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餘華的《活着》讀後感範文精選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6W
要讀懂一本書,首先要了解作者以及他的生活時代背景, 當我們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痛苦總不離不棄時,也便沒有必要自怨自艾。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讀餘華的《活着》讀後感範文精選三篇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閲讀。
讀餘華的《活着》讀後感範文精選三篇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1

其中有慶的死最悲催。一個年幼的孩子,為了給校長獻血,在抽血時,臉色由梅紅變蒼白,由蒼白變青紫,直到死也不説一句話。就這樣,被活活地抽乾了血。

有慶難道連死都不知道嗎?還是他心中,校長的生比自己的死更重要?這個人讓我百死不得其解。現在有慶這樣的人物在我們身邊已經非常少了。但像他這樣能為別人着想的人還是挺多的。就説我們班的譚老師吧,她是我們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在我們眼中應該是很厲害的人,她就是“標準答案”。可有一次,譚老師在算3X+1=13時把X算成了5,我一看這道題,掐指一算結果X是4。我正要舉手的時時候,我們班同學都異口同聲地説:“x不是5而是4。”譚老師仔細算了一遍後,説:“哎呀,果然錯了。幸虧你們提出來,以後有錯都要及時提出來!”我們聽了,不但沒有嘲笑譚老師,反而更加敬重她了!我們也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我們不但要像有慶一樣為別人而活,我們更要為自己活。

我明白了餘華想借有慶告訴我們,活着有多難,死卻如此簡單,唯有為自己活,才能活出風采!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2

我是在冬天一間陰冷的教室讀完這本書的,那時對活着的意義充滿了迷茫,像溺水的人想努力抓住些什麼,好安撫心頭的恐懼和低落情緒。

原本以為全書通篇貫穿着鼓勵,結果觸目所及是接連不斷的苦難、心酸和死亡,境遇每況愈下,讓人不忍卒讀。我知道福貴最終會孑然一身,但依舊會被牽動情緒。

福貴的兒子有慶被醫院抽乾血而死,我感到無比憤恨,衝進書裏幫着福貴打死抽血的人和庸醫的想法灌滿了我全身熱血。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給校長獻血,都已經抽到臉色蒼白,嘴脣發青,身體抽搐,只因為校長需要的血還不夠,抽血的人便不罷手,放到如今社會未成年人都不能獻血!有慶心跳都沒了,“醫生也沒怎麼當回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進產房去救縣長的女人了。”

縣長女人的命就是命,貧農兒子的命就不是命了嗎?還反問人家受害者為什麼只生一個兒子,難道多了幾個兒子就可以把他的生命當兒戲嗎?這孩子是多麼真誠、善良,他真愛他的小羊,哪怕後來屬於公社所有時,仍舊為它們無條件付出,在上學前後一天跑上五十多里路給它割草,自己飢飽不定也要喂得它們肥肥的。我為這個善良魂魄的隕落而感到無比痛惜,哪怕明知他只是死在文字之間。

從前不太理解“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直到福貴父女兩個和王四為了一個地瓜差點用鋤頭挖死對方,那場景實在過於震撼。“王四那人其實也不壞,我被抓了壯丁去打仗那陣子,王四和他爹還常幫家珍幹些重活。人一餓就什麼缺德事都幹得出來”,“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道理都懂,但此時已被帶入到情節中去,感受又有很大不同。

家珍去孃家要了一小袋米回來,全村人都在外面圍着垂涎三尺,隊長拉下臉面祈求,只為了吃上一口粥。飢餓而死的人不勝枚舉,後來福貴的外孫小苦根也因為餓久了難得吃上一次豆子而撐死,我真心為自己浪費糧食的行為感到羞愧自責。我奶奶也曾經經歷過艱苦捱餓,扒樹皮厥草根吃的年月。她向我講述這些故事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小孩子,總覺得有虛構的成分,飽漢不知餓漢飢,長大後,在文學作品和歷史教材中見多了,自己也在挫折和痛苦中摸爬滾打積累經驗,人生閲歷不斷豐富,對這些不能眼見的事實真相,也能更多的以包容心態來看待,越能理解他們當時的苦楚,越能珍惜眼前容易誤以為是理所應當得到的幸福。

雖然名為“活着”,但小説一直在描寫死亡,福貴爹,老全,富貴娘,龍二,有慶,春生,鳳霞,一個個接連着由不同的原因被推向死亡,或許從哲學的意義上來説,生和死本來就是相對的,沒有生便不存在着死,生下來便時時刻刻向死亡進發。到家珍死的時候我也就跟着麻木了,不再感覺到悲傷,反而鬆了一口氣。家珍活着簡直受累,瘦得皮包骨頭,連一根針都握不住了,但她卻死撐着不離去,一是放心不下自己的一雙兒女,二是捨不得自己的丈夫,直到死時還緊緊抓住他的手。餘華説,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我只能説是部分贊同,贊同他對活着的鼓勵與贊同。

活在世上難免有牽掛和眷戀,不管從時間或生存本身的角度來講,人都有為他人而活着的部分,也常常因為他人的牽扯和影響而對活着更為嚮往。如果真做到了無牽掛,那反而讓人疑惑活着的意義所在,如同以“活着”這個名詞的名義在形式上活着。螻蟻尚且偷生,這話不錯的,但人類正因為螻蟻缺乏或目前我們的研究中認為螻蟻尚且缺乏意識而定義人類自己比螻蟻更為高等,若真的只為活着而活着,那便成為無意識的存活,苟活。許多哲學家窮其一生都找不到答案,妄圖一句話概括活着的意義,那這句話本身也就失去了意義。

