幫我,我幫他,團結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決不亂吐痰,亂扔紙,損人利己真可恥。

姐妹重圓讀書夢。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典型事蹟,“弘揚中華美德,引領幸福成長”,希望我們大家能攜起手來,讓美德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