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海上》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19K

讀書就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我們自己的習作水平,並且寫好讀後感,讀後感是我們要依據名著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感悟所寫的文章,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海上》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海上》讀後感8篇

《海上》讀後感篇1

這樣的台詞太沉重。《海上鋼琴師》。

本來對於生與死的話題,太重太重,我儘量的剋制自己不要去思考,過好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天就好。可是,總是有那麼一些時刻,讓我不知不覺的沉入對於生命這樣深刻話題的思索中。其實,每每思考,最後總會以得不到結果而告終。

下午有人在msn和我聊天,説了很久很久,關於恐懼,關於長得看不到盡頭的人生,關於生命的意義,在電腦這頭,我一直扮演着一個開導者的角色。幾個小時之後,我覺得筋疲力盡。真的。有許多的問題,常常我也會覺得困惑。生活平靜如水的時候,我也會覺得了無生趣的看不到盡頭;獨自一個人的時候,我也會覺得彷彿是被這個世界遺忘;面對選擇的時候,也會患得患失不知道如何選擇;愛上一個人,也會為這個人的一點點小小的情緒而驚慌失措胡思亂想...嘿,我也只是個普普通通的人。

要怎麼樣呢?我沒有那麼勇敢,敢於結束自己的生命;也沒有那麼懦弱,膽小得活不下去。你看,無論如何,不論是高峯還是谷底,生命的盡頭,都是殊途同歸。

有人説,閉上眼,什麼都不想,也就是幾十年。可是對某些人而言,這把像白開水一樣的軟刀子,也會一刀一刀的要人命。

他繼續問我,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如何能知道?除了你自己去走,誰又能真正的告訴你?

一種很悲痛的感覺,是覺得這樣的規律太殘忍了,一種無法掙脱的殘忍。就像人生或許最有趣味的,就是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你會怎麼走,而如果一旦你知道了,那樣的人生或許就沒有任何刺激性可言了吧。我真想,和電腦對面的他説上這麼一句,可是好奇心極其大的某人,似乎興趣不減。現在的自己,總是覺得很多時候,挺悲觀的。對人性,對人生,其實,也有許多開心的時光不是嗎?可是人的心理特徵總是會更深刻的記起那些開心時光的背後,比如説,一曲終了,音止人散,空留1900一個人孤獨守着鋼琴。站在舞台中央的人,對曲終人散的孤獨寂寞,或許要比一般人體會得更加深刻。jakie是這樣,pianf也是這樣,而這裏的1900,還是這樣。上天在某一方面給你天賦的時候,也會在另一方面讓你體會人性更加深刻。這就像是蹺蹺板的兩端,如果你選擇了跌宕起伏,那麼必定會有高潮和低潮,而普通的'人,雖然看不到頂峯的風景,可是他們的人生永遠是平平靜靜。

想起曾經和朋友聊天,我説,很羨慕她現在過着平靜的生活,老公,孩子,完成了人生兩件大事,而我還在繼續漂泊。她回過來説,可是我看到了許多的風景,我選擇的是走出去,而她選擇的是留下來。你看,就是這麼簡單。可關鍵就是,人生從來不可能從頭來過,選擇了就得繼續走下去。所以,在這樣的時刻,還不如用一瓶酒把自己灌醉,然後安然睡去最好。