家珍死的時候説的那番話讓人感慨很深,她得是怎樣寬容豁達的女人!福貴曾經在她辛苦懷胎時拳腳相加,還去青樓找妓女揹着自己滿城逛遊,她跟着福貴辛勞了一輩子,臨了卻滿足地説,“這輩子也快過完了,你對我這麼好,我也心滿意足,我為你生了一雙兒女,也算是報答你了,下輩子我們還要在一起過。”白髮人送黑髮人,她卻欣慰於“兩個孩子活着時都孝順我,做人能這樣我該知足了。”或許是由於這話出自福貴的描述,福貴對家珍深懷愧疚,同時滿含感激,便在自敍與回憶中將她美化了。這和《茶花女》阿爾芒以及《傷逝》中涓生的自敍效果同出一轍。若是從上帝視角描述,反倒顯得虛假,對有慶的描寫想必也是如此。

除了對生命的思考,心中還有其他的波折。

原以為自由戀愛才有愛情,相親而來的結合都是為了傳宗接代,我鄙視那樣的婚姻。但看到鳳霞和二喜的狀態,我竟然感覺十分羨慕。“看到二喜和鳳霞像是兩口子,一個燒火,一個做飯炒菜。兩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看過後都咧着嘴笑了。”樸實的描寫,平淡的場景,不知怎麼就能嚼出這般滋味。這是曇花一現的偶然還是鄉村愛情的縮影呢?

福貴和他爹賭博,敗光了家裏的兩百畝田,導致一家人從房子搬到破茅草屋,從錦衣玉食的少爺小姐淪落為窮苦地位低下的佃農,但不到四年,贏了他家一百畝田地和房子的龍二不僅被沒收了田地房產,還因為是大地主而被槍斃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誰能説得清是福還是禍呢?

餘華的《活着》讀後感3

看到《活着》這本書時,我的腦際浮現出詩人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着……

“生命”是多麼嚴肅的話題?我們仰觀環宇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有生命都在競先綻放自己的美麗,無論是亙古永恆的日月,還是曇花一現的流光;無論是長命上百的神龜,還是撲火而亡的.飛蛾。然而,我們卻幸運地成為茫茫生命體中一種特殊的存在:人。

幾日之前,一篇新聞報道讓我看完後坐立不安,思緒如揚起的塵埃久久無法落定。一位十七歲的少年,在與母親爭吵一番後,縱身跳橋身亡,獨留母親一人在橋邊嚎啕大哭,瞬間崩潰。我想,像這樣的例子在社會當中應是不勝枚舉,而且世人也早已漠然,見怪不怪了吧!然而,對於一個如初升的朝陽般的孩子而言,放棄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氣呢?我的思維凌亂且空洞,只得閉上眼睛跨越時空對話於那個坐在田間地頭,滿臉褶皺堆積起笑容,抽着煙袋笑對命運的“福貴”了……

福貴,本是大福大貴之意,其父母取名也是本着此意。然而,命運卻總喜歡與人的願想背道而馳,讓人大跌眼鏡。年少的福貴是標準的紈絝子弟,吃喝嫖賭樣樣俱全,琴棋書畫一竅不通,因而渾渾噩噩虛度半生。但狗血的劇情總是在不經意間開始逆轉,隨着福貴無尺度的揮霍,整個家業終於走向潰敗……貧窮後的福貴開始經歷生活的苦難,開始頓悟生命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然而,願景中的命運只留下一陣冷嘲熱諷,並揚長而去。經歷戰爭,生死一線僥倖而活,歸來卻看到的是母親亡故,女兒失聰;當一家人生活和美時,兒子因救人而離世;女兒嫁得良人,邂逅幸福,卻因難產去世,緊接着妻子也悲痛離世;以為艱難的生活就要結束之時,女婿卻因一場意外亡故,剩下祖孫兩人相依為命;在福貴因這一棵獨苗而勉強找到一絲慰藉之時,外孫因吃東西噎着沒了氣息……

我們當代人何其幸運,我們生活在一個富裕的時代,我們不用害怕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不用憂心茅屋為秋風所破,財富為盜賊所挾。然而富裕的背後也相繼而生出一些驕奢淫逸之風,如習慣了嬌慣的孩子們,便像是年輕時的福貴,不知生命存在的價值,肆意揮霍滿足內在的迷茫,倘若這些富裕不復存在或被人拿去,便如大海上的船舶失了航線,只剩下望洋興歎。

可我們活着是為了什麼呢?為何剛十七歲少年會捨棄生命?為何當代人對生命漠視的人越來越多?為何我們現代人的生命如此脆弱?我瘋了似的在思維的阡陌中穿梭,找尋着我想要的答案,卻始終看着年邁的福貴佝僂着身子半倚在田間樹下,望着散發着金色餘暉的夕陽沉思,直到困頓的我栽倒在路邊,思維如光速般穿越白瑕的雲朵,暗黑的穹空,蒼茫的宇宙,睜開雙眼,才明白原來我們苦苦找尋的,活着的意義,只是:好好活着。

餘華先生着《活着》一書,旨在告訴我們,無論面對何種災難,遭遇人生的何種不測,都不要輕易放棄生命,如福貴一樣,即便是家業的潰敗,妻兒的離去,女兒的不幸,母親的長逝,女婿、外孫的意外……即便心中已是千瘡百孔,已是血滴成河,都要繼續好好活着,如金色的夕陽般,為世間留下自身散發的五彩斑斕。

生命是一首歌,我們都是寫歌的作者;生命是一首詩,我們都是賦詩人;生命是一條無止盡的河流,途中有流經細石的叮噹作響,有烈日照耀下的閃閃發光,有暴風來臨時的驚濤巨浪,有冬雪覆蓋下的靜靜流淌……但無論經歷生命哪種姿態,記得: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