就這樣。哭了。

《海上》讀後感篇2

雨果先生的《海上勞工》是從罕見的雪天述起。也許這雪的純淨正代表着情字的解釋。被稱奉的‘魔怪’吉利亞特邂逅了單純美麗的貴人小姐戴呂謝特,這種戀情並不是相互的,而是吉利亞特的單相思。正如飛蛾欣喜於紅豔的火苗,小蟲迷上了綻放的豬籠草,小魚嗅到了馨香的魚餌。一開始便已為悲劇的收場做了鋪墊,埋下伏筆。吉利亞特以其‘魔力’(其實是勤奮的結晶)挽回了戴呂謝特父親勒蒂埃利的船機和遺失的金錢。高興萬分的勒蒂埃利要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這是吉利亞特做夢都想得到的。風笛在召喚着自己的戀人。在眾目睽睽之下吉利亞特卻硬生生的説了‘不’。鏡頭轉到那魚餌座椅,粗心的人會在這裏丟了性命。漲潮是難預測的,一旦襲來,勢如破竹防不勝防。而恰恰吉利亞特曾救過一個粗心的貴人。這個人也就是戴呂謝特深愛的男人埃博內齊爾。命運給了吉利亞特一顆單純善良的心和一雙勤勞智慧的雙手,他卻在為自己挖建墳墓,將自己窒息在命運的糟粕裏。

這個‘不’字是説給自己的,他不忍心將相愛的人因為自己而被拆散。當埃博內齊爾與戴呂謝特乘坐克什米爾號遠去的那一刻,他讓海水沒過了自己的頭顱。這座海上墳墓無形的在哀悼這種震撼人心的品質。

命運,有是命運。讀遍雨果大師的文章,貫穿始終的就是這兩個字。無論是《巴黎聖母院》還是《悲慘世界》,或者是《笑面人》還有《海上勞工》,都得到了一一體現。正如自己被命運流放從法蘭西到布魯塞爾再到英屬的諸島,始終是這兩個字在作祟。正是十九年的流放生活讓他看到了勞動人民的樸實和善良。在冰封的裏,這種流動的血脈卻會被無情的截斷。好人未必有好報,沒有人會承認它的分量。好厚的一本《海上勞工》,選擇了在寒假讀,也是為了去體會這種發自內心的淒涼。吉利亞特頑強的在佛爾石礁與大海戰鬥的場面依舊在我心底澎湃。常人無法理解這種出於對情信仰的瘋狂。海風像刀刃般磨刀霍霍,鹽水肆虐衝擊着巖石,凸肚船都開始憎恨主人的無情,唯有用咯吱咯吱的呻吟祈求……

《海上》讀後感篇3

單位同事熱情的授之以魚,讓我很快的如願以償,看到了兒子極力推薦的意大利影片《海上鋼琴師》。

電影講述了一個天才鋼琴師從出生到死亡始終沒有踏上過陸地的傳奇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1900的存在似乎歸之於大海。嚴格講是屬於那艘能承載兩千人的維多利亞號巨輪。是浩瀚的大海給了他靈感,讓他無師自通地成為出色的鋼琴師,88個琴鍵在他的手中似水般流淌,令前來挑戰的爵士樂鼻祖謝利也目瞪口呆;也是深邃的大海教會他對世界細微而深入的觀察。

1900是個天生的鋼琴家,也是個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陸地的,因為一個連死亡時都能面帶笑容悠然自得講着左右手笑話的人是不會害怕任何事情的。他是在追求生活存在的好處,大海、維多利亞號就是他的世界,鋼琴就是他的人生,離開這任何一項,他將無法正常呼吸,1900告別時曾説過,我的世界就是在這艘船上,我能夠用88個鍵彈奏像大海一樣無限寬廣的音樂,在那裏我能看到天邊的盡頭。沒有盡頭的世界畢竟比不了船上那樣簡單的生活。換句話講,1900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吧。

六噸半的tnt埋葬了偉大而又無人知曉的1900。他的朋友小號手邁爾斯曾説過你其實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這一小步始終沒有踏出。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竟不敢冒險,這也是我看了片子後情緒久久不能平靜、為之惋惜之所在。如果從非藝術的角度講,1900人生的價值不應這樣地消盡,他就應出此刻另一條船上,或是衝破心中的樊籬,到岸上給更多的人帶去美的享受,這樣人生也許會更加光鮮奪目!

?海上鋼琴師》最經典的地方就應是它的配樂。劇情與音樂配合的天衣無縫。空闊的舞廳裏鋼琴隨着海浪飄動,琴技比試時的激烈彈奏,感情到來時的迷惑,不需要剩餘的對白,音樂足以完美演繹出其中的精髓。無論是激情四溢的,還是感傷懷悲的都深深打動着我……在餐廳的那一場隨着海浪拍動而進行的華爾茲鋼琴舞,讓人大開眼界;與爵士樂大師謝利的琴鍵上的較量將整個片子推上了高潮。美侖美奐!驚歎不已!

《海上》讀後感篇4

?海上勞工》是法國作家雨果所寫的一部小説。雖然它沒有《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那般有名,但是如果想要了解19世紀中期時人們的生活,那麼《海上勞工》就是不能不讀的一部名著。這點從《海上勞工》的卷首語中就可以看出:“宗教,社會,自然是人類所要面對的三種障礙。《巴黎聖母院》揭示了教理,抗爭迷信,《悲慘世界》揭示了法律,抗爭偏見,而《海上勞工》揭示萬物,抗爭自然!”這部小説形象地描寫了19世紀中期時漁民和税收的生活,處境,揭示了善惡之人的靈魂!

小説的主人翁吉利亞特時由母親撫養長大的,由於他們來歷不明並住在一個曾經鬧鬼的屋子裏,所以他們一直被小島上的居民孤立,而這種情況在他母親去世後就更加明顯了。島上有人説他是巫師,有人説他時魔鬼之子。而吉利亞特並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地出航打魚,並把多餘的分給貧困的人家,“救出”那些被抓的小鳥。可是這些舉動並沒有改變人們對他的看法。他為了裏蒂埃利大師的“杜朗德”,不惜冒着生命危險,前去營救。在多佛爾礁,他克服了飢餓,暴風,潮汐等重重困難,找到了幾千英鎊……這一切的一切,使他逐漸獲得了大家的尊重。最終,他得到了解放,從無邊的孤獨中得到了自由,他那善良的靈魂也得到了昇華。

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感觸。在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吉利亞特。他是一個喜愛飛鳥的人,他總是從人們手中買下小鳥放飛;他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面對居民的幫助,他毫不迴避,哪怕時冒着生命的危險也不後退;他是一個懂得真愛的人,面對心愛之人不愛自己,他也沒有強求,而是送上了衷心的祝福。想想現在的我們吧:面對鳥兒,我們不是放入籠中玩樂,就是端上餐桌;面對別人的求助,就算力所能及也不願意伸出援助之手,更不用説犧牲自己了;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更會不擇手段地將其弄到……

吉利亞特就像是一朵來自天國的雪花,那麼純潔,可愛。如果現在社會上多一些這樣的人,那麼我們的城市講變得沒有爭吵,沒有欺騙,沒有偽裝,那該多好啊!

《海上》讀後感篇5

看《海上鋼琴師》,名叫“1900”的主人翁對於這艘船的愛戀與不捨,就是一種對家的眷戀。

生於斯,長於斯,家賦予我們生命以及生命裏的一切,這艘船同樣賦予他人生的全部價值和情感。對於1900——一個孤兒——他的全部世界就是這艘船,這裏就是他的家——他的全部快樂、悲傷、夢幻、激情。可以説他對於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個人來的都更深沉、更灼熱,這艘船載着他穿過漫長的歲月。

家是温暖的港灣

家太平凡,每天對着的都是那一抹藍,不停地飄着。然而遠航的水手都知道,當海平線上出現港口朦朧的影子時,他們的心跳是歡快的。在人生的航行中,我們需要冒險,也需要休憩,家就是最好的温暖港灣。

他在船上,可以隨心所欲地彈奏美妙的樂曲,想到哪裏彈到哪裏。人們在他歡快的琴聲中度過一次次難忘的旅程,而他一如這艘船上的主人,用自己的熱情迎來送往,不知疲倦,他的內心深處一直被温暖包圍着。

片中最後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獨白,他説他不走,不是因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築讓他感到畏懼,而是因為他看不到世界的盡頭。是啊,鋼琴的鍵有始有終,船的甲板有始有終,他可以用有限的鍵盤奏出無限的樂曲,他可以駕馭這種“有限”,在這裏,他就是他。而這個世界呢,沒有開始,沒有結束。錯綜複雜的街道,星羅棋佈的高樓大廈,有太多的路可以選擇,他沒有辦法去駕馭,駕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樂。他只能選擇自己可以選擇的、可以駕馭的方式生活,這種方式與世無爭,平靜自如,不受功名利祿的紛擾。如果一種生活方式,他無法駕馭,他寧可不要!他呆在了海上,選擇了家。

家是永遠的岸

家是永遠的岸。作為一個普通人,或早或遲,都需要一個家。記得奧運會經典語錄裏就有菲爾普斯獲獎之後的一句:“我要找媽媽!”媽媽就代表着一個家。不論成功與否,家都是倦鳥歸巢、落葉歸根的最佳場所。當船要被拆卸、炸燬的時候,他依舊沒有登上岸,他是屬於那裏的,那裏才是他的家,那裏有他魂牽夢縈的永遠的岸。他赤條條被人拋到了海上,就註定了他的家在那裏。油輪天地裏的那份獨有的情感,讓他覺得無論外邊的世界多麼紛擾,家,才是一個默默護佑着自己也銘記着自己生命的岸,才是他登上世界的岸。

漁燈暗,客夢迴,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情淚。

《海上》讀後感篇6

自從讀了巴金爺爺的《海上日出》之後,我就一直想親自去看看這“偉大的奇觀”。今年暑假,有幸來到海陵島,據説這裏的海上日出是最美的。

為了看日出,早上五點鐘我和媽媽就沖沖起牀坐車來到“南海一號”景區,來到最佳觀看日出的半山腰上。這時離日出時間還早,但是來看日出的人卻很多,我們好不容易站穩腳跟,向海上望去,海陵島上卻很沉靜,就連船上的汽笛聲也聽不見,遠遠望去,只見幾盞漁船的明燈。海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絲霞光。我便知道太陽是要從那裏出來的,想起巴金爺爺的《海上日出》,馬上目不轉睛的盯着,生怕錯過了一絲變化。

果然,天邊的霞光慢慢擴大,越來越亮,越接近海面越紅,漸漸的亮光透過雲層,把雲也變成了透明的似的。不一會兒,霞光就連西邊的天空也染紅了。天上的雲彩也好像變着戲法似的,一會變成一隻小綿羊,一會變成一個戰士,一會變成一羣羣孩子在追跑……

忽然,海面上的雲層在加厚,一朵烏雲擋在了太陽升起的地方,這是什麼情況?我們的日出要看不到了嗎?我心裏有些失望,但是還是堅持的往天邊望去,希望奇蹟出現,這時天邊的雲層不斷加厚,似乎是要把這大海也要吞沒了似的,太陽的亮光不斷的從雲層裏投射出來,好像是在和這些雲層做戰。太陽就像一個勇敢的戰士,不斷的戰鬥,亮光越來越亮,越來越強。雲層再也擋不住了,敗下陣來,天亮了!太陽也出現在海面的上空了。

這次我們雖然沒有看到真正的海上日出,我轉念一想,偉大的奇觀怎麼會讓我們隨隨便便就看到呢?如果是這樣,還叫偉大的奇觀麼?

《海上》讀後感篇7

“我永遠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當1900徘徊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時,他以這樣的選擇告訴觀眾人生的意義絕不是取決於生命的長度。也許人們需要通過戲劇來得到驚喜,來感受悲傷,來體會感動,託納託雷導演也正是利用了觀眾的這一心理巧妙地塑造了1900這一悲情人物。

1900的樸實,儒雅,洗盡鉛華在這個時代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人們似乎能夠在這種純誠、潔白的單純背後找到久違的遺憾,就讓眼淚盡情地洗禮早已失落在物質和世俗背後的那片純情森林。在1900抑鬱的眉宇間,在舒緩陰涼的背景音樂當中,那種無處不在的滄桑與孤獨慢慢的侵蝕你的內心,讓你在黑暗中無處可逃。

然而最後,鏡頭中的max在街道的盡頭消失,無論是現實還是虛幻,影片在孤獨平淡的音樂聲中結束,1900也只能作為一個故事,活在max和觀眾的幻想當中。或許他不該屬於這個浮華的歲月,這個渴求的時代,一個沒有出生證明本來就不復存在的角色,賦予觀眾無窮的想象空間,最終也為影片的孤獨落寞打上了長長的省略號。

當一個鮮活的生命賦予了情感與奇蹟之後,便開始渲染出讓觀眾共鳴的氛圍。不經世事卻又洞穿一切的1900,用善良的微笑,倔強的生活態度,演繹了不懈的追求。他的生命中只有自己喜愛的鋼琴,永遠懵懂迷茫的愛情,和那看不清的未來:“陸地?陸地對我來説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生於船或許並不意味着要死於船,但1900卻全然固執己見,讓觀眾含淚離席,卻似乎在勸慰世人:找到自己真正的所屬吧,人生如此短暫!

琴鍵是有盡頭的,然而人生是沒有盡頭的,當1900極度掙扎着説出:“theend?please?you please just show me whereitends”的時候,似乎我們已經看到了他的未來,卻又不能看見自己的未來,於是無邊的寂寞和惆悵悠然而生,讓開始的期待變成同情,到最後也由衷的支持1900的選擇,就讓他與維珍尼亞號一起埋在沒有盡頭的大海吧,這或許比選擇一個女人,一間屋子,一塊地或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更能詮釋生命的意義。

這部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電影裏,1900始終沒有踏上陸地,卻坦然面對了自己的真實。影片的最後,1900和max的那段談話引出了無數觀眾的眼淚,《海上鋼琴師》和維珍尼亞號油輪一樣,既載人也載夢想,電影從音樂聲中來,也從音樂聲中去,就像1900悽美的生命一樣。在人生這部沒有劇本的戲劇中,你願意為美好付出多大的代價呢?

《海上》讀後感篇8

電影結束了,黑白字幕緩緩劃過,我卻不忍關掉視頻窗口。悽婉的小號聲,聲聲切入心中,悠揚,卻沉甸甸地壓在胸上。心中的憂傷像是濃茶,久久不散。我不肯失掉這珍貴的悲哀,把時間條拉回他在虛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遺棄在船上,被鍋爐工養大,他叫“丹尼·佈德曼·td·萊蒙·1900”。他是天生的鋼琴才子,在船的舞廳裏,他在風暴中與鋼琴起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述人心,他是鋼琴的靈魂。然而,他被環境束縛在船上,儘管世界從他身邊經過,他卻不敢走進這個世界。

他一生都沒有離開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亞號”。他也曾愛慕那位平凡但出塵的姑娘,卻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卻在舷梯上望着無邊的世界遲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進他內心的朋友,卻拒絕與他下船而選擇死亡。

如他所説:“世界是一架擁有百萬琴鍵的鋼琴,那是上帝的鋼琴。僅僅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你怎麼選擇其中的一條?怎麼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地,一個人生?我無所適從,只能選擇一種方法死去。”於是,戰爭結束後,他留在船上,在無聲的演奏中和破舊殘廢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盡。

一架鋼琴,琴鍵是始,琴鍵是終。幸福是他心中的遠方,生活的夢想始終存在,可他一生畏縮至死。究其原因,是因為他所缺失的與命運抗爭的尊嚴和信心,使他習慣了孤獨,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為了一個永遠存於心中的悲劇。

看罷,我不由得想到遠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問自己:“活着到底為了什麼?”但內心還未告訴我答案。儘管我也像其他人一樣學習着,努力着,可我是否只是簡單地為活着而活着,心中卻沒有那樣一個自由與詩意的遠方呢?還是,儘管我心中有這樣的一個遠方,卻因理想與懶惰的矛盾而躊躇不行呢?

Tags:讀後感